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合集下载

2018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2018高考复习-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 这种联想以我们的生活底蕴、人生经历为资本, 又与诗歌具体语境有关。意象是读者与作者共 同完成的。
要由“落花”产生 “让人惋惜” 的联想, 第一,读者要有一定生活体验,其次,作者有 明显的语言暗示(“知多少”)。
最后,给意象下个定义:
•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 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 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 常见意象的共性
•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 情感或品行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 的常见意象。
• 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一 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 忆。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 杨柳 • 大风 • 梅花 • 美人 • 杜鹃 • 羌笛 • 青鸟 • 白雪 • ……
– 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 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 色彩描写
• 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根 据,发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 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 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 描摹诗歌图景; – 剖析作者思想。
•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 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 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 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 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 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借景抒情类规范的答题模式
1、设题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情感(景物 画面 情怀 思想) 2、解题模式 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
把握景物特点(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幽静、 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安谧娴静、苍凉雄浑、 旷远等)
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2018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2018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 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 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 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 去!”(析含义)(2)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 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剖原因)(3)很好地传达出诗人 浓浓的思乡之情。(指作用)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 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 归的感慨。
南乡子 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 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参考答案:词中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 叫声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渲染了离愁 别恨的思乡之情。
词的最后通过“潮退”反衬思乡却无法回乡,强化了思乡之情。
四、景物形象类题型考查类型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型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②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意象 ③诗中描写某个意象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
1、析含义: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
2、剖原因: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 一意象
3、指作用: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看描景的角度:如视角:高低、俯仰、远近;感官: 听觉、触觉、视觉等的变化 2、看写景的方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 实相生、以虚衬实,点面结合、白描、侧面描 写……) 3、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例如: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第2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景物形象)

第2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景物形象)

三、伤感悲苦型: 萧瑟凄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 衰败孤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 马。 凄凉冷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
常见题型及提问方式
(1)题型: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或意境?
(2)题型: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阅答读 :①下本面诗一情首景唐交诗融,(然寓后情回于答景问)题。 阳欣城 赏下花宜②芳自阳作草凋城者萋落下描萋,草绘春,寂萋了行涧静萋一即水的,兴幅独春涧凄·李自山水凉华东只东冷流有流清,鸟复的芳在向画树空西面无啼。:人。宜
③芳作树者无借人凄花凉自冷落清,的春暮山春一之路景鸟表空达啼了。伤 注春: 之此情诗和安写史于之安乱史后之内乱心后的。凄凉之感。
(3)题型:分析景物,概括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 什么样的情感?
鉴赏方法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景物营造的意境特点。 (3)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图景——点意境——析感情
研习考题 智取高分 《微题组》P121 第3题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答更:待颔夜联深描同绘徙了倚一,幅秋清风幽斜宁月静钓的舟画归面。, 【夕注阳】西徙下倚诗:人徘独徊自,站流立连在不断离桥开边。,树影 颔倒联映描水绘中了,怎鸟样雀的在画枝面头?相互依偎,表现 了诗人的闲情雅致。
详C““失.细秋孤在颈具夕缥帆联体”疾缈中描,驰烟的写“的雾“秦 没明中情川 远月的状秋 烟”状”色 ”二态错做 写字。误了出,铺了,照垫水应应。面是了上小诗孤船题帆中慢疾的慢驰消前
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精校版)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精校版)

抒 情 与 托
的“志”。 2、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 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
物 绪(喜、怒、乐、哀、愁等)。
言 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
异 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一种思
同 想、志向。
形 象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赏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 答题范式:这首诗通过……意象的 刻画,描绘出……图画,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感 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双调·清江引 张司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 芭蕉雨声秋梦里。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看描景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
触觉、视觉等的变化
2、看写景的方法:修辞(比喻、比拟、夸
张……),表现手法(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
白描与细描、侧面描写……)
3、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
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题: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 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茂密的草、涧水、芳树、花、鸟。(步骤一) 三四句中芳树上的花由于无人欣赏而独自飘落,春山的 飞鸟也只能独自啼叫,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步骤二) 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步骤三)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共5篇)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共5篇)

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共5篇)第一篇:诗歌鉴赏‘景物形象教案诗歌鉴赏二: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一、考点说明二、常见题型题型一:意象题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1、什么是意象?(见金榜)3、通过意象特点准确把握诗人寄寓的情感每拿到一首诗。

都要先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诗中的景与情属于哪种组合方式?这四步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其中的关键是意象特点的把握,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通往作者情感世界的路径。

客观物象本来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对其“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的主观情感。

而诗人“着我之色”往往体现在某些景物描写的修饰语上,正是这些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我们如能注意相关的修饰语,准确理解其表达作用,对正确解读诗歌将会事半功倍。

(1)把握意象前的形容词藤、树、鸦、桥、道、风、马,然后再找出这些物象之前的修饰语:枯、老、昏、小、古、西、瘦,如此一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2、积累一些特殊的意象,领悟其象征意义(见印发的复习材料)很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中写到的景物:藤是干枯、毫无生气的,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噪鸦,桥是少人经过的孤桥。

道是荒凉废弃的古道,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落照图,作者那份凄凉悲苦的心境也就不难把握了。

又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修饰“山”的“万仞”和修饰“城”的“孤”字,似乎让人看到在苍茫天地之间,在戍边将士内心的凄凉由此便可直接抵达人心。

(2)关注描写色彩的词语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则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满山对比强烈,由此即可感知作者内心的乐观与昂扬。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采用极为明快的对比色。

使画面显得十分绚烂,使情感表达得透亮而热烈。

诗歌鉴赏形象 - 事物

诗歌鉴赏形象 - 事物

2018诗歌鉴赏形象篇——事物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就是形象。

它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三类。

形象: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形象分类: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景物形象(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山川风月等)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意象:情感+形象=意象,是形象的高级形式,往往借助客观景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诗歌中融注了作者情感的形象。

本处讨论侧重的是单个的事物形象,或意象。

切入:由之前学习的分题材赏析之托物言志诗。

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

这一联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尽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

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形成;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

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朦胧月色下对梅花清幽香气的感受,更何况是在黄昏月下的清澈水边漫步,那静谧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使之陶醉。

“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

“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

“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

(完整word版)2018届高考复习之诗词鉴赏之形象——何炳照

(完整word版)2018届高考复习之诗词鉴赏之形象——何炳照

2018届高考复习之诗词鉴赏之形象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考向一:人物形象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4.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一)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九类人物形象类型举例傲视权贵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钟情田园的形象爱贤惜才的形象儿女情长的形象朋友离别的形象报效国家的形象归隐山林的隐士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二)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4策略策略一:要联系诗歌的景象和物象、典故等,分析人物形象如《江汉》中“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效国家的儒士形象。

”策略二:联系作者的个人境遇,分析人物形象,包括作者生平经历、思想主张;诗歌写作的背景。

策略三:抓住人物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策略四: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同一形象赋予的不同的感情《咏梅》词中,毛泽东的具有鲜明性格和高尚品格的在艰危中奋不顾身、在成功后乐于奉献的先行者和公仆的形象;陆游的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贵品格和坚贞节操的词人形象。

(三)诗歌中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5方法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三、规范答题——三步骤步骤一:说特点。

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

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如少女、劳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征人、悲士、英雄、隐士、爱国者、诗人等)。

步骤二:析例句。

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

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意,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景物形象题归纳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景物形象题归纳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景物形象题归纳诗歌鉴赏景物形象题归纳“景物形象”即“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因此,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抽象的意和情,不能构成意境;孤立的纯客观的景物,也不能构成意境。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才是创作诗的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但它们又有区别: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

鉴于意境的高度综合性、复杂性,高考诗歌鉴赏很少涉及。

即便涉及,多简单考查,如只要求描述一下画面特点,或者分开考查,如把境(画面)与情分成几问考,以降低难度。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2.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4.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词)。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一)常见意境特点类型术语动活泼、热烈、繁华、喧闹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悲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壮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美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另附四字术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静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二)分析诗歌景物形象两方法方法一:把握景物形象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感情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理解诗歌的景物形象的特点时,考生要注意以下两点:1.意象的色彩(明艳、清丽、素雅、清冷等)。

从意象的色彩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全是“冷色调”,给人一种凄清、悲苦、孤冷的感觉。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教学课件

送别诗: 常见景物:
杨柳、折柳、梅花、折梅、岸、兰舟渡口、 樯橹、征帆、流水、长亭、孤云、残月、 芳草、青草、烟波、关山玉关。 咏史咏物诗: 常见景物: 咏史:历史人物、典故、事迹、古城遗址。 咏物:松、竹、梅、月、雁、鸦、蝉、琴、 棋、其它自然景物。
即景抒情诗:
一、伤春:春易逝,人易老,美好时光易流 逝,从而女子和士人易伤春。其中女子因 伤春而思念,因伤春而闺怨;士人因伤春 而苦闷,因伤春而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之感叹。
答案(要点): 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 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 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
种凄清的氛围。 (准确理解上句和下句的意思,各得1分,写
出全联的意境,得1分。其他看法,言之成 理亦可。)
例题6(2015安徽卷)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 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 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 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常见景物:
春之美景:春风、春雨、春水、春燕、春泥 、柳絮、莺飞、青杏、烟雨、楼台、花鸟 虫鱼。(常见于“以乐景衬托哀情”,反 衬)
春之哀景:落红、残枝、残花、暮春。(常 见于“以哀景衬托哀情”,映衬)
二、悲秋:年到中秋,人到中年,诸事无成 ,极易伤感、悲愁。漂泊在外、仕途失意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身处困境、羁留 他乡,每当人处于上述情境之中,面对肃 杀、凋零、清冷、残破的秋景时,往往触 景生情,生出凄凉、伤悲之感。
例题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教学ppt课件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教学ppt课件
3
意境: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 (思想
感情)与客观的“境”机统一。
(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的有
弄清概念
意 境
诗歌意境举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
设问方式
20
1.分析意象含义的方法及二步骤理解意象的含义时,需要联想到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然后再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 结合诗人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 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往往都是象征义,答题步骤 如下:步骤一:分析表层属性。步骤二:探求深层含义。 21
2
诗歌意象举例1、月亮:思乡怀人 烘托情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2、菊花:傲霜坚强 隐逸高洁 清高脱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郑思肖《寒菊》) 3、梅花:不畏严寒 冰清玉洁 孤傲清高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4、松柏:傲霜斗雪 孤直耐寒 坚贞不渝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刘禹锡)5、梧桐:凄凉悲伤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 漏长。(王昌龄《长信秋词》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 萧瑟冷寂的氛围)

















易去。

袅秋。
袅秋。
,
风袅
风袅

芳草柳已云暮,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PPT精品课件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PPT精品课件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 课件(2 8张PPT )
一、 忧愁类意象
“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
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
寄愁于物,或借物抒愁。
纸灰飞作白蝴蝶,
使今我为三羌军笛夜人泪出听意如胡塞气笳雨声忆折。,长杨安柳风士。,教萧一萧去兮兮易不水复寒还,。壮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 课件(2 8张P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 课件(2 8张PPT )
弄清概念
景物形象 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中
的情中之景。诗歌中的景物是浸润了诗(词)人情感的形象, 是诗(词)人抒情言志的载体。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 课件(2 8张PPT )
• 二、 思念类意象
所谓“思念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 情感或离愁别绪的物象。这些意象已经成为思乡或惜别 的代名词月。家儿欢弯乐弯几照家九愁州。借,柳几问条行折人尽归花不鸿飞归尽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南浦凄凄别, 绿杨芳草长亭路。 西风袅袅秋。年少抛人容易去。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 课件(2 8张PPT )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 课件(2 8张PPT )
第二、同一意象表达 不同思想感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 课件(2 8张PPT )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景物形象》 课件(2 8张PPT )
一、燕子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 悲愤。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解析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解析
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 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
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 象征。
• 晏几道《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 处杜鹃啼。”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 如归。” • 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 惟有鹧鸪飞。”
七、“乌鸦”“燕子”系 兴衰 • 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 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 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 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 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 • 《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 尽水悠悠” • 《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 鸦”。
• 清冷
——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荒芜、淳朴、 清丽(清新明丽)、恬淡、凄清冷落、冷森幽僻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村生活:深夜,月 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 船,而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 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 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步骤一) 营造了一种宁静甜美的意境。(步骤二) 诗人通过心理活动及细小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悠闲 的生活情趣和对江村生活的喜爱。(步骤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 析。 答案: 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 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 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步骤一)。诗人为我们营 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步骤二)。在这个画面中, 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 深意(步骤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007年湖北卷《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 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一、常见题型及提问方式
•(1)题型: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氛 围? •(2)题型: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3)题型:分析景物,概括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 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题方法点拨】
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 缺一不可。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 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2、概括形象特点; 3、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 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2004年湖北高考):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 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 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
和谐静谧 雄浑壮丽
开阔苍凉
沉郁孤愁
高远辽阔
幽清明净
可供两两组合的词有: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 深远、幽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 朦胧、静美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荒芜、淳朴、清丽(清新明丽)、恬淡、凄清 冷落、冷森幽僻
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 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 相思,两处闲愁。”
七、“乌鸦”“燕子”系兴衰

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 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 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 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抓意象——品意境——悟情感
知识储备
意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物, 意象是具体的。 意境: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 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氛围。意境是空灵抽象的。如 孤独凄凉、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 骨悚然的黑夜;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 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诗歌中一些常见
常见意象归纳举例
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 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
一、“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 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 高洁的情操。
这首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村生活:深夜,月 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 船,而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 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 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步骤一) 营造了一种宁静甜美的意境。(步骤二) 诗人通过心理活动及细小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悠闲 的生活情趣和对江村生活的喜爱。(步骤三)。
四、景物形象类题型考查类型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型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②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意象 ③诗中描写某个意象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
1、析含义: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
2、剖原因: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 一意象
3、指作用: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10个意 象,共 同形成 了凄清 苍凉的 意境。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常见意境术语举例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一色”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 析。 答案: 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 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 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步骤一)。诗人为我们营 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步骤二)。在这个画面中, 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 深意(步骤三)。
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 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 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2006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八、“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 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 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什么是意境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 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 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象——境——情
答题步骤
1、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一要忠于原诗, 二要发挥想象,在直译原诗的基础上 加以润饰。
2、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特点。
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 象征。
晏几道《鹧鸪天》(2004年全国卷Ⅱ):“十 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惊梦觉, 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 惟有鹧鸪飞。”
四、“梧桐”叶落透悲 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 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 用的手法。
典型例子
﹝2012· 山东卷﹞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二、概括氛围特点
一、找意象 绘图景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
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1分)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 围。(2分)表达了羁旅之苦和对家乡的思念。(不必 三、点出思想情感 要,但要答。)
描绘画面
·找全意象词 ·找到修饰语 ·展开联想、想象,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画 面,语言力求流畅优美,要忠于原诗。 ·尽量点明时间、地点,概括画面的总体特 点。(可总括可总结)
事物形 象(咏 物诗) 景物 形象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 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偏重写景的诗歌)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蕴含的 意义。 2.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一般的答 题格式。
鉴赏景物形象的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要捕捉意象,品味意境, 分析蕴涵在形象中的思想情感和社会意义。
王吉《咏竹》:“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 木同。” 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 无花”。 王旭《踏莎行》(2009浙江高考):“梅花散 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
二、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三)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 歌 形 象
借以 表达 主观 感情 的载 体
人物 形象
A、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自己
(偏重抒情的诗歌)
B、作品中特定人物形象
(偏重叙事的诗歌)
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或带有诗人主 观色彩的物象,或以物曲折表现诗 人的品格情操和思想感情。)
绝句二首(其一)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宁夏卷、海南卷)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 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①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点氛围)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 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 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描图景)③这是一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作者 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的思想感情。(析感情)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 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 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 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 去!”(析含义)(2)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 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剖原因)(3)很好地传达出诗人 浓浓的思乡之情。(指作用)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 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 归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