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在人类学视野下的呈现(人类进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寻根文学在人类学视野下的呈现

摘要:

对世界有代表性的“寻根”文学研究,不难发现“文化寻根”意识贯穿作品始终。而对这种寻根意识的探究,前人便有了很好的概括: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从对“寻根”文学作品的研究分析来看,这些方面并非绝对分开,许多作品是综合表达了“寻根”的意义。而中国的“寻根派”文学主张就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关键词:

寻根文学、魔幻现实与黑色幽默、文化人类学

一、引言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委员会授奖词称,“他的魔幻现实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与当下”。消息传出,国人振奋。一夜之间,莫言成为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作家,个人商业价值暴增,创作手稿飙升百万,作品洛阳纸贵。搜索莫言的作品,无论是被翻拍成经典的《红高粱》,还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都渗透着浓郁的中国农村的乡土气息。而同时,莫言也是中国寻根文学的一位代表人物。对寻根文学的初步研究,既能了解到文学与传统的关系,又能初窥到中国人对“根”文化的理解。

二、文学与人类学的关系

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不是简单单一研究人类的科学。人类学所涵盖的范围极广,而当代人类学通常划分为四大分支:文化人类学(也称为社会人类学)、考古学、语言人类学、生物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在英国以及许多欧洲的大学,这些分支往往安置在不同科系,且被视为不同的学科。对于文学的研究,从本质来看也就是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其研究的对象即是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从而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以期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看,对寻根文学的研究也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课题。两者关系密不

可分,对寻根文学的研究从某种程度来看就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一种研究,其现实意义就在于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对人类进程的影响。

三、中国的寻根文学

1、寻根文学的定义

寻根文学,就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2、寻根文学兴起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1)国内因素

改革开放的进行使中国的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腾飞。也正是在在这样经济腾飞,对外开放深入的背景下,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寻根文学技术一起进入中国。面对西方先进思潮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国的知识分子陷入了困惑之中。

在这样的思想冲击下,呈现了两种主流观点。一部分人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他们将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但另一部分则认为“现代化”不是单纯的模仿,各国“现代化”因其不同的政治环境、文化传统应该呈现具有本国特色。而尤其在文化模式上,是不应该相同的。

由此,在西方“现代化”冲击与自身传统文化间形成了一种对抗。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80年代在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在这样一场寻根文学思潮之中,知青作家担任了主要角色。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利用起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并透过这种生活经验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但这样丰富的农村体验,或是说近距离的接触并非代表他们是生活在传统民风民俗中的一类土著。相反,他们大多数是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可是当现代主义的方法直接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批评以后,他们不得不改用民族的包装来含蓄的表达正在形成中的现代意识。所以,这种文化寻根并不是一种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

正是在这种对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这类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

创造。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才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寻根文学在中国悄然兴起。

(2)国际因素

不仅国内文坛掀起大讨论思潮,欧美的传统“寻根”潮流也在深刻的影响着国内作家。

这股潮流之中,以阐扬印第安文化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苏联民族作家对异域民风的描写,以及日本川端康成具有东方风味的现代小说为代表。

中国的“寻根”作家正是从马尔克斯充满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文学走向世界的希望,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的“寻根”,是为了与世界对话。他们认为,只有真正完成了"寻根",才能找到自己国家的独特文学样式、风格,从而立足于世界文坛。

这股欧美文化潮流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的同时,也渗透了强烈的现代意识,这样的作品既富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融合了现代感的创作倾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的经验和有效的鼓励。

所以说中国的“寻根文学”从本质来看,其实是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的一种融合。而在这种融合之中,欧美的“寻根”文学又对其产生了巨大影响。某种程度看来,这种文学思潮的兴起与传播,也是欧美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深刻影响。在这里,“文学的无国界”背后透露的是世界化背景下,多种文化的交融。

四、欧美“寻根文学”的历史传统

1、美国式“幽默文学”

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美国人总向世人呈现出他们无比“乐观”的一面。无论是卓别林的黑白影片还是马克吐温、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幽默都是其实必不可少的元素。美国短短的文学历史却诞生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学传统——“黑色幽默”文化。

而所谓的“黑色幽默”,就是指的是在荒谬、丑恶、残酷等一切“黑色”的东西中,看出他们的喜剧性,以幽默的手法抒发反对现存社会秩序、道德标准、暴力、非正义、屠杀等现象,并且以一种冷漠的、逗笑的、无可奈何嘲讽和自我嘲讽的态度对待他们。

“黑色幽默”文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美国,并没有忘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他们心灵中造成的震动,对纳粹集中营、原子弹记忆犹新,许多人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又由于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使人们始终处于战争的阴云之下。再加之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以及盗窃、凶杀和色情的泛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使人们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望,感到世界的冷漠和社会存在的荒谬。于是人们开始对“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