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生药学名词解释
最新生药学名词解释

生药学重点名词术语1.★生药:是指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统称为生药。
2.朱砂点:中药经验鉴别中形容断面油室或油细胞所致的深色小点。
3.芦头:生药的根茎。
4.芦碗:生药表面的凹窝状茎痕。
5.星点:存在于大黄根茎髓部的异型维管束(周木式)。
6.初生代谢产物:生物体合成的本身必需的代谢物质。
7.次生代谢产物:生物体利用初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对生物体本身无明显作用的化合物。
8.★中药:是指中医用以治病的药物,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9.★草药:一般是指局部地区民间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10.★道地药材:是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
11.子座:是指容纳子实体的褥座。
12.子实体:某些高等真菌在繁殖时期能够产生孢子的结构。
13.云锦花纹:何首乌的横切面有类圆形的异型维管束排列成环状,习称云锦花纹。
14.★过桥杆:味连和雅连根茎中段有细瘦的节间,光滑如茎杆,习称过桥杆。
15.★晶纤维:一束纤维的外侧包围着许多含草酸钙结晶的薄壁细胞所组成的复合体的总称。
16.★嵌晶纤维:是指次生壁外层密嵌草酸钙结晶的纤维17.艼:指不定根。
18.起霜:生药断面长时间暴露析出白色结晶的现象。
19.★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两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称怀中抱月。
20.★观音合掌:青贝外层鳞叶两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不紧,习称观音合掌。
21.★虎皮斑:炉贝表面类白色或淡棕黄色,较粗糙,常显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22.三岔茸:具有两个分支的花鹿茸;具有三个分支的马鹿茸。
23.二杠:具有一个分支的花鹿茸。
24.凹肚脐:天麻的末端自母麻脱落后残留的圆脐形疤痕。
25.鹦哥嘴(红小辫):冬麻顶端具有的红棕色顶芽。
26.菊花心:指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形似菊花。
27.同名异物: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重不同来源的植物做相同的药物使用。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药鉴定名词解释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生药学:指以生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生药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医疗用途、组织培养、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新药创制等的学问。
换句话说,生药学是利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研究天然药物应用的学科。
3.本草:中药的统称,也指记载中药的书籍。
4.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即为正品。
5.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或者以它种药材冒充正品均为伪品。
6.习用品: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
7.代用品:当某些药材的资源缺乏时,选择性味功效,化学成分,药品作用相似的药材,代替正品使用的品种。
8混淆品:由于药品的外观像或者名字像或其他因素,导致两药品混乱。
9.中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10.药材:仅在产地简单加工,通常指没有炮制加工的。
11.草药:民间或地区性用药,这些药物没有经过化学药物的临床深入研究。
12.生药: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者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好矿物类药材,在国外,生药一般不包括矿物药。
13.天然药:天然未经加工的药物。
14.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15.走油(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16.自燃:富含油脂的药材,层层堆置重压,中央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局部温度增高,先焦化至燃烧;有的药材因吸湿回潮或水分含量过高,大量成垛堆置,产生的内热扩散不出,使中央局部高热炭化而自燃。
生药学

绪论名词解释:生药: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药材。
相当于中药材。
草药:一般指局部地区民间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其中也有本草书上记载的药物。
道地药材: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生药学: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品质评价、细胞组织培养、医疗用途及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科学。
中药:指中医用以治病的药物,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简答:现阶段生药学的具体任务是什么?准确识别、鉴定生药基源的种类;调查、考证生药资源;制定生药或其制剂的质量标准,并对其进行品质评价;为中药材生产规范化服务。
第一章生药的分类与记载问答题:1.简述生药的分类方法有哪几种。
按药用部位分类;按化学成分分类;按自然分类系统分类;按药理作用分类;其他分类。
2.生药的记载项目包括哪些内容。
(1)生药的名称:中文名;拉丁文(2)生药的来源或基源:包括生物来源和地理来源。
(3)植物(或动物)的形态(4)采制(5)产地(6)性状(7)显微特征(8)化学成分(9)理化鉴别(10)药理作用(11)功效(12)附注3.已知哪些生药有补气的功效?哪些生药有补血的功效?各举五例。
补气药:甘草、黄芪、人参、党参、大枣、山药等。
补血药:白芍、当归、熟地、何首乌、阿胶等。
第二章生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合成名词解释:1、次生代谢:生物利用糖、蛋白质、核酸等初生代谢产物,产生对生物本体本身常无明显作用的化合物。
如苷类、生物碱类、萜类、内酯类、酚类等。
此代谢途径称为次生代谢。
2、初生代谢:合成必要的生命物质如糖、蛋白质、核酸的代谢过程。
3、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并有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4、辅成分: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有的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的能促进有效成分的吸收,增强疗效。
5、初生代谢产物:生物经过初生代谢所生成的产物:糖、蛋白质、普通的脂肪酸类及其酯类、核酸类等成分。
中药名词解释生药学

中药名词解释生药学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是指中医理论指导下,由天然药物经采集、加工制备而成的药物。
中药常用于中医治疗与保健,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生药学
生药学是研究中药材的来源、采集、贮藏、加工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学科。
它涉及到中药材的生长环境、药材鉴定、中药材的加工方法等内容。
常见中药名词解释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名词解释:
•黄连:中药, 苦寒, 归肝、胆经。
•人参:中药, 甘温, 归脾、肺经。
•当归:中药, 甘温, 归心、肝、脾经。
•白芍:中药, 苦凉, 归脾、肝经。
生药学

生药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生药:就是药材,大多数生药都是我国历代本草收载的药物。
2.道地药材: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价实的药物。
3.本草:由于这些书籍记载的多以植物为主,其中又以草类为多,在中国这些书籍通常被称为本草。
4.朱砂点:断面黄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
5.云锦纹:中药何首乌横切面,如同散列的云朵状花纹,并具色彩。
6.星点:指观之如星点的异形复合维管束。
7.菊花心:指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形似菊花。
8.生物检定:利用药物对生物体所起的作用,以测定药物的疗效,作用强度及毒性的方法。
9.乌金衣:天然牛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
10.子座:真菌的子座是容纳子实体的褥座,是由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构成的一般呈垫状。
11.有效成分:指一种混合物中对生物体代谢或者化学反应起作用的成分。
12.挂甲:牛黄的水溶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
1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14.根状菌索真菌的菌丝体有的可以纠结成绳索状,外观和高等植物的根相似。
15.假色:某些矿物有时可见变形现象,系因投射光受晶体内部裂缝面解理面及表面的氧化膜的反射所引起的光波干涉作用而产生的颜色。
16.断口:矿物受力后不是沿一定结晶方向断裂所形成的不规则的断裂面。
17.本色:系由矿物的成分和内部构造所决定的颜色。
18.条痕:即将矿物在白色的毛瓷板上划过后留下的有颜色的线条。
二、性状1.何首乌:块根呈团状或不规则纺锤形,表面红褐色或红棕色,皱缩不平,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横切面淡红棕色,粉性,形成云锦样花纹。
气微,味味苦而干涩。
2.味连:形似鸡爪状,习称过桥杆。
质坚硬,折断面不平坦,木部金黄色,可见放射性纹理,气微,味极苦。
3.朱砂:呈颗粒状或块粒状。
鲜红色或暗红色,具光泽,体重,质脆。
4. 薄荷:茎方柱形,叶对生,有短柄,两面均被柔毛及腺鳞,叶揉搓后有特异清凉香气,味辛凉。
5.红花: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黄红色或红色。
生药学3

生药学一.名词解释生药:是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类药材。
地道药材:特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
菊花心:指药材横断面上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排列形成的细密放射状纹理状似开放的菊花。
如甘草、黄芪等.朱砂点:质坚实。
易折断,断面黄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习称朱砂点如;苍术、白芷、木香。
云锦花纹:又称云纹,指何首乌的块根横切面皮层中出多个异性维管束,组成的云朵状花纹。
起霜:指苍术饮片暴露稍久后,析出的结晶因成毛状色。
微量升华:利用生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的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形状、颜色及化学反应作为鉴别特征。
如大黄粉末升华物有黄色针状(低温时)、树枝状和羽状(高温时)结晶,在结晶上加减液则结晶溶解呈红色,可进一步确证其为蒽醌类成分。
发汗:在药材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药材变色、变软、增强香味或减少刺激性、加快干燥的速度。
常将药材当堆积放置、使其“回潮”内部的水分外挥散的加工方法。
泛油:指含油药材的油质泛于药材的表面,以及某些药材受潮、变色后表面泛出的油样物质。
珍珠疙瘩:全须生晒参着生多数须根,有的具细小不明显的疣状突起。
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习称:“狮子盘头”虎皮斑: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较粗糙,常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怀中包月:大鳞叶紧裹小鳞叶,小鳞叶露出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一端有红棕色干枯芽苞习称“鹦哥嘴”除去囊壳,取囊中分泌物,习称:麝香仁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称:“当门子”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成为理解。
矿物受力后不是沿着一定结晶方向断裂而形成的断裂面称为端口。
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彭胀高出槽面得现象,习称:“冒槽”。
呈不规则板片状、斜方形或长方形,大小厚薄不一,边缘不整齐,色红而鲜艳,光亮如镜面而微透明,质较松脆者,习称:“境面砂”。
块较大,方圆形或多角形。
色发暗或呈灰褐色,质重而坚,不易碎者:习称:“豆瓣砂”。
很有用的生药学名词解释

1.药物〔P1〕:凡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或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
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三大类。
2.生药〔P1〕: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
从广义上说,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的中药材、草药、民族药材和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3.中药〔P1〕: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如各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中药材+中药汤剂+中成药4.草药:指局部地区民间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
中草药=中药+草药5.中成药〔P19〕:指根据一定的处方,中药饮片的性质和临床的不同要求制成各种剂型。
6.饮片〔P21〕:指制成适合于中医临床选用,以供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的总称。
7.地道药材〔P6〕: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表达。
如浙江产的白芍、白术。
8.中药炮制〔p20〕: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和药材的性质所采用的一类制药技术。
发霉〔P10〕:又称为霉变,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的是霉菌在生药外表或内部的滋生现象。
9.变色〔P10〕: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生药在采收加工、贮藏中因方法不当引起的色泽改变。
10.泛油〔P10〕:即“走油”,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是指含油生药的油质泛于药材外表,也指药材变质后外表泛出油样物质。
11.生药鉴定〔P38〕:指依据国家药典或有关资料规定的药用标准,对商品生药和检品生药作真实性,纯度,品质优良度的鉴定。
12.原植物鉴定〔P39〕:是应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把各种植物药的植物来源鉴定清楚,确定其学名的一种方法。
13.性状鉴定〔P40〕:指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烧等方法对生药进行包括形状、大小、色泽、外表、质地、气、味等特征进行鉴定的方法.14.理化鉴定〔P41〕:通过化学方法或仪器分析来鉴别生药的有效成分或利用生药中某种化学成分的特殊反应来间接的鉴别生药的一种方法。
生药学期末考试的名词解释

生药学期末考试的名词解释生药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的是天然药物的起源、制备、性质及药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生药学的学习中,掌握各种名词的解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名词是我们理解和应用生药学知识的基础。
下面,我将对一些常见的生药学名词进行解释,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1. 生药学生药学是研究天然药物的学问,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
它涵盖了从天然药物的采集、加工、鉴定到贮藏、制剂研究等多个方面,是药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2. 鉴别鉴别是通过对药材外观、性状、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等进行观察与检验,确定其鉴别特征,推断出药材的真实性和质量,并区分相似或混伪品的过程。
3. 络合物在药理学中,络合物指的是由两种或多种离子或分子通过静电作用力相互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络合物的形成可以改变物质的性质,例如提高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4.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的天然有机碱类化合物。
它们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如镇痛、抗菌、抗癌等,是许多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
5. 活性成分活性成分指的是药物或药材中具有具体生物学作用的化学成分,它们能够与生物体内的靶标分子结合,产生治疗效果。
活性成分是药物药效的基础,常被用于药物筛选和功效评价。
6. 急性毒性急性毒性是指药物或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造成的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能力。
它通常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估,常用LD50(半数致死剂量)来表示。
7.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指的是一类药物或化学物质,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弱或阻断免疫反应。
它们被广泛用于器官移植、自身免疫疾病等治疗中,以减轻或防止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8. 毒副作用药物的毒副作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除了疗效外,所产生的对身体其他组织或系统产生不良作用的效应,如肝脏损害、恶心、头痛等。
9.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研究,从而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药效的变化。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生药学:生药学是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鉴定、活性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开发利用的科学。
2.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3.鸡爪黄连: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互抱,形似倒鸡爪状,习称鸡爪黄连。
4.道地药材:特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5,当门子:野生麝香仁中颗粒状者称为“当门子” 。
6、星点(大黄):就是指大黄横切面上的异常维管束,颜色比切面略深,有排列成环。
7、过桥杆(黄连): 黄连中段常有细长圆柱状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 。
8、蝴蝶片(川芎):指川芎根茎纵切片呈不整齐的片块,形似蝴蝶。
: 9、怀中抱月(川贝母): 指川贝母中松贝的外层鳞叶 2 瓣,一大一小,大瓣紧抱小辩,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9、观音合掌(川贝母)表面白色或浅黄棕色,外层两瓣鳞叶大小相近,相对抱合,习称“观音合掌”。
10、虎皮斑(川贝母)指炉贝药材的外表具有未去净栓皮的黄棕色斑块,似虎纹,称虎皮斑,此种炉贝又称虎皮贝。
11、鹦哥嘴(天麻)指冬麻顶端留有的红棕色干枯芽苞,因头尖色红棕似鹤哥之喙而得名。
12、二杠(鹿茸)指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13、莲花(鹿茸)指马鹿茸体的侧枝有两个分枝,称莲花。
14、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生物上显微结构一般是以细胞为单位,而亚显微结构是以细胞器为单位的,亚显微结构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15、复粒淀粉和半复粒淀粉:复粒淀粉由若干分粒组成,每一个复粒淀粉具有 2 个或多个脐点,每一个脐点各有层纹环绕着。
在复粒淀粉粒外周又有共同的层纹将各分粒包围在内。
呈类圆球形、椭圆形、梨形或扇形,脐点 2 个或多个、层纹明显或不明显。
16、双名法:即一种植物的学名,主要有两个拉丁词组成,前一个是属名,第二个是种加词,后可附上命名人的姓名。
17,秤星点:(天麻)块茎上的芽。
,18,导管和管胞:有多数纵长端壁具有穿孔的管状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
生药学

【生药学】一、名词解释1、【生药】是指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过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
2、【地道药材】传统的中药材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地、特定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质量优良的生药。
3、【星点】指大黄根茎横切面具暗红色星点状小点为异型维管束构造。
4、【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横切面上异型维管束所致的云朵状花纹。
5、【筋脉点】指牛膝断面黄白色的点状维管束为异常维管束构造。
6、【鹦哥嘴】指天麻顶端具红棕色干枯芽孢或茎残基。
7、【亮星点】牡丹皮内表面具牡丹酚的无色光亮细小结晶。
8、【错入组织】大部分棕色外胚乳组织夹带部分种皮内层石细胞插入乳白色顶端胚乳组织中形成的大理石花纹。
二、填空题1、生药鉴定的方法【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
2、青贝【观音合掌】;松贝【怀中抱月】;炉贝【马牙嘴】。
3、厚朴中【厚朴酚】有抗菌作用。
4、西红花来源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及部分花柱】;别名【番红花,藏红花】。
5、肉桂分【桂通、企边桂、板桂、桂碎】四类;有效化学成分为【桂皮醛】。
6、花类生药包括【完整的花、花序或花的某一部分】。
7、当归来源【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三、简答题1、【大黄来源、性状、粉末特征】答:(1)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
(2)别名:将军、川军、锦纹大黄。
(3)性状:1.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2.白色网状纹理“锦纹”。
3.断面暗红色放射状星点(异型维管束)。
4.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4)粉末特征:草酸钙簇晶、淀粉粒众多。
2、【何首乌来源、性状】答:(1)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
亦称首乌、赤首乌、黑首乌。
(2)性状:1.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2.表面红棕色.3.体重质坚实4.切断部云锦状花纹4-11个。
3、【川牛膝、怀牛膝性状差别】答:(1)川牛膝:1.色浅,呈细长圆柱形.2,较平直.亦扎成把.3.质硬脆.易折断.4.断面白色有筋脉点(2-4轮).黄白色小点为异常维管束构造。
生药学名词解释

1.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质量变化规律及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
2.鹦哥嘴:指药材天麻一端留有的红棕色干枯芽苞,呈鹦哥嘴状。
3.当门子: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的麝香仁,由于多集中于囊口,习称“当门子”。
4.挂甲:牛黄用清水调后,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褪称为“挂甲”。
同时有清凉感透入指甲称为透甲。
5.方胜纹:指蕲蛇背部中央共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的大斑纹,习称“方胜纹”6.拟薄壁组织:7.模式标本:8.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如各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9.莲花:仅有一个侧枝的马鹿茸,称为单门;具二个侧枝者习称“莲花”;具三个侧枝者习称“三岔”。
10.解理:11.星点:大黄髓部的异常维管束13.珍珠疙瘩: 指人参须根上的不明显的疣状突起。
14.连珠斑:蕲蛇腹部鳞片灰白色,杂有黑色类圆形的斑块15.镶嵌细胞:16.管黄:17.乌金衣:指牛黄药材外部挂有的黑色光亮薄膜。
18.菌核:真菌的菌丝组成的坚硬的休眠体,包括营养菌丝和能育菌丝,如猪苓、茯苓。
19.艼:根类生药上具有的不定根20.走油:21.怀中抱月:指鳞茎类药材鳞茎的结合状态,其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22.二杠:仅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称为二杠;主枝习称“大挺”;具二个侧枝者习称“三岔”。
23.朱砂点:有的生药断面黄色,散有众多红棕色或橙黄色的油点,习称朱砂点,如茅苍术、木香。
24.芦头:根类生药根头上的根状茎。
25.芦碗:存在于根类生药的根茎上的凹窝状茎痕。
26.疏丝组织:27.过桥:又称“过江枝”,指黄连根茎中段有细廋、光滑如茎杆的节间。
28.晶鞘纤维:29.皮类药材:30.通天眼:指羚羊角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直通角尖.31.蛋黄:32.条痕:。
生药学

生药学一.名词解释:1.生药学:研究生药来源鉴定、成份。
采集及质量评价的一门科学。
2.炮制:指对药材进行特殊加工处理的一种技术.3.总灰分:生药经灰化后,所得不挥发生成分的总和.4.酸不溶灰分:总灰分+10%的盐酸(HCL),得到不溶于10%HCL的成份。
5.星点:指大类药材横断面有星状点(异形结构)6.菊花心:指药材横断面有细密放射性结构。
7过桥:8.鹦鹉咀:长椭圆行,扁缩,顶端有一红色芽苞称“鹦鹉咀”.9.玉带:另有点状环轮称“玉带”.10.乌金衣:表面有一层乌黑光亮的薄膜称“乌金衣”.断面黄色,有细腻层纹.11.挂甲与造甲:取少许粉末加适量水。
涂指甲油上,放置片刻指甲被染黄,不褪色称“挂甲”,并感到指甲底下有清凉感称“透甲”.12.昌槽:取→蒂槽的针,插入毛壳后,转动再将槽针抽出,观槽内麝香逐渐膨胀并高于槽面称“昌槽”.13.本色:本身含有的有色元素(朱砂、自然铜)14.条痕:矿物在白毛瓷板上刻画后留下的线条颜色。
15.解理与断口:物质受外力打击下,沿着一定的晶体方向裂开,称“解理”。
物体受外力打击下不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称“断口”.16.镶嵌组织:指药材内表皮细胞,由6-8个为一组,各组以斜角相连成镶嵌状(地板式).17.初生代谢物:18.次生代谢物:(填空)二.简答题:炮制方法:1.一般修制。
2.水制:浸、泡、润。
3.火制:炒(炒菜、炒焦、炒炭);烫(砂烫、蛤粉烫);煅(火煅);灸(酒灸、醋灸、盐灸、姜灸);煨(压、烘、吸水纸)。
4.水烘制:煮、蒸、(白扁豆、杏仁去皮)。
5.其他方法:发酵法、制法、制霜法(去油)、升华制、加工制、付产品。
炮制目的:1.降低药材毒副作用或刺激性(川乌、草乌、甘遂、刺激性)。
2.改变药性。
3.改变药物作用趋势(升、降、浮向外向下向内沉)。
4.影响药物旧经。
5.缓和药性。
6.增强药效。
7.便于储藏。
8.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9.便于制剂、调剂,利于分溶出。
生药学名词解释

生药学名词解释生药学是一个研究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有效成分以及其药理学、药物制剂学等相关问题的学科。
在生药学中,有很多常用的重要名词。
本文将对常用的生药学名词进行解释,以期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生药学。
1. 生药:指未经过炮制、粉碎等工艺处理的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
生药是制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2. 中药:指符合中医理论并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养生等功能的药物。
3. 药材:指供制取药用的中药材料,广义的药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各种药材。
4. 配伍:中药学中,指多种药材组合使用,以达到协同作用、平衡毒副作用等目的。
5. 干燥剂:指将药材干燥后形成的散剂或块状剂,常用的干燥剂有薏苡仁、芡实、黄豆等。
6. 熟地黄:甘露熟地黄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药,是指垂丝地黄在炮制工艺中,经过鲫鱼汁或黄酒浸泡后,用炭火烘制干燥而成的药材。
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肾、益精补血的功效。
7. 西藏红景天:西藏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是一种高山植物,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被誉为“高山灵草”。
西藏红景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延缓衰老、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等功效。
8. 三七: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var. notoginseng)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治疗。
9. 姜黄素:姜黄素(Curcumin)是从姜黄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黄色色素,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糖尿病等疾病。
10. 银杏叶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是指从银杏树叶中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
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改善记忆力、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广泛应用于慢性脑供血不足、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治疗。
11. 葛根素:葛根素(Puerarin)是从葛根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有效成分,可用于增强心脑血管功能、降低血脂、抗心肌缺氧等作用。
生药学名词解释

生药——指未经加工会或简单加工,具有预防、医疗和保健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来源的药物。
中药——指依据中医药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预防、医疗和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提取物和中成药。
化学对照品——是中药检测(定性、定量分析)中使用的实物对照,可用于确定药品的真伪,评价药物质量优劣,从而控制药品生产,提高和保证药品质量,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是在化学标准品概念基础上衍生的专指概念。
有效成分——指一种混合物中,对生物体代谢或者化学反应起作用的成分。
道地药材——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特有的生产技术或加工方法而生产的质量、疗效优良的药材。
炮制——将生药进行净制、切制或炮炙等处理使之成为“饮片”。
(方法:一般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朱砂点——中药经验鉴别中形容断面油室或油细胞所致的深色小点。
(中药“苍术”的性别鉴别断面黄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
)大理石样纹理——指由深棕色的外胚乳与淡白色的内胚乳交错或种皮与外胚乳的折合层错入内胚乳中而成状似大理石样的纹理。
如肉豆蔻和槟榔的种仁的断面。
云锦状纹理——中药何首乌横切面皮部环列4~11个类圆形异型复合维管束,如同散列的云朵状花纹,并具色彩。
大挺——指二杠茸茸体上部较粗壮的主干部分,习称大挺。
“鸡爪”——根或根茎呈簇状分枝,弯曲互抱,形似鸡爪,称鸡爪形,味连——鸡爪黄连。
过桥——又称过江枝。
指黄连根茎的节间呈细长光滑圆柱状;两端节部略膨大,其细长部分称过桥或过桥杆,桥杆又称跳秆。
佛焰苞——天南星科植物特有的佛焰花序中,肉穗花序被形似花冠的总苞片包裹,此苞片被称为“佛焰苞”。
门庄——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离锯口约1cm处分出的侧技,习称门庄,当门子——麝香香体中颗粒呈紫黑色,油润光亮,称“当门子”。
当门子即麝香中种类。
麝香别名元寸,为鹿科动物雄麝体下腹部腺香襄中的干燥分泌物,名贵中药材。
气香强烈而特异,成颗粒状者俗称"当门子",质量较优。
生药学

生药学生药学(pharmacognosy)指以生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生药的名称、来源(基源)、生产(栽培)、采制(采集、加工、炮制)、鉴定(真伪鉴别和品质评价)、化学成分、医疗用途、组织培养、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新药创制等的学问。
换句话说,生药学是利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研究天然药物应用的学科。
生药与中药的概念生药(crude drug)是指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过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具有“生货原药”之意。
广义的生药应指所有来自天然的原料药材,包括了中药材、民间草药、民族药及可供提取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
简言之,生药即天然药材。
在我国,生药与中药材(含草药和民族药)关系十分密切。
所谓中药(Chinese medicines)通常是指以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为指导,进行炮制、加工和使用的药物,是天然药物的一部分。
而草药(medicinal herbs)通常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多为中医所用,地域性较强,使用地区较窄,一般在各级医院和药店难以购得的天然药及其简单的加工品。
草药和中药在中国统称中草药,也是中国医药体系的一部分。
民族药(ethnomedicines)是指各少数民族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
在我国,也属中医药体系的一部分,但限定在一定地区(少数民族居住区)内使用,有其特有的用药习惯,如藏药、蒙药、维吾尔族药等。
民族药属于人种药物的范畴。
随着草药、民族药的不断被发掘,研究和推广应用,一些有较好疗效,质量标准明确的草药、民族药将会和中药一样被广泛使用和在全国广泛经销。
生药和中药材、草药、民族药的关系很密切,它们的含义有时较难明确区分,通常主要看其是否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作为用药的原则,如是,则称中药材,否则可称生药。
主要任务研究生药的品种及来源,确保来源真实目前生药的来源比较复杂,伪劣品经常出现,各地的用药历史,用药习惯有所差异,药的名称亦有不同,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时有出现,如具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功效的贯众,其药用部位为根茎及叶柄基部,目前疗效确切的以贯众为药名的药材就有绵马贯众(鳞毛蕨科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紫萁贯众(紫萁科紫萁Osmunda japonicaThunb.)、狗脊蕨贯众(乌毛蕨科狗脊蕨Woodwardiajaponica(L f.)Sm.)、苏铁蕨贯众(乌毛蕨科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 (Hook,f.)Sm.)、荚果蕨贯众(球子蕨科荚果蕨Metteuccia乩m疏卸一teris(L)Todard)和峨眉蕨贯众(蹄盖蕨科峨眉蕨Lunathyrium acrostichoides(sw.)Ching)。
生药学名词解释

生药学名词解释生药学是研究药用植物和动物及其产品的采集、贮藏、加工、鉴定、提取、制剂研究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生药学的常见名词解释:1. 药物学:研究药物的性质、来源、用途、生物利用度和药效等方面的学科。
2. 药用植物: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如罂粟、麻黄等,能提取出药物成分,用于疾病治疗。
3. 药用动物:具有药用价值的动物,如蜂蜜、蜂蜡等,能提取出药物成分,用于疾病治疗。
4. 药材:指由药用植物或药用动物制取的原料,能直接或间接用于制备药物。
5. 药材贮藏:指对药材进行采集后的贮藏,包括防潮、防虫、防霉等措施,确保药材的质量与有效成分不受损害。
6. 药材炮制:指对经贮藏的药材进行炙烤、炒制、蒸汽煨等处理,提高药材的药性和药效。
7. 药材鉴定:通过外观、性状、组织构造、化学成分等指标来确定药材的真实性和质量。
8. 药剂学:研究药物剂型制备、配方设计、剂量计算、保存等方面的学科。
9. 药物提取:指将药材中的药物成分分离提取出来,通常使用溶剂提取、蒸馏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方法。
10. 药物分离纯化:将药物提取物中的杂质和其他药物成分分离纯化,通常使用色谱、析出、结晶等方法。
11. 药物制剂:将药物成分配制成适合给药的制剂,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口服液等。
12. 药物品质标准:规定药物质量和药效的标准,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药物合格判定。
13. 毒理学:研究药物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14.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和利用的程度,常用来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
15. 药物相互作用:指多种药物在合用时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包括增强、拮抗、副作用增加等情况。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生药学名词解释,生药学涵盖了从植物和动物的采集到药物的制备及应用的全过程,对于研究和开发新药、利用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具有重要意义。
生药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药: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
从广义上说,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的中药材、草药、民族药材和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道地药材: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基源(来源,origin,source):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称、学名和药用部分。
初生代谢产物:是合成的对生命必需的物质,包括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类、普通的脂肪酸类及其脂类、核酸类等成分次生代谢产物:利用初生代谢产物会产生对生物体本身常常无明显作用的化合物。
生药的性状鉴定:通过感官,对生药进行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气、味等特征进行鉴定的方法。
芦头:人参的根茎主根顶端短小的根茎芦碗:根茎上的凹窝状茎痕晶鞘纤维:纤维束外倒包围着许多含有晶体的薄壁细胞所组成的复合体的总称。
嵌晶纤维:纤维次生壁外层密嵌细小的草酸钙方晶和砂晶,如麻黄过桥杆:黄连根茎中段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或须根痕,部分节间细瘦平滑如茎杆菊花心:甘草断面纤维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形似菊花。
黄芪也有菊花心狮子盘头:党参的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习称“狮子盘头”鹦哥嘴:天麻呈长椭圆形,扁而稍弯曲;一端有红棕色的干枯芽苞(冬麻),习称“鹦哥嘴”皮类生药: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主要是双子叶植物)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的部分。
包括周皮、皮层、中柱鞘(或无)、韧皮部。
星点:掌叶大黄髓部宽广,散有多数异常维管束,即为星点。
菌核:由许多菌丝组成一种坚固能抵挡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当外界环境对他有利时,萌发产生子实体。
菌丝:组成真菌的每一根细丝或一个分枝,形状一般圆管状(有隔菌丝、无隔菌丝、有色菌丝、无色菌丝)菌丝体:组成一个真菌菌体所有菌丝的总称。
子座:一种紧密的营养结构。
菌索:许多菌丝平行结合在一起成绳索状,一般有鞘。
子实体:高等真菌在繁殖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有一定形态结构,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
生药学知识点

绪论一、名词解释生药学: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生产加工、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品质评价及资源利用等问题的科学。
生药:也称“天然药物”,指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
从广义上说,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的中药、草药、民族药和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道地药材: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在特定地域,通过特定生产过程所产的,较在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
二、四大怀药(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大皖药(牡丹皮、木瓜、菊花、白芍)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笕麦冬、温郁金)三、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1、准确识别、鉴定生药基源种类同名异物东北蓼科蓼蓝华东十字花科菘蓝大青叶华南蕨床科植物马蓝江西、湖北等地马鞭草科路边青同物异名穿心莲:一见喜、榄核莲、苦草、四方莲、圆锥须药草人参:古名:鬼盖、神草、人微、土精、人衔、地精产地不同:石柱参、东洋参、高丽参、长白参加工方法不同:生晒参、白人参(糖参)、红参野生和栽培:野参、圆参三七:山漆、金不换、血参、春七、冬七、田三七2、调查、考证生药资源新药用植物或同种植物新的用途、新的成分、功效不断被发现:萝芙木(降血压利血平)、长春花、喜树、红豆杉(抗癌成分长春新碱、喜树碱和紫杉醇)。
3、评价生药品质、制定质量标准质量标准(真实、有效、安全)4、为中药材生产规范化服务《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一章生药的分类与记载一、生药的分类按自然系统分类法优点:这种分类法便于学习和研究同科同属生药在形态、性状、组织构造、化学成分与功效等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特异性,以揭示其规律性,有利于寻找具有类似成分、功效的植(动)物,扩大生药资源。
如蓼科大多含蒽醌类成分、五加科大多含皂苷。
缺点:生药的性状和显微鉴定不易掌握按天然属性及药用部位分类优点:商品学角度比较便利(药房管理)。
便于比较各类生药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有利于学习生药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缺点:生药的化学成分不易记忆如:何首乌主要含蒽醌类成分,人参主要含有皂苷按化学成分分类优点: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学习和研究生药的有效成分和理化分析,也有利于研究有效成分与疗效的关系,以及含同类成分的生药与科属之间的关系缺点:对有效成分不明或含有成分不详的生药难以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药学名词解释总汇1.药物(P1):凡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或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
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三大类。
2.生药(P1):就是药材,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料)药之意,实为经过简单产地加工而未精炼的天然药物商品药材。
3.中药(P1):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如各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4.中成药(P19):指根据一定的处方,中药饮片的性质和临床的不同要求制成各种剂型。
5.饮片(P21):指制成适合于中医临床选用,以供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的总称。
6.地道药材(P6):指特定产地所产的优质高产药材。
如浙江产的白芍、白术。
7.中药炮制(P20):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和药材的性质所采用的一类制药技术。
发霉(P10):又称为霉变,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的是霉菌在生药表面或内部的滋生现象。
8.变色(P10):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生药在采收加工、贮藏中因方法不当引起的色泽改变。
9.泛油(P10):即“走油”,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是指含油生药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也指药材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10.生药鉴定(P38):指依据国家药典或有关资料规定的药用标准,对商品生药和检品生药作真实性,纯度,品质优良度的鉴定。
11.原植物鉴定(P39):是应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把各种植物药的植物来源鉴定清楚,确定其学名的一种方法。
12.性状鉴定(P40):指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烧等方法检查药材的外观性状,从而鉴定生药的一种方法。
13.理化鉴定(P41):通过化学方法或仪器分析来鉴别生药的有效成分或利用生药中某种化学成分的特殊反应来间接的鉴别生药的一种方法。
14.显微鉴定(P41):利用显微镜观察植(动)物药材的内部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其后含物的特征,以供鉴别生药的真品、伪品、类似品或代用品的一种方法。
15.显微化学反应(P42):是将中药的干粉、手切片或浸出液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使产生沉淀或结晶,或产生特殊的颜色,在显微镜下观察。
亦用于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性质的鉴别。
16.微量升华(P42):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形状、颜色及化学反应。
如大黄粉末升华物有黄色针状(低温时)、片状和羽状(高温时)结晶。
17.荧光分析(P42):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常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荧光的性质进行鉴别。
18.层析法(P43):是利用生药中所含各种化学成分因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当选择某一条件使各个成分随着展开剂流过支持剂或吸附剂时,各成分可彼此分离,然后在支持剂或吸附剂上经显色剂显色(或不需显色剂显色)、或在紫外光下产生一定颜色的荧光,获得一定的层析图谱,从而达到鉴定的目的。
19.水试(P41):利用某些药材放入水中,能产生特殊的现象如旋转、沉浮、水染色、粘滑等,来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
20.火烧(P41):利用某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烟雾、响声、颜色等现象,来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
21.总灰分(P45):将药材加强热灰化,则细胞壁和细胞后含物中的无机物质即成为灰烬而残留,所得的即为总灰分,其中包括:水溶性灰分;水不溶性灰分;酸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
22.生物碱:指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多数具有碱性且能和酸结合生成盐,大部分为杂环化合物且氮原子在杂环内,多数有较强的生理活性。
23.甙:甙类又称配糖体,它是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其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其中非糖部分就称为甙元(aglucone),又称配糖基,其连接的键则称为甙键。
24.车轮纹(P40):指川木通断面导管孔洞排列呈环轮状。
25.星点(P52):大黄髓部的异常维管束。
26.云锦花纹(P54):何首乌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常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样花纹。
27.钉角(P56):附子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的瘤状突起的支根。
28.菊花心(菊花纹)(P58、86):有的生药的木部导管与射线相间放射状排列似盛开的菊花,如菊花、甘草、白芍、桔梗等。
29.过桥(P59):又称“过江枝”,指黄连根茎中段有细廋、光滑如茎杆的节间。
30.金井玉栏(P63):指药材横切面上,外圈皮部(皮层和韧皮部)白色或白色,中心木部(木质部或包括髓部)黄色或淡黄色,习称金井玉栏,亦称金心玉栏。
如桔梗、黄芪、板蓝根等。
31.珍珠疙瘩(P67):指人参须根上的不明显的疣状突起。
32.芦头(P67):根类生药根头上的根状茎。
33.艼(P67):根类生药上具有的不定根。
34.芦碗(P67):存在于根类生药的根茎上的凹窝状茎痕。
35.枣核艼(P68):人参芦头上,茎痕数个呈凹窝状,交互排列,上生有不定根,既粗短,两头又细,形似枣核,存在于人参芦头上的呈纺锥形的艼。
36.铜皮铁骨(P71):三七药材呈纺锤形,质地坚实难折断,断面中心有菊花心,外缘近似铜绿色,中间部分呈铁黑色有光泽,习称"铜皮铁骨"。
37.疙瘩丁(P71):白芷表面灰棕色至棕黄色,有支根痕及横向皮孔样突起,称为“疙瘩丁”。
38.蚯蚓头(P77):指防风根头呈圆柱形,有密集的环纹,形似蚯蚓的头。
39.帚把头(P77):指防风根头的密集环纹上残留的叶基维管束。
40.狮子(盘)头(P88):党参顶端芦头周围的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痕。
41.朱砂点(P90、92):有的生药断面黄色,散有众多红棕色或橙黄色的油点,习称朱砂点,如茅苍术、木香。
42.起霜(P92):茅苍术断面露置稍久可析出白霉样针晶(苍术醇),习称“起霜”。
43.针眼(P95):半夏表面中央凹陷茎痕周围密布的点状根痕。
44.怀中抱月(P97):指松贝外层两枚磷叶,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型,习称“怀中抱月”45.观音座莲(P97):指松贝内有心芽和小鳞叶1-2枚,底端鳞茎盘较平可直立。
46.珍珠点(P102):天麻表面环节上的点状痕点。
47.鹦哥嘴(P102):天麻表面顶端的干枯芽孢。
48.肚脐眼(P102):天麻一端的自母体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
49.起镜面(P102):天麻断面平坦,黄白色或淡棕色,角质样。
50.镶嵌细胞层(P151):有的果实类生药内果皮以5-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并列为一群,各群斜向联合,形成镶嵌细胞层。
51.错入组织(P152):有的种子种皮和外胚乳形成折合层,有规则地错入内胚乳中,或仅外胚乳错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如槟榔、肉豆蔻。
52.乌金衣(P220):天然牛黄表面具有的黑色光亮的薄膜。
53.挂甲、透甲(P220):牛黄用清水调后,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褪称为“挂甲”。
同时有清凉感透入指甲称为透甲。
54.无影纹(P221):羚羊角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光润似玉,嫩枝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老枝有细纵裂纹,习称“无影纹”。
55.通天眼(P221):指羚羊角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
56.水波纹(P221):羚羊角中下部有10-20个隆起的环脊,间距约2cm,习称“水波纹”。
57.当门子(P222):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的麝香仁,由于多集中于囊口,习称“当门子”。
58.银皮(P222):麝香剖开后半透明,可见内层皮膜棕色,习称“银皮”。
59.冒槽(P223):指将槽针插入麝香囊孔,旋转槽针,撮取香仁,取出立即检视,槽内香仁应逐渐膨胀,高出槽面。
60.二杠、大挺、三岔(P224):仅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称为二杠;主枝习称“大挺”;具二个侧枝者习称“三岔”。
61.单门、莲花、三岔(P224):仅有一个侧枝的马鹿茸,称为单门;具二个侧枝者习称“莲花”;具三个侧枝者习称“三岔”。
62.珍珠盘(P225):鹿角基部有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
63.骨钉(P225):鹿角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角尖平滑,中下部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
以下内容为了解部分:64.子实体:又叫子座,系真菌中能产生孢子的菌丝体,如灵芝、香菇、蘑菇等。
65.子座:指能够容纳子实体的座垫。
66.菌核:真菌的菌丝组成的坚硬的休眠体,包括营养菌丝和能育菌丝,如猪苓、茯苓。
67.黄马褂(P67):存在与红参表面的黄褐色的斑纹。
68.齿轮纹:指羚羊角基部横切面周围呈锯齿状的凹凸。
69.合把:指羚羊角通体如玉,有10~20个隆起的环脊环绕,其光滑自然,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有舒适感,习称“合把”70.羚羊塞:指羚羊角下半段内有骨塞,长圆锥形,与外面的角质层密合,习称“羚羊塞”。
71.连珠斑:蕲蛇腹部鳞片灰白色,杂有黑色类圆形的斑块。
72.佛指甲:指蕲蛇尾端的一枚三角形深灰色的角状鳞片。
73.方胜纹:指蕲蛇背部中央共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的大斑纹,习称“方胜纹”。
74.龙头虎口、翘鼻头:蕲蛇头盘中央,呈扁平三角形,吻端上翘,称“翘鼻头”;口较宽大,习称“龙头虎口”。
75.血板、烫板:乌龟捕捉后杀死,除去筋肉,取腹、背甲直接晒干,因留有血迹,故称“血板”,习惯认为血板质量较佳;如用开水烫死后再除去筋肉,取腹、背甲直接晒干,则称“烫板”,其表面无光泽,皮多已脱落或有脱皮痕迹。
76.马头蛇尾瓦楞身(P1):描述海马头似马头,全身有似瓦楞子的节纹,尾部渐细向内卷曲似蛇的特征。
77.白颈(P1):广地龙体部前端有一条类白色或肉白色的环带(生殖环带),习称“白颈“。
土地龙生殖环带多不明显。
78.朱宝砂(P229):呈细小片块状,色红明亮,触之不染手的朱砂。
79.镜面砂(P229):呈不规则薄片状,边缘不整齐,色红鲜艳,光亮如镜的朱砂。
80.豆瓣砂(P229):呈较大块状,色暗红,质重不易碎的朱砂。
81.碎砂(P229):呈细小颗粒或粉末,色红明亮的朱砂。
82.明雄(雄黄精)(P230):颜色鲜艳,半透明有光泽的雄黄。
83.天字雄黄(P230):块较大,外表橙红色,表面有橙黄色粉末,质脆的雄黄。
84.地字雄黄(P230):呈块状或颗粒状,较小,色红透熟的雄黄。
85.钉头(P232):赭石的其中一个表面的圆形乳头状突起。
86.血珀(P232):呈不规则块状,颗粒状,表面血红色的琥珀。
名词解释:生药: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
从广义上说,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的中药材、草药、民族药材和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道地药材: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基源(来源,origin,source):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称、学名和药用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