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氮肥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影响
植物营养学题库答案1

植物营养学题库答案1名词解释1.硝化作⽤:⼟壤中铵态氮肥或尿素转化成的铵在硝化细菌作⽤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2.最⼩养分定律:在作物⽣长因⼦如果有⼀个⽣长因⼦含量相对量少,其他因⼦即便丰富也难以提⾼产量。
3.⽣理酸性肥料:施⼊⼟壤后,经植物吸收作⽤,⼟壤呈现酸性的肥料。
4.复合肥料:肥料主要成分中同时含有N、P、K三要素或其中任何两种元素的化学肥料。
5.⽣理碱性肥料:施⼊⼟壤后,经植物吸收作⽤,⼟壤呈现碱性的肥料。
6.营养临界期: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或营养元素不平衡将对植物⽣长发育造成损害,⽽这种损害即便以后养料补充也很难纠正,这段时期叫植物营养临界值。
最⼤效率期:在植物的⽣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效能的时期。
7.⼟壤供肥强度:⼟壤溶液中养分浓度与作物根表⾯该养分浓度之差。
供肥容量:⼟壤溶液中养分浓度降低时,⼟壤补给有效养分的能⼒,即潜在转化为有效养分的能⼒。
8.矿质营养学说:⼟壤的矿物质是⼀切绿⾊植物唯⼀养料,厩肥及其他有机肥料对于植物⽣长所起的作⽤,不是由于其中所含有机质,⽽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分解形成的矿物质。
9.异成分溶解:过磷酸钙施⼊⼟壤后,⽔分从四周向施肥点汇集,使肥料中的⽔溶性磷酸⼀钙溶解并进⽽⽔解,形成磷酸⼀钙、磷酸和磷酸⼆钙组成的饱和溶液。
10.离⼦拮抗作⽤:⼀种离⼦存在抑制另⼀种离⼦吸收的作⽤。
协助作⽤:⼀种离⼦存在促进另⼀种离⼦吸收的作⽤。
11.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论⼤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对作物来说是同等重要的,缺⼀不可。
营养元素不可替代律:作物所需各种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都有其特殊功能,相互间不可替代。
12.反硝化作⽤:NO3-在嫌⽓条件下,经过反硝化细菌的作⽤,还原为⽓态氮的过程。
13.磷酸退化作⽤:贮存潮湿条件下,过磷酸钙吸湿后,会引起各种化学变化,往往使⽔溶性磷变为⽔不溶性,这种作⽤通常称为磷酸退化作⽤。
14.归还学说:由于不断栽培作物,⼟壤中的矿物质势必引起损耗,如果不把⼟壤中摄取的矿物质归还⼟壤,⼟壤将会瘠薄,⼨草不⽣,完全避免不可能,但施⽤矿质肥料使⼟壤损耗和营养物质归还之间保持⼀定平衡。
氮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治理方法

氮肥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治理方法随着农业生产不断的发展,氮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氮肥对环境污染的问题。
氮肥的过量使用导致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减少氮肥对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具体的影响及相应的治理方法。
一、氮肥对土壤污染的影响氮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但其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环境的污染。
氮肥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但其过多的使用会造成植物根系的繁茂和根系的腐化,导致土壤结构松散和破坏。
同时,氮肥还会使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在使用氮肥的时候,应注意控制使用量,避免对土壤造成过大的影响。
二、氮肥对水体污染的影响氮肥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其中的一部分会随着降雨被冲刷到地下水和地表水中,进而对水体环境造成污染。
氮肥过多的使用会使土壤中的氮素浓度超过土壤的吸收能力,导致氮肥向地下水和地表水中慢慢渗漏。
此外,氮肥还会使水中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剧,进而导致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出绿色或蓝色等异常颜色,同时也导致水质劣化。
因此,在使用氮肥的过程中,应注意控制使用量,避免对水体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
三、氮肥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氮肥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其过量促进了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也会使氮的挥发量进一步增加,进而导致大气环境的污染。
氮气能够与其他气体反应产生二氧化氮等化合物,从而形成酸雨,导致土壤与水体的酸化。
此外,氮肥也能造成光化学烟雾,一些氮化合物能与其他气体化合,导致大气环境中的光化学反应加剧。
因此,在使用氮肥的过程中,应注意控制使用量,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氮肥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
四、氮肥治理方法为了减少氮肥对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治理方法来降低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首先,应妥善管理农业废弃物,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应加强土地整治工程,重点考虑土壤质量恢复和提高土壤的肥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生物技术来净化污染水体和土壤。
秸秆还田与减量施氮对土壤固碳、培肥和农田可持续生产的影响

秸秆还田与减量施氮对土壤固碳、培肥和农田可持续生产的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秸秆还田与减量施氮对土壤固碳、培肥以及农田可持续生产的影响。
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两种农业实践方式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本文将通过综合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系统地评估秸秆还田与减量施氮的效果,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提升土壤质量和农田生产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讨论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合理应用这些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提高土壤碳库、培肥土壤和保障农田可持续生产方面的潜力。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土壤碳库的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秸秆还田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业实践,在现代农业体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减量施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为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提供了新的可能。
秸秆还田与减量施氮的结合,旨在通过优化农田管理措施,实现土壤固碳、培肥和农田可持续生产的目标。
在秸秆还田方面,大量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持水能力,提高土壤肥力。
同时,秸秆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等物质可以促进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的释放,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秸秆还田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库,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积极意义。
减量施氮技术则旨在通过减少氮肥的施用量,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素盈余,减少氮素流失对环境的污染。
研究表明,合理减少氮肥用量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可以减少氮素在土壤和水体中的积累,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
同时,适量减少氮肥施用可以促进作物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将秸秆还田与减量施氮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
一方面,秸秆还田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物质,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有利于土壤固碳和培肥。
另一方面,减量施氮减少了氮肥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为农田可持续生产提供了保障。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

关于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及有效治理举措阐述化肥是现代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农业生产资料,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增产。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和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
对化肥对土壤的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显得非常重要。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酸化:氮肥和硫肥的大量使用会增加土壤的酸度,影响土壤的生态环境,降低土壤的肥力。
酸性土壤中重金属的活动度增加,从而增加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构成风险。
2. 土壤盐碱化:长期使用含氯、钠的化肥会导致土壤中盐分积累过多,导致土壤盐碱化现象。
土壤盐碱化不仅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还对土壤中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破坏。
3.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过高:某些化肥中含有重金属元素,长期施用会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过高,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和作物品质构成威胁。
上述表现说明了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因此需要有效的治理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从合理施肥、选择合适的化肥、土壤修复等方面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止化肥对土壤污染的关键环节。
合理施肥就是按照作物生长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科学施用化肥。
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化肥品种和数量,避免过量施肥造成化肥残留。
可以结合土壤测试结果,掌握土壤养分的真实状况,有针对性地施用肥料,避免过度施肥。
2. 选择合适的化肥合理选择化肥种类和品牌也是预防土壤污染的重要手段。
可以选择含有有机质成分较高的氮肥、磷肥、钾肥等化肥,并且尽量选择没有重金属、氯元素等有害物质的产品。
农民还应该注意尽量减少使用速效肥、易淋溶的化肥,以减少肥料对土壤的损害。
3. 土壤修复对于已经受到化肥污染的土壤,可以采取土壤修复的措施,恢复土壤的健康状态。
土壤修复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改良土壤,调整土壤pH值,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等。
可以采用添加有机质或酶制剂来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固碳能力。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肥料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长期以来对于化肥使用的量过大,化肥过度施用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正大力推进新型肥料的研发和应用,以实现肥料的高效利用和绿色化。
本文将就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及新型肥料的发展进行探讨。
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目前,我国肥料的使用量居全球前列,每年消耗的肥料超过3亿吨,化肥消耗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化肥的过度使用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
过度使用化肥还导致了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调整我国肥料的使用现状,改善化肥使用的方式迫在眉睫。
新型肥料的发展为了解决我国肥料使用过度带来的问题,我国正大力推进新型肥料的研发和应用,以实现肥料的高效利用和绿色化。
新型肥料主要包括微生物肥料、有机肥料、复合肥料、缓释肥料等。
这些新型肥料有着许多优点,比如可降解性好、对土壤无污染、能够改善土壤境况、提高农产品质量等。
新型肥料的研发和应用对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是新型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微生物肥料是指以微生物为主要活性成分,结合了一定的有机质成分和少量的矿质养分的一种新型有机肥。
它具有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等一系列优点。
微生物肥料还具有抗病、促生、抗逆等特性,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明显的效果。
微生物肥料的研发与应用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有机肥料的使用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有机肥料是指由动植物的残体、排泄物、工农废弃物经过一定的处理和发酵而形成的一种天然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多种元素,对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有着显著的效果。
有机肥料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质量,还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氮肥施用对土壤环境与作物品质影响分析

氮肥施用对土壤环境与作物品质影响分析氮肥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化肥,通过提供植物所需的氮元素,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加农作物产量。
然而,过量使用氮肥不仅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还可能对农作物的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土壤环境和作物品质两个方面分析氮肥施用对其的影响。
首先,氮肥施用对土壤环境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过量的氮肥施用会导致氮素积累在土壤中,引发土壤酸化、养分失衡等问题。
一方面,高浓度的氮元素会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抑制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造成土壤贫瘠化。
另一方面,氮肥的过量施用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从而引起土壤污染的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的风险。
因此,合理使用氮肥、科学施肥对土壤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除了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外,氮肥的使用也会对作物的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适量的氮肥施用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
然而,过量的氮肥会导致作物吸收过多的氮元素,使其生长过于繁茂,影响果实的品质。
例如,蔬菜种植中,过量的氮肥施用会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升高,对人体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
此外,在水稻、小麦等谷物作物中,过量的氮肥施用会导致蛋白质积累过度,使谷物的口感变差,影响营养价值。
因此,在氮肥的施用上,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施肥,以保证作物品质的提高。
为了减少氮肥施用对土壤环境和作物品质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合理调整氮肥的施用量。
科学测定土壤中的氮素含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氮肥施用量,避免过量施肥造成的问题。
其次,采用优质有机肥料替代部分化学氮肥。
有机肥料不仅可以提供氮元素,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性,减少土壤侵蚀,对土壤环境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此外,可以采用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微生物菌群的优化和调控,提高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促进氮肥的有效利用率,减少氮肥的流失和排放。
另外,农民在施用氮肥时也需注意正确的施肥技术。
《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范文

《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施肥成为提高农田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关键手段。
然而,施肥过程中的N元素迁移转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尤其是农田土壤N2O排放。
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施肥与N2O排放的关系施肥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过程,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然而,过量的施肥会导致土壤中N元素的过量积累,进而促进N2O的产生和排放。
N2O是一种氮氧化物,其产生主要与土壤中的氮素转化过程有关,如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等。
这些过程受到施肥类型、施肥量、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不同施肥措施对N2O排放的影响1. 有机肥与化肥的对比有机肥和化肥是农田施肥的两种主要方式。
研究表明,与化肥相比,有机肥的施用可以降低农田土壤N2O的排放量。
这主要是因为有机肥中的N元素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其矿化过程相对较慢,从而减少了N2O的产生。
而化肥中的N元素主要以铵态或硝态形式存在,易引发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导致N2O排放增加。
2. 合理施肥量的影响合理控制施肥量是减少N2O排放的关键措施。
过量的施肥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导致土壤中N元素的积累,从而增加N2O的排放。
研究表明,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施肥量,可以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有效降低N2O的排放。
四、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1. 影响因素影响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因素包括施肥类型、施肥量、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等。
此外,农田管理措施如耕作方式、灌溉方式等也会对N2O排放产生影响。
2. 调控措施(1)优化施肥策略: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施肥类型和施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N2O排放。
(2)改进耕作方式: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如轮作、间作等,改善土壤环境,减少N2O的产生和排放。
铵态氮肥定义

铵态氮肥定义铵态氮肥:为绿色农业注入活力的高效肥料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
其中,高效的肥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种新型肥料——铵态氮肥,并探讨其在绿色农业中的应用前景。
一、铵态氮肥的定义与特点铵态氮肥是一种含有铵态氮(NH4+)的化肥,通常以氨气或尿素的形式存在。
铵态氮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可以促进植物的茎叶生长和根系发育。
与硝态氮(NO3-)相比,铵态氮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氮肥。
此外,铵态氮肥还具有以下特点:1. 易于储存和运输:由于铵态氮肥呈固态,因此不易受潮、变质和挥发,有利于长期储存和稳定供应。
2. 施用方便:铵态氮肥可以直接撒在土壤表面或通过灌溉系统施用于作物根部,操作简便。
3. 价格相对较低: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氮肥(如硝态氮肥),铵态氮肥的生产成本较低,因此市场价格较为亲民。
二、铵态氮肥在绿色农业中的应用前景1. 提高农作物产量:研究表明,适量施用铵态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是因为铵态氮能够促进植物茎叶生长和根系发育,从而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吸收能力。
2. 改善土壤质量:铵态氮肥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透气性。
这些优势有助于维持土壤生态平衡,减少化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采用铵态氮肥替代传统的化肥可以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铵态氮肥还可以与其他绿色农业技术相结合,如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中国在铵态氮肥研发方面的成就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绿色农业发展,加大了对铵态氮肥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铵态氮肥生产企业,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还远销海外。
长期施氮对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长期施氮对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作者:程爱珠来源:《新农村》2017年第20期氮素的使用,能够促进土壤净初级生产能力、产出量的提升,也能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进行改善。
但是,长期施氮,也会造成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降低等现象。
以此,安徽省旌德县旌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工作人员在文中,针对长期施氮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进行分析,为其构建合理的实施制度,不仅能促进氮肥的合理利用,也能免受污染。
1 长期施氮对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的影响施氮会影响土壤酸碱数值和土壤微生物。
虽然施氮能够促进土壤酸碱数值的提升,但是,在亚硝酸盐过程中,长期施氮,也会造成严重的土壤酸化。
经过相关研究,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PH数值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当为酸性土壤的时候,细菌的多样化和丰度会明显降低。
细菌对PH数值是更为敏感的,尤其在酸性土壤中,会产生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等。
细菌对PH值比较敏感,是因为对PH值的耐受范围较小。
在多种类别真菌中,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长。
所以,长期施氮,会影响PH数值,降低土壤中的细菌数量,也会在期间引发一些病害,破坏农田的生态平衡。
施氮也会影响土壤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
长期施氮情况下,会增加土壤中的氮氨含量,增加土壤中的积累量。
在微生物中生长中,氮氨为主要因素,随着其含量的不断增加,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种群。
如果氨钛氮的含量比较高,也会给微生物生长带来一定危害。
硝态氮含量的提升,能够促进土壤中硝化细菌的生长,增强硝化强度。
通过一定研究发现,当氮含量不断增加的时候,微生物不断生长与繁殖,因此说,土壤中的氮素会影响土壤微生物,也是当前施肥工作中需要重点思考的方式。
施氮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微生物。
比如:单施氮肥,将其应用到东北黑土中,其有机质降低。
将其与不施肥的机组进行比较,施氮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升,有机氮肥的增加,会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升,也能保证土壤微生物的积极生长,实现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有机碳含量的增加。
新型多功能生物有机肥的研发

新型多功能生物有机肥的研发概述: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于高效、低成本、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因此,研发一种具有多功能的生物有机肥料,能够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对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理和设计思路:1.选择适宜的有益微生物:通过筛选和鉴定适宜的微生物菌株,如植物生长促进菌、根际固氮菌等,来提高作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抗逆性。
2.发展高效固氮菌:通过研究和改良微生物的固氮功能,促进植物对氮的吸收利用,减少对化学氮肥的依赖,减少氮肥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3.结合有机质:利用有机质作为微生物的培养基和基质,提供养分和能量,增加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4.引入保持水分和缓释养分的材料:结合硅酸盐、多糖、藻酸钠等材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肥料缓释效果。
5.添加生物活性物质:引入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提高肥料的有效性和作物的产量。
6.优化微生物菌株的配方和培养技术:通过研究和改进微生物菌株在不同土壤环境中的适应性和活性,优化微生物菌株的配方和培养技术,提高其在有机肥料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
优势和应用前景:1.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多功能生物有机肥料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和有益微生物,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2.改善土壤质量和保护环境:有机肥料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肥料利用率,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保护土壤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多功能生物有机肥料的使用能够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降低作物生产的成本。
4.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多功能生物有机肥料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农业向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总结:新型多功能生物有机肥的研发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环境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工作,需要深入探索微生物菌株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优化配方和培养技术,同时结合土壤的特性和作物需求进行创新设计。
《2024年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范文

《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篇一摘要: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施肥与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关系,探讨了不同施肥方式、施肥量及土壤类型对N2O排放的影响。
通过对农田生态系统中N2O排放的深入研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施肥作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然而,施肥过程也会对农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其中N2O的排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
N2O是一种温室气体,其全球增温潜势是CO2的数百倍,因此研究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施肥方式与N2O排放的关系1. 传统施肥与N2O排放传统施肥方式通常以化肥为主,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中氮素过剩,进而促进N2O的产生和排放。
研究表明,传统施肥方式下,农田土壤N2O排放量较高。
2. 有机施肥与N2O排放相比传统施肥,有机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较小。
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能够提高土壤的碳氮比,从而减少氮素的过度流失和转化成N2O的机率。
三、施肥量与N2O排放的关系适量的施肥能够满足农作物的营养需求,提高产量,但过量的施肥则会导致土壤中氮素过剩,进而增加N2O的排放。
研究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农田土壤N2O排放量也呈上升趋势。
因此,科学合理的施肥量对于减少农田土壤N2O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四、土壤类型与N2O排放的关系不同土壤类型对N2O的排放具有显著影响。
一般来说,黏土、砂土等不同类型的土壤中,由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差异,其N2O的排放量也有所不同。
例如,砂土由于水分和空气的通透性较好,使得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频繁,容易产生更多的N2O。
因此,不同土壤类型下应采取不同的施肥策略来降低N2O的排放。
五、降低农田土壤N2O排放的措施1. 优化施肥方式:采用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2. 控制施肥量:根据农作物的营养需求和土壤的肥力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施肥量,避免过度施肥。
新型肥料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新型肥料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靳芙蓉【摘要】肥料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型肥料是针对传统肥料而言的其定义、作用和内涵早已为人所知并在不断外延深化中完善.新型肥料伴随有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孕育而生并茁壮成长.新型肥料主要作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作物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调节或改善作物的生长机制,提高作物的抗病虫、抗旱涝、抗早衰等抗逆性;改善肥料品质和性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改善和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其产品完全符合有机、生态、绿色农业的质量标准要求,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新型肥料这一朝阳产业的兴起,不但前景广阔,而且对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环保有着重要意义.【期刊名称】《青海农技推广》【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4页(P83-86)【关键词】肥料;新型肥料;趋势;存在问题【作者】靳芙蓉【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青海西宁8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
化肥在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土壤板结、肥料利用率下降、农产品品质下降、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农业部制订《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通过改进施肥方式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投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已经入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阶段,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旋律。
依靠技术加强新型肥料的研发与推广是提高土壤肥力、方便农民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农产品品质、减少碳排放、保障粮食安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型肥料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低碳、高效、低能耗,正好符合中国发展的需求,政府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助推了新型肥料的快速发展。
促进肥料品种多元化,提高施肥效应、确保粮食安全,对于我国农业的节约、清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长期施氮对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长期施氮对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周晶;姜昕;马鸣超;赵百锁;李俊【摘要】Currently, nitrogen fertilizer is the main source of nitrogen in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has a great effect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oil pH,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ni-trogen nutrients, thereby affecting soil microbial biochemical reactions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Studie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on the soil microflora and their function has become a cutting-edge research on ecological hotspot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dis-cussed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soi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microorganism. At the same time, the soil nitrogen cycle ( nitrogen fixation, nitrification, denitrification ) , carbon cycle ( methane oxidation) related functions flora abundance and structure were also affected, which could lead to soil ecosystem im-balances and barrier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From the angle of the soil microorganisms,this paper provided technical basis for rational fertilization system, reducing nitrogen 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nitrogen fertilizer.%氮肥是农业生态系统活性氮素的主要来源,长期施用氮肥对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氮含量等理化特征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化反应过程及其生态功能。
《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范文

《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施肥成为农田管理的重要环节。
然而,施肥活动不仅为农作物提供了必要的营养元素,同时也可能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其中,农田土壤中氮氧化物(N2O)的排放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N2O是一种温室气体,其全球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数百倍,因此研究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施肥活动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
二、施肥与N2O排放的关系农田土壤中N2O的排放主要来源于氮肥的施用。
当氮肥在土壤中分解时,会释放出N2O等氮氧化物。
此外,不同类型的肥料、施肥方式、施肥量以及农田管理措施等都会影响N2O的排放量。
三、施肥对N2O排放的影响机制1. 肥料类型:不同类型的氮肥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N2O量有所不同。
例如,铵态氮肥在转化成硝态氮的过程中会产生N2O,而硝态氮肥则可能直接以N2O的形式释放。
此外,含磷肥料也可能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从而间接影响N2O的排放。
2. 施肥方式:不同的施肥方式(如撒施、沟施、滴灌等)会影响肥料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分解速度,从而影响N2O的排放量。
3. 施肥量:适量的施肥可以满足作物的营养需求,而过量施肥则可能导致土壤中氮素过剩,增加N2O的排放。
4. 农田管理措施:如耕作方式、灌溉方式、作物轮作等也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氮肥的分解速度,从而影响N2O的排放。
四、减少施肥对N2O排放影响的策略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类型、作物需求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避免过量施肥。
2. 选择合适的肥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和施肥方式,以减少N2O的排放。
3. 改进农田管理措施:通过优化耕作方式、灌溉方式和作物轮作等措施,降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氮肥的分解速度,从而减少N2O的排放。
4. 生态农业: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如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减少化肥使用量。
《2024年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范文

《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篇一一、引言农田土壤作为地球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问题。
近年来,施肥技术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这一过程中,氮肥的使用往往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其中氮氧化物的排放成为研究焦点。
本文将着重探讨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分析其潜在的环境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施肥与N2O排放的关系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施肥是导致N2O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施用的化肥量不断增加,尤其是氮肥的使用量。
虽然施用氮肥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但过量的使用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包括N2O的排放。
三、不同施肥类型对N2O排放的影响3.1 不同种类肥料对N2O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肥料对N2O排放的影响有所不同。
如氮肥的使用往往会促进N2O的排放,而有机肥和生物肥料对N2O的排放影响相对较小。
3.2 不同施肥时间对N2O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季节或生长阶段进行施肥也会对N2O的排放产生影响。
如在土壤温度较低的秋季施肥可能导致更多的N2O排放。
四、影响因素与调控策略4.1 影响因素除了施肥种类和施肥时间外,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土壤湿度等也会影响N2O的排放。
此外,农田管理措施如耕作方式、灌溉方式等也会对N2O的排放产生影响。
4.2 调控策略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N2O的排放:首先,优化肥料配方,适当减少氮肥使用量,增加有机肥和生物肥料的使用;其次,科学施肥时间管理,尽量避免在温度较低或水分较大的情况下进行施肥;此外,优化农田管理措施,采用合理耕作和灌溉方式;最后,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五、结论本文通过分析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发现,过量施用氮肥是导致农田土壤N2O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种类和不同时间的施肥对N2O的排放有显著影响。
《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范文

《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化肥的施用成为农田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追求农作物高产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施肥活动对环境,特别是对农田土壤中N2O排放的影响。
N2O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其排放不仅影响气候变化,同时也关系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就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施肥与N2O排放的关系农田土壤中N2O的产生与排放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而施肥则是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
氮肥的施用往往能够显著提高农田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为N2O的产生提供丰富的氮源。
然而,过量的氮肥施用会导致氮素转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N2O排放,加剧温室效应。
因此,科学合理的施肥量、方式和时间等都会影响农田土壤N2O的排放量。
三、不同类型施肥对N2O排放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不同。
一般来说,氮肥的施用对N2O排放的贡献最大。
其中,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在施用后容易转化为N2O。
此外,有机肥的施用也会产生一定量的N2O排放,但其排放量通常低于氮肥。
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中间产物NOx-等物质,进而参与到N2O的产生过程中。
而复合肥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比例,降低过量施氮带来的N2O排放风险。
四、减少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措施针对施肥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少其排放:1. 科学施肥:根据土壤类型、作物需求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施肥量、施肥方式和施肥时间。
2. 优化肥料种类: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低氮、低污染的肥料品种,如有机肥和复合肥等。
3. 改进耕作制度:采用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轮作、间作等,以保持土壤活力,减少肥料损失和N2O排放。
4.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进行灌溉、排水和除草等田间管理措施,以保持土壤湿度适宜、通气良好,减少N2O的产生和排放。
化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化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化肥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一种重要农资,它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然而,化肥的大量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化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化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负面影响1. 降低有机质含量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有机质的降解,主要原因包括化肥中的氮、磷等养分能够促使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从而导致有机质的流失。
此外,化肥使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改变,进一步减少了有机质的来源。
2. 改变土壤结构化肥的过度使用会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
特别是氮肥和磷肥的使用过量会导致土壤酸化和盐碱化,使土壤成为贫瘠的固体物质,这进一步限制了有机质的累积。
二、化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积极影响1. 提供养分供给化肥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植物所需的养分,适量使用化肥可以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其健康生长和高产。
2. 增加养分利用效率适量使用化肥可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农作物对土壤中有机质的依赖。
这样一来,土壤中的有机质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三、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解决措施1. 调整施肥量和方式合理计算和控制施肥量,避免过量使用化肥,特别是氮肥和磷肥。
应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肥力状况合理施肥,并采取分层施肥、根系施肥等科学的施肥方式,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2. 推广有机肥的使用有机肥富含有机质和多种养分,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改善土壤结构。
农民应当逐渐转向有机肥的使用,并结合生物学炭、腐殖酸等土壤改良剂,以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3. 实施轮作休耕制度轮作休耕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在农作物种植周期中适当引入休耕期,供养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恢复,以提高土壤肥力。
4. 加强管理措施加强土壤管理,包括深耕、翻晒等措施,有助于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此外,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和施肥技术,加强对化肥使用的监管,是保护土壤有机质的关键。
氮肥对环境的影响与减排方法

氮肥对环境的影响与减排方法近年来,氮肥的大量使用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
其中,氨基氮的利用率仅有30%,其余的氮则会进入土壤、水体等环境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那么,氮肥对环境的影响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分别探讨氮肥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的影响,并介绍目前的减排方法。
一、氮肥对土壤的影响氮肥中的铵态氮、硝态氮都会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生长等生态系统。
其中,硝态氮会影响土壤的pH值,从而降低土壤的酸碱度,使土壤变得更为酸性。
而铵态氮的存在,会导致腐殖质分解的不充分,也会导致负离子的不稳定,从而使土壤质地变得更为紧密,影响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长,导致土壤酸化、湿度降低、植被减少等问题。
此外,氮肥过量施用会导致土壤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过高,对植物的生长、健康造成影响。
同时,如果土壤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过多,会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造成土壤质地变硬、土壤酸性加剧等问题。
针对氮肥对土壤的影响,可以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减少氮肥的使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比如,可以利用优质的厩肥、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进行肥料的补充,同时配合施用硫酸钙、有机肥等材料,更加有效地促进植物生长。
二、氮肥对水体的影响氮肥对水体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富营养化。
氨基氮和硝态氮等氮源不断进入水体中,容易促进水体的藻类、浮游生物生长,进而形成藻华,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
进一步地,富营养化的水体会导致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体中生态系统的破环,从而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健康造成影响。
同时,藻类在死亡时会消耗更多的氧气,使水体中的氧含量越来越低,极大地影响水体的生态系统平衡。
为了减少氮肥对水体的影响,可以通过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减少氮肥的使用,例如:在耕作时合理利用有机肥、浅耕深耕、轮作等方式,使作物根系更为发达,同时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从而减少氮肥的使用量,避免氮素跑失到水体中。
三、氮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氮肥不光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影响,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化肥对土地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化肥对土地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化肥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农药,用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长期以来的过量使用和不当施用给土地和地下水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本文将探讨化肥对土地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并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一、化肥对土地污染的影响1. 养分失衡: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高,长期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中养分过剩,导致土壤养分失衡,降低了土地的肥力。
2. 土壤酸化:化肥中的硝酸根离子和氨根离子会降低土壤的pH值,使土壤酸化,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 土壤微生物减少:化肥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一定的毒性,长期过量使用会破坏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群落,降低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
二、化肥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1. 氮肥渗漏:氮肥中的硝酸根离子具有很强的溶解性,容易随着水流进入地下水层,造成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过高,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2. 磷肥流失:磷肥中的磷酸盐容易被土壤颗粒团聚,而形成不溶性结晶,进而与土壤颗粒一起流失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磷酸盐含量超标,污染水源。
3. 土壤侵蚀:过量使用化肥会加速土壤流失的速度,使土壤质量变差,进而引起水土流失和河流浑浊,对地下水形成的水域产生不良影响。
三、防治措施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质地、农作物需求等因素,科学制定施肥方案,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和频次,避免过量施用造成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
2. 有机肥替代:推广有机肥的使用,有机肥中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减少对化肥的需求。
3. 农作物轮作:合理轮作不同作物,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对土壤的侵蚀和污染,保护地下水的安全。
4. 林带阻隔:在农田周围种植林带,能够阻止水流直接冲刷农田,减少化肥的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护地下水质量。
5. 监测和管理:加强对农田施肥的监测和管理,定期检测土壤和地下水的化学参数,及时调整施肥方案,确保施肥量在合理范围内。
结论化肥对土地和地下水的污染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隐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是各种污染物的“ 宿营地 ” , 世界上 9 0 % 的污染物都 滞 留在土壤 内, 并且通过生 物的新陈代谢直 接影 响农作物 的 生长和产品质量 , 并通过食物链进一 步传播 , 间接危及人体健
[ 1 4] N Y 5 2 5 -2 0 0 2 有机肥料标准[ s ] .
[ 1 5 ]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 析方法 [ M] . 北京: 中国农业科 技出
版社 , 2 0 0 0 .
a c t i v i t y i n p a k c h o i ( B r a s s i c a r a p a c v .B o n s a i , C h i n e n s i s g r o u p)
研究报道
, 过碳酰 胺作 为新 型 氮肥 既能 降解有 机 污染
通信作者 : 曹
文, 硕士 , 讲师 , 从事地理信 息和土壤污 染调查研 究。
物, 也能很好地促进农作物生长 , 还能使土壤得到改 良。但在
E —ma i l : c a o we n r s @n t u . e d u . c n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3— 2 6 作者 简介 : 王鸿显( 1 9 5 6 一), 男, 河南商丘人 ,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从 事 无机精 细 化 工 和 过 氧 化 物 研 究。E —m a i l : w a n g h x 8 6 9 6@ n t u .
e d u . c no
g r o w n u n d e r v e r mi e o m p o s t nd a c h e mi c l a f e r t i l i z e r [ J ] . J o u na r l o f t h e
S c i e n c e o f F o o d a n d A c u l t u r e , 2 o o 9, 8 9: 2 3 8 3 —2 3 9 2 .
王鸿显 ,曹 文 , 朱 星儿
( 1 . 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江苏南通 2 2 6 0 1 9 ; 2 . 南通大学 图书馆 , 江苏南通 2 2 6 0 1 9 )
摘要 : 采用生物试验棚土培试验方法 , 研究土壤中施入新 型氮肥 ( 过碳 酰胺 ) 后 对聚氧化 乙烯 月桂 醚 ( B r i j 3 5 ) 和五 氯苯酚钠 ( P C P—N a ) 降解率 的影响 。结果表 明 : 新型氮 肥对土壤 中 B 3 5和 P C P—N a 具有 不同的降解作 用 , 并 且降 解时 间越长 , 新 型氮肥对 B 3 5和 P C P—N a的降解率也越高。7 0 d 后, 土样 中 B 3 5和 P C P— N a降解率分别为 9 0 %、 5 0 %, 说 明在相 同试验条件下 , 新 型氮肥对 B r i j 3 5的降解率更 高。加入 F e ”后 , P C P—N a的降解率 明显 提高 , F e ”对 P C P— N a的降解有催化作用 。碱性土壤 中的降解率高于酸性土壤 。 关键词 : 新型氮肥 ( 过碳酰胺 ) ; 聚氧化 乙烯月桂 醚; 五氯苯酚钠 ; 降解率
分为异 位修 复和原位修复 2种方法 , 这 2种修 复方 法操 作复 杂, 工作量大 , 成本高 , 在实 际应用 过程 中受 到限制 。有
报道利用施加磷肥的方法 修复重金属污染 的土壤 , 取得 了较 好的效果 , 但对修复有机 污染几乎没有作用 。有机污染 种 类多 , 治理难度大 , 且有些有机 物污染是持久性 的 , 寻 找一 种既能降解土壤中有机污 染物 , 又 能改 良土壤且易 于推广 使 用的简单方法 , 是人们 的共 同愿望。本研究采用 的方法 就是 在土壤 中施用新型氮肥 ( 过碳 酰胺 ) 的方法 , 研究有机物 的降
解率 , 并取得了比较令人满 意的结果。过碳酰胺是一种精 细
化工产品, 分子式为 C O( N H : ) ・ H O : , 在工业 、 农业、 水产养 殖、 医疗卫生等方面有很广泛的应用 。过碳酰胺易溶于水 , 在 水 中分解使溶液显中性并释放 出氧原子 , 具有很好的氧化性 , 氧化降解土壤 中的有机污染物显示出了独特的优越性 。已有
,.—
—
2 9 2- - — —
江苏农业科学
2 0 1 3年第 4 1 卷第 1 0期
王鸿显, 曹
文, 朱星儿. 新 型氮肥对土壤 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影响[ J ] . 江 苏农业科学, 2 0 1 3 , 4 1 ( 1 0 ) : 2 9 2— 2 9 4
新型氮肥对土壤 中有机污染物降解 的影 响
康 j 。了解土壤污染物 的来源 、 污染特点及 对人类健康产生
的威胁 , 研 究 防 范措 施 , 以避 免 因土 壤 污染 对 人 类 带来 侵 害是
社会关注的热点 。我 国工业快 速发展 和城镇建 设速 度的加 快、 工业生产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排放 、 农业 生产过程 中农药 的 大量使用等 , 不同程 度地对土壤产生了污染 , 治理土壤污染就 成 了环境保护和提 高农 作物产 品质 量 的重要 研究课题 。 关 中自然通风的条件下使用过碳酰胺 降解土壤中的有机
i n f l u e n c e g r o wt h,mi n e r a l n u t r i e n t s , p h y t o n u t r i e n t s a n d a n t i o x i d nt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