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 A 去兴入A 4 44 4 卜*

>农民培训工程$

;培训资料5 一、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

根据小麦生长过程中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分为三种类型,即 冬性、半

冬性、春性小麦。我市种植的扬麦系统均为春性小麦,主 茎叶片11 - 12

张。

小麦的一生经历着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拨节、孕 穗、抽

穗、开花、灌浆和成熟等生育过程。小麦的根、茎、叶、蘖、 穗和籽粒等器

官就在各生育过程中有序地分化形成和发育,完成一 个完整的生育世代。

小麦从种子萌发至新种子成熟,根据其生长发育规律和穗数、 粒数、粒

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 系的生长阶段。

1、 营养生长阶段(小麦从播种出苗至分蘖越冬) :时间从10月

下旬到2月上旬。这一时期主要生长根、茎、叶、蘖等营养器官,

称为营养生长阶段。春性品种适期播种,约经

进入3叶期麦苗开始分蘖和发生次生根。

叶,发生2-3个分蘖, 4 - 6条次生根,当日平

均气温稳定下降到 以下,麦苗地上部生长缓慢或停止,进入越冬期。

营养生长阶段是小麦生产中争早苗、全苗、壮苗,促进冬前分 蘖和发

根,奠定穗数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壮秆大穗打基础的时期。

2、 营养生殖生长阶段(从返青拨节至孕穗阶段) :时间从 上旬到4月中旬。这一时期是小麦根、茎、叶生长最旺盛的时期, 穗的分化和发育也

主要在这一时期完成。春性品种小麦通常在

期、半冬性品种在5叶期开始幼穗分化。当日平均降至3C 以下进入 越冬期。

到翌年早春,日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到 3C 以上,麦苗明显恢

-1 -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7天左右出苗,幼苗 在冬前,主茎出生5 - 6片 3 C

复生长,进入返青期;随着温度上升,麦苗同化作用加强,根、茎、叶、蘖的生长量不断增加,幼穗继续分化发育,至拨节期植株基部节间开始伸长,生长中心明显转向麦穗和茎杆;分蘖达高峰值(拨节前15天)并开始向两极分化后,冬前早生低节位分蘖迅速生长向成穗方向发展,春后发生的高节位分蘖渐次死亡,幼穗由拨节前的小穗分化为主转向拨节后的小花分化为主。至孕穗期小花向有效和无效两极分化,可孕小花数可决定。

因此,营养生殖生长阶段是培养合理群体,巩固穗数,形成壮

秆,争取穗大粒多的关键时期,也是为粒重奠定基础的时期。

3、生殖生长阶段(从抽穗至灌浆成熟):时间从4月中旬到6

月上旬。小麦抽穗后,麦株开花受精形成的籽粒和灌浆成熟,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生长趋于停止,此为生殖生长阶段。此阶段是决定结实粒数、籽粒重量和品质的重要时期,是籽粒产量的最终决定期。养根保叶、延长后期绿色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生产效率,是增加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

二、小麦的产量形成

(一)小麦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的经济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因素构成,

叫做产量构成三因素。

每亩穗数X每穗平均粒数X千产量计算公式为:亩产量「工丄

粒重(克)

(公斤)=

1000 X1000

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的组合数值受品种特性、生态环境、肥水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因素影响。当产量构成三因素协调发展时,才能获得高产。

1 、小麦的穗数、粒数、粒重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形成:

小麦的的穗数决定于基本苗数、单株分蘖数和分蘖成穗率。主茎一般都能

成穗,冬前出生的低位分蘖成穗率较高,春季出生的高节位分蘖成穗率低。小麦分蘖发生时期与数量、成穗率、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有关。在播种时应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播种期及气候条件以及分蘖穗的利用程度,选择适当的基本苗,并在播后加强管理,使麦苗在冬前有效分蘖成穗可靠叶龄期内(总叶片数-伸长节间数-拨节时有效分蘖可靠叶片数+3 ),达到预期穗数所需的茎蘖数。主茎11 叶春性小麦,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为 5 叶期(11-5-4+3 ),主茎12 叶春性小麦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为 6 叶期(12-5-4+3 )。

每穗粒数决定于小穗、小花的分化数和它的结实率。小穗分化数由基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决定(基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的叶龄期为主茎总叶片数减去伸长节间数再加 2 的叶龄期,例如主茎11 叶品种基部第一节间伸长为8 叶期),小花分化数由剑叶出生前决定。小花退化大约在抽穗前半个月至抽穗期,已分化的小花60 -70% 在此期间退化成无效花,尚有部分弱势小花在开花期不能正常受精而败育,因此小麦高产栽培除应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外,还须保证孕穗至开花期有良好的肥水供应,减少小花退化,增加可孕小花数,增加每穗粒数。

粒重主要决定于生育后期。籽粒的灌浆物质来自于抽穗前茎、鞘等器官贮藏物质的运转(三分之一)和开花后光合产物的输送(三分之二)。尤其在高产条件下,后者在灌浆物质中的比重更大。即粒重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开花后光合产物的生产量及其向籽粒的运输率。小麦籽粒容积的大小受品种的遗传性影响,也是影响粒重高低的重要因素。在籽粒形成期和灌浆过程中,有良好的肥水与温光条

件,供应充足的灌浆物质,是获得较高粒重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小麦生育后

期的管理中心是注意养根保叶,防止早衰和贪青,将有利于小麦粒重的提高。

2、不同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下,有着不同的小麦产量结构和增产途径:

影响产量

中低产麦田因肥水条件限制,光合面积较小和穗数不足是

提高的主

要因素。因此,增施肥料,增肥地力,扩大光合面积,提高生物产量,增苗增穗,主攻增穗是大面积生产上的主要增产途径。

随着地力的提高,施肥量的增加等生产条件的改善,如果继续增加穗数,往往会因群体发展过大,个体生长不良,每穗粒数和粒重下降甚至倒伏减产。因此,为了继续高产,应由原来扩大光合面积、促进群体增大转为保持适宜的光合面积、合理控制最高茎蘖数,建立高光效群体,提高生育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和经济系数。为此,应适当降低基本苗,在保证足穗的基础上,主攻粒数和粒重,使穗数、粒数和粒重协调发展,实现高产。

(二)群体物质生产与分配

小麦的干物质积累90% 以上是来自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来自土壤中的无机盐类不足10% 。因此提高小麦产量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光能利用率,培育高光效群体结构。小麦总生物产量(包括根、茎、叶、穗、籽粒)的高低,决定于生长期的长短和各器官生长速度的大小。生长速度除受日照强度、时间支配外,在相同日照条件下,则决定于光合面积和净同化率,而净同化率则决定于群体光合层结构、透光率和单叶光合作用能力。小麦叶面积在越冬前、越冬期增长缓慢,返青后增长快,至孕穗期达最大值,抽穗后又开始下降。形成小麦籽粒产量物质的光合产物积累过程主要是在抽穗以后,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