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汉之争看性格对人生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楚汉之争看性格对人生的影响刘邦和项羽作为秦末两大军事集团的首领,博弈手段层出不穷。然而实力差距悬殊的两军到最后为何会导致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局?项羽几乎未败的军队如何就输给了刘邦?而刘邦的核心竞争力又体现在哪里呢?他们两人的人生经历对于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发呢?

想要明确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知道:相遇和刘邦作为两军统帅,他们对事态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某些关键时刻,他们的所作所为决定着历史的走向。然而,他们的决策与判断力又是什么影响的呢?我认为他们的个人性格、人生目标对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可以从他们两人的几次交锋中显现出来:

一.鸿门宴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从联合反秦到互相争夺王权的历史转折关头出现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的场面。刘邦面对数倍兵力的项羽,不得不忍辱负重冒着生命危险,亲临虎穴,麻痹项羽,以摆脱面临的困境。而项羽不顾范增劝告,自恃强大,也许又是担心在此种场合下杀掉刘邦会遭人耻笑,正如“不肯过江东”一样。最终因为自己的“爱面子”而错失良机、刘邦机智权变、看风使舵、善于用人,所以内部紧密团结;项羽刚愎自用、有勇无谋、力量分散、互相抵消,以致在鸿门宴的唇枪舌剑中,项羽往往无言以对。

项羽在政治上无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行为上优柔寡断,无法放下面子除掉自己潜在的敌人。而刘邦机智善变,观察时势,善于抽身。“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则体现了刘邦的果断,与项羽形成鲜明反差。范增指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色,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有做帝王的志气,能听取他人意见;而项羽仅有称王的“霸”气,听不进他人劝告。可见他们的志向也有很大差距。

二.垓下悲歌

垓下悲歌事项与在楚汉战争中由强到弱,直到最后战败自杀的悲剧结局。

项羽三次说:“天之忘我,非战之罪也。”项羽至死也没能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及悲剧所在,也体现了他唯心主义的人生观,更典型的表现出他个人英雄主义的特色。

“天之忘我,我渡河为”。“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力战之后,自刎而死。表现了项羽的多面性格:沽名钓誉,英雄气概,以及些许人情味。

三.泽中斩蛇

历来政治野心家总是要编造种种种种神异怪诞之说,大造舆论,妖言惑众,把自己打扮成“天人”的化身,“圣神”的代表,以笼络欺骗群众,为其所用。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对刘邦造言妖异、自托圣神表示出了厌恶之情和憎恶之感,但据其记载的“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来看的话,刘邦的假托鬼神和陈胜吴广的缘由如出一辙,而且刘邦“斩蛇”一是疑问多多,可见这一切与陈胜吴广的方法来比是换汤不换药,都是他们的巧意安排。再来看看两者结果如何,刘邦“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而陈胜的卒下“皆夜惊恐,指目陈胜”。如此相似。所以我们暂且认为刘邦巧意安排泽中斩蛇,提高声望。

既然是刘邦安排,那么就可以看出刘邦的与众不同。他机智地想出此法,不仅使自己脱颖而出,又树立了威信,更为自己成为领袖奠定了基础。刘邦的过人智慧由此可见一般。饭馆项羽,出身望族,虽有“大丈夫当如是”的豪言壮语,但也时时刻刻流露出一种“英雄造时势”的自负心理,并没有向刘邦一样想出了一整套的方案来。可见刘邦的扎实,稳重,以

及其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处理问题的过人能力。而项羽仅仅留下了几句充满霸气的话罢了。

四.约法三章

沛公入关后,不杀秦王子婴;听从樊哙、张良之谏,封存财物,还军霸上;“与父老约法三章”;派人宣传政策;不接受百姓牛羊酒食。这些政策深得民心,使“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项羽破函谷关后,屠烧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佯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以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民心大失。

在鲜明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刘邦的“柔”(政策)得民心,项羽则以“刚”(武力)进行征服,但民心是不能征服的。刘邦听取他人意见,以退为进,项羽不听劝告,强意进攻。刘邦懂得放弃,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而项羽贪心过重,无疑是被气了刘邦丢下的那个沉重的包袱,最终不堪重负。所以,刘邦的“约法三章”是他走向成功的基石,而项羽的屠戮行为则是他走向失败的必然。韩信为刘邦分析项羽的为人时指出:“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而且在前205年,项羽击败由于未能封王而首先发难的原奇相田荣后,并没有及时安抚齐地民众,反而焚烧城郭,坑杀田荣降卒,掳掠老弱妇女,更见其本质。

五.高祖还乡

项羽和刘邦不仅在战时表现反差极大,在面对成功时也截然不同。

项羽攻破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新安之坑、咸阳之屠,还烹了说他“沐猴而冠”的劝阻者,不分青红皂白,胡乱分封,不仅让刘邦得以壮大,而且在东方为自己树敌。还急于抛弃义帝,并追杀义帝,而且自封“西楚霸王”,让自己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

再看看刘邦,历经战乱风云,他胜利了,但鉴于嬴秦之亡,项羽之败,创业难,守业更难,思猛士之受成,亦忧猛士之颠覆,于是他更感到内心空虚与落寞。其高唱的《大风歌》虽有威势,也表现其内心的忧虑,发出了“安得猛士”的叹喟。

项羽和刘邦对于权力的追求也不尽相同。项羽追求权力与荣耀,虚荣心过盛,自封霸王,追杀义王。而刘邦对权力荣誉似乎看得不如项羽那样重,他攻破彭城时忘乎所以。当了皇帝数年之后看了个表演竟发出“吾乃今日之为皇帝之贵也”的感叹。想来还是项羽贪而无厌造成了日后的苦果。

总上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为人凶残粗暴,滥杀无辜,任人唯亲,崇尚武力,缺乏谋略,屡屡失策,终于反胜为败”。刘邦“为人豁达大度,仁而爱人,任人唯贤,群策群力,谋略得当,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反败为胜”。而且亲自“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更体现其豁达心胸。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楚汉之争不仅告诉我们心态、志向无比重要,更说明了人脉是成功的一大基石。人不可以自负,但不可以无自信。权力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荣誉是一只冗长的担子,如果舍不得放下,那么会最终被他们压垮。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还是有无限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