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李商隐《锦瑟》
摘要: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有七律圣手之称。

初读李商隐的《锦瑟》,我们感受到的是意象中的丰富与朦胧,以及诗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抒情气氛,但又美得让人感到茫然。

他的诗歌世界是用心铸就,那里有理想的追求,有失意的幻灭,有爱之欢乐,有悲之迷惘,有无奈的伤感……他与同时期的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被人们代代共诵,人人传唱。

这首无题诗《锦瑟》便是其中之一。

《锦瑟》文字锦绣华美,情意缠绵迷离,但内容极深,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关键词:李商隐;赏析;朦胧
李商隐是典型的政治上颇有抱负但遭遇却是非常不幸的诗人,从年少时起,他就怀着“凌云一寸心”,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虽屡遭挫折,但他仍不时吟唱出“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旦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等具有奋发进取的诗句,直到其凄凉的晚年,仍为抱负成虚而怅惘不已。

《锦瑟》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000多年来人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一直都是各抒己见,臆测纷纭。

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对令狐家的侍儿锦瑟的思念之情。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觉得这首诗可能是诗人晚年回顾平生遭遇,抒写身世之感的总结。

同前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相比,他们抒写人生感慨,往往以对整个社会为前提而进行感慨。

比如像李白的“吟涛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和杜甫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等就是如此表现。

但李商隐的诗中,表达诗人感慨发展为基本基调,这成为他创作中一种贯穿始终的追求。

本诗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诗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锦瑟”二字,给了读者一个美好而又幽怨的直
觉。

音繁绪乱,惆怅难言。

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无端”,莫之为而为,莫之治而治的意思,“无端”一词使锦瑟一下子就有了生命,这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抑郁的感叹,说并非自己情愿有这五十根弦,而是有这么多无可奈何。

“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藏埋心底的一段伤痛。

“弦”和“柱”是为了承上一句“五十弦”而来,两个“一”字,更加强了“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觉,既暗示了诗人当时的思绪细致繁复,也暗示了悲哀一生的沉重缠绵。

每一弦每一柱的抚弄都会引起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华年”二字与前面的“锦瑟”相呼应,既见“华年”之美好,更见今日回思时的惆怅哀怨。

诗人以瑟之华美暗喻自己才华出众,又以瑟之“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意为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而难言。

锦瑟既是诗人感性的媒介,又是诗人不幸一生的象征,所以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这两句可以说是这一首诗的总起。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

庄周在虚缈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自己就是一只蝴蝶。

忽而又醒来,发现又是自己又是庄周了。

于是他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了?这是朦胧的意境。

诗人早年步入官场,却无意卷入了党派之争沦为了政治牺牲品,渴求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他,为此痛苦不已,往事已不堪回首,身又处在无法逆转的衰世,使一向关注自身命运发展的李商隐,对前途感到无尽的彷徨与迷惘。

所以“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奋斗之感。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

阴阳冷暖,美玉明珠,道出了一种深深的忧伤。

珍珠是美好的,但是它有了泪,非常美好的东西往往伴随着悲惨痛苦。

诗人可能想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想让自己达到极好,完美的顶点,但是到达顶点的同时是孤独的,是处于绝对的孤独的。

就象沧海上的明月,高远、皎洁,在天与地中徘徊,其凄凉之感溢于言表。

当唾手可得的东西突然变的遥不可及,或许就真的是“蓝田日暖玉生烟”了吧!所以诗人
借“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之景象来写“珠有泪”的悲哀与“玉生烟”的迷惘。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呼应。

“此情”统指颔联、腹联所概括抒写的情事,即自己的悲剧身世的多种境界。

诗句意谓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怅惘,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枉然了。

“惘然”二字概括“思华年”的全部感受,举凡迷惘、哀伤、寂寞、虚幻之情,统于二字之中。

当时已然的感喟则不但强调了华年往事的可悲,而且以昔衬今,加倍渲染了今日追忆时难以禁受的怅惘和悲凉。

如果说,颔联、腹联是听到瑟声涌现于脑海的岁华年情境的联翩浮想和发自心底的与瑟声相应的悲凉心声,那么尾联就是鼓瑟结束后如梦初醒的怅惘和沉思。

锦瑟的悲声停止了,在静默中却依然笼罩着一片无边的惆怅,回荡着悠长的凄凉余韵——“繁丝何似绝言语,惆怅人间万古情!”。

如泣如诉的悲剧式结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纵观全诗,李商隐结合了自己悲惨一生的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

从怀才求仕时的期盼,到陷入党争之泥淖中而不能自拔时的迷茫和悲愤,乃至欲逃不得时之追悔,在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相当典型地反映了走向没落的晚唐时代的才人志士的悲怆心里和对自己悲剧命运感到迷惘的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