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

合集下载

中美民族文化下的民族心理差异

中美民族文化下的民族心理差异

中美民族文化下的民族心理差异摘要:不同的民族文化随着时间在影响着民族心理的差异。

中国与美国,一个东方和一个西方的典型民族,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他们的民族心理也有巨大的不同。

下面就用中美不同民族文化来分析民族心理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美国,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群体意识,个体意识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 中国走了几千年, 美国走了几百年,但是两个民族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心理的形成,很大部分的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影响所形成。

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之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构成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

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不同的民族性格。

到了今天,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作为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两大民族,而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迥异的民族性格。

民族心理, 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 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一个民族心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一个人、一群人所能左右的, 其中包括了很多因素, 例如宗教、历史、文化等, 其中文化是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 构成了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来, 中华民族看重的是群体意识, 美国人强调的则是个体意识。

在中国,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 其基点都是维护国家安定, 群体和谐。

先秦的儒家强调由己及人,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如一家, 中国如一人。

汉儒董仲舒提出大一统主张以后, 更是把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这种意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成的思想体系。

它不可能产生群体必须满足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观念。

中华民族历来崇奉儒家的中庸之道,传统社会要求人们克己自制, 待人处世避免走极端, 凡事折衷处理,以节为要, 一切善于自我节制。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传统文 化是精 神 的遗传 , 为一种 心理 环境 , 作 它塑造 着人 的文化 心理 和 品格 。人 的思维模 式 、 价值观 念 和伦 理 情 操 等都 是 在这 种环 境 下养 育 而成
的 。一个 民族 的文化作 为 以往历史 的产物 , 又无不 延续 下去 , 响后来 人 的 影
观察 与思考 , 以至 内化 为该 民族 的心理 定 势 , 维 习惯 和观念情 结 。 中国有 思 五 千年延 绵不 绝的文 明 , 长期 领 先于 其他 民族 , 在西方殖 民主义入侵 以前 的 中国人视 野范 围之 内 , 邻邦 都 比我们 落后 , 我们 习惯于 当一个 宽宏 大量 的天
除你 的球籍 ? ) 管 毛泽 东 暗下 决 心 要 迅 速 ” 尽
【 作者简介】 柳德军(99 ) 甘肃静宁人, 1 一 男, 7 天水师范学院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
研 究 与教 学
13 0
维普资讯





第一 , 当古 希腊 哲 学家把 目光 投 向 自然 , 印度哲 学 家把 目光投 向超 越 的彼 岸 时 , 国哲 学 家则 中 把 目光投 向人 类 自身 。中 国哲 学偏 重为 人之道
主义 道 路 上 的 分 道 扬 镳 , 最终 决 定 了素 有 “ 铁 板 ” 称 的中苏 同盟 关 系走 向破裂 的结局 。 之

第 二 , 国传 统 文化 中的 “ 夏 之辩 ” 中 华 曾经 作 为 一 种古 代 的 民族 观念 , 在 着一 定 的历 史 存 局 限性 。 它 所 宣 扬 的 “ 夏 中 心 主, ” 渐 培 华 义 逐 养、 强化 了其 狭 隘 的 民族 心理 。在 中 国近 代 列

文化传统有哪些(文化传统有哪些包括民族心理,思想)

文化传统有哪些(文化传统有哪些包括民族心理,思想)

文化传统有哪些(文化传统有哪些包括民族心理,思想)今天给各位分享文化传统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文化传统有哪些包括民族心理,思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传统文化有哪些2、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3、中国文化传统有哪些内容传统文化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有书法、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兵马俑、玉雕、甲骨文、文房四宝、笛子、古筝、琵琶、龙凤纹样、彩陶、国画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

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

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有书法、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兵马俑、玉雕、甲骨文、文房四宝、笛子、古筝、琵琶、龙凤纹样、彩陶、国画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

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

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为历代儒客尊崇;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时代以前,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到夏朝建立,发展至今,形成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灿烂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

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

作者:杨德森来源:昆明国际心理治疗大会文献资料一个历史长存的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必须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每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历代传承的民族性,它是长期共同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共同需要与利益、共同命运和理想所形成的。

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什么是大多数中国人在这个共同的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心理特征或民族性格呢?当国家初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面向廿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交融化的新时代,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又将如何发展变化呢?一.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特征中华传统文化中两千五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封建宗法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

它对维持家庭与社会的稳定,规范行为与人才培养,起过有益的作用。

但是它压抑个性自由,缺乏平等意识,没有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与尚武、创新意识。

儒家文化强调伦理道德,所立项目与释义众说纷纭,以仁为例,至少有几十种解释,即在论语中,也见于多处而含义不到共和国成立之前,儒家学者仍有仁、义、礼、智、信”五常;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和礼、义、廉、耻”的四维等提法。

儒家文化通过教育对民族性格与价值取向有广泛的影响。

儒者立身处世,接受与奉行入世与济世的、积极有为的、讲究伦理道德的下列原则:修齐治平,仁义忠孝;少立大志,耀祖光宗。

内圣外王,立德立功;刚健有为,人定胜天。

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朵奇花是道家文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与孔子、孟子的儒家文化并存两千余年。

虽然历代统治者多数支持与利用儒家文化,达到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与王侯统治地位的目的,甚至是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道家以其辩证思维、尊重个性、超脱风度(否定权威崇拜与等级依附)与道法自然的哲学,在百家争鸣之中独树一帜,如鹤立鸡群,与儒学正统既分庭抗礼,又相辅相成。

孔子曾向老子求教,他们是如何讨论的?历史文献没有记载。

应重视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自信

应重视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自信
也 成 为 我 国 重 要 的 文 化 战 略 。 具
化 遗 产 的 自我 保 护 。如 何 从 深 层 的 文化 心 理 结 构 来解 读 民族 文化 遗 产 ,也 就 是 从拥 有 文 化 遗 产 的 民族 主体来 探 寻遗产 保护 的理 论 .
成 为 一 个 重 要 议 题 。 最 重 要 的 一
维普资讯
把 文 化 遗 产 的 保 护 交 给 社 会 、交到 民 众 手 里 才 是真 正 的 保 护 ,只靠 我 们 几 个 人是 保 护 不 了 文 化遗 产 的 。 博物 馆是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主阵 地 ,也 肩 负非 物 质 文 化 遗产 保护 的 责 任 。文 化 包 括 有 形文 化 和 无 形 文化 , 省博 物 馆 作
的文 化 认 同 主 要指 各 民族 之 间文
化 的 相 互理 解 、沟通 ,彼 此 认 可
与 尊 重 。 使 用 相 同 的 文化 符 号 . 遵 循 共 同 的文 化 理 念 ,秉 承 共 有
体来 看 ,有的 从立法 方 面来 努力 . 有 的从 管 理 体 制 去 探索 ,有 的 直 接将 它 与 发 展经 济 联 系 起 来 .虽 然 取 得 了 一定 成 效 ,但 也 出现 了
收集 器 物 。忽视 了无 形 文 化 遗 产 的 保护 ,忽 视 了有 形 文 化 遗 产 上 附着 的大 量 无形 文 化 的 内涵 。我 们可以说我 们的青铜器 保价 1 亿 美 元 ,但 是 我们 说 不 清 楚 它 所 处 的历 史 阶 段 ,使 用 它 的 人 及 它 在
我 们 组织 了人 现 场 表 演 ,例 如 纺 织 ,做 这 些 事 是 想 向 社 会 表 明 了
世纪 5 年 代 ,曾 同时 拍 摄 过 关 于 0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全文)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全文)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全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库中找寻适合自己文化特点的心理治疗方法,便成了中国心理治疗师应该承担的重任。

心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间题,它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始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1]。

其中,心性就是“指众生的本性或称之为心的本性”[2],心性论是“关于人的心性的理论或学说”[3]。

目前,以心性论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局限的理论探索方面,缺乏系统性、创新性和临床实用性。

作者经过20年的心性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尤其在禅宗修持中有所领悟,得以管窥中国传统文化之奥秘,从而探索一种适合中国人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作者曾经于2012年发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探索一文[4],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初具轮廓。

本文是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过去提出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作了比较完善的修改和总结,进一步系统地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核心理念和可操作性训练技术,更具有临床实用性。

1.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治疗的特点1.1 让来访者认识自己,体悟自己本真的心性心性论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和禅宗中的说法虽有差异,但他们所探讨的实际上是同样的问题。

孟子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这就是儒家的“存心养性”说,也是儒家心性论的源头,至宋明心学发展成熟。

道家心性论发端于魏晋之际,吕洞宾祖师有“炼心之学,入圣之学也。

炼性之学,登真之学也。

炼精炼气炼神,均以此为枢纽”(《吕祖全书》),这就是道家的“炼心炼性”说,至后世的全真派,心性论思想发展成熟。

禅宗的心性论起源于原始佛教,理论发展最为完善,至六祖慧能大师有“无上菩提,须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的表述,这是禅宗的心性学“识心见性”说,后来演变为大家所熟识的“明心见性”说。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是一个广阔而深刻的话题,它涉及到人们对汉字的理解、使用和传承,同时也反映了汉字对于中国人民的情感连接和身份认同。

首先,汉字的文化认知是指人们对汉字的理解和认识。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意义。

通过学习汉字,人们能够了解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例如,汉字中的一些部首和偏旁可以反映出古代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如“木”字中的“木”就是木头的形状,表示与木相关的事物。

此外,汉字中的一些字义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如“道”字中的“辶”表示行走,而“首”则表示首领,结合起来就是“道”的本义,即引导人们前行的首领或原则。

通过对汉字的学习和理解,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密切相关。

汉字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和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认同。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每当我们看到汉字,无论是在书籍、广告还是街头巷尾,都会激发起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汉字的存在和使用,不仅是中国人民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是连接着中国人民的情感纽带。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

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还体现在人们对汉字的使用上。

汉字是中国人民的日常书写工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汉字的书写和使用,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递文化信息。

汉字的书写需要细心和耐心,它要求人们在纸上或屏幕上一笔一划地描绘出每个字形,这种过程既是一种艺术的创作,也是一种对自身心灵的磨砺。

通过书写汉字,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够培养自己的耐心和专注力。

同时,通过汉字的使用,人们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让汉字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汉字的文化认知与民族心理还反映在人们对汉字的传承上。

对待民族文化的三种心理

对待民族文化的三种心理

民族文化的三种心理我把中国人对待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心态整理出来三种心理,一种是民族文化自大心理,一种是民族文化自卑心理,一种是民族文化自信心理。

民族文化自大心理主要来说就是只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厉害无比,什么都好,一点点糟粕也会被他们解释成精华,容纳不了一点的外来文化,当外来文化与他们要做一样的事情时,他们又极度鄙视,认为他们心胸狭隘,这种人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胜性,但无限扩大了自己心目中中国文化的这种优胜性。

民族文化自卑心理主要说就是不认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为全是封建糟粕,这种人的心理大多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心理,主要表现在对外国十分迷恋,对于中国文化极为鄙弃,从而导致了崇洋媚外,这一种人完全迷信外国文化,而对中国文化十分不自信,造成了对于中国文化认识不足。

民族文化自信心理主要是既认可中华民族的文化,也不鄙视外国文化,而能够不断的学习外国文化,并且可以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能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不足,也认识到外国文化超越我们中国文化的地方,从而不断学习,使得中西方文化对自己的精神言行方面都有影响,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是自信心理。

民族文化自大心理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后,被这种文化吸引,但没有学习外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面面俱到,不承认外国文化的优点,即使是中国文化中学习容纳的外国文化,他们也一概否定,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而否定是外国文化,形成这种心理主要的问题还是学识不够,见识不够,这一类人在中国占据了极大一部分,而他们也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靠着自己积累的知识来认可和反驳一切,而从来不思考别人说的是否是对或者错,是事实还是胡说,从而造成了自己一叶蔽目、心里滋生骄傲自大的特点。

民族文化自卑心理主要的原因还是崇洋媚外,造成这种心理的人们大多是受到民国时期各大师的影响,看到了各位大师关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发扬西方科学精神等言论,各位大师的言论也有好有坏,良莠不齐,当时主要原因是西方文化在一瞬间冲进了中国,极大的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精神冲击,很多有学问的人看到这种思想的先进性,就不断的宣扬这种先进思想,导致了忽略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部分人在中国也是极多的,其实在民国各位大师的笔下,也有许许多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之作,国学经典之作,但是因为学习的人少,而社会上留下的关于西方思想的多,导致了后人学习时候的偏听偏信,造成思维的误区,从而导致了当今一部分人的崇洋媚外,既国外的月亮是圆的这种思考方式。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道)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道)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道)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以及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道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心理健康的良方,你了解过哪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谈: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4、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心理健康有何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心理健康的良方,你了解过哪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广泛存在于不同的朝代,今天已经逐渐失传,有的还在流传,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特别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商业CARDS,知道茶是一种伟大的享受生活。

从茶具的选择到茶席的摆放,无论是简约自然,还是隆重华丽,茶席的高雅意境都丰富了现代人的精神品位,也体现了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易学在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包括风水学、命理学等诸多内容。

自古以来,它就被纳入各种学术理论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

易学思想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是重要的文化之一,指导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并作为一种文化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思想、伦理、风俗、习惯和行为,学习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发展,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在我国流传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至今仍绽放着灿烂的光芒。

中国在西汉和东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

后来,智慧展现在纸上,又有了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最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

专业人士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专业人士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民族文化心理概念辨析——兼论民族心理学学科特性的显现

民族文化心理概念辨析——兼论民族心理学学科特性的显现
广西民族研究
2 1 年第 1 ( 02 期 总第 17 ) 0期
・3 l1・
民族 文 化 心 理 概 念 辨 析
兼论 民族 心理 学 学科特 性 的 显现
查 明华
【 摘 要】民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它的学科特性的显现在于服务民族的发展与共同生活, 狭
义的民族 文化心理是 其研 究的重要 内容 。从 内涵界定 :狭 义的民族文化心理指 受 民族历 史地积淀 的社会
i eojci xs n ea drl ossc s epe tig , bet ec, hc f e cdb eS- o t t bet eei e c a n u ha o l, n s ojc t w i i u n e yt O r oh v t n et i p h s . hn l h
ca u t r c u l td f m a o a itr . T e c n e t xe so n l d s v l e ,at u e c a a tr — i l l e a c mu a e r n t n lh s y h o c p t n in i cu e a u s t t d h c ei c u o i o e i r s
— —
A 0 o t l n he Em b d m e t ft s i i r s o i n so he Dicpl na y
Ch r c e itc fEt n c P y h lg a a t rsiso h i s c o o y
Zha M i h ng ua
i n e fo o rr l td d s i ln s re c r m t e eae icp i e . h
Ke r s E n c c l r n l y;E n c c l r n a i f ar w e s ;E n c p y h lg ; y wo d : t i u t a me t i h ul a t h t i u t a me t l y o ro s n e t i s c o o ul t n h y C mmo s c oo ia k o n p y h lgc ma e—u fn t n i l p o a o a t i l y

民族心理的意义和作用

民族心理的意义和作用

民族心理的意义和作用
民族心理的意义是指人们在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等方面受
到某个民族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民族心理的作用涉及到
个体和社会多个方面:
1.个体方面:民族心理可以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形成其独
特的人格和价值观念,促进个体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

2.社会方面:民族心理可以促进民族凝聚力和对自身文化传承的保护,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稳定和发展。

3.跨文化交流方面:民族心理是人们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于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互相尊重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4.教育和治理方面:民族心理的研究可以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和治理提
供科学依据,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总之,民族心理的意义和作用在个人、社会、文化和国家层面上都十
分重要,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加强跨文化交流,共同建设和谐的
多元文化社会。

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文化面貌,它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等特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样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变得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民族文化的发展。

首先,从社会认同的角度来看,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自己所属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的认同感,它是人们建立自身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民族文化的认同不仅强化了一个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而且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民族文化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同和自豪感的源泉,也可以成为人们身份认同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其次,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不同国家的文化频繁交流并融合,在这样的文化融合中,民族文化也得以借鉴和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优点,进而发展壮大。

不同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共识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从而避免文化冲突和隔阂。

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借助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更多的机会。

此外,社会传承也是影响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承、书面传承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形式进行的。

社会传承使得民族文化的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等元素得以长久保存和传承,也能够激发人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关注和重视。

而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方式。

民族文化需要得到社会传承的支持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扬光大。

最后,创新也是影响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族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可以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精神内涵。

马克思曾说过:“只有不断地创造新的需要,才能促进需要的不断满足。

”民族文化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在促进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壮大。

民族心理学范文(二)

民族心理学范文(二)

民族心理学范文(二)引言概述:民族心理学是研究与心理学和民族文化有关的心理现象和过程的学科。

人们的心理与他们所属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民族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民族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正文内容:1. 文化价值观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不同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例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等。

- 文化价值观对个体的自我认同、社交行为和情绪表达产生影响。

-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面对挫折、冲突和压力时表现出的心理适应方式也存在差异。

2. 语言与思维模式- 每个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沟通方式,这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信息处理方式。

- 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人可能对同一概念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 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着民族心理特征,例如对情绪表达的偏向和态度。

3. 社会化与人际关系-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化方式和人际互动模式。

- 一些文化背景下的人更注重群体认同和社会关系,而另一些文化背景下的人更注重个体自主性和竞争性。

- 民族心理学研究社会化对于个体自我认同、归属感和自我表达的影响。

4. 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不同民族的人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上存在差异。

- 民族心理学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幸福感的定义和追求方式。

- 文化因素对于个体在压力和挫折面前的抗逆力和适应能力也有影响。

5. 文化传承和认同- 民族心理学研究了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文化传承与认同与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自豪感和价值观的塑造密切相关。

- 文化认同对于个体心理发展、自尊和自我评价有重要影响。

总结:民族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文化价值观、语言与思维模式、社会化与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以及文化传承和认同等因素都在塑造着个体的心理结构和行为表现。

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间差异的理解,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交流。

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

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

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多元化的增加,各国都面临着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问题。

少数民族群体通常指的是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中人数相对较少、相对于主要民族有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的群体。

他们通常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都面临着各种挑战,这些挑战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关注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文化适应是少数民族群体与主流文化之间互动的过程,旨在维持自我认同和同时适应主流文化。

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改变。

少数民族群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压力,包括语言障碍、社会排斥、就业歧视等。

这些因素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文化适应困难可能会导致少数民族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表明,文化冲突和适应困难是导致抑郁、焦虑和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数民族群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面临的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压力,以及与主流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社会认同和自尊心的问题,都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和社会应该重视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也需要加强研究,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支持。

总之,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文化适应困难可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适应主流文化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关注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其文化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问题在少数民族和多元文化背景中的特点与处理策略

心理健康问题在少数民族和多元文化背景中的特点与处理策略

心理健康问题在少数民族和多元文化背景中的特点与处理策略在当今的社会中,少数民族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少数民族及跨文化群体常常面临着与主流文化不同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念和身份认同困扰。

因此,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在这些特殊背景下的特点,并针对性地制定处理策略,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及跨文化群体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在少数民族和多元文化背景中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跨文化移民常常面临着文化冲突、身份认同、语言障碍等多重压力。

他们可能在主流文化中感到孤立和排斥,产生孤独感和适应困难。

同时,少数民族可能遭受种族歧视和偏见,这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针对这些特点,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处理策略。

首先,建立一个宽容和接纳的社会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避免歧视行为的发生,真正实现平等和包容。

其次,跨文化移民可以通过融入主流文化来增强自己的身份认同感。

学习和掌握主流语言,了解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减少适应困难。

此外,在心理咨询和支持方面,为少数民族及跨文化群体提供特别设计的服务非常重要。

心理咨询师应对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此外,早期预防和教育也是重要的策略之一。

通过向少数民族和跨文化群体提供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

教育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除了上述策略,政府和社会团体也需要关注以少数民族和跨文化群体为重点的研究和政策制定。

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需求,我们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服务。

总之,在少数民族和多元文化背景中,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独特的特点。

我们需要针对这些特点制定相应的处理策略,以提高少数民族及跨文化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一是团结统一的传统,二是独立自主的传统,三是爱好和平的传统,四是自强不息的传统。

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概括。

有人借助传统的词语,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八个字。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有人另作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是: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3)中华民族心理: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

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富于凝聚力、富于同化力、爱好自然,追求光明;主静,爱好和平;中庸、稳重;一统性、知足、爱国主义、忧患意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4)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心理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心理

汉字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心理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民族心理。

首先,汉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汉字的形状和结构与其所表达的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汉字“山”字的形状就像是山峰的轮廓,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使得人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字义。

另外,汉字的结构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事物本质的思考方式。

比如,汉字“木”字代表着“树木”,而“木”字的结构就像是一棵树的形态,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融入。

其次,汉字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人民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

例如,汉字“仁”字代表着仁爱之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汉字“义”字则代表着道德和正义,它是中国人民对于社会秩序的追求和维护。

这些汉字所传递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中国人民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和谐以及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追求。

此外,汉字还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民族心理。

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母语,它深深地融入了汉族人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中。

汉字的书写和阅读过程是一种思维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体现。

通过汉字的使用,汉族人民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独特身份和文化传承,这种民族心理的认同也促进了汉族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汉字的地位和使用方式也面临着挑战。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依赖于电子设备和拼音输入法,汉字的书写和阅读能力逐渐下降。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视汉字的保护和传承,让汉字继续发扬光大。

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将汉字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让汉字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综上所述,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民族心理。

汉字的形状和结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心理的认同,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汉族人民思维方式的窗口。

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2)

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2)

作者:杨德森来源:昆明国际心‎理治疗大会‎文献资料一个历史长‎存的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振兴‎,必须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每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历代传承的‎民族性,它是长期共‎同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共‎同需要与利‎益、共同命运和‎理想所形成‎的。

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什么是大多‎数中国人在‎这个共同的‎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心‎理特征或民‎族性格呢?当国家初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面向廿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交融化‎的新时代,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又将‎如何发展变‎化呢?一.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特征中华传统文‎化中两千五‎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与封‎建宗法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伦理道‎德、社会责任、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

它对维持家‎庭与社会的‎稳定,规范行为与‎人才培养,起过有益的‎作用。

但是它压抑‎个性自由,缺乏平等意‎识,没有科学、民主的人文‎精神与尚武‎、创新意识。

儒家文化强‎调伦理道德‎,所立项目与‎释义众说纷‎纭,以仁为例,至少有几十‎种解释,即在论语中‎,也见于多处‎而含义不一‎。

到共和国成‎立之前,儒家学者仍‎有“仁、义、礼、智、信”五常;“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和“礼、义、廉、耻”的四维等提‎法。

儒家文化通‎过教育对民‎族性格与价‎值取向有广‎泛的影响。

儒者立身处‎世,接受与奉行‎入世与济世‎的、积极有为的‎、讲究伦理道‎德的下列原‎则:修齐治平,仁义忠孝;少立大志,耀祖光宗。

内圣外王,立德立功;刚健有为,人定胜天。

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朵‎奇花是道家‎文化,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与孔子、孟子的儒家‎文化并存两‎千余年。

虽然历代统‎治者多数支‎持与利用儒‎家文化,达到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与王侯统治‎地位的目的‎,甚至是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道家以‎其辩证思维‎、尊重个性、超脱风度(否定权威崇‎拜与等级依‎附)与道法自然‎的哲学,在百家争鸣‎之中独树一‎帜,如鹤立鸡群‎,与儒学正统‎既分庭抗礼‎,又相辅相成‎。

从剪纸文化中看民族心理变迁

从剪纸文化中看民族心理变迁

从剪纸文化中看民族心理变迁
王 小 琴 ( 四川 大学 四川 成 都 6 0 6 ) 1 0 5
内容摘 要 : 民俗 剪 纸 作 为 一种 民 间传 承 的 文化 现 象有 着 旺盛 的 生命 力 , 深厚 的 文 化 内涵在 人 们 的 心 理 中体 现 出 了独特 的价 其
值。
显 得 尤 为重 要 , 纸 取 “ ” 剪 象 丰富 , 乎 无所 不 及 。 案选 择 很有 讲 几 图 究 ,象 ” 选取 要 有 一 定 的 文化 内涵 并 且 要 符合 使 用的 场合 。剪 “ 的 纸人 通 过传 统 中对 事物 赋 予 的各 种 意 义 自行 选 择适 合 的图案 。 取 象 的方 法 有 很 多 , 普 遍 的 一 种就 是 “ 音 取 象 ”它 是 在 原 始 巫 最 谐 , 术 信 仰 和谐 音 避讳 的基 础 上 形 成 的 , 蕴 含 着 中古 文化 的 自觉 精 又 神 ,体 现 了 民间 社 会 对 自然 物 态 的 直 接 观 照 与 象 征 理 解 。 比如
“ ” 音 “ ” 暗指 年 年 有余 ; 鸡 ” 音 “ ” 寓 意 吉祥 如 意 , 鱼 谐 余 , “ 谐 吉 , 像 这 样 的 例子 还 有很 多 , 此 不 赘 述 。 在
剪 纸 选择 红 色作 为主 要 颜 色不光 表 示 喜 庆 和 吉祥 . 而且 还 体
现 了 自古 以 来所 形 成 的统 治 阶 级 的权 威 意 识 . 即将 红 色作 为权 威 的 象征 。 民俗 剪 纸 的 图案 构 成丰 富 多彩 , 莲花 、 蟾 、 髻娃 娃 等 金 抓 被 作 为剪 纸的 经典 图案 . 些意 象代 表 了人 们 对 现 实生 活 的 关注 这 和 对 美 好 愿 望 的 祈 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面子问题
学院:商学院
班级:财务管理111班
姓名:甘甜
学号:1123230122
中国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面子问题
【摘要】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具有极大的联系,民族心理的产生基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的表现。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就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而产生的。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面子问题好面子的好处
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都是由于民族的形成、发展而产生的。

民族心理作为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寓于民族心理结构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之中。

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是密切联系的。

不同的文化模式可以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特点。

民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民族文化在其成员心理上的投射,可以说,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的放大,民族心理是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

中国的文化特征是一种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文化,孔圣以“仁”为“至德”,“仁”由“二”和“人”组成,指的就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因而中国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具有典型的关系取向。

“面子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面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孔不入,中国人重视“脸面”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土壤的。

中国人爱面子的现象跟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有关。

中国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而儒家提倡的是“和为贵”的人际交往原则,所以,给别人“留几分薄面”就成了维护人际和谐的重要手段。

两千年儒家思想教导人们要重视“礼、义、廉、耻”。

讲谦恭、矜持、中庸、和谐;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凡是语言、动作、办事方式方法、做人尊严、人格等与提倡不符者,均的受到批评和谴责,为人们所不齿,好名声好面子就保不住,就会丢人显眼。

而且儒家思想提倡朋友间的共生共荣,即使朋友有错,也不当面揭短。

面子背后是人情法则,是人际关系的相互维持和利用,最根本的是彼此间利益的交换和满足。

就是这种文化下导致了中国人把“面子”看得很重。

中国历来就有“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人贵有自知之明””、“不为三斗
米折腰”、“要有骨气”等说法,其实说的就是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在没有书面记录信用等级的年代,面子就是最好的信用“评定证书”,谁敢不重视呢?长期下来中国人就养成了爱面子的习惯,关心自己的品行,关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

传统中国人,以农耕生活为主,生活在十分封闭的环境中,很少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所以一旦有机会与外界接触,人们往往不遗余力地表现自己,以此满足自尊的需要。

所以传统中国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似乎更加迫切、更加强烈地要求他人尊重自己。

在中国越是要面子的人其自尊心也就越强。

所以在一个人极力维护自己的“面子”时,实际上他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当一个人伤害了别人的“面子”时,实质上他是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当一个人被骂为“不要脸”时,实质上是认为他不要自尊了。

面子与自尊、尊严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一个人的自尊心越强,那么他就越要面子。

自尊心强往往就会处处和别人比较,好表现自己,希望自己比别人优秀,发展下去便容易走向自私虚伪,拒绝接受真理,拒绝接受现实并尝试过富有意义的真实生活。

面子说穿了就是一个尊严与自尊的问题,一个人没有尊严和自尊那就无所谓面子。

自尊是里,面子是外,自尊是背后动机,面子是外部彰显。

面子是个人从他人获得的社会尊严,或经他人允许和认可的公众形象。

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给面子”、“争面子”、“丢面子”、“爱面子”、“伤面子”、“丢脸”、“无脸面见人”、“打肿脸充胖子”、“打掉了门牙和血吞”、“打断了胳膊往袖子里掖”等等,都是自尊与尊严的表现。

自尊与尊严是每个民族都有的,只是由于中国的特定的文化,使这在传统中国人那里得到畸形发展。

不过,爱面子也有一定的好处。

因为面子本身是在自尊和尊重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面子往往代表着声望、地位与成功尺度,因此,“面子”既是加强道德标准的社会戒律,又是维持个人道德标准的保证,是一种内部戒律。

中国人常常因为“要脸”“爱面子”而选择某种道德行为,如慈善捐赠等。

中国人常常会选择那些能给自己“争脸”、“争面子”的社会行为,而主动放弃那些可能导致自己“丢脸”或“丢面子”的事情。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根据面子标准来选择自己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而更多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兴趣。

因为有“面子”的存在与调节作用,才使中国的人际关系相对和谐,社会也才如此稳定。

许多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社会是一种超稳定结构,面子对这种超稳定性形成与维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面子,人们常常把不符合社会期望、社会道德的一面隐藏起来,而将符合社会期望、社会道德的一面加以显扬。

这诚然不能算实事求是,但却在客观上净化了社会环境。

另外,面子使人具有羞耻感,而羞耻感又是人类的一切道德赖以形成和建立的基础。

中国人把礼义廉耻看得十分重要。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有十分强烈的羞耻感,要脸面。

倘若没有羞耻感,任何脸面都不要,那也就无任何道德可言,甚至法律对他也是没有约束力的。

“止于至善”是中国人的执着追求,因此,中国人对凡对与道德规范有关的一些“丢脸”、“丢面子”的事情是最感羞耻的。

“丢面子”,尤其是“道德”的“面子”常常使个体陷于困境,导致他的生活境遇和原有的人际关系完全改变,甚至会使他走上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