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磨粒冲蚀磨损的数值分析方法_吴晶华

合集下载

微磨粒冲蚀磨损的数值分析方法

微磨粒冲蚀磨损的数值分析方法

[4 ]
图 1 固体粒子微切削模型 Fig 1 M icro cu tting model by p articles 3 基金项目 : 江苏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 BA2005036 ) 1 收稿日期 : 2008 - 05 - 13 作者简介 : 吴晶华 ( 1976 —) , 男 , 博士研究生 1E2 mail: seu _ wjh@ 163 1com 1
Keywo rd s: waterjet; erosion; numerical analysis; ab rasives; impacting
水射流技术是 20世纪 70 年代兴起 的一种特种 加工技术 , 近 20 年来得到迅猛发展。高压水射流切 割对切割材料理化性能无影响 , 具有无热变形、切口 窄、精度高、切面光滑、清洁无污染等优点 [2 ] 。国内 自 20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出现高压水切割机 , 目前 已经有 50多家生产企业 , 年产量上千台 , 然而整体 的技术含量比较低。如何控制水射流加工的精度以及 提高效率是当前水射流技术发展的重点 , 而进一步认 识水射流加工的原理成为其中的关键。为提高切割效 果 , 一般在水射流中加入微磨粒 , 形成磨料水射流 , 磨料水射流切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现象 , 虽然有 很多学者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 , 但大多处于实验研究 的水平 , 提出的模型均受实验机床性能的影响。最近 几十年来 , 数值分析的方法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 , 通过数值分析方法不但可以减少实验过程 的时间和资金支出 , 而且有助于对水射流加工机制的 进一步理解。
Num er ica l Ana lysis of Abra sive Pa r t icles Er osive W ea r
W u J inghua Ta ng W e nc he ng Xu Hongxia ng B e n Ke cun

Al2O3颗粒增强3003铝合金复合材料冲蚀磨损性能研究

Al2O3颗粒增强3003铝合金复合材料冲蚀磨损性能研究

2023年 11月下 世界有色金属 53
M 机械加工与制造 achining and manufacturing
布氏硬度 HBS,载荷为 62.5kg,压头为直径 5mm 淬火钢球。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的硬度测试
如图 1 所示,在 3003 合金中引入了 ~1wt% 的 2000 目 的氧化铝粉体后,合金的布氏硬度从 ~17 提升至 ~27,这是 由于细小的氧化铝颗粒在 3003 基体中强化作用的结果 :细 小的氧化铝粉体在 3003 合金基体中弥散分布后,对晶内位 错的滑移有强烈的钉扎与阻碍作用,需要在更大的外力作用 下位错才能挣脱钉扎、突破阻碍,是合金发生塑性变形,宏 观上表现为合金强度与硬度得到了提升。
图 3 不同冲蚀速度对材料冲蚀磨损影响
图 2 不同磨粒粒径对材料冲蚀磨损影响 当水中磨粒直径逐渐增加时,在同样的冲击速度下,磨
图 4 是在 4m/s~6m/s 冲蚀速度下 3003 铝材的冲蚀磨 损表面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的形貌,图 4-a 表明, 在 4m/s 冲蚀速度下,3003 样品表面呈现较明显的沿着冲蚀 方向排列的冲蚀磨痕,这是磨粒对基材进行微切削作用的结 果 ;随着冲蚀速度的增加,样品显示的形貌为沿着晶界产生 的冲蚀沟,如图 4-b 所示,这是由于当冲蚀速度提高至 8m/ s 时,磨粒能量指数级增加,基材中的晶界弱化部位分会被 迅速冲蚀掉,留下沿着晶界分布的较宽的冲蚀沟。
图 3 是磨粒粒径分布在 0~0.053mm 之间时,不同冲蚀 速 度 对 材 料 失 重 率 的 影 响。可 以 看 出,随 着 冲 蚀 速 度 的 增 加,两种材料的失重率都显著提高,8m/s 冲蚀速度的失重 率为 4m/s 时的 2~2.5 倍。这是因为随着冲蚀速度增加,冲 蚀液中的磨粒速度增加,磨粒的动能呈指数级增长,对基材 的冲击作用更显著,磨损腐蚀更加严重,使材料失重率显著 增大。在相同冲蚀速度下,3003 铝材的磨损失重率均高于 Al2O3 粉体增强 3003 铝合金的失重率复合材料的失重率, 表明 Al2O3 颗粒的加入,提高了 3003 合金的抗冲蚀磨损性 能。

氧化铝陶瓷多粒子冲蚀磨损的数值模拟

氧化铝陶瓷多粒子冲蚀磨损的数值模拟

氧化铝陶瓷多粒子冲蚀磨损的数值模拟∗胡彪;纪秀林;段慧;丁伟【摘要】采用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多粒子冲蚀氧化铝陶瓷的有限元模型,运用LS⁃DYNA求解器对冲蚀过程进行仿真,通过观察靶材等效应力的分布分析冲蚀机制。

结果表明:靶材体积磨损率随着冲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冲蚀角度达到90°时,体积磨损率达到最大值,表现出典型的脆性材料的冲蚀特性;靶材的体积磨损率随着冲蚀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增长关系;靶材的体积磨损率整体上随着冲击粒子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但在达到临界尺寸的一段时间内会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靶材会吸收粒子的一部分动能转化为自己的内能,但随着粒子冲击结束而离开靶材表面,靶材表面形成微裂纹以及部分单元失效,因此靶材的能量随着单元的失效而减小。

%LS⁃DYNA was used to establish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multi particles impacting on alumina ceramics, and the erosion process was simulated by using LS⁃DYNA solver� The erosion mechanism was analyzed by observing the distribution of Von Mises stress of the target� The results show that volume loss rate of the target i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impact angle, and volume loss rate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at the impact angle of 90°, which exhibits erosio n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brittle materials� Volume loss rate of the target i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impact velocity, and they have good linear growth relationship� Volume loss rate of the target i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impact parti⁃cle size as a whole, but it is decreased within a period of time when the impact particle size reaches a critical size� The target absorbs part of the particles kinetic energy and transforms it intointernal energy, and when the particles leave the target surface,micro⁃crack and some elements failure are formed on the target surface, therefore, the target total energy is decreased with the failure of the elements.【期刊名称】《润滑与密封》【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冲蚀磨损;氧化铝陶瓷;脆性材料;多粒子;冲蚀机制【作者】胡彪;纪秀林;段慧;丁伟【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机电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22;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机电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22;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机电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22;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机电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17.1冲蚀磨损是固体颗粒随着高速流体对材料表面冲击造成的材料损坏,是一个动态的失效过程[1]。

风沙环境下混凝土、砂浆和水泥石的固体颗粒冲蚀磨损试验研究

风沙环境下混凝土、砂浆和水泥石的固体颗粒冲蚀磨损试验研究
K AM L - " R :M ——
( 1 )
pt
式 中 :A M 为 冲 蚀 前 后 试 样 的 质 量 损 失 量 ,mg ; MP为沙流 量 ,g・ mi n ~ ;t 为 冲蚀 时 间 ,mi n 。
2 试 验 结 果 及 分 析
图 2 实际设备
2 . 1 风 沙流 速度 对 冲蚀率 的影 响
a =O . 5 0 1 8 ,6 一- -5 . 6 3 9 2 。据此可 以求 出冲蚀率
为 零 时 ,风沙 流 的速 度分 别 为 1 3 . 5 4和 1 1 . 2 4 m・
s _ 。 ,也就是说在风 沙流速度低于一定值 时,短期 内不会 对 材料 造 成 冲蚀 磨 损 。在进 行 室 内试 验 时 , 为 了减小 试 验误差 ,加 速试 验进 程 ,往往 选 择较 大
料 ,冲蚀 颗粒 的法 向速 度分 量是 造成材 料 流失 的主 要 因 素r 1 。低 角 度 冲 蚀 时 ,速 度 的 法 向分 量 小 , 冲击 能量 低 ,需要 多次 冲击 才 能造 成 材 料 的流失 ,
因此低角度冲蚀时冲蚀率低 ;而高角度冲蚀时 ,速 度的法向分量大 ,冲击能量高,因此 冲蚀率就高。 和其 他 3种材 料相 比 ,砂浆 的 冲蚀 率更 加依 赖 于冲
ER= = =删 + b ( 2 )
沙。距地面高度 1 m 以下 的沙粒 收集箱所 收集 的 沙粒 中, 粒径在 0 . 1 ~1 . 0 m m 的沙所 占比例约 为
8 O ;粒 径 在 0 . 1 mm 以 下 的约 为 1 8占 2 左右 。因此本次试验选
兰 新铁 路 ( 新疆 段 )穿 越百 里 风 区、三 十里 风 区 、吐鲁番 西部 风 区 、哈密 北 戈壁 风 区和哈 密南 戈 壁 风 区五大 风 区[ 】 ] 。风 区地 段风 力强 劲 ,风 期 长 。

水工混凝土小角度冲蚀磨损特性的研究

水工混凝土小角度冲蚀磨损特性的研究

水工混凝土小角度冲蚀磨损特性的研究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水工混凝土在小角度冲蚀条件下的磨损特性,以深入了解其耐久性和应用潜力,并为相关工程设计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采用实验室模拟小角度冲蚀条件的方法,通过设计合适的实验样品和试验装置,对水工混凝土进行磨损性能测试。

在实验中,控制冲蚀液的流速、浓度和冲蚀时间等参数,以模拟实际工程环境中的磨损情况。

研究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水工混凝土在小角度冲蚀条件下出现了明显的磨损现象。

随着冲蚀液流速的增加和冲蚀时间的延长,水工混凝土的磨损程度逐渐增加。

同时,磨损程度还与冲蚀液的浓度有一定的关系,浓度越高,磨损程度越大。

研究结论:水工混凝土在小角度冲蚀条件下存在明显的磨损特性,这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等领域的设计和维护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延长水工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如增加抗冲蚀涂层或添加特殊的抗冲蚀材料。

研究展望:本研究仅针对水工混凝土在小角度冲蚀条件下的磨损特性进行了初步探究,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考虑更多的参数影响因素和实际工程条件,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此外,还可以探索研发新型材料和技术,以提升水工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冲蚀性能。

研究方法:为了深入研究水工混凝土在小角度冲蚀条件下的磨损特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实验设计: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不同的实验样品,可以是不同配比的水工混凝土,或者是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抗冲蚀添加剂的混凝土。

同时确定实验参数,包括冲蚀液的流速、浓度、冲蚀角度和冲蚀时间等。

2. 实验装置:建立符合小角度冲蚀条件的实验装置,确保冲蚀液的均匀流动和实验样品受到一致的冲蚀作用。

可以使用旋转式冲蚀试验机或倾斜式冲蚀装置。

3. 实验参数调控:根据设计确定的实验参数,精确控制冲蚀液的流速、浓度和冲蚀时间等。

确保各组样品在相同的冲蚀条件下进行测试,以获得可比较的磨损性能数据。

4.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通过测量样品的重量损失或形貌变化等方式评估磨损程度。

磨损颗粒分析技术在发动机磨损故障监测中的应用

磨损颗粒分析技术在发动机磨损故障监测中的应用

r S E M— E D X) . T h e we a r d e b r i s p a r t i c l e s i n t h e u s e d o i 1 o f t h e t r a n s mi s s i o n a n d l u b i r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c a r l b e mo n i t o r e d a n d
t h e we a r p r i n c i p l e a n d s e c t i o n , wh i c h i s b e n e i f c i a l t o p r e v e n t we a r f a i l u r e . Th e t e s t s h o ws t h a t wh e n t h e q ua n t i t y o f t h e we a r p a ti r c l e s a n d c o n t e n t o f c o n t a mi n a t i o n e l e me n t s i s a b n o r ma l , t h e t e s t e d r e s u l t s s h o u l d b e v a l i d a t e d b y L NF . Wh e n t h e a b n o r ma l we a r l a r g e p a r t i c l e s i n c r e a s e , t h e f e r r o g r a p h y t e c h n o l o g y s h o u l d b e u s e d t o e s t i ma t e t h e we a r t y p e , a n d s i mu l t a n e o u s l y , t h e ma t e i r a l o f a b n o m a r l we a r p a t r i c l e s s h o u l d b e e s t i ma t e d b y c o mb i n i n g S EM — EDX t e c h n o l o y g t o

油气管道固体颗粒冲蚀磨损数值模拟

油气管道固体颗粒冲蚀磨损数值模拟

油气管道固体颗粒冲蚀磨损数值模拟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石油和天然气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

管道作为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输送方式,在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出砂量的增加,导致集输管道中固体颗粒的含量也越来越多。

固体颗粒在管道中随流体流动,不断冲刷腐蚀着管壁,长此以往,将导致管道减薄,最终导致管道破坏失效。

变径管作为管道输送系统中的典型管件,极易发生冲蚀磨损。

因此,研究变径管两相流的流场分布、冲蚀规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够对管道的失效部位起到预测作用,对研究实际工况中管道的冲蚀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主要以渐缩管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究其在气固两相流和液固两相流中的冲蚀磨损情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渐缩管的冲蚀问题进行模型建立、条件设定,通过CFD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得到流场分布情况和冲蚀分布情况;分别对入口流速、颗粒粒径以及颗粒质量流率进行研究,探究冲蚀磨损的影响因素,并讨论比较不同介质对冲蚀的影响,同时对渐缩管中气固、液固两相流的冲蚀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此外,还采用相同的方法对突缩管液固两相流的计算结果和冲蚀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将突缩管与渐缩管的冲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对气固两相流渐缩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渐缩管冲蚀磨损规律,并对不同介质下渐缩管的冲蚀磨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冲蚀主要集中在渐缩管喉部以及距离喉部2D~3D左右收缩管段上。

当入口流速较小时,流速增大不足以对冲蚀磨损产生影响,冲蚀磨损速率几乎不变;当入口流速增大时,冲蚀磨损速率逐渐增大。

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冲蚀速率总体呈减小的趋势。

随着质量流率的增大,冲蚀速率不断增加,冲蚀情况逐渐严重。

入口流速为15 m/s时,冲蚀速率最小。

当输送介质为含砂空气时,冲蚀磨损规律与含砂天然气基本一致,冲蚀速率明显大于含砂天然气,冲蚀行为较强。

对液固两相流渐缩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渐缩管的冲蚀磨损情况,并比较不同介质下渐缩管的冲蚀磨损规律。

泥沙颗粒在冲击式水轮机斗叶内壁面的冲蚀磨损研究

泥沙颗粒在冲击式水轮机斗叶内壁面的冲蚀磨损研究

泥沙颗粒在冲击式水轮机斗叶内壁面的冲蚀磨损研究曹永;宋文武;符杰;宿惟【摘要】为研究冲击式水轮机斗叶内泥沙颗粒的运动特性,分析其对斗叶内壁面的冲蚀磨损影响,建立了斗叶的三维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连续相使用欧拉方程进行计算,达到收敛后再选用拉格朗日方程对离散相-泥沙颗粒进行固液耦合计算.数值分析得出:在相同泥沙颗粒直径和浓度条件下,冲击速度越大,斗叶内壁面的冲蚀磨损也越大;在相同冲击速度和浓度条件下,颗粒直径越大,冲蚀磨损越大;相同泥沙颗粒冲击速度和直径条件下,浓度越大,冲蚀磨损也越大.研究表明,斗叶内壁面的冲蚀磨损主要由泥沙颗粒直径、冲击流速和浓度共同决定.【期刊名称】《水力发电》【年(卷),期】2014(040)007【总页数】5页(P75-78,85)【关键词】斗叶;冲蚀磨损;冲击式水轮机;固液耦合;数值分析【作者】曹永;宋文武;符杰;宿惟【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流体及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成都610039;西华大学流体及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成都610039;西华大学流体及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成都610039;西华大学流体及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成都61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7350 引言目前,我国低水头的水力资源已快开发殆尽,高水头水力资源却有待全面开发。

西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相当丰富的高水头水力资源。

因此,有必要对高水头冲击式水轮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特别是影响斗叶内壁面冲蚀磨损的主要因素。

然而,冲击式水轮机斗叶中的水流过程非常复杂,包括压力损失、二次流、薄层水流、自由面流、水花飞溅、不稳定性以及各个部件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增加了分析的难度。

在理论研究上,文献 [1-3]主要针对冲击式水轮机的冲蚀磨损机理和摩擦定律进行了研究。

文献[4-5]研究了颗粒在流场中的运动规律,推导任意流场中的颗粒运动方程。

文献 [6-7]推导了颗粒对壁面的冲蚀磨损控制方程。

不同冲击条件下微晶玻璃涂层冲蚀应力的有限元模拟

不同冲击条件下微晶玻璃涂层冲蚀应力的有限元模拟

不同冲击条件下微晶玻璃涂层冲蚀应力的有限元模拟
周黎明;张智银;刘建豪;李延博;柳炳琦;龚伟
【期刊名称】《硅酸盐通报》
【年(卷),期】2022(41)10
【摘要】材料表面应力状态对材料的冲蚀磨损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利用有限元方法探讨了冲蚀角度、冲蚀速度、磨料粒径对微晶玻璃涂层冲蚀应力的影响,利用常温冲蚀试验机对微晶玻璃涂层在不同冲蚀角度下的体积磨损率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随冲蚀角度、冲蚀速度、磨料粒径增大,涂层的冲蚀应力均逐渐增大。

在相同的冲蚀角度和冲蚀速度条件下,磨料粒径对涂层冲蚀应力的提升效果显著。

微晶玻璃涂层冲蚀磨损率随冲蚀角度的增大而增加,其变化规律与冲蚀应力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有限元应力模拟的可靠性。

【总页数】7页(P3692-3698)
【作者】周黎明;张智银;刘建豪;李延博;柳炳琦;龚伟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71
【相关文献】
1.基于有限元法模拟微晶玻璃的微晶化加热过程
2.Q235钢基体LZAS微晶玻璃/Y-TZP梯度涂层接触应力的数值模拟
3.Y-TZP/LZAS 微晶玻璃功能梯度涂层残余应力分析
4.不同温度条件下SiO2-CaO-MgO-Fe2O3系微晶玻璃析晶行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磨粒磨损试验

(一)磨粒磨损试验

(一)磨粒磨损试验1. 磨粒磨损试验原理图及参数:磨粒磨损性能试验采用西安交通大学焊接研究所根据美国ASTM-G65-71标准设计组装的橡胶轮磨粒磨损试验机进行,试验机构成如图1所示,参数如表1所示。

磨粒磨损性能采用被测试样磨损失重量进行评价。

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磨损失重量越小,说明被测试样耐磨粒磨损性能越好。

为了减小不同涂层因其表面粗糙度的不同对磨损量的影响,在试验前采用金相砂纸对试样表面进行了预磨处理,使涂层的表面粗糙度达到基本相同的水平。

试验时间为15min ,采用三块试样的平均值表征涂层的磨损失重。

表1 磨粒磨损实验参数载荷 / N13 橡胶轮转速 / (r ⋅min -1) 50 橡胶轮直径 / mm222.5磨料 (棕刚玉) 100目(多角形)砂流量 / (g ⋅min -1) 70 磨损时间 / min15图1 磨粒磨损实验原理示意图2. 磨粒磨损试验结果:各种涂层的磨粒磨损失重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图示如图2。

表2 涂层磨粒磨损失重量测试结果 涂层 失重(mg ) LX88 < 83.33Cr13 118.4±1.5 Ni-B 4C 152.0±13.6 NiCr-Cr 3C 287.7±0.85080110140170200LX88A3Cr13磨损失重(m g )NiCr-Cr 3CNi-B 4C(二)冲蚀磨损试验1. 冲蚀磨损试验原理及测试条件:冲蚀磨损性能试验采用西安交通大学焊接研究所设计组装的颗粒冲蚀磨损试验机,试验机结构与日本ACT-JP试验机(Arata Coating Test with Jet Particles,荒田式涂层性能评价法)类似。

试验机构成如图3所示,试验参数如表3所示。

测试涂层的冲蚀磨损失重时,当在稳定冲蚀磨损阶段,被测试样的磨损失重与所用磨料的量成线性关系(典型结果见图4与图5),因此,冲蚀磨损性能采用单位质量磨料所对应的被测试样冲蚀磨损失重量进行评价,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失重量越小,说明被测试样耐冲蚀磨损性能越好。

磨料冲击行为的数值分析方法

磨料冲击行为的数值分析方法
研究 。
关键词 :冲击 ;数值分析 ;磨粒 ;水射 流 中图分类号 :T 17 1 H 1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0 — 8 1 (0 8 0 1 3 8 20 )9— 7 3 0 2—
Nu e ia a y i fI p c i h v o fAb a i e Pa tc e m rc lAn l ss o m a tng Be a i r o r sv r il
W U Jn h a , T G e c e g 。Z ii ig u AN W n h n HU L y
( . eat e t f c a i l n ier g u i ol eo fr ai eh ooy u i a gu2 30 , 1 D pr n o h nc gnei ,H a nC l g f nom t nT cn l ,H a nJ n s 2 0 3 m Me aE n a e I o g a i C ia . c ol f ca i l nier g o tes U iesy aj gJ n s 10 6 hn ) hn ;2 S ho o h nc g ei ,S uh at nvr t,N ni i gu2 0 9 ,C ia Me aE n n i n a
(.淮安信 息职业技 术学院机 电工程 系,江苏淮安 230 ;2 1 203 .东南大学机械 工程 学院 ,江 苏南京 209 ) 106
摘要 :磨粒的冲击磨损在磨料水射流加工 中被认为起主要的作用。笔者 回顾了几种广为应用 的磨粒 冲击磨 损模型及 冲 蚀机理 ,并总结了数值分析方法在磨粒冲蚀研 究中的应用 。选择 Se br— unn模型作为靶材 的本构模 型,利用 A D ti e G i n g a P L建 立石榴石微粒冲蚀 不锈钢 的有 限元模型 ,运用 L -Y A求解器对冲蚀过 程进行 了计算与仿真。通过与 已有实验结果 比较分 SD N 析 ,S i eg tn r 材料模型可 以用于冲击仿真 ;通过 与 Fni eb ine的微切削模型 比较得 出,数值分 析方 法可以用于磨粒 冲击行为 的

ZnS纳米微粒在润滑油减摩擦上的应用

ZnS纳米微粒在润滑油减摩擦上的应用

ZnS纳米微粒在润滑油减摩擦上的应用容学德【摘要】室温下采用MM-W1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ZnS纳米颗粒作为基础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文章考察了纳米ZnS添加量、试验参数(载荷、转速)对摩擦系数的影响,简单探讨了摩擦机理.结果表明:添加剂纳米ZnS在摩擦磨损试验机中表现出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其在摩擦过程中形成的沉积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减摩涂层和润滑油减摩添加剂使用.【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22)004【总页数】6页(P95-100)【关键词】纳米硫化锌;摩擦学性能;润滑油添加剂【作者】容学德【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广西南宁 53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4.24+1近年来,有关纳米微粒材料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硫化物颗粒其减磨耐磨性能的研究和应用更是不断深入和发展,主要是由于硫化物具有疏松多孔的层片状结构,有利于存贮润滑油,因此无论在干摩擦或油润滑条件下,均具有良好的减摩抗咬合作用;同时由于硫化物中的高空位浓度有利于氧的扩散和氧化膜的形成,从而对避免粘着、胶合并能进一步提高边界润滑和耐磨性.[1-2]硫化物中以FeS和MoS2的抗摩耐磨性能的研究应用最为广泛,而纳米ZnS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它在摩擦物质中间可以隔绝金属的直接接触,且和基体材料的结合力较弱,剪切强度较低,因此,它在提高基础油的减摩耐磨性能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及应用前景.[3-6]本研究在矿物油中添加不同质量百分数的ZnS纳米粒子,通过在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的测试试验,考察纳米ZnS添加量、载荷、转速等实验参数对摩擦系数的影响,探究ZnS纳米粒添加到润滑油中后其减摩抗磨的性能和机制,为实现提高摩擦副摩擦学性能的目的做一个有益的探索.1.1 硫化锌纳米粒子的制备以硫化钠和乙酸锌为原料,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合成平均粒径约为25 nm的ZnS纳米粒子.这部分实验在我们的前期研究工作已有报道.[7]1.2 硫化锌纳米微粒的减摩性能测试试验选用不含任何润滑添加剂的矿物油作为基础油,将所合成的ZnS纳米粒子作为添加剂添加到基础油中,使用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在不同条件下的摩擦系数,摩擦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将被自动记录下来.在室温条件和试验室环境下,称取适量的纳米ZnS超声分散(30 min)于基础油中,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得到纳米ZnS质量百分数分别为1.0%、2.0%和3.0%的复合润滑油样品.实验使用济南试金集团制造的MM-W1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摩擦磨损实验材料为T10钢,外径35 mm,厚度5 mm,实验测试的摩擦半径为14 mm.测试时间均为20分钟,对比分析各个样品的润滑分别在载荷一定转速不同和转速一定载荷不同的条件下,其摩擦系数的变化,并与未添加纳米ZnS的矿物油进行比照.在转速相同而载荷不同和载荷相同而转速不同的条件下,探究了润滑油中纳米ZnS添加量对摩擦系数的影响.2.1 转速相同、载荷量不同条件下,纳米ZnS添加量对摩擦系数影响2.1.1 150 rpm条件下摩擦系数的变化图1(a)、(b)和(c)给出了在150rpm的相同转速及载荷分别为50 N、100 N和150 N的条件下,纳米ZnS不同添加量的润滑油其摩擦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图1的结果显示:未添加纳米ZnS的基础油在所试验的时间段内摩擦系数均为最大,此时的曲线振幅最高,波动也较大,而添加了纳米ZnS的样品油其摩擦系数曲线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究其原因,这是纳米ZnS的减摩抗磨作用的结果,由于小尺寸的纳米ZnS微粒在压应力作用下黏附于摩擦表面和沉积于磨损表面微观缺陷区域,渗入到摩擦表面的纳米ZnS形成一层润滑膜,起到减摩抗磨作用.[8]当转速固定为150 rpm时,随着载荷量与添加量的增加,在测试时间内摩擦系数也都较平稳,且摩擦系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50 N的最低载荷下,纳米ZnS质量百分数为1%的润滑油可以更好起到减摩的功效,而当载荷增加至150 N时,添加剂的质量分数为3%才能更好起到降低摩擦系数的作用,显然,在不同工况中,应从实际出发在基础油中添加适量的纳米ZnS润滑剂.2.1.2 200 rpm条件下摩擦系数的变化图2(a)、(b)和(c)给出了在200 rpm的相同转速和不同载荷下,纳米ZnS不同添加量的润滑油其摩擦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对比图1、图2的试验结果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在200 rpm的转速下,添加了纳米ZnS的润滑油其摩擦系数与150 rpm的情况相比呈下降趋势且波动更为平稳.图2的结果还显示,仍然是在载荷较小的情况下,纳米ZnS质量百分数为1%、2%的减摩性能较好,摩擦系数的波动也较小且较平稳,随着载荷的增大,纳米ZnS质量百分数为3%的样品显现了优势,特别是当载荷为150 N时,纳米ZnS含量为3%的样品其摩擦系数下降较明显,起到优势的减摩性能.2.1.3 250rpm条件下摩擦系数的变化在250rpm的相同转速和不同载荷下,不同添加量纳米ZnS的润滑油其摩擦系数随试验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在250 rpm的相同转度及不同载荷下,纳米ZnS的含量分别为 1%、2%、3%的样品以及未添加纳米ZnS微粒的基础油其摩擦系数的变化总体上仍然呈现前面的规律.通过对比分析图3中的摩擦系数曲线后发现,在250 rpm的较高转动速度下,摩擦系数随载荷增大呈现出先差距明显后逐渐相当的总体趋势,表明了载荷与纳米ZnS添加量对摩擦系数的影响刚好呈相反态势.该转动速度下,摩擦磨损机测试样品油所得的摩擦曲线其波动随着载荷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实验结果表明,未添加纳米ZnS粒子的基础油其摩擦系数仍是最高,而纳米ZnS添加量为3%的情况突显出了优势.2.2 载荷量相同、转速不同条件下,纳米ZnS添加量对摩擦系数影响2.2.1 50 N载荷条件下摩擦系数的变化图4(a)、(b)和(c)给出了在50 N的相同载荷和不同转速条件下,纳米ZnS添加量与摩擦系数平均值之间的关系.由图4可知,50 N的载荷下,纳米ZnS添加量相同的润滑油样品在3个不同滑动速度下其摩擦系数平均值相差不大,摩擦系数曲线也都较平稳,但均比未添加纳米ZnS的基础油的平均摩擦系数更小,未添加纳米ZnS的基础油在3个滑动速度下的平均摩擦系数接近或略高于0.09,其摩擦系数曲线波动也都较大.通过对试验的平均摩擦系数做进一步的比较后发现,纳米ZnS添加质量百分数为1%、2%和3%时,其摩擦系数比未添加纳米ZnS的情况分别降低了75.62%、73.71%和13%.结果表明,该试验条件下在基础油中添加1%和2%纳米ZnS的样品具有较好的减摩效果.分析认为,滑动速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除了与摩擦表面是否形成了润滑膜有关之外,还与摩擦温度相关,摩擦系数将随着滑动力所产生的热量对润滑膜、表面层性质和摩擦表面的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9]2.2.2 100 N载荷的条件下摩擦系数的变化在100 N的相同载荷和不同转速下,纳米ZnS添加量与摩擦系数平均值之间的关系示于图5中.从图5可以看出,添加了纳米ZnS的样品油和不含纳米ZnS的基础油的摩擦系数在100 N载荷下的试验结果与50 N载荷时的情况相比较其变化规律有所不同.载荷从50 N增加至100 N时,添加了纳米ZnS的样品油其摩擦系数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减小.原因是根据摩擦学理论,在摩擦副表面处于弹塑性接触状态下,实际接触面积与载荷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摩擦系数随载荷增加反而减小.[3]如图5所示,未添加纳米ZnS的基础油其平均摩擦系数均在0.1左右,在200 rpm和250 rpm的较高转速下,添加了纳米ZnS的样品油的平均摩擦系数降至约0.045,纳米ZnS含量为1%和2%时的样品油其摩擦性能仍为最好,3%纳米ZnS添加量的样品油其平均摩擦系数略高于1%和2%的情况,但基本相当;与50 N载荷的情况比较而言, 100 N载荷下,3%添加量的摩擦系数曲线下降,摩擦系数平均值也降低,而且3%的纳米ZnS添加量的样品油其平均摩擦系数在100 N载荷下相比50 N载荷时下降了28.5%.实验结果表明,在较大载荷和较高转速下,纳米ZnS添加量对摩擦系数的影响相对减小,但其减摩性能仍有一定的提高.分析认为,载荷的增加使纳米ZnS微粒更容易黏附于摩擦表面和填充摩擦副表面的微坑和损伤部位,起到持续的减摩抗磨作用.2.2.3 150 N载荷条件下摩擦系数的变化图6给出了在150 N相同载荷和不同转速下,纳米ZnS添加量与摩擦系数平均值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进一步增大载荷至150 N时,添加3%纳米ZnS的减摩效果在三个转速下均最好,这与载荷为50 N时摩擦系数情况正好相反.在150 rpm、200 rpm和250 rpm的不同转速下,摩擦系数随着纳米ZnS添加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但未添加纳米ZnS的基础油的摩擦系数仍是最大.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摩擦表面的比压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增大,从而使更多的纳米ZnS进入摩擦表面,在载荷正压力的作用下使其黏附在摩擦表面上,起到了如离子渗硫或电解渗硫等减摩处理技术在摩擦表面形成的硫化锌润滑层所起到的减摩抗磨的作用,[6,10]从而使高载荷下的摩擦系数较之低载荷下的摩擦系数小,且出现了润滑油样品其摩擦系数随纳米ZnS添加量的相反变化趋势.在试验的载荷及转速范围内,添加ZnS纳米微粒的基础油其摩擦系数都比未添加纳米ZnS的要小,其摩擦系数曲线波动的幅度也更小,进一步对比摩擦系数曲线及摩擦系数平均值后发现,在100 N载荷和200 rpm转速下的摩擦效果最佳.纳米ZnS添加量为1%和2%的样品油在试验中其减摩效果总体上相对更好,其摩擦系数曲线的波动也较为平稳,但在高载荷和高转速下,纳米ZnS添加量为3%的样品油其摩擦效果显示出了优势.实验研究表明,添加剂纳米ZnS在摩擦磨损试验机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减摩抗磨性能,在摩擦过程中形成的纳米ZnS润滑膜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润滑油减摩添加剂使用.【相关文献】[1] 李晓俊, 刘丰, 刘小兰.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M]. 山东: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2] 王海斗, 徐滨士, 刘家浚. 微纳米硫系固体润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3] 张森, 李国禄, 王海斗, 等.硫化物固体润滑剂的研究现状[J]. 润滑与密封. 2012, 37(8): 119-124.[4] Kang Jiajie, Wang Chengbiao, Wang Haidou. Research on tribological behaviors of composite Zn /ZnS coating under dry condition[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2, 258: 1940-1943.[5] 刘红华. 反胶束法制备纳米硫化锌微粒及其润滑性能[J]. 润滑与密封, 2006 (8): 122-123.[6] 康嘉杰. 复合渗流层的微观组织和摩擦学性能研究[D].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 2008.[7] 容学德, 赵钟兴. 微乳液中纳米ZnS、CdS微粒的合成与表征[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2, 41(6): 13-15.[8] Hisakado T., Tsukizoe T., Yoshikawa H.. Lubrication mechanism of solid lubricants inoils[J]. Lubric Tech., 1983 (105): 245-253.[9] 温诗铸, 黄平. 摩擦学原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0] Wang Haidou, Zhuang Daming, Wang Kunlin,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an ion sulfurized coatingand a plasma sprayed FeS coating[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3, A357: 321-327.。

多孔端面液体机械密封摩擦性能的数值分析

多孔端面液体机械密封摩擦性能的数值分析
Ab ta t F rsu yn h rcinp ro ma c fp r a eme h n c ls a , src : o td i gt efit efr n eo oef c c a ia e l ANS X ot r su e osmu ae o YS CF sfwaewa s d t i lt
r meesa d dfee tp rmees o oo ssr cu e wee o ti e . h e ut h w h ts e rsr s smany a td o a tr n i rn a a tr fp r u tu t r r b an d T e r s l s o t a h a te s i i l ce n f s
参考 文献
【 】孙家 枢. 1 金属 的磨 损 [ . M]北京 : 工业 出版社 , 9 : 0— 冶金 1 24 9 4
4 . 41
【 】刘 家浚 . 2 材料磨 损 原 理及 其 耐 磨性 [ . 京 : 华 大学 出 M]北 清
版 社 ,9 3 19 .
【 】李诗卓 , 3 董祥林. 材料的冲蚀磨损与微动磨损[ . M]北京 : 机
械 工业 出版社 ,97 18 .
【 】潘 牧 , 4 罗志平 . 材料 的 冲蚀 问题 []材 料科学 与 工程 ,99 J. 19 ,
1 ( ):2—9 . 73 9 6

鞲 啦 基 鸯
P nM , u Z ii . r i f a r l[ ] M t a c a u L o hp g Eo o o t a J . a r l S i n sn m e s i e s — i
小剪切应力 ,降低端面的摩擦损失 ,延长密封的使用寿命 。 关 键 词 :多 孔端 面 ;机 械 密 封 ;摩 擦性 能 ;数 值 模拟

轴承钢球微观磨粒磨削过程的数值模拟

轴承钢球微观磨粒磨削过程的数值模拟

削试验来研究磨削 力、切屑的形成和次表面损 伤 等 [ 1- 4] 。
磨削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塑 性变形过程, 涉 及 到弹塑性理论、金属物理学、传热学等学科, 用 传 统方法很难精确描述。随着虚拟仿真技术在机械 制造业中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数值模 拟 方法应用到切削加 工领域, 逐渐形成了金属切 削 加工仿真技术 [ 5 ] 。在各种有限元分析软件中, D eform - 2D专门用于模拟各种金属成形过程, 是模 拟材料流动的理想 工具, 其模拟引擎是基于经 过 修订的拉格朗日定理, 属于刚塑性有限元方法 [ 6] 。
为刚塑性变形体。 Deform - 2D 具有强大的网格划 分功能, 其单 元类型 为四边 形单元, 工件 划分 为 3 000个单元, 磨粒划分为 150个单元, 单元厚度和 尺寸比例均为 1。图 3为磨粒磨削的有限元模型。
图 3 磨粒磨削有限元模型
磨粒磨削属于热力耦合有 限元问题, 对于 此 类问题, 一般要设定变形边界条件和传热边界 条 件。由于工件被定义为 刚塑性变形体, 切削过 程 中会发生弹塑性变形, 同时伴随着温度的升高, 所 以要定义两种边 界条件; 而磨 粒为刚 体, 在磨削 过程中忽略弹塑性变形, 故只考虑热力学边界条 件。
= - 40
= - 30
= - 20
= - 10
图 5 不同前角下的切屑形态
3. 2 主磨削力
磨粒磨削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磨削
力的大小, 图 6为模拟得出的不同前角 下的 x 方
向磨削力的变化曲线。以前角 = - 30 为例可以
看出: 磨粒未接触工件之前, 磨削力为 0; 当磨粒接
触工件之后, 磨削力几乎线性增加, 增大到一定程
取见表 1。

不同磨粒含量下过共晶成分铝锰基复合材料的冲蚀磨损性能

不同磨粒含量下过共晶成分铝锰基复合材料的冲蚀磨损性能
水化 学 类 型 为 S O 4・C I — Na・C a ・M g型 ,矿 化 度 为
粒增 强铝锰基复合材料 冲蚀磨 损性 能的影 响 ,为耐 冲蚀 磨
损节水灌溉材料 的选 取和进 一步研 究开 发经济 实用 、抗 冲 蚀磨损性能优 良的复合 材料 提供 了较好 的理论依 据与试 验
基础 。
四种具有代 表性 的磨料 粒径 范围 ,分别 用标 准筛制 得 ,水 中加入 9 k g / m3 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量。试验 结束 后 ,取 下试 样进 行 表面 清 理干燥 ,用光电天平称重并计 算失 重量 ;采用 X射 线衍
射仪 ( Ⅺ ) 分 析 试 样 的 相 组 成 ;最 后 用 L E D一 1 4 3 0 VP
碎粒 ,连续搅拌 5 mi n 后 ,再加 入 5 ( 质量 分数 )工 业超 细 的粒 径小于 0 . 0 5 3 mm 的 A 1 。 03 的增强体 ,然后用碳硅棒 搅拌 1 0 mi n ,其 他 工艺 与 铝锰 合金 的 制作 相 同 ,制 备 出
破 了传统 材 料 制作 的概 念 ,以其 优 良的性 能 引 起 广泛 关
性能 、微观失效表 面形貌进行 了研 究和讨论 。结果表 明 :两种材 料 的冲蚀磨损 失重 率随 着磨 粒含 量 的增加 明显增 大 ;在 3 %磨 粒加入 量下二者的失重率随 着磨粒粒度 的增大均呈现 出先增 大后减 小的趋势 ,且 随着磨粒含 量的增加 两种材料 在较
大粒 径 下 出现 增 重 的现 象 消 失 。 此 外 ,在 锰 含 量 相 近 的 条 件 下 Al 2 Os 颗 粒 增 强过 共 晶成 分 铝 锰 基 复合 材 料 的 抗 冲 蚀 磨 损 性
2 0 1 3年 ・ 第 3 期

粒子冲击钻井中管汇冲蚀磨损模拟分析

粒子冲击钻井中管汇冲蚀磨损模拟分析

粒子冲击钻井中管汇冲蚀磨损模拟分析
王世栋;谭梦菲;柳贡慧;李军;耿雪樵
【期刊名称】《石油矿场机械》
【年(卷),期】2018(047)004
【摘要】为了对粒子冲击钻井中管汇冲蚀磨损进行模拟分析,建立了弯管、冲管、鹅颈管、钻杆接头、钻头喷嘴等管汇系统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选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将网格模型导入FLUENT软件中进行数值模拟,对不同影响因素下的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模拟结果,分析了90°弯管、冲管、鹅颈管、钻杆接头、钻头喷嘴等管汇部件在不同排量、粒径、粒子浓度下的冲蚀磨损情况;对比分析了排量、粒子直径、粒子浓度3个不同变量对管汇系统不同部件冲蚀磨损.分析得到的规律有助于对磨损情况进行精确预测,确定管路安全使用的标准,从而确保钻井安全.
【总页数】6页(P24-29)
【作者】王世栋;谭梦菲;柳贡慧;李军;耿雪樵
【作者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 51076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9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 5107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926
【相关文献】
1.粒子冲击钻井中管汇冲蚀磨损试验研究 [J], 王世栋;谭梦菲;耿雪樵;卢秋平
2.粒子冲击钻井钻具冲蚀磨损研究 [J], 徐义;万夫磊;赵健;王军和
3.粒子冲击钻井注入系统设计及数值模拟研究 [J], 邢雪阳;徐义
4.粒子冲击钻井钻头喷嘴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J], 纪国栋;汪海阁;王灵碧;崔猛;程荣超
5.粒子冲击钻井中管汇冲蚀磨损试验研究 [J], 王世栋;谭梦菲;耿雪樵;卢秋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单摆冲击划痕法及其在磨粒磨损和冲蚀磨损研究中的应用

单摆冲击划痕法及其在磨粒磨损和冲蚀磨损研究中的应用

单摆冲击划痕法及其在磨粒磨损和冲蚀磨损研究中的应用梁亚南;李诗卓;李曙;杨生荣
【期刊名称】《摩擦学学报》
【年(卷),期】1996(16)1
【摘要】为了促进新近发展起来的单摆冲击划痕法在磨损研究领域的应用,考察材料在单摆冲击划痕条件下的磨损规律,弄清这种方法与平稳加载滑动磨粒磨损及冲击加载喷砂冲蚀之间的关系,采用单摆冲击划痕法、滑动磨粒磨损和喷砂冲蚀3种试验方法,研究了几种纯金属和合金材料的磨损行为.结果表明:在单摆冲击划痕过程中,比能耗(材料产生单位体积划痕所消耗的能量)与材料的切向动态硬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二者都可以用作单摆冲击划痕法评价材料耐磨性的指标;材料的法向动态硬度与显微硬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总页数】7页(P54-60)
【关键词】单摆冲击蚜痕;磨粒磨损;冲蚀磨损;金属
【作者】梁亚南;李诗卓;李曙;杨生荣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115.58
【相关文献】
1.用单摆划痕法研究Al2O3f/Al-9Si合金在不同冲击速度下的磨损行为 [J], 白晓军;沙江波;朱和祥;匡同春;黎祚坚;曾强
2.磨粒流抛光伺服阀阀芯喷嘴的颗粒冲蚀磨损研究 [J], 李俊烨;吴绍菊;尹延路;张心明;徐成宇
3.单摆划痕法及其在材料摩擦磨损方面的应用 [J], 黄林国
4.应用单摆划痕法研究SiCp/Al合金的冲击磨损行为 [J], 沙江波;朱和祥;黎祚坚;袁鸽成;曾国勋
5.用单摆划痕法研究Al_2O_(3f)/Al-9Si合金在不同冲击速度下的磨损行为 [J], 白晓军;沙江波;朱和祥;匡同春;黎祚坚;曾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 年 9 月 第 33 卷 第 9 期
润滑与密封
LUBR ICAT I ON ENG I NEER I NG
S ep . 2008 V ol133 N o19
*
微磨粒冲蚀磨损的数值分析方法
吴晶华 汤文成 徐鸿翔 贲可存
(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6)
摘要: 总结了几种国内外广为应用的磨粒冲蚀磨损模型 , 并分析了各个模型的冲蚀机制。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对磨粒 冲击过程进行了分析 , 选择 Johnson-Cook 模型作为材料的本构模型和失效 模型, 运用 LS-DYNA 求解器分析了石榴石粒 子冲击 45 钢的过程, 通过多个粒子的连续冲击仿真 , 分析了材料的磨损率, 从而验证了固体粒子的冲蚀机制 ; 通过与 实验模型进行材料迁移体积的计算比较得出 , 数值分析方法可以用来研究磨粒的冲蚀磨损行为。 关键词 : 水射流 ; 冲蚀磨损; 数值分析 ; 磨粒 ; 冲击 中图分类号 : O241; TH 117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254- 0150 ( 2008) 9- 016- 5
2 [5 , 7] [ 5- 7]
B itter是第一个研究 脆性 材料 磨损行 为的 人, 然 而要应用 Bitter模型, 需要通 过实验 来确定 2 个磨损 因子 Eb 和 <, 所以 B itter模型使用并不方便。 113 Hash ish 的冲蚀模型 H ash ish修改了 F inn ie 模 型, 改 进了 其中 的 速度 指 数, 加 入 了 对 粒 子 形 状 的 影 响, 改 进 后 的 模 型 [ 6] 为 : 215 7 m v W= sin( 2A) s inA ( 6) C P Q p 其中, C 可由下式计算: 3R f R f ( 7) Q p 式中: R f 是粒子的圆度因子。 H ash ish的模型 中不 需要 有实 验常 数, 所以 使用 方便, 然而该模型主要基于延性材料, 因而仅适用于 延性材料低冲击角的冲蚀情况。
[ 10]
式中: A表示冲击角; Eb 是变形磨损因子; ve 是临界 速度 (能够产生材 料弹 性变形 极限的 粒子 速度 ), ve 可以通过赫兹接触理论计 算, 也可以 利用冲 击速度 v 与回弹速度 v2 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即: v2 = 2vve - v e B itter 的塑性冲蚀模型为: 2 mC [ v sinA - ve ] Wc= v s inA
3/ 5
C=
Zeng的冲蚀模型 Zeng 分析了 前人 的 冲蚀 模型, 并对 多晶 陶 瓷的 [8- 9] 冲击现象进行了 研究 , 认 为磨损 的主要 原因 由 2 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由于晶粒网格的破裂, 一部分是 由于塑性 流动。 Zeng 认 为粒 子 的应 力波 是引 起 晶粒 网格破裂 并导 致材 料去 除的 主要 原 因, Zeng 引 用了 F inn ie的模型来计算塑性流动引起 的体积 变化。总的 体积去除模型为: V= fw B aRmv sin A mv2 Q f p 2 3 + 3C E 4Rf sin2A- 4s in A+ 38112v sin A Rf
润滑与密封
第 33 卷
212 失效模型 材料在冲击载荷下材料去除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 弄清楚, 学者们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多种材料破坏的 原因, 微粒冲击情况下, 可能会夹杂着不同的材料冲 蚀过程, 一般的商用软件均提供了多种失效判据, 比 如最大主应力准则、最大塑性应变准则、最大等效应 力、累积损伤理论等, 本文作者采用的是应变累积损 伤模型, 即 Johnson-Cook 材 料 损 伤模 型, 该 模型 考虑了应力三轴性、应变率和温度效应。其损伤模型 为 $ Ep ( 11 ) Ef 式中: D 为损伤 参数, 当 D = 1 时 材料 失效; $ Ep 为 D= E 一个时间 步的 塑性 应 变增 量; Ef 为 当前 时间 步 的应 力状态、应变率和温度下的破坏应变, 其表达式为 Ef = (D 1 + D 2 exp(D 3 R ) ) ( 1+ D 4 lnE ) ( 1+ D 5T )
Abstract : S everal abras ive eros ion model wh ich were app lied w idely w ere summ arized, and the eros ive m echan ism in each m odel w as analyzed. N um erical m ethod w as used to ana lyze th e process o f particles m i pact ing , John son-Cook materia l m odel was chosen as the target m aterial con stitu tive m odel and its failure m ode, l the process of garn et particles m i pact ing on 45 steel w as s m i u lated by LS-DYNA code , several p art icles were used for con tinuous m i pacting, th e mech an is m of ero sive was stud ied w ith the resu lts . The losing vo lum e after m i pact ing was calcu lated and compared w ith th e resu lts of experi m en ta lm ode, l wh ich showed that num erical m ethod cou ld be u 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 ior of erosive w ear by ab ra -
sives .
K eywords : waterjet ; erosion; num erica l analysis ; abras ives; m i p acting
水射流技术是 20 世纪 70年代兴起 的一 种特种 加工技术, 近 20 年来 得到 迅猛发 展。高压 水射 流切 割对切割材料理化性能无影响, 具有无热变形、切口 窄、精度高、切面光滑、清洁无污染等优点 。国内 自 20 世纪 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高压水切割 机, 目前 已经有 50多家生 产企业, 年产量 上千 台, 然而 整体 的技术含量比较低。如何控制水射流加工的精度以及 提高效率是当前水射流技术发展的重点, 而进一步认 识水射流加工的原理成为其中的关键。为提高切割效 果, 一般在水射流 中加入 微磨粒, 形成磨 料水 射流, 磨料水射流切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现象, 虽然有 很多学者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 但大多处于实验研究 的水平, 提出的模型均受实验机床性能的影响。最近 几十年来, 数值分析的方法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 通过数值分析方法不但可以减少实验过程 的时间和资金支出, 而且有助于对水射流加工机制的 进一步理解。
[ ig 1 M icro cutting m odel by particles * 基金项目 : 江苏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 BA 2005036) 1 收稿日期: 2008- 05- 13 作者简介: 吴晶华 ( 1976) ), 男, 博士研究生 1 E-m a i:l seu_ w jh@ 1631 com1
F inn ie 研究了固体粒子冲击 磨损特 性。如图 1所 示, 质量为 m 的粒 子以 速度 v0、倾角 A冲 击材 料的 表面。假设粒子 在切 削金属 的过程 中不 破碎, F inn ie
2008 年第 9 期
吴晶华等 : 微磨粒冲蚀磨损的数值分析 方法
17
认为固体粒子对延性材料的冲蚀磨损主要来自粒子对 材料的犁削作用而 导致材 料的迁 移。对于 单个 粒子, 其冲击磨损模型为 : 2 mv0 6 2 < sin2A- s in A tanA[ < <WR f 6 D V= ( 1) 2 mv0 < 2 < cos A tanA> <WR f 6 6 式中: < 为粒子切削过程中遇到的 y 方向 和 x 方 向的 阻力之比; W是粒子的切削深度与粒子尖部运 动的深 度之比; R f 为被冲 击材料 的塑 性流变 应力; D V 为材 料的去除体积。 对于大量 粒子 冲蚀 磨损 的 情况, 考 虑 有 c ( c < 1 ) 部分粒子以这种方式对材料切削, 总质 量为 M 的 磨料粒子切削模型为: 2 cM v0 6 2 < sin2A- s in A tanA[ <WR f < 6 D V= ( 2) 2 cM v0 < 2 < cos A tanA> <WR f 6 6 F inn ie 的冲击 模 型 对 于延 性 材 料 在低 角 度 冲 击 ( A< 30b) 时与实验结果吻 合较好, 但在 较高角 度冲 击, 特别是 A= 90b 时, 该模型的磨损量为 0, 而实际 [ 5] 上是有一定的磨损的 。 Bitter的冲击磨损模型 B itter 认为材料的去除 有 2 种原 因, 一种 是由 于 材料的塑性变形, 当粒子冲击材料所引起的材料变形 超过其弹性变形, 则表层材料会被破坏掉; 第二种是 材料的切削, 即材料表面的犁削 。 B itter认为变形 和切削 磨蚀 同时 存在, 脆 性磨 损 (即 变形 磨损 ) 可 以用下式表示: M [ v sinA- ve ] 2Eb W d= 0
2 2
114
112
v sinA> ve v sinA< ve
( 3)
( 8) 式中: fw 是形成晶粒网格破裂的能量与冲击应力波总 能量之比值; C是 单位面积 上的破 裂能量; a 是 靶材 的晶粒大小; B是与泊松比 M 相关 的量, 其值 可以近 似地由下式计算: B= 14133- 61 25 s in218M ( 9) Zeng 的冲蚀 模型 主 要适 用于 脆性 材 料, 在 该模 型中靶材的晶粒尺寸及破裂能量成为材料去除的主要 原因。 微粒冲蚀磨损是 研究各 个宏 观磨损 现象的 基础, [ 7] 很多学者对此 进行了研 究分析, M eng 总结 了 28 种 冲击模型。不同的模型有相应的冲击磨损理论, 除上 所述几种理论外, 还有如低循环疲劳理论、剪切变形 [ 5] 理论、绝热剪切导致剥落理论 。 2 数值分析模型 [3 , 6, 10] 很多学者 认为 研究 单个 粒子 对材 料的 冲蚀 [ 6] 效果 是 研 究 水 射 流 冲 蚀 现 象 的 基 础。 E lTobgy 和 Junkara 建立 了 微 粒冲 击 靶 材 的有 限 元 分析 模 型, El T obgy 总结了几种实验模型, 选择 T i 6A l 4V 作为靶 材, 建立 了 材 料的 Johnson-Cook 本 构 模 型 与失 效 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