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歌剧欣赏论文
刍议威尔第歌剧《茶花女》
![刍议威尔第歌剧《茶花女》](https://img.taocdn.com/s3/m/1fbaaba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8.png)
刍议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摘要】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是一部情节扣人心弦的作品,通过对主人公茜茜的生活和悲剧命运的描绘,展现了19世纪巴黎社会的阶级与爱情的冲突。
主要人物包括茜茜、她的情人亚芬和母亲。
歌剧中主题丰富,涉及爱情、背叛、财富和社会环境等。
音乐特点体现在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唱腔上。
该作品在当时社会引起巨大反响,被视为一部社会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影响方面,威尔第《茶花女》为后人树立了艺术典范,对歌剧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成为经典不朽的作品之一。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情节、人物、主题、音乐、社会反响、影响、贡献、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是根据亚历山大·大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改编而成,于1853年首演于威尼斯的费尼斯剧院。
该歌剧被认为是意大利歌剧的杰作之一,深受观众欢迎。
在19世纪的意大利歌剧舞台上,《茶花女》一经问世就迅速风靡,成为了当时的一大经典。
歌剧的背景设定在19世纪中叶的法国巴黎,以花魁玛格丽特的悲惨遭遇为主线,展现了爱情、牺牲和社会阶层的冲突。
威尔第在创作《茶花女》时,力图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希望引起人们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观念和人性的伦理。
通过音乐和歌词的结合,威尔第成功地描绘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阶层矛盾,使得这部作品在音乐剧界占有重要地位。
1.2 威尔第的创作意图威尔第创作《茶花女》的意图是要描绘出一个充满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这个故事揭示出社会和道德的弊端。
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引起观众的思考,让他们对于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有更深入的理解。
威尔第试图通过这部歌剧探索人性的脆弱性和欲望的无情,以及爱情和牺牲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展示出自己对于音乐和戏剧的深刻理解和创作才华,将音乐和剧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部令人难忘的经典之作。
通过《茶花女》,威尔第不仅令观众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同时也让他们对于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产生思考,从而引起他们对于人性和社会的反思。
茶花女赏析(大全五篇)
![茶花女赏析(大全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4b03e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a.png)
茶花女赏析(大全五篇)第一篇:茶花女赏析歌剧《茶花女》原名为《La traviata》,意思为《堕落女人》。
相对于小说的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歌剧把主要情节压缩在三幕剧中,做了非常大的改动。
玛格丽特的名字改为维奥莱塔,阿尔芒的名字改为阿尔弗瑞德。
歌剧省去了小说中冗长的铺垫,直接在第一幕中将维奥莱塔对Alfredo的态度由不屑(饮酒歌)转为倾慕(及时行乐)。
在书中,阿尔芒曾经有位情妇,她的出现仅仅说明阿尔芒在玛格丽特之外不懂得什么叫爱情。
歌剧中这位姑娘与之后那个羞辱玛格丽特的妓女一起被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alfredo在第二幕第二场中亲手羞辱维奥莱塔的重头戏,并加上了老阿芒的愤怒和对儿子的失望之情。
而最后alfredo与维护维奥莱塔的男爵决斗,男爵受了重伤,Alfredo被迫逃往英国躲避私斗的刑罚。
改动最大的还是最后一幕,维奥莱塔一个人住在被债主查封的房子里,在弥留之际见到了匆忙赶回来的Alfredo和老阿芒。
父亲出于内疚已经向Alfredo解释清楚了一切,Alfredo痛哭着向维奥莱塔忏悔。
维奥莱塔一直等待着Alfredo的归来,等待着他再次带给她生活的勇气和生命的力量。
她惊喜交加的迎向爱人,却发现孱弱的身体却没有半点好转的迹象。
她在众人的帮助下躺回病床上,像个贤良妻子一样对Alfredo交代后事,让他不可以太悲伤,一定要娶妻生子,照顾好可敬又年老的父亲。
最后她听到了上帝的召唤,带着脸上带着神圣的光辉死去了。
应当说,比起人物关系复杂,情节严谨的小说,歌剧的改编处理使得矛盾更加集中,更加抽象而富有艺术性,歌声使得爱情更加感人。
由于歌剧的编剧是意大利人,歌剧创作时间较晚,歌剧中对茶花女这样的交际花的性情,以及对巴黎色情沙龙的描绘多是出自导演自己的想象,在不同的版本里有不同的诠释,经常是场面宏大富丽堂皇。
而主角本身,虽然设定的是俊男美女的组合,在实际歌剧中经常因为歌手自身的原因而很难做到形象一致。
歌剧论文
![歌剧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7bf4548767f5acfa1c7cdb5.png)
由《茶花女》赏析看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0802202-11 丑海兵摘要: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创作生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19世纪40年代的成名期,50年代的高峰期以及60年代至他死亡的最后时期,而1853年创作的《茶花女》这部歌剧,正是他创作高峰期所作的三大巨作之一,即使经历了首演的失败,也依然在后来的演出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人们永久传诵。
而这里,我将由这部歌剧为典,对朱塞佩·威尔第的成熟歌剧进行一些浅显的剖析。
关键词:朱塞佩·威尔第,歌剧,意大利,传统,茶花女,人性戏剧正文:朱塞佩·威尔第的生平他毕生追求于完美与精致的歌剧,拥有与自然寿命等价的艺术人生。
——引自西方歌剧简史与名作欣赏课堂讲解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出生于帕马省布塞托城。
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
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厄尔南尼》(18744)、《阿尔济拉》(1846)、《列尼亚诺战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1851)、《游吟诗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会》(1859)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
1871~1872年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
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1887)及《法尔斯塔夫》(1893)。
1901年逝世于米兰。
一生创作了二十六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歌剧茶花女咏叹调赏析
![歌剧茶花女咏叹调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4bac7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f.png)
歌剧茶花女咏叹调赏析歌剧《茶花女》是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所创作的一部著名歌剧,它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歌剧中的咏叹调是其中一首著名的唱段,它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而广受好评。
咏叹调是歌剧中的一种重要唱段,通常由主要角色在剧情发展中的关键时刻演唱。
在《茶花女》中,主人公维奥莱塔在第一幕的咏叹调中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情感纠结。
这首咏叹调以其悲伤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咏叹调的旋律首先以悠扬的小提琴独奏开始,随后维奥莱塔的歌声悠扬而哀怨地响起。
她唱到,“我是如此年轻,我是如此美丽,我是如此幸福”,表达了她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她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她唱到,“命运对我如此残酷,我注定要孤独一生”,表达了她对未来的绝望和无奈。
在咏叹调的高潮部分,维奥莱塔的歌声更加激昂,她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她唱到,“我不想被束缚,我要追求自由的爱情”,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坚定和勇敢。
然而,最终她意识到自己的爱情是不可能实现的,她唱到,“我知道我是注定要孤独一生的”,表达了她对爱情的绝望和无奈。
咏叹调的结尾部分,维奥莱塔的歌声渐渐减弱,最终消失在悠扬的小提琴旋律中。
这首咏叹调以其悲伤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刻地展现了维奥莱塔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除了旋律动人外,咏叹调的歌词也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
歌词中充满了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和绝望。
这些歌词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触及了观众的情感,使人们对剧情产生共鸣和思考。
总的来说,歌剧《茶花女》中的咏叹调以其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深刻地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它是歌剧中的一首经典唱段,也是威尔第创作的杰作之一。
通过对咏叹调的赏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歌剧《茶花女》的精髓和内涵,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歌剧欣赏观后感800字作文
![歌剧欣赏观后感800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71a402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c.png)
歌剧欣赏观后感800字作文在这次的歌剧欣赏活动中,我有幸观赏了一场由意大利知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经典作品《茶花女》。
这部歌剧描绘了一位卖艺女子为了追求真爱,与社会礼教和个人价值观的冲突与痛苦的故事。
我深受其情节和音乐的感染,在这次观后感中,我将分享我的感受和思考。
这场歌剧始于创作者对于世俗荒淫和人性弱行的深刻揭露,艺术家通过张弛有度的旋律,逼真切身的民族风情,展现出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在高潮部分,茶花女通过悲惨的人生经历和自我救赎,达到了人性的价值的高度。
整部作品热情澎湃,婉转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
在观赏过程中,我尤为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
那音乐简直是看得见的画笔,将令人震撼的图景画了出来。
场景中舞蹈演员的动作、唱词的情感都成了画面中的主角,震撼心灵。
当唱到主角茶花女的《Sempre libera》一曲,在乐音的律动中,使人仿佛跟随着茶花女自在快乐起来,由此可见音乐的魔力确实是不容小觑的。
当然,作为观众,我也对一些问题提出了疑问。
首先,这部歌剧中很多场景缺乏自然流畅的过渡,容易令人有些困惑。
其次,虽然主角的情感操作卓越,但角色的性格呈现有点片面,让人感觉缺少了深刻的描写。
这次欣赏活动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我意识到艺术往往是一种生命和思想的表达。
正如这部歌剧中呈现的,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
其次,我也更加明白了音乐的奥妙,以及作曲家如何利用音乐的力量来表达情感和人生的道理。
在总结方面,我认为这次观赏之旅增加了我对于歌剧的欣赏和了解,带来了很多的享受和感动。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意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更加尊重自己内心的情感和价值观。
歌剧《茶花女》赏析
![歌剧《茶花女》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141addb0717fd5370cdc63.png)
歌剧《茶花女》赏析学院:艺术学院班级:环艺一班名字:杨津津学号:摘要: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在意大利歌剧方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其中《茶花女》是当时轰动全世界的代表歌剧之一,出自于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之手。
本文首先是阐述歌剧《茶花女》的基本内容, 最后分析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歌剧;茶花女;艺术特色一、歌剧内容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薇奥莉塔。
她是一个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交场的名妓,因每次出场都爱佩戴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
她与出生正统家庭的年轻作家阿尔弗莱德相爱,并拒绝了其他所有的追求者。
在她身患肺结核后,阿尔弗莱德带她到乡下疗养,共同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但却也因此耽误了探望父亲的时间。
于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来巴黎找他,获知了儿子现在的状况。
他让阿尔弗莱德回去,自己却来到乡下以身份地位财力为由命令薇奥莉塔离开阿尔弗莱德,薇奥莉塔伤心欲绝,但还是同意了。
阿尔弗莱德回到乡下,发现薇奥莉塔已经回到了巴黎,又开始纸醉金迷的堕落生活,比以前更甚。
不明就里的阿尔弗莱德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他找了一个漂亮的妓女做情妇,不断地刺激薇奥莉塔。
薇奥莉塔忍受不了,离开巴黎又病重住院,很快处于弥留状态。
她把事情的真相写在了日记里,交给了自己的朋友,求她转交给阿尔弗莱德。
直到去世后,阿尔弗莱德也没能来看她。
直到听说薇奥莉塔死去,来到她的遗物拍卖会现场,即作品开头的部分。
歌剧通过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整个故事,使观者回味无穷。
二、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一)题材的选取威尔第进行《茶花女》创作的时候, 着眼点是社会上的“小人物”的坎坷人生, 他在创作前期很多歌剧的主人公是以帝王、贵族、神仙为主, 而后期开始主要是一些“接地气”的社会上的小人物为主, 这些人与普通的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富有人文主义关怀。
《茶花女》的故事情节十分的常见, 一个爱情悲剧, 彼此相爱却遭到父母的阻挠, 女主人公为爱而选择离开, 男主人公不知内情怀恨在心, 等知道隐情之后, 却和爱人阴阳相隔。
歌剧《茶花女》赏析
![歌剧《茶花女》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d5de5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0.png)
歌剧《茶花女》赏析摘要:《茶花女》是威尔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歌剧舞台上长演不衰的作品。
本文介绍了《茶花女》的创作背景和主要细致分析了茶花女V ioletta与男主角Alf redo相遇相爱的部分茶花女的内心世界,简单介绍了后续的故事发展情况。
通过细致的赏析,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威尔第用音乐来准确刻画人物形象、内心世界、角色性格,用音乐来预示戏剧情节的发展,用音乐来充分体现人性的艺术手法与特色。
关键词:歌剧威尔第茶花女音乐爱情在上歌剧欣赏时,老师正式向我们介绍的第一部歌剧便是《茶花女》。
《茶花女》是意大利最富盛名的作曲家威尔第的作品,作于1853年,其歌剧剧本是由皮亚威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
1852年的冬天,威尔第在看了话剧《茶花女》后十分激动,决心将话剧改为歌剧。
1853年,这部歌剧在威尼斯芬尼斯大剧院首次上映,但是演出情况很糟糕。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女主角的扮演者健壮如牛,和茶花女孱弱的形象很不相符。
但是威尔第并没有失去信心,在一年后,《茶花女》在同一剧场再度上演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是一部亲切、细腻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抒情歌剧,它着重表现了牺牲资产于资产阶级社会偏见和虚伪道德的妇女的悲惨处境。
本歌剧主要讲述了一位巴黎名妓Vi olett a为青年A lfred o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Alfre do居乡间。
Alfred o之父责备Viole tta 毁了儿子的前程,Violet ta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
Alfred o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
Violet ta一病不起,含泪而死。
Alfred o读了Vi olett a 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老师带着我们主要欣赏了前半部分歌剧。
茶花女歌剧赏析800字
![茶花女歌剧赏析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18817d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0.png)
茶花女歌剧赏析800字1. 求歌剧茶花女赏析一、赏析如下:1、威尔第在剧中以细微的心里描写,展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
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5656662音乐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曲调和舞曲,旋律诚挚优美,明快流畅,在布局上以音乐主题的统一贯穿和场、段之间的强烈色彩对比为特点,体现出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
2、在整首歌剧当中,最脍炙人口、经久留传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即第一幕里面的一首咏叹调《饮酒歌》。
在薇奥莱塔家中举行的宴会上,阿尔费雷多应大家请求,为青春、为爱情而场了这《饮酒歌》,借歌声向薇奥莱塔表达真挚爱情。
薇奥莱塔在祝酒时做出了巧妙的回答,客人们加以热烈的应和。
3、歌曲为单三部曲式。
曲调共反复三遍,头两遍分别由阿尔费雷多和薇奥莱塔演唱,第三遍是客人们的合唱。
歌曲以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出男女主人公对青春和爱情的渴望和赞美。
第三遍的合唱由原调降B大调转到下属降E大调,使得情绪更加热烈。
全曲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曲调鲜明易记,广为流传。
4、薇奥莉塔一生的命运是多么地坎坷和无奈,然而这不是她所能决定的,她是被社会压迫的下层市民,揭发了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剧本不仅饱含感情地写出了薇奥莉塔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二、茶花女1、《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
2、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
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
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
2. 求歌剧茶花女的赏析您好!《茶花女》是威尔第的「通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是《弄臣》及《游唱诗人》),它所获意大利人的欢迎也是不亚于《游唱诗人》。
茶花女中的赏析
![茶花女中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4597b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9.png)
茶花女中的赏析茶花女(La Traviata)是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一部歌剧,改编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
这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歌剧,通过讲述主人公芭芭拉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妓女的不公和伦理束缚。
本文将对茶花女中的音乐、剧情和主题进行赏析。
一、音乐赏析茶花女中的音乐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
威尔第的音乐风格优雅且充满激情,充分展现了主人公芭芭拉的内心世界。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第一幕的“见面曲”和第三幕的“背叛之歌”。
“见面曲”是茶花女中最著名的乐曲之一。
这首乐曲以轻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开头,随后演唱者展示了出众的唱功和高音音域。
这首乐曲巧妙地表达了主人公芭芭拉在即将与亚尔弗雷多相见之前的紧张和期待,为整个歌剧的高潮部分做出了铺垫。
“背叛之歌”是茶花女中最动人的部分之一。
在这一场景中,芭芭拉意识到自己被亚尔弗雷多抛弃,她用悲伤和愤怒混合的情感表达出内心的痛苦。
整个乐曲以悲壮的音乐和文字描绘了芭芭拉的心境,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她的痛苦和无奈。
二、剧情赏析茶花女的剧情情节曲折且感人。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芭芭拉展开,她是一个社交界的名妓,被社会所误解和唾弃。
而芭芭拉却追求爱情的真实和自由,她与年轻的贵族亚尔弗雷多坠入了热烈的爱情,但这段爱情最终因亚尔弗雷多家庭的阻挠而走向悲剧结局。
剧情中的高潮部分是芭芭拉与亚尔弗雷多分别的场景。
亚尔弗雷多被他的父亲说服放弃了芭芭拉,回到了自己的家庭。
而当亚尔弗雷多的父亲实际上奉命来向芭芭拉求情时,芭芭拉已经身患重病,她告诉他们自己将很快死去。
亚尔弗雷多最终赶到时,却只能目睹爱人在他面前去世。
整个剧情通过展示芭芭拉被社会和爱人的背叛,呈现了现实与浪漫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观众在情节的起伏中体会到了爱情和社会道德之间的无奈与痛苦。
三、主题赏析茶花女探讨并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妓女的偏见和伦理束缚。
芭芭拉作为一个名妓,虽然她在内心中追求着真爱和自由,但正是因为她的职业身份,导致了她在社交界和爱人面前受到歧视和误解。
茶花女歌剧欣赏论文
![茶花女歌剧欣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42fcbc31126edb6f1a10dd.png)
爱之初,人之美——歌剧《茶花女》赏析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是全球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凄美动人的剧情和威尔第神来之笔的音乐使得这部歌剧曾有“世界歌剧史中的最灿烂的宝石”的美誉。
全剧共分三幕,第一幕刚开始时Violetta与 Alfredo 的《饮酒歌》则是所有唱段中最家喻户晓的一首,已成为音乐会上久唱不衰的保留曲目;第二幕里 Alfredo的独唱《我年轻狂热的梦》把爱情生活的甜蜜展露无遗,Giorgio与Violetta的二重唱把卑劣与高尚的人格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幕凄美绝望的咏叹调《再见,往昔美丽的梦》表现了Violetta的忧思和孤寂,主人公的二重唱《远离巴黎》则又充满希望。
在国家大剧院版本中,是用茶花由白到红开场。
在金色幕布的映衬下,茶花逐渐变色的红似乎在预示着感情的走向,完全纯洁的爱情,却逐渐沾染了血色。
第一幕,众名流集聚Violetta家中场景,众人的伴唱烘托了宴会的热烈气氛。
当序曲奏响, Alfredo一个人站在舞台一角,静止在那一动不动,只是默默观望着Violetta和一个个情人碰杯、跳舞、拥吻。
此时的画面感觉就好像在陈述两个人各自的过往,诉说这两人生活不该有交集……同时,极有穿透力的唱腔也让Violetta对生活的参透淋漓尽致。
Alfredo柔缓的的告白,向Violetta 倾诉爱慕之情,而Violetta起初的冷笑暗示常年风月场上的生活已使她对爱恐惧。
发声起唱,表现的是巴黎名利场上熙攘名流间的交际,然而谁知孤零寂寞才是她的内心常态,欢乐只是表面假象。
身处名利场中,为虚荣不得不强颜欢笑,堕落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
对我这个不听音乐不解风情的人来说,我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无奈和内心的酸楚。
而随着Alfredo的深情告白,女主人公也不免陷入对爱情的憧憬中,二者的二重唱即表现了Violetta的动心。
当Violetta独留家中,对爱的恐惧与对爱的憧憬情感在内心交错。
女主人公陷入内心挣扎中,喧闹轻浮曲调的再现表示Violetta此刻心中对爱的恐惧占上风,她试图继续堕落在风月场中,像往常一样抛弃可笑的少女般的爱情的幻想。
歌剧选修课论文 茶花女
![歌剧选修课论文 茶花女](https://img.taocdn.com/s3/m/63bec952a8956bec0975e35d.png)
歌剧《茶花女》观后感Wyj《茶花女》作为小仲马的成名作,虽然早就有所耳闻,或许是对于里边讲述了关于妓女的爱情故事,由于个人的思想偏见,比较抵触,一直没有认真读过;之前看过它的简介,当时也只是走马观花地读了一下,觉得也只是经典中一部俗作而已。
直到上选修课的时候看了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以后,才发现站在歌剧的角度似乎更能体会剧中人物的悲欢喜合,也更能理解作者在其中倾注的情感和经历。
相比于小说《茶花女》细腻文字的描绘方式,我觉得歌剧中和谐动人的音乐、演员们投身专注的演绎,尤其是歌剧演员们高超的歌唱技巧,更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让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故事发生于19世纪巴黎城中名妓维奥列塔与阿尔弗雷多相爱,并希望以此摆脱过去的生活。
但他们的爱情遭到阿尔弗雷多的父亲的激烈反对,强迫维奥列塔与他的儿子断绝来往。
为了顾全阿尔弗雷多的家庭和幸福,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内心的极大痛苦,重返风月场。
但是阿尔弗雷多以为她变了心,盛怒之下,在公开场合羞辱了她。
维奥列塔信守对阿尔弗雷多父亲的诺言,未向自己的情人道破真情,但患有肺病的身体承受不了这一致命打击,就此卧床不起。
不久,阿尔弗雷多的父亲良心发现,把全部真情对儿子言明。
但当阿尔弗雷多回到维奥列塔的身边,她已经奄奄一息了,最终她在爱人怀中死去。
在话剧中,有许多经典的值得回味的片段,下边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几段:前奏曲:病榻前的音乐,然后出现第二幕维奥列塔离别时的旋律,两者交织,渐渐消失,有种引人入胜的感觉,在一开始就牵引我走进维奥列塔的内心世界,静下心去聆听这位伤心人儿的伤痕倾诉。
第一幕:维奥列塔家中,上流贵族们在一起合唱《快乐人生》,曲调欢快高昂,表现了聚会的欢乐热闹。
维奥列塔忙于招待客人,其女友弗洛拉跟一位侯爵进来,在年轻子爵加斯东陪同下,乡下富商之子阿尔弗雷多也来参加聚会。
阿尔弗雷多安排在维奥列塔席旁,加斯东提议阿尔弗雷多唱一支歌,阿尔弗雷多唱《祝酒歌》,成为他和维奥列塔二重唱后,大家合唱应和,曲调诙谐机智,很有意味,也是我最欣赏的一段。
鉴赏类作文范文
![鉴赏类作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4401d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5.png)
鉴赏类作文范文鉴赏类作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作文类型,它所要求的是学生对于所提供的艺术作品进行观察、分析,进而进行评价,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
这种作文类型既可以是对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鉴赏,也可以是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下面,我将以《茶花女》为例,为大家展示如何写好一篇鉴赏类作文。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杜玛斯所著的经典小说,它通过描写一个娼妓女玛格丽特的生活,来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
而这本小说也曾经被多次改编成舞台剧,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茶花女的三幕剧了。
下面,我将从剧本、表演、音乐等方面,来分析一下我对于这部剧的观感,并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从剧本方面来看,这部剧笔调轻松,富有幽默感。
尤其是玛格丽特的台词,更是让人钦佩其机智。
此外,在剧情的处理上,作者也十分严密,演员的情感也得到很好地诠释了出来。
不过,个人认为,小说本身所带有的社会震动与观念颠覆,在舞台剧中显得却十分淡薄。
这也许是作者所为了适应舞台表演而做出的调整,不过,也影响了这部剧的艺术性。
接下来,是表演方面。
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需要对于这部剧有一定的研究,才能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些细节的处理,也需要演员有较高的演技,来表现出其中的情感变化和内在流露。
此外,演员的造型与服装也是他们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过,在这部剧中,笔者认为,演员的表演还是有些过于做作,情感的呈现还需要理智沉淀,不至于在表演中被情感所主导。
是音乐方面。
音乐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对于这部剧也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音乐和剧情的契合度也很高,让人听得瞠目结舌,完全被其感动。
不过,音乐的采用也需要注意过于浮华等问题。
适当的音乐,可以更好地诠释出情感,而过于繁琐的音乐反而会使人分心。
这部剧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轻松幽默,但又不失价值的艺术品。
剧本、表演和音乐,都需要有足够的理解和研究,才能将其诠释得更好。
尤其是对于情感方面的处理,必须保持一种理智的状态,不能让情感所主导。
茶花女歌剧观后感
![茶花女歌剧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b96e5f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6.png)
茶花女歌剧观后感歌剧,作为一种融合了音乐、戏剧、舞蹈和舞台艺术的综合性表演形式,总能以其独特的魅力触动观众的心灵。
而《茶花女》这部歌剧,更是以其深刻的情感、动人的旋律和精彩的演绎,给我带来了一次震撼心灵的艺术之旅。
当大幕缓缓拉开,舞台上呈现出的是 19 世纪巴黎繁华而又虚荣的社交场景。
那璀璨的灯光、华丽的服饰和精致的舞台布置,瞬间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了欲望与无奈的时代。
女主角薇奥莱塔,一位美丽而又命运多舛的茶花女,她的出场令人惊艳。
她的歌声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渴望,同时也透露出深深的无奈和悲伤。
她身处上流社会的交际圈,却始终无法摆脱被人轻视和利用的命运。
她渴望真爱,却又在现实的压力下不断妥协。
演员那精湛的演唱技巧和深情的演绎,让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薇奥莱塔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男主角阿尔弗雷多,他的真诚和热情让人感动。
他对薇奥莱塔的爱是那么的纯粹和坚定,然而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时,他也曾动摇和退缩。
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曲折和磨难。
每一次的相遇和分离,都伴随着动人的歌声,让我的心情也随之起伏。
歌剧中的音乐,无疑是最具感染力的部分。
那优美的旋律,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诉说着故事,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尤其是薇奥莱塔在病榻上唱起的那首绝唱,声音颤抖而又充满了对生命的留恋,让我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除了音乐和演唱,歌剧的舞蹈和舞台表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舞者们优美的舞姿,为整个剧情增添了不少色彩。
而舞台上的道具和背景切换,也十分巧妙,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氛围。
《茶花女》这部歌剧,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对人性、爱情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它让我看到了在那个等级森严、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真爱是多么的难得和可贵。
薇奥莱塔和阿尔弗雷多的爱情,虽然最终以悲剧收场,但他们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却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
歌剧《茶花女》鉴赏
![歌剧《茶花女》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b29e52676c66137ef061906.png)
赏析歌剧《茶花女》在音乐鉴赏这门课中,我第一次认真地接触音乐剧,歌剧之类的作品,对于喜欢流行音乐的我,我觉得这类作品还是比较高雅的,不能深刻的理解它的含义。
我对《茶花女》这部作品的印象尤为深刻,非常喜欢。
因为是意大利文,所以听不懂,只能从他们演唱的情感、表情和肢体中领会,幸好有老师的解释,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顺利的看了这部歌剧的第一幕,后来,课余时间也把二,三两幕完整的看了。
但是,我只能感悟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茶花女》是一部三幕歌剧,歌剧描写了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维奥莱塔才华出众,是一位出名的妓女。
她与阿尔弗雷德·阿尔弗雷德相爱,但是,受到阿尔弗雷德父亲的干扰,她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又被阿尔弗雷德误会,最后带着无法实现爱情与家庭幸福的遗恨,离开了人间。
从整部歌剧看来,我觉得很注重心理描写,男女主人公在演唱时感情真挚,很富有表现力,整部歌剧先喜后悲,落差很大,却处理的不觉突兀。
在看完之后,我觉得在喜剧部分很多地方就已经奠定了维奥莱塔最终以悲剧收场。
第一幕,我就看见茶花女维奥莱塔在华丽的客厅中,她游走在各色的人群中,招呼客人,微笑频频,她能够左右逢源,而且非常的漂亮,很受欢迎。
大家饮酒欢乐,谈笑风生,合唱《快乐人生》,气氛十分的欢乐。
接下来,是我们很熟悉的《饮酒歌》,阿尔弗雷德经不起维奥莱塔热情恳求,他唱出著名的《饮酒歌》,这支咏叹调曲风非常的轻快活泼,很有活力。
大家都融合在这欢乐的气氛中,举杯高歌。
《祝酒歌》虽然很著名,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阿尔弗雷德和维奥莱塔的那首二重唱《幸福的日子》,我觉得非常的优美,很有感情。
在维奥莱塔身体不好的时候,阿尔弗雷德回到厅中陪伴着她,并向她表达了多年的爱慕之情,他真挚的感情和甜蜜的语言把维奥莱塔感动了,茶花女对他耍起了小小的花腔,唱出那玩世不恭的轻俏旋律。
两人一个追一个拒,到后来却逐渐缠绕在一起,茶花女尽管表面上还在推拒,实则芳心已落。
宴会的结束不得不让他们道别,茶花女也取下胸前的茶花送他,彼此相约次日再见。
茶花女论文完成稿(五篇材料)
![茶花女论文完成稿(五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9947a33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6e.png)
茶花女论文完成稿(五篇材料)第一篇:茶花女论文完成稿Marguerite’s Character in CamilleName: Zhu KelingNumber: 20095061821Departmen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Major: EnglishSupervisor: Zhao Qin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Thesis statement:This is my analysis about the chief personality---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and her character.Outline:I.An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novelA.The importance of Alexandre Dumas Fils and CamilleB.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Alexandre Dumas FilsC.The content of CamilleII.Personalities of MargueriteA.Her noble soul and great courage.She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kept-woman and yearns for uprightness.The braveness she possessedB.Her qualities of wisdom, kindness and staunchness.Marguerite’s choice of leaving her lover.She always lives for others.She bears all of things alone and firmlyC.My thought about other characters and the whole society of the momentIII.Conclusion: Marguerite’s lighting out for pursuing real loveMarguerite’s Character in CamillePart I, AThe lady of the camellia is based on a French tragic play based onAlexandre Dumas Fils’s novel Camille.The play was adapted for the theater in 1852 and then for the opera in 1853.The playbecame a favorite of audience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Part I, BAlexandre Dumas Fils is a famous French playwright and novelist and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problem play”---that is, the middle-class realistic drama which threats some contemporary illness and offers suggestions for its remedy.He is the son of Alexandre Dumas.He was raised by his seamstress mother until his father legally realized him.He inherited his father’s literary fecundity.But the style of the two men isdifferent.His first success was a novel---Camil le.His father’s illicit loveaffairs had a big effect on him and he devoted his plays to sermons on thesanctity of the family and marriage.Modern audiences usually find hiswork and drama sententious, but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eminent criticspraised his plays for their moral seriousness.Part I, CThe story Camille is set in Paris during the mid 1800’s.The lead is Marguerite Gautier, a young beautiful courtesan.She felt used, abusedand unloved.The marquis regarded her as ter, ArmandDuval came into her life and showed her that he loved her as a person andnot for what she could do for him.It must have taken great courage forMarguerite to leave the life she had lived for so long, knowing that it wasprobably too good to be true and wouldn’t lastindefinitely.And it alsoshows that Marguerite really loved Armand Duval, because she couldeven change herself for him.In her fragile physical state, she moved tothe country with Armand Duval.In the countryside, she was happy andfree.Armand became depressed for his career seems doomed by theintolerance of French society, and knowing that he can not supportMarguerite to the level she used to have.In order to relieve ArmandDuval’s financial pressure, Marguerite sold her jewels at a low pricesecre tly.However, happiness didn’t last for long.When Mr.Duval,Armand’s father came to her, pleading her to leave Armand to save bothArmand’s reputation and his younger innocent sister, who is also taintedby the scandal.Marguerite felt it was her duty to save both Armand andhis sister even it means that she had to give up her own happiness andhurt her lover.She had no choice but to do so because she loved him somuch that she didn’t want to influence his prospect.She reluctantlyreturned to Paris where despairingly threw herself into her old lifestyle.Armand didn’t know the reason and hated her.Timepassed.Theyaccidentally met again in public.Armand insulted her severely.Sadly,she died in debt and basically alone, except for her one female friend,who helped her during her illness.She had her diary sent to Armand afterher death, explaining why she had left him.Armand realized his fault andwas bitterly remorseful.Part II, A, 1When I first began to read the book, I didn’t care for Marguerite orher attitude toward life, but as I went further into the novel, I realized thather saucy attitude was a front to cover her inner heart.There were alsoother women who give up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dignity and work on thelowest job to meet their material demand.People often look down uponthem, and I have the same feeling, too.But when I came to know about Marguerite, I was astonished and changed my opinion.Because she wasdifferent from other kept-women and she was a noble and pure at heart.Marguerite is just like the camellia, and the erosion is its nourishment.However, compared to other camellias, this camellia is more beautifuland different.In order to pursue uprightness and her real love, she couldabandon the luxurious life, but other kept-women couldn’t do it firmly.This flower longed for the sunlight.She tried her best to touch thesunlight.Unfortunately, she ended up with breaking off thebranch.However, her soul obtained the purification.She possessed a holy soul!Part II, A,2Marguerite’s love tragedy is same as the delicate flower.She lived a Part II, BPart II, C non-goal and dissipated life for a long time until she encountered her real love finally.She considered the fine love as a great beacon of courage to kill all her bad habits in the past and make a firm determination to seek for a peaceful but fantastic life with her love one.And she gave up all of these which could bring her joy temporarily so as to stick with her love one.It may take great effort and determination to crawl from the depth mire and Marguerite did it successfully.She was bravely enough to pursue her real love and struggle for it in spite of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What’s more, once she decided to leave her old bad life to the country, she is decisive.She quarreled with the marquis and drove him away from her family, because she hated and refused to be treated as merchandise.At the last of the story, she faced her own death bravely.Her courage is far beyond my description.Lingering between the words, we could completely feel how kind, dignified and rational she was.At first she refused Armand although she knew he was really loved her with his soul.Because of her gloomy despair of life, she was afraid that she may influence him.She didn’t want to bring him stain.As soon as Armand’s f ather came to pleaded her to leave Armand, actually she was sad.But soon she was calm and rational.In fact, she wasn’t indulged in the sadness as well as lost in their love.On the contrary, she considered toward Armand and thought about it carefully at Arm and’s place.In order to save Armand’s prospect and his sister’s marriage, she made a sacrifice.How considerate and kind she was!She lived all her lifefor others.However, no one can understand her, even Armand misunderstood her for a short span of time.We have to admit that what a hopeless torture she tolerated and what a disappointed suffering she endured at the last part of her life.It was really too much to her.She put up with these suffering all the time.What she experienced, what she faced and what she did made her a real rational, kind, sublime and eternal ideal woman in people’s heart.As far as other characters in the book, I think Marguerite was right insaying that no one truly cared about her, but only wanted something fromher, the only exceptions being Armand and Julie Duprat.Of course, themarquis wanted her body and appearance;the Duke needed to “wake upand smell the coffee” and realized that she could never replace his deaddaughter.And lastly, Prudence was greedy.Camellia couldn’t escapefrom the destiny of withering.But it wasn’t her fault;it’s because of theevil of capitalism and the hideousness of the society.The society was socold that it would never show any mercy for a kept-woman.She was toodelicate to struggle against this cold and heartless society.Part IIIThrough the whole story, I cannot help deeply touched by the bitterlysweet love, which provided u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love.Marguerite really lives an abundant life, forshe really appreciated animpressive love in her limited life journey.I have sympathy for her bitter fate and show my respect for her qualities.She also told us to seek after our real love bravely.So love strongly, although you may be hurtful, it is the only way to make your life completely!Works Cited[1]小仲马.茶花女[M].电影英语研究室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4.[2] 小仲马.茶花女[M].英语学习大书虫研究室译.北京: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3]张筱红.十字架上的神女——《茶花女》悲本剧成因浅探[J].2001.[4]吴岳添.法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第二篇:茶花女论文张红08市场营销(2)班08030630茶花女摘要《茶花女》是广大中国观众和读者所熟悉的一部作品,是三幕歌剧。
歌剧《茶花女》赏析
![歌剧《茶花女》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97feae10661ed9ac51f357.png)
歌剧《茶花女》赏析歌剧《茶花女》赏析学院:艺术学院班级:环艺一班名字:杨津津学号:160693034摘要: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在意大利歌剧方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其中《茶花女》是当时轰动全世界的代表歌剧之一,出自于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之手。
本文首先是阐述歌剧《茶花女》的基本内容, 最后分析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歌剧;茶花女;艺术特色一、歌剧内容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薇奥莉塔。
她是一个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交场的名妓,因每次出场都爱佩戴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
她与出生正统家庭的年轻作家阿尔弗莱德相爱,并拒绝了其他所有的追求者。
在她身患肺结核后,阿尔弗莱德带她到乡下疗养,共同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但却也因此耽误了探望父亲的时间。
于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来巴黎找他,获知了儿子现在的状况。
他让阿尔弗莱德情更容易令人们为之动容。
《茶花女》的题材伟大之处在于, 作曲家有勇气在社会小人物身上找到发光点, 贴近大众的实际生活。
总结他的20多部的优秀的歌剧作品, 大部分都是以悲剧收场, 喜剧是人们所希望的一种团圆之美, 而悲剧尽管令人遗憾, 但是曲折的感情经历, 也更容易叩响心门, 引发共鸣。
以往人们熟知的很多知名的作品的题材往往取材于圣经经典故事、神话传奇、历史事件等过于宏大, 而《茶花女》则是首次以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妓女为主人公, 搬上舞台, 改变以往的歌剧题材选择的方向, 这个属于革命性的创举, 也符合当时欧洲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 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
(二)音乐旋律方面威尔第《茶花女》获得场场爆满的好成绩, 探求根本就是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让观众能够记忆犹新。
威尔第善于用音乐渲染人物的形象及辅助剧情的发展, 音乐中透露出一种人性之光, 《茶花女》中从女主角到配角,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
威尔第遵循“旋律为基础”, 因而在作品创作的时候更加注重旋律的编排, 为了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立体, 旋律运用上更是极为重视。
茶花女歌剧观后感
![茶花女歌剧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9786c1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5.png)
茶花女歌剧观后感前段时间,我有幸观看了一场令人难以忘怀的茶花女歌剧。
这场演出就像是一场梦幻之旅,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爱与悲伤的世界。
一走进剧院,那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就将我紧紧包围。
我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心情既兴奋又期待。
随着灯光渐渐暗下,音乐缓缓响起,舞台上的帷幕徐徐拉开,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就此展开。
歌剧的女主角玛格丽特,她的美丽和哀愁让人忍不住为她心疼。
演员那细腻的表演,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茶花女站在面前。
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微笑,每一滴落下的眼泪,都深深触动着我的心。
尤其是那场玛格丽特在舞会上的戏,她身着华丽的礼服,头戴璀璨的珠宝,却在热闹的人群中显得如此孤独和迷茫。
她周旋于那些贵族之间,强颜欢笑,可眼神里透露出的却是对真爱的渴望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她的舞步轻盈,却像是被无形的枷锁束缚着。
周围的人们欢声笑语,而她却像是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与这一切的欢乐格格不入。
我清楚地看到她脸上的脂粉都无法掩盖住那深深的疲惫,她的笑容在灯光下显得那么虚假,而她眼中偶尔闪过的泪光才是真实的情感流露。
还有男主角阿尔芒,他对玛格丽特的爱热烈而真挚。
当他第一次见到玛格丽特时,那眼神中的惊艳和随后燃起的深情,让人感觉爱情就在那一瞬间发生了。
他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歌唱,都充满了对玛格丽特的眷恋和不舍。
记得有一幕,他跪在玛格丽特面前,苦苦哀求她不要离开自己,声音都变得沙哑,那种绝望和痛苦,让整个剧院都沉浸在悲伤之中。
歌剧中的音乐更是令人陶醉。
那些激昂的旋律,像是在诉说着爱情的热烈;而那些轻柔的曲调,又仿佛在低语着内心的悲伤。
音乐与演员的表演完美融合,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在拨动着观众的心弦。
特别是那首著名的《饮酒歌》,欢快的节奏中却隐藏着一丝忧伤,让人在享受欢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故事中人物命运的无常。
舞台的布景也是美轮美奂。
从繁华的巴黎街头到玛格丽特那奢华却冷清的房间,每一个场景都布置得十分精细。
那些精美的道具和逼真的背景,让人仿佛穿越到了 19 世纪的法国。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音乐特色分析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音乐特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50dbf2eefdc8d377ee3239.png)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音乐特色分析摘要】本文浅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的创作特色,论威尔第在西方歌剧上的重要地位。
威尔第的《茶花女》的音乐细腻流畅、真挚动人,具有拨人心弦的悲剧效果,其创作几极具特色;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书法人物内心情感;注重重唱、合唱的烘托及管弦乐的作用,充分体现威尔第高超的创作技巧和惊人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创作特色一、绪论威尔第是意大利歌剧的集大成者。
18岁时,威尔第来到他向往已久的意大利文化中心——米兰,报考米兰皇家音乐学院,但被拒绝。
但年轻的威尔第并不气馁,他投靠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作曲家拉维尼亚门下学习作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853年《游吟诗人》在罗马的阿波罗剧院首演,大获成功。
在《游吟诗人》排练之际,威尔第又埋头创作《茶花女》,当其脚本由皮亚韦完成后,威尔第仅用4周时间就写出了歌剧总谱。
《茶花女》经调整再度上演,大获成功,成为歌剧舞台上演出最为频繁、最受欢迎的经典剧目之一。
二、歌剧《茶花女》的剧情简介《茶花女》是三幕歌剧。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
剧本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压迫下层市民的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
《茶花女》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奥莱塔。
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
四、歌剧《茶花女》的创作特色(一)善于应用以歌唱为主的咏叹调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威尔第的歌剧的特点是始终坚持以“歌唱”为主角,保持器乐与声乐艺术之间的平衡感。
他为剧中人物设计了最优美、最有欣赏价值的合唱、重唱和独唱的宜叙调以及咏叹调等,所有这些唱段都有规整的结构。
此外,他选用的题材大部分是悲剧性的故事,反映了人世间的冷酷无情和真善美。
(二)重唱、合唱的烘托威尔第不仅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比较深入的刻画,把类型化的形象提炼成个性化的形象并把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发展联系起来,不断的采用重唱与合唱推动着戏剧发展。
茶花女论文
![茶花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d28bb07eff9aef8941e0625.png)
茶花女摘要《茶花女》是广大中国观众和读者所熟悉的一部作品,是三幕歌剧。
剧本是皮阿威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由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
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它不仅饱含感情地写出了玛格丽特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关键字爱情信任歌剧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玛格丽特。
她名噪一时,才华出众,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是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形象。
虽然她赢得了阿尔弗雷德·罗多尔夫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剧情梗概是因喜爱茶花而被称为"茶花女"的巴黎名妓玛格丽特,沦落为娼妓后,虽然过着一掷千金的生活,但精神与肉体上却蒙受着巨大的痛苦,因而身染重病。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一位青年罗多尔夫,罗多尔夫已在暗中爱了她4年。
见面后,玛格丽特正巧发病,其他人对此漠不关心,而罗多尔夫却真诚地照护她、体贴她。
玛格丽特深受感动,接受了罗多尔夫的爱情。
为了摆脱那种奢华但又令人窒息的环境,她倾全部积蓄,与罗多尔夫到乡间居住,平静的生活中两情缱绻,十分恩爱。
不料罗多尔夫的父亲闻讯后大怒,赶来乡间兴师问罪,当他得知玛格丽特对自己儿子确是一片真心后,有所触动,但仍坚决要求她与儿子断绝关系。
玛格丽特考虑到罗多尔夫将来的幸福,忍痛答应罗多尔夫父亲的要求,给罗多尔夫留了一封信,假称自己已做了别人的情妇,又重回巴黎。
罗多尔夫不知内情,指责她为了享乐而负心绝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之初,人之美
——歌剧《茶花女》赏析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是全球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凄美动人的剧情和威尔第神来之笔的音乐使得这部歌剧曾有“世界歌剧史中的最灿烂的宝石”的美誉。
全剧共分三幕,第一幕刚开始时Violetta与?Alfredo?的《饮酒歌》则是所有唱段中最家喻户晓的一首,已成为音乐会上久唱不衰的保留曲目;第二幕里?Alfredo的独唱《我年轻狂热的梦》把爱情生活的甜蜜展露无遗,Giorgio 与Violetta的二重唱把卑劣与高尚的人格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幕凄美绝望的咏叹调《再见,往昔美丽的梦》表现了Violetta的忧思和孤寂,主人公的二重唱《远离巴黎》则又充满希望。
在国家大剧院版本中,是用茶花由白到红开场。
在金色幕布的映衬下,茶花逐渐变色的红似乎在预示着感情的走向,完全纯洁的爱情,却逐渐沾染了血色。
第一幕,众名流集聚Violetta家中场景,众人的伴唱烘托了宴会的热烈气氛。
当序曲奏响,?Alfredo一个人站在舞台一角,静止在那一动不动,只是默默观望着Violetta和一个个情人碰杯、跳舞、拥吻。
此时的画面感觉就好像在陈述两个人各自的过往,诉说这两人生活不该有交集……同时,极有穿透力的唱腔也让Violetta对生活的参透淋漓尽致。
Alfredo柔缓的的告白,向Violetta 倾诉爱慕之情,而Violetta起初的冷笑暗示常年风月场上的生活已使她对爱恐惧。
发声起唱,表现的是巴黎名利场上熙攘名流间的交际,然而谁知孤零寂寞才是她的内心常态,欢乐只是表面假象。
身处名利场中,为虚荣不得不强颜欢笑,堕落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
对我这个不听音乐不解风情的人来说,我能感
受到她对生活的无奈和内心的酸楚。
而随着Alfredo的深情告白,女主人公也不免陷入对爱情的憧憬中,二者的二重唱即表现了Violetta的动心。
当Violetta 独留家中,对爱的恐惧与对爱的憧憬情感在内心交错。
女主人公陷入内心挣扎中,喧闹轻浮曲调的再现表示Violetta此刻心中对爱的恐惧占上风,她试图继续堕落在风月场中,像往常一样抛弃可笑的少女般的爱情的幻想。
而当浮华曲调占上风时,远处传来Alfredo的告白唱段。
此刻是Violetta在回想Alfredo的告白,内心憧憬美好的爱情,女主此刻重现男主告白的唱段。
两者此起彼伏,反复过程表现Violetta内心的激烈斗争。
最终爱的憧憬战胜对爱的恐惧。
第二幕,Alfredo对田园静谧生活的满足之感跃然与他的唱段中,柔和。
Violetta身着白衣,跪坐在舞台正中央的白色花丛中。
在那一瞬,Violetta散发出的是善良与纯洁。
而她却是世人眼中肮脏的妓女,这是多么的讽刺啊。
而当被告知这一切是通过Violetta的对财产的变卖获得,Alfredo的内心充满悔恨,此刻的唱段音调起伏激昂,表现他的悔恨愤怒。
Alfredo之父Giorgio提出让Violetta离开Alfredo的请求后,Violetta的唱段中充满无奈悲伤,而同时又表现出她善良的本质。
而此刻又出现Alfredo告白唱段曲调,表现Violetta的不舍。
爱情的挫折在此体现,烘托其悲惨凄凉的命运。
与Alfredo告别前刻,内心充满挣扎。
第二幕结尾时,?Alfred在众人面前辱骂Violetta、用钱撒向Violetta。
而已然身心均已重病的Violetta,在众人的围观下,并没有解释一句,一切都自己默默承受。
第三幕中,最为动人的是女主人的咏叹调《再见吧,我的生命》,此曲前段憔悴、绝望、悲切、深情。
中段速度稍快,女主人公强烈恳求上帝饶恕她在生命中所犯的罪过,激动而亢奋。
尾段是Violetta与生命和幸福诀别时的痛苦挣扎。
读信时刻,热切期盼Alfredo的归来,温和重现爱的主题。
与原作不同,
歌剧中她在最后见到了她深爱的阿芒,虽然悲伤,但似乎没有那么遗
憾。
?Violetta的生命结束在自己深爱的人怀中,这也是这对苦命鸳鸯的最好的结局了——既然为了孝为了你的名誉我们不能在一起,那么死在你怀里也是我最后的愿望了。
《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是它成为不朽。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深刻的而真实的撼动了人们心中对于所谓“肮脏”的妓女的感知,唤醒了人们对于凄美的爱情的同情和怜悯。
威尔第歌剧创作体现了强烈爱国爱家的民族性,深刻揭露和辛辣讽刺的现实性,绝妙优美和细腻感人的美学性,是威尔第聪明才智和高超艺术的最佳体现,使观众在充分的艺术享受中得到心灵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