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

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两步走,一是读懂;二是根据题干要求规范作答。读懂诗歌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将标题、意象、句法、典故和题材作为读懂诗歌的“抓手”,分别作一些引导。

一、读懂标题蕴含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从创作动机上讲,标题往往是触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不同的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也有所不同: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4、表明诗歌的题材;

5、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例1、2015年全国新课表卷《残春旅舍》:1、点明了时间(残春);2、点明了地点(旅舍);3、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残)。

2015年福建卷《秋夜纪怀》:1、点明了时间(秋夜)。2、交代了写作目的(纪怀)。2014全国大纲卷《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1、点明了地点(南溪);2、交代了人物(道人)、事件(寻)。3、提示了写作对象(常山道人隐居)。

2014年广东卷《望江怨送别》:1、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2、暗示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怨)。

二、把握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生活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又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诗人的情感。

例子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花声.雨花台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这首词主要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题思路:诗歌中的意象可能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根据题干中的“哪些”的提示,可知要找出的意象不是单个,而是多个。另外,根据意象的特点,在答题时要尽量采用名词(化)答法。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意境,是由意象的特点来决定的。参考答案:词人选取衰柳、潮水、歌板、酒旗、鱼竿、秋草、燕子、斜阳等意象,营造出衰败、冷清的氛围。

常见意象内涵参看《骄子之路》中知识储备。

三、读懂诗歌的特殊句法

古代诗歌,通过非常精炼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律、绝、词、曲还得符合格律的要求,故作者在创作诗歌时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语序倒装、词性活用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1、省略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使人产生简洁明快之感。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能被视为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而且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技巧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词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例3、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1、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答题思路:诗句1的前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后半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歌的后半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诗句2的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参考答案:1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2、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2、语序倒装

古代诗歌中,诗人为了对偶、押韵、表情达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古代诗歌中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1)主语后置

例4、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答题思路: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因平仄的限制,动词前置,主语挪后,使诗词读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

参考答案: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更富有韵味。

(2)宾语前置

例5、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答题思路:诗句应理解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提前,宾语前置,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音乐美。

参考答案:宾语前置,更富有韵律美。

(3)主宾换位

例6、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答题思路:乍看之下,似乎颇为费解,若把诗句中的主语和宾语颠倒过来理解,意思就很明白了,显然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作者将“香稻”“碧梧”挪到前面,是为了突出当时长安物产的丰盛,景物的美丽。

参考答案:主宾互换,强调描述对象,突出所写景物,便于抒发情感。

(4)其他倒装

例7、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梦啼妆泪红阑干。

答题思路:有人阐释,“梦啼妆泪红阑干”应是“梦啼红妆泪阑干”,有一定道理。但若如此调整,诗歌所描绘的神态也发生了改变。

参考答案:定语后置,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态美。

3、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因此,古代诗人常常因为炼字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例8、指出下列诗句中词性活用的妙处。

2015年广东卷: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答题思路:“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

参考答案:形容词“软”“轻”的意动用法,把眼见的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

4、互文见义

“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

例9、指出下列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答题思路:本句中“见”“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参考答案:“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四、读懂诗歌中的典故。

典故,指诗文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义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

五、从题材入手读懂诗歌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代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同小异。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首诗的感情基调。

参看《骄子之路》中知识储备。

真题体验:

2016年全国课表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把握诗意: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