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专题一 数学思想解读华东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专题一数学思想解读华东师大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专题一数学思想解读
二、内容概要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指导着数学问题的解决,并具体地体现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中,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远比掌握一般的数学知识有用的多. 通过七年级下册数学的学习,同学们应进一步理解和感受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几种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点分析
1. 方程思想.
所谓方程思想就是从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适当设定未知数,把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方程(组)模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方程知识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内容,理解方程思想并应用于解题当中十分重要.课本中第6章、第7章列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就是方程思想的具体应用.
2. 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每个几何图形中都蕴藏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常常又可以通过图形的直观性作出形象的描述.数形结合思想即是把代数、几何知识相互转化、相互利用的一种解题思想.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就是数形结合的具体体现.
3. 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要针对数学对象的共性与差异性,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从而克服思维的片面性,有效地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与严谨性.要做到成功分类,需注意两点:一是要有分类意识,善于从问题的情境中抓住分类对象;二是找出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满足不重不漏的原则.
4. 转化思想
转化是解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转化思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思想,就解题的本质而言,解题就意味着转化,即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陌生”转化为“熟悉”,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一般”转化为“特殊”,把“高次”转化为“低次”,把一个综合问题转化为几个基本问题,把顺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等等.
5. 整体思想
研究某些数学问题时,往往不是以问题的某个组成部分为着眼点,而是有意识放大考查问题的视角,将要解决的问题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作整体处理后,达到顺利而又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整体思想.
6. 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
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常常通过对特殊情况的问题的探究,推广到一般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规律. 本章中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结论的得出,都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
7. 对称思想
数学家赫尔曼⋅外尔曾经说过:对称是一种思想,通过它,人们毕生追求并创造次序、美丽和完善……”.利用对称思想,同学们可较简单地进行图案设计并能解决一些有关对称的数学问题.
【典型例题】
例1. 一个多边形的外角和是内角和的
2
7
,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分析: 根据“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2)180n -⋅”与“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和已
知条件,列方程可求解.
解答: 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 ,则根据题意得方程:
2
(2)1803607
n -⋅⨯= 解得9n =
所以,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9. 评注:对方程思想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二是列方程(组)解决代数问题或几何问题.
例2. 如图,在△ABC 中,∠ABC =∠C =∠BDC ,BD 是∠ABC 的平分线,求∠A 的度数.
解析: 由于BD 是∠ABC 的平分线,所以∠ABD =∠CBD ,又∠BDC =∠A+∠ABD ,所以由已知条件可建立∠A 与∠C 的关系,列出方程.
设∠A=x °,由于BD 是∠ABC 的平分线,所以∠ABD =
111
222
ABC C BDC ∠=∠=∠,而∠BDC =∠A+∠ABD ,所以2∠BDC =2∠A+∠ABC ,所以∠ABC =2∠A =2x °,
则有x °+2x °+2x °=180°,所以x °=36°,即∠A =36°. 评注:解决几何中的求值问题,往往通过建立方程(组)来求解.
例3. 求不等式组255246715x x
x x -<-⎧⎨--⎩
≥的自然数解.
分析: 欲求不等式组的自然数解,一般思路是先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再在数轴上表示
出其解集,从而进一步求出问题的答案.
解答: 解不等式2552x x -<-得52
x < 解不等式46715x x -≥-得3x ≤ 所以,原不等式组的解集是5
2
x <
,其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图所示
所以,其自然数解为0、1、2.
评注:自然数也就是非负整数,在这里易漏掉0.
例4.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其中一条边的长是6,求另两条边的长.
分析: 由于已知的“一条边的长是6”,未告之是腰长,还是底边长,所以应分类讨论求解.
解答: (1)当周长为16,腰长为6时,该等腰三角形的另两边:一条边为腰,长为6,另一条边为底边,长为16-6-6=4,即另两边分别为6和4;
(2)当周长为16,底边长为6时,该等腰三角形的另两边都是腰,其长为(16-6)÷2=5,即另两边长为5、5.
评注:求解有关等腰三角形的边、角问题时,在题中未附图形且未指名已知的边、角是该等腰三角形的底或腰(底角或顶角)的情况下,均需用分类讨论思想求解.
例5. 在△ABC中,AB=AC,AC上的中线将△ABC的周长分为12cm和15cm两部分,求三角形各边的长.
解析:因为中线是BD,所以AD=CD,分成两部分周长不等的原因是AB≠BC,所以需要分AB>BC或AB<BC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设AB=x cm,则AD=CD=1
2
x,若AB>BC,则有AB+AD=15,即
3
15,10,
2
x x
==
即AB=AC=10cm,CD=1
2
x=5 cm. 则BC+CD=12,BC=12-CD=7(cm).
AC+AB>BC,可构成三角形;
若AB 12,8, 2 x x ==即AB=AC=8(cm). CD= 1 2 x=4 cm. 则BC+CD=15,BC=15-CD=11(cm). AC+AB>BC,可构成三角形; 于是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10cm,10cm,7cm,或8cm,8cm,11cm. 评注: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只需两条相等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那么这三条线段一定构成等腰三角形. 涉及到等腰三角形求边问题时往往需要分类讨论. 例6. 在一个多边形中,它的内角最多可以有几个是锐角? 分析:由于任意一个多边形的内角与其相邻的外角的和等于180,所以若内角为锐角,则其外角为钝角,将该问题转化为求多边形的外角中最多有几个钝角就十分简捷. 解答:因为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所以多边形的外角中最多有3个钝角, 所以多边形的内角中最多有3个锐角. 评注:此题充分体现了结论与结论之间的相互转化. 例7. 如图,求∠A+∠B+∠C+∠D+∠E+∠F+∠G的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