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美白祛斑类化妆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白祛斑类化妆品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美白祛斑类化妆品
皮肤色素 美白祛斑类化妆品作用机制及原料种类 美白祛斑类化妆品类型与使用 美白祛斑类化妆品的功效评价
皮肤色素
人类皮肤的颜色涉及皮肤内的各种色素含量及分布情 况,包括内源性黑素与外源性胡萝卜素,皮肤血液中 的氧合血红蛋白与还原血红蛋白的含量以及皮肤厚度 及光线在皮肤表面的散射现象。
此外,这些细胞因子还可通过对胞外基质作用,来改变黑素细胞的 活性或位置,并且在刺激后其自身又会产生新的细胞因子来调节 该变化。
黑色素的调控机制
(2)激素
促黑素细胞激素(M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和雌激素均起到调节作用。其中前两者可刺激黑素 细胞增殖并使其树突增多,提高酪氨酸酶活性;而雌 激素则通过与黑素细胞浆及核内的受体提高酪氨酸 酶活性, 使黑色素合成增加。
皮肤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与还原血红蛋白的含量 皮肤的厚度及光线在皮肤表面的散射现象
皮肤的颜色主要决定于表皮内黑色素含量的多少。此 外,皮肤内其他色素如胡萝卜黑色素是一种黑色或深 棕色的生物色素,在受到阳光或紫外线的长期照射以 后,有向表层细胞转移和增多的趋势,因而使皮肤变 黑。胡萝卜素以及由它转变而成的维生素A,存在于 表皮角化层和皮下组织中,使正常皮肤呈天然的黄色。 真皮血管床内血液的氧合血红蛋白使皮肤呈现红色。 棕、黄、红三色相互配合,使皮肤呈现各种颜色。
1、胞外信号信号转导通路
(1)细胞因子 (2)激素 (3)胞外基质
(4) 紫外线(UV)
2、胞内信号转导通路
(1)多种细胞生长因子——二酯酰甘油-蛋白激酶C (DAG-PKC) (2)中波紫外线(UVB)照射所引起的黑色素生成与一氧化氮/环磷 酸鸟苷
/蛋白激酶G(NO/cGMP/PKG)途径密切相关。 (3)诸多丝裂原肽都能够激活受体型酪氨酸激酶 (4)蛋白激酶A激动剂和腺苷酸环化酶激动剂
(4) 紫外线(UV)
紫外线是人体难以避免的一个外界刺激因素。大 量研究表明,紫外辐射可导致黑素细胞增殖,酪氨 酸酶活性增加,并促使黑色素生成
黑
素
黑
细
素
胞
合
内
成 过
程
合成பைடு நூலகம்素小体后,通过黑素细胞树突运输到角质形成细胞
黑色素的调控机制
黑色素合成主要有三种酶
酪氨酸酶 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RP2) 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RP1)
酪氨酸酶属氧化还原酶,是黑色素合成的主要限速酶, 其活性大小决定黑色素形成的数量
黑色素的调控机制
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RP2),主要是在黑素细胞内的多 巴色素自发脱羧、重排生成5,6-二羟基吲哚(DHI)的同 时,使另一部分多巴色素也发生重排,而生成5,6-二 羟基吲哚-2-羧酸(DHICA)。故该酶主要调节DHICA的 生成速率,从而影响生成的黑色素分子的大小、结构 和种类。
黑色素的调控机制
(3)胞外基质
细胞外基质不仅能影响黑素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而且也 能显著影响黑素细胞的运动以及酪氨酸酶活性。如纤 维联结蛋白促进黑素细胞表皮向真皮浅层移动聚集;细 胞黏附分子中的整合素参与黑素细胞的扩展移行与胞 外基质的粘着并诱导细胞骨架的拆装,参与伤愈后皮肤 色素恢复
黑色素的调控机制
正常皮肤的颜色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 皮肤内各种色素的含量与分布状况
皮肤的色素物质主要包括黑素(优黑素和褐黑素)、胡萝卜素等。 黑素是决定皮肤颜色的主要因素。不同种族的人群色素沉积的程度不
同,其差别主要是产生各种黑素的量不同,而不是黑素细胞存在的数 目。人类皮肤及头发的颜色不是取决于黑素细胞的数量,而是取决于 黑素小体的数量、大小、分布及黑素化程度。 亚洲人属黄色人种,其皮肤的颜色与皮肤内含有的胡萝卜素有关。
黑色素的调控机制
调节黑素细胞的胞外信号以及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
胞外信号
(1)细胞因子 能促进黑素细胞生长、存活的因子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内皮素( ET-1)、神经细胞生长因子(NGF)等;而抑制黑 素细胞增殖, 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的有:白细胞介素-lα(IL-lα)、 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
黑色素的形成机理
黑素代谢过程
1. 黑色素合成酶的调节 黑色素合成途径为:酪氨酸氧化为多巴醌, 继续氧化 脱羧形成二羟吲哚后转变为黑色素,即优黑色素 或真黑色素, 它是皮肤色素的主要组成成分。
另有一旁支,即类巴醌经谷胱甘肽或半胱氨酸催化 生成褐黑素或称脱黑素,但其相关报道较少。
2、黑素代谢及影响因素-2
以上3种因素混在一起,使正常皮肤的颜色介于黑、红、 黄、白之间。对黄种人来说呈棕黄色、黄褐色而又带 红、带白或带黑。其他颜色基本上都不是正常的,如 坏死引起的漆黑色、坏疽引起的绿色、黄疸引起的黄 绿色等等。
黑素细胞与黑素
表皮黑素单元:黑素细胞与其邻近约 36个角质形成细胞构成一个表皮黑素 单元。
黑色素的调控机制
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即(TRP-1)是与酪氨酸酶同源的 糖蛋白,它除了参与黑色素代谢,还影响黑素细胞 生长和死亡
形成的黑色素,由黑素细胞树枝突输送到表皮角质 细胞内,在此被逐渐降解,最后随表皮角质细胞排 出体外。黑素的合成和降解是由黑素细胞和角质细 胞共同完成的
黑色素的调控机制
2. 黑素细胞的调节
Giuseppe Prota等认为黑色素的形成是黑素细胞胞内和胞外作用的 共同结果
在黑素细胞周围存在一个由细胞因子、胞外基质等多种因素构成的 复杂微环境
紫外照射在内的多种外界刺激,通过黑素细胞表面的受体将信号传导 进入细胞,通过胞内的信号通路将信号级联放大。从而对黑色素的代 谢活动进行多层次的调节。
皮肤血管和其中的血液,使皮肤“黑里透红”或“白 里透红”。血管较少、较深或血管收缩、供血减少之 处皮肤会发白;反之则发红。红脸的原因一是因为面 部血管丰富,二是由于这些血管对各种刺激,特别是 对精神和心理刺激很敏感而易扩张。如果扩张血管里 的血液运行不畅或淤滞以及含氧量低的血液会使该处 皮肤呈蓝红色甚至青紫色,医学上称为“发绀”。胡 萝卜素主要存在于皮肤较厚的部位,如掌、跖,它使 皮肤呈黄色。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美白祛斑类化妆品
皮肤色素 美白祛斑类化妆品作用机制及原料种类 美白祛斑类化妆品类型与使用 美白祛斑类化妆品的功效评价
皮肤色素
人类皮肤的颜色涉及皮肤内的各种色素含量及分布情 况,包括内源性黑素与外源性胡萝卜素,皮肤血液中 的氧合血红蛋白与还原血红蛋白的含量以及皮肤厚度 及光线在皮肤表面的散射现象。
此外,这些细胞因子还可通过对胞外基质作用,来改变黑素细胞的 活性或位置,并且在刺激后其自身又会产生新的细胞因子来调节 该变化。
黑色素的调控机制
(2)激素
促黑素细胞激素(M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和雌激素均起到调节作用。其中前两者可刺激黑素 细胞增殖并使其树突增多,提高酪氨酸酶活性;而雌 激素则通过与黑素细胞浆及核内的受体提高酪氨酸 酶活性, 使黑色素合成增加。
皮肤血液内氧合血红蛋白与还原血红蛋白的含量 皮肤的厚度及光线在皮肤表面的散射现象
皮肤的颜色主要决定于表皮内黑色素含量的多少。此 外,皮肤内其他色素如胡萝卜黑色素是一种黑色或深 棕色的生物色素,在受到阳光或紫外线的长期照射以 后,有向表层细胞转移和增多的趋势,因而使皮肤变 黑。胡萝卜素以及由它转变而成的维生素A,存在于 表皮角化层和皮下组织中,使正常皮肤呈天然的黄色。 真皮血管床内血液的氧合血红蛋白使皮肤呈现红色。 棕、黄、红三色相互配合,使皮肤呈现各种颜色。
1、胞外信号信号转导通路
(1)细胞因子 (2)激素 (3)胞外基质
(4) 紫外线(UV)
2、胞内信号转导通路
(1)多种细胞生长因子——二酯酰甘油-蛋白激酶C (DAG-PKC) (2)中波紫外线(UVB)照射所引起的黑色素生成与一氧化氮/环磷 酸鸟苷
/蛋白激酶G(NO/cGMP/PKG)途径密切相关。 (3)诸多丝裂原肽都能够激活受体型酪氨酸激酶 (4)蛋白激酶A激动剂和腺苷酸环化酶激动剂
(4) 紫外线(UV)
紫外线是人体难以避免的一个外界刺激因素。大 量研究表明,紫外辐射可导致黑素细胞增殖,酪氨 酸酶活性增加,并促使黑色素生成
黑
素
黑
细
素
胞
合
内
成 过
程
合成பைடு நூலகம்素小体后,通过黑素细胞树突运输到角质形成细胞
黑色素的调控机制
黑色素合成主要有三种酶
酪氨酸酶 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RP2) 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RP1)
酪氨酸酶属氧化还原酶,是黑色素合成的主要限速酶, 其活性大小决定黑色素形成的数量
黑色素的调控机制
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RP2),主要是在黑素细胞内的多 巴色素自发脱羧、重排生成5,6-二羟基吲哚(DHI)的同 时,使另一部分多巴色素也发生重排,而生成5,6-二 羟基吲哚-2-羧酸(DHICA)。故该酶主要调节DHICA的 生成速率,从而影响生成的黑色素分子的大小、结构 和种类。
黑色素的调控机制
(3)胞外基质
细胞外基质不仅能影响黑素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而且也 能显著影响黑素细胞的运动以及酪氨酸酶活性。如纤 维联结蛋白促进黑素细胞表皮向真皮浅层移动聚集;细 胞黏附分子中的整合素参与黑素细胞的扩展移行与胞 外基质的粘着并诱导细胞骨架的拆装,参与伤愈后皮肤 色素恢复
黑色素的调控机制
正常皮肤的颜色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 皮肤内各种色素的含量与分布状况
皮肤的色素物质主要包括黑素(优黑素和褐黑素)、胡萝卜素等。 黑素是决定皮肤颜色的主要因素。不同种族的人群色素沉积的程度不
同,其差别主要是产生各种黑素的量不同,而不是黑素细胞存在的数 目。人类皮肤及头发的颜色不是取决于黑素细胞的数量,而是取决于 黑素小体的数量、大小、分布及黑素化程度。 亚洲人属黄色人种,其皮肤的颜色与皮肤内含有的胡萝卜素有关。
黑色素的调控机制
调节黑素细胞的胞外信号以及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
胞外信号
(1)细胞因子 能促进黑素细胞生长、存活的因子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内皮素( ET-1)、神经细胞生长因子(NGF)等;而抑制黑 素细胞增殖, 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的有:白细胞介素-lα(IL-lα)、 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
黑色素的形成机理
黑素代谢过程
1. 黑色素合成酶的调节 黑色素合成途径为:酪氨酸氧化为多巴醌, 继续氧化 脱羧形成二羟吲哚后转变为黑色素,即优黑色素 或真黑色素, 它是皮肤色素的主要组成成分。
另有一旁支,即类巴醌经谷胱甘肽或半胱氨酸催化 生成褐黑素或称脱黑素,但其相关报道较少。
2、黑素代谢及影响因素-2
以上3种因素混在一起,使正常皮肤的颜色介于黑、红、 黄、白之间。对黄种人来说呈棕黄色、黄褐色而又带 红、带白或带黑。其他颜色基本上都不是正常的,如 坏死引起的漆黑色、坏疽引起的绿色、黄疸引起的黄 绿色等等。
黑素细胞与黑素
表皮黑素单元:黑素细胞与其邻近约 36个角质形成细胞构成一个表皮黑素 单元。
黑色素的调控机制
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即(TRP-1)是与酪氨酸酶同源的 糖蛋白,它除了参与黑色素代谢,还影响黑素细胞 生长和死亡
形成的黑色素,由黑素细胞树枝突输送到表皮角质 细胞内,在此被逐渐降解,最后随表皮角质细胞排 出体外。黑素的合成和降解是由黑素细胞和角质细 胞共同完成的
黑色素的调控机制
2. 黑素细胞的调节
Giuseppe Prota等认为黑色素的形成是黑素细胞胞内和胞外作用的 共同结果
在黑素细胞周围存在一个由细胞因子、胞外基质等多种因素构成的 复杂微环境
紫外照射在内的多种外界刺激,通过黑素细胞表面的受体将信号传导 进入细胞,通过胞内的信号通路将信号级联放大。从而对黑色素的代 谢活动进行多层次的调节。
皮肤血管和其中的血液,使皮肤“黑里透红”或“白 里透红”。血管较少、较深或血管收缩、供血减少之 处皮肤会发白;反之则发红。红脸的原因一是因为面 部血管丰富,二是由于这些血管对各种刺激,特别是 对精神和心理刺激很敏感而易扩张。如果扩张血管里 的血液运行不畅或淤滞以及含氧量低的血液会使该处 皮肤呈蓝红色甚至青紫色,医学上称为“发绀”。胡 萝卜素主要存在于皮肤较厚的部位,如掌、跖,它使 皮肤呈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