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探析河南方言与豫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02-20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2011B257),河南省社科联调
研项目
《河南方言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SKL-2011-961)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吴亮(1981-),女,河南郑州人,讲师,博士,从事语言理论、语言教学研究。

从文化视角探析河南方言与豫剧


(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郑州450002)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2条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进行了阐释,首先强调指出方言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变体,
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地方戏曲是一个地域的文化标志。

两者紧密联系,互为载体,共同构成地域文化体系。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发展区域之一,中原河洛、三商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豫剧是河南的文化品牌,以河南方言为载体,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河南方言的俗词俚语,声韵特征增强了豫剧的艺术表现力。

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原地区不可再生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彰显出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试从文化视角探析河南方言与豫剧的关系。

一、河南方言和豫剧概念的界定(一)河南方言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

河南方言的核心成分是中原官话,属北方方言。

中原官话历史上曾是中国古代民族共同语,共有381个县市,河南境内有107个。

据贺巍的分区,中原官话八个次方言片中,河南境内有七个方言片,其中“郑开片,洛嵩片,南鲁片,漯项片”四个方言片内的方言是纯粹的河南方言[1]。

河南方言语音节奏稳重清晰,五音俱全,四呼规正,调值低,入声多,尖音重,五度的高音与低音间距离小。

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调值分别为24、42、55、312,
韵母共86个,词汇和语法与北京官话的共同性多,方言语汇丰富,句式简短明快[2]。

(二)豫剧
戏曲作为一门表演艺术,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方言等多种形式。

任何一种戏曲的起源都具有地域性,其发展的最初阶段都是地方戏。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是河南曲艺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诞生在河南开封及其周县,明清鼎盛,迄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1956年与京、评、越剧合称全国四大剧种。

豫剧的唱腔语言是在开封、
郑州“中州语”的基础上,融入当地方言形成的,腔调高亢爽朗,内容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河南乡土气息。

二、方言和地方戏的关系
方言、地方戏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都是历史积淀形成的浓厚地域文明的象征,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方戏在产生之初,其显著特征是方言而非声腔,以方言为基础的声腔特性是地方戏艺术风格之本。

无论是板腔体还是曲牌体,都是基于方言“腔词关系”不断磨合的产物。

它的“语言表征、
文化内源、表演形式、声腔特征等无不沾染着某个剧种原生地的乡土特色”[3]
方言作为载体,体现了地方戏所蕴
含的丰富的地区民俗文化、生产方式、思维习惯。

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相近性和同地域人们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文化心理等因素的趋同性密不可分。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认为:“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
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4]。

三、河南方言和豫剧
地方戏语言自古口耳相传较之方言口语具有稳固性,
摘要:豫剧和河南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中原文化体系。

两者地域
文化特色鲜明。

豫剧中的河南方言在语言学、民俗文化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价值,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关键词:文化;河南方言;豫剧中图分类号:H1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25-03
nWeHuaYanJiu☆文化研究☆
125
TheoryResearch学论

★★★★
豫剧具有浓厚的河南方言色彩,记录保留了大量的河南方言土语,这些语言资源折射出河南人民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生活情趣。

罗常培先生在《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5]因此豫剧中的方言保留着当地居民的原始记忆,在语言学、民俗文化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价值。

(一)豫剧中的方言具有语言学价值
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河南方言词汇、语法、语音独具特色,作为一种语言的历史资料有助于语言学研究。

1.豫剧中的方言词汇
豫剧保存有大量的河南方言词汇,这些带着地域特色的词汇是民俗与方言结合的产物,具有典型性与凝固性。

(1)表示动作行为和心理情感的动词
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都是他们裢那。

(《花木兰》)“裢”阴平,24调,意为缝补、编织。

我长点蒜,再抓一把胡椒面,老婆子喝了好出汗。

(《喝面叶》)“长”阳平,表示放,多用于烹饪,如:长油、长盐、长菜叶等。

老头子啊,他死活也不叫闺女出嫁。

怄到过年,七月七。

(《王婆扎针》)“怄”表示怄气,不愉快,如:“小两口正怄哩,晌午都没开火。


我好抡棒槌拉铁弓。

(《花打朝》)“抡”,用力挥动之意。

如:抡枪、抡刀、抡拳头。

小菊儿你睡得又甜又香,发呓怔你还在喊爹叫娘。

(《李双双》)“发呓怔”指睡觉说梦话,如:“小妮儿老发呓怔,黑里睡不牢稳。


在家生来好喝水。

(《朝阳沟》)“好”去声,意为喜欢,如“这货整天好吃好喝不出活”、好生闷气。

“好”上声表示跟坏对立,上声变去声,词性由形容词变为动词,意义也随着发生了变化。

这种词类活用现象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已有之。

如“王”名词用如动词、“饮”及物动词使动用法等。

2.表示性质状态的形容词
中中中,俺们菊谭就是产芝麻出香油。

(《三院禁约碑》)
“中”是最具河南特色的典型方言词语,言语交际中具有褒义特征,表示“肯定、认可、好、行”。

河南人对“中”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他们眼里,
“中”不仅仅是方位词,而且是打着历史烙印的厚重文化。

“中”作为地理方位,表示中心。

河南自古位居中原,是狭义的“中国”,有“中州、豫州、中原”之称,作为中国古代九州的中心,也是中华民族先祖活动的重要地区和文化发祥地之一。

自古流传“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

中原人的伦理观念里,崇尚“中”,以“不偏不倚”、“中和”、“中庸”为美。

“中”有着河南人的地域认同和历史自豪感。

“你说‘中’,我说‘中’,中原
是我们的老祖宗!”;“中!中!咱们河南就是中!”更是通过影视媒体响彻大江南北,“中”早已成为地域文化符号与河南人的身份标记。

实在作难哪!(《洛阳桥》)“作难”指遇到困难犯愁,如:“咋弄哩,老作难呐!”
刘发他没有钱哪也算白搭。

(《王婆扎针》“白搭”指没有用处,不起作用。

如:“夜个学得全忘啦,算白搭!”
我说金她妈,你别迷啦!(《王婆扎针》)“迷”,发迷,糊涂之意。

如:“俺咋年龄不大,恁迷哩!”
推出来面来白生生的生啊,蒸出来小蒸馍暄腾腾。

(《推磨》)“白生生”形容白,“暄腾腾”指物体内部空隙多而松软有弹性。

清凌凌一股水。

(《朝阳沟》)“清凌凌”指清澈。

你妹妹从小她就勤谨。

(《朝阳沟》)“勤谨”是勤恳的意思。

如:“这孩儿勤谨,打晌午学到将才。


3.表示亲属称谓的名词
叫你个大,叫我声妈。

(《马古伦换妻》)“大”和“妈”互文对举,“大”指代父亲。

都想起俺那个死妮子。

(《王婆扎针》)“妮子”指小女孩。

除此,还有副词,如:“回马三刀,砍得也怪准”(《穆桂英挂帅》)。

量词,如:
“一杆笔胜过百杆枪”(《卖苗郎》)等。

“咦”、“咋”、“啥”等方言词语在豫剧中使用频率较高,如:“不愁当一个哪啥?啥?啥——
—当一个农业科学家。

”(《朝阳沟》)“你拿个刀子把俺的猪肚子剥开,看看到底有没有红薯苗,要是没有,那咋说?”(《李双双》)
豫剧中有大量的谚语、俗语、成语、詈语,这些语言艺术结晶以精炼的形式充溢着浓郁的中原乡土风情。

如“文过饰非”、“头悬梁,锥刺股”、“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三娘教子》)、“当面教训子,背地里无有人”(《打金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回家卖红薯。

”(《七品芝麻官》)、“太太的衣服还没穿好,小小儿啦,您娘那脚!催、催、催、催得太太头发蒙!”(《花打朝》)
4.豫剧体现河南方言的语法特点
豫剧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河南方言语法特点的重要线索。

(1)河南方言代词的特色
在河南方言中,“俺”表示第一人称代词,可指单数,如“你看俺可怜不可怜?”(《三娘教子》),也可指复数“五百年造就的俺是一家。

”(《月老仙在空中姻缘造下》)。

普通话中“您”是敬称,河南方言中“您”可以广泛用于第二人称,相当于“你”,如“俺念在孙刘两家结秦晋,才准您借荆州啊!”(《黄鹤楼》)。

除表单数外,还可表复数,如“黄鹤楼上摆酒令,逼您君臣还吾城”(《黄鹤楼》)、“您老的老、小的小,老少二人无人管,王春娥我挑起了千斤担!”(《三娘教子》)(2)河南方言中的“将”和“把”
126
河南方言中“将”相当于介词“把”。

如:“风雨将他伴”(《曹公外传》)。

河南方言中表“处置”义的“把”和普通话相近,但也有差异,普通话“把”字句中的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是单音节动词,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词重叠式、动态助词。

河南方言中,
“把”字句中有大量单音节动词可以直接作谓语,如:“我去把兵瞧”(《南阳关》)、“用目儿细把他观。

”(《洛阳桥》)、“俺知道就是俺的那个他来把那亲迎哪!”(《香囊记》)、“一时间亲朋好友都把来往断”(《三娘教子》)、“到夜晚我独自偷把泪落”(《秦雪梅教子》)、“何必回来要把村官当”(《门里门外》)。

5.豫剧体现河南方言的语音特点
豫剧常用归韵的十三道辙,声调差异较大,豫剧大多有四个调类,怀邦和怀调有五个调类,扬高戏无入声。

豫剧的地理分布和河南方言地理有密切的关系,河南省面积十分之九是非入声区。

根据李荣与贺巍的分区,豫北安阳、林州、新乡、获嘉、济源、辉县等十八个县市保留入声,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个调类,怀邦和怀调处在从沁阳到安阳之间的入声区,扬高戏所在的灵宝与陕县无入声,但四声调值却又与入声区的沁阳相近。

除此,还有尖团分立的现象,河南省东北部商丘、濮阳至安阳以及中西部郑州、许昌、洛阳、南阳之间的地域内区分尖团,而周口、驻马店、信阳等地区尖团合流。

(二)豫剧中方言的民俗文化价值
河南方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使之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大大提升了其价值。

豫剧中的方言词语是民俗和方言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地域文化。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豫剧反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中原文化,记录着河南人的饮食起居、风俗习惯,是宝贵的民俗文化矿藏。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的西南部,界于北纬31°23′与36°22′,东经110°21′与116°39′之间。

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耕地1.1亿亩,是农业大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信阳等地种植水稻。

河南人喜食面食,面食在日常饮食中占据主导地位。

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把馒头、面条、面汤作为主食。

这种饮食习俗在豫剧中多有体现,如“推出来面来白生生的生啊,蒸出来小蒸馍暄腾腾。

”(《推磨》)“俺给你擀面条,烙油馍,绿豆面叶儿随便喝。

”(《劈殿》)“油馍”在河南方言中指加油烙的饼或者油炸的一种块状食品。

“面叶儿”指薄而宽的面条儿,分甜咸两种,甜面叶指不放盐、糖等作料的淡面条。

“烩面”更是河南特色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

除此,还有卤面、浆面条、捞面、汤面、炒面、蒜面条等。

河南人喜欢吃馍,饮食中有烙馍、子馍、菜馍、枣馍、菜蟒等,同时孕育了河南
绚丽多姿的面塑文化。

面塑,河南称之为“捏面花”,具有
“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的艺术特点。

豫西的洛阳、灵宝;
豫北的安阳、内黄、浚县、鹤壁;豫东的尉氏、沈丘;还有许
昌、登封、新郑等地,都有风格迥异的面食艺术。

其中灵宝
面花和沈丘的顾家馍最有名。

豫剧中有“只摆上七个碟子八个碗,一壶热酒搁在正
中间。

”(《罗焕跪妻》)在河南人的日常饮食中,碗是不可或
缺的餐具,碗可盛饭、菜、酒、茶。

河南人用的碗多是海碗,
体现着粗犷和豪爽。

菜品中还有扣碗,种类繁多,常有小酥
肉、芥菜肉、腐乳肉、丸子、莲菜、豆腐等,味道妙不可言,是
节庆招待客人的佳肴。

任何一种戏曲和方言都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发
展、演变的。

地方戏影响力的大小、传播面的广狭,某种程
度上取决于作为载体的方言生命力。

方言作为地方戏的标
志体现了地方戏曲的特性。

两者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紧
密相连,充分体现了地域特征。

地方戏中的方言真实地反
映了民间纯正、鲜活的生活状态,为语言学、民俗学研究提
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四、结语
豫剧和河南方言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厚重的
中原文化。

它们深深地印在河南人的基因中和厚重的河南
文化交织在一起,成为河南人的精神家园、奋斗动力。

深入
研究豫剧中的河南方言,挖掘其表现的地域文化内涵,可
以使我们更深入的探究蕴藏在语言中的文化传统、风俗习
惯。

目前随着现代化、全球化运动的不断深入,人口的流
动、交通的便利、大众传媒的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促使
河南方言逐渐弱化,以方言为载体的戏曲等文化形式呈现
萎缩趋势。

因此豫剧和河南方言的研究为中原经济区的建
设提供精神支持,对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意识,提升河南形
象、中原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贺巍.中原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5,(2).
[2]张启焕,陈天福,程仪.河南方言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45.
[3]游汝杰.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42.
[4]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9.
[5]陈定安.翻译精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5.
[6]赵抱衡.豫剧经典唱段100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
[7]李荣.洛阳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WenHuaYanJiu
☆文化研究☆
127
(责任编辑:许广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