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灌输式教育”的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灌输式教育”的改革

摘要:“灌输式教育”是目前继续教育主要的教学形式,改革这种教学形式已十分必要,“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应该在继续教育中积极推行和广泛普及。

关键词: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对话式教学

“灌输式教育”目前在我国高校仍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毋庸讳言,“灌输式教育”作为传统的教育形式它的存在自然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对话式教学的推行十分重要。

一、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现在的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员一味地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其所在的工作单位也不会直接受益。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案例教学重视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老师再将学员划分为几个小组。小组成员要多样化,这样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多些,学员对案例的理解也就更深刻。然后,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完毕之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老师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组织各个小组进行重点讨论。将学员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老师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案例教学答案要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显而易见,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继续教育实践中,案例教学可以使课堂教育内容由教学双方共同参与选择,在充分的合作互动中共生;教育工作者应当将源于人自身的真正经验与感受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借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受教育者才有可能由自身的实践体验,以创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书本与实践。

事实上,案例教学在培植创新意识方面,面向社会人员的继续教育具有天然的优越土壤。对于一脚深入校园,一脚扎根社会的受教育者而言,来自自身的实践经验已经成为同步检验课堂知识的重要依托。因此,使他们始终坚信亲身经验的可贵所在似乎并不困难。继续教育工作者有理由相信,通过案例教学,不断强

化输入自身经验与感受的教育内容,并在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建过程中,努力形塑人的主体性。

二、提问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提问式教学: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中,教师灌输得越多, 越是一个好教师;学生被灌输的东西越多,越是一个好学生。由此教育演变成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储蓄所, 教师是储户。“银行储蓄式教育”将教育者看作无所不知者,而知识则是他们给予受教育者的恩赐;受教育者被视为缺乏能动性的、任由教师控制的客体。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记忆和存储老师所传授的、未必符合其需求的知识。灌输式教育模式削弱甚至抹杀了受教育者的创造力, 促成了他们对书本的盲从,同时阻碍着其对现实的创新性思考。

与灌输式教学方法抑制学生的创造力不同, 提问式教学方法不断地揭示现实,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 使学习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继续教育中,根据成人的特点,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知识获取过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有层次的、系统的知识网络,逐步形成比较、分类、判断、分析和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以此来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善问”。提问式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往往需要花费教师很大的精力,但只要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提问动机入手,再辅之于问题情境的营造和提问方法的指导,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乃至创新能力必将有积极的意义,也将更好地让老师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解放。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有“问题”可问。教师启发学生可通过以下途径去发现问题: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可将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在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中,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在课本与课外资料的比较中发现问题。

科学探究指的是不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的过程。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就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因此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造的源泉,“提出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或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探索完成任务。

三、对话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

对话式教学:如果教育者仅仅是传递知识的主体,学生被迫沦为接受现存知识的客体,进而使知识的生产与知识的认知之间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分离,从而使教育活动中的一些宝贵品质,比如,行动力、批判性、好奇心、不确定性等得以丧失。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是“对话”。因而,从教师和学生这对矛盾入手, 把课堂教学作为共同探究的对象,从而将学生和教师结合在一起。由此,课堂成为师生对话交流的中介, 双方互为师生, 共同成为主体,共同创造和再创造知识,在平等、谦恭、信任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做笔记,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而“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对话式”教学是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的新世纪学生。在继续教育中,教学双方应努力成为平等的对话者,既承担教师的角色,亦作为学生的角色。在对话的起点上,继续教育者要理解学生的思想、语言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结构,重视学生独特的、情境化的世界观,并推进世界观的对话。在与受教育者的实际对话中, 继续教育者不能简单地在技术层面将“对话”理解为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相处, 而应从更宏大的层面理解这项活动,即便其微不足道,亦可能因为一句话一件事而改变学生的一生和人生观,激发其自我突破和创新意识。在对话中, 继续教育者应当主动思考自身的已知与未知,唯其如此,才能推动自身与对话者——学生越来越具有创新性。

在继续教育实践中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并非易事。“对话式”教学要求教师放弃“权威”的表决权,要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师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

四、结语

总之,继续教育学科往往是应用性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来源实践,指导实践,受实践检验。继续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中增长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自主地接受信息,辩证地看待事物,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并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选择,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创造性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对“灌输式教育”进行改革已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陈亚宁.提问式教学法探讨[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1999,(4).

[2]邵春安.对话式教学的实践[J].现代教学,2009,(Z1).

[3]孙军.案例教学[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