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南京市上元小学

2010.12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报告

南京市上元小学课题组

“数学生态课堂”最早是由著名特级教师詹明道老师提出的,当时该课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很荣幸,詹老师把我校作为数学生态课堂的研究基地。在詹老师的关心下,在区教研室和教科室的指导下,我们初步将该课题定为校级研究课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2005年10月我校被区教育局确立为“生态课堂研究基地”。2006年,区教科室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研究情况,肯定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并将我们的课题进行了申报,最终于2007年《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被确立为江宁区首批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由此,我们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生态研究在国外大致有两个流派,一种是以个体心理为研究目标的微观研究,一种是以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研究。前者起源于40年代,代表人物是巴克。后者起源于70年代,代表人物是巴顿。生态教育生态课堂在国内也越来越被关注,涌现出一些论著,如《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广东嘉应学院朱开炎)等。但就我们的搜索了解,大多是一些较理论性的研究,来自一线的具体实践的少,系统操作策略的更少,这为推广和应用带来困难,为此我们提出《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以望能弥补此处不足。

1、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生发展的需要

3、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界定

数学生态课堂以数学课堂为落脚点,以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念为核心,它关注环境的和谐,突出数学学习的主体性,注重实践与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关注生命的成长,在经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体验探究、感悟内化构建的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优化数学认知结构、增强数学学习品质、完善数学素养,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生态课堂是在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社会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互动,使师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其关键词是:自

然和谐、互动生成、生命发展。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理解生命的意义,努力构建能够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数学生态课堂,达到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提升生命价值的目标。

具体目标:

1、生态学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和生态教育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数学生态课堂的各种特质,了解把握数学生态课堂的含义、特征、结构、环境、资源等。

2、提出数学生态课堂课堂学习方式的意义、特征、一般思路以及操作策略。

3、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教师观念的转变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发展。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原方案中的研究内容为:生态理论对数学生态课堂教学启示的研究;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数学生态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数学生态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研究内容进行了整合,主要内容为:(1)数学生态课堂内涵的研究(包括数学生态课堂的含义、特征、结构、环境、资源等);(2)数学生态课堂学习方式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相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学习有关生态学的教学论、学习论的理论,为课题研究和方法的指导提供理论参考。主要参考文献有: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吴鼎福、诸文蔚著《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刘德华著《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审视教育中的“罪”与“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克里克山克等著、时绮等译《教学行为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等。

2、调查研究法。在学生中以问卷调查和撰写小论文(以“我喜欢这样的数学老师;我喜欢这样的数学课”等为主题)的形式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了解孩子们心目中喜爱什么样的数学课和什么样的数学老师,以便在实践中把握孩子们的需求以及课堂的价值取向。

3、案例研究法。课题组研究成员上生态课堂专题研讨课,全组成员结合研究专题,以听课、座谈、交流的形式展开研讨。

4、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教师深入教学实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生态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然后通过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学习,有计划地、螺旋式地系统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改进教育实践。

5、经验总结法。研究组成员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反思,总结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工作中的得与失以教学一得或教学随笔形式记录研究成果。

六、本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酝酿论证阶段。时间:2004年2月至2006年1月

在此阶段,我们多次进行研究讨论,对课题的科学性、现实性以及开展研究工作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1、科学性。经过多次的讨论,我们认为,“生态课堂”的理念是以生态学教育观、整体论教育观、自然主义的儿童观、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观等成熟的科学理论为支撑,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宗旨的研究,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2、现实性。应该说生态课堂的研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载体。事实证明,在几年的研究过程中,在收获了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同时,我们一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校级领导或市区学科教学的排头兵。3、可行性。由于此课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先进性,我们是否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研究能力呢?我们进行了分析:人员方面——我们有专家参与指引,有校长主持,有市区教研室教科室的参与领导,以校青年骨干为龙头,带动全员参与。其中有中国教育科学院终身特约研究员、著名特级教师一名,区教研室副主任、区教科室主任各一名,市名校长、红杉树金奖一名,区教学带头人,教学标兵五名;研究基础方面——我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伴随着学校的成长,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我们成功研究了省级课题《在活动中培育爱心,弘扬仁爱美德》其研究成果获省级二等奖。十五期间我校还非常荣幸地成为全国知名专家鲁洁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向与德育课程的创新》实验学校,与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验同步进行,其研究成果《走进德育课堂》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些都证明了我们有脚踏实地、锐意创新的科研作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