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考试流程图

合集下载

科举考试的流程

科举考试的流程

一、科举考试的流程(以清代为主)殿试(进士)—>会试(贡士)—>乡试(举人)—>童试(县试,府试,院试)(秀才)童试县试:知县主考,分四场。

府试:知府主考。

通过者为童生。

院试:学政主考(学政地位仅次于总督、巡抚)。

通过者为生员(秀才、相公),取得参加大比乡试的资格。

乡试(大比、乡闱)三年一考(宋朝形成制度),由皇帝任命的正、副主考官主持,在省城(唐宋时期在州治,称州试、发解试),通过者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省试、礼部试)中央礼部主持,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故又称春试、春闱。

考三场,通过者为贡士(一般也称进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廷试)在会试的第二个月举行,由皇帝主持开始于宋太祖赵匡胤第一名为状元二、科举考试的内容(以进士科为主)●传统经典(经义)●文学功底(诗赋、论)●现实政治(时务策)八股文:明清士人的“敲门砖”●称谓: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五经文●来源与形成:主要是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的古文发展演变而来,定型于明朝中期。

●结构:破题、承题、起讲、领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股文与人的思维训练消极作用:空话连篇、束缚人的思想积极作用:以命题作文和严格的结构规定为特色,从而有助于:强化训练思维的集中性、准确性、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等。

三、科举制度的公平性(进步性)(一)考试比之世袭推荐,“最号至公”科举制度定义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二)历代统治者对“至公”原则的追求及相关措施一是举子之间相互结保二是防止内外串通作弊:唐朝影响“至公”的行为:推荐成分重行卷、公荐、公卷、通榜宋朝维护“至公”的多种措施别头、锁院、糊名、誊录明清时期坚守“至公”原则的各种办法审音、搜落卷(左宗堂、张謇)官民分卷、商民分卷磨勘:在乡试和会试放榜之后,调拨试卷至中央礼部,礼部组织人员对考试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经历了1298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官吏选拔制度主要是“九品中正制”,即各地中正官推荐人才做官,官吏多被士族阶层垄断。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

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当时秀才考方略、进士考时务策、明经考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

(一)考试科目(1)隋炀帝时期科举分两科:明经、进士;●明经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帖经和墨义。

帖经类似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

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

●进士主要考诗赋,以及对时政、治国的见解。

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

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2)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科目很多。

高宗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

(3)武则天时,亦设立了武举考试,用以挑选武官。

(4)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唐朝差别不大,但王安石执政时改革科举制度:取消帖经、墨义、诗赋等考试,改为以经义(解释经书)、论(对时局的评论)、策(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作为考试内容。

(5)元朝科举考试内容有重大转变。

第一是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

第二是考试以朱熹著述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

(6)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乡试及会试皆以《四书》的内容命题,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气阐述经义,“代圣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

只有到了科举最后一关,用以决定名次的殿试,才会改为考时务策问。

明朝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看完殿试全过程,不由感慨伙食真好

明朝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看完殿试全过程,不由感慨伙食真好

明朝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看完殿试全过程,不由感慨伙食真好综述殿试作为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担任殿试主考官,其结果决定了考生排名。

通过殿试者直接由皇帝赐进士出身,选拔的是明代政治核心圈高级官僚群体的后备人才。

因此,殿试在明代的取士链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中,皇帝亲自参与或特殊关照的重点环节,有着极为隆重的仪制规定。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明朝殿试的整个过程,不得不说,基本每个环节都有的吃,伙食真好。

殿试考官的选任与乡、会试不同,因皇帝主持的特殊性,在殿试开始前,除了殿试的主考官由皇帝本人亲自担任以外,皇帝还会在殿试举办前,任命读卷官和执事官两类殿试考官,组织和辅理殿试的各项事宜。

读卷官是负责阅卷与向皇帝进读试卷的官员,执事官则是各类辅理官的总称。

各类官员听从皇帝的命令,各司其职,共同保证殿试各环节的正常举行。

•读卷官明代的殿试读卷官,由礼部在殿试前几天提前奏请,皇帝亲自任命。

殿试后,读卷官阅考生试卷,详定其高下,并选出优秀试卷为皇帝进读,以供皇帝钦定鼎甲排名。

明初时,皇帝任命读卷官不拘出身高低,多途任用。

随着科举一途在明代选士方式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自成化二年(1466)殿试,读卷官的出身基本实现进士化。

•执事官殿试执事官的人选,亦由礼部在殿试前奏请皇帝批准。

《明会典》中明确记载,殿试执事官的种类包括提调官、监试官、受卷官、弥封官、掌卷官、巡绰官、印卷官、供给官。

各类官员官职不同,职责分明,共同保证殿试各程序的正常运行。

皇帝临轩亲策殿考是整个殿试程序的开端,殿考当日皇帝亲临考场,主持策士。

因皇帝“亲行之”的高规格,殿试有着非常严格的仪制要求。

万历《明会典》中有专门的《殿试仪》,详细记载了明代殿考当日的程序和仪制。

殿试的考场设在主殿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将奉天殿名改为皇极殿)。

殿试前一日,先由鸿胪寺、光禄寺官将奉天殿考场提前进行布置。

殿试当日的仪式是极隆重的。

当日早,先由礼部官引考生至奉天殿,并分列于丹墀的东、西两侧,面朝北方站立,文武百官则按常仪穿戴侍立。

一张表搞定科举文化常识!错过悔一生!

一张表搞定科举文化常识!错过悔一生!

一张表搞定科举文化常识!错过悔一生!一、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二、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三、历朝科举制度一览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

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宋朝: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明朝科举考试顺序

明朝科举考试顺序

明朝科举考试顺序
明朝科举考试四级顺序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1、院试作为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

首先举行岁试,后一年举行科试,再后一年举行乡试,三年一循环。

2、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八月,所以又称“秋闱”。

正副考官由皇帝任命在京伯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3、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

考期多在春季二、三月,所以会试又称“春闱”,“礼闱”。

会试被录取的举子,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四月份举行,由皇帝主持,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

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

明清科举考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明清科举考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明清科举考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明清科举考试,其正式考试分三级进行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级院试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

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

应考者称“童生”又称“儒童”、“文童”。

意即尚未“进学”的童年人。

童试三年两考,丑、未、辰、?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

顺天府所辖各县县试,与各省县试同。

凡参加县试的童生,在本县礼房报名,须填写内容包括籍贯、姓名、年龄、三代履历、身貌等项表格。

并以同考五人互结,再由本县廪生出结作保,保其确系本县之籍贯、且出身清白,非倡、优、皂隶之子孙,并无居父母之丧者,方准报名应考。

县考分四场,入场按卷面盖号戳对号入座。

第一场试一文一诗。

第二场仍一文一诗。

第三场覆试一赋一诗(或试一策一论)。

第四场覆试以小讲三、四艺。

除去各场陶汰者,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为本县之县官。

考期在二月。

府试,主考官顺天府由府丞主持。

外省为管辖本县之知府主持。

将各县长案所列取之童生再试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亦发一长案。

府试考期在四月。

院试,主考官为学政。

一般以监察御史、各部侍郎中由进士出身者充任。

任期三年,于子、卯、午、酉乡试年八月由皇帝钦命派往各省一人,顺天府学政驻通州,余各省皆驻省城。

院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

第二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

考完亦发一“长案”列第一名者为案首。

院试取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生员”,别称“庠生”。

凡录之生员都送入府州县学,如北京东城今有府学胡同,因原顺天府学所在地故名。

各级学校都有一定限额,以清朝为例大致府四十名,直隶州三十名,县二十名。

此类生员为廪生,明初给生员月廪六斗,清制每月给廪银四两。

后又增加名额称“增生”。

再加者为“附生”。

其中廪生地位最高,如考试作保非方廪生不可。

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就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就科举考试来说是很关键的资格。

在帝制时代身穿兰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平头百姓了。

科举制度过程PPT课件

科举制度过程PPT课件

古代举人的福利 第一,全家人不用纳税纳粮。这点很厉害的,只要你中了举人, 马上就有人来“投现”,就是把他的地挂靠到你的名下。然后 他以比给国家低的税率给你交租子。这样你就保证衣食无忧了! 第二,当上举人意味着可以当官了。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做 学官、当知县的机会,只不过一般都是中下级官吏,运气好的 话,赶上吏部的大挑,还能外放个小县担任知县 第三,举人可以与县令平起平坐,自由出入县衙,因为举人与 他们中的姣姣者,进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说举人在野,
2021
13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
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 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 新科状元还需率领同科进士
赴礼部专设的宴会,唐、宋
称“探花宴”,明代称“琼
林宴”,清代则叫做“恩荣
宴”。宴会之后,状元还得
率众进士到孔庙拜谒这位儒
家鼻祖,礼拜既完,再去试
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先要参加童试。
2021
5
这个是标准考卷。 注意注意,这只是童生的卷子。
2021
6
童生经过县、府两级初试,合格者,再参加由省提学院使( 即学政)主持的考试,故称院试。院试一般每二年举行一次 ,由学政分别至各府巡回举行。考中者,称生员,即可入
录取者称为 “贡士”, 第一名称为
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 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
“会元”
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
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
多寡而酌定
2021
11
殿试 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 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只是排名, 不黜落。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 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 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 传阅,各加○、△、\、1、×五种 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 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 皇帝

清朝科举考试流程

清朝科举考试流程

清朝科举考试流程
清朝科举考试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士子报名:士子需在考试前向当地的府、州、县等官府报名。

一般要求士子年满20岁,身体健康,无过憾之事。

2. 考试阶段一:乡试(也称会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

士子需前往府、州、县等地的考场参加考试。

乡试主要包括文试和武试两部分。

文试是答卷,主要考察士子的文采、才学,包括作文、诗词等。

武试则是战术技能的考试,涉及武艺、射箭、马术等。

3. 考试阶段二:省试:逐过多次乡试者进入下一阶段:省试。

省试由省级官员组织,主要对乡试的优秀考生再次进行考试。

省试主要采用答卷的形式,其中包括理论题、应用题等。

此阶段的考试难度更高,考察的内容也更加深入。

4. 考试阶段三:殿试(也称礼部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阶段,由皇帝亲自主持。

只有通过省试的少数考生可以进入殿试。

殿试主要采用答卷和口试相结合的形式,考察士子的综合素质和才能。

口试包括对考生进行面试和诗词对答等。

5. 录取与选贡:殿试后,考生的试卷会由考官递交给皇帝,由皇帝亲自确定考生的分数和名次。

根据名次,皇帝会录取一部分考生,他们可以进入翰林院做官,成为朝廷要员。

同时,皇帝还会选取一部分士子作为贡生,赐予荣誉称号,并可进入地方任官。

总的来说,清朝科举考试流程可总结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考生的录取名次及是否进入仕途。

科举制度在清朝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科举考试四个等级示意图

科举考试四个等级示意图

科举考试四个等级示意图
科举考试四个等级示意图如下:
科举考试大体分为四级,依次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与我们的闯关游戏类似,只有打过前一个关口,才能参加下一个关口的选拔。

当然,难度也是逐级递增的,过关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少。

而每一次考出来的身份,自然也是不同的,分别为“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

科举制度自隋朝隋文帝开创以来,历来都是各朝各代选拔官员的最重要途径和手段,科举制的创立,自然是有着社会进步意义的,而且,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的。

想在古代“高考”你要完成几步

想在古代“高考”你要完成几步

想在古代“高考”你要完成几步今天的考生为一场高考备战十多年,报考到入场却很短暂。

不过在古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不但要寒窗苦读十年,入场程序也极为冗长,难度不亚于考试本身,考试过程更是对身心的双重考验。

| 科举费脑又费力 || 复杂的报名程序投状是参加科举考试必经的报名程序,考生需填写一份“履历表”以亮明身份,表上除了姓名、年龄、籍贯、婚姻等基本信息外,还有三代(曾祖父、祖父、父亲)信息和身材面貌自述。

不过这个身材面貌自述嘛…没照片说个啥嘛!▲清代同治时期一位考生的“履历表”| 结保结保即相互担保,开始于唐代,需考生每三至五人结成担保集团,如有舞弊情况发生则结保人同罪,是“连坐”制度在科举考场的一种延伸。

此外,还有廪生担保与四邻担保三管齐下(廪生为科举考试中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四邻即街坊邻居)。

注意!考生在呈递“履历表”的时候就需要各位担保人的签名!▲担保人在“履历表”上签名| 入场“安检”考生入场之前,需由主考官进行一次集体点名,同时搜查随手携带用品。

为防止考生挟带作弊小抄,自宋真宗时期始,考生入场时将会由监门官进行一番搜身检查,甚至要把鞋子脱下来,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搜查严苛超度远胜高考。

随着搜检力度不断加大,考生常常需要脱光了衣服“赤诚相对”。

后因检查太过分,金章宗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有臣僚建议让考生“沐浴更衣”。

沐浴后,考生要换上官方准备的统一服装,才能进入考场。

这实际上是一种考前“裸检”制度。

不过,虽然挟带小纸条被严令禁止,考生可也不是空手入考场。

那么,除了笔墨纸砚之外还能带什么呢?其实,科举考试可是场“攻坚战”,就拿明清时期乡试来说,考试按科目分三场,每场考试考生从点名入场到交卷出场,一共需要在贡院内呆三天两晚,但贡院内仅仅提供热水,其余所有食品和物品都需要考生自带。

因此,考生除了带上笔墨纸砚外,还要携带餐具、食品等。

▲考篮、卷袋与笔砚。

考篮的容量比较大,可以装下很多东西,晚清秀才齐如山回忆说,这种大考篮可以装下包括饭碗、筷子、瓢羹、洋烛、洋火、茶叶、压字圈等生活必需品。

8分钟全面了解明清科举

8分钟全面了解明清科举

8分钟全面了解明清科举各位朋友!今天咱们花8分钟的时间,一起来好好唠唠明清时期那超有名的科举制度。

这科举啊,就像是那个时代学子们的“超级赛道”,谁要是在这条道上跑赢了,那可就前程似锦啦!先说说这科举为啥这么重要。

在明清时期,普通老百姓想要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科举几乎就是唯一的“通天大道”。

不管你是富家子弟还是穷人家的娃,只要有本事,都能通过科举去争取个好前程。

这就好比现在大家都拼命考大学、考公务员一样,是改变人生的关键机会。

那科举都考些啥呢?这可就有讲究啦。

科举考试分为好几个阶段,就像闯关游戏似的,一关比一关难。

最开始是童试,这是给那些小娃娃准备的,考上了就是秀才。

秀才虽然还不算什么大官,但在地方上那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啦,见了县官都不用下跪呢。

过了童试这关,接下来就是乡试。

乡试一般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

这时候考中的就是举人啦。

大家听过“范进中举”的故事吧?范进那家伙知道自己中举后,高兴得都疯了,可见中举在当时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儿。

中了举人就有资格当官了,就算当不了官,那社会地位也蹭蹭往上涨。

再往后就是会试,这是在京城举行的全国性考试,考中的叫贡士。

能走到这一步的,那可都是学霸中的学霸啦。

最后就是殿试,这可是皇帝亲自监考的,考中的就是进士。

进士那可不得了,那是皇帝的门生啊,直接就可以当官了,而且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啊,科举也有它的好处。

它给了普通老百姓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有才华,就能有机会改变命运。

而且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也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呢,科举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

比如说有些人为了能考上,一辈子都在埋头苦读,结果把身体都搞垮了。

还有些人只知道死记硬背,没有自己的思想,成了书呆子。

总之啊,明清科举制度是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制度,它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它有优点也有缺点,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那是不可忽视的。

好了,咱们这8分钟的明清科举之旅就到这儿啦,希望大家对科举制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后
会试:礼部在京城主持; 乡试次年春天
殿试:皇帝在京城主持; 会试以后
通过后
进士!可以做京官!
也可外放做州官!
小贴士:秀才也分三等 一等秀才:廪生(廪膳生员/有 国家粮食补贴) 二等秀才:增生(候补廪生) 三等秀才:附生(刚入学)
进士等级: 一甲:3 人-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1/3 总数-进士出身 三甲:2*3 总数-同进士出身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图
县试:县官主持; 每年 2 月举行
通过后
府试:知府主持; 每年 4 月举行
院试:省级学政主持; 每 3 年举行 2 次
通过后
秀才!具备高考条件
童试三考
通过后
童生!成为生员!
乡试:省长在省会主持; 每 3 年举行 1 次
通过后士!只录取 300 人!
头名叫会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