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e50def53fe4733687e21aa2b.png)
五种经济成分 主要任务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合作社 经济是半社会主义的,加上私人资本 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这些是人民共和国的五种经济成分构 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共同纲领》规 定了“各种经济 成分在国营经济 的领导下,分工 合作,各得其所, 以促进整个社会 经济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任务是 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农业国到工业 国的转变,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成分, 削弱资本主义成分,为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做准备。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
1951年10月,1952 年4月, 1953年4 月先后由人民出版 社出版了《毛泽东 选集》第一、二、 三卷。新民主主义 文化的领导地位已 经奠定。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决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
(1)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指导方针。 (2)正确处理积累 和消费的关系 。
“一五 ”计划建设成就
1952年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财政收入(亿元) 679 183.7 1957年 1068 310.2
粮食产量(亿吨) 钢产量(万吨)
发电量(亿度) 货运量(亿吨)
1.6392 135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原因: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 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 缚,始终处于举步为艰的境地。 (2)走资本主义道路,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 的经济独立,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取得 的政治独立都可能丧失。 (3)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 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 的道路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4a6cf0db8bd63186bcebbccd.png)
本章教学重点
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认识中 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
2. 了解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基本历程和经验,认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
主要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二、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的提出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五种成分
社会主义 性质的国 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 性质的合作 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 业者的个体 经济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国家资 本主义 经济
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 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基本经济 成分:
社会主义 经济
相应的阶 级力量:
工人阶级
个体 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 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 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 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 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 进程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主要有两种: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和高级形式的国 家资本主义形式。其中,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又包括个 别企业的公司合营和全行业公司合营。
❖ 具体路径
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个别企业公司合营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司合营
不同阶段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特点: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企业在外部的结合。 个别企业公司合营(半社会主义的):国家入股; 共同管理;“四马分肥”。 全行业公司合营(完全社会主义的):资本归公; “定息”制度。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75f9f2119b6648d7c1c7469a.png)
• 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
合。
1956年底入社农户比例
4% 入社农户
96%
其他
(2)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 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 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 由低到高,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 造。
三、中国胜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 社会主义的过渡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和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 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合计为92.9%, 占到了国民收入的绝大多数。这是 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初级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确立了主体地 位。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 面地建立起来。
(4)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 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 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经济 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 间的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的基本原 则和方针
• 第一,在中国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 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 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 两种生产积极性,实行积极发展、稳 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 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 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 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 批。
思考题
•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 渡性的社会?
•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 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八章题库2答案
![第八章题库2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71ed24915f804d2b16c1c5.png)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立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是1956年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D选项正确。
2.【答案】C【解析】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C选项正确。
3.【答案】B【解析】参见上面第2题的解析。
4.【答案】D【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没收官僚资本。
D选项正确。
5.【答案】B【解析】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任务。
“三反”、“五反”运动是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运动。
B选项正确。
6.【答案】D【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而旧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D选项正确。
7.【答案】B【解析】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而三大改造是两翼。
B选项正确。
8.【答案】B【解析】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其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是国营经济。
9.【答案】D【解析】1953年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一五”计划的建设;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D选项正确。
10.【答案】A【解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初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是高级合作社,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人民公社是“大跃进”时期出现的。
A选项正确。
11.【答案】C【解析】中共中央在1953年12月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总结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242386e3941ea76e58fa04f0.png)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学习要求一、学习目标学习和了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定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指导方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破烂摊子上,顺利的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学习和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重大意义,明确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变革,中国共产党总是善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二、学习要点1.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2.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国家工业化任务的提出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5.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建立要点分析一、核心概念1.镇压反革命运动简称镇反运动,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中国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运动之一,历时一年多,范围涉及全国几乎所有地区,基本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了一批帝国主义间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同时命令2.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为保家卫国,中国政府在美国把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时候,毅然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任命彭德怀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委。
1950年10月,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7月,签订《朝鲜停战协定》,至此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3.“五反”运动“五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1952年上半年发起的针对不法资本家的经济行为的整顿运动,包括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报等。
4.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1952年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的新中国国家建设路线。
《史纲》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史纲》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100e350b0975f46526d3e186.png)
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选举权,对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的代表人物适当的政治 安排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新中国的经济基础 第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被推翻,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 级,广大人民摆脱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第三,解放了生产力 第四,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的伟大创举,以新的实践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宝库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总路线提出的背景 由“先工业化再社会主义改造”到“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同时并举”的转变 设想转变的原因: 第一,新民主主义的遗留任务彻底完成,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 化。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 道路”的矛盾,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是必要的。 第二,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 化,“社会主义的成分逐渐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逐渐增强”,向社会主 义过渡已经开始了。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20%) 2、个体经济(40%,占比最高),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 走向资本主义 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30%) 4、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 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1,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两个阶 段。“一次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 阶级领导的,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 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1952年——人民群众V三座大山残余势力 1953-1956年——工人阶级V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V资本主义道路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第一,政治上,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 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第二,经济上,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第三,文化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如下(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123)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6d691815f78a6529647d53b5.png)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鉴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毛 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 两个步骤,“民主革命是社 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 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 然趋势”。
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局部 地区建立,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 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周恩来选集》上卷, 第368页。
决策变化——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了变 化。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 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到十五年,基本上完 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社会主义 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倾注了巨大的精力进行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符合 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方针政策。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在完成了民主革命以后就要为在中国建立社 会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 之日起就确定了的奋斗目标,并且从来就没有动 摇过。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 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当“在革命胜利以 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 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 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主席的这些话, 给我极深的印象。因为这不 仅是初次听到他对我国如何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论述,更 感到这是他依据形势的发展 变化所作出的新的判断。对 于他的论点,中央其他领导 同志没有提出异议,并连续 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进行了 讨论。”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85f205c06137ee06eef91806.png)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
4、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 会。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解决了 土地问题以后,国际上是中国同帝国主义 国家之间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矛盾。(1953年以后) 阶级的矛盾。(1953年以后)
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 即1949年至1952年,在着重完 1949年至1952年,在着重完 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 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 已经开始实行了。这主要体现 在以下三方面: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12月,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12月,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 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完整准确表述。这就是:“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中国继建立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 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 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 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开始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 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没收官僚资 本具有双重革命性质。)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 义轨道。 第三,引导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 互助合作的道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3689b6b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1.png)
4、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原来构想的改变
(2)改变了民主革命胜利后集中力 量实现国家工业化,然后再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的设想,提出社会主义工业 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要同时并举。
4、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原来构想的改变
(3)改变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先利用、 限制,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 待条件成熟时通过国有化法令将其收归 国有的设想,提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利 用、限制和改造可以同时进行的方针, 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将其逐步 引上社会主义轨道。
4、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原来构想的改变
(4)改变了必须先有工业化,在工业 能为农业提供大量农业机械的情况下才 可以实现农业集体化的设想,提出在很 少甚至没有农业机械的情况下,经过具 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半社会主义 性质的初级合作社和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的高级社等形式,也可以实现农业集体 化,可以先集体化,后机械化。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 议上讲: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 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 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过渡时期总路 线的开始。
1952年国庆节, 首都人民庆祝国民 经济恢复任务胜利 完成的游行。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懂得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认识中国要实行工业化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懂得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的历史性选择。
3.了解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届四中全会与会者合影。前排右起:彭真、吴玉章、彭德怀、张闻天、 陈云、朱德、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高岗、徐特立
考研政治史纲考点梳理及命题预测(八)
![考研政治史纲考点梳理及命题预测(八)](https://img.taocdn.com/s3/m/f3e15774783e0912a2162adc.png)
考研政治史纲考点梳理及命题预测(八)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内容框架与真题分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社会主义基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有中国特色的向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2011.29)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2013.31)■命题预测本章主要讲述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七年的历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在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本章的学习重点主要是: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经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的依据及意义。
■命题角度分析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考点68】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命题角度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概率:4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
在这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中国近代史第八章重点知识点
![中国近代史第八章重点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77a36a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8.png)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单选题】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来到,中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2.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3.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掀起土地改革运动。
6.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
7.七届三中全会(恢复元气第一会):1950年6月,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
毛泽东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俭。
8.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1)1951年底至1952年春,针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2)1952年1月,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9.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0.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照会中国政府,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11.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12月,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2.1950-1953年,中国政府抗美援朝,彭德怀为总司令。
13.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标志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它是过渡性质的社会,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14.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15.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农业改造原则:自愿和互利。
(2)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由低至高):①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第八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
![第八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be2e5433d4b14e852468b8.png)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单项选择题: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上海的一位民主人士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段话指的是关于( B )的问题。
A、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C、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D、合作社经济社会主义改造2、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C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B、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3、(C)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A、1951B、1952C、1953D、19544、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副厂长。
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
以下四种意见,符合国家政策的是( D )。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的话我们不听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5、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C)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工业6、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的国家的主要任务是( A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完成社会主义改造C、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确立社会主义制度7、社会主义的基本(A )制度建立起来,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A、经济B、政治C、文化D、政党8、( B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人民民主专政的确立9、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 B )政策。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c5d7cfe8b8f67c1cfad6b838.png)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这 样的认定,实际上是提出进行社会主 义革命的任务。
(二)建国头三年完成民主革命的 遗留任务,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 会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 遗留任务(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等)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 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 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 济建设创造条件。
2、提出的背景和条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领 导人多次讲过,估计至少要10年, 多则15年或20年。当时的设想大 致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工 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 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 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 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52年底认识上的改变,“从现在逐步过 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 • 一方面,1949年至1952年的实践表 明,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事实上已 经开始了。同时,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 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 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 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这集中地体 现在公私比例的变化上。
1、经国家资本主义这一过渡形式走向社 会主义
毛泽东指出,国家资本 主义是 “在人民政府管理 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 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 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 济”。
国家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
初级形式
统购包销 形式 委托经销代销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高级形式
全行业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
• “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社会 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cb6644097cd184254b35357d.png)
主阶级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帝国主
义之间的矛盾。
在土地革命任务基本完成以 后,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
相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 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
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
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
点——过渡性:在经济、政 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既有社
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 因素。
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
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
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
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
乱和纷争。”
——《资本论》
国际环境:1950年6月25日,
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10月25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
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工 业 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业
手
工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 主体: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 两翼: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主要靠眼睛看,
不是靠耳朵听。
3.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10—1953.底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1954.1—1955.上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1955.下—1956.底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
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 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
之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也具有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https://img.taocdn.com/s3/m/cc9a35d528ea81c758f5781b.png)
A社会主义经济 B 个体经济 C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 合作社经济 E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
A社会主义经济 B 个体经济 C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7)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它们是: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本章提要 本章包含三个重点内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建国初社会性质)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
3.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过程、经验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1)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A军事上,追剿残余敌人、基本完成祖国大陆统一。
B普遍召开各级各届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会议,人民开始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C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保存富农),先后使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其它生产资料,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众获得了翻身解放。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1)性质: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基本特征:
①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阶段(1953年至1955年上半年),这是大办初级社阶段。
第三阶段(1955年夏到56年底),是合作化高潮阶段。到56年底,入社农户达1.17亿户,占总户数的96.3%,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占87.8%,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08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08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d30af65d3b3567ec102d8a44.png)
社会主义改造围绕着社会主义工 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 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 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 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 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引起 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使 生产逐年增加。它成了社会主义建设 的直接的推动力量。
和平赎买的实现
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这是马克思、恩 格斯提出的设想。十月革命后,列宁打算在 俄国对“文明的资本家”采取这种做法,但 俄国资产阶级不接受。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 想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资产阶级中的绝大 多数人公开表示接受这样的方案。按照1956 年全行业公私合营时核定的资本家所有的资 产,总数为24.2亿元人民币。在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的过程中,资本家先后共获得人民币 32.5亿元,超过了其原来所有的资产总额。 资本家的所得包括:1949年至1955年间的 利润13亿元,1955年至1968年的定息11亿 元,高薪8.5亿元。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 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 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 义经济。它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的区 别。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 资本家经营,它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 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这 样那样的联系。其形式,在工业中有收 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 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 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认 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历史和 人民的选择。 • 了解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认 识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 深刻的社会变革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 确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d2a1cc1a0b4e767f5acfcefc.png)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总 路 线 提 出 的 原 因
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 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开始发生了重要变化。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主 要 内 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 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 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 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 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 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过渡时期。
半社会主义
高级社
社会主义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 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 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 积极性,通过互助、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 械化的道路 。 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 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 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 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方针。 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 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 术改造相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https://img.taocdn.com/s3/m/cce8b74f69eae009581bece8.png)
半社会主义
互助组
社会主义萌 芽
视频: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中国资产阶级
官僚资产阶级(大 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公私合营天原电化厂支付 1953年股息的领取凭证 返回
(一)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对官僚资产阶级即中国的大 资产阶级,是把他们作为敌 人,在政治上推翻他们的统 治,在经济上没收他们的资 本。
3、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实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新 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文化。
•
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 有资本主义因素,两种因素同时共存。但 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因素 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这就决定了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 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 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 体系的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的社会。
• 总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十分必要 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共 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 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视频:中国新生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第八章
重点和难点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 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 么? •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 的社会 • 3、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 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为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2)掌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2.思想教育方面:(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独特道路的介绍评析,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解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培养学生从事物共性中挖掘出个性,从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和特色。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教学难点(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2)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社会主义的选择。
课时分配约用3—4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和各个解放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民主主义因素并存。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和主要途径。
二、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
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行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善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即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重性质。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作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1952年,56%的私营工业产值属于国家资本主义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
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处在深刻的变动当中。
毛泽东:“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
”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做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
”“我国只有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光明大道可走,而且不能不走,因为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即实现为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性任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
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953年开始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建设从此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世界历史上看, 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苏联成了欧洲的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而且由于经济上依赖外国,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杆,连已经取得的政治独立都有可能丧失。
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前,并不急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的变化。
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种认识上的改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万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表明,当时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2、实现社会主义发行改造的国内外条件从1953年开始,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恶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中国经济在20实世纪50年代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这次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关联而密不可分的。
在提出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1953年,新中国即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并制定了一五计划,在“一五”期间中国着重建设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
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
早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实际步骤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土地改革后,一方面农村的生产迅速发展了,农民的生活也有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生产经营上的困难仍然比较大,而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决定,不待农村发生剧烈的贫富两极分化,就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提出:“要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1953年国家对粮、棉、油实行统购统销,大力发展供销合作,大力发展信用合作。
为全面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提出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在土地改革完成后,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
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地改革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度方针。
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在党的上述方针指引下,农村的互助合作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
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运动加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3、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在党的方针的指引下农村的互助合作积极。
稳步的向前推进。
到1954年底,互助组从1951年底的400多万个发展到1000多万个,参加互助组的农户从1951年底的2100万户增加到1954年底的7000万户,占全国农户的60.3%。
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加入合作社农户占全国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达87.8%。
对农业的改造,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
但总的来说,总体上还是成功的。
农业合作化期间,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4、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