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硕士教育学第三章第二节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教育硕士教育学第三章第二节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人具有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人的各种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在出生时是很不完备和孱弱无力的。
个体的器官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都随年龄而发展。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有些早期运动机能和获得是直接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上的。
在这方面,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他以一对满46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1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同一楼梯所需要时间,结果是,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
然后当这对双生子满52周时,再对他们同时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
测量结果是,他们只用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
格塞尔据此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这虽然夸大了成熟的作用,但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
成熟的作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同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若按环境的性包括政治、和社会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可分为大环境若按环境的范围分,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经济、)。
与(某一地区,和小环境境与社会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如某一国家、(在同一国家如一个家庭,一所学校。
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或地域内,人们的大环境通常相差不大,但小环境却千差万别。
我们很难改变大环境,但小环境却随个体自身的活动和选择而改变。
小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更为直但由于社会的变化不断加快,教育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环境上,接,所以,社会通讯、交往手段更加丰富和便利,大环境对人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也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1.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1. 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 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
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 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
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
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
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1. 个体自身的因素2. 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功能的表现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功能的表现
教育是促进个体发展,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和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在儿童早期教育阶段,教育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通过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良好的教育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发展他们的素质,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成年人而言,教育对于个人发展也十分重要,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身能力,拓宽视野,获得更多技能。
教育可以更好地开发个人能力和才能,帮助个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和充分发挥其价值。
教育的另一个作用是提供社会文化知识,培养个性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代变化。
总之,教育是一种有效的促进个体发展的方式。
它可以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增强个人素质,增强自身应付困难的能力,为个体发展和实现其梦想奠定基础。
谈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谈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摘要:作为学生,说起教育就与我们息息相关了,从小到大,我们之所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无不是教育在起着作用。
教育在我们个体的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的内涵、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作用、如何教育个体全面发展,这四方面谈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关键字:教育、个体发展、作用百年发展靠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存亡。
尊师重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小到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鲤鱼跳龙门,大到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无处不显示着教育的重要性。
一、教育的内涵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的特点。
首先,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
教育不仅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交流,更教会人如何去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
教育学会交往,交往又是人在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这就构成了一种交往系统。
其次,教育系统以经验传递、造就人才为其主要内容。
教育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施教者把自己的各种经验传递给受教者,从而去早就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在人才早就的过程中,个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最后是,教育系统以促进人类个体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为根本职能。
个体在教育中不断朝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个体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教育学基础导论:第二章 教育功能
教育学基础导论:第二章 教育功能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 对教育功能类型的划分,可以从多个角度着手。 ▪ (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 能和社会功能
▪ 1.促进个体的有效发展,是教育的个体功能。教 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 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 2.通过对社会个体的培养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 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 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教育学基础导论:第二章 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 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 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 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 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 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基础导论:第二章 教育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 能和负向功能
这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K.Merton)20世纪 50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的一个维度。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 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 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对任何社会、任何时期 的教育来说,正向和负向的功能都存在,只不过比重 不同。多数时期的教育以正向功能为主,但历史上也 有某些时期,如欧洲中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军国 主义教育等,不仅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也阻碍 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学基础导论:第二章 教育功能
(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把性质(方向)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及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
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及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
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答: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其“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的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首先表现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表现在三方面:1、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1)、个体观念是指个体对于社会事物的看法和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思想。
个体的观念也是其思维活动的结果。
个体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前景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乃是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
而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看,正是个体内化社会观念的过程,即是人的观念的社会化过程。
(2)、在人的观念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若对教育作广义的理解,可以这样认为,人的观念的形成一刻也离不开教育。
即使对于任一具体的个体,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但这种不同的观念也是不同教育的结果。
没有教育的参与,人的观念的形成便不可思议。
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社会化(1)、个体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一点早已成为教育学的共识。
教育学关于人的智力发展的研究也揭示出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性、历史性特征。
(2)、在人的智力、能力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教育指导或规范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教育加速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
3、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1)、社会职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科技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联。
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变革客观上要求教育的变革。
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使命。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谋求某种社会职业通常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的,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手段。
(2)、教育也是促进个体的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个体的身份是指个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ppt课件
代表人物: ①高尔顿(F.Golton):《遗传的 天才》1869,“一个人的能力是由 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 ,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 细叐遗传决定一样。” ②霍尔(G.S.Hall):“一两的遗 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③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 三等:“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 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 中民之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 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 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 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举例:幼儿园主要任务是玩游戏;小学阶段主要是打好基础。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 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 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 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 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 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 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举例:盲人的听力较好或者盲人的嗅觉较好;有些失去胳膊的小伙 伴可以用脚代替写字穿衣服等活动;身残志坚的人。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 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意志品质教育等。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及其作用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 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2)遗传的作用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 展(错诣观点:遗传决定论)。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第一节: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一、教育学和教育科学1、教育科学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诸多学科的总称;2、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处于一级学科的地位,它侧重探讨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一级学科的地位。
关于“教育规律”1、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且具有普遍性,决定着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客观的、普遍的、本质的联系。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充满矛盾,包含着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对立统一;人的教育活动有个人的、群体的和人类的,在不同历史、不同社会文化等差异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现实的个人”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学最具体、最基本的研究对象;群体:人们集体的教授活动和学习行为,分析背后的组织方式和权力结构;在国家和民族层次上,教育学主要关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
三、学校教育:教育学的特殊研究对象1、学校教育是教育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对学校教育的研究最为详细和深入;3、学校教育在教育学研究诸对象中最为专门化、最为典型。
4、学校教育并非是教育学唯一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产生1、夸美纽斯尝试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从零散、肤浅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更加深刻、系统,因而更具普遍意义的教育理论。
2、赫尔巴特在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化时期,学术界一般也把这本书作为现代意义上科学教育学的开端,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明确将教育学定性为一门科学。
3、教育学的科学化过程:通过把对教育现象的解释建立在可验证的经验基础之上,从而追求教育学知识的可靠性。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教育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前学科时期、前科学时期和科学化时期三个阶段。
结合实际,论述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结合实际,论述怎样才能有效地
发挥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第一段: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它可以促进个体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提升个体的社会地位。
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二段:首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水平。
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改进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等方式来实现。
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第三段: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素质,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促进个体发展。
第四段:此外,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素质,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
任感,以促进个体发展。
第五段:总之,要有效地发挥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教育学原理笔记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第三章 第二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课前思考题
1.教育通过哪些途径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
2.个体的社会化与个体的个性化相矛盾吗?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形成社会价值观“自然人” “社会人” 完善自我观念
掌握社会技能
塑造社会角色
1.形成社会价值观
确定个体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导向
2.完善自我观念
获得自我认识,理解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达成个人发展与社会要求的统一
3.掌握社会技能
(1)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2)基本的社会职业技能
4.塑造社会角色(1)社会身份(2)社会地位(3)社会期望(4)社会职责
1.唤醒人的生命自觉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把知识转化为促进个体自我发展的能力。
更是唤醒个体发展的主体意识,增强主体发展的能动性,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发展的机会,促进生命创造性的发展。
2.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1)关注个别差异
(2)开展个性化教育
3.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
(一)个人本位论
以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为代表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
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
里,就全变坏了。
”
——卢梭
(二)社会本位论
以涂尔干、凯兴斯坦纳等为代表他们强调教育的目标在于系统地塑造个体的社会化,国家一切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造就公民。
四、社化化和个性化的对立与统一
两者既有不同,也能在社会
实践活动中实现统一。
谢谢大家!。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3篇)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3篇)一、教育的定义与功能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文化的活动。
它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认知、情感、道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社会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
文化传承功能: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教育的基本理论1. 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应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满足个体需求。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应服务于社会需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文化本位论:强调教育应传承和发展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2. 教育价值论内在价值论:认为教育本身具有内在价值,不依赖于外在目的。
外在价值论: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实际效果。
3. 教育过程论认知过程论:强调教育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关注知识的获取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过程论:强调教育是情感发展的过程,关注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实践过程论:强调教育是实践活动的过程,关注技能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三、教育的基本原则1. 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2. 启发性原则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系统性原则教育内容和方法应具有系统性,前后连贯,循序渐进,确保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4.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道德素养。
四、教育的基本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2. 讨论法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激发思维,加深理解,培养表达能力。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环节,它具有多种功能,如促进个体智力发展、提升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个体创新能力等。
在这篇短文中,我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来阐述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首先,教育对于促进个体智力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个体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内容,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教育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
同时,教育还可以培养个体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个体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其次,教育对于提升个体社会适应能力也非常重要。
现实社会中,个体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和角色。
教育不仅可以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体的社会人格和行为规范。
教育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教育个体遵守社会法规,尊重他人,培养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等。
这些都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和能力,教育的存在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最后,教育还可以培养个体的创新能力。
在当今社会,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教育可以为个体发展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育不仅重视培养个体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和课程,如实验、实践和创业等,教育能够激发个体的创新潜能,培养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总结起来,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促进个体智力发展,提升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和培养个体创新能力。
教育是个体成长与进步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教育,个体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进步的统一。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为每个个体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教育概念: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对“教育”定义的理解:首先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最后,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形态(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撞门的教育人员、机构以及与性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有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三)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合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原始教育,指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或者说原始社会最初阶段的教育。
特点:1. 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容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教育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活得社会生活必需的只是、机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在这个社会上,社会化是其生存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途径.“狼孩"“熊孩”以及在被隔离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就是因为脱离人的生活环境而不能有人的思维、意识、行为方式。
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化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社会化的内容大致说来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以及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和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
这里的规范主要是指在法律以及道德上的。
而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就是学校,途径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从思想意识、行为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并且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矛盾统一体,人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对立统一的过程。
人与人之间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社会性,社会性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是社会化的结果;不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个性,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它就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
生命的独特性为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提供了潜在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必然能够培养出个性化的人。
众所周知,整齐划一的教育五一是扼杀个性的元凶.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必须以生命独特性为基础,为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教育教育学第二章教育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个体发展
是指个体身心诸方面发生的变化, 是个体潜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个体发展 的内容
身体 心理
指有机体的自然器官及其 机能的发展、完善
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
教育是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 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
具体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性化。
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践活动 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示意图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
终极目的
促进人的发展
传授知识经验
谋生的本领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不同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的 个体发展
教育的个体 谋生功能
着眼人自身发 展,促进人身 心和谐发展。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 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 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 精神上的享受。
教育的享受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 延伸。对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 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受过教育的人, 是自由之人,也是幸福之人。幸福是完美人性的 展示和表现。教育通过使学习者人格的提升和完 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
(三)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
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默顿)
主观目标与客观
可
结果相符
转
化
意外结果
教育功能
显性教育 功能
隐性教育 功能
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 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 期的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及表现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及表现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1、充分发挥人的潜能:通过教育,个体接受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提高个体的整体素质,促进自我发展。
2、促进个体自我发展:教育可以培养个体的科学思维,增强思维能力,发展个体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个体自我发展。
3、增加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拓展个体视野,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社会实践,从而提高个体的参与能力。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表现:
1、提高能力:通过教育,锻炼个体技术、综合以及其他多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个体的素质。
2、增强知识:教育使个体了解有关的知识,从而使其拥有更充分的知识储备,丰富自身的学习经历。
3、提升意识:教育可以引导个体掌握社会、历史等各类常识,提升个体的认识水平,增强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个体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尽管教育具有社会功能,但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直接目标。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通过培养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间接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因此,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是教育的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
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必须通过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而不是把教育作为工具,直接作用于社会。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既是社会的一员,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人,是他自己。
作为社会成员,具备社会的身份,就必须社会化;作为他自己,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必须个性化。
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促使个体社会化,二是促使个体个性化。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的共同要求,个性化是个体自己独特的发展需求,二者在相互张力中实现人自身发展的统一。
教育只有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才能造就一个既符合社会要求又具有个性的人。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一)个体社会化的含义儿童成长就是不断适应社会要求,参与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是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其实,完全的自然人只存在于母体中,婴儿一出生,就需要学会适应社会,开启个体社会化的征程。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不可能离开其他人而生存,因此,人必须通过社会化而成为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正因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所以,人的发展要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在其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社会交往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创造社会新文化的过程。
总之,社会化就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承担社会角色、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也就是个体通过社会规范的内化,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有很多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法律社会化、职业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
社会化的过程,是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的过程。
个体通过学习和掌握政治、道德、法律、职业和性别角色的规范,形成符合政治、道德、法律、职业和性别要求的社会角色。
角色是一个人的社会担当。
一个人一生要担当很多角色,而且角色会不断变化。
作为孩子,有孩子的角色要求:作为学生,有学生的角色要求:工作后,承担岗位上的某个角色,有相应的岗位角色要求:为人父母了,有父母的角色要求:即便到了退休,适应退休生活,从工作状态转为休闲状态,也需要再次社会化。
因此,个体社会化是持续终身的过程。
人生活在社会中,不断地适应社会,就需要不断地社会化。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如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职业组织、社区,等等。
不同年龄阶段,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导因素不同。
幼儿阶段以家庭为主,青少年阶段以学校为主,成年阶段以职业或工作为主,退休后以社区和家庭为主。
学校作为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的过程”①。
尽管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不只是学校,但学校在促进青少年个体社会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代表社会,尤其是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对青少年提出要求,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社会性规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成员。
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代表社会对学生提出要求,进行有效的规范引导。
教育内容,尤其是学校正式的课程,作为一种法定课程和文化,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价值观。
因此,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表现按照狭义社会化的内涵,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形成社会价值观、完善自我观念、掌握社会技能和塑造社会角色等四个方面。
1.形成社会价值观社会是人与人的集合,但人与人聚集在一起,可能是松散的联合体,并不必然构成社会。
社会必须具有凝聚力,而凝聚力来自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中所存在的、为其成员所共同认可的理想和信念。
对于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来说,社会价值观是精神支柱,对其社会成员具有一种精神聚合的作用,同时,为社会成员的行为指明方向。
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价值观的引领。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首先个体必须学习和掌握社会价值观,尤其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形成个体的社会意识,成为个体确定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导向。
教育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对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价值观的过程予以积极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价值观。
对于我国来说,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个体社会化必然要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则,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规范是社会价值观在社会成员行为中的体现,是用以调整、控制、规约人们行为的准则。
社会规范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的社会规范表现为社会的道德、法律、规章、制度、纪律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表现为社会的习俗、传统、民风、时尚等。
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受社会规范的制约。
社会规范,作为客观存在,必须内化为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并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
总之,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形成都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内容,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价值观,尤其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
2.完善自我观念一个人怎样认识自我,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影响着他的社会行为。
培养和塑造自我观念,对个人社会化非常重要而且,因为人是社会的建构者,所以个体的自我观念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个体的自我观念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尤其是对自己个性和独特性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前者使个体保持一个独立的自我,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后者使自己从他人、社会中获得自我,使个人发展与社会要求相统一,成为一个社会中的我。
这两个方面虽有矛盾,但又在矛盾中实现对立统一。
孤立地强调某个方面,都不是对个体自我观念的正确认识。
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我观念的两个方面,并且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需要教育引导的。
促进个体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中的我,是教育促进个体完善自我观念的重要任务。
3.掌握社会技能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技能。
社会技能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支撑。
社会技能包括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
基本的生存技能,包括衣食住行的技能,用以维持一个人基本的社会生存。
在所有生物中,人是本能最不成熟的生物,人类学家将人的自然未成熟性称为人的“未特性化”,也就是人的未完成性。
人的这种未完成性为人的发展留下了较大的空间,需要通过教育来弥补。
教育可以使一个人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适应环境的要求和社会生活职业技能即谋生的技能。
人是社会生活的创造者,儿童期依赖父母生活,成年后则需要自己创造价值,需要自我谋生,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传统社会,当技术水平较低时,家庭承担着传授职业技能的职责:现代社会,随着职业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技能的掌握必须依靠专门的教育。
马克思指出:“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①这种教育不完全是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固然直接传授专门的职业技能,但大工业生产“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②。
现代社会职业的流动性,职能的更迭,使人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普通教育虽不直接传授职业技能,但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适应大工业生产的全面流动奠定基础。
科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也指出,“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③4.塑造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担当定的角色,创造价值,为社会发展服务。
角色本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人物。
社会学借用这个概念,意指每个人都在社会上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具体地说,社会角色就是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利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它规定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人的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家庭中,可能是儿女,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兄弟姐妹:在学校里,可能是教师,可能是学生,可能是同学:在社会中,可能是同事,可能是上级,可能是邻居,可能是朋友。
每一个角色有其相应的行为规范,按照规范行动,才能真正承担其角色。
例如,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学习,积极完成作业等等。
这样才符合人们对学生的角色期待。
因为不同的社会角色具有不同的社会规范,决定了角色必须通过学习获得,这种学习不只是课堂中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在交往中、在角色扮演中学习。
一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会担任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可能会发生某种冲突,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合理地进行角色协调,避免角色冲突。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一)个体个性化的含义社会化是社会对人的共性要求。
一个时代的人,一个民族的人,一个国家的人,一个行业的人,其社会化的要求都是相同的。
例如,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人,我们都是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因此,社会对我们有着中国人、21世纪的中国人、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的共同规范和行为要求,这些规范和行为要求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群体性。
但社会化并不必然导致同质化,不可能造就完全相同的人,因为每个人的遗传因素不同,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所参与的实践活动不同。
加之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便对同样的影响,个体的认识和反应也不相同。
因此,人在社会化中虽然形成了社会性的共同要求,但也使人与人之间个体的差异性显现出来,显示出人的独特性。
因此,个体社会化不排斥个性化,而且社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要求在个体身上显现的过程,每个人的个性都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差异性。
个性化固然要发展人的个性,但不能等同于心理学上作为“人格”同义词的“个性”发展。
心理学的个性特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如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动机、志向、价值观等。
个体个性化并不局限于个体的心理特征,也指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