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运用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比较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古诗词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因此,古诗词鉴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去深入地对诗词进行理解,多角度地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笔者从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比较鉴赏法有助于较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对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同诗比较法。
同诗比较法最常用的是替换比较法,就是将诗句中的佳词妙句加以更换,并将换后的词句与原诗句进行比较,让学生体味其中的不同,从而加深对原诗中佳词妙句的理解。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替换比较法,将会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的妙处所在,从而提鉴赏水平。
(一)易字比较法。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中的“生”字用得尤为精妙。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探究:“海日生残夜”的“生”能否改为“升”?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发现原句改用“升”这个动词虽然也通顺,但是远不如用“生”好。因为“升”用在这里只是指残夜将近时,太阳从大海中升起,显得十分平淡。而“生”在这里却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旭日从大海中孕育而出的情景,生动而贴切地表现出大海的壮阔和宽
容,让人读后感觉韵味无穷。又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最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别具匠心。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能否改为“在”?为什么?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落”字这个动词用在这里新颖恰当,使人感觉到秋思仿佛会随着皎洁的月光一起洒落人间,十分生动形象;而“不知秋思在谁家”则相形见绌,平淡无味。
(二)换句比较法。比如学完了杜牧的《赤壁》我问学生,能否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改成“东风不与周郎便,国破人亡在今朝”?学生通过细细体味发现:虽然二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二乔这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东吴整个国家的命运,生动地表现出假想中赤壁之战东吴失败后曹操骄横恣肆的情态,真可谓小中见大,别出心裁,手法十分巧妙。
二、异诗比较法。所谓异诗比较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内容有关联的不同诗歌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加深理解,以实现深层探究的目的。
(一)异诗同字比较法。由于思想内容的不同,有时相同的字用在不同的诗中,会表达不同的意思。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赏析。例如,宋祁的《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中“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不仅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而且都巧用了“闹”字,但是,这两个闹字含义却有很大区别。
在教学《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时,我就让学生探讨:“爱惜芳心
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和“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含义有何不同?学生在深入理解《玉楼春》和《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发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还有声有色地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的珍视,对光阴的爱惜。而“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中的“闹”字,虽然也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桃李在春风中争妍斗艳的情状,但是作者在这里是用桃李的炫耀、浅薄来反衬海棠的品质,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二)类似诗句比较法。这种方法就是在赏析某首诗词中的佳句时,适时地引入相近的诗句,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体会词句的妙处。如李煜的《相见欢》一词中有写愁名句:“剪不断,理不断,是离愁”。在赏析时,我引入李煜的另一首著名的词:《虞美人》,让学生品析其中的写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把这两句写愁的名句进行一番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共同点:都用了比喻,都写出了愁的多。也可以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剪不断,理不断,是离愁”将愁绪比作一团乱丝线,生动形象地写出愁绪的无端无绪,难以解开。
(三)同题异诗比较法。我这里所说的同题,主要指相同的题材。例如,同是对历史上项羽兵败自杀的评价,不同诗人有不同看
法,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少诗人认为项羽死得壮烈,从而视之为真英雄。其中最出名的恐怕要数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诗代表了后世人对项羽的景仰。
而杜牧的《乌江亭》独持异议:“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后世诗家对杜牧此诗持批评态度的居多,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王安石。王安石为批评杜牧也写了一首《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笔者在教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时,在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杜牧的《乌江亭》和王安石的《乌江亭》,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们积极性很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大家发现,由于杜牧和王安石、李清照等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遭遇不同,所以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自然也就不一样。
总之,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助于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技巧,加深对诗作内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辨证思维。真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