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新加坡河城市沿河地区更新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河途径市区12座桥,两岸有诸多的历史、 经济与社会文化都是沿着这条河流发展而来的。
区位概况 Location
发展wenku.baidu.com
自从英国殖民者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于1819年在新加坡河口登陆之后,河流两岸就逐
渐发展成新加坡的商贸中心。在莱佛士的免税政策下,设
于河口的商港吸引了无数商船,货仓和商店鳞次栉比,盛
发展历程 Development History
卫星图与地图中的新加坡河(上图淡黄色区域)流经之处 皆为新加坡闹市
早期新加坡河
改造动机
因素
表现
政治 因素
政治因素从1959年新加坡实施自治,到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实现 独立,再到跃身“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政府的施政自由度和
执行力逐步提高,使其有足够能力制定和执行河流改造计划。
改造 Reform
传统的南洋商住民居与CBD天际线相映成趣
改造成果
保存空间尺度 在严格的规划空间控制之下,沿河的传统小尺度街区 被较好地保存下来,大多数沿河街区都小于150米×150米 。这种以人为尺度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渗透性和可达性, 提高了人流到达沿河步道的便捷性,强化了沿河区域的公 共活动强度,更使点缀其中的商业街区有效聚拢人气、提 升经济效益。
从70年代开始,新加坡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的局面,
经济 因素
逐步过渡到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80年代初开 始,新加坡加速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使新加坡河的排污、货运压力大大降低,
有资本发展旅游观光
社会 因素
航运价值、工业价值的降低,加速了新加坡河沿岸社区的衰落,高 素质居民外移而低素质居民大量进驻,引发不少治安问题,迫使政
改造 Reform
驳船码头与克拉码头邻近的小尺度街区
改造成果
人车分流,利便社群 沿河交通采取“行人近河”、“慢速代步”策略,使 步行系统分布于离河最近的区域,而机动车系统则围绕于 行人活动区域的外围,同时布置公共汽车站、游船码头, 提供人力车、水上观光、水上Taxi、船只租赁服务,大力 发展公共交通以舒缓日益增长的客流压力。此举不但为游 客提供多元化的出行选择,也保护了传统文化,扩大本地 弱势社群的就业机会。
府重视
环境 因素
发黑发臭的河水、破旧不堪的建筑、密集居住的低收入居民,对新 加坡的国家形象构成负面影响;6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决心以 “花园城市”的理念设计城市,带动新加坡河的绿化、净化整治
改造 Reform
改造成果
整合区域价值 以旅游产业为主线,通过对全流域的准确定位,将散 布于两岸的各类景点串连到新加坡河上,达到城市更新、 河流净化、旅游化改造同步实现的效果。一方面治理新加 坡河的水质,使其达到观赏水标准,新建兼具观光和通行 功能的滨水步道,布置绿地广场、环境灯光和绿化小品, 极大美化环境。另一方面,对沿河历史建筑依照原貌进行 修复,按商业服务的功能要求全面更新内部配置。改造后 的新加坡河沿岸,历史建筑焕然一新,但传统风貌却依旧 浓郁,CBD的摩天大楼建筑群作为背景和城市天际线,与 传统的商住民居形成强烈视觉对比与时空呼应。
引子 PREFACE
丑小鸭到白天鹅:新加坡河 的传奇
在圣经里,河流代表着生命创 造者的精神,并赐予我们生命的力量 。新加坡河的传奇故事正是对这一古 老语言的经典演绎。
引子 PREFACE
概况
新加坡河(Singapore River)是新加坡的主要河流 之一,是一条海水冲涌出来的河,几乎贯穿新加坡的 东西,总长约11千米。河流从新加坡的中央商业区源 起,自西向东南注入新加坡海峡。出口就是新加坡海 港,并且面向印尼群岛。
极一时。 然而,随着新加坡河交通量与日俱增,河道受到严重
污染。1977年,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发起清理运动,推 行包括发展排水系统、安顿沿岸贫民、清理河床垃圾、修 建周边道路、配置文娱设施等一系列措施。经过10年的努 力,河道清理的计划圆满成功,水体污染程度被控制在安 全水平,海洋生物也重返河流之中。1990年代初期,新加 坡重建局对新加坡河沿岸滨水地带,主要是驳船码头和克 拉码头,进行全面整治。1992年起,重建局开展新加坡河 滨河步道工程,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古建筑群的 维修更新与为商业发展提供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如今,新 加坡河沿岸拥有12座风格各异的桥梁、大量反映新加坡发 展史的南洋风格建筑以及众多标志性建筑(如鱼尾狮公园 、莱佛士登岸遗址、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奥马清真寺、 保赤宫、驳船码头、克拉码头等);各式游船日夜穿梭于 新加坡河,载着游客欣赏沿河美景、了解新加坡历史;许多 水上活动,如赛龙舟,每年也都会在新加坡河上举行。
改造 Reform
罗拔申码头与克拉码头
规划依据
宏观经济结构变迁:新加坡经济从运输贸易为主导转变为工业型经济,而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发展的明星, 成为众多国家旅游的地方。 周边地区的功能变化:新加坡河横贯市中心区,周边地区多为金融与 政府办公区。 自身资源: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河边诸多有纪念意义的 建筑。 交通情况:河运枢纽、公交与地铁均能抵达附近地区,新 建的地下隧道。 相关配套:林荫道长6公里(两岸各3公里),宽10到15公尺,露天餐厅和小吃部等。
规划依据 Planning basis
改造 Reform
滨水步道和游船码头
改造成果
围合感和多样性 新加坡河的河滨步道并未设置宽敞的绿化带,而是借 助建筑与河流之间的短距离,营造紧凑的场所围合感。为 了提供更多的餐饮和文娱活动空间,河岸的景观设计以硬 质铺地为主,以树列、花圃作为不同功能区的间隔和缓冲 带。因应炎热多雨的气候,沿河商铺外设置了门廊供户外 餐饮设施使用。除了公共空间的围合感,新加坡河的景观 改造还具有多样性:例如,位于河流上游的罗拔申码头区 (Robertson Quay),多分布住宅和酒店,改造时注重私 密性和宁静的氛围,主要利用绿化缓冲带分隔步道和餐饮 客流。而中下游的驳船码头区和克拉码头区人流量大,只 通过户外家具来划分区域,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 主客交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