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传播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dE AA' exp( jk) exp( jkr) cos dS
r
R点实际场强是S面上所有二次辐射源在R点产生辐射场强的 叠加结果,因此R点总场强E为
E
AA '
exp(
jk )
S
exp( r
jkr)
cos
dS
A' j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的数学表达式
E
d1
O
d2
R
n rn d n·( / 2)
P
满足上面第i个方程的所有Oi点在TOiR平面上是个以T和R为焦 点的椭圆,将该椭圆以TR为轴旋转得到一个旋转椭球面,上式
中每个方程都对应一个旋转椭球面。这些椭球面所包围的空间
区域称为第i菲涅尔区。相邻菲涅尔区之间的相位差为180度(
l/2的波程差)。
2
赫兹实验示意图
1901年12月12日, 马 可 尼 成功进行了跨大西洋通信实验 ,距离2000英里。 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制成了无线电接收机,成功 实 现 了无 线电报。
4
电波传播研究进程: 1899年Sommerfield研究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解。他的
学生Zenneck发现了沿地表传播的电磁波,称为Zenneck 波。 1902年,Kennelly , Heaviside认为上空存在导电层, Appleton和Barnett在1925年,Briet和Tuve在1926年试 验证实了电离层的存在。1926-1945年左右,开始了电离 层和电离层传播的研究。 我国在1936年开始观测日食对电离层的影响,1945年开 始对电离层进行垂直探测。 1934-1946年,开始微波视距传播研究。 1945-1960年,开始微波远距离传播研究,主要研究大气 波导传播、流星余迹散射传播、对流层散射传播、电离层 散射传播、山峰绕射远距离传播等。
由于电波传播的主要通道并不是一条直线,因此即使某凸 出物并没有挡住收、发两点间的几何射线,但是已进入了 第一菲涅尔椭球,此时接收点的场强已经受到影响,该收、 发两点之间不能视为自由空间传播。而当凸出物未进入第 一菲涅尔椭球,即电波传播的主要通道,此时才可以认为 该收、发两点之间被视为自由空间传播。
P
O2
r3 r2
1 O1 r1
ri
d
2 2
Fi2
d2
Fi2
/ (2d2 )
T
d1
O
d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R
1
将其(a代 b入)2
1
a2
1 2
1
a 2b
(
1
)a
3 2
b2
8
P
i ri d i·( / 2)
得
Fi
i d1d 2
d
距离越长,波长越短,菲涅尔半径就越小,并且 菲涅尔半径在收发中点处(d1=d2)取最大值。
A
j
S
exp
jk
r
r
cos
dS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的严格数学表达式
菲涅尔区、带、半径
收发点TR连线上一点O,过O作垂直于TR的平面S,S与通
过TR的垂直平面交PQ,Q在PQ上,取O1、O2……On点,使 它们满足
r d / 2 1 1
O3
3 2
A
1<2
即使在地面上的障碍物遮住收、发两点间的几何射线的情况 下,由于电波传播的主要通道未被全部遮挡住,因此接收点 仍然可以收到信号,此种现象被称为电波绕射。在地面上的 障碍物高度一定的情况下,波长越长,电波传播的主要通道 的横截面积越大,相对遮挡面积就越小,接收点的场强就越 大,因此频率越低,绕射能力越强。
O1、O2、……、On在旋转过程中形成相应的圆周,Oi-1与Oi之 间的圆环称为第i菲涅尔带。第一菲涅尔带是一个以OO1为半径 的圆面。令Fi=OOi,Fi为第i带的外半径,称为第i菲涅尔半径
Q
设 Fi d1, d2,则
i d12 Fi2 d1 Fi2 / (2d1)
O3
3 2
合更多学科,如雷达、遥感、导航、广播、微电子等。
6
二、基本原理与概念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惠更斯—提出了子波概念
菲涅尔—提出子波是相干波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是处理反射、折绕射等问题的工具。
T—球面波波源 R—接收点 S—某时刻波前 dS—Q点处小面元
Q
dS
r
T
R
r—Q、T距离
r—Q、R距离
S
q—TQ、TR夹角
O2
r3 r2
2 r2 d 2( / 2)1 O1 r1
T
d1
O
d2
R
n
rn
d
n·(
/
P
2)
d d1 d2
—LOS路径(视距路径)
Q
1 r1 d / 2 2 r2 d 2( / 2)
O3
3 2
O2
r3 r2
1 O1 r1
T
第一菲涅尔半径
F1
d1d 2
d
Fi iF1
F1
d1d 2
d
第一菲涅尔椭球为电波传播的主要通道
请从场强角度 分析“第一菲 涅尔椭球为电 波传播主要通 道”的原因
波长越短,第一菲涅尔区半径越小,对应的第一菲涅尔椭 球越细长。对于波长非常短的光学波段,椭球体更加细长, 因而产生了光学中研究过的纯粹的射线传播。
5
1945年Clarke提出卫星广播的科学幻想,1957年,世界 上第一颗卫星(苏联)发射升空。
1965年,COMSAT系列通信卫星的第一颗EARLY BIRD通 信卫星升空,开始了卫星通信时代。
电波传播学科发展模式和特点:
电波传播研究中,试验研究占主要地位,同时要和工程结 合紧密。
电波传播研究应扩大研究领域,即交叉渗透。 历史上电波传播主要为通信服务,现在电波传播研究应结
7
波源T发出的球面波,在Q点的场强为
Q
dS
r
T
EQ
A exp(
jk )
R S
根据惠-菲原理,EQ 为R点接收场强的二次辐射源。它在R点建 立的场强与dS面元所在处的场强EQ和dS在QR方向上的投影面
积成正比。因此,面元dS在R处产生的场强dE为
dE AA' exp( jk) exp( jkr) cos dS
电波传播基本概念
一. 电波传播历史与发展
无线电波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电磁波与传播媒质的相互作 用及其在有关电子系统工程和环境探测中的应用。它是一门 实验性科学。
典型的实验: 德国Hertz于1885-1889年间, 进行了一系列UHF波段的电波传 播试验,产生了电磁波(称为 Hertz波)。Hertz测定了Hertz 的波长和传播速度,证明了反射、 折射特性和光一样,证明了光是电 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