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鞍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诊疗规范(最新版)

4-1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s) 也称Cavernous hemangioma、Cavernoma、海绵状血管畸形或血管瘤。为边界清楚的良性的血管性错构瘤,由不规则的厚和薄的窦状的血管性腔道组成。位于脑内,但没有神经实质、大的供血动脉或大的引流静脉。通常大小1-5cm。50%为多发,可能出血、钙化或栓塞。少见于脊髓。 流行病学: 占5-13%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畸形,在大体尸解中占 0.02-0.13%。大多数为幕上,10-23%在后颅凹,并多见于桥脑。 两型:散发型和遗传型。后者的遗传方式是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方式,并有多种表现型,可能更多见于西班牙血统。 临床表现: 癫痫发作(60%)、进行神经功能缺损(50%)、出血(20%)(通常为脑实质内出血)、脑积水或是偶然发现(有报告50%)。这些病灶倾向于反复发作小的出血但极少是灾难性出血。 主要特点: 通常在血管造影上不显示(见上),但可能在MRI上(流空和以往出血)或CT上(尤其是增强)显示出。 通常表现为癫痫发作,少见出血。

其间无正常神经实质,不含有动脉. 低流速 当有治疗指征时,常需要手术。 诊断: CT可能遗漏很多小的,甚至一些大的病灶。 MRI的T2加权是最敏感的检查。一般其所见与AOVM相似(混杂信号的中心,周围为低信号边缘)(见上)。若发现同样特点的多发病灶或家族史,则强烈支持诊断。 治疗: 可达到的部位、有局限性损伤或出血,应予以手术切除;不易达到的部位,有反复出血和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也要考虑切除,即使是在脑干这样的重要部位也要手术。本病对放射治疗没有反应(包括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放射影象随访困难。 有一个以上家庭成员有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的第一级亲属,应做增强CT或最好是MRI扫描及适当的遗传咨询。 预后: 尚不清楚。明显出血的危险小于AVM,怀孕和分娩是不是出血的危险因素还不清楚。

腿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腿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导语:绝大部分的人们对于自己的腿部上面出现海绵状血管瘤都是不太在意的,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会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只是会感觉到自己的腿部长出来 绝大部分的人们对于自己的腿部上面出现海绵状血管瘤都是不太在意的,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会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只是会感觉到自己的腿部长出来一个红红的斑点,大部分人都会把这种斑点当成胎记的,但其实这种斑点是一种病变的情况,所以必须要及时发现,然后及时进行治疗的,治疗腿部海绵状血管瘤方面没有什么特效的药物,主要就是采取一些手术的治疗方法。 美国血管脉冲术是将最新两种不同的脉冲技术整合成一种治疗技术,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发出不同的脉冲按照不同的先后顺序对病灶进行治疗,先使血红蛋白转化为1064nm波长更好吸收的物质,再将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或凝结,将吸收率增加3至5倍,让两种技术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增加皮肤穿透深度有效凝结和破坏靶组织,最后结合临床药物修复,从而有效治疗血管病变,彻底根除血管瘤。 脉冲染料脉冲(PDL),波长585nm:特异性地被血管中的血红蛋白吸收,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使血管凝固坏死,从而被吞噬系统吸收,随淋巴循环排出体外。因为只在瞬间针对血红蛋白凝固,所以对正常皮肤无任何影响。迄今为止,脉冲染料脉冲是针对鲜红斑痣、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红色胎记、红色小血管、伤疤和红斑、痤疮等病变是上海医学上的“金标准”。 Nd-YAG脉冲,波长1064nm:当血红蛋白吸收脉冲染料脉冲的能量后,会在瞬间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这种微型凝固的蛋白对染料脉冲的吸收很少,但是对Nd:YAG脉冲吸收率较血红蛋白提高了3-5倍,从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又称为静脉畸形。那么,对于这种静脉畸形要怎么治疗呢?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蓝紫色、柔软的包块。 2.按压时柔软,且可压缩,放手后又恢复。 3.体位移动试验阳性,即瘤体低于心脏平面时瘤内血液回流受阻,瘤体增大,瘤体高于心脏平面时血液回流通畅,瘤体缩小。 4.在柔软的瘤体内有时可扪及静脉石。 5.穿刺抽出可凝固全血。 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但是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2. 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源于60年代(小范围

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但如果不出现此类状况,往往治疗无效。 3. 放射与同位素治疗: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90核元素治疗,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后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 4. 硬化剂注射治疗:此法源于50年代,枯痔注射疗法衍化而来。其原理是:将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常用的药物有:①鱼肝油酸钠;②枯痔灵注射;③明矾注射液;④枯矾黄莲注射液;⑤碳酸氢钠注射液;⑥平阳霉素、搏来

海绵状血管瘤在人体上的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在人体上的表现?医师表示海绵状血管瘤是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婴儿时期,好发于女性,多呈青紫色鼓包的现象。海绵状血管瘤顾名思义,就是由于血管畸形并且呈现海绵状。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理,患了海绵状血管瘤会使皮肤凸起但基本未有颜色的改变,海绵状好发的部位一般都是头部、四肢、及颈部。接下来医师详细介绍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出人体的症状。 海绵状血管瘤在人体上的表现?除常见于皮肤皮下组织外,偶见于粘膜下,也可发生在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内。上、下颌骨的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虽不高,但应予重视,当血管瘤受外界刺激时,可引起血管周围组织炎性反应,患者自觉皮肤发热、肿胀、疼痛,或在病灶表面发生破溃。 有血栓或静脉石形成时,也可出现局部疼痛,疼痛往往为一过性,短则一天,长则数周,以后自行缓解。在受外伤或表面破溃感染时,可引起出血危险。多数海绵状血管瘤是局限性的,少数弥漫地累及大片组织,如四肢的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瘤治疗中的难点。成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较为明确,可在婴幼儿期到青少年期发现,多数表现为较稳定而缓慢的发展过程。 海绵状血管瘤几乎全身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以四肢、面颈部、躯干较常见,骨骼、肝、脾、胃肠和其他内脏易可生长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根据其深度不同表现症状也不同,如位于皮下组织,表现高出皮肤隆起包块,皮肤呈紫色,触之柔软,包块如海绵状或面团的感觉,界限不太清楚或与皮下组织有明显界限,压之有压缩感,包块大小有时随体位改变有变化,增大或缩小。位于深部肌肉组织的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局部肿胀,患肢粗,皮肤色泽正常,触之无明显包块,局部柔软有压缩感。血管瘤患处有酸胀沉重感。有时累及神经受压迫,有疼痛感,患处肌肉无力。海绵状血管瘤无论是局限性的或是弥漫性性的都不会自动消失。 南昌长峰医院-江西政府扶持医疗机构,拥有强大的医疗团队和新的技术设备。医院特色技术:高频电凝微创治疗、彩超引导下微创治疗、复合窄光谱光动力等治疗方法,在治疗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血管瘤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同时也受到了界内和众多痊愈患者的一致好评和肯定。多年以来严格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并且从“十二五”医改规划要求以来,我院严格要求,按照卫生部的指示,在一步步的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同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我院一直秉着“踏踏实实办院、勤勤恳恳做事”的原则,不断发展着自己的品牌形象。同时我院拥有强大的医疗团队和新的技术设备,是一所集临床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血管瘤医院。 海绵状血管瘤在人体上的表现?以上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广大海绵状患者及家长朋友们有所帮助。一旦发现是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要及时就医诊断,及早治疗,这样才能更好的治愈海绵状血管瘤。

草莓状血管瘤的鉴别

专家教您如何识别草莓状血管瘤 很多非专业的专家对于血管瘤的病例经手很少,因此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认为所有的草莓状血管瘤均可自行消退,不用早期治疗。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是商丘五院专家对草莓状血管瘤的事实真相的解答: 血管瘤主任医师邓娟指出:草莓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的肿瘤,一般在婴儿的出生不久就发现的。草莓状血管瘤不像其他血管瘤,只有极少数一部分,可以逐渐的消退不见。大部分是不会消失的,并且发展速度快,严重的就会引发各种后遗症。所以发现宝宝身上有异常的时候,类似于草莓状血管瘤,学会如何去鉴别。 草莓状血管瘤症状有什么表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症状一、颜色:鲜红斑痣和草莓状血管瘤症状都表现为红色。 症状二、是否突出皮肤:鲜红斑痣症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红色不突出皮肤,而草莓状血管瘤症状要突出正常皮肤,其厚度随时间的变化慢慢变厚。鲜红斑痣和草莓状血管瘤的区别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鲜红斑痣是往皮下增厚,而草莓状血管瘤是在皮肤表面增厚。 症状三、发病时间:鲜红斑痣症状是孩子生下来就可以发现,而草莓状血管瘤症状一部分在孩子生下来就可以发现,一部分可在生下来后一直到几个月内才表现出来了大小不等红点、然后随着时间的增长红点融合在一起。 症状四、病损表面形状:鲜红斑痣皮肤表面光滑,而草莓状血管瘤皮肤表面不平整,像草莓表面凹凸不平,或者呈块状突起。 【专家讲解】草莓状血管瘤危害是什么? 1、很大一部分草莓状血管瘤生长在面部,但是由于一部分草莓状血管瘤具有自发消退的特点,而很多非专业的医生对于血管瘤的病例经手很少没有足够的经验,对于草莓状血管瘤严重吗这个问题认识不够,认为所有的草莓状血管瘤均可自行消退,因此不用早期治疗,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一部分草莓状血管瘤不仅不会自行消退,而且会持续发展,严重者毁损容貌,引起瘤体所在部位的功能障碍,或者在血管瘤发生损伤时出血不止,甚至继发感染,经久不愈。 2、因此,对位于眼、鼻腔、外耳道、口腔等部位的草莓状血管瘤,若肿瘤生长迅速,将严重影响小儿的外貌、功能和发育,并对患儿家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此应积极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及早

巨大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麻醉处理1例

巨大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麻醉处理1例【关键词】舌;血管瘤,海绵状;麻醉 我院收治1例巨大舌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此例患者病程长,手术难度大,加之基层医院条件、设备差,我院完成此类手术尚属首例。现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5岁,因舌部肿块25年伴进食不便入院。其母代诉:幼时先天舌部即有约拇指大小肿块,高出舌面,无不适,而未就诊,随着年龄增长,肿块亦有增大,偶伴有疼痛,曾自行抗炎治疗(具体不详),肿块无减小,近来肿块增大迅速,伴有进食不便,被他人送来就诊。查体:患者颌面部轻度畸形。张口时见一约10 cm×10 cm×4 cm 大小暗紫色包块,光滑,质软,占据整个舌体的5/6,伸舌无明显受限,缩舌可见部分肿块露于口腔外,无明显触压痛,上、下腭黏膜暗紫色,诊断:舌海绵状血管瘤,拟行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术前检查各脏器功能无异常,ASA评分Ⅰ级。入室即开放静脉通路,监测BP、HR、RR、SpO2、ECG。行清醒气管插管。先静注咪哒唑伦1 mg,阿托品0.5 mg,地塞米松10 mg,2%利多卡因液喷喉数次,行环甲膜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液2 ml。面罩加压给氧去氮后,插

入气管导管一次成功。手控呼吸,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一致,接麻醉机控制呼吸,麻醉机按预定参数正常工作。麻醉维持:持续静滴丙泊酚,术中根据麻醉深浅调节滴速,间断追加异氟醚、芬太尼。麻醉后取平卧位,头后仰,给予术野消毒铺巾,逐步切除血管瘤,彻底止血,保留舌组织占全舌1/3,术中失血约400 ml。手术顺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15 min患者自主呼吸恢复,20 min神志清,能完成指令性动作,吸尽气管导管和口腔内分泌物后,拔除导管。断氧 5 min SpO2>95%,送患者回病房。手术历时70 min。家属放弃病检。术后当日输入全血200ml,患者术后12天好转出院。术后第15天,患者因用力后口腔出血,量不详,以

海绵状血管瘤病理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海绵状血管瘤病理介绍 导语: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静脉血管畸形,充满血液形成的一种肿瘤,它会压迫周围神经,形成毛细血管瘤,这样会让所处部位组织严重变形,直接影响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静脉血管畸形,充满血液形成的一种肿瘤,它会压迫周围神经,形成毛细血管瘤,这样会让所处部位组织严重变形,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但是一般在生活当中,人们对于这种疾病的常识,并不认识和了解,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海绵状血管瘤的一些临床表现,以及病理因素。 1.临床表现 海绵状血管瘤该类血管病变的特点为出生时即已出现畸形。病变大多发生于头面部、口腔粘膜、四肢、肝脏、脊柱及其他部位。临床上显著特点是往往与周围肌肉(横纹肌)关系密切。表现为肌肉内或肌束间的血管畸形。而四肢等部位发生的病变由于血管“瘤体”的构成上的差别可表现为海绵状血管畸形,或具有蜂窝状的血管畸形。绝大部分均表现为随着患者年龄增大而缓慢增大、增厚的病灶,极少数患者出现相应神经受压的疼痛症状。而大多数均无不适症状。以头面部病变为例,海绵状血管畸形位于深部者往往仅出现软组织肿块,有时大时小的现象。病灶位于较浅者可出现暗红色、蓝色、紫色结节样外观。部分患者会主诉摸到病灶内的硬性颗粒。头面部发生的患者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肿胀,如舌体肿胀,腭部、咽侧、颊粘膜都是好发部位。在患者兴奋、恼怒时病灶会明显增大。病变位于四肢者少数伴有疼痛、肿胀。两侧不对称,患侧肢体增粗。静脉畸形往往表现为弥散的多点状、网状扩张的静脉,表面皮肤可见蓝色、紫色病灶,四肢部位通常显示蜂窝状结构。患者不慎外伤时可出现较多的出血,继发感染时常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一文读懂: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一文读懂: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畸形,也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错构瘤,由内皮内衬血窦、未成熟的无法对脑组织供血的血管。现结合印第安纳大学影像科的Nicholas Koontz 医生在auntminnie 上的病例对该病进行介绍。病史 老年女性,健忘和糊涂 影像学检查和发现图1 为CT,右侧小脑半球上部一高密度病灶(红色箭头)图2 为GRE 序列,可见脑内多发低信号灶(红色箭头)图3 为GRE 序列,可见脑内多发低信号灶(红色箭头) CT:示右侧小脑半球上部见一直径约5 mm 的高密度影,周围环绕低密度区。脑室增宽,脑沟、裂弥漫性增宽加深,表明脑组织弥漫性萎缩。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内弥漫性低密度区,表明有陈旧性的腔隙性脑梗塞。 MRI:可见数个小的、类圆形的低信号灶,横断GRE 序列上显示最佳,病变位于小脑、右侧脑桥、左后和腹侧丘脑以及放射冠区。 鉴别诊断 多发海绵状血管畸形、多发高血压性出血,创伤后遗症,弥漫性轴索损伤,实质挫伤,淀粉样血管病,多发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诊断 多发海绵状血管畸形 讨论 海绵状血管畸形,也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血管错构瘤,由内皮内衬血窦、未成熟的无法对脑组织供血的血管。生物学表现多样,可进展、退化或扩大。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脑动脉造影隐匿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发病率约为0.5%。约75% 的病例为单发,10% 到30% 为多发或家族性。平均发病年龄为40 到60 岁,但儿童也可以发生。发病率无男女差异,所有人种都可以发生。 海绵状血管瘤可大可小,大着直径可大于6 cm,平均大小为0.5-4 cm。多含有不同时期的血性成分,周围可有完整的含铁血黄素环。有三个基因位点与海绵状血管瘤相关:CCM1, CCM2 和CCM3。多发性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综合征,多见于墨西哥裔西班牙裔美国人,以CCM1 上的KRIT1 突变为特征。在这个综合征中,该基因突变导致KRIT1 蛋白发生截断,导致受损的内皮细胞微管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这些未成熟的内皮细胞成熟和形成毛细血管的能力受损。而更为常见的是,散发的海绵状血管瘤没有KRIT1 基因的突变。 海绵状血管畸形与发育性静脉异常(DVA)、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以及皮肤异常,包括咖啡é-斑和角化毛细血管静脉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基本概述

基本概述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这些畸形血管紧密相贴,血管间没有或极少有脑实质组织。它们并非真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属于脑血管畸形。 返回顶部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迄今不清楚,有下列学说: 1.先天性学说婴儿患者和家族史支持先天性来源的假说。研究显示家族性和(或)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西班牙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提示所有本病的西班牙裔患者具有相同的基因突变,其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7q长臂的q11、q22。 2.后天性学说认为常规放疗、病毒感染、外伤、手术、出血后血管性反应均可诱发海绵状血管瘤。Zabramski等追踪6个家族21人,随访2.2年发现17个新生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每个病人每年出现0.4个新生病灶。如果新生海绵状血管瘤较预料更常见的话,那么仅凭先天性病例数就会大大低估出血的危险性。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病灶的增大可能是病灶内反复少量出血及栓塞引起。由于病灶低流量低压,出血常局限在囊内,一旦出血突破囊壁,即引起明显症状。 (二)发病机制 海绵状血管瘤的实质是畸形血管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正常管径的血管,瘤内的血液流速缓慢,故脑血管造影不能显示畸形血管团病灶。血液滞留也是畸形血管内形成血栓和钙化的原因。病灶外观为紫红色,表面呈桑球状,剖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其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管腔内充满血液,可有新鲜或陈旧血栓;异常血管间为疏松纤维结缔组织,血管间无或有极少的脑实质组织。 肿瘤的质地可软也可硬,这与畸形血管团内的血液含量、钙化程度和血栓大小有关系。病灶周围脑组织有胶质增生和黄色的含铁血红蛋白沉积。这种含铁血红蛋白是脑皮质型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病人癫痫的原因之一。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如脑皮质、基底节和脑干等部位(脑内病灶),以及中颅窝底、视网膜和头盖骨等部位(脑外病灶)。约19%的病例为多发病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常合并有身体其他脏器的血管瘤病灶。肿瘤的大小不等,0.5~6cm。肿瘤的部位、大小与临床表现有直接的关系。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例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例 发表时间:2012-05-24T10:45:13.0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敬谢攀1 吴丹2 钱海3 [导读] 晚期静脉相有密集的静脉池和局部病灶染色是此病的两大特征。 敬谢攀1 吴丹2 钱海3(1新疆巴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新疆库尔勒841000)(2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辽宁锦州121001;3北京三博脑科医院100093) 1 病例汇报 1.1患者唐**,女性,43岁。以“间断性头痛二年余加重一周”为主诉入院。现病史:患者自诉:2008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钝痛,可耐受,持续时间不等,无伴随症状,12月20日左右感到双眼右侧视物不清,患者未重视。2009年2月患者头痛、视物不清未见好转到当地市级医院以“脑出血”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具体情况不详),20天后患者出院。因不适症状未缓解,患者3月到当地省人民医院住院,考虑“动脉瘤”,建议栓塞介入治疗,但术中被告知动脉瘤已血栓形成,故而患者出院。患者未在重视此病。近一周患者头痛加重,感到双眼右侧视物不清范围增加,故来就诊。神经系统查体:患者双眼粗测视力可,双眼右侧偏盲。未见明显其他阳性神经体征。 1.2头颅CT:鞍上可见团块不均匀高密度影,大小约21—8MM.。脑干前缘稍受压变形。左侧脑室较右侧略窄。中线结构无移位,各脑沟、脑裂未见异常。诊断意见:鞍上池出血占位.不除外血管病变或动脉瘤。脑血管造影检查回报颅内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l_报(图1,2):鞍上池偏左占位,强化不明显,中央囊变,不排除动脉瘤。 1.3手术所见: 显微镜下解剖侧裂池蛛网膜,牵开左侧额叶、颞叶。充分显露出左侧视神经及左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左侧视神经-视交叉交界区明显黄染且增粗,左侧视束内见暗红色血,几乎穿破视束软膜。切开左侧视柬软膜,释放其中暗红色液体,吸除其中血凝块,见血凝块周围有灰黄色组织,病变组织质地稍韧,边界清楚,无包膜,有较多细小血管与周围下丘脑相连、考虑为海绵状血管瘤。 1.4术后病理(图3):左侧视束内血管畸形,伴出血和陈旧性出血,胶质细胞增生,格子细胞形成,散在多量中性粒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片状坏死。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的+MR+鉴别诊断

以顶枕叶白质区吸收最快,皮层次之,基底节区吸收常较缓慢。 PRES的诊断必须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7~9],双侧顶枕叶白质区对称性分布异常信号较为特征,临床上有血压突然升高的过程,早期诊断、治疗可使病变迅速吸收。PRES应主要与缺血性脑血管意外、静脉窦栓塞、静脉性脑梗塞、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炎等进行鉴别。缺血性脑梗塞与血管分布区一致,常同时累及灰白质,细胞毒性水肿表现为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静脉窦栓塞、静脉性脑梗塞亦是孕产妇常见并发症,常规MRI可显示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MRV可直接显示栓塞部位及范围,表现为静脉窦不规则狭窄、闭塞、充盈缺损。静脉性脑梗塞的部位与引流静脉闭塞的部位一致,多发生大脑皮层,白质区发病较少。脑炎以颞叶异常信号常见,灰质受累较明显。 综上所述,PRES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多数病变呈可逆性,治疗后可完全恢复。MRI表现较为特征,其中FLAIR序列较其他序列更为敏感,DWI、MRV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表现,能够做出早期、准确诊断,指导临床及时治疗,成为可逆性的关键。参考文献: [1]HincheyJ,ChavesC,AppignaniB,etal.Areversiblepos‐teriorleukoencephalopathysyndrome[J].NEnglJMed, 1996,334(8):494‐500. [2]章燕幸,吴承龙,王黎萍,等.伴有HELLP综合征的可逆性大脑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 (5):895‐896. [3]MoratallaMB.Posteriorreversibleencephalopathysyndrome[J].EmergMed,2010,27(7):547. [4]RothC,FerbertA.Posteriorreversibleencephalopathysyn‐drome:long‐termfollow‐up[J].JNeurolNeurosurgPsy‐ chiatry,2010,81(7):773‐777. [5]ZunkerP,GeorgiadisAL,CzechN,etal.Impairedcerebralglucosemetabolismineplampsia:anewfindingintwocases [J].FetalDiagnTher,2003,18(1):41‐46. [6]BanerjeeAK.Posteriorleukoencephalopathysyndrome[J].PostgradMedJ,2001,77(910):551. [7]郝红琳,崔丽英,高晶,等.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2):169‐171. [8]胡洁,赵洪军,徐勋华,等.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1):128‐131.[9]满小妮,邱廷顺,胡建滨,等.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ADC值研究及MRI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 10(2):115‐117,133. (收稿日期:2014‐12‐15 修回日期:2014‐03‐16) (本文编辑:郭道芳)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的MR鉴别诊断 MRdifferentialdiagnosisofparasellarcavernoushemangiomaandmeningioma 梁 奕,周 杰,杜柏林 (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影像科 湖北 武汉 430010) 【摘 要】 目的 探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的MR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和15例鞍旁脑膜瘤的影像资料,比较两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的不同之处。结果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以稍长T1、长T2为主要表现,DWI呈等信号,ADC值约为1.63×10‐3mm2/s,增强扫描3例早期明显均匀强化,3例延迟后均匀强化,邻近颞叶无水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包绕或被推压。鞍旁脑膜瘤表现为等T1、等T2信号常见,DWI呈等或略高信号,ADC值约为0.93×10‐3mm2/s,病变明显强化,12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T2WI呈明显高信号、ADC值高,脑膜瘤可见“脑膜尾征”。 【关键词】 鞍区;海绵状血管瘤;脑膜瘤;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9.41;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011(2015)06‐1103‐03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比较少见,其强化方式与鞍旁脑膜瘤十分相似,极易发生误诊,错误的术前诊断 作者简介:梁奕(1982‐),男,湖北汉川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工作通信作者:杜柏林 主任医师 E‐mail:649036184@qq.com如在术中处理不当会导致大量出血,威胁患者生命。笔者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和15例鞍旁脑膜瘤的影像学资料,总结两者 MRI表现的鉴别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011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年第25卷第6期 JMedImagingVol.25No.62015

草莓状血管瘤的症状与治疗

草莓状血管瘤的症状与治疗 草莓状血管瘤其症状表现为:少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料状,类似草莓而得名。 血管瘤在婴儿时往往看不到有病变,病变多在出生后一个月内发现,初起为小的红色斑点,以后迅速增长,有的患儿1岁~2岁左右停止生长,但概率较低。女性患儿是男性的3倍。因其形如草莓,故名草莓状血管瘤。除发生于皮肤外,也可累及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一般不侵犯骨组织。发生于皮肤或肌肉组织的血管瘤可损伤血管引起继发感染或溃疡。 对于草莓状血管瘤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核素90锶的方案治疗。核素治疗的原理是:核素90锶源能释放出0.53兆电子伏的β光线为带有负电,质量很少的电子流,其电子与浅层(1-4毫米)物质碰撞,可产生最大的电离作用,β光线作用于血管瘤内皮细胞产生电离从而使血管瘤吸收,血管瘤组织微血管逐渐乳化、凝固,收缩,增生组织细胞分裂速度减低、停止,最后消失。90锶β光照射至皮下的有效深度仅3-4毫米,对瘤体有恰到好处的治疗作用,因血管瘤的内皮细胞对β光线有聚集作用,并充分吸收,所以对深部正常组织无任何损害,经数万例患儿临床实践证明,98.5%以上的草莓状血管瘤都能达到治疗无痛、无创伤、不吃药、不打针、愈后不复发,无疤痕,对小儿健康无任何不良影响。是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所以90锶在欧美国家被称为:皮肤血管瘤的克星! 蔓状血管瘤的症状 蔓状血管瘤的症状大家都知道吗?如果还不了解的话,请看下文详细解说,相信你一定可以了解到你所不知道的问题。 蔓状血管瘤较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少见,约占血管瘤1.5%。它是包含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吻合的血管瘤,多数是单发性小动脉和小静脉瘘形成的血管瘤。常见于头面部和肢端(手指、足趾和手掌、足底),与四肢广泛性动静脉瘘有所不同。头面部皮下蔓状血管瘤多见于颈部颊部。可见到一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的肿物,皮肤有时潮红,皮下隐约可见纡回弯曲的血管搏动和蠕动。 触之可感到有振颤,并可触摸到条索状质软扩大的血管及搏动,局部温度增高,压迫时肿物可缩小,压紧时搏动可消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局限于四肢末端的蔓状血管瘤,可在手指(足趾)或手掌(脚底)见到不规则的几个连接在一起的柔软肿块,皮肤可呈紫灰色,触之有振颤搏动感。压迫时可缩小。压紧时搏动消失,临床上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可有疼痛,因为皮下神经可与血管瘤相互缠绕,血管瘤搏动时牵拉神经引起。有时蔓状血管瘤侵犯皮肤可发生局部溃疡,经常出血感染,溃疡长期不愈合。因为动脉短路,含有氧气及营养物质的动脉血液不经过蔓状血管瘤病变处表面皮肤微循环,直接流入静脉回到体循环中,蔓状血管瘤病变处皮肤得不到正常微循环供应营养物质,致使局部皮肤组织营养障碍,发生退化坏死,而产生溃疡出血,长期不愈合。大家通过以上的了解,想必大家现在对蔓状血管瘤症状有了深刻的认识了,希望大家能够有效的早期的预防血管瘤。如果您身边的朋友不幸得了血管瘤疾病,请及时有效的就医,这样才能够彻底的治疗。婴儿草莓状血管瘤该如何治疗? 杨教授特别指出,婴儿草莓状血管瘤是婴儿血管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表现为,红色、暗红色等异常颜色的增生状突起物,草莓状血管瘤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美观的影响,另外草莓状血管瘤容易破溃出血,从而造成感染等并发症,给家长和患儿本身带来极大伤害。因此,家长朋友们一旦发现草莓状血管瘤症状,要早诊断、早治疗。部分婴儿草莓状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同时伴发,有的是先表现出来草莓状血管瘤的症状,不久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而有的先表现出来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慢慢的再发现草莓状血管瘤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及误诊原因研究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及误诊原因研究 发表时间:2018-04-19T13:30:22.25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4期作者:王尚贤 [导读] 在临床诊断中需严格掌握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以便进行疾病鉴别诊断,降低误诊发生率。 株洲市二医院 412005 摘要:目的:探析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选取时间:2013年12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检查治疗的26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历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n=13)和实验组(n=13),对照组给予常规MR扫描检查,实验组则给予手术病理组织活检,对比临床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颈动脉内侧以及颈动脉外侧病变部位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其中对照组误诊脑膜瘤2例以及垂体腺瘤4例,P<0.05,并且对MR扫描检查的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论:针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应用MR检查对典型影像学特征的敏感性较高,但对于不典型疾病特征的诊断准确度较差,需辅助进行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严格掌握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以便进行疾病鉴别诊断,降低误诊发生率。 关键词: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影像特点;误诊原因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属于临床上较罕见的一类血管瘤疾病,其发病率约占鞍旁区所有肿瘤发病的2%,由于鞍旁区生理性解剖结构复杂,肿瘤病变繁多,容易与鞍旁区域脑膜瘤、神经鞘瘤等疾病相混淆,增加了诊断鉴别的难度,从而出现了极高的误诊率[1]。对于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疾病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以及放疗,在治疗过程中,疾病检查的准确性是科学治疗的关键步骤[2]。本文主要针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应用MR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探究,希望为临床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借鉴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时间:2013年12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检查治疗的26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病历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n=13)和实验组(n=13),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7:6,平均年龄(41.5±7.2)岁,病程均值(3.4±1.5)年;实验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8:5,平均年龄(41.2±7.8)岁,病程均值(3.5±1.3)年。所有患者均以手术病理组织检测为诊断金标准。上述2组患者资料较相似,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比较。 1.2检查方法 2组患者均在入院后24h内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其中对于存在躁动患者,在进行检查前可给予安定5-10mg静脉注射,以便确保患者处于镇静状态,顺利进行各项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实验组则给予手术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予MRI扫描检查,具体步骤如下:运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MRI检查,给患者取仰卧位,并采用32通道的头颅控制线圈,扫描范围从头颅顶部至颅底实施无间隙扫描,扫描顺序为矢状位(T1WI)和横断位(T1WI、T2WI),其参数设置为T1WI(TR 1750ms、TE24ms)、T2W1(TE 103.7ms、TR 4252ms),每层扫描厚度为5.0mm,层间距1.0mm,视野(FOV):24cm*19.2cm,矩阵320×256mm,不同的平扫方式对患者各个平面的检查结果不同,最后,再经肘部正中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钆喷酸葡胺,流速为2.0ml/s,然后应用生理盐水30ml进行冲管,确保顺磁性对比剂全部进入机体,再行矢状位、冠状位以及横断面进行增强扫描,所有扫描结束后进行MRI数据分析、图像重建。最后由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诊断[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颈动脉内侧以及颈动脉外侧病变部位的检出率,以及误诊脑膜瘤以及垂体腺瘤发生率,P<0.05,并且对MR扫描检查的影像特点进行分析。 1.4统计分析 运用SPSS15.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一的处理与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t值检验),若两组对比有差异,则P<0.05,显示可纳入统计范畴。 2结果 2.1病灶检出率统计 实验组患者在颈动脉内侧以及颈动脉外侧病变部位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P<0.05,并且对MR扫描检查的影像特点进行分析。其海绵区病灶主要多呈现哑铃状,且周围边界清晰,颈内动脉的海绵窦段病灶被包绕,通过T1WI检查可出现典型流空征象,病灶主要位于颈内动脉外侧,还有部分病灶位于颈内动脉内侧。如图表1. 2.2检查误诊原因分析 经MR检查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误诊脑膜瘤2例以及垂体腺瘤5例,分析原因如下:1)垂体腺瘤:其中有3例位于颈内动脉外侧,2例位于颈内动脉内侧,T2W1呈高信号,且颈内动脉海绵窦被包绕,垂体部位显示不明显,进行强化扫描后,可出现囊变,强化不均。2)脑膜瘤:其1例在鞍内与鞍外大小相近,且T2W1呈高信号;1例病变主要位于颈内动脉外侧,部分呈哑铃状,在T2W1呈稍高信号,可通过视神经管逐渐向肌椎内延伸。 3讨论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属于临床上极为少见的一类疾病,发病后多出现不典型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视力下降、面部麻木、眼睑下垂以及月经紊乱等[4]。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体征,且对各类检查的敏感性较低,极易发生误诊。据临床相关研究报道显示,该疾病被误诊为脑膜瘤的几率高达66.7%-87.5%,主要是侵袭性垂体瘤的影像学特征极为相似,在检查过程中,容易被混淆,从而导致疾病误诊[5-6]。

各种部位血管瘤的特征

各种部位血管瘤的特征 口腔血管瘤包括颊部血管瘤、牙龈血管瘤、舌部血管瘤、唇部血管瘤这几类。口腔血管瘤诊断应该根据每种血管瘤的症状结合CT、B超等检查方法可以确诊。 1 、口腔颊部血管瘤 口腔颊部是血管瘤好发部位,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前3种类型临床上常见,而蔓状血管瘤,临床上少见。 (1) 毛细血管瘤:血管瘤是由大量毛细血管在黏膜层增生而形成,表现为颊部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圆形斑块,与口腔黏膜表面持平或稍高出黏膜,压之退色,边界清楚。常因咀嚼食物时擦伤黏膜引起出血。 深层组织亦可发生毛细血管瘤,如咬肌、腮腺。其边界不清楚,表面皮肤颜色正常,触诊坚硬,不可压缩,穿刺可以抽出少量血液。咬肌毛细血管瘤,在上下颌用力咬紧时肿物隆起,放松后消失。 (2)海绵状血管瘤:是口腔常见的肿瘤,由多数毛细血管及血窦所组成。血窦大小、形态不一,窦内静脉彼此相通,如海绵结构,内衬有内皮细胞,有时窦内有血栓,经钙盐沉积形成静脉结石。发生于口腔黏膜下及皮下,可侵犯邻近周围组织,侵入肌肉,皮下组织肿瘤向口腔和面部突出,肿瘤增大使面部发生畸形,影响进食,有时咀嚼时咬破血管瘤处黏膜引起出血。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如病变深时口腔黏膜颜色正常,如病变在黏膜下浅层时黏膜呈紫蓝色,压迫时可缩小,当压力解除后,肿块迅速恢复正常。肿瘤周围界限不清,多数无包膜。 (3)混合型血管瘤:具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病理和临床特点,表现颊部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卵圆形斑块,高出黏膜表面,呈小丘状或结节状隆起,质软压之缩小,肿块界限不清,由于颊部肿瘤影响咀嚼,常被自己咬破浅层毛细血管瘤,引起出血。 2、牙龈血管瘤 牙龈血管瘤是牙龈及牙槽骨黏膜部位血管瘤,由于此处黏膜血管瘤大多数是毛细血管瘤,也可发生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常见颊侧牙龈及牙槽骨处黏膜呈红色或紫红色、扁平或高出黏膜斑块,境界清楚,压迫时退色,去除压力后立即血液充盈而恢复原来颜色,逐渐向周围扩展,刷牙时常引起牙龈出血,致使一些病人不敢刷牙,血管瘤侵犯舌侧或腭侧牙龈时,常易引起牙周炎,伴有疼痛,出血加重,有时咀嚼时会引起牙龈出血。 3、舌部血管瘤 血管瘤是舌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年。按病理形态及临床表现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3种类型,以海绵状血管瘤最

血管瘤常见的五种类型

大家可能都还不知道血管瘤是一种什么疾病,给人的感觉血管瘤就是孩子的胎记,没什么可担心的,等孩子长大了就会消退的,但就是家长朋友们的这些粗心大意,才造成了血管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血管瘤越来越严重,治疗起来越来越不好治疗。那么什么是血管瘤呢?下面请北京长峰医院专家汪主任为大家讲解有关血管瘤的常识,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希望通过汪主任的讲解大家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血管瘤的发病率: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我国每年新生婴幼儿血管瘤患病已超过30万例,属于婴儿疾病高发病中的一种,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左右,小儿血管瘤发病率约为4-8% ,高居于婴幼儿皮肤病的第二位。 血管瘤概述:血管瘤从本质上可分为两种:一种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失常,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错构瘤),一种系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的真性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比较多占75%,继发性25%左右。约80%左右 都属于先天性的,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的发病率占全身的60%,其中大部分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尤其是口腔内的血管瘤,危害相当大,长在颜面及四肢暴露部位,可以影响容貌。不同程度地压迫、破坏周围组织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造成人体部位畸形等,若反复出血、感染,极少数人会产生恶变,甚至危及生命。 血管瘤常见的五种血管瘤类型 第一种鲜红斑痣:鲜红斑痣在毛细血管瘤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又称为葡萄酒色斑,其颜色表现为淡红或暗红色,不高出周围的皮肤表面,鲜红斑痣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病变的范围将会逐渐的扩大,并且颜色还会不断的加深,终生不会自行消退。大多数是发生于患者的面部、颈部和头部等明显的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其次位于躯干和四肢等,同时还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但以面颈部多见占75%-80%,以单侧并以右侧多见。鲜红斑痣同时累及眼神经和上颌神经时,一般在鲜红斑痣增生期可能出现增生的小节结,丛而导致面部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和身心健康,因此患者最好在鲜红斑痣增生期前到正规专科医院采取治疗。 第二种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的症状表现多在出生或者出生后不久即可发现,因起病隐伏而难以准确追溯发病时间。海绵状血管瘤是在出生时即出现的低血流量的血管畸形,也称静脉畸形。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快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肌肉组织内,称为肌间血管瘤,以股四头肌最常累及,有时累及骨骼,表面粗糙不平,如虫咬状,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不会自行消退,只会随着患者身体的生长而不限制的生长,在头面部影响美观,引起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在会引起占位性病变,压迫神经、肌腱、其他组织器官等,海绵状血管瘤在四肢,引起患肢肿胀、畸形、甚至侵犯关节,引起功能障碍等后天残疾。一般建议尽到到正规血管瘤专科医院采取治疗。 第三种蔓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约占血管瘤疾病的1.5% ,蔓状血管瘤由曲张、蜿蜓、盘曲如肠襻状的异常血管群组成,可见曲张的血管影,质软用手摸有明显的波动感,且温度较高。好发于成人的口唇部和肢体部位。是血管瘤当中比较严重的一种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的症状是它包含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吻合的血管瘤,多数是单发性小动脉和小静脉瘘形成的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因为皮下神经可与血管瘤相互缠绕,血管瘤搏动时牵拉神经引起。婴儿头皮下的蔓状血管路往往发展比较快,可侵犯破坏颅骨外板障静脉,并可与颅骨内静脉连接,

颅内不同部位脑肿瘤的鉴别诊断及诊断思路

不同部位脑肿瘤的鉴别诊断 (一)颅底占位性病变 1、要点: 分前、中及后颅底病变 (1)前颅底病变常起自头颈部肿瘤直径扩散或侵犯;最常见的鼻窦肿瘤(如成人的鳞癌和儿童的横纹肌肉瘤)。骨纤和畸形性骨炎均累及颅底,但骨纤更容易侵犯颅面骨和前颅底骨质,典型的骨纤在平片或CT上呈磨玻璃样改变,MRI上T1、T2均为低信号。(2)中央区病变常起自头颈部(如鼻咽鳞癌)。颅外原发肿瘤常转移至颅底中央区。常见的海绵窦占位包括神经鞘瘤、脑膜瘤、转移瘤及动脉瘤。脊索瘤及软骨肿瘤常发生在颅底中央区。发生在颈静脉孔的肿瘤有副神经节瘤、施万细胞瘤和转移瘤。 2、嗅沟和颅前窝底肿瘤及肿瘤样变 (1)常见疾病:恶性鼻窦肿瘤(如鳞癌和横纹肌肉瘤)、脑膜瘤、转移瘤。 (2)不常见疾病:黏液囊肿、骨瘤、鼻息肉、内翻型乳头状瘤、嗅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复杂鼻窦炎(炎症性、真菌性、肉芽肿性)。 (3)罕见疾病:脑膨出、皮样囊肿。 3、颅底中央区侵袭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1)常见疾病:转移瘤、鼻咽部恶性肿瘤转移、血性转移。 (2)不常见疾病:骨髓炎、真菌性鼻窦炎、非真菌性肉芽肿、韦格纳肉芽肿、侵袭性垂体瘤、淋巴瘤、骨髓瘤、脑膜瘤、青少年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脊索瘤。 (3)罕见疾病:鼻硬结病、结节病。 4、海绵窦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单侧】 (1)常见疾病:神经鞘瘤、脑膜瘤、转移瘤、动脉瘤(颈内海绵窦段)、颈动脉-海绵窦瘘。 (2)不常见疾病:脊索瘤、淋巴瘤、海绵状血管瘤。 (3)罕见疾病:脂肪瘤、表皮样囊肿、软骨肿瘤、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双侧】

(1)常见疾病:侵袭性垂体瘤、脑膜瘤、转移瘤。 (2)不常见疾病:淋巴瘤、海绵状血管瘤、颈动脉-海绵窦瘘。 5、颈静脉孔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非肿瘤性占位】 (1)常见疾病:颈静脉球增大(正常变异)、颈静脉血栓。 (2)不常见疾病:骨髓炎、恶性哇外耳道炎。 【肿瘤性占位】 (1)常见疾病:副神经节瘤、转移瘤。 (2)不常见疾病: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表皮样囊肿。 6、弥漫性颅底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非肿瘤性占位】 (1)不常见疾病:骨纤、畸形性骨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肿瘤性占位】 (1)常见疾病:转移瘤。 (2)不常见疾病:骨髓瘤、脑膜瘤、淋巴瘤、横纹肌肉瘤。 (二)脑室占位病变 1、要点: ■脑室形态异常的先天性原因:前脑无裂畸形,透明隔发育不良、脑裂畸形、脑穿通畸形、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Ⅱ畸形,Dandy-Walker畸形、灰质异位及错构瘤。 ■脑室形态异常的继发原因: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脑疝及临近脑实质局灶性病变。 ■脑室扩大原因:生理性、萎缩性、梗阻性和脑脊液产生过多。 ■脑室变小原因:颅压增高、假性脑瘤及脑室分流会致脑室变小,然而提示颅压高方面,与蛛网膜下腔及基底池变窄比,脑室变小不可靠。 ■脑室占位不常见,但是引起脑积水、昏迷及猝死的重要原因。室管膜强化常与感染、炎症及肿瘤相关。 2、成人脑室内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侧脑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