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墓园挽歌》中意象的变化

合集下载

对生命本真的思考——《墓园挽歌》中“农人”意象的分析

对生命本真的思考——《墓园挽歌》中“农人”意象的分析
迅速发展的英国工业革命对农村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状态产生巨大的冲击城市的喧嚣躁动开始弥漫诗人将视角转向农村在对农人和农村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想象中思考生命真谛也通过礼赞底层劳动人民进而呼唤远离尘嚣回归生命的本真


《 园挽歌 》中 “ 墓 农人”意象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析
口 薄汝倩 武汉大学 外语学院
f 摘
要l :本文主 要讨论 了十八世纪英 国诗 人托马斯・ 雷的 《 园挽 歌》 中的 “ 格 墓 农人 ”意象 ,
- ■ “ ■ ● 农人”意象详解
36 暮 归“农人 ,到 荒 冢 中 农 人 们 , 最 后 结 尾 处 在 诗 篇 的一 位 农 人 ”这 一 主 要 意象 贯 穿整 首诗 歌 , 由开 人独 白 中
出现的一个农人 。诗人 由眼前 的实景到想象 的虚 景 ,由 对 一 位 劳 作 结束 的 耕 者 的 感 触 , 发 展 到 对 一 个 阶层 的 思 考 , 从 生 到 死 , 由一 到 多 。诗 人 也 由一 个 旁 观 者 逐 渐 走 入 农人 的世界 ,使得整首诗 富于动态的变化和 思考 人生 的 张力 。
晚钟响起 一阵阵给 白昼报丧, 牛群在草原上迂 回,吼声起落, 耕地人 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 把整个世界 留给 了我与黄 昏。 ( 卞之琳译 ) 开 篇第 一 节 ,诗 人就 调动 了各种 感 官体 验 ,带 给
读 者 富 有 情 感 的 景 色 体 验 。 诗 人 以 一 个 隐 形 的 旁 观 者 的 姿态 勾 勒 了一 个 远 去 的 农 人 的 背 影 。黄 昏敲 响 的 晚 钟 恰似 白昼 的丧钟 ,如风飘荡 的牛眸声中 ,疲倦 的耕 农踉 跄 地 向家 走去 ,把 世 界 留给黑 暗和 我 。在 形式 上 ,本 节 的第三 行 中作 者使用 了两 次行 内压 头韵 的手法 , T e “ h pog m nh m w r ld iw a a ” 产 生 一 种 诗 歌 luh a o e adpos s er w y , h y 音 乐上 的延绵 缓慢 的节 奏 ,刻 画 出农人 踽 踽独 行 的场 景 ;在 内容上 ,作者用 黄 昏、丧钟 、风等 带着浓郁 哀伤 的意象 ,勾勒 出静 谧黄 昏中一个 农人的孤独 。 自然 之景 触 动了诗人敏感 的神经 ,开始 “ 用想象力从 自然 界的 利 万变现象 中捕捉到人性不变的永恒 ’刘意青, 06 。 , ( 20) 先 是 黑 暗 墓 园 中 的 先 辈 们 。夜 幕 来 临 ,苍 茫 的 古 土 上 万籁俱寂 。牛铃 声、 甲壳虫嗡 嗡乱飞的声 响和 凄厉的 几 声猫叫把村庄 衬托得更加肃 静。诗人的笔触 又像 一个 在 村中游荡 的镜 头,一一掠过 夜幕 下沉睡 的村庄 中的细

魏晋挽歌诗的坟墓意象和悲美的生命意识

魏晋挽歌诗的坟墓意象和悲美的生命意识

魏晋挽歌诗的坟墓意象和悲美的生命意识王晓静(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文法系,广东广州510091)收稿日期:2009-11-17作者简介:王晓静(1982-),女,上海人,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文法系助教,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摘要:“出生入死”是人类的必经之路,对于死亡的恐惧源于对短暂个体生命的认识。

歌是人类最初表达情感的声音,魏晋士人用挽歌诗宣泄对生死的痛苦之思,其坟墓意象是诗人直面死亡、认同死亡的表象,通过这样的表象,传达出他们悲美的生命意识,其中陶渊明的挽歌诗为人类畏死情结找到了解脱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魏晋;挽歌诗;坟墓意象;生命意识;陶渊明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0)02-0015-04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10年2月第31卷第2期Feb.2010Vol.31No.2一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其自身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质与美学风貌,这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文学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生命文学,生命文学就是直接表现出一种生命境界的文学”[1]。

中国社会自汉末开始,由于社会动乱、战祸连绵、民不聊生,整个时代都弥漫着悲剧与苦难,“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难的时代”,“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的一个时期”[2]。

遍地的战火与残酷的政治斗争造成了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局面。

在这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岁月里,许多著名的文人、贵族也常常死于非命,更不用说普通百姓如草芥般的命运了。

动荡多事之秋,人生的悲剧太多,死亡也太普遍了。

张载《七哀诗》云:“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

借问谁家冢,皆云汉世主。

”挽歌成为士人哭悼死者的方式,并且由于生命的脆弱,使士人对生命的珍爱显示出一种更普遍的情怀,这种感情表达甚至已经超出了常理。

一曲凄美哀婉的牧歌——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赏析

一曲凄美哀婉的牧歌——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赏析

神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 那些曾经高贵或卑微 的; 富贵或贫穷的; 声名显赫或默默无闻的, 现在已 没有了任何区别和界限, 谁也没有特权再鄙视别 人, 嘲笑别人。只有在这时— — —在坟墓里, 那些在 世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才获得了活着时得不到 的 “ 平等” 待遇, 才得以有机会发出生前不敢发出 的呐喊, 也就是说, 坟墓居然可以说是穷人的天堂, 这是对道貌岸然的权贵们的莫大的讽刺, 是对当时 黑暗世道的血泪控诉, 是穷困的人们向社会、 向权 贵发出了自己内心不平的呐喊! 为什么不向上帝倾诉?因为上帝也是势利眼, 他只知道维护富人的利益, 哪会来管穷人的疾苦? 由此可见宗教是虚伪的, 只是当权者用来欺骗和统 治人们思想的工具。因而诗人向那些生活在社会 底层的人们呼吁: 再也不要相信宗教那些鬼把戏 了; 世上并没有什么救世主, 上帝是靠不住的, 能挽 救 “ 我们” 的只有我们自己! 在荒凉的墓圆里, 哀怨凄婉的 《 墓园挽歌》 在 随风飘荡, 田园的景色是优美的, 但由于死亡阴影 的笼罩而变得萧索悲凉, 我们在凄美动听的挽歌声 中可以听到诗人的忧郁, 诗人的孤独, 诗人对大自 然的热爱和愤世嫉俗。 托马斯・格雷是一位非比寻常的诗人, 他的诗 饱含着他真挚的情感和正直的信念, 字字句句再现 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思想、 天才的创作灵感和沧桑的 人生经历。 “ 2," 9&#,/ %0 71%-3 1"&5 (.# #% #," 7-&<" ” ( 荣华 何足道, 百年归丘垄。 ) 这是一首为穷人而写的挽 歌!由于其丰富的思想性、 优雅的艺术韵味以及许 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托马斯・格雷的这首 《 墓园挽 歌》 成为墓园派诗歌的最佳作品。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浅谈西方文学中的叙事意象

浅谈西方文学中的叙事意象

文学LITERATURE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会有意或者无意的构建一些特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随着对西方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也开始将注意力更多的投入到对意象的研究中。

意象不同于真实的事物场景,而是作者对客观世界进行的一次艺术改造,这种做法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

因此,对西方文学作品中叙事意象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感受西方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并更好的进行解读。

1 叙事意象的概述意象一词的提出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王充所著的《论衡》当中,他认为意象的创作是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将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情感诉求进行具象化。

实际上这种说法还不够全面,没能体现出“意”与“象”之间紧密的联系。

在《文心雕龙》中则对这一含义进行了扩充,刘勰认为意象是指作者对个人经验进行合理的加工和创作所形成的情景,在客观的象中蕴含主观的意。

而在当代的文学研究中,意象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研究者们更注重挖掘意象中的审美价值。

比如在学界就有一种提法,认为意象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利用象征性和荒诞性的内心镜像来表达作者的某种哲学观念。

从这个概念来看,作者在进行意象的创作时就已经很在意象征性中的审美意境。

在《中国叙事学》这本著作中,就更加强调了意象的审美价值。

“意象这种诗学闪光灯介入叙事作品,能够增强叙事过程的诗化程度与审美浓度”。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意象所呈现的内涵更侧重于宏观世界观的表达。

近些年虽然中国文学中意象研究取得了不少硕果,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难得到有效的借鉴,需要重新进行定义。

笔者认为,所谓意象就是叙事过程中作者所设置的能够表达出作者体验和情感的形象,通过这种形象的展示读者能够与作者进行充分的交流。

意象可以使一个可知可见的实物,也可以是抽象虚无的,因此它必能引起读者精神层次的共鸣。

通过对意象的认识,我们即可对西方文学中叙事意象进行分类讨论,并研究意象在叙事故事中起到的作用。

2 西方文学中叙事意象的类型2.1 背景性意象背景性意象主要是用来营造某种气氛,并交待故事发展环境。

墓园哀歌赏析

墓园哀歌赏析

REVIEW/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白昼(象征生命)即将过去,夜幕已然降临,教堂的钟声鸣响,似在为即将逝去的白昼敲起的丧钟。

田野上,牛群哞哞叫着顺着蜿蜒曲折的小路前行,农夫忙碌了一天疲惫不堪,此时步履沉重地走在返家途中。

整个世界,除了甲虫飞行的嗡嗡声与远处令人昏沉的羊铃声,只有一片黑暗。

“我”在墓园独自喁喁而行,只偶尔听到猫头鹰的叫声,陪着“我”的只有老树下的荒冢里长眠着的村民们。

一幅悲凉、萧索、孤寂、凄美的画面与意境,而意境的营造正是由于诗人对各种意象的巧妙运用和结合。

如日暮意象:晚钟、黄昏、疲惫的农夫、昏沉的铃声;如萧索与荒凉意象:猫头鹰诉苦般凄厉的叫声、腐朽的草堆、窄狭的墓穴;诗人用丰富的感官意象来写景。

如听觉意象:长鸣的丧钟声、牛群的哞哞声、甲虫的嗡嗡声、令人昏沉的羊铃声、寂静的夜晚猫头鹰的叫声;如视觉意象:草地上蜿蜒远行的牛群、疲惫不堪的农夫、闪动微光的大地、苍茫的暮色。

如动觉意象:前行的牛群与步履沉重的农夫;如静觉意象:一片肃穆与寂然。

感官意象的反复出现与彼此对照,强化了阴郁的气氛和痛苦的情感,有力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

诗人同情这些贫穷的村民,在第五节运用意象描绘了一幅清晨村民们惬意的画面:芬芳四溢的晨风轻松的呼唤,泥草窝里小燕子的细语呢喃,公鸡的啼鸣和回荡的号角声,都唤不醒他们在地下的长眠。

短短四行诗,句句有意象。

其丰富的意象有嗅觉意象(如散发着芬芳香气的晨风)、听觉意象(如公鸡的高声啼鸣,及回荡的号角声)、视觉和动觉意象(如小燕子在屋檐下低飞,细语呢喃)……为读者营造出一幅惬意的画面:清晨公鸡长鸣叫早,村民走出屋外,闻着空气中散发的清香,看着屋檐下小燕子轻舞的身姿,听着其啾啾的叫声;远处传来呜呜的号角声,那是伙伴们在召唤他去打猎……然而他们现在长眠于地下,这一切都永远不能享受了,他们只能躺在窄狭的墓穴里。

乱草丛生,他们的坟堆破败,已成荒冢。

诗人对村民的同情不言而喻,诗歌的主题借以表达出来。

王佐良译作《墓园挽歌》批评

王佐良译作《墓园挽歌》批评
pagepage4王佐良译作墓园挽歌批评摘要王佐良译所译的诗歌墓园挽歌用的是古诗体可是连基本的格律都不懂而且遣词造句也存在各种问题
文化天地
袁湘生 :王佐 良译作 《 墓园挽歌 》中的 问题分析
王佐 良译作 《 墓 园挽歌 》中的 问题分析
袁 湘生
( 广 东科 技 学 院 广 东 东莞 5 2 3 0 8 3)
又是何 意? “ 逐渐”的缩写?或者说 ,竟是将 “ 逐渐 ”分成
两 半 ,上一 句 用 “ 逐 ” ,一 下 旬 用 “ 渐”? “ 暝 灭 ”又 是 生
“ 鞠 伏 ” ,生 造词 语 。 大 概 又 是 “ 鞠 躬” “ 俯 伏 ” 的缩 写 。 “ 务”是去声 , “ 伏 ” 是 入 声 ,不 押 韵 。 “ 妄 者 莫 嘲讽 , 劳 碌 终 有 功 。微 面 对 其 一 一 进 行 分 析 。 绝句 中 才 能偶 尔 见 到 这 样 用 。 姑 且 当 作是 出 于 异化 翻译 的需 “ 白 昼 将 残 尽 ,晚钟 促 落 晖 。黄 犊 鸣 草 原 , 逶 迤缓缓归 。 要。 “ 茅 庐”即是 “ 草 堂 ” 。 两 个 词 连 用 ,便 成 累 句 。 田 夫荷 锄走 ,赴 家 意 沉 昏。 玄 冥 盈 天 地 ,孤 影 立 乾 坤 。 ” “ 炉膛 火 烁 烁 , 主 妇 忙 夜 活 。烧饭 兼 添火 , 此 景 已不 复 。 评: “ 残尽” 、 “ 沉 昏” ,生 造 词 语 。古 人 的诗 词 中 , 娇儿 尚 学 语 , 哑 哑 迎 父 归 。 爬 膝 争 宠 爱 ,斯 景 亦难 追 。 ” 从来不 曾有过。 “ 沉 昏” 或 许 要 表 达 的是 “ 昏沉 ”之 意 ,为 评: “ 膛 ”字在古诗词中极其罕见。 “ 炉膛 ”更 是 从 来 了 显得 有 “ 文 化 ” ,居 然 颠 倒 过 来 使 用 。另 外 , “ 赴 家 ”一 没有 过 。 明 明 用 “ 炉中”就可以了。 “ 夜活 “ 、 ”烧 饭 “ , 词 也是 全无 来 历 ,读 来 明 显 觉 得 生 硬 。 大 白话 。 “ 忙夜活”可以改为 “ 夜炊爨”。 “ 夕 曛 逐 黯 淡 ,晚景 渐 暝 灭 。万 化 皆偃 息 ,阴 肃 笼 四野 。 “ 昔往镰刀利 , 行 处 皆披 靡 。瘠 土 硗 薄 地 , 犁沟亦能理 。 唯 见 虫 旋 舞 ,但 闻 语 切 切 。牧 铃 声 思 睡 ,催 羊 入 圈歇 。 ” 驱 驾 于 南 亩 ,耦 耕 欢 时 务 。 千斤 挥 巨 斧 ,群林 纷鞠 伏 。 ” 评: “ 夕曛逐黯淡” , “ 夕 曛 ”就 是 “ 夕 阳 ” ,那 “ 逐” 评: “ 瘠 土 硗 薄 地 ”, 重复哕嗦 , 与前 “ 茅 庐 草 堂 ”同 病 。

对生命本真的思考--《墓园挽歌》中“农人”意象的分析

对生命本真的思考--《墓园挽歌》中“农人”意象的分析

对生命本真的思考--《墓园挽歌》中“农人”意象的分析薄汝倩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下旬刊 )》》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十八世纪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中的"农人"意象,并将这一个主要意象解构分层并进行详细分析,从而解读该意象对深化主题理解的作用。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薄汝倩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墓园挽歌》中移就修辞的认知解读 [J], 牛桂玲
2.试论《墓园挽歌》中的华兹华斯诗学思想 [J], 江玉娇;盛钰
3.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墓园挽歌》中的移就辞格用法 [J], 杜芳
4.论《墓园挽歌》中的隐喻分类及其陌生化功能 [J], 高海艳
5.论《墓园挽歌》中的隐喻分类及其陌生化功能 [J], 高海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墓园挽歌》简析

《墓园挽歌》简析

《墓园挽歌》简析[摘要] 《墓园挽歌》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美的诗歌之一,是18世纪英国伤感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

全诗共128行,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贫苦不公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淳朴本质的赞扬。

本文试图从其作者、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及诗词解读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解析。

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关键词] 墓园挽歌托马斯.格雷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墓园挽歌》是其作者托马斯.格雷历经了八年时间创造的经典之作。

该诗创作于1742年,其时托马斯.格雷的好友理查德&#8226;韦斯特刚去世不久。

因此,整个诗篇弥漫着伤感的愁绪,是伤感主义的代表之作。

然而,作为一篇被世人传诵的经典之作,其对逝者的缅怀不仅仅限于某一人身上。

诗中诗人流连于黄昏中的乡村墓园,所见的是一座座平民的墓穴。

让诗人想要去缅怀的不是显赫的权贵,而是对权贵、虚荣、奢华的蔑视和对那些普普通通的社会底层平民的同情和赞扬,体现了托马斯.格雷的民主情怀。

该诗以严谨的构思、精美的格式、老练且富于典故的风格、自选的措辞以及变形的词序广为传唱,堪称英国最著名的抒情诗。

被认为是英国十八世纪乃至英国文学史上最好的诗歌之一。

《墓园挽歌》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着这样重要的地位,受到文学评论家的青睐,主要是因为“第一,它凝聚了一个时期中的某种社会情绪;其次,它有比较完整的形式表达了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如何革新旧传统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一、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墓园挽歌》的作者托马斯.格雷(1716~1771)是英国18世界重要诗人之一,也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西欧掀起的文学运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浪漫主义文学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描写及歌颂大自然,体现对自然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渴望。

作为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浪漫主义文学的这一主旨在格雷的《墓园挽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出生于伦敦一个普通经纪人家庭的格雷的一生可谓是中规中矩,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并于1768年开始在剑桥大学教授历史和当代语言。

魏晋挽歌诗的坟墓意象和悲美的生命意识

魏晋挽歌诗的坟墓意象和悲美的生命意识

对生 命 消 逝 的咏 叹 。 以说 , 可 魏晋 文学 的主题 是 一种 哀 生忧 死 的生命 嗟 叹 。 一 悲美 的情 感体 验 , 自魏 这 来 晋 文人 对 生命 的 珍爱 与对 死 亡 的痛苦 思 考 。
21 0 0年 2月
韶关 学 院学报 ・社 会科 学
Ju n lo h o u n Unv ri ・S ca ce c o r a f a g a ie s y S t o il in e S
Fe . 01 b2 0 V0 . No2 131 .
第 3 卷 1
第 2期
魏晋挽 歌诗 的坟墓意 象和悲美 的生命 意识
王 晓 静
( 广东 广播 电视 大学 文 法 系 ,广东 广 州 5 0 9 ) 1 0 1
摘 要 : 出 生入 死 ” 人 类 的 必 经 之 路 , 于 死 亡 的 恐 惧 源 于对 短 暂 个 体 生 命 的认 识 。 是 人 类 最 初 表 达 情 感 的 声 音 , 晋 “ 是 对 歌 魏 士 人 用 挽 歌 诗 宣泄 对 生 死 的 痛苦 之 思 , 坟 墓 意 象 是 诗 人 直 面 死 亡 、 同死 亡 的 表 象 , 过 这 样 的表 象 , 达 出他 们 悲 美 的 生 其 认 通 传
闻者 , 皆为掩 涕 ”。 《 世说 新 语 ・ 任诞 》 四三 : 张湛好 “ 于 斋前 种 松 柏 ; 袁 山松 出游 , 好 令 左 右作 挽 歌 。 时 每
时人 谓 ‘ 张屋 下 陈尸 , 袁道 上 行殡 。 ”又 四五 :张磷 ’ “ 酒 后 , 歌 甚苦 。恒 车骑 日 :卿 非 田横 门人 , 乃 顿 挽 ‘ 何 尔 至致 ? ” 《 齐书 》 四八 《 朱文 略传 》 “ …系 ’北 卷 尔 :… 于 京畿 狱 。 文略 弹琵 琶 , 吹横 笛 , 咏 , 极便 卧唱挽 谣 倦 歌 … …”另 一位 唱挽 歌 的高 手恒 伊是 晋代 最杰的 挽 歌 诗 为 人 类 畏 死 情 结找 到 了解 脱 的 最 佳 方 式 。 其 关键 词 : 晋 ; 歌诗 ; 墓 意 象; 魏 挽 坟 生命 意 识 ; 渊 明 陶 中 图 分 类 号 :2 7 i0 . 2 文 献标识 码 : A

墓园挽歌感伤主义分析

墓园挽歌感伤主义分析

墓园挽歌感伤主义分析
《墓园挽歌》是一首感伤的抒情诗,作者把自己的悲伤和悲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中描写了一个悲惨的场景,一个孤独的人在墓园里悲叹,他的爱人已经离开他,他只能在墓园里悲叹,悲叹自己的悲惨命运。

诗中的悲伤情绪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悲伤和痛苦。

诗中的每一句都在表达作者对爱人的思念和悲伤,他的痛苦和孤独,他的悲叹和悲伤,他的无助和无奈。

这首诗把作者的悲伤和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悲伤和痛苦。

优雅、古典的感伤——托马斯·格雷《墓园哀歌》文体特色研析

优雅、古典的感伤——托马斯·格雷《墓园哀歌》文体特色研析

优雅、古典的感伤——托马斯格雷《墓园哀歌》文体特色研

刘学丰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4)001
【摘要】英国诗歌大家托马斯·格雷属于感伤主义诗人,具有古典主义的特点,被视为浪漫派的先驱.其代表作<墓园哀歌>一诗流传深远,堪称英国18世纪感伤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该诗以意象深远,结构精巧,感情真挚,风格高雅等特点闻名于世.在措辞、韵律、意象等方面展现出无穷的诗美.
【总页数】3页(P114-116)
【作者】刘学丰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三个中文译本在语音上的创造性 [J], 鲁静
2.哀婉宁静优雅的古典美——托马斯*格雷《墓园挽歌》赏析 [J], 陈浩东;毕晓直
3.古典主义与伤感主义的完美结合--解读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 [J], 赵从义
4.人文主义之歌——浅析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 [J], 张静文
5.古典主义的完美再现--从艺术特色角度解读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 [J], 王美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中的感官之美

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中的感官之美

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中的感官之美@孙失苹<学教育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m m i内容摘要:《墓畔哀歌》是英国著名感伤主义诗人托马斯•格雷的代表作.诗人并不把死亡看成悲剧,也不把 死亡看成结束,而是抒发了 一种向死而生的思想,把死亡上升到一种静谧而优雅的境界。

诗中多种感官并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文从感官的角度,从听觉、视觉、触觉三个角度出发,来解读诗歌中所表达的向死而生这一 主题。

关键词:墓畔哀歌感官之美向死而生一.听觉带来的别样趄脱《墓畔哀歌》中展示了多种自 然事物,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并不 是对自然事物进行单纯的描写与 刻画,他生动形象地把自然事物 所特有的声音搬到诗歌中,让诗 歌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诗歌的 听觉之美。

诗歌开篇,就率先引入了“晚 钟”[1](the curfew)的声音,这是 “给白昼报丧的声音”[1](the knell of parting day)。

晚钟响起,说明 白天结束了,夜晚来临了。

而其中 更深一层的意蕴则是象征生命的 结束,这是为生命而敲响的丧钟。

晚钟声带给读者一种悠长深沉的 听觉之美,晚钟敲响了他们一种 生活的结束,但同时也敲响了另 一种生活的开始,所以其实并没 有所谓的死亡与结束。

接下来,“昏沉的铃声”[1] (drowsy tinklings)又开始充盈读 者的耳朵,诗人并未指明这铃声 的出处,并不知道它来自何方。

也 许它是系在牛脖子上的铃铛,也 许它是牧牛人手中的铜铃,这些 都未可知。

只是在空旷的草原上,铃声昏沉地响起,“催眠着远处的 羊栏”[1](lu ll the distant folds),增强了诗歌的朦胧感,仿佛 读者也要在这昏沉的铃声中睡去 了。

这铃声是催眠的,但却是充满 希望的,在这里,铃声表现出了一 种朦胧的听觉之美,抒发了向死 而生的主题。

同时,诗歌中又引人了风声——“香气四溢的晨风轻松的召唤”W(the breezy call ofincense-breathing mom)〇 此处的风是早晨的风,是香气四溢的风,无比鲜活生动。

英美诗歌赏析(英文版)

英美诗歌赏析(英文版)

1墓园挽歌: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1716-1771)是感伤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他最著名的诗歌是便是《墓园挽歌》,并因此同写过《夜吟死亡》(Nitht-Piece on Death,1721)的托马斯·帕达尔(Thomas Parnell, 1679-1718),写过《坟墓》(The Grave, 1743)的罗伯特·布莱尔(Robert Blair,1699-1746)和写过《夜思》(Night Thoughts,1742)的爱德华·杨格(Edward Yong,1683-1765)等人一道被称为“墓园派诗人”。

《墓园挽歌》是“感伤主义”的代表作,常被批评家誉为十八世纪乃至英国历来最好的诗歌。

这首诗有着这样独特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凝聚了每个时期中的某种社会情绪,用比较完美的形式表达了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如何革新旧传统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这首诗写诗人流连在乡村的墓园里,望着一座座平民百姓的墓石,他思考了狠毒。

这些人默默无闻,劳作终身,死后埋葬简陋的墓地里,他们身前也有过报复,经历过悲欢离合。

回忆中,诗人对他们寄予深切的同情,对骄奢淫逸的权贵做了温和的批评,并指出:不论身前多么荣华富贵,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

既然大家殊途同归,人们就应该以一种豁达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这首诗共32 节,每节有四行五步抑扬格组成,以abab 押韵。

总体上来说,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古典主义的格式,但在内容上却显示了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新特征。

诗人在晚钟时分步入墓园:晚钟殷殷响,夕阳已西沉。

群牛呼叫归,迂回走草径。

农夫荷锄犁,倦倦回家门。

唯我立狂野,独自对黄昏。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The lowing herd winds slowly o'er the lea,The plough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开头一段描写了天黑时分牧人赶着牛群徐徐入村,农人们经历了一天的劳累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家的景象,把恬静的乡村生活如风景画般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白鲸中的自传元素2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3 浅析《墓园挽歌》中意象的变化4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5 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Polysem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6 The Services of Selfless Love---A Thematic Study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7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研究8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9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10 中美幽默的比较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car Wilde and Dorian Gray12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13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论人性与兽性14 英汉“红色”与“黑色”词汇的对比研究15 A Comparative and Contrastive Stud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merica16 从《蝇王》中的象征看人性的恶17 汉语语速性别对比研究18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19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20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21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22 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透视现实生活中的爱情23 An Analysis of Hardy’s Optimism in Jude the Obscure24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25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26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习得27 从《大象的眼泪》看人与动物的关系28 从态度系统分析小说《简•爱》的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29 《基督山伯爵》中等待和希望的哲学30 《宠儿》中塞斯的性格分析31 The modern American and Death of a salesman32 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评析33 《围城》中文化词的英译策略34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35 人文主义思想在《皆大欢喜》中的运用36 商务英语口译能力的培养与对策37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38 英语学习中的性别差异39 《麦田中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异化40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41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42 英语财经报道中的词汇衔接研究43 英语新闻中委婉语的社会功用44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45 职场女性的言语行为的礼貌原则46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47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48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49 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及其制约因素——以《别对我说谎》为例50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 ism51 从中西思维差异角度看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52 An American Nightmare: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53 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利与弊54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55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56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57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美剧《复仇》的语篇分析58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59 浅谈汉数字习语英译中的虚化现象6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艺术61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的爱情观62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E.B.White’s Charlotte’s Web63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64 反思女性主义作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65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66 从好莱坞电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演变看人性冲突67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68 美国梦及其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69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70 论美国黑人现代流行音乐及其影响71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征72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73 The Cultural Identity Dilemma of Colonized Afro-Americans: the Study of The Bluest Eye74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汉广告修辞的翻译策略探究75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76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77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78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79 论《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克拉的家庭关系80 从《刀锋》看毛姆的救赎之道81 世纪美国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成长——解读《觉醒》中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和原因82 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83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84 苔丝悲剧原因探究85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86 《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87 A Study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in the High School88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89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90 以实玛利是谁--《白鲸》与康德哲学91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92 谈英汉励志谚语互译9394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95 论《雾都孤儿》的写作手法与创作意义96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97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98 一项有关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的调查研究99 国际贸易中常用支付方式下的风险及其防范100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101 “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102 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03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104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105 谈英语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文化内涵106 《简爱》与《谢利》中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研究107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108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09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110 艾伦金斯堡及其《嚎叫》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111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112 歧义的语用研究113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114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115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与融合116 佩克拉的忧伤--解读《最蓝的眼睛》117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118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119 从同化的角度看英语中的中文借词120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121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122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杨氏夫妇《聊斋志异》英译本个案研究123 从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浅析弗图纳多之死124 《最蓝的眼睛》中的自我迷失和身份寻求125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126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127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128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129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130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131 Western and Chinese Marri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132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133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134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135 圣地亚哥命运的新解:论其在现实社会中必败的命运和悲剧136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137 难以实现的梦——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虚幻性138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微探139140 论中庸观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141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142 简•爱性格魅力分析143 《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分析144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145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146 中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147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及记忆训练研究148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149 谈双关语的翻译150 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151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152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153 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154 从基督教教义分析《红字》中的罪恶与救赎155 浅析中西方颜色词所隐含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156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外贸函电汉译的研究157 论英汉成语翻译158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159 浅析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60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161 浅析女主人公性格对其婚恋的影响—在《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中婚恋比较162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163 《老人与海》中的孤独164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165 《魔戒》中的女性人物166 An Exploration o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erms of Flowers167 《美国丽人》中的伦理主题研究168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169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170 基于关联理论的名动转换词语义认知研究171 论流行网络词汇的汉英翻译172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173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174 影视英文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性研究175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176 文化导入与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177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178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179 从会话含义理论看《家有儿女》180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美商务谈判181 从功能分析的角度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182 《飘》中郝思嘉是现代女性的楷模183 A Research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Ghost”in Anil’s Ghost184185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186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187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188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189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190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191 中美企业文化的对比192 英语被动语态汉译193 初中生单词记忆的可行性研究194 汉英谚语翻译中的文化异同195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196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197 政治演讲辞中常用修辞198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199 中美地下电影之比较研究200 从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猫和老鼠》对比中美儿童教育的差异。

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墓园挽歌》中的移就辞格用法

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墓园挽歌》中的移就辞格用法

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墓园挽歌》中的移就辞格用法韩俊芳河北体育学院外语系,河北石家庄050041《墓园挽歌》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托马斯·格雷的代表作品之一。

托马斯·格雷的一生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其中《墓园挽歌》是最著名的一篇,所表达的内容是托马斯·格雷对人生短暂的沉思以及对默默无闻下层人民深切的同情。

数百年过去了,无论是《墓园挽歌》中所表达的深沉意境,还是所赞颂的主体人物,亦或是所使用的语言和修辞方法都一直被人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发现了越来越多令人惊叹的一面。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墓园挽歌》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大多数的研究主要从文本本身的意义出发,对其文本进行详细地解读,也有人从社会心理方面和社会动态方面着手分析,但是很少有人从语言特点上仔细地分析《墓园挽歌》。

《墓园挽歌》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其中有很多的地方都使用移就辞格中的移人与物的修辞和写作手法。

近年来在分析《墓园挽歌》的语言时,有很多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分析,发现了《墓园挽歌》的另外一种美。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墓园挽歌》中的移就辞格用法,去欣赏《墓园挽歌》中优美动人的语言魅力。

一、托马斯·格雷《墓园挽歌》的简介《墓园挽歌》是托马斯·格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首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本身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使用的修辞语言手法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在研究《墓园挽歌》中移就辞格用法时有必要了解一下托马斯·格雷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首先看《墓园挽歌》的创作背景和内容。

托马斯·格雷是英国18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因写作诗歌《墓园挽歌》而出名,他和他的朋友因常常写作这一类型的诗歌而被称为“墓园派”。

《墓园挽歌》这首诗歌本来是为托马斯·格雷的朋友查德·韦斯特的去世所写的哀悼诗,但是从全诗来看,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完全超出了对一个人的哀思,而是对乡村中的一处墓地进行了详细地描述,表达的是对乡间人民辛苦劳作的深切同情,热切地赞扬了他们的淳朴和善良,表达了自己对权贵和虚荣的蔑视。

人文主义之歌——浅析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

人文主义之歌——浅析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

人文主义之歌——浅析托马斯·格雷《墓畔哀歌》作者:张静文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张静文(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河南郑州 451150)摘要: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 1716~1771)是英国18世纪后半期著名感伤主义诗人。

他一生只写过十几首诗,其中最受后世欣赏的是《墓畔哀歌》。

《墓畔哀歌》不仅是格雷所处古典主义时期的杰作,也是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先声。

全诗结构匀称,形式整齐,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诗人吟诵着忧伤典雅的曲调,在表达其对平静和谐的大自然向往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平民的赞美和同情以及人文关怀的思想。

关键词:托马斯·格雷;感伤主义;挽歌;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7-0158-02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

许多作家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给大自然和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破坏发出悲哀的感叹,以大自然和情感为主题的感伤主义作品一度流行。

感伤主义诗人们徘徊乡野,同情贫苦,然而所作怨而不怒,所表达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绪。

托马斯·格雷的《墓畔哀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1750)就是感伤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一、托马斯·格雷格雷出生于英国伦敦,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

1757年被提名为桂冠诗人,但未接受。

格雷一生隐居在剑桥大学,有教授名号而从未讲课。

他的诗作也少而精,除《墓畔哀歌》外还有别的好诗。

《英诗金库·卷三》18世纪诗歌部分就选收了格雷的8首诗作。

然所作之中,以《墓畔哀歌》最为著名。

全诗128行,一般认为用8年写成。

格雷的心思没有白费,《墓畔哀歌》是历来英国文学中常被引用的名篇,诗里的每一行几乎都是我们久吟不厌的名句。

二、《墓畔哀歌》浅析全诗128行,32节。

魏晋挽歌诗的坟墓意象和悲美的生命意识

魏晋挽歌诗的坟墓意象和悲美的生命意识

魏晋挽歌诗的坟墓意象和悲美的生命意识
王晓静
【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1)002
【摘要】"出生入死"是人类的必经之路,对于死亡的恐惧源于对短暂个体生命的认识.歌是人类最初表达情感的声音,魏晋士人用挽歌诗宣泄对生死的痛苦之思,其坟墓意象是诗人直面死亡、认同死亡的表象,通过这样的表象,传达出他们悲美的生命意识,其中陶渊明的挽歌诗为人类畏死情结找到了解脱的最佳方式.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王晓静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文法系,广东,广州,51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民歌诗词话养生——短衣数挽不掩胫 [J], 温长路
2.歌诗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格局——《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简评 [J], 李伟
3.被追逐着的生命意识——论魏晋悼挽伤逝文学 [J], 宋雪玲
4.论魏晋时期生命意识对文学以悲为美的影响 [J], 屈一锋
5.汉赋自然意象的神学思维——兼论儒教神学对魏晋自然审美的开启意义 [J], 刘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挽诗 赏析

挽诗 赏析

挽诗赏析
挽诗是一种哀悼和祭奠死者的诗歌形式,它以诗的形式哀悼死者,一般与死者的身份和生平相关,主要抒发情感,以情动人。

下面我将为你赏析一首著名的挽诗——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

《墓园挽歌》是托马斯·格雷的代表作,创作时间长达8年,直到1650年才完稿。

全诗128行,诗末所附的“墓志铭”便是为好友而作。

诗歌开头部分,格雷为我们描述了一副宁静绝美的黄昏乡村图景。

诗人独自站在墓地,看着夕阳下美丽的世界。

在这种“苍茫”、“肃穆”的背景之下,晚钟深沉而有力地回荡着,与远处羊群发出叫声遥相呼应着,羊群身上的铃声“昏沉”作响,在草地上缓慢地移动着。

牧人在劳作了一天之后,疲惫地蹒跚在回家途中。

整个世界只留给了我与黑暗。

在黄昏的牧人图景下,诗人由此展开想象,描写了墓园中沉睡着的普通百姓。

这些农民在世时,虽然“粗鄙”、清贫,地位低下,一生都在辛勤劳作,但和家人们过着着田园式的纯朴生活,有孩子们热切地期望着他们的归来,享受着天伦之乐。

而如今,他们长眠于此,如他们生前一般,默默无闻。

诗人把普通百姓与伟人们相提并论,想象着普通人若有类似的机会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从而体现了格雷对穷苦人民和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讽刺了那些鄙视穷苦大众和弱势人群的伟人,无情地鞭笞他们。

总的来说,《墓园挽歌》是一首深情而又充满哲理的诗,它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

希望这个赏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挽诗的魅力和深度。

托马斯·格雷的墓地挽歌主题思想及艺术论

托马斯·格雷的墓地挽歌主题思想及艺术论

用诗歌唱出死亡的真谛内容摘要:墓园派诗人托马斯·格雷是18世纪的英国诗歌大家,其代表作《墓园挽歌》常被解读为“感伤主义”的代表作。

诗中描绘了一种静谧、闲适的农村田园生活,表现出诗人超然豁达的生死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其严谨的格式更展现出无穷的韵律美。

关键词:《墓地挽歌》,托马斯·格雷,伊顿版,公开版,生死,韵律美众所周知,起初这首诗是托马斯·格雷为其在伊顿公学读书时期的好友理查德·韦斯特所作的悼亡诗,这就是所谓的“伊顿版”,这一版本《墓地挽歌》偏向于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和贺拉斯(Horace)的风格,主要描述乡村生活的闲适,且认为人死后都将在天堂得到安抚,不用再承受尘世之苦,因此死亡并不可怕,而只是一个必经过程。

经过几年的修改,格雷最终完成了“公开版”的创作,此时其风格更偏向于英国诗人弥尔顿(Milton)的风格,因此主题更加庄严,敢于质疑权贵,就人生进行拷问,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可以说,伊顿版本本质上是轻松的,是对亡友的悼念,哀而不伤。

然而经过岁月打磨后的格雷洞察人生,对生死与人生抱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英国社会工业的发展使得农民生活困苦,格雷对此深表同情。

两个版本的差别正体现了格雷人生态度的转变。

我们现在重点谈一谈公开版。

“公开版”的《墓地挽歌》完全超越了个人对好友的哀思之情,上升到宏观对权贵的质疑以及对死亡的思考。

开篇通过描写英国普通乡村的情景,以对钟声的描写开篇,营造出一种忧郁压抑的黄昏气氛,第四段写的是景物和那些墓地里的已逝者,随后几段又在逝者在世时的美好场景上着墨,流露出其对生活的热爱,对底层人民的不幸深切同情,并且进行对比描写,生动刻画了王公贵族的傲慢奢侈,从而体现出劳动人民简朴朴素的生活和简单单纯的心灵,这也符合格雷一直坚持的生活态度——藐视权贵,淡漠名利(曾拒绝赋予他的桂冠诗人的称号)。

格雷的人生观受基督教影响甚深,相信人死后都成为上帝的子民,在天堂里都是平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2 《红字》中善与恶的不同结局3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4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5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6 英汉”黑色”的隐喻的对比研究7 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8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9 激励小学生积极说英语的教学法10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11 比较中西方身势语在沟通中的应用12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13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14 浅析Gossip Girl中禁忌语的一般功能15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16 The Features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English17 论《永别了,武器》的写作风格18 从“硬汉”角度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皮拉尔19 英语政治新闻中委婉语的形式及语用功能研究20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21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使用初探22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Food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23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24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25 顺应论视野下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26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漫画式的艺术魅力27 对《野性的呼唤》中的狗——巴克的分析研究28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29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30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31 英汉动物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意义及翻译32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33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34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35 当诗意邂逅商业---解读中英诗型广告意境之美36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37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38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39 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40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应用的调查41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42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43 《红字》的悲剧成因分析44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45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46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Color Word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47 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48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49 通过小说《紫色》分析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50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芭芭拉少校》对白分析中的应用51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52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53 动物•荒原•牧场——生态视野下科马克•麦卡锡的《边疆三部曲》54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55 语音歧义和语义歧义的语言学分析56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57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58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59 从心理角度浅谈丁克家庭在中国出现的原因60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61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62 Study on Net Lexicon and Its Future Trend63 An Analysis of David Copperfield’s Dual Character64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现代性意识65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66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67 从华裔女性文学看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融合——以华裔女作家林湄及其作品《天望》为例68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开题报告+论)69 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英语双关语的翻译70 Gender Difference in Daily English Conversation71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72 英汉“批评”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析73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阿甘正传》字幕翻译74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75 论《宠儿》中的母爱76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77 杰克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78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79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80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情感投入的研究81 对“老人与海”中人物的分析82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83 《喜福会》的女权主义解读84 从电影《国王的演讲》看平民情结85 试析《我的安东妮娅》中的生态伦理观86 英汉汽车广告中常用“滑溜词”的对比分析87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88 从《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看美国黑人成长89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90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91 《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92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93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a English and Its Future94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95 Slips of Tongue in English Learning as a Second Language96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97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98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99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100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以人物名字为例101 The Heroine’s Love Tragedy in Wuthering Heights102 试析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成因103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104 非言语交际文化105 英美国家政治委婉语的文化解读106 词义的选择和商务英语的汉译107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108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09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110 广州及上海旅游景点公示语中英翻译错误及纠错对策111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112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113 析《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114 浅析《紫色》中书信体的运用115 英汉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116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117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118 简析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119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新析120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121 对《呼啸山庄》里所反映的人性的解读122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123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124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25 论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126 守望何物--《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困惑127 《呼啸山庄》的女性主义诠释128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129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130 交际教学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131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132 相同的追求,不同的命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比较133 学生性格与口语能力初探134 文学再创作的范例—《简•爱》的汉译本135 The Lonely and Desperate Modern Man: A Close Reading of The Hairy 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ressionism136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137 《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精神共鸣138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幽灵叙事探析139 《哈姆雷特》与《夜宴》中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140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141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142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43 《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被殖民化分析144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145 《京华烟云》中姚思安的性格分析146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147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148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149 英汉新闻标题中缩略词对比研究150 爱神简论151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152 浅析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中的精神顿悟153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154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15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156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157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158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研究159160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161 英汉“思考”类动词的语义成分与词汇化模式分析162 从文化角度分析英汉数字习语的不同163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164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形象的成因分析165 论《兔子归来》中黑人民权意识的觉醒166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167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168 北京奥运会与中国品牌发展169 民族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创意170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171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172 词汇衔接手段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173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74 A Comparison between Scarlett O’Hara and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175 A Portrait of Martin Eden as a Nietzschean176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177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餐具比较——筷子和刀叉178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179 论麦琪的悲剧180 论《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死因181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182 探析中国电影英译的几个误区183 《远大前程》中通过研究匹普对乔的态度转变来探讨他的成长经历184 浅析《掘墓人的女儿》所体现的犹太寻根主题185 对《灿烂千阳》中姐妹情谊的分析18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Heroines in Tes 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Injustice to Dou E 187 作家的病态心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88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189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190 论摇滚音乐在西方文化之中的地位191 透过《格列佛游记》看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192 美国总统面面观193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194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95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196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197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198 浅析《墓园挽歌》中意象的变化199 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效率的调查与分析200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