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互联网时代“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互联网时代“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互联网时代“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诸多电子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严重制约了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为此,本课题组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借助网络媒体,进行了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活动,明显地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和理念的提出,人们渐渐意识到,传统的拘泥于教师的班级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随之而来的是新型的教学理念和各类新型教学手段的使用。由于教学对象、教学规模和技术方面的制约,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虽然不能引入“慕课”等大型网络教学模式。但是完全可以借助于网络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变得多样化。把“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当中,从而改善教学环境,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2.课程分析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电子技术与应用、自动化、通信工程、机电一体化等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影响到课程的学习效果。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且不乏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在模拟电路的实验实践环节,一般高校仍然使用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箱来完成实验教学,大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做实验时很被动,虽然得到了实验结果,却还是不懂电路的原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本无法达到。因此应该以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在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多下功夫。

3.教学改革研究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得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方式悄然改变,在学习方面,借助互联网,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们共享,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快捷交流,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本课题组通过借助网络构建了新型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体系,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促进应用型和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下面从“教”“学”“做”三方面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论述。

(1)教。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总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而借助网站或网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向交流,而且还可进行多向的合作式交流。教师可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线性F/v转换1.设计任务和要求 ------------------2 2.总体方案选择的论证 ------------------3 3.单元电路的设计 ------------------7 4.绘出总体电路图 ------------------14 5.组装与调试 ------------------15 6.所用元器件的购买清单 ------------------16 7.列出参考文献 ------------------16 8.收获、体会和建议 ------------------17

一.课程设计与要求 (1)设计任务 选取基本集成放大器 LF353、555定时器、二极管和电阻、电容等元器件,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线性F/V转换器。首先,在EWB软件平台环境下进行电路设计和原理仿真,选取合适的电路参数,通过输出的波形的直流电压测试线性F/V转换器的运行情况。其次,在硬件设计平台上搭建电路,并进行电路调试,通过数字万用表观测电路的实际输出电压值。最后,将该实际电压值与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法。 (2)设计要求 1.性能指标要求。 ①输入频率为0~10KHz、幅度为20mV(峰峰值)的交流信号。 ②线性输出0~10V的交流信号。 ③转换绝对误差小于20mV(平均值)。 ④1KHz时的纹波小于50mV。 2.设计报告要求。 ①根据电路性能指标要求设计完成电路原理图,计算元件参数,写出理论推导工程,并分析各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 ②利用EWB软件进行仿真调试。 ③绘出总体电路图 ④记录实验结果和调试心得,判断误差原因,万恒实验结果分析。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案三篇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案三篇 篇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1、本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其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半导体器件和典型集成运放的特性与参数,掌握基本放大、负反馈放大、集成运放应用等低频电子线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和工程计算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深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打好基础。 2、本课程教学要求: 1.掌握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外部特性、主要参数、等效电路、分析方法及应用原理。 2.掌握共射、共集、共基、差分、电流源、互补输出级六种基本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及分析,熟悉改进放大电路,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及分析方法,理解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解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概念及分析。 3.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熟练掌握深度负反馈条件下闭环增益的近似估算,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及其消除原则。 4.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和典型电路,理解理想运放的概念,熟练掌握集成运放的线性和非线性应用原理及典型电路;掌握一般直流电源的组成,理解整

流、滤波、稳压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路主要指标的估算。 3、使用的教材: 绪论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要求了解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本章总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采用多媒体教学) §1-1电子系统与信号0.5 §1-2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0.5 本章重点: 放大电路的基本认识;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本章课时安排:1 本章的具体内容: 1节 介绍本课程目的,教学参考书,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在学习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学习方法; 介绍放大电路的基本认识;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重点: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第1章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半导体基础知识;理解PN结的结构与形成;熟练掌握普通二极管和稳压管的V-I特性曲线及其主要参数,熟练掌握普通二极管正向V-I特性的四

模拟电子技术总结

模拟电子技术》院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 成果总结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高等院校工科电子信息、电气信息类各专业和部分非电类本科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而且随着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它也不断成为几乎所有理工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我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由原电子技术系首先开设,目前已建成由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三门课组成的系列课程。2002 年被列为学院精品课重点建设项目,2005 年获得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申报并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一、基本内容 1.确定课程在本科生基本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性和广泛性,使之在本科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不但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由于本课程特别有利于学生系统集成的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仿真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建立以下几个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论。 (1)系统的观念:一个电子系统从信号的获取和输入、中间的处理到最后的输出和对负载的驱动,各部分电路之间的功能作用、增益分配、参数设置、逻辑关系……都需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只有不顾此失彼、通盘考虑、全面调试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2)工程的观念:数学、物理的严格论证及精确计算到工程实际之间往往有很大差距,电子技术中“忽略次要,抓住主要”的方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更切合工程实际。因而特别有利于学生工程观念的培养。 (3)科技进步的观念: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器件的换代,比其它任何技术都快,学习电子技术可以让人深刻地体会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不断前进。学习时应着眼于基础,放眼于未来。 (4)创新意识:在阐述电子器件的产生背景、电路构思、应用场合等问题时特别具有启发性,电子电路可在咫尺之间产生千变万化,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特别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加强了场效应电路、集成电路和可编程模拟器件等新知识的介绍,拓宽了知识面,延续了所学知识的生命周期。 上述观念的培养,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课铺平道路,而且培养了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在工作后还会起作用,将受益一生。 2.创建先进科学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结构电子技术学科是突飞猛进发展的学科,如何更好地解决基础与发展、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理论与实践等矛盾,处理好知识的“博”新“”“深”的关系,建立先进和科学的教学结构,以适应不断更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始终是我们改革的重点。 本课程建立起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EDA 教学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如图所示。各教学环节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同一个目标。

模拟电子技术教案

授课计划 授课时数: 2 授课教师:赵启学授课时间: 课题:半导体二极管 教学目的: 1、理解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2、了解半导体二极管的构成与类型 教学重点:1、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2、二极管结的构成 教学难点: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没有哪一门课程像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从1947年,贝尔实验室制成第一只晶体管;1958年,集成电路;1969年,大规模集成电路;1975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一开始集成电路有4只晶体管,1997年,一片集成电路有40亿个晶体管。不管怎么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门课我们所讲的就是这个“宗”。(10分钟) 讲授新课: 一:PN结(30分钟) 1、什么是半导体,什么是本证半导体?(10分钟) 半导体: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 本征半导体:纯净(无杂质)的晶体结构(稳定结构)的半导体,所有半导体器件的基本材料。常见的四价元素硅和锗。

2、杂质半导体(20分钟) N型半导体:在本征半导体中参入微量5价元素,使自由电子浓度增大,成为多数载流子(多子),空穴成为少数载流子(少子)。如图(a) P型半导体:在本证半导体中参入微量3价元素,使空穴浓度增大,成为多子,电子成为少子,以空穴导电为主的杂志半导体称为P型半导体。如图(b) 3、PN结 P型与N型半导体之间交界面形成的薄层为PN结。 二:PN结的单项导电性(20分钟) PN结加正向电压时,可以有较大的正向扩散电流,即呈现低电阻,我们称PN 结导通;PN结加反向电压时,只有很小的反向漂移电流,呈现高电阻,我们称PN 结截止。这就是PN结的单向导电性。 1、正偏 加正向电压(正偏)——电源正极接P区,负极接N区 外电场的方向与内电场方向相反。 外电场削弱内电场→耗尽层变窄→扩散运动>>漂移运动→多子扩散形成正向电流(与外电场方向一致)I F

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改革-精选教育文档

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改革 Teaching Reform of Analog Electronics Technology Li Ya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Branch of the Business School of Jilin,Changchun130062,China) the power of a very important professional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s."Analog Electronics"education reform,specifically content,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ethods, practice,and other aspects of reform.In this paper,a brief analog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urses,described by the five areas of reform and analog electronics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s,and analog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spects. Keywords:Analog electronics;Practice;Qualitative;EDA 、引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课程是工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 要技术基础课程,其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是继《电路分析 基础》之后又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并与《通信电子线路》 起为电子专业的学生提供有关模拟电子电路必备的理论基础知 :"Analog Electronics"is in the teaching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方波、三角波、正弦波信号 发生器设计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院部名称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10自动化 班级10自动化 学生姓名吉钰源 学号1004104001 课程设计地点 C206 课程设计学时 1周 指导教师赵国树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成绩

目录 1、绪论 (3) 1.1相关背景知识 (3) 1.2课程设计目的 (3) 1.3课程设计的任务 (3) 1.4课程设计的技术指标 (3) 2、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 (4) 2.1总体设计思路 (4) 2.2原理框图 (4) 3、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 (5) 3.1 正弦波产生电路 (5) 3.1.1正弦波产生电路 (5) 3.1.2正弦波产生电路的工作原理 (6) 3.2 正弦波到方波转换电路 (7) 3.2.1正弦波到方波转换电路图 (7) 3.2.2正弦波到方波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 (8) 3.3 方波到三角波转换电路 (9) 3.3.1方波到三角波转换电路图 (9) 3.3.2方波到三角波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 (10) 4、电路仿真结果 (11) 4.1正弦波产生电路的仿真结果 (11) 4.2 正弦波到方波转换电路的仿真结果 (11) 4.3方波到三角波转换电路的仿真结果 (13) 5、电路调试结果 (13) 5.1正弦波产生电路的调试结果 (13) 5.2正弦波到方波转换电路的调试结果 (14) 5.3方波到三角波转换电路的调试结果 (14) 6、设计结果分析与总结 (15)

1、绪论 1.1相关背景知识 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20世纪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特别是近50年来,微电子技术和其他高技术的飞速发展,致使农业、工业、科技和国防等领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革。与此同时,电子技术也正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在电子技术中,信号发生器是一种能够产生多种波形,如三角波、锯齿波、矩形波(含方波)、正弦波的电路被称为函数信号发生器。函数信号发生器在电路实验和设备检测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可以用于生产测试、仪器维修和实验室,还广泛使用在其它科技领域,如医学、教育、化学、通讯、地球物理学、工业控制、军事和宇航等。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通用信号源。 1.2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增进自己对模拟集成电路方面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在模拟集成电路应用方面的技能,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培养自身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电路设计初步掌握工程设计方法,逐步熟悉开展科学实践的程序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的实际工作提供引导性的背景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1.3课程设计的任务 ①设计一个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函数发生器; ②能同时输出一定频率一定幅度的三种波形:正弦波、方波和三角波; ③用±12V电源供电; 先对课程设计任务进行分析,及根据参数的确定选择出一种最适合本课题的方案。在达到课题要求的前提下保证最经济、最方便、最优化的设计策略。然后运用仿真软件Multisim对电路进行仿真,观察效果并与课题要求的性能指标作对比。仿真成功后,用实物搭建电路,进行调试,观测示波器输出的波形。 1.4课程设计的技术指标 ①设计、组装、调试信号发生器; ②输出波形:正弦波、方波、三角波; ③频率范围在10Hz~10000Hz范围内可调; ④比较器用LM339,运算放大器用LM324,双向稳压管用两个稳压管代替。

模拟电子技术总结

《模拟电子技术》院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 成果总结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高等院校工科电子信息、电气信息类各专业和部分非电类本科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而且随着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它也不断成为几乎所有理工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我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由原电子技术系首先开设,目前已建成由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三门课组成的系列课程。2002年被列为学院精品课重点建设项目,2005年获得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申报并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一、基本内容 1.确定课程在本科生基本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性和广泛性,使之在本科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不但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由于本课程特别有利于学生系统集成的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仿真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建立以下几个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论。 (1)系统的观念:一个电子系统从信号的获取和输入、中间的处理到最后的输出和对负载的驱动,各部分电路之间的功能作用、增益分配、参数设置、逻辑关系……都需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只有不顾此失彼、通盘考虑、全面调试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2)工程的观念:数学、物理的严格论证及精确计算到工程实际之间往往有很大差距,电子技术中“忽略次要,抓住主要”的方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更切合工程实际。因而特别有利于学生工程观念的培养。 (3)科技进步的观念: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器件的换代,比其它任何技术都快,学习电子技术可以让人深刻地体会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不断前进。学习时应着眼于基础,放眼于未来。 (4)创新意识:在阐述电子器件的产生背景、电路构思、应用场合等问题时特别具有启发性,电子电路可在咫尺之间产生千变万化,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特别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加强了场效应电路、集成电路和可编程模拟器件等新知识的介绍,拓宽了知识面,延续了所学知识的生命周期。 上述观念的培养,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课铺平道路,而且培养了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在工作后还会起作用,将受益一生。 2.创建先进科学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结构 电子技术学科是突飞猛进发展的学科,如何更好地解决基础与发展、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理论与实践等矛盾,处理好知识的“博”“新”“深”的关系,建立先进和科学的教学结构,以适应不断更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始终是我们改革的重点。 本课程建立起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EDA教学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如图所示。各教学环节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同一个目标。 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结构 (1)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性,突出基本内容 基础性是指其具有广泛性和适应性,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及它们之间那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作业

教材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 清华大学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作业 第1章 半导体器件 1将PN 结加适当的正向电压,则空间电荷区将( A )。 (a)变宽 (b)变窄 (c)不变 2半导体二极管的主要特点是具有( B )。 (a)电流放大作用 (b)单向导电性 (c)电压放大作用 3二极管导通的条件是加在二极管两端的电压( A )。 (a)正向电压大于PN 结的死区电压 (b)正向电压等于零 (c)必须加反向电压 4电路如图1所示,设D 1,D 2均为理想元件,已知输入电压u i =150sin ωt V 如图2所示,试画出电压u O 的波形。 D 2 D 1 u O + - 图1 图2 5电路如图1所示,设输入信号u I1,u I2的波形如图2所示,若忽略二极管的正向压降,试画出输出电压u O 的波形,并说明t 1,t 2时间内二极管D 1,D 2的工作状态。

u I2 D 1 图1 图2 u I1 u 第2章基本放大电路 1下列电路中能实现交流放大的是图()。 U o CC U CC U (c)(d) - o u o 2图示电路,已知晶体管 β=60,U BE .V =07 ,R C k =2 Ω,忽略U BE ,如要将集电极电流 I C调整到1.5mA,R B应取()。 (a)480kΩ(b)120kΩ(c)240kΩ(d)360kΩ

V 3固定偏置放大电路中,晶体管的β=50,若将该管调换为β=80的另外一个晶体管,则该电路中晶体管集电极电流IC 将( )。 (a)增加 (b)减少 (c)基本不变 4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如图所示,晶体T 的β=40,U BE .V =0 7,试求当RB1,RB2分别开路时各电极的电位(U B ,U C ,U E )。并说明上述两种情况下晶体管各处于何种工作状态。 u o U CC 12V + - 5放大电路如图所示,已知晶体管的输入电阻r be k =1Ω,电流放大系数β=50,要求: (1)画出放大器的微变等效电路; (2)计算放大电路输入电阻r i 及电压放大倍数A u 。 u o 12V +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I考核作业标准答案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I 试卷(作业考核线下)B 卷(共 4 页) 总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得分 注:请您单面打印,使用黑色或蓝色笔,手写完成作业。杜绝打印,抄袭作业。 一、(10分)半导体器件的分析。 判断图中各电路里的二级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计算电压U ab。设图中的二级管都是理想的。 二、(10分)电路如图所示,设输入电压u i是幅值为10V的正弦波,试画出u o的波形。(设二极管D1,D2为理想二级管)。 三、单管放大电路的分析与计算。(15分) 电路如图4所示,已知V CC=12V,R bl=40kΩ,R b2=20kΩ,R c=R L=2kΩ,U BE=,β=50,R e=2kΩ, U CES ≈0V。求:(1)计算静态工作点;(2)随着输入信号 i U 的增大,输出信号o U 也增大,若输出o U 波形出现失真,则首先出现的是截止失真还是饱和失真(3)计算i u A R , 和 o R。 四、功率放大电路的分析与计算。(15分) 功率放大电路如图5所示,负载R L=8Ω,晶体管T1和T2的饱和压降为2V,输入u i为正弦波。求:(1)负载R L上可获得的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2)此时的效率和管耗各是多少? 图4阻容耦合放大 图5 功率放大电路 u u o +V CC T1 T2 R L -V CC ++ __ (+12V) (-12V)

五、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PN结正偏时(),反偏时(),所以PN结具有()导电性。 2、漂移电流是()电流,它由()载流子形成,其大小与()有关,而与外加 电压()。 3、所谓理想二极管,就是当其正偏时,结电阻为(),等效成一条直线;当其反偏时,结 电阻为(),等效成断开; 4、三极管具有放大作用外部电压条件是发射结(),集电结()。 5、当温度升高时,晶体三极管集电极电流Ic(),发射结压降()。 6、三极管放大电路共有三种组态分别是()、()、()放大电路。 7、为了稳定三极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采用()负反馈,为了稳定交流输出电流采 用()负反馈。 8、差分放大电路输入端加上大小相等、极性相同的两个信号,称为()信号,而加上 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两个信号,称为()信号。 9、为了消除乙类互补功率放大器输出波形的()失真,而采用()类互补功率放 大器。 10、OCL电路是()电源互补功率放大电路;OTL电路是()电源互补功率放大 电路。 11、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具有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等 特点,所以常用在输入级,输出级或缓冲级。 12、差分放大电路能够抑制()漂移,也称()漂移,所以它广泛应用于()电 路中。 六、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稳压二极管是一个可逆击穿二极管,稳压时工作在()状态,但其两端电压必须(), 它的稳压值Uz才有导通电流,否则处于()状态。 A、正偏 B、反偏 C、大于 D、小于 E、导通 F、截止 2、用直流电压表测得放大电路中某三极管各极电位分别是2V、6V、,则三个电极分别是(), 该管是()型。 A、( B、 C、E)B、(C、B、E)C、(E、C、B) D、(NPN) E、(PNP) 3、对功率放大器的要求主要是()、()、()。 A、U0高 B、P0大 C、功率大 D、Ri大 E、波形不失真 4、共射极放大电路的交流输出波形上半周失真时为(),此时应该()偏置电阻。 A、饱和失真 B、截止失真 C、交越失真 D、增大 E、减小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编写日期:2015.10 适用对象:本科执笔:彭小娟 学时数:72 审核: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通讯、计算机等电类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模拟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和深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打好基础。 本课程72学时, 其中实验10学时。本课程主要介绍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中的反馈、模拟信号运算电路、信号处理电路、波形发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为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内容安排上侧重于基础理论和集成电路及其应用。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半导体器件 主要内容是:半导体的特性、半导体二极管、双极型三极管、场效应管 重点:PN结的单向导电性与各种电子器件的主要特性及主要参数 难点:各种电子器件的主要特性 第二章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是:放大的概念、单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放大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工作点的稳定问题、放大电路的三种基本组态、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 要求:了解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理解共射极单管放大电路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设置静态工作点的意义及简化小信号模型。掌握电压放大倍数、源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估算,了解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概念。理解射极输出器的特点和应用,了解共基极放大电路的原理和特点。了解场效应管基本放大电路的原理和特点。了解直接耦合、阻容耦合、变压器耦合和光电耦合的基本原理及特点,理解多级放大电路动态参数的分析方法。 重点:各种放大电路的设置静态工作点的意义及简化小信号模型,掌握电压放大倍数、

16年春模拟电子技术第一次作业答案

- 《模拟电子技术》第一次答案 你的得分: 95.0 完成日期:2016年05月21日 14点34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5.0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放大电路在负载开路时的输出电压为6V,当接入2 kΩ负载后输出电 压降为4V,这表明该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为() A.10 kΩ B. 2 kΩ C. 1 kΩ D.0.5 kΩ 2. A.D1导通,D2导通 B.D1导通,D2截止 C.D1截止,D2导通 D.D1截止,D2截止 3.稳压二极管通常工作在( )才能够稳定电压。 A.反向击穿区 B.截止区 C.死区 D.导通区 4.用万用表判别处于放大状态的某个BJT的类型(NPN管或PNP管)与三 个电极时,最方便的方法是测出() A.各级间电阻 B.各级对地电位

C.各级电流 D.各级间电压 5. A.共射组态 B.共基组态 C.共集组态 D.多级放大电路 6.静态发射极电流IE约为() A.3mA B.30 mA C.30μA 7.电压放大倍数AV()A、 B C D、 A. 6.7 B.-6.7 C.-9.8 D.9.8 8.输出电阻Ro为() A. 1.5KΩ B. 1.2KΩ C.2KΩ D. 2.5KΩ

9. A.R e1 B. C.R e1 D.R f 10. A.微分运算电路 B.积分运算电路 C.对数运算电路 D.比例运算电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 5.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典型习题解答

半导体器件的基础知识 1.1 电路如图P1.1所示,已知u i=5sinωt (V),二极管导通电压U D=0.7V。试画出u i 与u O的波形,并标出幅值。 图P1.1 解图P1.1 解:波形如解图P1.1所示。 1.2 电路如图P1.2(a)所示,其输入电压u I1和u I2的波形如图(b)所示,二极管导通电压U D=0.7V。试画出输出电压u O的波形,并标出幅值。 图P1.2 解:u O的波形如解图P1.2所示。

解图P1.2 1.3 已知稳压管的稳定电压U Z =6V ,稳定电流的最小值I Zmin =5mA ,最大功耗P ZM =150mW 。试求图P1.3所示电路中电阻R 的取值范围。 图P1.3 解:稳压管的最大稳定电流 I ZM =P ZM /U Z =25mA 电阻R 的电流为I ZM ~I Zmin ,所以其取值范围为 Ω =-=k 8.136.0Z Z I ~I U U R 1.4 已知图P1.4所示电路中稳压管的稳定电压U Z =6V ,最小稳定电流I Zmin =5mA ,最大稳定电流I Zmax =25mA 。 (1) 别计算U I 为10V 、15V 、35V 三种情况下输出电压U O 的值; (2) 若U I =35V 时负载开路,则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图P1.4 解:(1)当U I =10V 时,若U O =U Z =6V ,则稳压管的电流小于其最小稳定电流,所以稳压管未击穿。故 V 33.3I L L O ≈?+=U R R R U 当U I =15V 时,若U O =U Z =6V ,则稳压管的电流小于其最小稳定电流,所以稳压管未击穿。故 L O I L 5V R U U R R =?≈+ 当U I =35V 时,稳压管中的电流大于最小稳定电流I Zmin ,所以U O =U Z =6V 。 (2)=-=R U U I )(Z I D Z 29mA >I ZM =25mA ,稳压管将因功耗过大而损坏。 1.5 电路如图P1.5(a )、(b )所示,稳压管的稳定电压U Z =3V ,R 的取值合适,u I 的波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此次设计也让我明白了思路即出路,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做课程设计要有严谨的思路和熟练的动手能力,我感觉自己做了这次设计后,明白了总的设计方法及思路,通过这次尝试让我有了更加光火的思路,对今后的学习也有莫大的好处。 一、设计目的 1、学习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的初步经验,掌握模拟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步骤,培养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 2、学会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法和性能指标测试方法。 3、培养实践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电路图设计方法 (1)确定目标:设计整个系统是由那些模块组成,各个模块之间的信号传输,并画出直流稳压电源方框图。 (2)系统分析:根据系统功能,选择各模块所用电路形式。 (3)参数选择:根据系统指标的要求,确定各模块电路中元件的参数。 (4)总电路图:连接各模块电路。 (5)将各模块电路连起来,整机调试,并测量该系统的各项指标。 (6)采用三端集成稳压器电路,用输出电压可调且内部有过载保护的三端集成稳压器,输 出电压调整范围较宽,设计一电压补偿电路可实现输出电压从 0 V起连续可调,因要求电 路具有很强的带负载能力,需设计一软启动电路以适应所带负载的启动性能。该电路所用器 件较少,成本低且组装方便、可靠性高。 二、总体设计思路

1、直流稳压电源 直流稳压电源是一种将220V工频交流电转换成稳压输出的直流电压的装置,它需要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四个环节才能完成。 直流稳压电源方框图 图2 直流稳压电源的方框图 2、整流电路 (1)直流电路常采用二极管单相全波整流电路,电路如图3所示。 图3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3、滤波电路——电容滤波电路 采用滤波电路可滤除整流电路输出电压中的交流成分,使电压波形变得平滑。常见的滤波电路有电容滤波、电感滤波和复式滤波等。 在整流电路的输出端,即负载电阻RL两端并联一个电容量较大的电解电容C,则构成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1、课程性质和任务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路的基本理论,具有识别与选用元器件的能力;具有电路图识图、绘图能力;具有对电路焊接、制作、测量、调试、故障排除、维修的能力;具有对模拟电路进行基本分析、计算的能力;具有对常用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维护的能力。本课程不仅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为培养再学习能力服务,而且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职业能力打好基础。 2、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模拟电子技术是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体现其特点,本课程以分立放大电路和直流稳压电源为载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采用分模块教学方法,并根据每一模块安排其对应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如分立放大电路,掌握二极管与三极管的应用;会分析和测试放大电路性能指标;能区别各种放大电路;以及会分析各种反馈电路,并能用仿真技术验证分析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授课形式,以问题导向学习为重要手段,通过贯穿始终的交流讨论等交际教学表现形式,引导、启发学生以形成自主知识建构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能力。同时,尽可能多地采用现场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习兴趣。 3、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了“以应用为目的、强调基础、突出重点、够用为度”的原则。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以提升每个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为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电子线路有了感性认识;对模拟电子技术理论有了基本理解;学会了电子职业的部分操作技能;对行业标准和规范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形成对电子线路和电子设备的整体认识;能够制作、分析和调试简单的模拟电子技术。 (一)知识目标

东大18年6月考试《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考核作业

https://www.360docs.net/doc/a17498564.html, ------------------------------------------------------------------------------------------------------------------------------ 东 北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试 卷(作业考核 线下) B 卷(共 6 页) 注:请您单面打印,使用黑色或蓝色笔,手写完成作业。杜绝打印,抄袭作业。 一、(10分) 单项选择题。(选一个正确答案填入括号里,每题1分) 1.P 型半导体是在本征半导体中加入下面物质后形成的。 A 、电子 B 、空穴 C 、三价元素 D 、五价元素 答( ) 2.当PN 结加反向电压时,其空间电荷区 A 、变宽 B 、变窄 C 、基本不变 答( ) 3.放大器中三极管的发射结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则三极管处于 A 、饱和状态 B 、截止状态 C 、放大状态 答( ) 4.对于单级阻容耦合放大器来说,影响低频特性的因素为 A 、耦合电容 B 、PN 结电容 C 、寄生电容 答( ) 5.功率放大器的输出波形在信号过零点附近产生的失真为 A 、截止失真 B 、饱和失真 C 、交越失真 答( ) 6.其它条件不变,若放大器输入端电阻减小应引入 答( ) A 、电压负反馈 B 、电流负反馈 C 、串联负反馈 D 、并联负反馈 7. 放大器引入负反馈之后,其通频带将 A.、变窄 B 、变宽 C 、不变 答( ) 8.在放大电路中测得一只三极管三个电极的电位分别为 2.8V 、3.5V 、 5V ,则这只三极管属于 A 、硅PNP 型 B 、硅NPN 型 C 、锗PNP 型 D 、锗NPN 型 答( ) 9.场效应管与双极型晶体管相比,具有 答( ) A 、更大的输入电阻 B 、更小的输入电阻 C 、相同的输入电阻 10.二极管电路如图1所示,设二极管均为理想的,则电压U o 为 答( ) A 、-10V B 、-5V C 、0V D 、+5V 二、(共10分) 填空题(每空2分) 1.图2所示反馈电路的反馈是属于(2.功率放大电路如图3所示,V CC =6V ,R L =3.5Ω( ),此时的效率为( )。 图3 3.已知稳压电路如图4示,求U O1=( ),U O2=( ) o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精品课 程

目录 单元1 晶体二极管的特性与应用 1.1理论:半导体物理的基本知识和晶体二极管的特性 1.2实验:晶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测试和简单应用 单元2 晶体三极管的特性 2.1理论:晶体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 2.2实验:晶体三极管的输入、输出特性测试 单元3 晶体三极管共发射极基本放大器 3.1理论:晶体三极管共发射极放大器的性能指标和分析方法3.2实验:晶体三极管共发射极基本放大器性能指标测试 单元4 晶体三极管共集电极基本放大器 4.1理论:射极跟随器的性能指标分析 4.2实验:射极跟随器的性能指标测试 单元5 晶体三极管多级放大器 5.1理论:多级放大器的耦合方式和分析方法 5.2实验:阻容耦合两级放大器的性能指标测试 单元6 负反馈放大器 6.1理论:反馈组态的判断和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6.2实验:电压串联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单元7 正弦波振荡器

7.1理论:正弦波振荡器的起振条件和平衡条件 7.2实验:RC分立元件文氏电桥正弦波振荡器 单元8 差分放大器 8.1理论:差分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8.2实验:差分放大器的性能指标测试 单元9 集成运算放大器 9.1理论: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理想化条件和应用 9.2实验: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 单元10 功率放大器 10.1理论:甲、乙类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10.2实验:OTL功率放大器的性能指标测试 单元11 直流稳压电源 11.1理论: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11.2实验:串联直流稳压电源的性能指标测试 单元12 场效应管的特性及放大电路 12.1理论:结型场效应管的特性曲线和性能指标 12.2实验:结型场效应管特性曲线和放大电路性能指标的测试

模拟电子技术教案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教案课程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模拟电子技术教案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目录 第一章常用半导体器件 第一讲半导体基础知识 第二讲半导体二极管 第三讲双极型晶体管三极管 第四讲场效应管 第二章基本放大电路 第五讲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组成原理 第六讲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第七讲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第八讲共集放大电路和共基放大电路 第九讲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第十讲多级放大电路 第十一讲习题课 第三章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第十二讲频率响应概念、RC电路频率响应及晶体管的高频等效模型

第十三讲共射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以及增益带宽积 第四章功率放大电路 第十四讲功率放大电路概述和互补功率放大电路 第十五讲改进型OCL电路 第五章模拟集成电路基础 第十六讲集成电路概述、电流源电路和有源负载放大电路第十七讲差动放大电路 第十八讲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第六章放大电路的反馈 第十九讲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方法及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第二十讲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放大倍数的估算 第二十一讲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 第七章信号的运算和处理电路 第二十二讲运算电路概述和基本运算电路 第二十三讲模拟乘法器及其应用 第二十四讲有源滤波电路 第八章波形发生与信号转换电路 第二十五讲振荡电路概述和正弦波振荡电路 第二十六讲电压比较器

第二十七讲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第二十八讲利用集成运放实现信号的转换 第九章直流电源 第二十九讲直流电源的概述及单相整流电路 第三十讲滤波电路和稳压管稳压电路 第三十一讲串联型稳压电路 第三十二讲总复习 第一章半导体基础知识 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重点讲述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原理、外特性、主要参数及其物理意义,工作状态或工作区的分析。 首先介绍构成PN结的半导体材料、PN结的形成及其特点。其后介绍二极管、稳压管的伏安特性、电路模型和主要参数以及应用举例。然后介绍两种三极管(BJT和FET)的结构原理、伏安特性、主要参数以及工作区的判断分析方法。 本章学时分配 本章分为4讲,每讲2学时。 第一讲常用半导体器件 本讲重点

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分析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可行的课程改革方案。【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方式课程改革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电子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子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学校教育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能力为主的今天,如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该专业任课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从分析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对应可行的课程改革方案。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虽然很多,但大多都参照本科院校的教材来编制,而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有差异的,这就导致教学内容上出现以下问题:首先,过于强调模拟电路知识的完备性,造成课程教学内容主次不清,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其次,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大量的抽象概念及理论推导过程,加大了高职学生学习的难度,让他们觉得该课程难以理解,进而丧失学习兴趣。最后,教学内容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领域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技术出现,不从实际出发而仅参照本科院校的教材,极易使教学内容

远远落后于现实中新技术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分离,即理论教学在普通教室讲授,而实验教学在实验实训室完成。有些甚至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也不是同一个,其后果是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完全脱节,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无法理解,继而导致在实验无法顺利成功地完成实验,进而无法达到学习目的。 (三)教学手段上存在的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的模式,这种教学手段便于学生与教师的直接交流,并能够实时更改,同时有效信息保留的时间长,便于学生进行思考及做笔记。但是,由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很多抽象的概念及元器件内部粒子的运动状态,难于用传统的板书教学表述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吃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到难以理解。 (四)考核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一般的期末考核方式为笔试,课程最终成绩一般按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进行加权后得到,对实验几乎不作考核。但是,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和评定学生学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检验学生是否实成课程学习任务、课程教学目的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传统考核方式引起的后果就是造成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忽略动手操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全套教案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1、本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其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半导体器件和典型集成运放的特性与参数,掌握基本放大、负反馈放大、集成运放应用等低频电子线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和工程计算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深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打好基础。 2、本课程教学要求: 1.掌握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外部特性、主要参数、等效电路、分析方法及应用原理。 2.掌握共射、共集、共基、差分、电流源、互补输出级六种基本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及分析,熟悉改进放大电路,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及分析方法,理解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解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概念及分析。 3.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熟练掌握深度负反馈条件下闭环增益的近似估算,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及其消除原则。 4.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和典型电路,理解理想运放的概念,熟练掌握集成运放的线性和非线性应用原理及典型电路;掌握一般直流电源的组成,理解整流、滤波、稳压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路主要指标的估算。 3、使用的教材: 杨栓科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教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康华光编,《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四版,高教出版社 童诗白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凤言编,《电子电路基础》第二版,高教出版社, 谢嘉奎编,《电子线路》(线性部分)第四版,高教出版社,

陈大钦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问答、例题、试题》,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唐竞新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解题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肖子编,《电子线路辅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谢自美编,《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绪论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要求了解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本章总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采用多媒体教学) §1-1 电子系统与信号0.5 §1-2 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0.5 本章重点: 放大电路的基本认识;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本章课时安排: 1 本章的具体内容: 1节 介绍本课程目的,教学参考书,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在学习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学习方法; 介绍放大电路的基本认识;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重点: 放大电路的分类及主要性能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