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合成气生产过程 化工工艺学课件

合集下载

化工工艺学课件第五章 2012

化工工艺学课件第五章 2012

5.2.1 概述
1923年,BASF公司实现工业化生产,高压法
(T>380℃ ,P=30MPa)
1966年,ICI, 1971年,Lurgi, 1972年,ICI, 低压法 低压法 中压法 总生产能力4000万吨
1973年,意大利开发成功联醇法。 甲醇的产量和消耗仅次于乙烯、乙烷、苯。

催化加氢
5.2.2 合成甲醇基本原理
(3)乙苯脱氢工艺改进。
5.1 催化加氢概述
5.1.1 加氢反应类型
催化加氢
1.不饱和键加氢
烯烃加氢,乙烯反应速度最快。C原子数↑, 加氢速度↓。同C数有取代基的加氢速度慢,二烯烃 无取代基双键先加氢。 2.芳烃加氢
芳烃加氢生成酯环化物;取代基越多,加氢越慢。
单独加氢: r烯烃> r炔烃> r芳烃, r二烯烃> r烯烃
大型合成氨装置有34套,生产能力为1000万t/a;
下游产品除1套装置生产硝酸磷肥之外,均为尿素。
中型合成氨装置有55套,生产能力为500万t/a;
下游产品主要是尿素和硝酸铵。
小型合成氨装置有700多套,生产能力为3000万t/a。
下游产品主要是碳酸氢铵和尿素。
自2004年起我国合成氨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共同存在: r炔烃> r二烯烃> r烯烃> r芳烃

5.1.1 加氢反应类型
3.含氧化合物加氢
加氢
催化加氢
醛、酮、酸、酯 醇 加氢能力:醛>酮,酸>酯, 醇和酚加氢困难
4.含氮化合物加氢
-CN,-NO2
加氢
-NH2
5.氢解
指加氢过程有裂解,产生小分子混合物。 酸、酯、醇、烷基芳烃加氢时可产生氢解。

第5章 合成气的生产过程2010

第5章 合成气的生产过程2010

(2)压力 降低压力有利于提高CO和H2分平衡浓度,
但加压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并减小反应体积,目前 气化为2.5~3.2MPa。 (3)水蒸气和氧气的比例 视具体生产方法而定水蒸气 与氧气的体积比变动范围是:褐煤6~8; 烟煤5~7; 无烟煤和焦炭4.5~6
煤气化温度:一般>1100℃ 要求:大量供热 采取的措施:燃烧一部分碳的反应热维持 整个系统的热平衡
5.2.2 煤气化的生产方法和设备
目前生产方法的分类按反应器分类: 固定床(移动床):块煤或焦炭 流化床:碎煤 气流床:粉煤 按操作方式分类:间歇式和连续式
固定床间歇式气化制水煤气:燃烧与制气分阶段进行
(1)吹风阶段 :吹入空气,部分燃料燃烧,蓄热 (2)水蒸气吹净:由炉底吹入水蒸气,将残余的吹风废气排出 (3)一次上吹制气:利用床内蓄积的能量,制取水蒸气 (4)下吹制气:上吹制气后,床层下部温度降低,气化层上移,为了充分 利用料层上部的蓄热,用水蒸气由炉上方往下吹,制取水煤气 (5)二次上吹制气:下吹制气后炉底部残留下吹煤气,为安全起见,先吹 入水蒸气 (6)空气吹净:由炉底吹入空气,把残留在炉上部及管路中的水煤气送贮
从工程角度,加压有利于传热,减小设备、管道的体积
甲烷水蒸汽转化过程一般是加压的,大约在3MPa左右
析碳严重时,床层堵塞,阻力增加,催化剂毛细孔
内的碳遇水蒸气会剧烈汽化,致使催化剂崩裂或粉化,
迫使停工,经济损失巨大。
影响传热,使局部反应区过热,而缩短反应管寿命
催化剂活性显著下降时的现象:
出口甲烷含量升高 平衡温距增大(平衡温距为出口实际温度与出口气体实际组
成对应的平衡温度之差)
“红管”现象
甲烷蒸汽转化平衡组成的计算

化工工艺学第五章

化工工艺学第五章

H2O/O2比值对温度和煤气组成有影响,由煤气化生产方法确定
5.2.2 煤气化的生产方法及主要设备
煤气化: 强吸热 煤气化过程的分类 ◆按操作方式分: 间歇式(逐渐被淘汰) 大量供热 燃烧煤
连续式
◆按反应器的形式分:固定床 流化床(沸腾床) 气流床 熔融床(中试)
●固定床间歇式气化制水煤气
● 固定床连续气化法 由德国鲁奇公司开发——鲁奇法 原 气 化 料:块煤或焦炭 剂:水蒸汽和氧气的混合物
燃料层分层:与间歇法大致相同 特点: ★碳与氧的燃烧放热反应与碳与水蒸汽的吸热反应同时进行 ★气化反应至少在600~800℃进行 ★调节H2O/O2的比例,可控制炉中各层温度,并使温度稳定。
★原料为块煤或焦炭,反
●气流床连续式气化制水煤气 第一代气流床:K-T法,由德国Koppers公司开发,是一种常
压、高温(1500~1600℃)下以水蒸气和氧气与煤粉反应的气 化法。 第二代气流床:德士古法,由美国Texaco公司开发
煤粉制成水煤浆, 泵入气化炉,纯氧燃烧,省水蒸汽;
反应温度:2000℃,出口煤气温度1400℃; 反应压力:9.8MPa以下; 水煤浆在炉中停留:5-7秒; 液态排灰,煤转化率97-99%;
电石 粗苯精制 制氢 合成氨
乙炔 BDO等 (1,4丁二醇) 氮肥
烯烃
煤炭能源化工 产业线 煤气化 合成气 甲醇 二甲醚 醋酸 间接液化 烯烃 直接液化 汽柴油 传统煤化工 现代煤化工 汽柴油等
什么是煤制合成气?
以煤或焦炭为原料,以氧气(空气、富氧或纯氧)、水
蒸汽等为气化剂,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把煤或焦炭
合成醋酸 CH3OH+CO==CH3COOH 1960年,BASF公司将甲醇羰基化合成醋酸工业化,70MPa, 醋酸收率90% 1970年,Monsanto公司低压法工业化,碘化物促进的铑配位催 化剂, 180℃, 3~4MPa,醋酸收率99%

合成气教学课件PPT

合成气教学课件PPT
3)水碳比(3.5-4.0)
甲 烷 平 衡 含 量
%
实用文档 · 13 ·
2.1.1 烃类蒸汽转化
二、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1) 天然气蒸气转化流程
蒸汽
原料天然气 弛放气
预热器 190℃ 脱硫 510℃ 预热 850℃ 一段转化
加压空气 蒸汽
预热
450℃
二段转化 1000℃
废热锅炉 370℃ 去变换
2.1.2 重油部分氧化
转化反应 甲烷转化:CH4+H2O CO+3H2 碳 转 化: C+H2O CO+H2 CO 转 化:CO+H2O CO2+H2
慢反应 可逆 吸热
实用文档 · 24 ·
2.1.2 重油部分氧化
二、工艺条件
(1) 温度(1400℃)
甲烷含量随温度提高迅速 降低。从反应速度方面看, 提高温度有利于加快甲烷和 炭黑的转化,对降低原料气 中甲烷和炭黑含量也是有利 的。但温变过高容易烧坏炉 衬,同时耗氧量会增加。
实用文档 · 34 ·
2.1.2 重油部分氧化
项目 喷嘴
余热利用方式
裂化气中 炭黑脱除 炭黑能否 返炉气化 典型工业装置
Shell法 两流道型,中心管进重油,氧与蒸汽 混和后进喷嘴环隙喷出,用水套冷 却。喷嘴为压力雾化(重油)与气 雾流化相结合。近年推出三套管型
废热锅炉(采用火管式变径盘管结 构,最高产汽压11.0MPa
重油kgkg10304212三工烃流程及主要烃烃裂化气炭黑回收粗合成激冷流程texaco原料直接相而原料迅速冷却原料除炭黑后直接送去烃行一激冷流程不允烃在烃烃前因硫而降低流程重液烃烃部分化法工烃流程212蒸汽氧气重油激冷流程重烃液烃烃部分化工烃流程212氧气蒸汽裂化气烃充水重油炭黑回212炭黑回收原理萃取萃取混合少量石烃油墨水mpa60871350140013001350蒸汽油比kgkg034040040kgkg0750750806401080停留烃烃炉内气体烃1020炉膛立式中心管烃重油蒸汽055蒸汽烃中心管重油蒸汽混合后由烃隙气温2601416可以可以典型工烃氨1400td甲醇600

化学工艺学第5章 合成气的生产过程

化学工艺学第5章  合成气的生产过程

工艺条件—反应压力
反应压力: 3.5~ 4.0MPa
采取加压原因 ① 节省动力消耗 ② 提高传热效率 ③ 提高过热蒸汽的余热利用价值
工艺条件—反应温度
反应温度
①一段转化炉出口温度
中型合成氨 1.8MPa,760℃
大型
3.2MPa,800℃
出口温度尽可能不要高。
②二段转化炉出口温度 平均温距增大 △ T=T-TP,
蒸汽转化法 Steam reforming
CH4 H2O CO 3H2 H(298K) 206 kJ / mol
部分氧化法 Partial oxidation
CH4 1 / 2O2 CO 2H2 H (298K) 35.7 kJ / mol CH4 CO2 2CO 2H2 H (298K) 247 kJ / mol
T
2.0814103 T
1.8737 107 T2 11.894
陈五平 《无机化工工艺学》
lg
KP2
2.183 T
0.09361 lg
T
0.632103 T
1.08107 T2 2.298
平衡组成的计算
已知条件: m 原料气中的水碳比 (m H2O )
CH 4 p 系统压力;T 转化温度 假定:无炭黑析出
p=3.5MPa、T=800℃
反应压力影响
16
14
甲 12 烷 10 平 衡8 含6 量4 %
2
0
1.4
2.8
3.5
反应压力 MPa
水碳比=2、T=800℃
压力增加,甲烷平衡 含量也随之增大。
在烃类蒸汽转化方法 的发展过程中,压力 都在逐步提高,主要 原因是加压比常压转 化经济效果好。

第五章 合成气生产过程 化工工艺学课件

第五章 合成气生产过程 化工工艺学课件
出热量。
下部为有催化剂的转化段,利用燃烧段反应放出的热量,进行吸热的甲烷蒸汽 转化反应[见式(5-20)]。
下部的反应条件: 2.45 MPa,950~1030℃,(下部的)颗粒状镍催化剂(以含 氧化锰和氧化铝的尖晶石为载体,具有很高的活性和耐高温性能,可采用较 高空速进行反应)。
②优点 a.合成气中的H2/CO可在0.99~2.97之间灵活地调节; b.反应器的设计合理地利用了反应热,不需外部供热,提高热效率。
(1)ATR工艺:由丹麦Topse公司提出并已完成中试。
①工艺过程 基本原理:把 CH4的部分氧化和蒸汽转化组合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
进料: 天然气、纯氧和水蒸气,其中O2/烃=0.55~0.6(摩尔比)。 反应器:反应器为圆筒形,内衬耐火材料,燃烧段入口装有耐火材料保护的金属
燃烧器。 上部为无催化剂的燃烧段,在此处一定量的CH4按下式进行不完全燃烧,释放
机理:活性炭吸附H2S和02,后两者在其表面上反应,生成元素 硫;
活性炭也能脱除有机硫,有吸附、氧化和催化三种方式。
吸附方式对噻吩最有效,CS2次之,COS最差,它要在氨及氧 存在下才能转化而被脱除:
COS+0.5O2
CO2+S
COS+2O2+2NH3+H2O
(NH4)2SO4+CO2
在活性炭上浸渍铁、铜等盐类,可催化有机硫转化为H2S, 然后被吸附脱除。
PSA法还可用于分离提纯H2、N2、CH4、CO、C2H4等气体。
5.2 由天然气制造合成气
5.2.1 天然气制合成气的工艺技术及其进展 5.2.2 天然气蒸汽转化过程工艺原理 5.2.3 天然气蒸汽转化过程的工艺条件 5.2.4 天然气蒸汽转化流程和主要设备

合成气的生产过程培训课件(ppt 129页)

合成气的生产过程培训课件(ppt 129页)

Ceramic Membrane Technology
5.3.1天然气蒸汽转化反应
烷烃
CnH2n2n21H2O3n41CH 4n41CO 2 CnH2n2nH 2OnCO(2n1)H2 CnH2n22nH 2OnC2O (3n1)H2
烯烃 CnH2n n2H2O34nCH4 n4CO2 CnH2n nH2OnCO2nH2 CnH2n 2nH2OnCO2 3nH2
蒸汽吹净:置换炉内和出口管中的吹风 气,以保证水煤气质量。
一次上吹制气:燃料层下部温度下降, 上部升高。
下吹制气:使燃料层温度均衡 二次上吹制气: 将炉底部下吹煤气排
净,为吸入空气做准备。 空气吹净:此部分吹风气可以回收。
工艺生产条件:
温度 吹风速度 蒸汽用量 燃料层高度 循环时间
间歇气化法优缺点:
化学工艺学电子教案——章
合成气的生产过程
5.1 合成气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5.1.1 应用
(1)合成气(synthesis gas or syngas)
CO和H2的混合物 原料:
煤 油 天然气 油页岩、石油砂 农林废料、城市垃圾
(2)氢能利用背景
化石类能源使用
过渡开采化石类能源的逐渐枯竭 石油价格不断攀升
铑络合物-HI催化剂
甲醇
3MPa,175℃
醋酸
铜、锌系催化剂
汽油、烯烃、芳烃
中低压、230-270℃
乙二醇
同系化
甲醇
乙醇
乙烯
合成气 + 丙烯醇
1,4-丁二醇
5.1.2发展背景 煤
石油、天然气
5.1.3 关键问题
(1)实现新工艺,降低成本,解决污染问 题
(2)合成气生产烯烃、含氧化合物技术中 高压、高温、贵金属催化剂的替代。

合成气的生产过程(PPT116张)

合成气的生产过程(PPT116张)
1.活性组分
Ni是工业化催化剂唯一活性组分,以NiO存在。 高活性:Ni晶粒小(稳定) 较大比表面(Ni/Al2O3)
2.助催化剂:
Al2O3、MgO、CaO、TiO2、MoO3、稀土氧化物 助剂用量一般为Ni含量的10%以下
2.载体
载体作用:使镍的晶体尽量分散,达到较大的比表面以 及阻止镍晶体熔结。载体还具有足够机械强度,使催
共沉淀法是指在溶液中含有两种或多种阳离子,它
们以均相存在溶液中,加人沉淀剂,经沉淀反应后,可 得到各种成分的均一的沉淀,它是制备含有两种或两 种以上金属元素的复合氧化物超细粉体的重要方法 。
b.浸渍法 镍晶粒小,分散度高 镍含量低,活性较低 NiO与载体不易生成新化合物,易还原成金属镍
3.催化剂的制备和还原 (1)制备方法 c.混合法
p CH 4
K P 1
p CO 2 K P 2 2 p CO
p H O 2
p p CO H 2
K P 3
(2) 析 炭 动 力 学
• 由CO歧化反应生成碳的速度比同一 条件下CH4裂解反应生成碳的速度要 快3~10倍。 • 碳与水蒸汽的反应比碳与CO2的反应 的脱炭速度快2~3倍,而碳与氢的反 应速度则较慢。 • 碳与CO2的脱炭速度比由一氧化碳歧 化反应生成炭的速度快10倍左右。
化剂在贮藏、运输、装卸和使用中不易破碎和粉化。
镍熔点:Tm=1454 ℃
载体类型:(熔点大于2000℃金属氧化物)。
原因:抑制烃类在催化剂表面酸性中心上的裂解析碳 。
(1)耐火材料烧结型
• 高温烧结的α - Al2O3, MgO-Al2O3等材料 为载体。
• 用浸渍法将含镍盐和促进剂的溶液负载到 预先成型的载体上,再加热分解和煅烧。 • 因活性组分集中于载体表层,10-15% (以NiO计)。 • 负载性催化剂。

5化学工艺学课件第五章

5化学工艺学课件第五章

●裂解气其他分离方法: ②吸收(精馏)法; ③ 吸附法; ④络合物分离法等。
▲②③④分离方法特点: 虽然能耗低,但乙烯收率下降,乙烯和丙 烯纯度达不到要求,工业上应用不多。
●烃类热裂解工艺成就
①原料多样化; ②裂解方式多样化(过热水蒸气法、部 分氧化法、加氢裂化法和催化裂化法 等); ③裂解炉炉型不断更新; ④废热锅炉多样化、高效率; ⑤能量回收更趋合理。
⑷.荷兰的GK型裂解炉:该炉型有GK-Ⅰ发展到 GK-Ⅴ,停留时间逐渐缩短,由0.4~0.5 s降低到 0.2 s 左右,裂解的选择性得到改善。 ⑸.LSCC型裂解炉:停留时间控制在0.2 s 左右, 裂解的选择性明显提升。
●思考题:管式裂解炉不能使用重质烃(重 柴油、重油、渣油等)为原料裂解的原因? ●重质烃在裂解时,炉管易结焦,造成清 焦操作频繁,生产中稍有不慎,还会堵塞 炉管,造成炉管爆炸等事故。
●蓄热式裂解炉操作方式: 分为顺向和逆向。烟道气与裂解气的流向 相同即为顺向;两者流向相反即为逆向。
▲砂子裂解炉:重质油为裂解原料,砂子作为热载 体,将砂子加热至850~900℃,然后进入反应器进 行裂解反应。我国兰州石化从德国进口,目前使用 的不多。
★管式裂解炉: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裂 解反应在一根细长的管内进行。
●炼厂汽裂解工艺流程:
尾气(甲烷,氢气等)
炼厂气 原料 预处理 裂解气 压缩及 预处理 分离
乙烯 C3馏分 C4+馏分 液状生成物
裂解 及骤冷
乙烷
⑶ 由液态烃生产烯烃: ●常用原料: 石脑油(粗汽油);轻油; 直馏汽油;轻柴油。
●或采用部分重质油如重柴油、 渣油、重油或原油等。 ●利用液态烃生产烯烃是目前的主 要方法。
⑵.压缩和冷冻: 将裂解气加压、降温、冷冻处理; ⑶.精馏分离: 利用多个精馏塔将H2,CH4,乙烯,丙烯, C4及C5馏分逐个分离。

化学工艺学课件——08合成气概述

化学工艺学课件——08合成气概述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教 研 室
化 学 工 艺 学 电 子 教 案
5.1.1 合成气的生产方法
• (1)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生产方法 • 主要有转化法和部分氧化法。 • 目前工业上多采用水蒸气转化法,该法制得的合成 气中H2/CO比值理论上为3,有利于用来制造合 成氨或氢气;用来制造其他有机化合物(例如甲醇、 醋酸、乙烯、乙二醇等)时此比值需要再加调整。 近年来,部分氧化法的工艺因其热效率较高、H2 /CO比值易于调节,故逐渐受到重视和应用,但 需要有廉价的氧源,才能有满意的经济性。近年来 开展了二氧化碳转化法的研究,有些公司和研究者 已进行了中间规模和工厂的扩大试验。
5.1.3 合成气应用新途径
• (2)合成气经甲醇再转化成烃类 • 近来开发了一类新型催化荆,对甲醇选择性转化成芳基汽油具有高活 性,这是一种名为ZSM-5的择型分子筛,在370℃和大约1.5MPa下能 使甲酵选择性转化,生成沸点大部分在汽油范围(C5~C10)的烷烃和 芳烃混合物,此法称为Mobil工艺。其中芳烃占汽油的38.6%,辛烷值 为90~95,在质量和产量方面均高于SASOL法生产的汽油。Mobil工 艺已在新西兰工业化,将甲醇转化为汽油的过程首先在两个反应器内 进行,第一反应器中装有脱水催化剂,使甲醇脱水生成二甲醚,第二 反应器中装有ZSM-5催化剂,将二甲醚转化为烯烃,这些烯烃进行烷基 化和脱氢环化生成C5~C10链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的混合物,即为汽 油。据文献报道,在改进的H-ZSM-5催化剂作用下,C2~C4烯烃的总 选择性已达到78%左右;在H-ZSM-34催化剂(一种属丝光沸石一菱钾 沸石族的分子筛)上,于370℃、0.1MPa转化含水甲醇时,甲醇转化率 为72%,生成乙烯的选择性达60%左右,C2~C4烯烃的总产率为89 %,但是这种催化剂容易积碳失活,使用寿命很短,制造成本也高, 尚未工业化。

化学工艺学-第五章b

化学工艺学-第五章b
y/(1+m+2x) ·p
p
影响甲烷蒸汽转化反应 平衡组成的因素
水碳比
反应温度
反应压力
水碳比的影响
水碳比
2 4 6
甲烷平衡含量(%)
18.0 7.9 1.0
p=3.5MPa、T=800℃
反应压力影响
16
14
甲 12 烷 10 平 衡8 含6 量4 %
2
0
1.4
2.8
3.5
反应压力 MPa
水碳比为2
甲烷蒸汽转化动力学
在镍催化剂表面甲烷 和水蒸汽解离成次甲 基和原子态氧,并在 催化剂表面吸附与互 相作用,最后生成 CO、CO2和H2。
CH 4 CH 2 H2 CH 2 H2O(g) CO 2H2 CO CO H2O(g) O H2 CO O CO2
碳与CO2的脱炭速度比由一氧化碳歧化反应生 成炭的速度快10倍左右。
碳与水蒸汽的反应比碳与CO2的反应的脱炭速 度快2~3倍,而碳与氢的反应速度则较慢。
析炭可能性
对于CO的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不同活 性的催化剂在转化管的任何部位均不会 析炭。
在转化管内进口一段的气体组成由于甲 烷裂解而析炭,对高活性催化剂的析炭 范围比低活性催化剂要狭窄一些。
5.3 由天然气制造合成气
第 5 章 合成气的生产过程
5.1 概述 5.2 由煤制合成气 5.3 由天然气制合成气
5.3 由天然气制合成气
5.3.1 天然气制合成气的方法 5.3.2 天然气蒸汽转化过程工艺原理 5.3.3 天然气蒸汽转化过程的工艺条件 5.3.4 天然气蒸汽转化流程和主要设备
天然气制合成气的方法

合成气的生产过程《化学工艺学(第二版)》米镇涛主编

合成气的生产过程《化学工艺学(第二版)》米镇涛主编

2nCH3OH
nCH3OCH3
~
(5-7)
(3)甲醇同系化制乙烯
200℃、20MPa下,甲醇与合成气反应,主要产物是乙醇。
CH3OH+CO +2H2
CH3CH2OH+H2O(5-8)
CH3CH2OH C2H4+H2O(5-9)
乙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传统上由石油馏分热裂解制取,用合 成气制取可扩大乙烯的来源。
2CH3OH+CO+ O2 CO(OCH3)2+H2O(5-10)
(COOCH3)2+4H2
(CH2OH)2+2CH3OH (5-11)
(6)合成气与烯烃衍生物羰基化产物 在羰基钴或铑的配位化合物催 化剂作用下,不饱和的醇、醛、酯、醚、缩醛、卤化物、含氮化合 物等中的双键都能进行羰基合成反应,但官能团不参与反应。
N2+3H2
2NH3(5-1)
(2)合成甲醇 将合成气中H2/CO的摩尔比调整为2.2左右,在260~2 70℃、5~10MPa及铜基催化剂作用下可以合成甲醇。主反应为
CO+2H2 CH3OH(5-2)
(3)合成醋酸 首先将合成气制成甲醇,再将甲醇与CO羰基化合成 醋酸。
CH3OH+CO
CH3COOH (5-3)
第5章 合成气的生产过程 5.1 概述 5.1.1 合成气的生产方法 (1)以煤为原料的生产方法 有间歇和连续操作两种方式。 (2)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生产方法 主要有转化法和部分氧化法。 (3)以重油或渣油为原料的生产方法 主要采用部分氧化法。
5.1.2 合成气的应用实例 合成气的应用途径非常广泛,在此列举一些主要实例。
5.2 由煤制合成气

合成气化学工艺学解析PPT教案

合成气化学工艺学解析PPT教案
已知条件: m 原料气中的水碳比 (m H2O )
CH 4 P 系统压力;T 转化温度 假定:无炭黑析出
计算基准:1mol CH4 在甲烷转化反应达到平衡时,设x为按
式(2-3)转化了的甲烷摩尔数,y为按式 (2-4)变换了的一氧化碳摩尔数。
第8页/共113页
气体在反应后各组分的平 衡分压
图 1.10
第24页/共113页
(2)二段转化炉
①二段转化炉的作用 a 甲烷进一步转化 b 调节H/C比
②二段转化炉的结构
立式圆筒,内径约3米,高约13米, 壳体材质为碳钢, 内衬不含硅的耐火材料,炉壳外保温。
上部有燃烧空间的固定床绝热式催化 反应器
第25页/共113页
2.1.2 重油部分氧化 ➢ 重油部分氧化法是以重油(即渣油)为原
y)
图解法或迭代法求 解x,第y10页/共113页
c.影响甲烷蒸汽转化反应平衡组成的 因素
水碳比 反应温度 反应压力
第11页/共113页
第12页/共113页
➢ 温度增加,甲烷平衡含量下降,反应温度 每降低10℃,甲烷平衡含量约增加1.0%1.3%;
➢ 增加压力,甲烷平衡含量随之增大; ➢ 增加水碳比,对甲烷转化有力; ➢ 甲烷蒸汽转化在高温、高水碳比和低压下
理论反应温度1700 ℃
水蒸汽作为缓冲剂(同时提供
氧),以调节温度和重油雾化条
件。
第32页/共113页
温度随氧油比的提高而急剧上升。
第33页/共113页
耗氧随氧油比的增加而增加,氧油比过 高,工业上发生熔化炉衬的事故。
第34页/共113页
4.蒸汽油比
蒸汽作用(1)作为气化剂与各类 烃发生反应。 (2)缓冲炉温,抑制碳黑的 生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3 气体中硫化物和二氧化碳的脱除
1.脱硫:在制造合成气时,所用的气、液、固三类原料均
含有硫化物。 如:(1)石油馏分中含有硫醇(RSH)、硫醚(RSR)、二硫化碳
(CS2)、噻吩(C4H4S)等。它们多集中于重质油馏分尤其是 渣油中; (2)煤中常含有羰基硫(COS)和硫铁矿。 危害:(1)用这些原料制造合成气时,其中的硫化物转化成 硫化氢和有机硫气体,它们会使催化剂中毒;
5.2.5.1 脱硫方法及工艺
按脱硫剂的状态来分,脱硫有干法和湿法两大类。
I.干法脱硫:低含硫气体的精脱硫。
此类脱硫方法又分为吸附法和催化转化法。 1.吸附法:采用对硫化物有强吸附能力的固体来脱硫,
吸附剂主要有氧化锌、活性炭、氧化铁、分子筛等。
(1)氧化锌脱硫剂:
组成:以氧化锌为主组分,添加少量CuO、MnO2和MgO等作为促进剂,以钒 土水泥作粘结剂;
钴钼加氢脱硫剂组成:以A1203为载体负载的CoO和MoO3。 使用时需预先用 H2S或CS2硫化变成Co9S8和MoS2才有活性。 钴钼加氢转化后用氧化锌脱除生成的H2S。因此,用氧化 锌-钴钼加氢转化组合,可达到精脱硫的目的。
Ⅱ.湿法脱硫
湿法脱硫剂为液体,一般用于含硫量高、处理量大的气体的脱硫。 按其脱硫机理不同又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物理-化学
第5章 合成气生产过程
5.1 概 述 5.2 由天然气制造合成气 5.3 由煤制合成气 5.4 由渣油制合成气 5.5 一氧化碳变换过程
5.1.1 合成气的生产方法
1.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生产方法
主要有转化法和部分氧化法。
2.以重油或渣油为原料的生产方法
主要采用部分氧化法(parlial oxidation)。
②而且,它不能脱除硫醚和噻吩。对含有硫醚和噻吩等 有机硫的气体,需要用催化加氢方法将其转化为H2S后, 再用氧化锌脱除。
目前,我国使用的氧化锌脱硫剂已国产化,型号有 T302Q、T(T)303、 T304~T309,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脱硫 场合,脱硫温度也不同。
(2)活性炭
适用:脱除天然气、油田气以及经湿法脱硫后之气体中的微量硫。
(2)腐蚀金属管道和设备。 危害很大,必须脱除,并回收利用这些硫资源!
所用原料的种类不同,脱硫的要求也不一样:
(1)天然气或轻油制造合成气时,为避免蒸汽转化催 化剂中毒,已预先将原料彻底脱硫,转化生成的气 体中无硫化物;
(2)煤或重质油制合成气时,气化过程不用催化剂, 故不需要原料预先脱硫,因此产生的气体中含有硫 化氢和有机硫化物,在下一步加工之前,必须进行 脱硫。
5.1.2 合成气的应用实例 1.已工业化的主要产品
(1)合成氨 (2)合成甲醇 (3)合成醋酸 (4)烯烃的氢甲酰化产品
合成气与不同烯烃可以合成不同产品。 (5)合成天然气、汽油和柴油
2.合成气应用新途径
(1)将合成气转化为乙烯或其他烃类,然后再进 一步加工成化工产品;
(2)先合成为甲醇,然后再将其转化为其他产品; (3)直接将合成气转化为化工产品。
吸收法和湿式氧化法。 1.化学吸收法:常用的湿法脱硫工艺 溶剂:乙醇胺法(MEA)、二乙醇胺法(DEA)、二甘醇胺法(DGA)、
二异丙醇胺法(DIPA)、以及近年来发展很快的改良甲基二乙醇 胺法(MDEA),MDEA添加有促进剂,净化度很高。 以上几种统称为烷醇胺法或醇胺法,醇胺吸收剂与H2S反应并放 出热量。
机理:活性炭吸附H2S和02,后两者在其表面上反应,生成元素 硫;
活性炭也能脱除有机硫,有吸附、氧化和催化三种方式。
吸附方式对噻吩最有效,CS2次之,COS最差,它要在氨及氧 存在下才能转化而被脱除:
COS+0.5O2
CO2+S
COS+2O2+2NH3+H2O
(NH4)2SO4+CO2
在活性炭上浸渍铁、铜等盐类,可催化有机硫转化为H2S, 然后被吸附脱除。
活性炭可在常压或加压下使用,温度不宜超过50℃,属于 常温精脱硫方法。
(3)氧化铁法脱硫
一种古老的方法,近年来做了许多改进, 在许多场合中使用。脱硫温度有常温、中温 和 高温。
机理:氧化铁吸收硫化氢后生成硫化铁,再生时 用氧化法使硫化铁转化为氧化铁和元素硫或二氧 化硫。
2.催化转化法:使用加氢脱硫催化剂,将烃类原料中所含有 的有机硫化合物氢解,转化成易于脱除的硫化氢,再用其 他方法除之。
3.以煤为原料的生产方法
有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种操作方式。
4.其他含碳原料(包括各种含碳废料)制合成气在工业上尚未 形成大规模生产,随着再生资源的开发、二次原料的广 泛利用,今后会迅速发展起来的。
以上几种方法的比较:
1.以天然气为原料制合成气的成本最低; 2.重质油与煤炭制造合成气的成本差不多,重油和 渣油制合成气可以使石油资源得到充分的综合利用; 3.轻质油价格很贵,用它来制造合成气的成本较高, 而它很容易经其他方法加工成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 不必走合成气路线。
形状:制成Φ3.5~4.5mm的球形或Φ4mm><(4~10)mm的条形。
工艺过程:
H2S + ZQ
COS + H2
H2S
CS2
由于ZnS难离解,净化气总硫含量可降低至0 l×10-6(体积分数)以下。
缺点:
①该脱硫剂的重量硫容量高达25%以上,但它不能再生, 一般只用于低含硫气体的精脱硫;
加工方法不同,脱硫的要求也不一样:
例如: ①天然气转化过程对原料气的脱硫要求是总硫的体积分数 小于0.1×10-6(即0.1 mL/ m3),最高不能超过0.5×10-6; ②一氧化碳高温变换要求原料气中硫化氢体积分数少于 500×10-6,有机硫少于150×10-6; ③合成甲醇时用的铜基催化剂则要求总硫体积分数少于 0.5×10-6; ④合成氨的铁催化剂则要求原料气不含硫。
例如,一乙醇胺法(MEA)和二乙醇胺法(DEA)吸收H2S的反应如下:
HO-CH2-CH2-NH2+H2S
(HO-CH2-CH2-NH3).H2S
(HO-CH2-CH2)2.NH+H2S
[(HO-CH2-CH2)2.NH2].H2S
优点:利用此特性可将吸收剂再生,循环使用。
注意:
(1)如果待净化的气体含有COS和CS2,它们与乙醇胺生成降解 产物,不能再生,所以必须预先将COS和CS2经催化水解或催 化加氢转化为H2S后,才能用醇胺法脱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