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实现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及实现途径
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黄丽媛刘占才李立勋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养性、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圣外王,中国传统教育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界定,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关系的基础上,力图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的发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内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教育价值;实现途径
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孺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从字面含义上说,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文化的民族性、国度性决定了在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中,都有根植于本民族沃壤中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成长起来、经过千百年封建社会积淀起来的长期流传的观念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所有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其内涵同样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作出精辟地概括和总结,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
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的关系
何为文化?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石中英教授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就是在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并通过人们的各种活动而表现和传承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符号、知识系统的整体。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基础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变现时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符号以及知识系统。究其文化与教育的关系,《辞海》为“文化”做了这样一条注释: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南宋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教育即文化,文化即教育。“教育”与“文化”词源上的同义性,反映了教育与文化关系的密切性。在中文中,“文化”一词由“人文化成”简化而来。文化,其基本含义是通过文治教化把人培养成有教养人的过程,即“教化”的意思。教育是属于文化范畴的,教育本身是起源于文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追根溯源,自从进入奴隶社会,中国的传统原典文化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周公所著的《易经》,算是中华文化早期的代表作。春秋战国时期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化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此时社会“礼崩乐坏”,战乱频繁,但是当时以孔子、老子和墨子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办大量的私学,来宣扬自己学派的思想和治国安邦之道。当时许多学派相互之间的争辩促成了中国历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也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到了西汉时期,董仲舒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自此之后,儒家经典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兼容其它各家文化精华的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和传承了几千年,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封建社会,而且传至日本、朝鲜等东方国家,甚至对于现当代的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社会发展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传统文化并非是一种闭塞僵化的文化,而是一种开放的、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和”的文化,儒家文化在得到自身发展和传承的同时,注重和其它学派交流融合,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三大思想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援道入儒,促进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到了宋朝之后,儒家文化又积极吸纳佛家的思想,援释入儒,形成了宋明理学,使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更加具有思辨的哲学特色;近代的西学
东渐,西方文化强势地进入到中国,面对如此汹涌的文化侵略,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吞噬,而是与之相交融,形成了新儒学,以旺盛的生命力发展着。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与教育的密切关系使得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传统伦理本位道德教育就成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注重“天人合一”、“文以载道”、“以义导利”、“知行合一”、“内圣外王”、“师道尊严”这些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道出了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道德修养过程中体悟到的做人和为人处世的真谛所在,这些道德智慧和哲学思想不仅仅是中华民族文化之奇葩,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
中国的传统教育既不同于西方的基督教宗教教育,也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教育,而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思孟学派为主导,以关注一种人们思想行为规范的伦理道德教育。自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思想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开始注重用儒家思想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通过修身养性来使人的精神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传统教育分为小学(也称为“蒙学”)和大学两种,小学教育的主要职责是教给孩子洒扫、礼仪应退之节,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而中国传统的大学教育目的是培养内圣外王的治国、平天下之才,而所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儒家的传世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我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黄济教授把“价值”定义为事物对于人的有用性。而人是最经济的动物,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当人们在思考和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是受到某种价值观的支配,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不是价值无涉的。那么,在新时期,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学习国学,如何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得以传承,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教育来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使人们形成高尚的价值观,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新时期亟需深入探讨的一系列的课题。
自从五四运动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与国际交流的增多,外国的一些价值观念、文化和教育思想通过种种途径进入到中国,特别是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以及后现代哲学思潮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虽然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之中、在新世纪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不会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潘晓”们的关于人生之路越走越窄的困惑,但是当代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在面临多元的文化特别是多元的价值观念选择的时候,感到迷茫、彷徨、不知所措,把握不住中国文化之根,思想之源,未来的前进之路。做出选择是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情,但是同样也是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做的事情,那么在这种迷茫和困惑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中,人们应该何去何从呢?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文化的价值性就极大地凸现出来:《易经》教育我们应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要以一种积极入世的心态来服务于国家,有益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