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义学束定芳

合集下载

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_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_束定芳

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_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_束定芳

2013年第5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5,2013(总第182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182·修辞学大视野·本期话题:域外经验和中国学术特约主持人:谭学纯教授主持人语:中国修辞学科的形象重建,需要全球视野,拒绝学术孤岛上的自言自语。

域外的文献资源和思想资源,可以提供角度不同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修辞学研究对域外理论的依附。

本期发表的一组文章,意在倡导中国修辞学研究借鉴域外同类研究的学术智慧,同时保持理论的清醒:中国立场和中国话语,决定中国文化软实力竞争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

《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分析国内外各相关学科隐喻研究的优长得失,及其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关系,从中可见各学科研究目标、理论范式、对隐喻的观察角度和解释层次。

《当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在当代中国话语处于国际话语体系弱势地位的背景下,提出兼有中国立场和全球胸怀的当代中国话语理论框架,探讨中国话语理论方向和具体路径。

《论佩雷尔曼的“普遍受众”观念:一种新修辞的视角》,涉及“普遍受众”理论关联的哲学与修辞学视域,或可启迪广义修辞学所论修辞哲学层面更为深入的探讨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

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束定芳(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摘要: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但由于各学科的研究目标不同,理论范式不同,其对隐喻的关注角度和程度也就不同。

认知语言学是为了揭示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认知对语言结构和使用的影响;修辞学研究的是各种语言表达手段和方式对提高语言交流的效果;而语用学意在解释语言使用中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之间的关系。

束定芳隐喻学

束定芳隐喻学

束定芳隐喻学隐喻学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探究的是一个文本中隐藏的意义,而束定芳隐喻学则是隐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接下来,我们将分步骤阐述束定芳隐喻学的相关内容。

步骤一:理解束定芳隐喻学的含义束定芳隐喻学,是指通过对比和类比,在不同的语境中分析某个事物的意义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束定芳”是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束带有表示束缚、约束之义,而芳草代表着春天、新生等美好的事物。

步骤二:分析束定芳隐喻学的成因束定芳隐喻学的产生与人们对事物之间不同的联系性的感知有关。

在隐喻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特殊的关系和联系,而束定芳隐喻学,则是将这些联系更加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相比于直接表达,隐喻的表达方式更具有表现力,更符合人们的印象和认知。

步骤三:解析束定芳隐喻学的研究方法在束定芳隐喻学中,研究者会往往通过类比、比喻等手段,将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行对比、联系。

例如:“玫瑰是爱情的象征”,这是常见的一个隐喻,通过将玫瑰和爱情联系起来,可以更好地表达出爱情的美好和浪漫。

束定芳隐喻学的研究者会进行类似的思考和探究,通过不断地比较和联系,来发现事物之间的有效联系和意义。

步骤四:应用束定芳隐喻学的意义束定芳隐喻学在语言学、文学及传播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语言学中,隐喻可以加深表达者与听者之间的理解和认知,为交流提供更富有表现力的工具与方式;在文学及传播领域中,隐喻的使用可以增强作品或者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受众的共鸣情感,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结论束定芳隐喻学在语言学、文学及传播等领域中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和类比,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出来一个事物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受众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可以提高文章、作品等内容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束定芳认知语义学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就词汇化、范畴化、概念化、隐喻和转喻以及语用推理等认知语义学的中心话题,结合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英汉例证对比与分析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介绍。

第一章是对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重要理论主张作简要回顾。

第一节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对认知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特别是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渊源关系和理论差别做了对比分析和介绍。

第二节介绍和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几个重要流派,包括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神经认知语言学等。

第三节重点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基础和理论主张。

第二章简要讨论了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理论主张,包括意义本质的看法,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研究的方法等。

认知语义学把意义看作是概念化,与人类认知的方式密切相关。

认知语义学与一般语义学主要的差别并不在研究对象上,而在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各自得出的结论也就因此不同。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有关范畴化的问题,范畴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认知现象。

第一节讨论了什么是范畴化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是有关范畴化的经典理论及其局限性。

根据经典范畴理论,所有具有某一特征或某以相同特征的事物形成一个范畴。

这样的特征形成了定义这一范畴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所有的范畴都属于这一类型。

因此这样的经典范畴理论自然还存在很多缺点。

第三节现代范畴理论。

在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和理论。

其中家族相似性为人们重新认识范畴的本质特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原型理论和基本层次理论。

本节还主要讨论了原型理论。

第四节范畴层次理论,主要介绍了基本层次的概念、事物的分类与基本层次的特点和基本层次词汇表达的特点。

第五节范畴化的原理。

对于范畴化有三种观点,分别是名称论,现实论和概念论。

本节主要讨论了本质主义理论。

最后一节是范畴理论的语言学意义及其应用,分别就范畴化与语言表达,原型理论与词义,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进行了讨论。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词义源(tromow)记忆法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词义源(tromow)记忆法

供教师使用2019.10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词义源(TROMOW )记忆法◎冀翔“TR OMOW ”一词,即“The Tree Root of The Meanings of A Word ”的缩写,意为“词义源”。

英语的每个单词往往是一词多义,但同一个单词的词义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联系,体现着古人发明词义的思维逻辑。

根据认知语义学,如果把一个单词看做一棵树,那么词义源就是这个单词词义的根,其他词义就是这棵单词大树的树干和枝叶。

(注:词义源不同于词源,词义源是为了有逻辑地记忆单词而想象设定的。

)例如“author ”:注:“author ”的词义源是“n.著作者”,其他的词义都与该词义源有着清晰的逻辑联系。

表格中的“→”是“衍生”之意。

英语单词词义的演变过程:遇到新事物时,要正确地表述新事物,给新事物命名,有两个方法:一、用已有的单词来表述新事物,从而为已有的单词扩展新词义;二、创造新单词来表述新事物。

第一种方法:在新的语境中想象单词原有的词义,并赋予它在新语境中新的意思,从而扩展出新的词义。

第二种方法:没有已知的老单词能够最准确、最形象地表述这个新事物,因而需要创造新单词来表述新事物,用新单词来为新事物命名。

词义的衍生是分层级的,一级一级向下衍生。

也就是,一个词义衍生了一个新词义后,在这个新词义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新的词义。

鉴于一个单词的词义源与其他词义之间存在着的逻辑联系,作者发明了一种新的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词义源(TR OMOW )记忆法。

词义源(TR OMOW )记忆法的方法步骤是:以上述“author ”为例,1.找出单词的词义源。

(例中为:“n.著作者”)2.找出由词义源直接衍生出来的第一级词义。

(例中为:序号1中的第一级词义为“n.作家”;序号6中的第一级词义为“vt.<主美>著作,写作”)3.找出由第一级词义衍生出的第二级词义。

(例中为:序号1中的第二级词义为“n.作家的著作”;序号6中的第二级词义为“vt.<主美>编写;vt.<主美>创造”)4.找出第二级词义衍生出的第三级词义,一级一级向下寻找,直至寻找完所有词义。

隐喻认知模式下的一词多义

隐喻认知模式下的一词多义

摘要一词多义是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结构中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反应。

认知语义学认为一词多义是借助隐喻、转喻等认知方式由一个中心词义或者基本词义向外延伸的结果。

通过对一词多义的历史演变分析得知,词义的基本意义和衍生意义之间具有某种联系,隐喻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达到了词义引申的效果。

关键词:一词多义,隐喻,认知语义学AbstractPolysemy is a language phenomenon, which widely existed in varied language structure. It represents the economic principle of language. Cognitivesemantics thinks that polysemy is the result of extension of the basic meaning bymetaphor 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olysemy,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 hat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 word’s basic meaningand the derived meaning. Metaph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polysemy, it can extend the meaning of a word.Key words: Polysemy, Metaphor, Cognitive semantics隐喻认知模式下的一词多义1.引言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新的事物不断涌现,语言也随之发展,在语言无法满足现有事物表述的时候,许多旧的词汇衍生出了新的意义来满足新的事物的理解表达。

从认知语义学角度解释英语介词behind的多义性

从认知语义学角度解释英语介词behind的多义性

( 一个极 右 团体 被怀 疑 幕后 操纵 这 次屠 杀。 中 , b h d ) “ i e n tekln ” h l g 把物理意 义上 的“ i i 在后 面” 移到 了抽 象意 义 转 上的“ 站在某人 或某事 的后面” 在幕后 操纵 ” “ 即“ 、 支持 ” 某事或某人 。除此抽象意义之外 , hn e bi d一词 还有其他 方 面的抽象意义 , 这些抽象 意义 源于哪一 个空 间意义 , 它们 在意义上有什 么联 系是本文 关注的重点。 二 介词 b l d的 用 法 及 常 见 意 义 ei l n 为 了更好地 了解 bhn e i d作 为介 词 的用 法 和意 义 , 我 们查 阅了几本 常 用的词 典 。《 英汉 词典》( 新 上海 译文 出 版 社 ,0 0 14 列 出五 个 义 项 :.在 … 后 面 , ( 、 ) 2 0 :1 ) 1 在 或 到 背后 ;.落后 于, 如; .迟于 ;.作 …的后 盾 。 2 不 3 4 支持 ; . 5 对…来说 已成过 去。《 朗文 当代英语 词典》( 第三 版增 补 本 ) 外语 教 学 与研 究 出 版社 ,0 0 14 共 列 出 8个 义 ( 2 0 :0 )
形成过程 实际是 由一个认知城 向其 他认知城 , 由空间认 知城向状 态、 间等认知城的投射过程 。 即 时 关键 词 : 认知语 义学 ; hn ; e d b i 多义现 象; 认知城 ; 隐喻 ; 映射
中图分类号 :I1 . I 42 - 3 文献标 识 : A
词 多义 ( o sm ) 英语 词 汇 的几种 意 义关 系 中 pl e y 是 y 比较重要 的现象 , 遍存在 于 大多 数名 词、 词 、 普 动 形容 词 、 介词等词类 及词 组 中 , 是语 言 发展 过 程 中使 词义 得 以扩 展, 语言变得丰富 的重 要手段之一 。一词 多义指的是词 的 各个义项 之 间 有着 某 种 联 系 (h essa us e tesne l jde t b e d o rl e ) ea d 。多义现象 主要 是通过隐喻 和转喻 等认 知手段形 t 成 的。在人 类认 知发展过程 中 , 间概念 的形成往往 先于 空 其 他概念 , 与人类 有感 知 自身 、 受物 体 的能力 有很 大 这 感 关 系。英语 中的空 间概念往往 通过介词的意义表 现 出来 , 然 而 , 间位置意 义并非 介词 的唯 一意义 , 们也 可用 于 空 它 表示 时间 、 状态 、 过程 、 关系等抽象概念 。本 文采用认 知语 义学 的观点从隐喻认知 角度解 释介 词 b h d的多义性 形 ei n 成过 程 , 示该介 词各个义项之 间的联系。 揭 认 知 语 义 学 对 一 词 多 义 的 解 释 意义本身就是一个 比较 复杂的概念 , 语言学家对 意义 持有不同的观点 。传统 的意义观认为 “ 理性思维是大脑对 抽 象符 号的操作 。 这些符号通过 与真实世界 的联系 而获得 意义。 语 言学 家 的调查 和试 验表明 , 种客观的意义观很 ” 这 难解释一些语义现 象。认 知语义学诞生后 , 一些传统 语义 学无法很好解释 的语义 现象成 功地 得到 分析 和解 释 。认 知语义学认为语义与人 的主观认识密 切相 关 , 人类 只有通 过头脑中 的概念范 畴( ocpul a gr) 能接触 现实 , cneta ct oy 才 e 语言中反映的现实结 构是人类心智运作 的产物 ; 意义是 以 约定俗成的概念结 构( ocpu t cue 为基础的 , cneta s utr) l r 和其 他认知领域 一样 , 义 结 构反 映 人 的心 理 范 畴。认 知域 语 ( ont e o a ) cgiv m i 是认 知语 言学 在 描写 意义 时使 用 的一 i d n 个重要概念 , 它被定义 为描 写某 一语义结构 时涉及 的概念 领域 , 它可以是一个简 单 的知觉 或概念 , 也可 以是一 个极 其复杂 的知识 系统 。人类 对词类 范 畴的认 知 充分说 明 了 这一点 , 以英语 中的介 词 为例 。 介词 构建 了人 的经 验世 界 中语 言所独有 的主 观关 系 ( ujc v ltn , 词对 物 sbet er ao ) 介 i e i 理空 间( hs a sae) pyi pc s 的建构在很 大程 度上决 定着心 理 c l 空 间( et pc ) m na sae 中的概 念 , l 基本 空 间 的概 念化 能够 映 现到 “ 心理” 中去 , 形成诸 如时 间 、 态 、 状 方式 、 因等 概念 原 的意 义链 。在 这 些 概念 中, 类 空 间概 念是 最 基本 的概 人 念, 这是 因为人类 思维 源于人 的生 物本质 、 体经 验 和生 躯 活环境 的 自然状况 , 在此基础上形成 了人类 基本 的意象 图 式, 再经过 隐喻 和转喻模 式 , 物理 空 间概 念 被映 射到 其他 抽象 的概念结构 中去 , 于是 , 其他本 无空 间内容 的概 念也 被赋予 了一种空间结构 , 一个词 的意义具有 了用 于不 同的 认 知域的不同 的而又有 联系的义项 。换句话 说 , 词多义 一 现象是通过人类认 知手段 由一 个词 的 中心 意义 或基 本意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与认知概念隐喻之比较] 概念语法隐喻》摘要:本文分别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比较,比较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来看,语法隐喻有修辞、语言学、认知和社会等功能(束定芳,2000)摘要: 本文分别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比较。

二者具有不同的讲究方法和目的,但并非一个优于另一个而是相互补充。

从多维度去研究隐喻,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和解释隐喻。

关键词: 隐喻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比较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可以在语言发展的规律中发现隐喻的作用。

隐喻同时又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因此,语言学上对隐喻的研究一般分成两个派别,一派是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特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最早提出语法隐喻概念的是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Hallidy(1985)。

后来的系统功能学派的Ravelli,Martin和Goatly等学者发展了这一理论。

另一派是认知语言学派,如Lakoff,Johnson和Langacker等从认知思维的角度研究隐喻,探讨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将隐喻看作是对新事物和抽象概念进行概念化的方式,是概念系统中跨认知域的投射。

一、语法隐喻和认知概念隐喻Halliday在1985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的《功能语法入门》中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

他认为,在语言形成和发展初期,现实世界似乎是通过隐喻化过程体现一定的语法形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a system of systems),即语义层、词汇语法层(lexicogrammar)、语音层,而且从下至上是一种体现关系。

但词汇语法层对语义层是多元体现关系,即一种语义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词汇语法形式来体现,也就是用一种概念来表达一种或多种概念,而且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动。

根据Halliday的语言元功能理论,语言形式对语义的体现表现在两个功能方面: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

从隐喻的语义特征探析《老人与海》中的隐喻

从隐喻的语义特征探析《老人与海》中的隐喻

从隐喻的语义特征探析《老人与海》中的隐喻作者:郭培培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12期内容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于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在小说中运用大量隐喻,体现出他永不妥协的坚韧精神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束定芳根据语义矛盾的特点,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划分出隐喻意义的四种结构和十二种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

本文从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入手,对《老人与海》中的隐喻进行研究,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名著。

关键词:《老人与海》隐喻语义结构语义特征一.引言《老人与海》于1952年出版,曾荣获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是海明威创作生涯中所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

小说因语言简洁有力,故事简单易懂,寓意发人深省,所以小说自出版后备受关注。

同时这部作品也是一部象征性小说,海明威运用大量隐喻来体现他对人生命运的理解,使我们对这位与命运搏斗而耗尽一生的英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曾说“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男孩、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

如果我能把他们描写得足够真,他们会意味着许多东西。

”我们可从这段话中看出,有大量的隐喻意义隐含在小说中。

二.隐喻的主要隐喻特征在小说中的体现1.矛盾性隐喻的矛盾性是指在句子的字面意义中出现了逻辑上的矛盾性。

海明威用具有某些特征的事物与主人公内心活动这两种不同的概念造成前后矛盾,形成了一种语义上的冲突。

I'm being towed by a fish and I'm the towing bitt. (Hemingway, 1989:36)上例中,I与towing bitt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类别的事物,作者将两者等同,便形成一种逻辑和语义上的矛盾与冲突。

而towing bitt栩栩如生的映射出老人深陷困境时的场景。

2.临时性隐喻语义的临时性是指其隐喻创造性及隐喻变化特征。

新词汇的隐喻的意义并不是原来焦点词义的一部分,因而它有临时性特征。

隐喻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隐喻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现象,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认知、思维、言语和行为的基础。

结合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基础英语教学实际,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交际能力层面和文化层面。

[关键词]隐喻基础英语应用国内学者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把隐喻功能划分为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字游戏功能。

其中隐喻的认知功能主要指隐喻是人类认识概念系统的基础和组织经验的工具,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隐喻的认知机制主要体现为从源领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表现为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系统的概念隐喻,因而在英语教学过程的特定语境中,这种概念的应用就十分自然和重要了。

根据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以获得基本的交际技能,并达到新《大纲》所规定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要求。

一、英语教学中隐喻的研究回顾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的文本中,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理智、情感、人生意义等,都是用隐喻来表达的。

由于隐喻具有表象性、情意性,加之内容的丰富性与解读的自由性,因此,隐喻思维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语思维的精髓和地道的语言形式。

卡梅伦较早地探讨了具有认知功能的隐喻的应用。

她认为,隐喻首先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语言的认知性与社会性相互作用产生了语言行为。

因为语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语言资源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被应用、加工,才能达到互动的目的。

作为语言学者,应当揭示种种语言行为的内在过程。

因此,研究隐喻,要把隐喻的社会层面和认知层面都包括进来。

委婉语认知语言学分析

委婉语认知语言学分析

委婉语认知语言学分析摘要: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本文试图从委婉语的认知理据出发,用原型范畴理论及其延伸―概念隐喻对委婉语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委婉语的理解及更好地运用。

关键词:委婉语;原型范畴;隐喻オ引言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原意是“说的好听些的话”。

委婉语在英语中称为“euphemim”。

从词源上看,前缀-eu意为good,pleaant;词干-pheme意指peech。

由此可以推断,委婉语就是goodorpleaantpeech。

委婉语最主要的特征就在于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化的手法,使谈话双方能够采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说的事,而且不必为谈论这些事感到内疚、不会为此感到窘迫。

(郑立信,2002)由于委婉语不仅涉及到人类的认知心理,还涉及到其使用的认知语用策略,其根本实质和内在委婉运作机制也就显得更为复杂。

传统的研究主要是在传统符号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些研究试图从委婉心理的角度解释委婉语的构成基础和运作机制,但由于它们把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认知能动性排除在外,因此进展不大。

正因为委婉语的委婉意义并不是符号本身的直接所指,它涉及到人对委婉语的认知过程,排除人的认知因素便不能揭示其实质。

然而,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的飞速发展,为进一步科学地解释委婉语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笔者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认知语义范畴,概念隐喻等方面着手,探究委婉语的认知理据,以期加深对委婉语的理解,促进对它的应用。

一、委婉语的认知理据认知语言学认为,大脑对事物的认识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以有效的方式,经过认知加工,对千变万化的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在此基础上将其分类和范畴化。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也就是对世界万物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

而对事物范畴化的结构反映在语言中,语言的意义就在于人类如何对世界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

传统范畴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范畴是由某些必要和充分的特征决定的。

国内学者对隐喻研究(总结)

国内学者对隐喻研究(总结)

就国内而言,90 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认知隐喻理论系统研究并出版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著作。

束定芳(2000)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强调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对西方隐喻理论进整理,对隐喻的产生原因、工作机制和本质特征、隐喻的功能等进行全面分析;赵艳芳(2001:96-122)在其专著《认知语言学概论》中从总体上对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课题进行了系统概述。

李福印(2004a)在《隐喻与认知》中重点探讨了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蓝纯(2005:111-130)在其专著《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中对认知科学与隐喻学进行详尽的解析。

特别是讨论了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在总述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后,以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为例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王寅(2007)在《认知语言学》中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并具体研究了认知模型、认知语义学、隐喻认知等方面。

胡壮麟(2004)在《认知隐喻学》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认知隐喻及隐喻的实质,并且概述了隐喻认知研究的“传导隐喻”、“概念隐喻”、“基本隐喻”、“诗性隐喻”等当代隐喻研究的热点,对概念隐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金无足赤,本文作者发现,该书作者忽略了认知隐喻的哲学基础(如:经验主义及体验哲学)。

因为作为一门学科来讲,有哲学理论做铺垫是必要的。

因此,本文在对英语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时,会尽量避免这个问题,结合隐喻的经验基础对其进行分析。

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束定芳

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束定芳

2004年第3期 外 国 语 总第151期 No.3, May 2004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5126文章编号:1004-5139(2004)03-0026-09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束定芳(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摘 要:传统的修辞理论把隐喻和换喻作为两个并列的修辞格。

现代认知语言学研究中有重隐喻而轻换喻的倾向。

许多隐喻理论常常把换喻作为隐喻的一个种类。

本文从结构、功能和运作机制等角度对隐喻和换喻进行分析。

作者指出,隐喻与换喻都是人类的认知手段,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换喻常常涉及同一个认知领域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隐喻根据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换喻着重的是事物本身的特点或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源域事物特点向目标域事物映射的过程,而换喻的理解主要是根据喻体的特点来确定实际所指的对象。

从功能上来说,隐喻和换喻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隐喻因为以此代彼,因此更能创造“诗意”和“意境”,也更具认知价值。

而换喻主要是以事物的某一特点替代该事物,因此其主要功能为指称。

关键词:隐喻;换喻;认知功能;运作机制;差别Metaphor and Metonym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SHU Ding-fang(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083, China )Abstract: Metaphor and metonymy are treated as two different figures of speech in traditional rhetoric. In modern theories of metaphor, metonymy is often regarded as a subtype of metaphor and gets a bare m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wo important phenomena in terms of their structures, functions and working mechanisms. While recognizing their similarities in certain respect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y are two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cognitive devices, with metaphor involving things from two different domains and metonymy involving the properties of something and its special relations with other things. Metaphor is cognitively more useful since people often create metaphors to understand a relatively less well-known domain of things in terms of things from relatively better-known domains. As metonymy basically involves using a special property of something or its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things to refer to it, its major function is to help the hearer to locate or recognize the referent and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metaphor; metonymy; cognitive functions; working mechanism; difference引 言本文讨论的“换喻”,也被称为“转喻”,包括汉语修辞格中的“借代”和“借喻”,相当于英语中的“metonymy ”,但也包括“synecdoche ”(提喻)。

语义学

语义学

《语义学》课程纲要授课人:束定芳课程描述本课程旨在使学生(1)了解语义学的发展过程和现代语义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具备阅读和理解现代语义学文献的能力;(3)具备从事部分语义学课题研究的能力。

课程内容(1)语义学的发展过程(2)现代语义学的一些基本概念(3)词汇语义学(结构部分)(4)词汇语义学(认知部分)(5)句法与语义(6)句子语义学(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授课方式教师授课、课堂讨论与教学实践调查等结合。

考试形式出勤率占总成绩的10%;课堂讨论参与程度占总成绩的20%;学期结束每位学生撰写一篇6-8页的论文(字体小四,行距1.5倍),占总成绩的70%。

学期论文教材束定芳编著 2000《现代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Saeed, J.L. 1997. Semantics. Blackwell.主要参考书目Allwood, J. , L.-G. Andersson & O. Dahl. 1977. Logic in Linguis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ruse, D.A. 1986. Lexical seman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ruse, D.A. 2000. Meaning in 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De Swart, H. 1998. Introduction to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CSIL Publications.Standford, California.Hurtford, J.R.& B. Heasley. 1983. Semantics: a coursebook.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Lappin, G.(ed.) 1996.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emantic theory. Blackwell.Larson, R. & G. Segal. 1995. Knowledge of Meaning. The MIT Press Leech, G. 1974. Semantics. Penguin.Ludlow, P. (ed.) 1997.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he MIT Press.Lyons, J. 1977. Semantics (2 volum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yons, J. 1995. Linguistic seman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mer, F.R. 1981. Semantics. 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ngerer, F. & H,-J. Schmid.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Longman.刊物:《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等。

论隐喻的认知功能--束定芳

论隐喻的认知功能--束定芳

论隐喻的认知功能束定芳(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摘 要:现代隐喻研究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发现隐喻并非一种可有可无的修辞现象,而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隐喻的认知功能:(1)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2)隐喻是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3)隐喻作为认识事物的新视角;(4)隐喻作为类推说理的手段。

关键词:隐喻;认知;概念系统;类推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1)02-0028-04 一、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

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

根隐喻(root metaphor)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

根隐喻作为人类概念系统的核心概念,对人们日常思维和谈话有很大影响。

例如,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的网络化成了人们现代生活中的新景象,“信息高速公路”也成了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隐喻主题”(metaphor theme)。

请看以下从美国报刊杂志上摘取的有关电脑网络报道的新闻标题和内容:(1)Prime minister rides the info2highway(2)White House counts two million cyber2 tourists(3)A T&T stalled on the info2highway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highway(公路)成了“电脑网络”隐喻中的一个中心概念,它是组织人们有关信息服务的概念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

下面,我们再通过TIM E IS MON 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在现代英语中的表达词语,来了解隐喻概念是如何影响和操纵人类的日常活动的:(4)a.Y ou are wasting my time.b.I donπt have the time to give you.c.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days?d.That flat tire cost me an hour.e.Iπ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f.I donπt have enough time to spare forthat. ……以上这些句子中包含了TIM E IS MON EY (时间就是金钱),TIM E IS A L IM ITED RE2 SOU RCE(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TIM E IS A VAL UABL E COMMODIT Y(时间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等隐喻概念。

浅析生成语言学语义观.认知语言学语义观

浅析生成语言学语义观.认知语言学语义观

浅析生成语言学语义观.认知语言学语义观论文关键词:认知生成语言学论文摘要: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乔姆斯基对“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

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将语义排除在他的语言体系之外。

乔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结构》(1957)中明确指出:“语法是独立发挥作用,不依靠意义的。

”这种“语法独立论”实质上把语法视为纯形式的东西。

他把意义比作头发的颜色,认为研究语法不需要研究意义就像研究语法不需要了解说话人头发的颜色一样。

他的这种观点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

反对者认为,语义必须包括在语言学之中,研究语言不考虑语义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虑奶牛一样站不住脚。

乔姆斯基本人也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从而感到以前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该进行修正。

乔姆斯基接受了反对者的建议,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1965)一书中考虑了语义因素。

他说:“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句法考虑和意义考虑可以截然分开的假设。

”乔姆斯基不再坚持语法独立的观点,不再认为先由句法生成深层结构,然后由深层结构进入意义,而是认为语法和意义共同发挥作用。

他提出了一套解决语义问题的理论,即标准理论。

标准理论分为语法、语音、语义三个部分。

尽管乔姆斯基对其以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他却没有赋予语法、语音、语义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上,乔姆斯基主张句法自主,认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赖语义概念而独立进行。

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的,表面(直接构成成分)结构提供的结合方式一般跟语义解释几乎全然无关,然而在抽象的深层结构上表达的语法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却决定句子的意义。

束定芳

束定芳

束定芳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主编,任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全国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秘书长。

同时,担任海外语言学核心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TESOL Quarterly编委。

1989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获博士学位。

1997年7月至1998年7月作为富布莱特(Fulbright)研修学者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研修一年。

2000年2月至2000年8月获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奖学金”,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讲授课程
1996年起开始为研究生开设《现代语义学》和《外语教学理论》等课程
学术成果
专著:《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1996)、《现代语义学》(2000)、《隐喻学研究》(2000)、《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2004)等;
编著:《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2002)、《语言的认知研究》(2004)、《外语教育往事谈——第二辑》(2005)、《认知语义学》(2008)、《中国国外语言学研究》(2009)、《隐喻与转喻研究》(2011)等;
论文: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资助。

个人荣誉
1999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1年获“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

认知语言学导论评述

认知语言学导论评述

认知语言学导论评述认知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派地位确立开始,经历了30多年的稳步发展,其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向更深层次拓展,各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纷纷涌现,相应的学派著作也层出不穷。

Vyvyan Evans和Melanie Green合著的《认知语言学导论》一书自2006年在爱丁堡大学一经出版,就因其全面而详细的综述性理论介绍广受国内外语言学界重视,几乎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学习和研究的必读本。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共23章,本文将简要介绍其各章框架内容,并对该书进行适当评述。

一、主要内容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本部分包括4章(第1章—4章):第1章以介绍语言的符号和交际功能,系统性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学家的任务为开篇。

第2章阐释了认知语言学的两项基本共识:概括性共识(描述能够解释人类语言方方面面普遍原则的共识, p. 28)和认知共识(反映一个能与人类大脑和思维相一致的普遍认知原则的共识, p.40- 41),同时还重点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观点:认知的体验性。

第3章从类型学、形式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维度探讨了语言的共性特征并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具体分析了人类语言的个性差异,本章的最后还介绍了Sapir-Whorf 假说,强调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第4章论述了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在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语言历时性的演变和儿童的语言习得三方面的解释力,从而向传统的形式语言学提出挑战。

第二部分:认知语义学本部分包括9章(第5章—13章),涵盖了认知语义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第5章综述了认知语义学的四项原则(概念结构的体验性;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语义表征的百科观;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化),为第二部分后续的理论介绍做下铺垫。

第6章围绕体验观和概念结构展开,首先介绍了Johnson(1987)的意向图式理论,说明了人类的认知体验是概念化的源泉,接着以Talmy的结构意义(图式意义)进一步证实了语义结构反映概念结构,概念结构源于体验性的理论主张(p. 177)。

不同交际场合下语义的不确定性

不同交际场合下语义的不确定性

理 语 境 的 感 知 这 一 项 在 此 交 际 场 合 下 的 缺 失 。 例 如 , 视 频 会 议 这
种交 际场合 下 ,获得 意义 的渠道 只能足 言语 以及 所能看到 的屏幕7 】 『 ; 小小 范围 内发生 的事 情 ,比如表情 、说 话人 的肢 体语言 。我们 再以
电话 为 例 , 物 理 语 境 当 中 的 有 利 因 素 在 此 时 只 剩 下 上 下 文 、 浯 。
们是一样的时候 ,人脑 已经在概 括和抽象 了。③ 15 0”人 的经验 世界
《 歧义 现象 和 语言的不确 定性 》中提 出 “ 际双方话题 不唯一 ,双 交 和意义世界 丰富多彩 ,从 意义 到语言 ,再从语 言到意义 .当 中各种 方的预设心 理不 同 .或是 一方 主观上 为 了某种 目的故 意为之 .都布 因素对 于意 义理解的影 响可想 而知。语 言形式 到了受话 人这里 ,他 可能造成歧义 。④ 4 —5 75 ”我们认 为 ,在这种 交际场合下 ,物理滑境
对语言进行 “ 信息处理 ”必然也 伴随着他 对客观 世界 的心理认识 。 可见 ,意义的流失、变形、误 解不言而喻 。 中双 方 的身 份和关 系 、文 本 以及 心里语 境 中的预设心理 在此 时对意 义的理解起 着主要的作用 。
( )历时交际场合 二
二 、不 同场 合下 影响语 义理 解 的各种 因素的 不 同表现
语 言 文 字
不 同交 际场 合 下 语 义 的不 确 定性
李 梦婷 湖北大学 文学院 湖北武汉 4 0 6 3 02
摘 要 :语 境 是 一 个动 态 系统 。 在 这 个 系 统 里 ,有 交 际 双 方 、 文 本 、场 合 、媒 介 等 影 响语 义 理 解 的 因 素 。 交 际 场合 作 为 其 中的 一 个 因 表 其 改 变能 影 响 其 他 因素 对语 义 理 解 所 起 的 作 用。 本 文将 考 察 在 不 同 的 交 际场 合 下 语 义 的 不 确 定 性 , 以及 引 发 这 种 不 确 定 性 的 主 要 原 因 。

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

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

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苏岚【摘要】隐喻从最初被人们视作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在翻译中,处理好隐喻的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及隐喻翻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在国内的影响进行概述,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将认知语义学下的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为基点,试图提出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以期对隐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6)002【总页数】6页(P93-98)【关键词】隐喻;语义结构;隐喻翻译;本体;喻体;喻底【作者】苏岚【作者单位】贵阳学院外语系,贵州贵阳5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6隐喻一直是语言艺术的最常用策略之一,隐喻大量被使用在文学艺术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如何再现隐喻这一认知语言现象可以忠实地、全面地传递源语言的信息。

通过研究束定芳等国内外学者关于隐喻的著作,根据语义矛盾的特点,本体,喻体 ,喻词和喻底出现的情况划分出四种隐喻语义结构,结合实例研究隐喻翻译中各要素的再现,试图提出四种认知语义下能够体现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下隐喻的翻译策略。

隐喻在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经常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

国外的隐喻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我们把它划分为三个时期:1.修辞学下的隐喻研究。

大约从公元前 300年到 20世纪 30年代,从亚里斯多德的“对比论”到理查兹的“互动论”,2000多年对隐喻的研究,都是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这个时期的焦点是隐喻的修辞功能。

2.语义学下的隐喻研究。

从 20世纪 30年代到 70年代初,从语言学逻辑学和哲学角度对隐喻的语义研究,这个时期的焦点是隐喻对思维的影响。

3.隐喻的跨学科研究。

从 20世纪 70年代至今,各个学科如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交叉学科研究。

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含义

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含义

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含义交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我们的谈话通常是由一串互相关联的话语组成,否则就不合情理。

谈话的双方至少要抱着合作的态度,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在谈话过程中,目标的变化与否,参与者有较大的自由,但在每一阶段,总有一些可能的会话举动会被认为不合适而遭到排斥。

因此,需要提出一个初步的原则使谈话进行下去。

1975年,英国著名哲学家格赖斯就提出了“合作原则”,并提出了具体准则,确立了四个范畴:数量准则——1.使你的话语(交谈的当前目的)如所要求的那样信息充分。

2.不要使你的话语比所要求的信息更充分。

质量准则——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

1.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系准则——要有关联。

方式准则——要清晰。

1.避免含混不清。

2.避免歧义。

3.要简短。

4.要有序。

(Grice 1975:45-46)以上四条准则描述了一个合理、有序的会话过程,如果交际的参与者严格按照此准则,就能达到顺利交谈的目的。

实际交际并不总是直来直去,多数情况下我们接触到的是话语的间接使用过程,需要我们从表面的话语结构中去估量和判断出话语的间接意思。

这时候就需要使用合作原则。

我们上面也提到合作原则不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而是对人们实际行为的描述,它不应被视为一种规范。

束定芳在《现代语义学》中说:“这些准则并非说话的规则,而是人们在话语交际中所假设的使话语得以进行的一种底线,是人们理解话语的基础。

”因此,合作原则的重要性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违反它所造成的“会话含义”,也就是话语中所包含的间接意思,即“言外之意”。

格赖斯概括了违反合作原则的四种情况:交际者悄悄违反第一条准则;交际者公开宣称不遵守合作原则;交际者无法遵守某条准则,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和其他的准则产生抵触;交际者故意违反某一准则,并让听话者体会到这一点。

第四种是格赖斯最关心的,也是日常交际中最常见的。

说话者处于自身的动机或某种理由,常常通过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些准则,以产生特殊的会话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义学
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就词汇化、范畴化、概念化、隐喻和转喻以及语用推理等认知语义学的中心话题,结合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英汉例证对比与分析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介绍。

第一章是对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重要理论主张作简要回顾。

第一节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对认知语言学和传统语言学,特别是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渊源关系和理论差别做了对比分析和介绍。

第二节介绍和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几个重要流派,包括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神经认知语言学等。

第三节重点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基础和理论主张。

第二章简要讨论了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理论主张,包括意义本质的看法,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研究的方法等。

认知语义学把意义看作是概念化,与人类认知的方式密切相关。

认知语义学与一般语义学主要的差别并不在研究对象上,而在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各自得出的结论也就因此不同。

第三章主要讨论了有关范畴化的问题,范畴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认知现象。

第一节讨论了什么是范畴化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是有关范畴化的经典理论及其局限性。

根据经典范畴理论,所有具有某一特征或某以相同特征的事物形成一个范畴。

这样的特征形成了定义这一范畴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所有的范畴都属于这一类型。

因此这样的经典范畴理论自然还存在很多缺点。

第三节现代范畴理论。

在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的概念和理论。

其中家族相似性为人们重新认识范畴的本质特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原型理论和基本层次理论。

本节还主要讨论了原型理论。

第四节范畴层次理论,主要介绍了基本层次的概念、事物的分类与基本层次的特点和基本层次词汇表达的特点。

第五节范畴化的原理。

对于范畴化有三种观点,分别是名称论,现实论和概念论。

本节主要讨论了本质主义理论。

最后一节是范畴理论的语言学意义及其应用,分别就范畴化与语言表达,原型理论与词义,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进行了讨论。

第四章本章讨论了词义的认知特点和几种主要的词汇化现象。

认知语言学对词义采取百科知识的观点,涉及整个知识网络。

词义内容包括多面义、微型义、观察方式等不同层面,存在复杂关系。

Pustejovsky的“特征结构”理论尤其推进
了名词意义的研究。

词汇化是意义与表层形式相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

这里主要阐释了其中的名物化、动词词汇化、“卫星框架”语言与“动词框架”语言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章作者从概念化的定义入手,分析了概念化与语言结构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作者重点介绍了Talmy有关构型系统、注意力、视点与情景、力动态的概念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并通过英汉对比的方式,讨论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概念化所产生的不同语义表达结构和方式。

第六章首先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做一简要回顾指出其贡献和局限,然后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特点,隐喻与明喻的差别,隐喻与转喻的差别、隐喻理论的应用等进行讨论。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和思维式,以身体体验为基础,这与认知语言学领域等主张的隐喻体验性的观点一致。

隐喻的特点之一就是语义冲突,它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

语义冲突可以发生在句子内部也可以发生在句子与语境之间。

接着指出映射是隐喻运作的基本方式和相似性作用是隐喻意义产生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就是对隐喻与转喻的对比研究。

两者的运作准则不同并分别从结构、类型、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和文字游戏等功能进行了研究。

接着又对隐喻与明喻进行对比研究。

第七章主要讨论了语言交际的一些特征,指出了意义先于语言表达、大于语言表达、语言表达触发意义系统等特点。

在讨论了语境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作者介绍了几种有影响的意义理论,分析了语用推理所涉及的一些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