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韵正_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唐韵正》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 《唐韵正》是顾炎武《音学五书》中卷帙最多的一部,同时也是他用功最勤的一部。
后世学者一般将它看作是《诗本音》的详细注解。
《唐韵正》中,顾炎武以广博、翔实的考证材料,科学的古韵研究方法,逐字考证了《唐韵》中字的古音,据今韵以求《唐韵》,离析《唐韵》以求周秦古韵,分古韵为十部。
他的古韵研究及其成果,开有清一代古韵研究之先河,奠定了他清代古音学研究的开山祖师的地位。
一、离析《唐韵》以求古韵的方法奠定了古韵研究的基础
真正的古音研究,最早可以上溯到宋代的吴棫,《韵补》是他古韵研究的代表作。
吴棫分古韵为九部,在古音研究上有创始之功。
但由于他古韵研究过于讲求通和转,使得他的古韵分部过于粗疏,九部的概念也不明确,而且在个别字所在的韵部归类上往往出韵,不合先秦古音实际。
后来郑庠著《古音辨》,分古韵为六部,较之吴棫,系统性增强,但仍然不免出韵。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只是把后代韵书中的韵部简单的合并起来,“专能就《唐韵》求其合,不能析《唐韵》求其分”,①仅仅是对《唐韵》作简单的合并,没有认识到古今音发展演变过程中应该有分有合。
后来明代的陈第著《毛诗古音考》,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语音发展的时地观念,并对个别字的古音进行考证,方法上既有本证,又列旁证。
但陈氏考证的范围仅限于个别字的考证,并未将个别字的考证概括起来进行系统的考察,所以没有对古韵进行系统的归部。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继承前代学者古音研究的成果与方法,明确提出就《唐韵》以求古音的科学论断,首创了研究古韵的离析之法。
他认为古今韵有别,不能仅仅简单地采用归并《唐韵》韵部的方法,而是要进一步突破《唐韵》拘束,做到就《唐韵》而求其分。
古韵研究本来就应该有分有合,合者分之,分者合之,这样才符合语音发展的实际,他将这一方法运用在《唐韵正》对古韵及其演变的考证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从《唐韵》出发,离析《唐韵》以求古韵,这是顾炎武在古韵研究上的前所未有的一大创举。
他在自己的音韵学著作《音学五书》之一——《唐韵正》中,对《唐韵》的上平声四支韵、下平声九麻韵、十二庚韵、十八尤韵及其对应的上去声韵以及入声的屋沃觉药铎麦昔锡等八韵,逐字考证,然后进行离析,有的析①江有诰《音学十书》之《诗经韵读·凡例》第19页。
为两韵,有的析为三韵,尤其支麻庚尤四韵的离析,除个别字的归部上还存在问题外,结论基本正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认同和继承。
现以江永为例,简单的对此予以说明。
我们知道,江永的古韵研究直接继承了顾炎武的研究成果,他在顾氏古韵十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古韵为十三部。
其中与顾氏不同的是:从顾氏第三部鱼虞模侯麻之半中分出侯韵,再从顾氏第五部萧宵肴豪幽尤之半中分出幽韵,将它们合为一部独立开来是为自己的十一部;分顾氏第四部为两部,真元分立;分顾氏第十部为两部,侵覃分立。
在古韵研究上,江永之所以能比顾炎武再进一步后出转精,除了他精于等韵审音之学外,江永能在顾炎武的研究的基础上,借鉴顾炎武的离析《唐韵》的方法,更多的离析《唐韵》,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具体体现为:江永分虞韵为两部,以“虞娱吁盱訏夫膚”等字入第三部(鱼部),以“愚隅芻濡株殳渝榆愉驱趋蒌孚枢姝蹰驹”等字入第十一部(幽部)。
江永分先韵为两部,以“先千天坚贤田阗年颠巅渊玄”等字入第四部(真部),以“肩”等字入第五部(元部)。
江永分覃盐三韵各为两部,以覃韵的“骖男南湛眈”、谈韵的“三”字、盐韵的“綅”字入第十二部(侵部);以覃韵的“涵”字、谈韵的“谈淡餤甘蓝”等字、盐韵的“詹瞻袴”等字入第十三部(谈部)。
①可以看出,江永古韵之所以能比顾炎武多出三部,主要在于他能继承顾氏的科学的离析《唐韵》的方法,更多的离析《唐韵》。
江永以后,清代的古音学家研究古韵,大都能从二百零六韵出发,离析《唐韵》,他们的古韵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足见顾氏在古韵研究中创立的离析之法的深远影响,从另一角度也可以说是体现了《唐韵正》一书在古音研究史上的地位。
以《唐韵》为基础,离析《唐韵》以求古韵的方法,是顾炎武对古韵研究的一大贡献。
后来的古音研究者大都继承了顾氏的这一科学方法,广泛运用于古音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使得古韵研究逐步趋于严密化、系统化。
二、对个别字所在韵部演变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借鉴
顾炎武在《唐韵正》中,不仅以翔实的韵文材料、《说文》谐声材料、经传异文材料以及《广韵》又音等材料,基本考证出了上古韵的分部情况。
同时,他还对个别字乃至某一类字所在韵部的历史演变也进行了考证,体现出顾炎武古音研究中的系统性观念。
①王力《清代古音学》第35-36页。
在《唐韵正》中,顾氏先后探讨了古韵歌部支韵字、鱼部麻韵字、阳部庚韵字、之部尤韵字等在先秦两汉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演变,大体上勾勒出了这四小韵字的演变轨迹,对比后人研究成果,顾炎武对这几类字所在韵部的历史演变的考证大体与之相合,结论基本正确。
这为我们了解这几类字在不同时期的语音状况乃至探求各个时期的汉语系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顾炎武还对个别字所在韵部的历史演变也作出了大量的考证。
顾炎武在《唐韵正》中,先后分析、考证了“風”、“西”、“能”、“等”、“牝”等字演变线索,与今人研究成果相比,结论基本相近。
更重要的是,顾氏在考证这些字所在韵部的历史演变时所运用的考证方法,诸如,顾炎武在考证“風”字时采用方音印证的方法,考证“西”字时参考不同时期经传异文的方法,考证“能”字时从辞书和文人误用谐声对字音影响的角度探求音变的方法,考证“牝”字时参考社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的方法,考证“等”字时不株守经典大胆的怀疑精神等,都为我们探求汉语韵部的历史演变,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和参考,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古今韵的演变拓宽了视野。
结 语
《唐韵正》是顾炎武《音学五书》中卷帙最大,也是他用功最勤的一部书,这部书充分体现了顾炎武的古音学思想。
其离析唐韵以求古韵的科学方法、对古韵历史演变的着力探索,都对后来的古韵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文主要介绍了《唐韵正》命名的原因以及《唐韵正》与其他四书的关系;详细地阐述和介绍全书的体例;在认真标点全文、仔细搜集顾炎武在古韵演变方面材料的基础上,对比前人古韵演变研究方面的成果,分析并探讨了顾炎武对个别字乃至一韵字在古韵历史演变上取得的成就、方法上的创新以及对后来古韵演变研究的影响;论文还对《唐韵正》一书的成就与缺憾以及它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作了阐述。
论文总体上达到了最初设想和目标,但由于本人在能力、学术视野以及知识储备的不足,论文还存在一些缺憾,需要自己以后再做努力。
论文的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唐韵正》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
2、在详细地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顾炎武对个别字的古韵历史演变研究及其在方法上的贡献。
3、比较客观地评价了顾炎武《唐韵正》的成就与缺憾,阐述了《唐韵正》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
论文还存在以下不足:
1、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对材料的处理和挖掘有些粗疏,研究方法单调,使得论文表述上不太准确、严密。
2、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钻研思考多,但在观点创新上还有所欠缺;
3、由于学术视野的局限,整篇论文稍显单薄。
本论文对顾炎武《唐韵正》一书的研究大体上还处于入门阶段,通过搜集材料和论文写作,本人对顾炎武古音研究成果和方法有了初步了解,这也为日后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
本人将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主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顾炎武在古韵研究方面的影响。
大体设想是:在全面理解、掌握顾炎武古韵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章炳麟等人的古韵研究成果,从中分析探讨顾炎武对后人研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