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话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让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
笔者尝试通过对部编教材1~4册(一年级上、下册,二年级上、
下册)童话类课文进行归类分析,正确定位第一学段童话教学目标,提炼童话类课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统编教材1~4册,有哪些童话课文?
从入选的童话看,统编教材保留了许多经典的童话故事,在1~4册教材中,有11篇是从老教材中选用的,如《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等。同时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又回来了,比如《小公鸡和小鸭子》《咕咚》《寒号鸟》《雪孩子》《小马过河》等。也适度引进了国外的一些经典童话,如俄罗斯谢尔古年科夫的《雾在哪里》,匈牙利民间故事《狐狸分奶酪》等。
统编教材中所选用的童话,基本为拟人体童话,作家赋予了大自然的一切生物具有人的特征与性格。自然界中的雨点儿有助人为乐的品质,水娃娃和风娃娃具有双重性格,雾则是一个淘气又顽
皮的孩子,雪孩子有舍己救人的美德。植物世界也是如此可爱,圆圆的荷叶是大伙儿的好朋友,棉花姑娘求人治病,树和喜鹊是邻居。动物世界更加精彩:可爱的小蜗牛发现了四季变化的秘密,小兔子在观察中发现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谦虚又有礼貌,小公鸡.
这些童话语言和小鸭子互帮互助,小猴子的三心二意...... 生动有趣,形象活泼可爱,尤其适合低段的儿童阅读。
童话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正确定位第一学段童话教学的目标,关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质量和阅读品位等问题。注重童话情境的营造,在读童第一,感知童话文体。话的过程中认字识词,朗读表演、想象说话。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童话的文体特征,初步掌握童话阅读的基本策略。学生在阅读童
话的过程中对感第二,乐于阅读童话。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分享阅读的快乐,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启迪。初步掌握童话故事的基
本结构,第三,提升语文素养。能讲述读过的童话故事,了解童话特殊的表达形态,乐于创编童话,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培养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03
童话教学,基本策略有哪些?
汪潮教授在《不同文体教学》一书中指出:“一般来说,文学作
品具有三个层次:语言符号—文学形象—文学蕴含。”这告诉我们,
童话教学应有以下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一是识别语言符号,学习语言,感受童话语言美;二是再现文学形象,培养想象,体悟童话形象美;三是挖掘童话意蕴,培养思维,理解童话内涵美。情境激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导入童话时,教师可以精心挑选音乐、动画来渲染气氛、烘托场景,营造童话故事的情境,
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童话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学生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能不知不觉地走进故事,产生“我就是故事中的那个角色”的意象,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例如,在初读《小壁虎借尾巴》时,我利用“微课”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优点为学生讲述故事,引导他们感知内容。在品读童话阶段,笔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变身成为童话故事中的小壁虎,与小鱼、老牛、燕子去对话,把“我”化在故事里。
学习语言策略
统编教材第一学段入选的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保持了口语的特点;情节简单、形象鲜明、结构反复,具有“讲故事”的特征。这些对于低段学生的语言学习有积极作用。
角色表演
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的时候,可以由扶到放。.
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个童话时,小蝌蚪先找到了鲤鱼妈妈,又找到了乌龟妈妈,最后在两位妈妈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青蛙妈妈,类似故事情节反复呈现。在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演好和鲤鱼妈妈的对话,在表演中理解“迎上去”,感受
小蝌蚪的礼貌。后两次则放手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演读,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把故事演活。角色表演为学生提供了
自我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欲和创作欲被激活。童话的语言、形象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于是童话中蕴含的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得以无痕渗透。中,听讲复述
在童话教学过程中,复述——讲故事仍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从童话的起源上讲,最早流传于民间的童话就是成人为儿童编的、讲给儿童听的故事。童话本来就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学作品,具有容易复述的特征。因此,听故事和讲故事是进入童话和走出童
话较好的教学策略。
我们可以在教学童话前,通过教师声情并茂讲故事的方法吸引学生进入情境,激发阅读兴趣。童话故事结构上的表达特点,也使它适合低龄儿童进行口头复述。大多数童话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的,很多情节又是结构反复呈现,便于学生记住故事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
如《蜘蛛开店》这个童话课后的“示意图”,清楚地表达了蜘蛛
开店三次更换招牌的故事。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借助这个情节图来复述故事。又如《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巧妙地将蝌蚪发育成青蛙的科学知识蕴含在故事之中。“小蝌蚪怎样长成青蛙的”是教学重点。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读全文,找到小蝌蚪生长变化的句子,然后认真地读一读,并结合课后题,借助插图,最后”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清......然后......接着......用“先.
楚小蝌蚪是如何发育成青蛙的。然后,再加入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等角色,借助故事中的反复情节,引导学生把故事讲生动、讲有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书面语言,提
高讲故事能力。引发想象策略
活他们的思维,感受童话神奇而美好的意境。
当然,童话故事中的想象并不是随心所欲、不着边际的,要根据文本特点,依据语言表达的规律,展开合理的想象。这里还需指出的是,在童话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到了一年级下学期还可以逐步由说过渡到写,在读中学说,说中练写,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理解意蕴策略
理解意蕴就是感受童话故事中蕴含着的美好情感,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理解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童话故事意蕴的主要教学思路是:从分析人物语言中揭示意蕴,;意蕴,如《小蝌蚪找妈妈》从分析关键词语中揭示意蕴,如《我;如《小壁虎借尾巴》是什么》等。在童话阅读中,要“让孩子像个孩子”。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一首诗中所言: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我们要让学生浸润在童话故事之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远离烦琐分析与生硬的说教,要将童话的真善美根植于学生内心,以心换心,引导学生转换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