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形制的建筑特征与文化
关中乡土建筑的概况
关中乡土建筑的概况发布时间:2021-09-08T02:26:21.139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1年13期作者:杨龙[导读] 拥有着丰富的历史以及地域特色,与其他文化一并组成了丰富多彩,灿烂悠久的黄河中游文化。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711.1关中地域关中,即四关之中,四关是指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现在人们口中的关中,说的就是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其中包括了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 5 个地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以及地域特色,与其他文化一并组成了丰富多彩,灿烂悠久的黄河中游文化。
1.2关中乡土建筑依稀记得曾经在政治课中学到过这么一句话:环境决定意识,把这句话放到建筑中去也是非常合理的,关中地域开阔,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水源也很充足,因此地处关中的乡村聚落形式舒展,几乎都以矩形院落为基础的居住单元,有着整齐的韵律,在开阔的地区,村落的肌理较为自由,向四周呈辐射状的延伸,在地形受限的地域,则根据地形的起伏,边界进行着呼应。
可以说,关中建筑所呈现出的建筑特色,包括形式以及选材一方面是由关中的地理环境,气候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就是关中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地域特色以及宗法观念所决定的,关中的乡土建筑从某些方面上讲就是关中文化的名片,它承载着关中的历史文脉,充满着地域性的特色,即使是当今时代,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我认为这种传承也必须保持下去。
2 对关中乡土建筑现状的看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逐渐扩张和现代化,城市的面积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长,与此同时,身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乡村问题日益加剧,乡村人口逐年衰减,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可以说在中国这个农业为主的国家,很多乡村丧失了以往盛景,变得衰败不堪,导致这一问题的一个原因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乡村人口大批量的流动到了城市,导致乡村活力大大降低,因此国家在大力开展乡村发展的措施,但是经过观察还是可以发现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当地特有的地域性文脉,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真的被纳入乡村建设的考虑因素里了么?纵观现在新乡村建设的成果,大部分都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楼房,房顶用五颜六色的瓦覆盖,可以说在很多年前生机盎然的富有当地传统特色的乡村建筑在现如今变成了一种罕见的事物,如今的新乡村建设千篇一律,可以说好似一批批复制出来的产物,在中国各地都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传统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营造手法貌似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我认为这是一种悲哀。
浅析关中地区民居设计的历史成因与设计特色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关中地区民居设计的历史成因与设计特色高驰(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咸阳712000)摘要:陕西关中地区,素有“八百里秦川”的美誉。
据专家考证,中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便出现在这里。
经过了沧桑的历史的变迁,关中民居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古朴恢宏,在中国民居建筑中自成一派。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与结构设计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院落层次较多,错落有致颇具气势。
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多数民居屋面为小式瓦作,屋檐加飞橼,多用雕砖或镂空瓦片来装饰。
有学者说,如果江南民居精巧优美,有如牙笏轻叩,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关中民居则更像是铁板击节高歌“大江东去”,恢宏雄壮。
关键词:关中地区;风水学;多进式院落;倒座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3-0200-01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
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
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
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
因此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也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效果好。
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以改善院内小气候,并节约用地。
这就形成了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的特点,整个窄院空间更加封闭紧凑,向心力强,体现出很强的防御性。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艺术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民居建筑。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陕西关中民居建筑以木材和砖石结合的方式搭建,主要包括四合院、庭院式民居和天井式民居。
在这些民居建筑中,四合院是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多以四合对称布局,有前、后、左、右四个进口。
四合院建筑的最大特点是空间利用率高,同时结构牢固、通风采光好。
同时,四合院在建筑设计上非常考究,主人公寓通常朝南,客厅朝北,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防止北风的影响;而且房屋一般各自相对独立,以便于私密性和生活空间的分隔。
庭院式民居和天井式民居与四合院有不同之处,建筑不再是四合对称,而是以一个庭院或天井为中心分布,房屋则分布在庭院或天井的周围。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房屋与自然的融合更加紧密,同时也适合于透风透光等自然条件的利用。
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不仅在布局上有其独到之处,在彩绘艺术上也属于独树一帜。
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彩绘艺术源自唐代,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在建筑彩绘艺术中,主要表现了民间信仰和社会习俗,以及风景、鸟兽、花卉和书画等内容。
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彩绘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的美丽和精致,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体现了当地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陕西关中的民居建筑还体现了当地的节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传统的陕西关中民居建筑常常装饰着各种各样的木雕、石雕、铁艺和窗棂等装饰,这些装饰不仅美观大方,更让人感觉到它们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文化。
此外,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建筑还具有很高的建筑技术水平和工艺精湛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
总之,陕西关中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它们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建筑技术、文化观念和社会习俗,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建筑传统。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应得到认真的保护和传承。
关中民居
关中民居1,摘要:关中民居顺应自然气候,根植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由礼教而中正,因黄土而厚重。
尝试着从一个建筑学专业的角度去对三秦大地上这种特有的民居形式进行解析。
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空间再到更深层次的形成规律与礼教文化。
2·1外观特征2·1·1组织方式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村落巷道较为笔直、宽阔,主、次街巷形成的路网通往每家宅院,户户毗连、密密匝匝、夹道布置、成片而居,形成居住群落、聚落,主要形态为集村。
2·1·2外观风貌从外观造型上看,关中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单坡屋顶,院落构成有三合院、四合院等,院墙高大,封闭、厚重。
黄土和青砖、青瓦让院落甚至整个村落外观齐整,浑然一体。
虽然外观以实体墙面为主,但不同房屋组合成高低错落的轮廓线,简练而韵味十足。
2·1·3庭院围合临街封闭、院内通透。
倒座临街或两厢临街,沿街多不开窗或开小高窗,各房间向院内开门窗。
厅房、门房和厦房围合出工字形庭院。
庭院内很少种植桑槐,有的在院中点缀花木。
内院四周的房屋设檐廊称之为“歇阳”,形成回廊,方便交通,挡雨遮阳,丰富空间层次。
墙门出挑形成抱厦,可以划分内院、分隔空间。
这些构造方法打破了狭长空间,起到活跃居住氛围的作用。
2.2平面布局与空间尺度2·2·1平面布局平面布局严谨、规整、对称;纵轴贯通,庭院狭窄,简洁明了,经济适用。
东西向的厦房是主要居住空间,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寡设置厦房数目, 4~6间不等。
庭院与房屋的围合方式多样,有前院、内院和后院的分别,内院为主,但设置没有一定之规。
内院形态呈“亚”字形,暗含居中、择中的文化寓意。
2·2. 2空间尺度受窄长院落局限,室内空间狭小。
每户用地面宽9~10 m,南北长达20 m左右。
正房和门房开间多为3 m,居中一间也有扩大开间的做法,进深一般5~7 m。
厦房的开间和进深随地形变化而不同,但开间、进深多为3 m,空间更为狭小,往往火炕就占据大半间房。
民居: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的农家院子
民居:陕西关中西部一带的农家院子
陕西省宝鸡市一带,被称作关中西府。
这个地区的农家住宅,有四合院儿的特点。
几乎家家都有一个门楼子。
基本上每户都有一个长方形的院子。
前门儿修的一般都是楼房或者大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居多。
后门儿修的一般都是普通的老房子。
简称一名两岸,中间一个客厅,两边两个房子,可以做卧室,一般是家里老人住的。
院子的两侧,可以修建厨房,柴草房子,洗澡堂,厕所。
现在农村条件好了,大部分人生活使用的都是电器,很少烧柴了。
农村里的人,绝大部分的主要收入是外出打工。
因为城市化很快,工业集中在城里,农民转换不了自己的身份,只能背井离乡去打工挣一点钱回来修房子,然后为男孩儿娶妻子,再把姑娘嫁出去。
随着时代的进步,好多人的观念已经变化了。
给家里修房子的人少了起来。
打工挣钱,然后在城里买房,定居下来的人多了起来。
这几年生活条件好多了,修起来的房子也是越来越多相当漂亮。
遗憾的是,平常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孩子也被带到城里去了,房子里边空空荡荡的,留下来的只有一些老人。
这个也是社会的进步,谁也挡不住啊。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关中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独特的特点。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原的西北部,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在设计上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融合了地域文化和当地气候环境的特点。
关中民居建筑主要利用红砖、木材和土坯等材料进行建造,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四合院、坊院、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是一个庭院式的建筑,分为前后两院,中间为厅堂。
前院通常是大门、花园、偏房等,后院则是主人居住的地方。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合理,通风和采光良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居住舒适性的理念。
关中民居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重檐式,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风格。
屋顶瓦片常采用灰色的陶瓦或红色的琉璃瓦,给人一种朴素而古老的感觉。
屋顶上往往还有独特的装饰,如龙凤、花纹等,凸显了建筑的华贵和艺术性。
关中民居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合理,注重居住功能的实现。
主要由厅堂、卧室、客厅、厨房等组成,其中厅堂一般是空间最大、讲究最为豪华的地方,常用作接待客人和家族聚会等。
卧室通常在主屋后院,为主人提供私密空间。
厨房往往在院子的一角,利用烟囱排放烟雾,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
关中民居建筑在装饰上也非常注重细节和色彩的搭配。
建筑外部的墙面常挂有红灯笼、彩带等装饰物,增添节日气氛。
室内的装饰包括壁画、家具、摆设等,常以优雅、简洁的风格为主。
红色常被运用于家具和装饰物中,代表着吉祥和喜庆。
而古老的木质家具则给人一种古老、典雅的感觉。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还要考虑当地气候环境。
关中地区四季分明,冬寒夏热。
因此,在建筑方案中往往采用了温度调节的设计,如屋檐的深度、房屋的朝向等,以保护人们免受酷暑和寒冷的困扰。
总的来说,关中民居建筑方案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还传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关中民居建筑方案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其设计中融入了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形制的建筑特征与文化浅析
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形制的建筑特征与文化浅析摘要:关中地区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心地区之一,其蕴含传统文化的民居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通过分析关中地区民居形制,对其布局、建筑特征、空间形态及与自然环境的结合进行研究和探讨,目的在于研究其民居建筑特征及其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Abstrat: Guanzhong area is one of the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reas. Its residence contain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precious wealth of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hape、the layout、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form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action and mutual relations with traditional cultural.关键词:关中地区、民居、建筑特征、文化Keywords:guanzhong area、residence、architectural features、culture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中部,因居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四关之中而得名。
渭河东西横贯,史称“八百里秦川”。
连续广阔的黄土覆盖层连绵起伏,构成了关中的地表层。
在这种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貌环境条件下,关中民居形成了构架民居和窑洞民居两种主要类型。
据记载,古人靠近陵阜掘穴为“窑”,可以避风寒,但不防潮,于是人们便创造了“宫室”。
此外,还有地上房屋,即构架民居,其地处高地势可以防潮,周围密实可以挡风,上有屋顶可以避雨。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学生:苏晨婷学号:20141010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也属于寒冷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且常年受到黄土高原西风的侵袭。
院落呈纵深方向布置,南北长,东西窄,形成狭长院落。
这种平面组织形式使得房屋和院内空间在夏季大部分时间处于其他房屋的阴影中,避免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
窄长的院落空间也形成了风的通道,可组织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
此外东西厢房和最南侧的倒座多为向院内倾斜的单坡屋顶,屋脊高度即为院墙高度。
高耸的厢房屋顶既遮挡了太阳辐射,也防止冬季寒冷西风吹入。
北方地区日照资源贫乏,对采光纳阳的需求较高,因此院落面积大,而且房屋之间互不遮挡,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采光和吸热,以抵御北方寒冷的气候。
这些特点与南方地区相反,南方地区日照条件较好,太阳高度角大,夏季气候炎热,因此民居平面形式紧凑,形成许多阴影空间,避免太阳直射。
另外,小而深的天井形式,会带来很好的热压通风效果,加大了室内通风量,可有力缓解过湿、过热等不利环境条件。
庭院形状和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和主导风向等气候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中民居则是南北纵长的窄院,开间和进深的比例可达1:3~1:4,有些东西两房檐口间只有 1 . 1 m ~ 1 . 2 m 宽。
这样纵长的平面形式可以缓解关中地区夏季严重的西晒问题,使院落和建筑处于阴影之中。
庭院围合以四周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连。
外墙的厚度、高度、所用材料和砌筑方式都因气候而异。
外墙厚度和墙体的保温隔热性关系密切。
关中民居的外墙要考虑冬季防寒,往往使用热惰性较高的土坯墙、夯土墙,墙厚可达50cm,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北方地区太阳高度角小,为了收纳更多日照,避免院墙过高而遮挡阳光,民居院墙高度不超过屋脊高度。
关中地区夏季西晒严重,民居屋面半边盖,房屋后墙不开窗,高高的后墙刚好作为院落的围墙,屋脊高度即院墙高度,可达6m~7m,既可防止冬天寒风的吹入,也可遮挡夏季强烈的西晒。
陕西民居分析报告
陕西民居分析报告1. 引言陕西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居建筑遗产。
本报告旨在对陕西民居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2. 陕西民居的特点陕西的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建筑结构陕西民居大多采用木质结构,以及传统的斗拱和斗栱的建筑形式。
这种结构在地震等灾害中能够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展现了陕西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2.2 建筑样式陕西民居的建筑样式多种多样,有庭院式、四合院式、楼阁式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庭院式建筑,以其独特的格局和布局方式,展现了陕西人民注重家庭和谐、重视社交交往的传统价值观。
2.3 装饰艺术陕西民居的装饰艺术丰富多样,其中以壁画、雕刻和彩绘瓦片最为常见。
这些装饰元素融入到建筑中,不仅增添了美感,还反映了陕西人民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3. 陕西民居的历史背景陕西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
陕西民居的建设与发展与陕西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历史影响陕西曾是中国古代多个朝代的首都,这些朝代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对陕西民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和唐宋时期的庭院建筑,都对后来的陕西民居产生了重要影响。
3.2 地理环境陕西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对于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结构都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陕西地处地震带,因此民居建筑采用木质结构可以更好地抵御地震的影响。
3.3 社会经济因素陕西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因素也对民居建筑产生了影响。
例如,农业文明的兴起导致了农村社区的发展,而城市化进程则促进了城市居民楼的兴起。
4. 陕西民居的保护与挑战陕西民居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4.1 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陕西民居的独特价值,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并进行了修缮和保护工作。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
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语言、建筑、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
在语
言方面,关中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如陕西话、关中话等,这些方言不仅反映了地方人民的语言习惯,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建筑方面,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代秦汉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色。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著名的古建筑,都是关中地区建筑文化的杰作,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饮食方面,关中地区的美食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陕西的沉香鸭、凉皮、羊肉泡馍等都是当地特色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在服饰方面,关中地区的传统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汉服、唐装等,体现
了古代关中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此外,关中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关中民歌、关中舞蹈等,这些
民俗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
关中地区民居特色关中地区的自然概况与民居特点陕西地理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
中部为关中盆地,海拔320,800米左右。
同时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很明显。
渭河以南的平原地区的民居,以木构架、土坯墙、夯土墙、砖墙为主要材料的单层坡屋顶建筑为主。
在台塬断续分布处也有少量生土窑洞民居,多半用于存放蔬菜、瓜果及柴草,一般不作居住之用。
渭河北岸二阶台地的后缘,分布着东西延伸的黄土台塬,北接陕北高原南缘的山地,黄土层厚由十多米至百余米,塬面广阔,一般海拔为460,850米。
塬上的一般民居与塬下相同。
在平原与台塬接壤处,台塬拔地而起,由于黄土质地坚硬,平原与塬地几成90?而不塌,多数民居就在向阳的塬壁上开挖窑洞;有的因地就势,背靠塬壁把生土窑洞与石砌窑洞或一般民居组合成院落。
关中盆地的年平均温度为12?,13(6?,属暖温带。
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气温升降急骤,夏有伏旱,秋多连阴雨。
西安市是本省夏季高温中心之一。
东至潼关,西至宝鸡,其温差相差无几。
无霜期207天。
年降雨量604毫米,雨量集中在7,9月。
近年来冬季及夏季平均气温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从历史记载及现存民居的形式与布局看,还是属于北方类型。
民居的坡屋面形式以硬山居多,瓦屋面只作仰瓦,平面布局与构架举折与北京民居类同。
由于夏季酷暑,因此较多的宅院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南北窄长的内庭,使内庭处在阴影区内,以求夏季比较阴凉。
关中民居的细部与装修代代相传、精工细作的传统建造工艺在民居的细部装修中得到了充分反映,许多细部雕饰本身就是一种完美成熟的艺术品,它们极大地丰富和烘托了整个建筑造型,给朴实无华的民居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色彩。
入口门楼关中地处全省中部,物产丰富,交通方便,处出经商、做官者较多,反映在民居中木雕、砖雕、石刻兼容并蓄,尤其是明清官宦的深宅大院,精雕细刻,做工精致,受到京城匠师的工艺影响较深。
关中民居重点装饰的部位主要是入口门楼、檐部、壁面、马头墙、屋脊、门窗、及室内装修等。
关中民居总结
门房用途比较多,可以作居室、书房、会客或贮藏等用。两边厢房一般 供晚辈居住、厨房或作为贮藏等用。正房是这类住宅的主体建筑,正房 的建筑形式,多为我国传统的一明两暗的布局,明间供会客、起居及庆 典之用,两暗房间是主人及长辈的住房。后院用于饲养及厕所等杂用。 门房和正房的开间多为3米左右,个别的也有加大中间开间的作法。进深 一般为5~7米,厦房的开间和进深按地形要求,变化较大,一般情况下, 开间多为3米左右,进深在独院式平面中也多为3米左右,这种作法,与 正房开间统一,平面布置显得整齐。独院式平面布局,不仅可以单独使 用,还可以用它组成多进式或联院式的多种平面。因此,这种独院式平 面已成为关中地区民居的基本布局形式。 2 纵向多进式平面
为数众多的农宅是农村工匠或有条件的农民自己动手修 建的住宅,这些农宅受到经济条件及农村有限物质条件的限 制;但都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民居建筑地方色彩浓郁, 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例如关中、陕北的生土建筑,犹如在 黄土上生长出来的一样,与自然融为一体。陕南山区的石墙、 石板房也同赋予自然情趣。这些民居因物质条件差,不能持 久,但其做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而延续至今,其设计观 念中的“场所精神”与“环境意念”均有其独到之处,它无 疑是我们建筑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中地区大型民宅,用地面积多,建筑规模大,多为昔日的高官、富 户所有。这种布局是由几个甚至十几个多进式宅院联片组合而成。其规 模不尽一致,多者有十余院相联通为一户。
5 传统农村住宅
传统农村住宅的平面,一般都比较简洁明,多数是厦房为主,房屋 类型少,经济、适用,而且布局灵活自由。其平面布局基本上也属于关 中窄院的传统形式。
这是关中常用的民居平面布局形式,这类布局多沿用 地四周布置房间,由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庭院、正房和 后院。为了多争取使用空间,在庭院两侧布置两栋单坡顶 的厦房(在关中地区把厢房称作厦房),组成四合院。这种 独院式的用地面宽多为8米至10米,进深约20米,比较窄长, 其布局特点是占地少、面积利用充分。
陕西窑洞和四合院民居建筑特点
延安附近窑洞村落 浅析陕西民居的建筑特色徐永战陕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祖这里生息繁衍,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
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有数的大都会之一,它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沟通南亚、非洲、欧洲。
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
在其影响下产生了淡泊质朴与自然的协调的窑洞民居,布局的严谨、做工的正统的合院民居和吊脚楼。
窑洞多分布于陕北,四合院多分布于中部。
一、陕北民居--窑洞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不仅让土地得到利用,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劳作,构成人地两宜的和谐局面。
在适合挖筑的山坡上形成洞洞相连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古韵遗风的天然之趣。
特别是窑洞因深入土层内部,与地气相通,冬暖夏凉,适于居住,体现出先民因地制宜,造福自身的智慧。
人因地而得到庇护,地因人而尽显生气。
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依存关系,一直被建筑界称为“亲地文化”的代表。
(一)窑洞民居的特点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土质与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陕西窑洞独特的特点:1、家族聚居和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院落结构。
院落或封闭或开敞无不有利于家族的共同生活以及维护封建秩序,如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
2、因地制宜的单体平面形式和空间构成。
在山区和平原都采取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平面形式,如为改善采光而出现了前大后小的大口窑,为避风保温而出现前小后大的锁口窑等。
3、质朴的窑脸装饰,为了展示其窑洞风采窑脸都是重点装饰对象,或简单装饰或精雕细刻的。
为了充分接纳阳,多做满开大窗,以及做工很是考究护崖墙处处体现窑洞的质朴。
(二)、陕西窑洞的构成要素1、窑脸,潜藏于土中的窑洞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展示其风采,这唯一的建筑立面,是划分院落和居室的隘道,窑脸也真实的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以及门窗的装饰艺术。
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型制及形成原因
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型制及形成原因作者:蒋巍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4期摘要从用代开始,关中的民居就以“合院”(特别是“四合院”)为原型。
这一型制是关中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及其产生的“天人合一”哲学的适应性建造表达,充分适应了黄土地上的农耕生活和宗法家庭形式,一方面体现了“长幼有序”,另一方面则通过“庭院”显示了天伦之乐。
关键词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型制;形成一、关中概述关中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等称呼。
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秦岭山脉、陕南盆地。
关中是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其地形连绵起伏。
风积土的堆积,覆盖了古地貌而形成的连续广阔的黄土覆盖层,构成了关中的地表层。
关中民居因地形地貌变化复杂,历史悠久,而表现出多种类型。
二、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条件1、自然条件关中地区夏季气候炎热干燥,故院内部不需要太多的阳光,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关中地区的黄土地貌,属大陆季节性季风气候,受风沙影响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
因而为了使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并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防风沙的袭击,就形成了关中合院民居窄长、封闭的特点。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思想也使得窑洞或窑洞与合院相结合的组合方式在关中均较为常见。
2、宗法等级观念传统的宗法等级观念也决定了关中民居的布局形态,建筑形制和材料的运用等等。
陆元鼎先生认为:“礼教是宗法制度的具体体现和核心内容。
”宗法制度制约了包括民居在内的中国古代建筑的方方面面。
明确的轴线布局,房屋的面宽、进深与单体建筑开间及单体建筑的等级划分等等。
礼制作为古人的文化规范、行为模式、规章制度,其本质是体现一种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正是这种秩序,使民居的型制具有了明显的等级制度。
在与礼制相适应的官方颁布的建筑型制营造定式和施工则例,规定了各种等级的住居或建筑允许的开间、用料及装饰等级等,从而用一种标准化的方式促成了民居的等级划分。
关中古镇建筑文化研究
关中古镇建筑文化研究关中范围行政区域: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关中行政区古镇:铜川市:关中平原陈炉古镇在铜川市印台区东南30华里的山巅上,有一小镇名曰“陈炉”。
据史书记载,陈炉镇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因陶瓷而留名。
陈炉,乃当今历史唯一遗存的“炉火千年不绝”规模最为庞大的耀瓷基地,堪称东方古瓷镇活化石。
陈炉古镇陶瓷文化沉淀深厚,陶瓷艺术的古雅烂漫,民风民俗独具特色。
漫步炉山,可见古风犹存,千百年来遗存下来的古窑场、古制品历历在目,故瓷残片俯拾皆是,罐罐垒墙随处可见。
礼泉袁家村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距西安约1.5小时路程,人们称之为“关中体验地”。
步入满是古韵的街道,踏着脚下仿古的青石板,身边闪过的房屋皆是颇具关中风味的明清式建筑。
布坊里,满脸沧桑的老妈妈坐在不知年岁几何的织布机前细心地织着土布床单;剪纸坊中,在关中媳妇们手中盛开的山丹丹似乎还散发着甜甜的花香;面坊中,伴随着人们饶有兴味的卖力推动,沉重的石磨缓缓地挤出略显浅黄的面粉;油坊中,那巨大的老木制成的榨油器令人叹为观止;药坊中飘出的淡淡药香味若有若无地在鼻间萦绕;豆坊中,一块块纯手工豆腐散发出阵阵诱人的豆香……西安市:长安上王村长安区上王村南靠秦岭山脉,东邻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北隅环山旅游路,西连西沣一级公路,距西安城区仅20公里。
上王村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便利的交通,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风味独特的农家饭使来到这的城里人大快朵颐。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这里人头攒动,车水马龙。
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长安上王赏青山绿水、品农家菜肴。
随着农家乐的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以吃、住、游、购一条龙服务为特色的上王村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赢得了西安市民的青睐,也使上王村农家乐品牌名噪三秦,成为全村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字招牌”。
户县东韩村东韩村,陕西户县城郊的一个村庄,别具一格的农村生活体验,美味的关中农家乐,和久负盛名的农民画,使这里闻名海内外,被誉为“陕西第一村”。
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最新文档资料
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最新文档资料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营造陕西中部又常被称作关中地区,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眺秦岭,北依陕北高原,被誉为“八百里秦川”。
关中生态优美,渭河东西横贯,长安八水环绕,土地肥沃,适于农业耕作。
多代帝王和贵族在此居住,多地的匠人在此劳作,技艺在此传播,有优质的木材、石料和黄土等资源。
周秦汉唐以来,关中地区为多文化民族的交汇地,人口众多,村落密集,民居用地狭小,促使了营造手法多样化发展。
其中一些手法借鉴了皇室、贵族建筑中的营造技法。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关中不仅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早期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
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历史悠久的区域,它的传统建筑亦如当地乡党一样,在丰富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三秦鲜明艺术文化特色的建筑形态,并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中民居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征: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土坯、土墙为主,自制砖瓦,木椽梁架结构密集,体现了砖木结构特征;二、其整体的风格与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土坯墙用于保暖,取材方便,造价低廉;三、营造技艺手法大气,跨度大、对称规整,突出了防水、防风沙、防火、防地震等综合功能;四、建造师传严格,工具多样,讲究传统文化的要素,讲究阴阳相合,突出影壁、屋角的石构、吉祥图案的雕刻,寓意安居、辟邪、求祥和的传统观念。
受环境气候以及传统耕织观念的影响,民居建筑的营造布局紧凑,土木结构,卯榫框架,科学合理,具备了防风沙、防火、防盗以及抵御地震灾害等综合功能。
加之文化中又深深地渗透着“礼”的规范、“儒”的传承,所以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独有的“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特点,也就是俗称的“房子半边盖”。
而民居的形式多以四合院式的民居为主,建筑的房屋又以纵轴布置的方式组织院落。
这种布局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独院式平面,由院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厦房、庭院、正房和后院,庭院两侧两栋单坡顶厢房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可以用空间逻辑清晰来形容。
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营建模式解析与应用研究
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营建模式解析与应用研究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营建模式解析与应用研究引言:关中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带,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有许多独特的传统民居,这些民居的屋顶设计和建造方式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赞美和喜爱。
本文将对关中传统民居的屋顶营建模式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价值。
一、关中传统民居屋顶的特点关中传统民居的屋顶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建造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斜屋顶:关中地区地势较平坦,降雨量适中,因此民居的屋顶往往采用斜屋顶的设计。
这种设计不仅能够有效排水,还能够增加屋顶的面积,提供更多的空间供人们活动。
2. 砖木结构:关中传统民居的屋顶大多采用砖木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如地震和台风。
此外,砖木结构还能够提供较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3. 青瓦与木椽:关中传统民居的屋顶覆盖着青瓦,往往使用木椽作为支撑。
青瓦不仅美观耐用,还能够吸收阳光热量,并在夜晚缓慢释放,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营建模式的解析关中传统民居的屋顶营建模式主要包括屋顶结构设计、建材选择和施工工艺等几个方面。
1. 屋顶结构设计:关中传统民居的屋顶结构主要包括檩栋、砖木梁和椽子。
檩栋用于支撑砖木梁和椽子,起到连接和固定的作用,其间距和位置需根据屋顶的面积和重量来合理调整。
砖木梁是屋顶的主要承重构件,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计算,以确保其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椽子则用于连接砖木梁和屋面的木榫,起到增加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作用。
2. 建材选择:关中传统民居的屋顶建材主要包括砖、木和青瓦。
砖的选择要求质量坚实、防水性好、耐久性强。
木材的选择要求密度适中、抗裂性好、易加工、不易腐朽。
青瓦的选择要求质地坚硬、透气性好、色泽鲜艳、耐候性强。
3. 施工工艺:关中传统民居的屋顶营建采用的是传统的木工技艺和石材加工技术。
其中,木工技艺主要包括桁架搭建、榫卯连接和砖木结构的建造。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16神州文化关中传统民居浅析崔艳丹西安美术学院摘要:民居是具有地域性的乡土建筑,虽在全球化的进展下艰难的延续着,但生动诠释了人们居住空间存在于各地的合理性。
关中地区承载着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我国民居大家族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人们对关中民居更多停留在对关中历史的保护和房屋更新上,但面临传统建筑技术、传统工艺的失传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关中民居也表现出了种种缺陷,因此研究追寻关中民居的特征为今天民居建设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关中民居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屹立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群中,其中西安、三原、韩城等地的民居特色尤为明显,从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到墙饰品、门楼、砖雕都具有较高的艺术特色。
随着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影响,关中地区的民居构架和地域性情怀也被慢慢淹没。
因此在营建新型农村住宅的过程中需要形成关中地区民居有机的整体观念,进而形成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一.关中地区地域特征陕西民居大致可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民居,三个区域民居风格各有特点:陕北黄土高原上民居的一大特色就是窑洞。
陕南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不同时期移民文化的影响陕南形成了多元化的地域民俗风情,其中安康龙头村的马头墙、白墙黛瓦、不同于关中肃穆风格,呈现的却是江南清新的徽派建民居。
关中民居则是在大秦之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形式,单坡屋顶、青砖灰瓦、黄土是关中民居最显著的外表特征,给人端庄、质朴、厚重的感受。
建筑结构多为四周围合的合院,多纵轴布置房屋,分为前庭,中院,后院,户户比邻,紧凑分布。
建筑特色:关中建筑从史前时期的穴居和半穴居到现在的窄四合院,其外在特征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
村落建筑平面布局基本一致的尺寸,规整的边界使村落有很强的空间感。
院落组合密度大,大部分村落有分组分排的聚居特征。
房屋以街道为骨架呈十字或丁字紧密排布。
每座民居均有上房、厦房和院构成。
“堂者,当也。
谓当正向阳之屋......堂,犹堂堂、高显貌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关中地区民居形制的建筑特征与文化浅析摘要:关中地区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心地区之一,其蕴含传统文化的民居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通过分析关中地区民居形制,对其布局、建筑特征、空间形态及与自然环境的结合进行研究和探讨,目的在于研究其民居建筑特征及其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
abstrat: guanzhong area is one of the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reas. its residence contain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precious wealth of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the shape、the layout、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form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action and mutual relations with traditional cultural.
关键词:关中地区、民居、建筑特征、文化
keywords:guanzhong area、residence、architectural features、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中部,因居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四关之中而得名。
渭河东西横贯,史称“八百里秦川”。
连续广阔的黄土覆盖层连绵起伏,构成了关中的地表层。
在这种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貌环境条件下,关中民居形成了构架民居和窑洞民居两种主要类型。
据记载,古人靠近陵阜掘穴为
“窑”,可以避风寒,但不防潮,于是人们便创造了“宫室”。
此外,还有地上房屋,即构架民居,其地处高地势可以防潮,周围密实可以挡风,上有屋顶可以避雨。
关中地区的构架民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总体上看似乎没有很大变化,但其形制、布局及空间形态却非常丰富和具有研究的价值,是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理念的集中表现。
本文主要探讨构架民居在关中农村地区的发展。
一.关中的自然条件因素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关中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因此关中民居多采用坡屋顶以利于排除雨水。
“房子半边盖”,就是指关中地区农村传统房屋建筑形式。
这种房从侧面看正好是两面人字形房屋的一半。
下雨时,雨水朝一边流。
这种—边盖的房子,农村人叫“厦房”(图1-1)。
同时为适应夏季闷热及沙尘侵袭的气候条件,两旁的厦房向内单坡高耸,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要求的同时可防风沙袭击。
图1-1
二.关中居住建筑与当地文化习俗、宗教信仰、风水思想
2.1 关中传统文化习俗与关中民居建筑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是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区。
夏、商之后,在约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先后有13代王朝和政权在关中地区建都。
由此可知关中地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传统民居也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居住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人历代都很注重居
住建筑。
关中民居在建造的过程中受风俗的影响,大体可分为几个程序:1)择地和择日;建造房屋前,会请风水师按主人生辰八字等,来判定基地方位、地点和修筑日期。
现在大多是择日,基地是依据有关部门的规划而定。
2)动土;动工前要向测定的神袛方向摆香炉贡品,在场院里挂起一块红布燃黄表,举行仪式,告知神灵,俗称“动土”。
3)起基;即打地基,也称“打夯”。
4)架梁;房屋在墙基打起后就要起架上梁,通常要举行上梁仪式。
仪式一般在中午举行,届时要请人在主梁画八卦,系红布等(图2-1),贴吉祥对联,放稳大梁后,便放鞭炮庆贺。
主人家一般要摆宴席宴请亲戚好友。
5)钉橼;
6)盖顶;即上好橼用和上麦秸的泥土抹面,或铺瓦。
图2-1
7)粉刷;抹泥、抹灰、装修门窗、贴地砖,墙砖等。
2.2 关中地区宗教信仰与关中民居建筑
关中民居是中国传统院落式布局,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
传统院落是家庭社会伦理观念的产物,院落空间在性质上就是伦理空间,严格的等级秩序、明确的轴线关系、窄长的院落空间以及院落空间的纵向推进。
这种模式一方面体现了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院落空间首先讲尊卑等级秩序。
也就是讲“礼”。
尊崇礼教成为院落功能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
现如今关中院落庭院建筑也大体遵循这种长幼有序的居住秩序。
其次,院落空间重礼仪规范。
关中窄长型的四合院用于礼仪、农作,聚会活动的面积超过用于起居生活的面积。
再次,关中民居的布局形态与人们的封闭传统意识也是分不开的。
一座宅院几乎被房屋围满,院墙很高,宅院两侧的厦房都是“一边倒”,山墙向外,这和防御也许有很大的关系。
院内所有的房屋都面向院内,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的与“外隔绝”空间。
2.3 关中地区风水思想与关中民居建筑
阴阳哲学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始终,民居建筑文化也是如此。
风水思想视住宅为“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
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空间模式与伦理关系,祈求人类与自然和谐。
关中民居的院落空间,其庭院的构成与空间组合,非常注意阴阳法则。
首先,院子在形态上是由四周房舍相围合,外“实”内“虚”构成一对阴阳关系。
其次,依据“门堂制度”,在轴线主导下次第排到门屋和正堂,再配以两厢,而“门堂”这一主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
在两厢的配置上形成第三对阴阳关系,以横轴线贯之。
而在纵横轴线交织控制的院落关系之中,纵为主,横为次,形成第四对阴阳关系。
三.关中民居建筑特色
韩城党家村选址合理,房屋建造符合传统阴阳八卦之说,有很高的研究鉴赏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村中有建于600年前100多套
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暗道、风塔等建筑以及祖谱、村史,被专家称为东方人类传统民居的活化石。
党家村融合中国文化、建筑之精华,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扶风温家大院是一所典型的关中古民居,它的平面与空间结构属于中国传统四合院模式,布局由前向后依次为:门房、庭院、正房和后院。
庭院两侧两栋单坡顶厢房组成四合院,由4个建筑风格一致的多进式院落连接为一体,组成一个建筑群。
从门窗、墙壁到方砖瓦片都体现了关中人雕刻技艺的精湛。
在温家大院,建筑雕刻装饰是宝鸡民居的一大特色,赋予了关中民居独有的艺术、文化气息,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四.当今关中地区民居建筑的发展趋势
现代关中民居从传统民居发展而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有选择的保留其精华部分,改善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部分。
一方面要传承关中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地方建筑艺术特色,发扬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另一方面也要适应时代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更高层次要求,借鉴传统民居的技术价值。
现代关中民居建筑受到外来建筑材料和建筑类型的影响,越来越少的保留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只是一部分建筑文化习俗得以保留,其民居建筑类型越来越趋于大众化。
因此,在关中地区我们有必要探索和设计出反映当代关中人民和关中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以传承关中文化和关中特色,弘扬中华民族多样的地域文化和地域
特色。
建筑是人类一项重要的创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的记录。
建筑的发展起始于民居,民居的发展记载着历史。
由于关中地区独特的地理、自然、人文环境,形成了关中民居特有的建筑艺术特性与风格。
正是关中5000年的历史积孕、文化沉淀,筑就了关中民居的恢弘,使其成为我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作为陕西乃至全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我们应保证关中民居建筑的发展,为关中文化及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浅析陕西关中构架民居文化》武联、霍小平,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9第3期
2.《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郑鑫、邸芃,新西部下月刊,2010.07期
3.《山西传统民居》颜纪臣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01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