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 (一)追求仁义的儒家
2.以义为价值准绳
在价值判断方面,确定人的行为是 否符合“仁”的精神、“礼”的规 范,儒家提出必须以“义”为价值 准绳。
孔子以义为立身之本:“君子喻于 义。”(《论语·里仁》)“君子以义为 上。”(《论语•阳货》)孟子:“义, 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荀 子:“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 义者辱。”(《荀子•荣辱》)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二)崇尚自然的道家
与儒家汲汲于仁义礼智,奔命于修齐治平的“游方之内者” 不同,道家是视功名如粪土,视帝王如秕糠的“游方之外 者”。人们通常称前者为“入世”,称后者为“出世”。 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子列传》),为后世树立了“出世”的楷模。
价值观基于人的历史需要,体现人的理想,蕴含着一定的 评价标准,展示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 范,并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影响着广义的 文化演进的过程。
追求仁义的儒家 崇尚自然的道家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ຫໍສະໝຸດ Baidu、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
主张兼爱互利的墨家 注重功利的法家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二)崇尚自然的道家
1.“天道”、“无为”
老子最先提出“天道无为”的思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 不知其名,故字之曰道。”(《老子》)
“道生万物。”(《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老子》) 老、庄都把道看作流贯宇宙、社会、
人生的唯一规律。规律的表现形态,是自然地运行,因此是 “无为”。自然无为,便是“德”,“是以万物尊道而贵 德”(《老子》),所以天上人间都应当依循“无为”的法则。
(二)崇尚自然的道家
1.“天道”、“无为”
道家的“无为”,给中华民 族的精神性格打上了深刻的 烙印。顺应天道,崇尚无为, 体现了人对自然、社会规律 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认识。比 之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来,更显出理性的冷静;但 另一方面又在强调无为的同 时,贬低了人的积极进取精 神。
2.超世、顺世、游世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
追求仁义的儒家 崇尚自然的道家 主张兼爱互利的墨家 注重功利的法家
二、不同学派的人生哲学模式
儒家人生哲学模式 道家人生哲学模式 佛家人生哲学模式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指的是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 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 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
一、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 (一)追求仁义的儒家
1.以仁为思想核心
孔子学说把外在的等级制度、历史传统,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 理意识的自觉要求,从人的最基本、最亲爱的家庭入手,讲求 孝慈友恭,并以家国同构精神推而广之,到孟子 就讲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这 种由血缘——政统——道统的致思路径, 启发后世儒者创造出一整套正心诚意、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仁学”便因 其植根于亿万人心深处最切近、最难以摆 脱、最本能捍卫的血亲观念之上,而获得远胜于其他学 派的巩固地位,从而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及社会政治学说 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
(一)追求仁义的儒家
1.以仁为思想核心
“仁”的概念,古已有之。春秋时代“仁”的涵义丰富 起来。《左传》多次出现“仁”的概念,意义有关政治、 道德、事功多种层面。孔子凭借这些思想资料,创立了 “仁学”体系,并以此作为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论语》中,“仁”出现了百次之多。孔子:仁者“爱 人”(《论语•颜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 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参以孟子“亲亲, 仁也”(《孟子•尽心上》),“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 离娄上》),可以得知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 这决定了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二)崇尚自然的道家
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 宇宙之本源等。以“道”为学说核心 内容的学派被称为“道家”。“道家 的中心问题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 危险”(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是以 超然的态度对待尘世的纷争。
道家认为,人生在世,受到无数外在 的束缚,如肌体之累,声色之乐,利 禄之欲,死亡之惧,仁义礼乐之羁, 只有超然于这一切之上,才能领会到 人生之真谛——道。
一旦精神上的完全自由被冷酷的现实击碎,超世主义便转 化为顺世主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人间世》)顺世主义,在中国几乎成了超时空、超阶 级的自我解脱的精神法宝。
庄子又提出“游世”的最高境界。“人能虚己以游世,其 孰能害之!”(《庄子·天地》)于是,后世士大夫在志得意满 之时,无不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出将入相;而在心灰意 冷之日,又可以顺理成章地皈依老庄,隐入山林。仕途上 的进退自如,正体现了儒道互补的思想。
庄子将出世扩展为超世、顺世和游世三种境界,以便立足 于出世人生哲学基点之上的人们实现不同角度的价值选择 和不同层次的心理满足,这是庄子的天才创造。
(二)崇尚自然的道家
2.超世、顺世、游世
庄子愤世嫉俗的情怀表现为“超世”的孤傲独行,“游戏 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史记·庄子 列传》)。这种超世主义后来为不事权贵、不媚时俗的刚直 不阿之士们无数次效仿。
一、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 (一)追求仁义的儒家
2.以义为价值准绳
孔子一生不问某事之有利无利, 只问合义不合义。合于义,即 是真、是善、是美;不合于义, 即是伪、是恶、是丑。
到了孟子,尚义更趋极端: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 果,惟义所在。”甚至以“君 子犯义”与“小人犯刑”相提 并论(《孟子·离娄上》)。因此 “舍生取义”也就是人生价值 最高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