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苦乐离开四种境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苦乐离开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

身乐心乐;

第二种境界

身苦心乐;

第三种境界

身乐心苦;

第四种境界

身苦心苦。

身苦身乐,众人皆见;心苦心乐,唯己自知。

一个人能够在某个时刻降生到地球的某个角落,是因为有一对生活在地球某个角落的男女,正好在那个时刻,把他带到人间。毫无疑问,这对男女就是这个人的生身父母。

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热爱生命,首先就应该热爱父母。因为没有父母,你就不可能获得生命。同理,如果一个人舍弃了自己的父母,就等于舍弃了自己获得新生的机会。

死亡并不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每个人的死亡归根结底都可以找到某种原因。

有的人是被别人害死的,有的人是病死的,有的人是自杀死的,有的人是因为自然灾害死的,还有的人是因为瘟疫死的……

当然,造成不同人死亡的原因可能有成千上万种,并不限于以上所列举的几种情况。

一个人被别人害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暴力、欺诈、意外事故、借高利贷、雇凶杀人、恶意陷害等,多的数不清。但是尽管导致死亡的方式有所不同,有一点却是相通的:那些被别人害死的人,之所以会在某个时刻死亡,是因为生存在地球某个角落里的某个人,正好在那一刻为了某种原因夺去了他的身命。

由此可见,少跟别人结怨,是延年益寿、避免死亡的好方法。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你与别人结下的怨仇,很可能就会成为这个人在某个时刻害死你理由。

一个医术高明的人,能够医治别人的身体疾病,但却无法医治别人的心灵疾病。其中的问题,不是在于医术的高低,而是在于:一个人的身体是可见可知的,而一个人的心却是无影无形,不可捉摸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每个人只能看到别人的“身”,却看到别人的“心”。

有的人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言语、行为、表情、神态等种种表现,来了解别人的心。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论一个人言语、行为、表情、神态等究竟是逢场作戏,还是发自内心,但就其本质而言,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听到或看到别人的言语、行为、表情、神态等种种表现,是因为我们能够看到这个人的身体在动(嘴动、四肢动、脸部的肌肉动,体内的器

官动),而不是因为我们能够看到这个人的“心”在动。

如果一个人的身体不动,我们还能听到或看到他的言语、行为、表情、神态等种种表现,是不可思议的。即使出现这种情况,恐怕我们也不会将他当成“同类的人”来看待。

既然一个人看不到别人的心,为什么我们还会认为别人有“心”呢?那是因为:这个人认为自己有“心”——这个“心”不但能产生丰富的思想与情感,而且还能支配着他身体的所有活动。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为别人的“身体活动”赋予思想和情感,然后又将这些思想和情感妄称为别人的心灵感受,是自欺欺人的行为。因为这些所谓的“别人的心”,只不过是你自己心灵的“改头换面”而已。

由此可见,只能看到别人心灵的邪恶,却看不到自己心灵的阴暗,是不对的。因为别人的心你是看不到的;你能看到你自己的“心”。同理,如果出了问题,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也是于事无补的,因为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出在“别人身上“,而是出在“你的心里”。

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一个人要想彻底治好自己的心病,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别人爱莫能助。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为房子、车子、女人、孩子、宠物、欲望、嗜好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东西“花”钱。

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终其整个一生,真正能够让他赚到钱、真正能够给他钱的东西,却只有一种,那就是他的同类:人。

关于这一点,道理很简单。被一个人当成“钱”来使用的东西,并不是“万能的”,就其本质而言,只不过是一种只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中进行普遍流通的物品而已。如果说的更直白一点,那就是:只有“人”的手里,才有“人用的钱”。其它非人的一切,之所以能够变现成“人用的钱”,是因为有“人”愿意为它们“付钱”。如果没有“人”愿意为“它们”付钱,它们就只是一种普通的物品而已,永远都不会变成“人用的钱”。

懂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会让你明白,无论你在人生的舞台中扮演什么角色,做什么事情,你赚钱的方式就其本质而言只有一种:那就是服务于“人”。

之一:《学佛与做人》

学佛从做人开始。

佛教认为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勤奋学习而拥有知识;因为努力工作而获得财富;因为良好的处世态度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善行还是恶性,根源都在于我们的心。通常,我们判定罪行只是那些已经付诸实施的行动,但在佛教的十恶行中,将我们的贪心、嗔恨心和邪见也纳入犯罪范畴。只要我们生起一念贪心或嗔心,同样也属于恶性。即使这些贪心或嗔心没有具体伤害到他人,但至少会伤害到我们自己,使我们的内心受到污染。

我们起贪心的时候,就是在给生命中贪的种子浇水,是在助长贪的力量,而

这种力量又会形成出贪吝啬;我们贪著地位,会表现出阿谀奉承;我们贪著虚荣,会表现出自赞毁他。正是这一切,污染着我们的心灵,腐蚀着我们的人格。而我们起嗔心的时候,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所谓修身养性,一方面是要求我们有效地约束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方面要求我们不断地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因为所有不良习惯都是来自无始以来的积累,只有从思想上根除它,才能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洗礼,从而成为众善必备的有德之人。

之二:《人生佛学的思考》

佛法是人生智慧,是生活艺术。

在佛教的教义中,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原则,认为命运由人类自身而非神衹决定,并由此提出业力说。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各人的天赋秉性、福德因缘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正是业力使然。所谓业力,又由各人行为构成。生命是无尽的延续,今生命运取决于过去行为,当下行为又决定未来命运。行善或作恶,直接导致了生命现象的差异。

佛教提出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何不同呢?人文主义思想认为,人是自己的主人,也是世界的主人,可以根据人类所需随意改造世界,使其提供更多的服务。而佛教认为,人类虽是自己的主人,但世界却不仅是人类的,也是其他生物的。一切众生皆有独立生存的力,谁也不隶属于谁。

在(人生)来去途中,并非一无所有,伴随我们的,正是无始以来造作的业力。我们做每件事,结果不只是外在的成败,更会在内心留下各种影象。

人们作一项投资时,必然会考量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成本包括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但还有一点最重要,可能再精明的商家也不曾考虑到,那便是心力的参与。

人生最重要的,在于生命自身而非生命之外。财产和地位是暂时的,我们所拥有的生命素质,却有着恒久的影响力。

生命源于无尽的积累,我们想什么、做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佛教所说的智慧,不是世间有限的知识,而是透视人生真相的能力,也是穿透烦恼痛苦的能力。

佛教所说的慈悲,也不同世人充满分别的爱,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使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对方需要就给与。同体大悲,是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佛法所提倡的现世乐,从世间的层面来说就是“种善因得乐果”,通过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获得人生幸福。

之三:《佛教怎么看世界》

学佛与不学佛的区别在哪里呢?也就是在于心。建立信仰,首先在于思的认识和认同。

我们可以逃避环境,可以逃避人际关系,但无法逃避自己的心灵。如果我们心中有烦恼,无论换作什么样的环境,烦恼还是不能摆脱。直面人生,也就是直面我们的心灵,因为受苦和乐受都来自心的感受,来自于心的认识。

学佛就是要从培养健康的心灵着手,这才是追求幸福的根本。因为我们这个世界不是唯物的世界,而是唯识的世界。所以,在人生中起主导作用的,正是我们的心灵。

之四:《心灵环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