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李晓莹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5期

摘 ;要:从“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三五”规划和十九大报告中对“工匠精神”的多次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共识。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当下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校政策、校园文化、师资建设、校企合作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学生;培养策略

工匠精神指的是从业者为追求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而具备的执着、专注、热爱、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灿烂的中华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在迈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工匠精神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大量流失。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中国工匠型技术人才的建设严重滞后,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十九大又一次提倡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频繁出现,充分显示了工匠精神的迫切回归,培养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亟需大批的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在为国家输送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重中之重。

一、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政策保障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场所。高职院校应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制定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政策。改革体课程体系,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到思政课、专业课等各个环节中,全方位推进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时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用全新的知识和理念来教育和引领学生。

在思政课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内容,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特点,帮助学生分析工匠精神对于自己即将从事的行业所具有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外语翻译课程中介绍最美翻译张璐,十年来如何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从一名普通翻译成为总理“御用”翻译,这与她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夜以继日地学习钻研、高标准严要求的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诸如此类资源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工匠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孜孜不倦、脚踏实地的工作意识。

二、推进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精神环境(即文化)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校园文化是传承工匠精神的主要载体,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塑造“工匠精神”的有力保障,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通过校园文化润物无声地陶冶来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例如,通过主题班会、学校宣传(如校报、微信公众号、微博、展板等),将工匠精神中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内容,巧妙融入到学生的培养当中;通过主题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将工匠精神中的“开拓创新”“精益求精”融合到学生的科研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接触感受到工匠精神。

要发挥大国工匠的榜样作用,我们应该在校园里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如定期组织讲座、将他们的成长经历编写成校本教材、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等纪录片。此外,广泛开展“大国工匠走校园”活动,举办大国工匠先进事迹报告会、邀请大国工匠走进课堂,使学生浸润于浓浓的工匠精神氛围中,引导学生对自身培育工匠精神的向往。

三、加强教师工匠精神建设

教师的职责不仅限于“教书”,更大的意义在于“育人”,教师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主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不仅要具备相关领域深厚的专业技能知识,更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提升理念,熟悉行业发展趋势,将最新的理念传达给学生。高职院校要支持教师参加教师培训、进企业进修,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以及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成功地教授和引领学生。

此外,要加强校外工匠的引进,这些大师不仅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类职业技能;在职业素养方面,这些大师往往是“精益求精”的典范,将他们引入到学校中,会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们,帮助学校培养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精神的现代工匠。另一方面,将这些大师引入教学,可以加快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式、实训、实践实习,全方位地推行以培育工匠精神为目的教学改革。

四、学会“走出去、请进来”带动资源多方联动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高职院校本身,还必须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培养了一大批既具备专业技能知识,又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工匠型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

笔者建议高职院校每个专业教学系部,都要与一个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任职任教(如担任教学管理、兼职教师),将企业对职工的要求、职场文化等有效的渗透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去。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该走出教室,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企业部门进行顶岗实习,在岗位中增强实践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技能,还可以磨练他们解决问题、战胜困难挫折的意志,强化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在实践中深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当前工匠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课题,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的重要一环,当前国家社会在政策、资源等方面都给与了相当大的支持,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时机,积极推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真正让工匠精神成为推动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巨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永花,蔡炳育.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68-270.

[2] ;成海濤.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J]. 职教论坛,2016(22):7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