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
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
【专题名称】人口学【专题号】C5【复印期号】2009年05期【原文出处】《人口研究》(京)2009年3期第10~19页【英文标题】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Population Age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作者简介】莫龙,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研究所教授。
南宁530022【内容提要】本文尝试通过量化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而科学地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压力。
采用作者建构的方法和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最新数据,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研究。
结果表明,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一直显著超前于经济发展,反映超前强度的AECI指数有可能在2040年前后达到峰值。
中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强度长期居世界各国较高水平,而在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则是最高的之一。
这种不协调性在中国许多地区(包括半数以上的西部地区)甚至更为突出。
文章还定量分析了通过调整生育政策缓解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经济压科学地认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压力,对于本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老龄化是本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人口挑战之一。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都佐证类似的判断:“人口老龄化将对21世纪中国的崛起构成巨大挑战”(OECD, 2005);“中国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将决定它能否变成一个繁荣和稳定的发达国家”(Jackson and Howe, 2004)。
科学地认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压力则是妥善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人口发展战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战略。
确立和实施本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正在于如何科学地评估中国已经和将要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并将其与人口规模压力比较,进而在解决“人口太多”和“人口太老”这对关键而两难的问题中寻找平衡点。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这一趋势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本文旨在全面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人口老龄化的概念、特点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和阐述,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文章将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包括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消费需求、社会保障等方面。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模式、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领域的间接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文章还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体系。
本文将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我们有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逐渐显现。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供给、消费需求、产业结构、社会保障以及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
从劳动力供给来看,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同时,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适龄劳动人口的负担加重,可能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
这些因素都可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老年人口在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等方面与年轻人口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导致市场需求的变化。
例如,老年人口对医疗、养老等服务的需求增加,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时间序列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是指中国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增加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导致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显现,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加速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1亿人,占总人口的8.87%;到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2%;再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4亿人,占总人口的33.2%。
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未来几十年内将呈现加剧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解除了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生育的需求减少,导致生育率下降。
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使人们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老年人的工作福利和社会保障得到了有效保障,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
老年人口的增加需要社会提供更多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
目前,中国的养老机构和医疗资源严重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紧张。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劳动力缺口将逐渐变大,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老年人口增加还会对国家财政产生压力,需要提供更多的养老金和福利待遇。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养老机构和老年人活动中心。
完善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
鼓励生育,适度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
加大对老年人福利的支持力度,提高养老金和福利待遇水平。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加剧。
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养老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压力。
2012—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预测研究
个地 区 6 0岁 以 卜老 人 达到 总人 口 的 1 0 %, 新 标 准 是
6 5岁 以上老 人 占总人 口的 7 %, 即该 地 区视 为 进 入 老 龄 化 社 会 。按 照 新 的老龄 化 社会 标 准 , 2 0 0 0年 中 国就 进 入 老龄 化社 会 , 6 5岁 以 上 老 年 人 口占全 国 总 人 口的 7 %。 截止 到 2 0 1 1 年底 , 全 国6 5岁 以 上 老年 人 口增 至 1 . 2 2 8 8
2 0 1 2— 2 0 5 0年 我 国 老 龄 人 口预 测 研 究
张荣艳 , 王爱苹 ,孙贵玲
( 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 郑州 4 5 0 0 0 6 )
摘
要: 以我 国老龄 人 口发 展 为研 究对 象 , 建立了 G M( 1 , 1 ) 动 态预 测模 型 和 灰 色新 陈代谢 模 型 , 对
』 i=2
n一1
=
n一1
一
㈤( )
、
‘ 。 ( n ) ) 做一次累加 n ( )= ∑ ( ) , k=1 ,
2, … , n, 生成 戈 =( ‘ ( 1 ), ‘ 。 ( 2 ), … , ‘ ( ) ) 。
关键词 : 老 龄化 ; G M( 1 ,1 ) 模 型; 灰 色新 陈代 谢模 型
中图 分类 号 : F 2 2 4 . 0
文献标 志 码 : A
引
言
老 龄化 社 会 是 指 老 年 人 口 占总人 口达 到 或 超 过 一
人 口数量 最 多 的 国家 。 随 着 中 国人 口年 龄 结 构 老 龄 化 的 到来 , 正 确 认 识 中 国人 口老 龄 化 发 展 的 趋 势 以 及 将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时空特征和经济增长效应两个方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同时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时空特征1.人口老龄化的地域差异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而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
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较高,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较低所致。
2.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我国城乡老龄化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农村人口相对普遍较少、劳动力外流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普遍较高。
同时,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养老机构和医疗资源,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二、经济增长效应1.劳动力供给减少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供给减少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
老年人的离退休和劳动力市场退出使得劳动力人口减少,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和生产力的降低,从而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2.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也为养老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推动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养老服务业不仅包括养老院、护理院和老年社区等传统养老机构,还包括居家、社区和医疗健康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将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3.消费升级的推动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推动了消费升级。
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高品质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结论: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和经济增长效应表明,我国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养老机构和医疗资源;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打造老年人友好型社会。
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性研究
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性研究
费太安
【期刊名称】《全球化》
【年(卷),期】2024()2
【摘要】优化人口与生产要素组合实现更有效匹配,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挖掘分析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经济数据,研究了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经济增长、产业和城乡结构、区域发展、贸易类型、高质量发展的匹配关系。
基于人口的规模、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政策推动人力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有效匹配,是获取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
我国人口总体上快速进入负增长阶段,呈现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人口老龄化阶段性加深,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加剧等特点。
人口形势的新变化,对经济增长、城镇化格局和公共支出风险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研究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关系,揭示了在人口发展新形势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适时调整优化经济、社会和人口政策等方面的思路。
【总页数】17页(P77-92)
【作者】费太安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中国城市群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性研究——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数据的分析
2.全面“二胎”新政策下我国人口增长率及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
3.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匹配关系研究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性分析
5.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口老龄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作者:周航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以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人金融服务的尴尬现状为分析点,详细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并提出了有效措施来解决老年人金融服务的尴尬窘境。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1引言随着银行“无人化”趋势的发展,老年人金融服务越发陷入了窘境,中国老龄化问题的越发严重性将加剧老年人金融服务问题。
未来中国社会中,老年人的金融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大,老年人口数也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中国老龄化现状2012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亿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亿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
据联合国预测,2016~2038年,中国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从10%快速地上升为21%。
发达国家平均需要55年完成的老龄化过程,而中国将只需要22年。
因此,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
未来20年,老年人消费将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二、老年人金融服务现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但我国的老年人金融服务却十分落后,老年人金融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同时未富先老的养老问题压抑了老年人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与老年人之间存在有关服务问题的矛盾。
因而,商业银行的老年人金融服务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老年人存在行动缓慢、视力与听力下降、记忆力差、接受新事物慢的特点。
这其中,城市社区老人特别是县域街道社区老人更是存在“个人有积蓄、儿女工作忙”的问题,这些老人在平时生活中需要自己到银行办理业务,也有闲钱可以用来购买理财产品,但人体机能退化导致了老年人在现行金融服务中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以济南市的工行长清支行营业室为例,每天60岁以上的顾客有五分之一,而五峰路网点的老年顾客占了三分之二。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本报告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得出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剧的结论。
同时,本报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一、现状分析1.1老龄人口比例逐年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老龄人口比例逐年上升。
2024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7.3%,相较于2000年的10%有了显著增长。
1.2人口结构呈倒三角形态:由于较低的生育率和较高的寿命,中国人口结构呈倒三角形态。
年轻人口逐渐减少,老年人口逐渐增多,这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预测分析2.1基于模型的预测:利用经济学中的人口预测模型,根据人口数据和影响人口发展的因素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显示,到2030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5%左右,到2050年有望达到30%以上。
2.2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生育率的下降,二是寿命的延长。
近年来,中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导致年轻人口减少;同时,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老年人口寿命延长。
三、政策建议3.1制定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养老保障制度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提高养老金水平,建设更多的养老院和护理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3.2加强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也会增加。
政府应加大对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的投入,建设更多的老年医院和康复机构,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服务。
3.3鼓励生育政策的调整: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政府可以考虑适当放宽二孩政策,鼓励年轻夫妇生育,增加新生人口数量,以平衡老龄人口的增长。
结论: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在未来继续加剧,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民寿命延长,同时生育率下降,导致老年人口占比不断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了1亿2千万,占总人口近9%。
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占比将突破25%。
这一趋势不容忽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是养老负担的加重。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保障压力不断增大。
传统的子女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需要完善养老金制度,建立社会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此外,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包括医疗保健、居住环境、文化娱乐等方面,需要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保障。
另一个挑战是劳动力供给的下降。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劳动力的供给将面临短缺。
这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延长退休年龄、鼓励女性就业等多种措施来稳定劳动力供给。
三、应对策略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中国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从经济、社会和政府层面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应对。
首先,建立全方位的养老保障体系。
加大养老金的发放力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同时,积极引进养老机构和养老产业,培育并完善老年人服务业,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医疗保健服务。
其次,鼓励生育,缓解老龄化压力。
推出更加灵活和有吸引力的生育政策,鼓励年轻夫妇生育二孩,提供相关的教育、医疗和福利保障,以提高生育率。
同时,加强老年人教育和培训,提高老年人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老年人口的发展潜力不能被忽视,他们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提供独特的智慧和经验。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从国家及各省市统计局、民政部门 等官方渠道获取关于人口老龄化的 政策文件及数据资料。
04 研究结果与分析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负面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劳动力供给减少,储蓄和投资减少,资本积累放缓,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 负面影响。
正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将刺激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同时 ,人口老龄化也会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政策建议
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通过加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制度建设,减轻老年人的经济压 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推动科技创新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劳动成本,缓解人口老龄化 对经济发展的压力。
促进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鼓励企业采用灵活的用工制度, 允许老年人继续工作,发挥余热 。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提高 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满足老 年人的服务需求。
劳动力供给减少
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将逐渐减少 ,这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技能需求变化
由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 将发生变化,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将增 加。同时,由于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 市场的竞争将加剧,企业将更加注重员工 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05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结论回顾
01
负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短缺、经济增长放缓、社会负担加重等问题,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
正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也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正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消费结构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支出将增加,而一些非必需品的支出将 减少。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学年论文题目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专业XXXXX班级XX 班级姓名XXX指导教师XX(讲师)所在学院XX 学院完成时间:2012年9月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的结构变迁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新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老龄战略早已被纳入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摆到了各国政府工作的主要议程之上。
我国在世纪之交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
人口老龄化也成了人口学、社会学、法学等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进行了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一、基本内容(一)人口老龄化概念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
[1]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在20世纪80年代初,东德有15.6%的人超过65岁,在奥地利、瑞典、西德和法国,这个比率为13.4%或更高,英格兰和威尔士有13.3%,苏格兰有12.3%,北爱尔兰有10.8%,美国有9.9%。
而中国是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人口转变迅速,老龄化进程快;人口老化与综合国力发展不相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显著。
[2]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目前,中国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我国各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
我国各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
苏理云;柏国应;杨晓鹤;李凤兰
【期刊名称】《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2)006
【摘要】在已有AECI指数法的基础上构建优化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指数法(简称OAECI),并采用OAECI法实证分析2000-2015年我国各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协调性具有空间非均衡现象和聚集现象,西部地区的协调指数较小,中部地区的协调指数较大;空间聚集现象呈现扩散的趋势,老龄化低负荷型聚集区从开始的西部地区逐渐往东部地区扩散,而高负荷型省份向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聚集;我国各省协调性同时具有波动大、变化快的特点,北京、上海等大部分省份都有较大波动;在协调性波动大的年份或省份中,其协调指数相对较小.
【总页数】11页(P50-60)
【作者】苏理云;柏国应;杨晓鹤;李凤兰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理学院,重庆400054;重庆理工大学理学院,重庆400054;重庆理工大学理学院,重庆400054;重庆理工大学图书馆,重庆40005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32
【相关文献】
1.我国各省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的研究 [J], 王琦
2.韶关市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分析 [J], 王尚九;简国明
3.对我国各省人口老龄化差异的聚类分析 [J], 黄明远
4.我国各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 [J], 苏理云;柏国应;杨晓鹤;李凤兰;;;;
5.云南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 [J], 郑全东;张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人口老龄化四十年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四十年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经济和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和学术界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讨,以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
本文将从四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梳理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研究成果,以提供对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更深入理解和应对方案。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历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在经济增长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中国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12亿,占总人口总数的8.3%,六十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2.5%。
从2011年起,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凸显。
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压力。
一方面,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医疗卫生资源的紧张,老年疾病频发,对医疗保健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老年人口的增加还带来了养老服务资源不足、养老方式单一、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和调查工作。
在国家层面上,政府多次发布《关于加强老年人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改善老年人生活条件等多项政策措施。
在学术界,国内外研究机构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调查数据和分析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涵盖了多个领域,主要包括老年人口数量和分布、老年人健康状况、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人社会参与等方面。
在老年人口数量和分布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对人口普查、抽样调查等大量数据的分析,详细掌握了老年人口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参考。
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一、著作类成果(131项)一等奖(8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广西古代诗词史/王德明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周建新广西大百科全书/许家康等帝制初期中国传统政治学体系建构——以《新语》整体性文本解读为基点/唐国军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徐书业教师印迹:课堂生活的叙事研究/王枬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张协奎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西部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极限效应研究/张瑞梅等二等奖(40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广西文化图史/李建平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研究/余益中等“纯诗”的中国化研究/高蔚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黄海云嬗变与重构: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研究(1949-2007)/禇添有协同与共生: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与探索/曾冬梅瑶族文明发展历程/盘福东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救援/耿文奎公平与和谐:瑶族教育研究/玉时阶等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林娜等广西民族语言方音词汇/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环北部湾地区协调发展理论与对策研究/滕冲等现代归纳逻辑的哲学视野——论帕斯卡概率解释的恰当性/李旭燕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探源/吴荣政等边境经济——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切入点/李红现代民族学/周光大等中国共产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何成学中国—东盟博览会可持续发展报告/龙裕伟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整合研究/韦海鸣我国人力资本测算及其应用研究/王德劲现代金融理论前沿思考/周建胜高校教师师德自律论/卫荣凡京语研究/韦树关新宏观经济学/罗运贵民事行政检察实例研究/蒙永山等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孟勤国等广西“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研究/谭培文等适应“10+1”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对策研究/黄涛等中国银行法新论/胡均民等百年奥运——从雅典到北京/黄健等物流中心节点构建与农村圩市发展研究/王艳等打造东盟共同身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认同建构与高等教育政策演进研究/覃玉荣发展中的广西教师教育/钟海青等教育组织行为学/于瑮等凌云泗城壮族巫调/黄兰芬等河池铜鼓/吴伟峰等手机传播学/靖鸣等新认识·新实践·新水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梁颖等当代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研究/谢春红柳州白莲洞/蒋远金三等奖(82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以四大名著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为例/李志艳“特殊”与美感——新实践美学视域下的美感研究/黄建云唐宋杜诗接受研究/黄桂凤楚辞发生学研究/周苇风岭南民族民间文学主流文化因子论/吕书宝生态文明与生态责任/李鸣文明曙光——岭南人的祖先/覃芳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下的经济互动与产业对接/李欣广等当代新闻写作/蒙南生唐宋诗文论薮/毛水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边缘书写——东南亚女性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黄晓娟等壮族嘹歌研究/覃乃昌等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吕俊彪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秦永芳绿色转型——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方向和路径/莫小莎刑法的辩护与批判/欧锦雄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税制变迁分析/焦耘后现代欲望叙事——从拉康理论视角出发/刘玲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张永刚桂北瑶歌的文化阐释/农学冠等广西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李伯兴等西方宪政视野中的财产权研究/蒋永甫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机制的研究/金长义等边疆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黄世喆等广西汉语珍稀方言语音研究/郑作广等金陵王学研究——王安石早期学术思想的历史考察(1021—1067)/杨天保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张坚泰国华商资本的兴起与发展研究(1855—1996)/石维有广西工业化科学之路/客缇祖等中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甘宜沅广西农业资源评价及利用研究/莫明荣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潘顺安壮族人口/肖永孜广西民族发展报告/赵明龙等审美静观论/丁来先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背景下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郑学勤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温科学广西能源产业发展研究/黄家林等当代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系统分析原理/黄宗远少年司法通论/张鸿巍权证风险控制与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薛林媒介管理通论/邹迎九等《文选》编纂研究/胡大雷现代背景下的乡土重构——龙脊平安寨经济与社会变迁研究/李富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论》/甘自恒等远程教育与广西学习型社会建设/时锦雯教育促成人力资源施生长——基于现场和模型的研究/孙杰远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新三手”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彭宁等公共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方法与制度研究/王春明等面向可持续协调发展——广西与周边东盟国家互利合作/韦朝晖等民生、增长、产业战略/寿思华等漓江画派画家个案黄格胜的艺术之路/左剑虹科学发展与人才——当代中国科学人才观/曾德盛等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教育学——行动与体验/徐学莹中国—东盟人才培养研究/蒙丽珍等广西北部湾物流/黄定嵩等合作发展共创未来——泛珠三角区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09)/张振东等卫生法学/覃安宁模块化生产网络:一种新产业组织形态研究/柯颖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曾令辉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攻坚之路——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与实践/王屹儿童的执行功能发展与教育/文萍叶音研究/汪业全通往自治的桥梁——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研究/张文山生态旅游区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研究/刘亚萍新闻宣传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刘伯贤廉政理论与实践纵横/唐贤秋儿童的生活与教育/侯莉敏广西文献名录/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等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陈闻走向本真的地方师范大学—基于质量工程的西部地方高师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梁宏等2009中国—东盟商务年鉴/郑军健广西年鉴(2009)/广西年鉴社图说广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讲师团日常生活心理学/刘军基于3S技术的区域喀斯特石漠化过程、机制及风险评估/胡宝清等广告创意教程/汤晓山等本科教学评估运行机制研究/罗秋兰等桂林年鉴(2009)/桂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通志·质量技术监督志(前217—2003)/邓于仁等亚运会前后广州出租屋及流动人口管理研究/朱其良二、论文类成果(210项)一等奖(6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壮族的地理分布及变迁研究/刘祥学汉武帝的诗歌观念与西汉诗歌的演进/龙文玲论公共利益之合理界定——以“中国最牛的钉子户”为视角/张军等民族地区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开发研究/黄松差别化区域金融调控的一个分区方法——基于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的应用/范祚军等论中国共产党的“和谐世界”理念在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实践/何龙群二等奖(60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广西节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覃振锋和谐社会的德育生态——合理性与有效性的统一/朱家安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广西大明山(上、下)/黄世杰关于中华民族构成的思考/罗树杰等级、本分与补偿: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设计的结构和功能探析/黄义英匹配“事权”与“财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路径/艾洪山等文化的科学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之六)/张发钦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实证分析/李立民房改房转让中各方利益之法律思考/韦伟强重新认识艺术的根源/黄海澄黄姚古镇建筑艺术的影视人类学保护/石承斌等民族文化性格的深度抒写:清代广西竹枝词研究/王红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莫龙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内部协同程度评价及对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治理制度创新问题研究之一/韦克游等晚清广西城市居民消费探讨/侯宣杰东亚后发地区企业技术赶超战略与中国的角色/曹平区域性产业结构演进与协调机制: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例/王中昭论新中国剧社的管理智慧/李江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变迁:喻天、娱人与族群标识/秦红增等从“实体”的科学到“关系”的科学——走向系统科学思想史研究/高剑平基于公平视角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罗国忠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新思维/李雪岩论大学、政府、市场的权力生态关系/李枭鹰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间的相互影响/邓玉荣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路径探讨——兼论桂东地区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路径/高歌创业团队决策模式研究/周劲波等论我国行政诉讼审查标准与WTO的冲突/向忠诚论我国西部生态补偿制度的实现形式——以广西桂林阳朔大榕树风景区群体纠纷为例/付健论人民币升值的中国产业升级效应:现实与理论之悖论/曹垂龙旅游城市生态评价研究——以桂林市为例/马艺芳等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与广西农业结构调整研究(一~三)/樊端成企业环保问题经营化战略与实施模式创新/唐拥军等广西壮族自治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研究/于祖毅等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群众满意度分析——以广西为例/黄骏等生命叙事:一种值得运用的道德教育实践策略/陈飞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刘武军北部湾经济发展及技术人才需求探析(一~三)/黎琳等南宁市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作用研究/刘曙华新时期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证分析/岑树田论县级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实践为例/钟瑞添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均衡发展指数吗?/沈有禄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之完善——基于行政诉讼目的的角度/张显伟第四种调解范式:电视与纠纷解决——基于“约请当事人”节目模式的分析与评介/李立景论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建构——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理论范式研究之二/单小曦《康德批判哲学视野中的审美与自由》/申扶民清代乡试覆试考论/邹长清中国社会主义资本积累方式变革的历史回顾及制度建设/巫文强“出嫁女”土地权益保护的困境与出路——从民间法角度切入/何立荣旅游移动商务游客接受实证研究——基于对桂林游客的调查/彭润华等泰国旅华市场及其发展策略研究/孙大英广西乡村旅游经营实体特征与经营效应分析/李星群《以“五功能”益补农村“五强五弱”局面——关于桂林市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龙海平区域性就业系列研究(一~三)/黄勇荣析RTAs协定中有关投资规则的法律问题——以中国为例/杨丽艳古今字音演变例外的计量研究/陈小燕新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获取方式对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影响/欧阳剑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发展理论述评——自然资源丰富的中小国家的经济发展思路/文礼朋等破题、定调、立论——毛泽东的“第二次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韦日平论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性/贺祖斌研发溢出、区域创新集群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吴玉鸣等零售商竞争环境下上游企业创新投入的供应链协调/田巍等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中的责任分担/宋志国思想政治教育言语行为研究(一~三)/陈立言Internet环境下社会化批注的教育应用/蒋红星三等奖(144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向心·团结·和谐: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考察/何海龙和谐社会视野下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与变革/胡辉等关于广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模式的探讨/董再平等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演变特点及对策研究/郭绪全等中国文学地图整体景观与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覃德清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系列论文/袁丽红经济伦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刘琼豪广西幼儿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张进清农村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抉择和实践探索——以广西为例/宋志生从世界著名港口的发展看广西沿海港口群整合的趋势/刘军等比较视野中我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研究/江宇等论民歌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模式——以广西为例/马树春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交互主体性基础/梁桂娥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质属性、运行矛盾及政策选择/朱朝霞感觉世界·物理世界·实在世界——M·普朗克三重世界学说探析/黄炳线等近代西南民族地区宗教与圩镇经济发展关系探析——以广西为例/陈炜执政亚文化及其清理转化/陈元中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冯霞汉、壮民族接触与平话变异的双重性质/李子荣滇黔桂结合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赵堂高对外贸易与收入不平等——基于我国经验的研究/胡超广西生态省(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温远光等物权理论与环境法则的冲突及其对策/陈泰和论中国生物资源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构建/陈宗波剔除附庸性:经济学之宏观调控的经济法改造——兼论国家投资经营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漆思剑政府会计成本控制初探/卓越等民歌文化资源开发视阈下和谐歌圩的建构——以广西壮族为例/李萍论广西彩调剧的平民化特征/阙真印尼棉兰华人族群融入主流社会初探/郑一省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彭正波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发展空间研究——以北部湾经济区农民组织化为例/莫光辉等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整合/赵铁中国古代“趋时”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吴全兰复杂科学视野中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王素华基于多重阻击的企业自我保护战略/侯雁集群竞争力:创新网络演进的视角/戴魁早西江流域沿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研究——以广西梧州市为例/岑丽阳广西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潘思谕论国家经济安全与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建设/杨亚非基于专利信息的广西制糖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柯涛等中国省域法制现代化进程非均衡差异及其相关社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分析法学的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演化模拟/曾鹏试论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关系之要素/段晓红谈谈桂学研究/吕余生从《青楼集》看元代音乐的雅俗共融/李静进一步提高桂版书编校质量的调查与探究/吴明生广西高校民族女生生源结构的实证研究/李鸿波等试论民俗学的独立学科价值/陈金文道德脱离的机制及其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潘清泉等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供求分析/潘秀珍红水河流域壮族蛙神崇拜的美学阐释/黄怡鹏新课改与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模式的变革——以广西师范大学教改实践为例/杨丽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研究/韦冬雪将高校贫困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李华明目标论视角下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风险——兼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风险与扩招之间的关系/徐莺论我国大学办学权的演变/肖起清大学精神的价值理性与和谐校园的文化自觉/叶宗波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对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的启示/高慧君协调价值取向保障素质教育功能发挥/曾本友儿童中心论:一种教育学与心理学关系的视角/罗德红我国高等教育衍生的“知沟”问题/李海波等试论左江岩画中日芒星与祭日、祀日及“日”字的起源/李远宁等抗战时期广西的农贷政策及其实施成效/宾长初体制转型期“三农”问题东西部差异的理论诠释与政策建议/庄晋财等构建广西领军人才动态产生机制研究/潘基勇现代性的精神维度与法的主体性——兼论后现代性视角下的法的主体性/周世中社会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及其法律体系构建/周青等交叉型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税制设计/王红晓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市场合作研究/余文建等桂台农业旅游竞争与合作模式研究/韦复生人民币区域化背景下广西金融政策取向/秦丽丽等元祐二年同文馆诗歌唱和活动研究——兼探唱和形式对诗歌创作的影响/阳静相地为先的乡村景观设计——以百色市那坡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环境设计为例/欧阳勇锋等对福柯的又一种解读——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吴致远论执政党领导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建设/汤志华亥姆霍兹《论力的守恒》的思想根源分析/李东升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公共政策创新/叶大凤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管理研究/何评等专业责任教授制反思——广西大学本科专业责任教授制透析/潘柳燕等组织管理视野下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黄景文等广西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模式与对策/蔡翔港口履约方与海运货物控制权的行驶/王威效率:行政程序法之价值理念抑或基本原则/谢尚果等中国—东盟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李军等入境旅游流扩散发展态势分析——以三大旅游区向陕流为例/刘宏盈等基于存量与增量全部组合收益最大的贷款优化决策模型/洪忠诚等农村网络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理论与实证——以广西都安为例/陆桂生等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实证检验——基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蓝文永等影响旅行社游客满意度的服务属性因素实证研究/卢丽宁等从传播的分类看传播学的研究重点/李庆林艺术与经济因素并存的民歌节的定位及其发展方向——以百色市右江区阳圩山歌艺术节为例/覃金盾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实践化问题/莫其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与社会功能考量——思想政治教育“30年”管窥/李宪伦等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邓艳葵语文“有效教学”批判/唐子江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率/李建霞一类技术创新竞争扩散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及应用/廖志高等论基本银行服务排斥及其治理/汪鑫国际工程承包中承包商对利润和总部管理费的索赔问题探讨/袁晓勇农地征用制度:基本矛盾下的产权博弈分析/欧阳力胜佣金竞争与保险业绩效—结构关系研究/欧阳青东旅游业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吴忠军等泰华文学的发展及其文化取向/陆卓宁传播学视域中的刘三姐传说/陈丽琴壮侬互动:现象与动因——以那坡县平孟镇念井屯跨国民族为例/罗柳宁壮族民间法的遗存与变迁——以广西龙胜县龙脊十三寨之马海村为例/覃主元“农事村办”——服务“三农”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袁珈玲等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冲突与解决/万锋锋论学校生活中学生发展的实现/唐荣德论教育研究的必然走向——“建构–反映”/曾茂林论地方性综合大学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以广西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例/王建平构建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体系/胡国胜论中国——东盟经济互补网络组织系统的发展/文岚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客户流失预测模型/夏国恩等非讼案件本质和范围的域外考察及启示/邓辉辉WTO环境货物贸易谈判的最新进展及我国的对策/魏艳茹基于学习曲线的行业财务风险分析/曾繁荣等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及启示/林元辉等《书<玉台新咏>后》辨证——朱彝尊说《文选》种种之失均不能成立/力之(刘汉忠)折子戏研究/李慧从街头官僚到街头领导:一个解释框架/尹文嘉胡锦涛统一战线思想研究(之一、之三、之五)/许立坤早期电化教育中国特色探源/朱敬生涯教育理念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启示——以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专业为例/温卫宁广西沿海地区建立北部湾大学的研究/黄家庆瑶语早期汉语借词的声母/赵敏兰“眼”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覃修桂机构知识库版权现状、风险及对策研究/吴高广西贵港地区早期冶铁遗址初步考察/黄全胜等乡村旅游社区文化遗产的精英治理——以广西龙脊梯田平安寨村委会选举为例/王林基于CA优化的农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黄燕玲等领导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李光炎邓小平对中国政治发展第二次跃迁的卓越贡献/徐罗卿等《参同契》与中国古代炼丹学说/容志毅初中生数学认识信念的SEM研究/周莹化学教师如何开发精品课件——以全国特等奖课件为例/郑小军对“句町”及与之相关的西林地名的考释——兼谈广西西林曾为句町国政治中心/吕嵩崧《损失函数的数理特性研究——兼论行为和心理因素对损失函数的影响》/黄荣哲等章惇与曾布、蔡卞交恶及其对绍述政治的影响/汪天顺A Comprehensive Data Analyze on Urban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Survey from Nanning City( 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数据分析--以南宁市为例)/韦国燕Minimal feasible sets in variable resource constrained projects/崔万安等三、研究报告类成果(73项)一等奖(6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广西的实证研究/高枫等中国与东盟交通合作战略构想—打造广西海陆空交通枢纽研究/古小松等广西人口集聚度及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报告/林霁峰等南宁市传统村庄建筑风貌研究/南宁市规划管理局等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洪军等广西卫生基础信息核心数据调查分析/《广西卫生基础信息核心数据调查分析》课题组二等奖(19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
2050年中国老龄化趋势及人口老龄化的讨论和政策应对分析
2050年中国老龄化趋势及人口老龄化的讨论和政策应对分析一、老年人口发展现状分析2019年11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明确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而且给出了详实具体的应对措施,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以此指导未来三十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政策。
2019年末,全国0-15岁人口为24977万人,占总人口的17.8%;16-59岁人口为89640万人,占64.0%;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18.1%。
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89万人,但减少幅度比2017年和2018年分别缩小459万人和381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上年增加439万人,增加幅度比前两年分别缩小565万人和420万人。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幅度和老年人口增长幅度明显放缓,主要原因是1959-1961年期间出生人口相对较少,从而年满60岁退出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老年人口的人数大幅减少。
我国正处于人口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准确把握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对于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和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18.1%。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12.6%。
与2018年末相比,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89万人,比重下降0.2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439万人,比重上升0.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945万人,比重上升0.64个百分点二、未来老年人口及老龄化预测根据《大健康产业蓝皮书: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3亿人,老年人口总消费61.26万亿元,分别是2020年的1.89倍、8.73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综述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综述摘要: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14.9%,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40年这一比例将超过20%。
老年人口份额的提高,导致劳动力短缺,削弱了人力成本优势,对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较大冲击,最终影响经济发展的进程。
党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因此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成为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学者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往往会借助中介因素,中介因素的不同导致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但总体呈现促进、抑制、非线性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Mamun等(2020)使用孟加拉国1972-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考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得出人口老龄化与人均实际GDP之间存在长期的正相关关系[1]。
曹聪灵等(2022)依据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财政可持续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时,发现政府财政可持续作为中介变量在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2]。
谢雪燕等(2020)从技术创新入手,建立了一个包含人口老龄化和技术创新的静态内生性生产模型,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解为正向的创新效应和负向的劳动力效应。
发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创新效应大于负向的劳动力效应,并且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负效应,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3]。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起抑制作用Abeywardhana(2019)分析南亚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发现人口老龄化导致医疗方面的消费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负面影响,并给各国政府带来挑战[4]。
2012-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预测研究
2012-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预测研究
张荣艳;王爱苹;孙贵玲
【期刊名称】《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6)005
【摘要】以我国老龄人口发展为研究对象,建立了GM(1,1)动态预测模型和灰色新陈代谢模型,对未来2012-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数达到1.717 4亿,2030年2.492 9亿,2040年3.618 7亿,2050年5.252 7亿、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2%.
【总页数】4页(P82-85)
【作者】张荣艳;王爱苹;孙贵玲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郑州 450006;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郑州 450006;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郑州 45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4.0
【相关文献】
1.基于ARIMA模型的中国老龄化人口预测研究 [J], 李恩来;
2.2015-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老年人口预测 [J], 陈艳玫;刘子锋;李贤德;黄奕祥
3.我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前沿态势——基于1998-2017年CSSCI刊源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 [J], 李凤琴
4.我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前沿态势--基于1998-2017年CSSCI刊源论
文的知识图谱分析 [J], 李凤琴
5.我国老龄政策演进研究——基于1949-2020年政策文本分析 [J], 孙婷;王雪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的人口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中国的人口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分析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本文将就中国的人口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结构变化的一种表现,指6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所占比例的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这对社会的经济、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首先,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挑战。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另外,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社会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产生了影响。
其次,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障需求增加。
老年人口普遍存在健康问题,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给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医疗资源可能不足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最后,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得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承压增加,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和改革方案,以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二、解决人口问题与促进社会发展的对策为了协调中国的人口问题与社会发展,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对策:首先,调整人口政策。
中国已于2016年放开独生子女政策,但目前仍然面临生育率下降、人口出生缺口等问题。
政府可以制定更为灵活的人口政策,鼓励生育、优化生育环境,并提供相应的生育补贴、教育资源等政策支持。
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完善生育政策,鼓励高学历、高素质人口的生育。
其次,加强老龄人口的福利保障。
政府可以完善养老金制度,提高养老金发放水平,延长退休年龄,鼓励老年人继续从事适合的劳动。
在医疗保障方面,可以加大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和报销比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另外,推动医疗体系改革。
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和整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
中国人口老龄化四十年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四十年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8.1%,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仅为7.6%。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挑战,中国政府和相关研究机构展开了四十年的研究。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四十年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工作:研究者们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们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人口的寿命得到了明显提高,这也导致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
研究者们通过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者们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
他们通过对老年人口的消费行为、医疗保健需求、居住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者们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医疗保健需求也将大幅增加,对社会经济将带来严峻挑战。
政府需要加大对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力度,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者们对人口老龄化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挖掘。
他们通过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和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口寿命的延长。
他们还从经济、医疗卫生、社会政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最终总结出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政策的影响。
研究者们对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分析了国际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他们建议政府应加大对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力度,完善老年人口的社会福利制度,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莫龙科学地认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压力,对于本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老龄化是本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人口挑战之一。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都佐证类似的判断:“人口老龄化将对21世纪中国的崛起构成巨大挑战”(OECD, 2005);“中国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将决定它能否变成一个繁荣和稳定的发达国家”(Jackson and Howe, 2004)。
科学地认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压力则是妥善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人口发展战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战略。
确立和实施本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正在于如何科学地评估中国已经和将要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并将其与人口规模压力比较,进而在解决“人口太多”和“人口太老”这对关键而两难的问题中寻找平衡点。
近年来围绕“中国是否‘未富先老’”进行的激烈辩论(《人口研究》编辑部,2006;2007),彰显了科学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压力的重要性。
通过定量地测度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从而科学地认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压力,是本文的创新尝试。
在本研究中,我们不打算按照传统的方法通过研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直接测度和评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压力。
实际上,即使在老龄化出现较早和对老龄化研究更为深入的发达国家,由于老龄化经济社会影响的复杂性,这类研究也颇为困难、进展有限并且存在争议(Henripin et Loriaux, 1995)。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宏观而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两者之间的不协调性。
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进程越是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形成的经济社会压力就越大。
因此,通过测度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压力。
本文只讨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鉴于经济发展在整个人类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认识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压力是全面认识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压力的基础和关键。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核心,对这一关系进行定量评估则一直是人口学的难题。
本文建立的方法和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近期发布的更可比、更可靠和时间跨度更大的各国人口与经济数据,使定量地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从而反映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压力成为可能。
本文的研究框架是,首先建构一个定量测度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新方法。
利用该方法和相应的指标,以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最新人口与经济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本文对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定量分析。
这项研究将回答如下重要问题:中国真的已经“未富先老”了吗?程度如何?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否仍将超前于经济发展?趋势和程度如何?即将出现的高速人口老龄化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未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如何?差异有多大?这些差异对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有何影响?不同生育政策选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缓解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压力?1 方法和数据1.1 方法以往的研究提示: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例如,世界银行(1995)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所分析的100多个国家中,存在“1990年老年人口的比重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显著趋向。
实际上,这种关系不是伪相关,相反,它可以从人口老龄化动力学得到理论解释。
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已经证实,人口老龄化的原动力是死亡率特别是生育率的持续下降。
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无论是死亡率下降还是生育率下降,很大程度上都与经济发展密切正相关。
我们利用最新数据进行的更系统和深入的分析表明,上述规律不是个别年份或者部分国家的偶然现象。
图1描述了2007年人口超过500万的104个国家(地区)① 关于当年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与人均GDP这两个变量的散点分布。
其中的三项式回归曲线有很高的吻合度(R[2]=0.749),可以被看作2007年这104个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和以人均GDP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
这一规律的基本特征是:一般来说,人均GDP越高的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往往也越高。
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836,为高度正相关。
对历史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于这104个国家和地区而言,上述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在1980~2007年每年都保持在+0.787~+0.884之间(其中1982年以后更是一直保持在+0.830以上)。
也就是说,在世界范围内和长达28年的时间里,上述两个变量表现出稳定的高度正相关关系。
以上事实给我们以启示:既然这两个变量的数量关系具有稳定的高度正相关的规律,而且这个规律可以用曲线型回归曲线加以表征和描述,那么就可以把接近这个一般规律(回归曲线)的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判定为同步型,即相对于各国一般规律而言,该国的人口老龄化完全或基本同步于经济发展;把显著超越(高于)或落后(低于)这个一般规律(回归曲线)的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分别确定为超前型或滞后型,即相对于各国一般规律而言,该国的人口老龄化分别超前或滞后于经济发展;用一个国家的散点与这个一般规律(回归曲线)的接近程度来反映该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见图1)。
其余变量的定义同上(参见图1)。
(2)指数AECI的含义及应用指数AECI反映的是,和基准年世界各国的一般规律相比,某一国家在某一时点以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代表的人口老龄化水平与以人均GDP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的协调程度。
指数AECI的几何意义是:其绝对值等于各国上述两个变量的散点分布图中散点与回归曲线的垂直距离;散点位于回归曲线上(下)方时,AECI分别取正(负)值(见图1)。
当指数AECI≥1时②,人口老龄化为超前型(即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AECI的值越大,超前程度越高;当-1<AECI<1时,人口老龄化为同步型(即老龄化完全或基本同步于经济发展),AECI的绝对值越小,同步程度越好;当AECI≤-1时,人口老龄化为滞后型(即老龄化滞后于经济发展),AECI的值越小,滞后程度越高。
(3)新方法的意义、可靠性及局限和以往的方法不同,本文提出的方法不仅可以鉴别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类型,还可以度量协调的程度。
协调性的可量化使比较各国(各地区)或同一国家(地区)在不同时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及其由此形成的经济压力成为可能。
除了本节前面已陈述的理由,本文提出的新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还体现在其原理之中。
我们在构思这个方法时受到中国“未富先老”论断的启发。
该论断自1986年提出以后,尽管在方法论上存在局限(李建民,2006),仍被学术界大量采用和普遍认可(《人口研究》编辑部,2006;2007)。
本研究的结果也将印证这一论断。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论断的原理具有合理性。
本文提出的方法和中国“未富先老”论断的原理是一样的,即通过和其他国家的比较来判断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对的协调性。
所不同的是,中国“未富先老”论断是通过将中国开始出现老龄化或开始进入老年型人口时的经济水平和部分发达国家在经历相同人口转变时的经济水平比较,得出中国在上述时点已经“未富先老”的判断;而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则是通过将中国的情况(包括老龄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和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情况比较③,判断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时点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类型,并且对协调程度进行动态量化。
从指标的构造可以知道,用这一方法测定的某个国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反映了这个国家与其他国家比较而言,人口老龄化相对的经济压力的大小,具有相对性。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法并不能直接用来判断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的人口老龄化客观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积极的、正面的,还是消极的、负面的。
1.2 数据来源本研究主要使用两个指标的数据:人均GDP和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
其中,除特别说明外,GDP均采用按购买力平价(PPP)及2005年不变价计算的GDP(国际美元)。
这一选择是为了保证各个国家(地区)、各个年份GDP数据的可比性。
和以往的研究不同,本研究使用的近期公布的各国历年GDP数据可以支持这一选择。
1980~2007年各年各国的人均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的《2008年世界发展指标》(World Bank, 2008a)。
2007年,世界银行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统计局合作,对各国历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进行了重新核算,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的GDP调整幅度较大(World Bank, 2008b)。
我们采用的是被世界银行认为更为可靠和可比的调整后的数字。
2007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则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国家统计局,2008)。
2008~2050年各有关年份中国的人均GDP为预测值。
为此,我们采用了世界银行(World Bank, 2008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Maddison, 2007)和美国投资公司高盛(Goldman Sachs)(Qiao, 2006)等机构关于中国2005~2050年GDP增长速度的最新预测。
利用这些预测及世界银行有关中国2005年GDP的数据,我们推算出中国在未来有关年份的GDP总量,作为上述机构的预测结果。
另外,我们还采用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智库(EIU)关于2030年世界70大经济体④ 人均GDP预测(EIU, 2008)。
1980~2050年各年各国的人口总数及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来自联合国《1950~2050年世界人口估计和预测(2008年版)》,其中的预测值为中方案的预测(United Nations, 2009)。
2 结果和分析2.1 关于中国是否已经“未富先老”的定量分析(1980~2007年)我们对1980~2007年历年世界各国的系统数据所做的定量分析证实:邬沧萍教授在1986年提出并在随后20多年里被大量采用的中国已经“未富先老”的判断是正确的。
1980~2007年各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指数AECI一直保持在1.9~2.8之间,人口老龄化属典型的“超前型”。
中国人口老龄化在这一时期的这一重要特征可以从图1直观地观察到。
图中,中国1980~2007年折线完全位于回归曲线之上并显著偏离回归曲线。
我们的分析还发现: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程度在世界各国中是突出较高的,但不是最高的。
2007年中国的AECI指数为2.3,在人口超过500万的104个国家中(AECI在-10.7~9.7之间)居第1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