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第3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收入-支出模型

宏观经济学第3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收入-支出模型

28
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
总消费函数
[Aggregate Consumption Function] ——社会总消费支出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社会总消费函数并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 单相加。还要考虑一系列限制条件. ——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 ——政府的税收政策。 ——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重。

2.储蓄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 比例。 ——表示储蓄曲线任一点的斜率
MPS=
⊿s
⊿y
ds 或= dy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 ——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c APC= y
教材53页表3-1

MPC与APC的变动规律: (1) MPC 、 APC递减 (2) 0<MPC<1 (3)MPC<APC APC可能大于1
一般的消费曲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c
c=c(y)
MPC?APC?
。 45
0
y
16
3.线性消费函数
当边际消费倾向为常数时,消费函数就成为线性 消费函数 线性消费函数的一般表达式: C= + yd = + y [>0, >0 ,为常数。] —自发消费(常数) [Autonomous Consumption]
使凯恩斯消费函数再次面临挑战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库兹 涅茨教授。库兹涅茨教授在20世纪40年代对美国1869—1938年 的消费与收入比率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在此期 间收入增长了7倍,但平均消费倾向却相当稳定,始终保持在 0.81~0.89之间,并未随收入的变化而递减。其后的一些研究也 证明了库兹涅茨教授的结论:长期中平均消费倾向不随收入变 动而变动,基本为一常数。 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使人们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对家庭数 据的短期时间序列研究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相吻合,而对家庭 数据的长期时间序列考察却否定了凯恩斯的观点?换言之,就 是为什么在短期家庭的平均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而在长期平均 消费倾向却是稳定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消费之谜”。 经济学家们的实证研究表明,存在两种不同的消费函数。 家庭短期时间序列数据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吻合,说明存在一 种“短期消费函数”,这一消费函数所反映的消费与收入之间 的关系与凯恩斯的结论一致,即平均消费倾向递减;此外,对 长期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表明还存在另一种“长期消费函数”, 在这一消费函数中,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凯恩斯所预言的 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不复存在。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收入支出模型67页PPT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收入支出模型67页PPT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均衡产出概念
二、两部门经济均衡产出的条件
最简单的经济关系:两部门经济
假设: 1、假设不存在政府与外国,只有家庭与
厂商; 2、假设需求量与供给价格无关,供给总
能够按照不变价格提供足够的等于需求 的供给量; 3、假设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因 此GDP=NDP=NI=PI。
第一,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 者之和等于收入;
第二,APC与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 ,但APC>MPC,则APS与MPS都随收入 增加而递增,但APS<MPS。
第三,APS+APC=1,MPC+MPS=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 C= + Y S =- + (1-) Y ∴C+S= + Y- +Y-Y=Y
一、均衡产出概念
按照以上假设,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国民 收入就等于总需求。
均衡产出[Equilibrium Output]:与社会总 需求相等的产出或收入。
或与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即与 全社会所有居民和厂商的计划总支出相 等的产出。
二、两部门经济均衡产出的条件
社会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于社会总支 出。
——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 —自发消费(常数);
—边际消费倾向, Y—引致消费。
C= + Y [>0, >0]
若消费函数为线性, 为常数。
消费曲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C
C=C(Y)
。 45
0
教材P445
图13-2
Y
线性消费函数
C
C= + Y
。 45
0
教材P445 图13-3
Y
二、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NNP=GNP-折旧(D)。
(三)国民收入:NI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以货币计 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 部收入的总和。即V+M。它是反映一国综 合国力的综合性指标。由于它最终会形成 为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各种收入,如国家收 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等,所以称国民 收入。
(四)个人收入:PI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或DI。 PDI=PI-个人纳税额。
(三)关注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 配”
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中国累计受捐款达 94.93亿元人民币,接受衣被9.66亿件,其它物质 折款105.05亿元。这些捐赠使3.6亿人(次)困难 群众受益。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 站、点27356个,比上年减少644个。全年直接接 收社会捐款14.2亿元,衣被6850万件,其中棉衣 被1722万件,其他捐物折合人民币8517.6万元; 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8322.5万元, 衣被1319万件,其中棉衣被124万件,其他捐物 折合人民币2897.6万元,使1849.2万人(次)困 难群众受益。
研究范畴)。 公平,最初是个伦理学的概念。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主要是指分配结果的公平,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 要素相当的收入;在承认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 合理差距的基础上,能共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消除两极分化。 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 必要条件。
2.反映社会分配公平(平均)程度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
美国的贫富差距虽然非常严重,但其富裕的人们热心慈善 公益蔚然成风。
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福特等巨们生前身后都把万贯 财产捐献给了社会。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已向社会捐 助了上百亿美元,而且还宣布,他死后,将把99.9%的财 产都捐献给社会。

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1. 引言简单国民收入(Basic Income)是指由政府按照一定标准向所有成年人或家庭支付的一笔固定收入,无论其是否参与劳动或有其他收入来源。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解决贫困问题以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2. 资源与收入分配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首先涉及资源的分配。

资源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源的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的。

市场价格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从而影响了资源的分配。

然而,市场机制并不能完全解决资源分配的问题,因为它存在资源不均衡、市场失灵等问题。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确保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

3. 社会公平与简单国民收入社会公平是简单国民收入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简单国民收入的核心理念是每个人都有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社会保障,无论其是否参与劳动或有其他收入来源。

简单国民收入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通过给予每个人一定的收入保障,简单国民收入可以确保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 经济效益与简单国民收入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还需要考虑其经济效益。

简单国民收入的实施可以激发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收入保障,可以增加人们的消费能力,刺激市场需求。

同时,简单国民收入也可以减少贫困人口的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

此外,简单国民收入还可以减少社会福利支出,简化福利体系,提高效率。

5. 实施途径与挑战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需要考虑其实施途径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实施简单国民收入需要政府承担巨大的财政压力,而如何筹措资金是一个关键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增税、调整财政预算等方式来筹措资金,但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增加企业成本、抑制经济发展等。

此外,简单国民收入还可能引发劳动力市场的扭曲,例如降低劳动积极性、增加劳动力成本等。

第五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资料讲解

第五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资料讲解
❖ 11。谁的职称高谁多分——从能力的标准看是公平的;······
❖ 这个思想实验说明,所谓“分平的分配”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 话题,分平或平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公平的、能够让所有人 满意的分配规则是难以找到的。
二、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及其构成
❖ 个人收入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不同 的途径或来源所获得的,并能够自由支配的货币 或可用货币来表现的财富的总和。
❖ 二是这些财富如何在各社会成员之间恰当地进行 分配(公平问题) 。
❖ 据此,形成“效率优先论”和“公平优先论” 。 ❖ “效率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里德曼、哈
耶克和科斯,其中以弗里德曼最为典型。 ❖ “公平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勒纳、
罗尔斯以及英国的琼·罗宾逊等。
2。“公平与效率协调论”
❖ 理论界有不同看法: ❖ (1)按劳分配是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分配。或者说是
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成果分配。 ❖ (2)只有在统一经营的公有制经济中的统一分配,才
是按劳分配。 ❖ (3)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 (4)按劳分配是按活动的和物化劳动共同创造的价值
润=NNP—间接税—企业转移 支付+ 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PI(个人收入)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与GNP的关系
GNP=GDP+常住居民在国外的要素收入—非常住居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 =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要素收入”指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
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
❖ 个人收入的构成: ❖ 劳动收入:个人向社会提供劳动所获得的报酬。
如工资、奖金、承包收入、经营管理收入、出售 个人发明专利或技术所获收入等。 ❖ 非劳动收入:投资收入、福利性收入、利息收入、 财产收入、其他收入等。

《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点复习

《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点复习

《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点复习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答:1、从市场缺陷看宏观管理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现阶段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有效的形式,但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表现出以下的主要缺陷:(1)市场竞争导致垄断。

由一个或几个企业控制市场,产生垄断。

垄断导致市场效率降低。

(2)市场不能自动平衡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表现为:一是效益外在化――外部正效应,例如蜂农养蜂,会使果农的果树提高坐果率;二是成本外在化――外部负效应,例如工业污染问题,企业产生的污染只是给社会增加成本,而企业本身并不增加成本)。

(3)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充分供应。

(纯公共产品-非排他性-搭便车现象-公共产品供应不足或工作供应为零;弱公共产品-弱排他性-排他成本过高)。

(4)不能完全保证市场交易信息的对称。

(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市场有序-公平交易-信息对称。

现实中很多交易是信息不对称的,例如股票交易:小股东与上市公司、庄家、大股东就是信息不对称,小股东往往受到欺诈。

)。

(5)不能保证财富的公平分配。

(竞争-财富不均衡分配-贫富悬殊),导致经济不平衡发展,引起社会不稳定。

(6)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代价过高。

由市场调节经济运行,会引起经济产生周期性振荡:(繁荣-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危机…….)。

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市场经济无法保持正常的运行状态,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管理。

2、从市场经济结构特点看宏观管理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其运行有两个特点:一是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是“为卖而买”,实现价值增值是商品生产者的决定性动机。

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每个市场主体都具有不正当竞争的倾向。

二是分工高度发达,生产过程高度片面化。

任何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其他企业和部门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经济运行的链条一旦在某个环节上断裂,就会产生“骨牌效应”,造成灾难性后果。

因此,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本身客观地要求有一个控制系统,即政府的宏观管理。

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理论收入分配是指将社会总收入分配给不同的居民群体或经济单位的过程。

它涉及到社会公平、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稳定等诸多因素,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收入分配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尼尔杜林-希克斯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与劳动者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剥削劳动者获取利润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将部分生产者剩余价值占为己有,而劳动者的劳动所得相对较低。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决定的。

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

二、尼尔杜林-希克斯理论尼尔杜林-希克斯理论认为,收入分配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表示每增加一单位资本对GDP的增加量,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表示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对GDP的增加量。

尼尔杜林-希克斯理论认为,边际生产力决定了不同生产要素的收入份额。

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高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时,资本家的收入份额相对较高;相反,劳动者的收入份额相对较低。

三、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体的教育、技能和知识等人力资本对他们获取收入的贡献至关重要。

较高的人力资本意味着较高的收入水平,而较低的人力资本则意味着较低的收入水平。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个体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来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这也体现了收入分配与个体努力和能力之间的关联。

结论收入分配理论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尼尔杜林-希克斯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等多个方面。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收入分配的原因和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完全解释收入分配的复杂性。

收入分配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制度安排、市场竞争、技术进步以及政府干预等。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根G+以上D据上应企的 计 价 般P对两该业=角算 值 包在专估三净用以种是工间租利计)利由上方一度出总括资接金所租净息他各法致,考和以+收 有 价 利 是 人税项 是 的入 人 。 息 个 提租察。下将目 从 。+中 的 人 供的 不 但金期在项经折, 专 及 的分 同 在+旧内采目济即 利 企 贷析 角 实净包 使 业 款, 度际一用:系利括 用 因 而可 对核个收统息个 费 进 在得 同算收人 行 本国入内出 一中+入出 储 期采 国常非家法各,租 蓄 发用 内有公生计生还房 在 生收 生误司包屋本的入 产差产 算产企括、期利法总,的 国要使土内息计值要业用地发支最 内素算进通收自而生出国行过终 生取入有得的之民核误与产产得房到利间生算差公屋的息的产,项品总的、租收差总其来司和值收土金入额值结调税地收与,劳时入的果整前等入因不公在。务,相利的、使包式理的一加润:论 ,
方法中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恒等式
GDP=总支出 GDP=总收入
所以:
总支出=GDP=总收入
❖ 总需求(AD)是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对产品与劳务 (最终产品)的需求总量,在现实经济中,它由消
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 总供给(AS)是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 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总和,是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成
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的支出。
(三)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政府所有薪金开支 和向企业购买的产品和劳务支出。
(四)净出口 净出口是指货物和劳务进口差额方面的支出。
❖ 收入(工一资法)指又工 税资 前称工为资成,是本因法工作、而生取产得的要酬素劳的法总、和要,既素包收括工入资法、或 要素薪水支、付也包法括。各它种补从助商或福品利与项劳目。务的市场价值应与生产 这些(二商)品租金与劳务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之和相等

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c=α+βy
MPC
α
1
1
1 APC
APC
O 图13-3 线性消费函数
y
这时,APC>MPC。
c y 从公式上看 APC y y y
在这里,β 是MPC,由于α 和y都是正数,因此,

0 所以,APC>MPC, 随着收入增加, y y

之值越来越小,说明APC 逐渐趋近于MPC.
消费倾向的感性认识
收入 1 2 9000 10000 消费 9110 10000 0.89 MPC APC 1.01 1.00
3
4
11000
12000
10850
11600
0.85
0.75
0.99
0.97
5
6 7
13000
14000 15000
12240
12830 13360
0.64
0.59 0.53
第三节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凯恩斯的社会消费理论属于绝对收入假说
1.相对收入假说 (美)杜森贝里(James S.Duesenberry)
示范效应: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
他同等收水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 比性。 棘轮效应:家庭消费即受本期绝对收 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 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 持消费稳定。
A
100
支出=100
450
0
100
y,收入,产出
(a)支出等于收入的450线
E支出
100
收入 = 100
B IU<0 E=100 45° Y2 IU>0
AE
100
Y1

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

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

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收入分配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实践中对于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中的几个重要的收入分配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等。

这些理论旨在解释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并探索改善收入分配的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收入分配不均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致。

在资本主义体系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提供的价值与其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不均是必然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收入公平。

二、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收入分配不均主要是由个体劳动力和资本的边际效用差异所致。

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对个体幸福感的增加量。

根据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使得收入分配不均成为可能,高收入个体对额外收入的边际效用较低,而低收入个体对额外收入的边际效用较高。

三、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的投资于教育、技能和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成本,可以提高其劳动市场上的收入水平,从而改善收入分配。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个人的收入不仅仅取决于劳动的数量,还取决于个人的技能和能力。

因此,通过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个人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四、制度因素除了以上的理论之外,制度因素也对收入分配起到重要的作用。

包括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工会组织等。

这些制度可以通过调节市场收入的分配来实现社会公平。

例如,通过税收政策对高收入者进行适当的税收调节,实现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财富再分配。

总结: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和探索收入分配的不均现象。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收入不均,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实现收入公平;边际效用理论强调个体边际效用差异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的技能和能力对收入水平有决定性作用。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介绍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介绍

经济周期分析
1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变化
2
经济周期可以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3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各个阶段的经济特征和政策应对
4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经济周期的未来走势,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国际经济关系分析
国际贸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可以分析国际贸易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与挑战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谢谢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模型假设过于简化:现实经济环境复杂,模型难以完全反映实际情况
数据质量与准确性: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可能影响理论的准确性
政策实施效果:政策实施效果可能与理论预测不符,需要不断调整与完善
理论创新与实证研究: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理论与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
宏观经济政策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关系
政府支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影响国民收入
投资:企业投资于固定资产和存货的行为,影响国民收入
净出口:出口减进口的差额,影响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与就业
01
国民收入与就业的关系:国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加
03
国民收入与就业的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国民收入和就业
02
国民收入与就业的平衡:国民收入与就业需要保持平衡,避免失业和通货膨胀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
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收入分配的理论和政策

收入分配的理论和政策

收入分配的理论和政策收入分配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学领域中,有多种理论和政策用于分析和指导收入的分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收入分配理论和政策,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

一、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是最早被广泛运用于收入分配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收入应该与他的边际生产力成正比。

边际生产力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劳动力对产出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收入差距是由于个体劳动生产力的差异所致。

尽管边际生产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收入分配差距的产生原因,但该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首先,边际生产力理论忽视了其他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如机会不平等、资本积累等。

其次,由于无法准确测量一个人的边际生产力,该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困难。

二、相对论分配理论相对论分配理论认为,人们更关心自己的相对收入地位,而非绝对收入水平。

根据该理论,人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与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关。

相对论分配理论指出,不公平的分配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满。

相对论分配理论的优势在于强调社会公正和公平,以及维护社会和谐。

然而,该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相对论分配理论很难定义什么是“相对地位”。

其次,该理论无法解释收入不平等的经济原因,如技能差异和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

三、红利再分配政策红利再分配政策是指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支出等手段,将富人和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和低收入群体,以实现收入公平。

这种政策旨在减少贫富差距,并提供福利保障。

红利再分配政策的优势在于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消除贫困。

然而,该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实施这种政策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可能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其次,过度的再分配可能削弱个体的动力和创新精神,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教育和技能提升政策教育和技能提升政策是一种通过提供优质教育和技能培训来改善收入分配的政策。

这种政策旨在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和就业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第六章 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六章  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一、国民收入区际分配理论
(二)价格指数的差异
•假设经济系统中有四个利益群体:北部和南部的资本所有者,北部和南 部的劳动力所有者。每个工人具有一单位的劳动力,每个资本所有者拥 有一单位资本。每个劳动力的名义收入水平为劳动力的名义工资水平, 因为均衡时劳动力名义工资水平相等,也就是说不管劳动力位于何处, 均衡时劳动力的名义工资水平都相等。 •所以,不管劳动力位于何处,均衡时两个区域劳动力的名义收入水平相 等;不管资本所有者位于何处,均衡时两个区域资本所有者的名义收入 水平相等。收入水平常常用实际收入水平来衡量,而实际收入水平就用 名义收入水平与商品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这意味着,四个群体的人均 实际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区域的商品价格指数,也就是常说的 CPI。
• 俱乐部收敛是指,如果各种经济体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特征和初始经 济条件,则它们的人均收入水平会收敛并形成一个增长俱乐部。
二、区际经济发展趋同理论
(二)区域差距演化的倒U形学说
•在研究区域差距演化方面,有一个很著名的学说,就是威廉森的倒 U 形学说。这个学说是威廉森在其 《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一文中 提出的:在一个国家内,当经济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时,区域之间的差距 一般不是很大。然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差距 就会随之扩大。当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的水平时,区域之间 的差距扩大趋势就会减缓,继而停止。学者们习惯地把威廉森的学说称 为倒 U 形或倒 V 形学说。
yi
Yi
n
,i 1,2,..., n
Yi
i 1
y1 y2 ... yn , y1 y2 ... yn 1
•等分法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Gini
2 n
(
n i 1

收入分配理论及中国收入分配改革

收入分配理论及中国收入分配改革

20
4.农民、农村外出求职者和进城农民工处于不利地位: ——农民至今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其原因在于:农民虽然有土地承包权、使用权,但没有产权,土地不能抵押、转让,土地流转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外因素干扰。 ——二元劳工市场的存在,使求职者受歧视,农民工只能进入低级劳工市场而无法进入高级劳工市场。
19
三、中国收入分配中
的问题及原因
(一)微观分配机制存在缺陷 1. 工资决定机制不合理、工资增长机制不完善、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发展而同步提高的增长机制。 2.劳动力市场上买方(雇主)与卖方(受雇者)的力量对比极不对称:买方强势、卖方弱势。 3.行政性与自然性垄断,阻碍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形成,导致行业间、企业间收入分配不公;
9
(三)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 1、库兹涅茨倒U假说 (1)主要观点是: 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先上升,在中等收入水平时达到顶峰,当基本实现工业化时开始下降,其变动轨迹像一个倒置的U形。
10
(2)倒“U”型轨迹形成的原因: 第一,储蓄和积累在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集中。 第二,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恶化,即农村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使经济中不平等的范围扩大。 第三,库兹涅茨认为,随着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还会出现一些因素会对收入分配恶化起抑制作用:一是法律和行政干预。二是人口变动因素。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2、对倒“U”理论的不同看法
11
(四)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收入分配、储蓄与经济增长 (1)假如边际储蓄率是递增的,即随着收入的增加,增加的部分中转为储蓄的比例越来越大,那么将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假如边际储蓄率是递减的,则结论相反。 (2)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者的储蓄率最高。因此,经济增长最快的是那些中等收入者占人口比重大的国家。 (3)从鼓励储蓄的角度出发,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应采取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原理

收入分配原理

收入分配原理
收入分配原理是指社会经济中对于国民收入的分配原则和规定。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收入分配原理。

1. 劳动贡献原则:根据个体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时间来确定其收入水平。

这一原则认为,个体通过辛勤工作和付出努力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

2. 生产要素贡献原则:根据个体所拥有和提供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对社会经济产出的贡献程度来确定其收入水平。

根据这一原则,拥有和提供更多生产要素的个体应该获得更高的收入。

3. 均等原则:强调社会收入应该在全体人民之间均衡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4. 边际贡献原则:根据个体对社会经济产出的边际贡献来确定其收入水平。

边际贡献指的是个体增加一单位产出对社会总产出的贡献。

5. 劳动价值论原则:根据个体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来确定其收入水平。

根据这一原则,个体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劳动价值越高,其收入也应该越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社会和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原则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收入分配原则的制定和实施也受到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利率提高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利率提高,人们 认为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从而增加储 蓄,减少消费。
收入效应:利率提高使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 会使他认为较为富有,以致增加当前消费,减 少储蓄,这种储蓄的减少就是利率对储蓄的收 入效应。
就低收入者而言,主要发生替代效应,利率提高,会增 加储蓄减少消费;对高收入者而言,主要发生收入效应 ,利率提高减少储蓄。就全社会而言,要看社会两种效 应的总和正负净额确定。
2、凯恩斯定律
凯恩斯定律指的是生产和收入决定于 总需求的理论。当社会存在大量闲置资源 时,总需求的变动将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 用,导致社会产出增加,但不会使资源价 格上升,从而不会引发价格变动。凯恩斯 定律适用于短期分析,在短期中,价格不 易变动,或者说价格具有黏性,当社会需 求变动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调整产量, 而不是提高价格。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某家户储蓄表
(1) 收入 (y)
A
9000
B 10000
C 11000
D 12000
E 13000
F 14000
G 15000
(2) 消费 (c)
9110
10000
10850
11600
12240
12830
13360
(3) 储蓄 (s)
-110
0
150
400
760
1170
1640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二、 均衡产出的概念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 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
社会处于一种均衡状态,企业生产会稳定下来,如 果产出和需求不相等,会造成库存的增减,引发企 业产量的调整,企业会根据产品销路安排生产,企 业会将产量调整到和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民经济的两种核算体系及比较,掌握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了解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问题,理解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

本章重点: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指标。

2、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必要性和途径。

4、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

5、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本章难点:1、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比较。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过程。

4、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

5、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收入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基本指标宏观经济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活动整体,要分析国民经济活动整体首先就涉及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历时300多年,曾存在着两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亦称两大核算体系。

一种叫做物质产品平衡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为MPS体系,我国和原苏联、东欧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曾采用该体系,因此又称东方体系。

这个体系的总量指标有社会总产值(TPS)、国民收入(NIM)等。

另一种叫做国民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为SNA体系,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这套体系,因此又称西方体系。

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采用该体系。

这个体系的总量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S)等。

这两种核算体系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一样,各自适应于不同的经济条件,核算的范围、内容、方法也不相同。

不但名称不同的指标(如MPS的社会总产值和SNA的国民生产总值),而且名称相同的指标(如两大体系的国民收入),反映的经济内容也不同,不能直接对比。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ki
y i
2、投资为什么具有乘数效应
各经济部门是相互联系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
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中引起
连锁反应,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投资与收入。
乘数原理:一、投资乘数(两部门)
投资 $
$ 生产投资品
居民b=0.8 $ 生产消费
100 投资品 企业100
100 要素
消费品品企业80
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
MPC c y
或MPC lim c dc y0 y dy
MPC递减 0《MPC〈1
平均消费倾向(APC):在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
所占的比例。
APC c y
APC递减 APC〈 = 〉1
APC 》 MPC
消费和储蓄:一、消费函数
某家庭消费—储蓄表
y 1 a i
1b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
y 10000 11000 12000 13000 14000 15000 16000 17500 18000 19000 20000 21000 23000
均衡收入的决定
c
s
i
9000 1000 2500
9800 1200 2500
10600 1400 2500
乘数原理:五、小结
y
1
1
b1
t
a
i
g
bT0
bT R
x
m0
k
11400 1600 2500
12200 1800 2500
13000 2000 2500
13800 2200 2500
15000 2500 2500

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第11章 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国民收入流程 第三节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导入案例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 “GDP是20世纪最伟 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现,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 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 道我国的GDP总量排在全世界的排位,没有GDP这个总量 指标我们就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 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 其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2.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随着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在传感器中的 应用, 传感器的信号调理与转换电路可安 装在传感器的壳体里或与敏感元件一起集 成在同一芯片上, 构成集成传感器(如美国 ADI 公司生产的AD22100 型模拟集成温 度传感器)。此外, 信号调理与转换电路以 及传感器工作时必须有辅助电源。传感器 的组成如图2.1 -1 所示。
(3)GDP是一定时期(一年) 所生产(而不是所卖掉) 的最终产品价值。若某企业年生产100万美元产品,只卖掉 80万美元,所剩20万美元产品可以看作企业自己买下来的 存货投资,同样可以计入GDP。
(4)GDP是一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价值,因此在计算 时不得包含以前所生产的产品价值。例如2005年建造的房 屋,在2007年售出,售出房屋的价值不能纳入2007年的 GDP中。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 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有区别 的,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即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 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 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计算在内。比方说,我国的居民通过 劳务输出在境外获得的收入就应计算在GNP中。而GDP则 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一 定时期内所在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并不 将国与国之间的转移计算在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1)个人消费支出(C)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 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物等)和 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 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则 不包括在内。
(2)投资支出(I) 用于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 定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及新住宅的增加。存 货投资是企业所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如果年初全国企业 存货为1000亿美元而年末为1200亿美元,则存货投资为 200亿美元。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为 GDP=C+I+G+(X-M) (11-1)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二)收入法收入法(或称分配法) 是指用要素收入即企业 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总值。是将国内生产总值看作为各种生 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 所创造的增加价值总额。因此 ,它要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折旧、间接税等形式, 在各种生产要素中间进行分配。这样,将全国各部门(物质 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上述各个项目加以汇总,即 可计算出国内生产总值。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 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有区别 的,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即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 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 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计算在内。比方说,我国的居民通过 劳务输出在境外获得的收入就应计算在GNP中。而GDP则 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 在一 定时期内所在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并不 将国与国之间的转移计算在内。
第11章 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国民收入流程 第三节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导入案例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 “GDP是20世纪最伟 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现,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 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 道我国的GDP总量排在全世界的排位,没有GDP这个总量 指标我们就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 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 其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3)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支出(G)包括中央与地方购买 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造 铁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4)净出口(X-M) 是出口减进口的净值。进口应从本国 总购买中减去,因为不是本国产品被购买的支出;出口则应 加入本国总购买之中,因为是本国产品被购买的支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 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般特指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 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
在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GDP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GDP ,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经济学原理》著作中指出,国 内生产总值(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 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曼昆认为,准确理解GDP的要点是:①GDP是按照现行的 市场价格计算的;②GDP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 和劳务,例如购买的音乐会票,其票价就是GDP的一部分; ③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从而是一个 地域概念。而GNP是一个国民概念。例如一个在日本工作的 中国国民的收入要计入中国的GNP中,但不计入中国的 GDP中,而计入日本的GDP中。
(6)GDP一般指市场活动所导致的价值。GDP中不仅包括 有形产品,而且包括无形产品---劳务,如金融、保险、旅游、 卫生、教育及政府等行业提供的服务价值。
④其是一个国家之内的,假若外国人暂时在中国工作,外国 人在中国开办企业,那么他的生产的价值是中国GDP的一部 分。
上一页 下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首先要看其收入。高 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 整体经济。当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该国 家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 用。
(3)GDP是一定时期(一年) 所生产(而不是所卖掉) 的最终产品价值。若某企业年生产100万美元产品,只卖掉 80万美元,所剩20万美元产品可以看作企业自己买下来的 存货投资,同样可以计入GDP。
(4)GDP是一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价值,因此在计算 时不得包含以前所生产的产品价值。例如2005年建造的房 屋,在2007年售出,售出房屋的价值不能纳入2007年的 GDP中。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一)支出法 支出法(或称最终产品法) 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
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谁是最终产品的购买者呢?这要看谁是产品和劳务的最终 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终使用者,除了居 民消费,还有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及出口,因此GDP等于个 人消费支出加政府消费支出,再加国内资产形成总额(包括 固定资本形成和库存净增或净减),最后加上出口与进口的 差额。
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 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假如某一国一年生产10万件上衣 ,每件上衣售价50美元,则该国一年生产上衣的市场价值为 500万美元。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2)GDP测量的是最终产品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 GDP,否则造成重复计算。
GNP等于GDP加上本国国民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 并减去国外公民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的 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计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以下三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