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 解释/ 反馈/ 改进建议) ?
·预设了哪些资源( 师生/ 文本/ 实物与模型/ 实验/ 多媒体)
资源 ·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生成了哪些资源( 错误/ 回答/ 作业/ 作品) ? 与学习目标达成
的关系怎样?
·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 可得到程度如何?
·参与提问/ 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互动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参与课堂活动( 个人/ 小组) 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
如何?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 有多少人参与? 学困生的
参与情况怎样?
个观摩点的设置不够聚焦。 到了 2006 年 4 月, 我们带着试验的喜悦与存在
的问题, 与崔教授的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讨论的 问题主要聚焦在: ( 1) 什么是课堂观摩 /观察? ( 2) 课堂 的四个要素如何分解和定位? ( 3) 各维度下的指标如 何确立, 并构成相对完整的框架? ( 4) 观摩 /观察点怎 样确定? 崔教授从听评课的哲学、社会学、技术 /工具 三个层面对课堂观察进行了定位( 详见《教育发展研 究》2007 年第 9B 期) , 认为课堂观察应该是一种教师 的日常生活, 一种专业的在职学习, 一种合作的校本 教研。
班学生?
·在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是否合理?
·教材是如何处理的( 增/ 删/ 合/ 立/ 换) ? 是否合理?
内容 ·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 怎样处理?
·是 否 凸 显 了 本 学 科 的 特 点 、思 想 、核 心 技 能 以 及 逻 辑 关 系 ?
·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 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维度四: 课堂文化
视角
观察点举例
·学习目标是否关注高级认知技能( 解释/ 解决/ 迁移/ 综合/ 评价) ?
思考 ·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 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
关系如何?
·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 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
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
·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 课堂气氛怎样? ·课堂话语( 数量/ 时间/ 对象/ 措辞/ 插话) 是怎么样的? 民主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 课堂气氛怎样? ·师生行为( 情境设置/ 叫答机会/ 座位安排) 如何? 学生间的
音量/ 节奏) ?
呈示 ·板书怎样呈现的? 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媒体怎样呈现的? 是否适当? 是否有效?
·动作( 如实验/ 动作/ 制作) 怎样呈现的? 是否规范? 是否有效?
·提 问 的 对 象 、次 数 、类 型 、结 构 、认 知 难 度 、候 答 时 间 怎 样 ?
是否有效?
对话 ·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 有哪些辅助方式? 是否有效?
二、课堂观察框架( 修订版)
教师教学 环节/ 呈示/ 对话/ 指导/ 机智
课程性质 目标/ 内容/ 实施/ 评价/ 资源
学生学习 准备/ 倾听/ 互动/ 自主/ 达成
课堂文化 思考/ 民主/ 创新/ 关爱/ 特质
课堂观察框架示意图
维度一: 学生学习
视角ຫໍສະໝຸດ Baidu
观察点举例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 是怎样准备的?
准备 ·准备得怎么样? 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学 优 生 、学 困 生 的 准 备 习 惯 怎 么 样 ?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 能倾听多少时间?
倾听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时, 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 记笔记/ 查阅/ 回应) ? 有多少人?
·有哪些互动行为? 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预设哪些方法( 讲授/ 讨论/ 活动/ 探究/ 互动) ? 与学习目标
适合度?
实施 ·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 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 是否有效?
·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 是否有效?
评价 ·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 回答/ 作业/
表情) ?
·有哪些话题? 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 作业) ? 是否有效?
指导 ·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讨论/ 活动/ 作业) ? 是否有效?
·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实验/ 课题研究/ 作业) ? 是否有效?
·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 为什么? 效果怎么样?
机智 ·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 效果怎么样?
为此, 我们对《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摩框架》进行 了全面的修订。修订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下列四个方 面: ( l) 观察维度。我 们 认 为 课 堂 是 由 课 程 、教 师 、学 生、课堂文化四部分组成的, 以此为基础, 确立了这四 个观察维度。( 2) 观察指标。分析每个维度, 我们找出 了其中核心的、又可观察的属性, 并将这些属性确立 为观察指标, 这样每个维度下有 5 个一级指标, 合计 20 个。( 3) 观察点。课堂是极其复杂的, 要将每个指标 下的具体行为都罗列出来是不现实的, 也没必要。于 是, 我们以举例的形式列出了每个一级指标下的 3 至 5 个二级指标, 这样就有了合计 83 个观察点。( 4) 观察 点的呈现形式。观察点的呈现不再用评语的形式, 而 是用问题的形式, 旨在引领教师去思考而不是评价课 堂。此外, 我们对听评课的程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确 立了课前会议— ——课中 观 察— ——课 后 会 议 的 观 察 程 序, 并探讨了它们的时间、程序与内容。在此基础上,
自主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 探究/ 记笔记/ 阅读/ 思考) 有哪些?
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 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 学优生、
学困生情况怎样?
·学 生 自 主 学 习 的 质 量 如 何 ?
·学 生 清 楚 这 节 课 的 学 习 目 标 吗 ?
达成 ·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 观点/ 作业/ 表情/ 板演/ 演示) ?
当代教育科学 2007 年第 24 期
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
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
● 沈 毅 林荣凑 吴江林 崔允漷等 *
一、背景与说明 2005 年 3 月, 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成为华东师范 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实验学校, 这意味着大学与 中小学伙伴关系的真正确立。我们在合作探讨“基于 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 深深地感受到听评课 作为一种合作研究方式, 它对于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审视我们当下的听评课, 却又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如 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而作等。究其原因, 最关键 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老师们缺少听评课的框架, 即我 “依据什么”听评课? 二是听评课的活动很不规范, 即 “如何”听评课? 于是, 我们在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的 指导下, 开始了听评课的研究。 我们决定以重新构建听评课的框架作为突破口。 于是, 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文献, 参考了大量课 堂评价量表, 历时半年, 研制出第一个听评课框架, 并 命名为《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摩框架》。首先, 我们按 照课堂活动发生的要素, 将课堂分解为教师、学生、学 习媒介、课堂文化四部分。这样, 我们建立了“教师技 艺 、有 效 学 习 、学 习 内 容 、课 堂 文 化 ”四 个 维 度 的 课 堂 观摩框架。每个维度下设置了一些观摩指标, 每个视 角下再设置一些观摩点, 如“教师技艺·引起并能保持 注意力”设置了四个观摩点, 即告诉学生学习目标; 适 当地保持上课的进度; 监控注意力的保持情况, 定时 激发注意力; 保持学生的责任感( 提问的技巧) 。框架 研制出来后, 生物组进行了小范围的试验。我们发现, 这个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支架, 为教师观 摩课堂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观摩点, 出现了课后评课 中大家都能说的好现象。但是, 如下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观摩之后, 老师们的发言还是重在评价; 二是我 们到底需要关注哪些课堂现象, 各个维度下的观摩指 标罗列得不完整, 为教师理解课堂带来困难; 三是各
有多少人达成?
·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 效果如何?
维度二: 教师教学
视角
观察点举例
·由哪些环节构成? 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环节 ·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不同环节/ 行为/ 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 18-
当代教育科学 2007 年第 24 期
·怎样讲解? 讲解是否有效( 清晰/ 结构/ 契合主题/ 简洁/ 语速/
- 17-
课堂观察框架与工具
2007 年第 24 期 当代教育科学
我们综合各方意见, 制定了《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察 手册》( 试用版) 。
2006 年 5 月, 我校的课堂观察试点工作在生物 和化学组全面铺开。一年多来, 生物和化学组开展大 型课堂观察( 对外展示)5 次, 小型课堂观察( 组内开 展) 20 余次。在试验过程中, 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 问题。归纳起来, 主要有下列 5 个方面: ( l) 关于课堂 观察的培训( 理论与框架) , 即如何理解与利用课堂观 察框架? ( 2) 关于观察点的选择与观察目标的适切性, 即如何选择与开发观察工具? ( 3) 关于课堂观察程序 三个步骤的时间与内容, 特别是课前会议的时间与内 容如何确定? ( 4) 关于观察结果的解释、类推问题。( 5) 关于课堂观察的适用范围问题。伴随着这些问题的逐 步 澄 清 , 2007 年 9 月 , 学 校 决 定 , 将 课 堂 观 察 作 为 一 种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 在全校各教研组进行广泛而 深入的宣传, 并鼓励各教研组或合作体继续深化课堂 观察的探索, 积累各个学科的经验。恰逢北京市海淀 区教师进修学校、宁夏银川一中的同仁有意结伴同 行, 共同来研讨中国式的课堂观察, 且带着宝贵的经 验来我校交流, 这是给我们极大的鼓励。
— —— —— —— —— —— —— —— —— — —
* 课堂观察框架是合作研究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 参与讨论的还
有 李 建 松 、马 少 红 、许 义 中 、俞 小 平 、周 文 叶 、郑 东 辉 、洪 志 忠 、朱 伟 强 、
王少非、夏雪梅、汪贤哲、查文华、徐晓芸、毛红燕等。吴寅静等 31 人参 与了问卷调查。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确实感到, 需要总结自己 一年多来在实践中的探索经验, 并据此考虑修订《余 杭高级中学课堂观察手册》( 试用版) 。
2007 年 11 月, 我校课堂观察手册的主创人员与 崔教授的团队再次相聚, 在回顾一年多来课堂观察的 实践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课堂观察的知识基础问 题。这次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1) 观察框 架。对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进行了重新定位: 学生学 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这样的维度表述 使课堂观察更有方向感, 使观察者更明白观察什么, 并按照新课程的理念, 重新确定了四个维度的顺序, 突出了学生的学习。( 2) 观察视角。一是以观察视角代 替了一级观察指标; 二是对教师教学和课程性质两个 维度的观察视角进行了重新设计, 以避免原来这两个 维度中各观察点之间存在的一些交叉、重叠现象; 三 是对课堂文化的四个视角作了全新的设计; 四是将学 生学习维度中的“自学”视角改为“自主”视角。( 3) 观 察点 。 一 是 观 察 点 的 数 量 由 原 来 的 83 个 缩 减 为 68 个, 使观察的内容更加聚焦; 二是逐个审视观察点, 为 教师理解课堂、开发观察工具提供具体明确的支持。 ( 4) 观察程序。明确界定课前会议的内容, 放弃磨课和 教学内容的研讨部分。因此, 新的课堂观察框架可以 归结为“4 个维度, 20 个视角, 68 个观察点”。
关系如何? ·教 学 设 计 、情 境 创 设 与 资 源 利 用 有 何 新 意 ? 创新 ·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 表情/ 移动/ 体态语) ? 效果怎么样?
·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 语言/ 教态/ 学识/ 技能/ 思想) ?
维度三: 课程性质
视角
观察点举例
·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
目标 ·目标是根据什么( 课程标准/ 学生/ 教材) 预设的? 是否符合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