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式样分析法解读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合集下载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八、总结
通过参观苏博,我受益匪浅,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明白了在做 设计时要注意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的重要性。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自然 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并且,贝老在这个设计中的一些 呼应对比手法,以及一些突破和创新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建筑是一门艺术,亦是一门有挑战性的学术性,我总觉得引领人走 下去的力量是在心灵深处的,而贝老的建筑恰恰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让我努力着继续走下去,用心的做好我每一个设计。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 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 一体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苏州博物馆
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关于 设计者
二·总平 面图分析
三·功能 流线分析
四·构图 分析
五·传 统与创 新
六·融合 与突破
七·馆内 细节分析
八·总结
一、关于设计者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 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 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 由奖章
几何体构造: 贝老设计的建筑物都是很注重构造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总平面图
剖面
各种透视
主入口
• 初展身姿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 拙政园保护区内,其东侧与太平王国忠王 府遗址紧邻,北侧为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 之冠 ———拙政园。南为东北街,西侧是 齐门路,总占地约11000余平方米。
主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图
建筑构图
•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功能布置分为地上和 地下两部分,共计建筑面积约17000余平方米。 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 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新馆建筑群 坐北朝南,地上部分按功能基本可以划分为三大 块:即中部为入口门廊前庭院,中央大厅和山水 庭主庭院;西部为院落式的主展区,东部为办公 、商店、休息服务区,以及部分临时展厅。这种 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 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而地下部分为 博物馆辅助功能用房(如修复、馆藏、多功能厅 等)。
优秀景观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 设计师:贝聿铭
建筑师
贝聿铭
设计背景(开始)
• 当时已经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 聿铭先生设计。
• 贝聿铭先生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 界,贝先生在中国设计博物馆是第一次。 正因为如此,贝聿铭先生在家乡苏州设计 博物馆引起了全球传媒的关注。
• 2002年4月30日正式签定了设计协议。 2006年10月建成苏州博物馆新馆
庭院一角
大厅
•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 博物馆花园之间。
• 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 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 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
建筑意义
• 贝聿铭先生集毕生的智慧和感情为家乡苏 州设计博物馆,是苏州文化的盛事,也是 苏州的荣幸。我们有理由相信,贝聿铭先 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能使苏州 博物馆获得极高的名人效应和品牌优势, 同时,通过这个窗口,能进一步提高苏州 的知名度,扩大苏州的影响,使世界进一 步了解苏州,让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新馆选址在苏州古城内,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以一水池为中心;二、平面功能分布苏州博物馆是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西部的展厅分别由两个中心联系起来 ,东部则布置一个方形露天院落 , 围绕它的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房等;三、周围环境的融合为充分融入所在街区环境,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苏州博物馆以地面一层为主,采用地下一层,局部安排二层高度;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而且建筑采用院落式与周边相应,从平面看不出什么差异;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着拙政园的补园,新旧园林景观融为一体;四、建筑结构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的木质材质;五、建筑内部1、大门入口新馆大门为玻璃和金属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进入后,前厅以较小的空间压缩视角,与后面进入庭院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有先抑后扬之感;入口有一条明显的路线将游览者引向山水庭院,有玻璃材质的圆形入口,庭院景色若影若现;2、中央大厅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连接着前厅与庭院;是整个建筑群的最高高度;贝聿铭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其中,三角形与菱形也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观;3、庭院庭院巧妙地运用水面,全馆的中心池塘对岸是拙政园的白墙,白墙之下是贝聿铭“以壁为纸 ,以石为墨”的石片假山,直曲石桥连着各个建筑,庭院还有一个现代结构的八角凉亭,整个庭院极具苏州园林韵味;4、廊道廊道利用其狭且长的特点用来连接散落的建筑使之成为整体,在引导暗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参观流线的导向性更为明确;廊道中有六边形的廊窗,由窗取景,使人移步换景,若隐若现,像一幅幅天然装饰画一样,运用“欲露而先藏,欲显而先隐”的园林技巧;按照设计中的参观流线 ,既可观赏精美绝伦的藏品 ,亦可观赏不同角度的建筑景观;六、与苏州民居以及园林的有机结合苏州博物馆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用白墙灰瓦代替传统白墙黑瓦,屋顶来源于苏州传统坡顶——飞檐翘角;苏州博物馆为现代博物馆 ,功能的差异决定了空间与苏州传统园林空间相差甚远;苏州博物馆博运用内聚院落,沿用了苏州园林的内向布局形式;庭院的池塘、假山、竹林、石桥等将苏州园林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七、几何提炼贝聿铭善于运用几何形态,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新馆屋顶坡度与远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一致;在屋顶的处理上使用了不同几何形体反复变幻的手法;屋顶的框架线有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博物馆里也是到处可见的三角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案;八、光线“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苏州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变幻的几何形体屋顶,顶部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使其光影效果很好;廊道的三角形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由于展出多书画、工艺品可以受一点自然光,展厅有几何形天窗,光线柔和;九、总结苏州博物馆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贝聿铭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建筑;苏州博物馆成为苏州古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赏析

在主庭园中,贝先 生“亭”的设计也 是现代的形式—— 钢结构、双层、亭 顶为玻璃并覆盖木 饰贴面格栅、结构 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亭中部为洗漱台。
现代结构的凉亭似而不似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符号
池中的八角凉亭, 师古而不泥古. 凉亭的八 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厅的大八 角形成呼应.
透光天花板
贝老一再强调说内部陈 列与外部建筑、家具的 风格、甚至包括服务人 员的服装, 都要与建筑 及陈列的风格相协调. 乃至这小小的灯饰也不 马虎.
连灯具也是由简单的几何体组成。强烈的 现代结构一点也不削减传统园林的精致意 味。
纵观贝老后半生的设计, 最小单元大都以几何形为基础开始繁衍. 菱形、方形、三角形既构成了稳定的结构,也蕴含着贝聿铭的建筑理念
梁架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 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 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 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 感觉.
粉墙黛瓦
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 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 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 相配,清新雅洁。
门把影子
簾幕外的庭院 Courtyard behind the curtain
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 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金属遮阳片和 怀旧的木作构 架在玻璃屋顶 之下被广泛使 用, 以便控制 和过滤进入展 区的太阳光.
大厅顶部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 它 在风格上和整体建筑非常协调, 但是这不仅 是出于美学考虑, 而是结构的原因. 通过精 密计算之后, 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 进行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 负荷.
以墙为纸,以石为墨,从米芾的山水画中得到灵感,用片石营造出写意山水的意境. 搭一幅现代山水画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英才学院 6121810519 张雍淋江南湿润的自然特质孕育了灵秀细致的苏州文化,也成就了江南民居粉墙黛瓦、清新雅致、青黛秀逸的建筑特色。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具有苏州民居的尺度和古韵,俨然一座几何式的现代主义建筑,但其中难以剥离江南园林的“园冶”手法和意境,堪称一座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清新、简约的创新山水庭园。

一、苏州博物馆的“形美”苏州博物馆的造型、空间布局、设计意趣塑造了其鲜明的建筑风格。

博物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体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为1、横边为2,这是水乡江南瓦顶木结构椽梁的基本模数屋顶和屋面不在同一个斜坡,而是形成一个折角,好比江南民居“老虎天窗”的外部形态结构。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自然环境在东方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超出建筑物本身。

园中大面积水体就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的基本原则,不仅有效地扩展了空间,也意趣优雅。

二、苏州博物馆的“色美”中国画墨色讲究分五彩:“焦、重、浓、淡、清”。

墨色变化中最看重“淡”墨的衬托作用,认为淡墨比较具有神采和味道,是烘托主题的关键,最能代表笔墨的韵味。

博物馆主庭院的基调就是淡灰色的,映衬凸显了景观中的绿植、游鱼、天色等元素,产生一种辽阔的视野。

花墙漏窗、远山近水,真正让空间显露出勃勃生机的自然之色。

三、苏州博物馆的“意美”在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技巧层面,崇尚“虽由人做,宛如天工”的技术境界,所谓“天工意匠”是中国古代造物在涉及技术的价值判断方面的最高境界。

走进苏州博物馆的大门过前院,禅意扑面,汉唐“枯山水”造势,少有绿植,鹅卵石子平铺庭院,引入寂寞之美的内心体验。

走进中央共享大厅,在厅中央往南看就是走进的入口方向,博物馆的洞门式方圆的视角圈出街面一幅苏州老街河巷的画面,往北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园,东面是长廊尽头的“紫藤院”,西面便是“荷花落水庭”了。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漫评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漫评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漫评苏州博物馆位置与平面图馆内竹林中的石头踏步 大约两年前,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刚刚开馆,我就乘参加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答辩之便,参观了这个备受国人关注的博物馆。

老实说,这个建筑给我的第一感觉,并不特别好。

也许是媒体宣传过度了,使我对它产生了过高的期望。

总之,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最初的感觉,似乎还带着一点点莫名的失望。

此前,媒体一再强调,这个作品是贝老的“封刀”之作,是贝老最钟爱的“小女儿”。

这种宣传,给人的感觉,似乎这个作品就是贝聿铭作为一代建筑宗师的最为竭力倾心的终结性的作品,也是贝老最认可最偏爱的作品,颇有贝氏巅峰之作的意思。

媒体和业主一样,总是希望这个作品不仅是建筑师终其一生所设计的最好的作品,而且也是全世界最杰出的作品。

但是,愿望不总是事实。

看过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同时也看过他设计的京都贺滋县美秀美术馆的人,很难说服自己说,这就是贝氏最好的、最精彩的作品。

当然,如果和国内一些新建的博物馆相比,尤其和那些明显模仿和抄袭国外建筑作品的博物馆相比,这个作品无疑是好的,值得称赞的。

我觉得这个作品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是在正确的地方选择了一种正确的风格,平民化的建筑风格。

中国建筑历来是作为一种政治表述或政治修辞出场的。

追求高大,追求华丽,讲究排场,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这不仅仅表现在一些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中,也表现在一些大型的纪念性的或文化性建筑之中。

很多博物馆,动不动就搞大型雕塑,大型浮雕,唯恐建筑不够洋派,不够气派。

贝聿铭却不同。

他追求的是含蓄,甚至是隐逸,虽然不是那种深山藏古寺的隐逸,但是,却非常明显地表露出一种内敛的平民化气象。

色彩,是最简单的白色和灰色;材料,是一般的砖、木、钢筋和玻璃;建筑高度,地面不超过两层。

大门用钢架结构,门墙除了小小的一排横式的“苏州博物馆”五个大字和馆标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

当然也没有浮雕或壁画。

馆内从石头踏步的选料,到放置方式,从馆内茶厅的布局,到人字形走廊天花顶的设计,也都充分体现亲和性、随意性原则,绝不故作贵族气派,更不炫耀高科技。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六、融合与突出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扶梯的转弯:与平常的扶梯设计有所不同,博物馆里少有的扶梯的转变处加多了一个转折。这样既可以减轻对人们造成的伤害,又能让扶梯加多了一个层次,体现出别致的设计感,丰富及有旋律。
展厅背景的空墙:展厅内由于光线不足,为了更好地展示文化物品,利用了苏州园林的借景取景手法,在厅内的正面墙上,空墙作背景透光,开了一个正方形的洞,洞内种有很多竹子。这样不仅解决了光线问题,还增多了一处自然美景,让游客的心灵又一次与自然接触。
八、总结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202X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三、功能流线分析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钱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笔者的家乡白居易诗中的江南腹地——苏州,本文着重从建筑美学方面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

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

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

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

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

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

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

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

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

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作为著名的建筑师,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是十分独到的。

他认为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文化建筑,应该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同时也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体现时代特色和精神内涵。

贝聿铭提出了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应该考虑的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传承,要充分展示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包括苏州园林、苏绣、苏州地方戏曲等;二是功能要求,要满足展出、研究、教育、社交等多种需求;三是环境融合,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和城市风貌,与周边建筑和谐相处。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上,贝聿铭强调了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要以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为基础,充分融入园林艺术元素,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

同时,建筑要注重光线、空间、流线的处理,充分考虑展览陈列的需要,使展览效果更加优秀。

总之,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是建筑要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同时也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体现时代特色和精神内涵,使建筑既有实用性又有美学价值。

- 1 -。

贝聿铭博物馆分析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及其异同点课件

贝聿铭博物馆分析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及其异同点课件

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 物之一。
02
美秀美术馆介绍
美秀美术馆的设计理念
自然与艺术的融合
美秀美术馆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 一,将建筑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 为参观者提供一个宁静的艺术欣赏空 间。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简约与精致的统一
美术馆追求简约的外观和内部装饰, 同时注重细节的处理,展现出精致的 艺术品味。
美秀美术馆在设计中融入了日本传统 建筑元素,同时采用了现代的建筑材 料和技术,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美秀美术馆的特色与亮点
01
02
03
独特的建筑造型
丰富的艺术藏品
精美的内部装饰
美秀美术馆的空间布局与使用功能
空间布局
使用功能
03
苏州博物馆介绍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理念
传的特色与亮点
05
贝聿铭博物馆设计风格的总结与展望
贝聿铭博物馆设计风格的总结
地域文化融合

现代主义建筑
自然光利用 环保理念
贝聿铭博物馆设计风格的展望
数字化技术应用
人性化设计
可持续发展
文化交流平台
THANK YOU
江南园林风格 现代材料与传统工艺结合 丰富的文化内涵
苏州博物馆的空间布局与使用功能
空间布局 使用功能
04
美秀美术馆与苏州博物馆的异同点分析
设计理念的异同
相同点
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都体现了贝聿铭先生“让建筑消失,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周围环 境的融合,追求简约、典雅的审美风格。
博物分析美美 州博物及其异同
• 贝聿铭的生平与成就 • 美秀美术馆介绍
• 美秀美术馆与苏州博物馆的异同点 分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苏州博物馆是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贝聿铭是美籍华人,祖籍在苏州,他曾设计的肯尼迪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经典之作。

苏州博物馆于06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苏州博物馆是现代和传统完璧的结合。

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新馆紧邻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古城的文化精华,在这样的环境中建造一座崭新建筑,并使其与周围融为一体,实属不易。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它就想一位跳动在现代气息的脉搏中而又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学者。

它的粉墙黛瓦,它的钢筋铁骨,与这个城市与这个时代融合的天衣无缝。

博物馆高高的白墙阻隔着今日的苏州城貌,它自成一体空间,尊放着苏州的历史遗存。

无论是出自对历史的尊重,还是出自提示一种阅读历史方式的需要,或是出自贝先生的建筑理念,苏州博物馆最终出落得有如象风清月白中的白莲一样,静静地飘落在古城之中,那么安详,那么清素。

在建筑立面高度上,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参照东侧的忠王府高度,博物馆建筑以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局部建有二层,高度16米。

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中轴对称布局方式,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而庭院以及展厅在空间序列上沿南北方向层层递近,也符合苏州古城民居的生长规律。

博物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步入博物馆大门可以看到一个空旷的庭院。

建筑采用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及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央大厅,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

景观美学案例分析之苏州博物馆

景观美学案例分析之苏州博物馆
入,扩展为王府之地,形成一片包括官署、庭舍、园池“绵亘里许”的建筑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治二年冬(1863年12月),苏州失守,忠王府修理工程仍未完工,但
已初具规模,太平军退出苏州,李鸿章据忠王府为江苏巡抚行辕。 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为八旗奉直会馆。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伪据为"江苏省维新政府"驻所。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借作校舍。 1951年,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1960年,改为苏州博物馆馆址。
名词之一,流连在这样的江南风格的建筑 中,每个人心中可能都会多一份温婉。
•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 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
周围环境相协调。特别是与水面的结合更具 苏州特色,小桥流水与现代化风格融为一体。
• 众所周知,苏州以园林见长,是私家园林的代 表,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而苏博的设计当
苏州博物馆总观
三、自然景观特色
通过內庭院將內外
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 建筑,是贝聿铭建筑设 计的一个特色。最让大 师煞费苦心的是位于中 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 设置。这座在古典园林 元素上精心打造出的创 意山水园,借着拙政园 的墙,“以壁为纸,以 石为绘”,高低错落排 砌的片石假山,在朦胧 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 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 的意境。且看米芾词云: “奇胜处,每凭栏,定 忘还。好山如画,水连 云萦,无计成闲。”
满的句号画在故乡的土地上,这片充满挑战的地方,面临的最大 的问题是新馆建筑要如何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中 而新,苏而新"这一设计理念是贝聿铭再设计之初对苏州博物馆新 馆的最早定位,一经提出也得到了国内众多建筑师的赞同。
“即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称之为“中 而新,苏而新”。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荣誉与奖项
评价与争议
尽管备受赞誉,中银大厦也引发了一 些关于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争议。
中银大厦获得了多项国际建筑奖项, 如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
04
范例分析:法国卢浮宫金字塔
设计理念与背景
贝聿铭受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为卢浮宫改造设计一座玻璃 金字塔。他希望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 为卢浮宫增添新的活力。
尽管存在争议,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无疑是贝聿铭的杰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贝 聿铭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见解,也为法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 献。
05
范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设计理念与背景
设计理念
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秉持着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旨 在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同时保持 与苏州古城风貌的协调。
06
总结与启示
贝聿铭建筑作品的共性特点
创新性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在形式、结构和材料方面都展现出独特 的创新性。他善于运用几何图形和自然光线,创造出令人 惊叹的空间效果。
文化融合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尤其是与当地 文化的结合。他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建筑成为文化交流的 桥梁。
可持续性
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也展现出 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他运用自然通风、采光等设计,降 低能耗,实现绿色建筑。
背景
苏州博物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 州,是收藏、展示、研究苏州历史、 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贝聿铭受邀 设计新馆,以回应苏州传统园林的精 髓和现代建筑的创新。
建筑特色与风格
特色
苏州博物馆以“山水诗画、园林之城 ”为设计主题,巧妙地将山水、诗、 画、园林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建 筑中,展现了独特的东方美学。

苏州博物馆建筑风格介绍

苏州博物馆建筑风格介绍

苏州博物馆建筑风格介绍
苏州博物馆是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贝聿铭设计的,他将现代主义情怀与苏州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

博物馆位于苏州历史街区的东北部分,毗邻着建于19世纪的忠王府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建于16世纪的园林建筑-拙政园。

虽然博物馆延续了许多贝聿铭设计中的几何和视觉元素(正方形、长方形和金字塔),但该设计仍借鉴了许多传统的苏州建筑,使用了白色的灰泥墙,深灰色粘土制的瓦片屋顶和错综复杂的花园建筑。

几何图形的起伏折叠与苏州地区常见的色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混合体,代表了建筑师在当代建筑语境中重新构想苏州和中国风土人情的雄心。

在中国传统和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中,有些很多元素是共享的,例如,对称性,几何形状和对线条感的注重。

该建筑的外墙的灰色线条强调并突出显示,这些线条定义了建筑物的形状,就像传统书法一样。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十分的低调,并与周围的城市环境相容。

此外,博物馆的建筑保持了相当低的高度,以符合并满足周边的历史环境。

总的来说,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是一种独特的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又展现了现代建筑的创新和前瞻性。

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二)古典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探索
新馆建筑由一个主庭院和若干个小内庭院组成,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完美地借鉴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它的北面与拙政园之补园一墙之隔,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主庭院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现代主义;设计。
一、引言
当今的博物馆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历史文化,它不再是对历史陈
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了。它的设计师由聿铭先生用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历时五年,完成了他的圆梦之旅:“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确,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融合,同时这一崭新的建筑也与为之度身定做的陈列设计融为一体。曾有著名评论家称“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
参考文献
[1]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03月。
[2] 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苏州古昊轩出版社.2007年05月。
[3] 沈福熙.《建筑概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08月。
[4]绮曼,潘吾华.《室内设计资料集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12月。
三、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思想
(一)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粉墙黛瓦是极具苏州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的色调正是采用这种传统的建筑元素。
三角形的运用,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入口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2的三角形体。提取了传统的比例和尺度,将几何图形与空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缺点:
a.简化以往的建筑式样,传统在演进上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b.与传统园林中,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有着很大的差异; c.在简化建筑中,其重要的式样精神未能保存。 d.从建物的配置观察,其建物彼此之间过于紧凑,较无园林风格; e.在设计上沒有像传统江南园林,令人感觉舒适、悠哉; f.过度简化的造型,构成几何形体,与传统园林有着极大的差异;
屋顶、窗户设计:传统与现代结合,在外形和材料方面进行改善。
贝聿铭在设计屋顶窗户时,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但对此进行了改良,窗户 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和屋面不是一个斜坡下来,而是形成一个折角。屋顶铺小青瓦是 苏州传统建筑的特色,但是,贝聿铭认为,如果用小青瓦铺设,小青瓦易碎易漏,需要经常维修的 缺点还在其次,而屋顶和屋面不协调,更是致命伤。为此,用了特色石材——“中国黑”,其黑中 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被加工成菱形,铺设好后立体感很强。建 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屋顶和屋面呈现出三维的效果。

贴近自然的情调——竹影散落,林
内疏密自然,如贝律铭先生所说的疏 密有间,最好形体略弯曲贴近自然的 形态。竹子中要能听得到风吹的“沙 沙声”。
紫藤
此处的紫藤并非一种单纯的绿化,其独特之处是嫁接于文征明当年亲手栽植的 紫藤花的枝蔓,于是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于是在此,贝聿铭引进的不仅仅是一根紫藤,而是炎黄子孙千年的文化。而 紫藤阁也不仅仅只是馆内的一个休息场所,它更应该是一个人们认知和感受历史人 文的现实展厅。
第三层:象征意涵的解读
苏州博物馆虽采用现今建材来诠释江南园林,但其已与传统园林作了明显切割。 苏州博物馆有如捕捉瞬间的情感,产生山水画般的意境作为延伸,与中国传统园 林偏向“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和“情景交融”有着明显差异,并且在出发点上也 有差异;过度简化传统园林的建筑样式之后,“亭”的外观也发生了改变。 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从直觉上以山水画为出发点,以致与传统江南园林里 的叠山理水的手法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存在对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的遗失。
整体区位图与平面布局:
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 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 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 忠王府。具体在忠王府以西,东北街 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 占地面积约10750平米。
该地块被贝聿铭先生称为“圣 地”,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 “人生最重要的挑战”,“在这里设 计博物馆很难很难,既要有传统的东 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 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 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 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 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 的”。
第二层:作品拆解 ①优点:
a.将其建物作品从结构上的节点,拆解、分析,寻找元素; b.空间中的静态的“诗情画意”与传统的“生动诗意”的差异性; c.冷色系的建材与园林设计手法的搭配;
②缺点:
a.过度的简化,与传统园林有了极大的分歧; b.水岸的处理方式,以及简洁的线条带过; c.立面造型以几何形体构成;
各层平面示意:
其平面布局在总体外轮廓上呈现出斜 三角的几何形态,东西两边格局采用中 轴对称而两厢的布局又各有特色,规整 中又富有变化;石和水景的运用体现了 因地制宜的园林手法。
新型建筑材料和形式的应用
入口大门设计:门头以传统的落水形式衍生出的双层的玻璃和钢结构形式,既
凸显其气势,又体现了对传统结构、式样和材料的继承与创新。
但其使得屋面的正立面显得比较单薄,有如一面薄墙,缺乏厚重感。
光与影的设计
天顶、内廊:强烈的几何形体,光与影的交汇
贝氏作品的标志性建筑语言。玻璃天顶下纤细的圆管让入射的光线漫射或折射 而下,使得室内空间的自然光格外柔和;天顶的设计极具几何形体,建筑表现力强 烈。
天顶
内廊:自然光线洒落柔和而错落有致,人们透 过玻璃天顶可以仰望室外蓝天,在复古的廊 道内行走时感受自由而轻松。
细部设计
楼梯设计:二楼平台大பைடு நூலகம்悬挑的设计,彰显了贝氏手法的又一亮点;
其缺憾在于一楼作为承重的立柱破坏了侧面的美感。
借景:运用了我国传统造园手法,漏窗让人们 在狭长的廊道中可以不停变换视线,欣赏园内 不同视野的景色。
对文化的传承:水、石、竹、紫藤
贝聿铭说:“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新馆的水景看起来应该是与旁 边的拙政园相连的;石头要从水里漫出来,再一点一点高上去,放在水里的石头一定要 有老石皮;园子里不能一团黢黑,要有灯光,灯光不要太亮,应是那种淡淡的月光如水 的光亮。”这便绘出了宋代山水画中的淡漠而高雅的情趣。
用式样分析法解读贝氏风格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的运用
第一层:体验作品特色
①优点:
a.采用现今建筑材料,诠释江南山水园林; b.大量采用园林设计手法(借景、框景、庭院理水等设计手法); c.简化造型建筑语汇,诠释江南山水园林。 d.善用光影线条变化,丰富室內空间。 e.户外的植栽,借由光影变化,洒落在洁白的墙面; f.建筑物有如中国山水画般的「寂」、「静」。 g.以简洁的线条,强调材质细部的精致,宛若日式禅风; h.在空间上充满着「寂静」及「冥想」。
“中而新、苏而新”——解读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主题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 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 的诠释。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 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 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用式样分析法解读贝聿铭的苏州 博物馆
贝氏作品的风格与特色分析:
1.建筑融入自然中的空间理念:“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 氏的设计名言,在设计作品上著重光线的投入与变化; 2.善用几何形体來做设计:贝氏以体积见长,偏好立面的 表现,傅瑞德称贝氏以几何形态来营造多变的造型; 3. 注重地域环境脉络:在创作作品时,注重整体建物之間 的关联性。 4.构造性雕塑性:在贝氏作品中清晰可见的建物结构与构 造肌理分明,在贝氏的作品在使用混凝土中,其作品有如 雕塑品般的呈现; 5.细腻的细部设计:在贝律铭的建筑作品中,不少可以发 现细节设计上有着精致的细部设计。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