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第一课时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与地震波的关系;
2、了解地球具有的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能准确说明地震波传播特点;
2、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
观和正确的环境观;
2、培养热爱探索科学的精神。
二.预习指导:
1、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及划分依据;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征;
2、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及划分依据;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
要特征。
3、注意事项:注意地壳与岩石圈的差别
三、学习策略:
1、收集信息渠道:教材、地图册、学案资料
2、解决问题方法:图表阅读与运用、对比法
四、预习体会:
钻探技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四川,首要用途是找水喝,其次作用是找盐吃。堪称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科学钻探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DS鄄DP)。它与“人类登月计划”被誉为人类在20世纪60年代的两大壮举。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实施了庞大的大陆科学深钻工程,其科拉超深钻孔深达12262米,为当今世界最深的超深孔,并已成为世界第一个深部实验室。“地球”号在2019年7月正式交付给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旗下的“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从2019年3月16日开始,它将进行多次海上试航,之后,它将驶往距离名古屋海岸200公里处的太平洋海域,这里水深2500米,从海底算起地壳深约5000米,是地壳相对较薄的地方,也是人类深入地幔的最佳通道。据专家预测,从这里钻透地壳到达地幔,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而这一年的钻探费用又将高达50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6.7亿元)。“地球”号是专门为一支有多年经验的科研探险队建造的,科学家希望通过它能对地幔有更多了解,弄明白为什么通常平稳运动的构造板块会突然锁定,引发地震和海啸。
温泉(hot spring)是泉水的一种,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高于环境年平均温5℃,或华氏10℉以上。温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火山活动过的死火山地形区,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此类热源之热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
层,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份会沸腾为蒸气,多为硫酸盐泉。二则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
火山喷发(volcanic eruption)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成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成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成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
地震波:英文seismic wave.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
可见,地震并非一无是处。地球内部圈层研究者就亲切地称地震为“照亮地球内部结构的一盏明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五、知识梳理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注: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当物体某部分突然受力时,该处将产生弹性变形,并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使整个物体产生弹性变形,这种波称为弹性波。
2、不连续面
(1)定义:在地下一定深度处,地震波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即传播速度突然变化或者变慢甚至消失而不连续,它是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的分界面,因而又叫界面。
(2)主要的不连续界面及其分布(图1-4-1)
注:
常温下是固体的纯净物在一定温度下达到熔点变成液态物质,且此液态物质有液体的某些物理性质,那么这种新的状态叫作该物质的熔融状态。例如:单质铝达到熔点660.37度时,成为液态铝。固体氯化钠达到熔点800.7度时,变成液态氯化钠。
3地球内部圈层
(1)地壳
(2)地幔
注:
软流层:指上地幔上部80—400千米之间的一个薄层。这里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
衰变生热,
温度很高,使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发生熔融流动的结果。
该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为软流圈。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有坚硬的岩石组成,所以合称为岩石圈。
(3)地核
六、课堂探究
主题: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读课本P24 图1-4-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2)在地下两个不连续面处,地震波的波速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一般随深度增加,但又不是匀速增加,在某些深度处发生突然变化。地震波在此突然加速或减速(纵波减速时,横波甚至会消失)。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作不连续面。
莫霍洛维奇在研究1909年的一次地震时发现,某些地震波到达观测站比预计的快。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从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4.2km/s突然增至4.4km/s。其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平均深度为17km。根据分析,1910年莫霍洛维奇提出地球有内外层之分。他指的内外层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幔和地壳。而地壳与地幔的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