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室内热环境

合集下载

室内空气污染与防治第一章室内空气污染概述课件

室内空气污染与防治第一章室内空气污染概述课件
2003年,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随机抽检了使用不足半年的新车,发现70%的汽车车内有毒气体的浓度超过国 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北京市有关部门对100辆轿车抽检发现,其中90%存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广州中科环境检测中 心2005年对2000辆汽车车内空气质量检测,也发现有92.5%的车辆存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由中国科协工程学会联合会 汽车环境专业委员会组织发起的“首次汽车内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活动”,结果表明有93.82%的车内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 污染情况,存在有害物质甲醛超标的达23.4%;苯浓度超标的占75.1%;甲苯超标的更高达81.6%;二甲苯超标的有 24.5%;一氧化碳超标的为44.1%;二氧化碳超标的有4.9%;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超标也高达70.2%。中科国环环 境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分中心对2000 辆车进行检测,9215% 的车辆都存在空气质量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室 内环境检测中心在通过计量认证,取得CMA标志后,随即开始了汽车污染的有关的研究。2004 年2 月北京劳动保护研 究所室内环境检测中心,对52 辆新
我国每年建2亿平方米城市住宅,加上公建、农村建筑和工业建筑等逾8亿平方米,需要用大量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 料,尤其是装饰材料的品种和用量已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上海有45万套新房装修总量,这个200多亿元的庞大装修市场,污染如孪生般与装修相随。2002年上海市室内装饰质 检站抽查30户家庭,甲醛、苯和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超标率达92%。2004年9月1日,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抽查 10户家庭竟无一合格。上海市室内装饰质检站一负责人告诉记者,“基本上我们检测一家,一家就有问题。”2003年 12月,上海市工商局对上海市场上的内墙涂料、家庭厨房用橱柜、实木地板、强化木地板等6大类114种装饰装潢商品 进行了近几年来最大规模的质量抽查,结果发现总体合格率仅为58.8%。据上海建材行业协会8月统计显示,目前上海 市建材流通企业已超过7万家,实际经营面积在5000平米以上的约有100多家,其中知名度较高的就有30家。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实验综述报告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实验综述报告
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是生态利用, 生态恢复的周期越短越好。中国建筑科 学研究院徐伟研究员主持的国家“十一 五”科技支撑项目“中国地源热泵项目适 宜性评价”结题报告中,将夏热冬冷地区 包括我省绝大部分地区列为:办公建筑 单一型土壤源热泵系统一般适宜区,办 公建筑和居住建筑复合型土壤源热泵系 统较适宜区,其中评价的重要指标就是 生态的可恢复性。地下资源中,地下水资 源与土壤资源的优劣要进行专门的专业 评价是实验研究的重要内容。
作者简介: 张虎(1962-),男,安徽天长人,本科,学士,副 教授,实验师。专业方向:建筑室内热湿环境 控制技术。
基金项目: 安徽建筑大学开放实验室项目“多联风冷空 调系统性能测试平台”(2018kf04)
摘 要:文章分析提出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实验研究方向,结合国内外学者近年来研究动 态,分析提出采用解耦方式研究其实现技术是实验室的重要手段;分析提出能源的梯级 利用、生态利用是其实验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阐述了建筑室内热湿环境主要实验内 容和实验方法,该实验可作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开放。 关键词:热湿环境 ;解耦;实验;综述报告
解耦方式,单一边界处理舒适环境 7要 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室内环境舒适度评 价实验方案,如:单一的通风技术,单一 的降温方式去除显热,单一的除湿方式 去除潜热,单一改变维护结构构造提高 或降低物体的表面辐射温度,除非特别 情况,不采取耦和方式处理。如:安徽省 夏季的大部分时间是闷、热并存,但除了 极端气候外,温度基本处于人体可接受 的范围,处理方式采用单独将多余的湿 度去除,而不是将温度降至人体不适感 以下除湿,并浪费大量的降温能源。
通过热平衡试验,测试燃气锅炉系统
空调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和空调系统季 节能效比的测量,这是热平衡法所不具 备的。空气焓差法试验装置可以对空气 干、湿球温度、风量以及房间空调器的输 入功率等参数进行连续、频繁的采样测 量,其测试可再现性达 1%。

通信机房规范(20140814)

通信机房规范(20140814)

通信机房设计规范第一章环境条件第一节温、湿度及空气含尘浓度第1.1.1条主机房、基本工作间内的温、湿度必须满足通信设备设备的要求。

第1.1.2条通信设备机房内温、湿度应满足下列要求:一、开机时通信设备机房内的温、湿度,应符合表1.1.2-1的规定。

表1.1.2-1 开机时通信设备机房的温、湿度级别项目 A 级 B 级夏季冬季全年温度23 ±2 ℃20±2 18-2 8℃相对湿度45%-65% 40%-70% 温度变化率<5℃\h 并不得结露<10℃/h 并不得结露二、停机时通信设备机房内的温、湿度,应符合表1.1.2-2的规定表1.1. 2-2 停机时通信设备机房的温、湿度项目 A 级 B 级温度5-35℃5-35℃相对湿度40%-70% 20%-80% 温度变化率<5℃/h并不得结露<10℃/h并不得结露第1.1.3条开机时主机房的温、湿度应执行A级,基本工作间可根据设备要求按A、B两级执行,其它辅助房间应按工艺要求确定。

第1.1.4条记录介质库的温、湿度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常用记录介质库的温、湿度应与主机房相同;二、其它记录介质库的要求应按表1.1.4采用。

表1.1.4 记录介质库的温、湿度品种卡片纸带磁带磁盘长期保存已记录的未记录的已记录的未记录的温度5-40℃18-28℃0-40℃18-28℃0-40℃相对湿度30%-70% 40%-70% 20%-80% 20%-80% 磁场强度<3,200A/m<4,000A/m <3,200A/m <4,000A/m 第1.1.5条主机房内的空气含尘浓度,在表态条件下测试,每升空气中大于或等于0.5μm的尘粒数,应少于18,000粒。

第二节噪声、电磁干扰、振动及静电第1.2.1条主机房内的噪声,在通信设备系统停机条件下,在主操作员位置测量应小于68dB(A)。

第1.2.2条主机房内无线电干扰场强,在频率为0.15~1,000MHz时,不应大于126dB。

建筑物理教材作业答案

建筑物理教材作业答案

建筑物理(刘加平主编)第七讲作业:建筑围护结构与自然通风1、夏季组织通风的主要方式是()。

A.风压通风B.热压通风C.室内外温差D.自然通风。

2、建筑朝向偏转一定角度,使风向与建筑纵轴成()角度左右时,房屋间距应为前栋房屋高度H的0.7~1.1倍,属于最小间距。

A. 20°B. 30°C. 45°D. 60°3、从通风的角度来看,建筑群的平面布局以()较好。

A. 周边式B.行列式C. 斜列D.自由式4、对建筑自然通风的功能描述,A~D的选项,()是错误的?A. 健康通风B. 热舒适通风C. 降温通风D.提高相对湿度5、对于建筑的热压通风,其大小决定()。

A. 室内外空气温度差和进排气口高度差B.室外环境风速C.建筑物迎风面和背风面压力差 D.建筑的朝向6、夏季防热,白色屋顶面层在阳光作用下的表面温度,其最高温度可比黑色表面低()。

A. 5℃~10℃B. 15℃~20℃C. 20℃~25℃D. 25℃~30℃7、考虑朝阳的窗子冬季得热和夏季的防热需要,南向窗的窗墙比应控制在()。

A. 20%B. 25%C. 30 %D. 35 %第四讲(建筑保温)作业:1、在围护结构保温设计时,按()值将围护结构分成四类。

A.传热组RB.蓄热系数SC.导热系数λD. 热惰性指标D2、欲使房间内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快,围护结构的内表(或内侧),应采用()的材料。

A.导热系数小B.蓄热系数小C.热惰性大D.蓄热系数大3、某一采暖房间的外墙,传热系数为22/W m K ,其内表面换热系数为10/W m K ,室内、外空气温度差为25℃,如室内空气温度为18℃,则外墙内表面温度为()℃。

A.<10B.<13C. <15D.234、已知一砖墙(240mm)的传热系数为22/W m K ,为使该墙体单位面积的传热热组提高到21.0/m K W,欲增设导热系数0.04/W mK的保温层,这种保温层至少应为()厚。

建筑物理 第三版(柳孝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课后习题答案 1.1章

建筑物理 第三版(柳孝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课后习题答案 1.1章

建筑物理第三版(柳孝图)1.1章1.为什么从事建筑设计的技术人员需要学习热环境知识、研宄热环境问题?答:从事建筑设计的技术人员需要学习热环境知识、研究热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 室内热环境的品质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人体的健康。

营造相对舒适的室内热环境是建筑热工学的主要研宄目的之一。

(2) 只有掌握影响室内热环境的室外气候因素方面的知识,才能针对各地气候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宜的建筑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改善室内的热环境。

(3) 建筑热工学的知识,对提卨设计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节约能源消耗,降低采暖和空调费用,取得全而的技术经济效果,意义尤为明显。

2.人体有哪儿种散热方式?各受哪些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答:(1)人体散热方式的类型人体新陈代谢产热、对流换热、辐射散热、人体蒸发散热。

(2)制约人体散热方式的因素①人体新陈代谢产热主要决定于人体的新陈代谢率及对外作机械功的效率;②对流换热取决于着衣体和空气间的温度差、气流速度以及衣着的热物理性质;③辐射换热取决于两者的温度,辐射系数,相对位置以及人体的有效辐射而积:④人体的蒸发散热与空气流速、从皮肤表而经衣服到周围空气的水蒸气压力分布、衣服对蒸汽的渗透阻等因素有关。

3. 影响人体热舒适的物理参数有哪些?它们各自丨涉及哪些因素?答.•影响人体热舒适的物理参数有人体本身和室内热环境两个方而。

,其涉及的因素如下:(1) 人体本身包含人体新陈代谢率、皮〗庆平均温度、汗液蒸发率及所着衣服热阻四个因素。

(2) 室内热环境包含室内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气流速度、环境平均辐射温度四个因素。

4. 为什么人体达到了热平衡,并不一定就是热舒适?答:人体达到了热平衡但并不一定就是热舒适的主要原因有:(1) 人体达到热平衡只是达到热舒适的必要条件。

(2) 人体达到热平衡的公式为Aq=qm土qe土qr—qw,式中各项还受一些条件的影响,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变动,许多种不同的组合都可以满足上述热平衡方程,但人体的热感却可能有较大差异。

建筑热工学-1室内外热环境

建筑热工学-1室内外热环境

部位
冷点
热点
部位
冷点
热点
前额
5.5-8.0
鼻子
8.0
1.0
嘴唇
16.0-19.0
脸部其他部位 8.5-9.0
1.7
胸部
9.0-10.2
0.3
手背
7.4
0.5
手掌
1.0-5.0
0.4
手指背
7.0-9.0
1.7
手指肚
2.0-4.0
1.6
大腿
4.5-5.20.4腹部源自8.0-12.5小腿
4.3-5.7
后背
7.8
22
人体的能量代谢率 影响因素: 肌肉活动强度(主要因素) 环境温度(偏高、偏低都增加代谢率) 性别(男性高于女性) 年龄(少年高于老人) 神经紧张程度(紧张时代谢率高) 进食后时间的长短等(进食后代谢率增加,蛋白质代谢率高)
23
人体与外界的热交换 人体与外界的热交换形式:
▪ 对流换热 ▪ 辐射换热 ▪ 出汗蒸发 ▪ 呼吸散热
外层温度指皮肤表面到 10 mm 以内的部 分,通常包括皮肤,皮下脂肪和表层的 肌肉。皮肤温度与外界环境有关,日夜 有1℃以内的波动。
我国正常成年人的体温(℃)
平均量
变动范围
腋温
36.8
36.0~37.4
口温
37.2
36.7~37.7
肛温
37.5
36.9~37.9
19
垂直温差对人热舒适的影响 当受试者处于热中性状态时,头足温差仍然使人感到不舒适。
从人体热舒适考虑,单纯达到热平衡是不够的,∆q=0并不一定表示人体 处于舒适状态。还应当使人体与环境的各种方式换热量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据研究,在人体达到热平衡状态时,当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 辐射散热量占45%-50%、呼吸和有感觉蒸发散热量占25%-30%时(称为正常 比例散热),人体才能达到热舒适状态,这一条件则是人体热舒适的充分条件。

建筑物理笔记之欧阳生创编

建筑物理笔记之欧阳生创编

第一章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1.1 室内热环境Indoor Thermal and Humid Environment1.室内热湿环境构成要素及其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1)构成室内热湿环境的要素: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环境辐射温度。

(2)欲坚持人体稳定的体温,体内产热量应与环境失热量相平衡。

Δq =M±C±REΔq人体得失的热量Δq=36.5℃ 人体处于热平衡正常比例散热对流换热C占总散热量25%~30%辐射散热R占总散热量45%~50%呼吸和无感觉蒸发散热25%~30%Metabolic人体产热量(取决于机体活动剧烈水平)宁静状态的成年人95~115W/h重体力劳动成年人580~700W/h西方人base metabolic 64W/h→根据人的活动不合,代谢不合。

所以不合的功能空间设置,要根据满足的代谢需求不合进行适宜性设计。

Met代谢率=general work metabolic/基础代谢量Convection人体对流换热量(当人体概略与周围空气存在温差时的热交换值)E值小于零,散热,感到凉爽或寒冷;E值年夜于零,得热,感到炎热或温暖。

Radiation人体辐射换热量(人体概略与周围墙壁、顶棚、空中以及窗玻璃之间进行的)当人体概略温度高于周围概略温度时,辐射换热,失热,R 负;反之得热,R正。

Evaporation人体蒸发散热量未出汗,通过呼吸和无感觉的皮肤蒸发;年夜量出汗,随汗液蒸发E显著增加。

2.室内热湿环境的评价办法和标准最简便、最广泛应用的指标是室内空气温度。

(1)有效温度ET Effective Temperature包含因素有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气流速度。

新有效温度所谓ET*,就是相对湿度为50%的假想封闭环境中相同作用的温度。

该指标同时考虑了辐射、对流和蒸发三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受到了广泛的采取。

等新有效温度曲线如图所示。

(2)热感觉PMVPPD指标将两个人体参数列入考虑:人的活动量和衣着情况0.5~0.5 Index of Interior Heat Comfort服装热阻Icl是服装保温性能的一个指标,经常使用单位为m2·K/W 和clo,两者的关系为1clo= 0.155m2·K/W。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1、防火卷帘应具有火灾时靠自重自动关闭功能。 2、除规范的耐火极限要求。 3、需在火灾时自动降落的防火卷帘,应具有信号反 馈的功能。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章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商店建筑、展览建筑采用三级耐火等级建筑时,不 应超过 2 层;采用四级耐火等级建筑时,应为单层。营 业厅、展览厅设置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内时,应布置 在首层或二层;设置在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内时,应布 置在首层。
2、除医疗建筑、老年人建筑及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 用房,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和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 所等外,符合下表规定的公共建筑。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章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可设置一部疏散楼梯的公共建筑
耐火等级 最多层数 每层最大建筑面积(m2)
人数
一、二级 3层
三级
3层
200
第二、三层的人数之和 不超过50人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章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公共建筑内房间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除 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医疗建筑、教学建筑内位于走道尽端 的房间外,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房间可设置1个疏散门:
1、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或袋形走道两侧的房间,对于托儿所、 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建筑面积不大于50m2;对于医疗建筑、教学建 筑,建筑面积不大于75m2;对于其他建筑或场所,筑面积不大于120m2。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章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学校建筑、食堂、菜市场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时, 不应超过 2 层;采用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时,应为单层; 设置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内时,应布置在首层或二层; 设置在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内时,应布置在首层。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章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热工讲义-02

建筑热工讲义-02

4
2013年2月17日星期日
建筑热工与节能
人体活动量-1
5
2013年2月17日星期日
建筑热工与节能
人体活动量-2
6
2013年2月17日星期日
建筑热工与节3年2月17日星期日
建筑热工与节能
衣着热阻-2
8
2013年2月17日星期日
建筑热工与节能
组成要素
室内气温ti、室内相对湿度i、气流速度vi、壁面的热辐
射i 不同的要素组成不同的室内热环境
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室外的热湿作用
建筑设计及规划手段
材料及构造的热物理性能 室内产热设备
2013年2月17日星期日
3
建筑热工与节能
第一章 室内外热环境

1.1 室内热环境
人体的舒适感

q qm qc qr qw 人体热舒适的必要条件: q 0

人体热平衡方程:
人体得失热量q的影响因素:
室内气候四要素;人体活动量(新陈代谢率m);皮肤平均温度; 汗液蒸发率;衣服的热阻等
人体热舒适的充分条件:皮肤温度及汗液蒸发率处于 舒适的范围,或称按正常比例散热:对流25%~30%,辐 射45%~50%,呼吸和无感蒸发25%~30%。
建筑热工学篇

主要内容
核心内容与学习目的 通过规划和建筑设计手段,有效防护或利用室内外气候 因素 合理解决房屋的日照、保温、防热、防潮、通风、能耗 等问题 创造良好的室内气候环境并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耐久性 被动方式与主动方式的关系 室内、外热环境 传热的基础知识 建筑保温、防潮;建筑防热;建筑日照;建筑节能

1
2013年2月17日星期日

建筑热环境-热工基础

建筑热环境-热工基础

一、人的生存条件 由建筑塑造的室内热环境不仅为人的生存提供
了保障,而且使人在此基础上可以获得更高的 舒适度。 人是高度复杂的恒温动物,需保持37度体温 人对环境有适应性的生理反应 保障人类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三大发明: 生火取暖、缝制服装及建造原始遮蔽物。
25
因纽特人的服饰
羽绒内衣 海豹皮衣
材,造价低廉,冬暖夏凉,不怕火灾,隔音性能好。
15
不严格要求物理环境的建筑
为宗教、政治服务,仅部分对采光有神秘性要求
意大利狄奥多理陵墓
埃及卡纳克神庙 玛雅文明
16
地球环境还可持续发展吗?
空调采暖的普及 使人们不再关心 建筑的性能
遍布全球的玻璃和钢筋盒 子建筑
17
建筑能耗现状
目前美国社会能耗比例
sin = cos cos h cos + sin sin sin A = cos sin h /cos
太阳高度角
54 54
太阳方位角
关于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与太阳通过的路径长度密
切相关,从而影响日射强度太阳高 度角低则日射强度小
太阳高度角低
冬季 清晨和傍晚 高纬度地区
44 44
建筑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
-10~0℃

5700 ℃
-5~35℃
20-28℃
地 10~15℃
45
45
-5~35℃
水 0~30℃
太 阳 辐 射
紫外线
可见光
46 46
近红外线
长波 红外线
太阳总辐射能量比例
太阳常数1353W/m2:大气层外的辐射强度 进入大气层后被反射和吸收,光谱成分有所改变,辐射强
度有所改变。太阳高度角是重要影响因素。

第一章室内热环境

第一章室内热环境

2020/1/29
建筑物理(热工、光学部分)
16
第一章 室内外热环境
(四)风
1.风——指由大气压力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
2.风的类型
(1)季候风(大气环流)—— 由于太阳辐射热在地球上照射不均 匀,使得赤道和两极之间出现温差,从而引起大气在赤道和两极 之间产生活动,即为大气环流。
(2)地方风——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引起的小范围内的大气流动, 如海陆风、山谷风、庭院风等。
2020/1/29
建筑物理(热工、光学部分)
12
第一章 室内外热环境
1 室内热环境
预测热感觉指数(PMV-PPD)
• 最为全面的评 价方式,广为 采用
• 尽管PMV=0, 仍有 5%的人 感觉不舒适
• ISO推荐0.5~0.5为热舒 适环境
2020/1/29
建筑物理(热工、光学部分)
பைடு நூலகம்
13
第一章 室内外热环境
22
第一章 室内外热环境
4 改善室内热环境的建筑途径
4.1太阳辐射热的利用与调节
(4)太阳房( solar house)
太阳房是直接利用太阳辐射能的重要方面。把房屋看作 一个集热器,通过建筑设计把高效隔热材料、透光材料、 储能材料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使房屋尽可能多地吸收 并保存太阳能,达到房屋采暖目的。
4 改善室内热环境的建筑途径
4.1太阳辐射热的利用与调节
(3)被动式太阳能建筑(Passive solar house) 以墙、地板、屋盖等为主体,组成吸热、储
存、控制与分配太阳能的系统。不用机械力量而 靠对流、传导、辐射等传热机制吸收、蓄存、释 放太阳能的建筑。
2020/1/29

室内设计温度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室内设计温度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室内设计温度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室内设计温度标准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室内的舒适感和健康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不同环境下的室内设计温度,如何确定一个合适的标准成为了设计师和居住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室内设计温度标准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空间的标准要求,希望能够为室内设计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发展": {} }}}请编写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室内设计温度标准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空间的标准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室内设计温度标准的概念和意义,探讨其在室内环境中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分析影响室内设计温度标准的因素,包括气候、建筑结构、人体感受等。

接着,我们将对不同空间的室内设计温度标准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不同空间的舒适温度范围及调节方法。

最后,结合以上内容,我们将总结室内设计温度标准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展望未来室内设计温度标准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一结构,我们将全面深入地探讨室内设计温度标准相关问题,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和思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室内设计温度标准的重要性,分析影响室内设计温度标准的因素,并对不同空间的室内设计温度标准进行比较和总结。

通过对该主题的深入研究,旨在传达室内设计温度标准对于人们居住和工作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空间的需求来确定合适的温度标准。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当前室内设计温度标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室内设计领域的进步和提升提供参考和指导。

2.正文2.1 室内设计温度标准的重要性室内设计温度标准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至关重要。

一个合适的室内温度可以提高人们的舒适感,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健康状况。

在冬季,一个温暖舒适的室内环境可以有效地预防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而在夏季,一个凉爽舒适的室内环境可以避免暑热对身体造成的不适症状,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建设部关于印发《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印发《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的通知

建设部关于印发《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建设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4.01.16•【文号】建科[2004]10号•【施行日期】2004.01.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计量正文建设部关于印发《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的通知(建科[2004]10号)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为配合我部等八部委颁布的《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建城[2003]148号)的实施,指导各地在居住建筑集中采暖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满足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我部组织专家编制了《城镇住宅计量供热技术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实施。

附件: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00四年一月十六日附件:城镇住宅供热计量技术指南前言本技术指南是根据建设部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为主编单位,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技术指南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展开了专题研究,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调查,总结了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广泛征求了国内有关单位和行业专家的意见,对主要内容和指标进行了探讨和论证,对稿件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充实,最后会同参编单位和有关部门定稿。

各单位和个人如发现有疑难问题或有意见和建议,请随时函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标准规范室( 地址:北京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如下: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市人民政府供热办公室、费特拉能源服务股份公司主要起草人:徐伟、邹瑜、万水娥、伍小亭、狄洪发、高顺庆、黄维、辛坦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既有住宅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改造和室温控制第三章新建集中采暖住宅分户热计量室内系统设计第四章集中采暖住宅热力入口、室外管网、热源第五章热计量装置与热量计算附录A 其它住宅采暖方式附录B 术语附录C 设计图示(略)附录D 塑料管材的温度使用条件分级和通用壁厚表(略) 附录E 几种塑料管材的性能和许用设计环应力及最小壁厚选择(略)附录F 塑料管材水力计算表及修正系数(略)第一章总则1.1为贯彻执行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八部委《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落实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进城镇供热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室内热环境质量,减少大气污染,推动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发展供热采暖系统热计量技术,制定本技术指南。

1.1:室内热湿环境

1.1:室内热湿环境
2
活动类型 站着,偶尔走动 步行,1.2m/s 修理灯具,家务 驾驶载重车 步行,1.8m/s 下楼 跳交谊舞 体操/训练 打网球 跑步,2.37m/s 上楼
W/m 123 150 154.6 185 220 233 140-255 174-235 210-270 366 707
2
一般室内运动代谢率多在5 met 以下。
答:人体的热平衡是达到人体热舒适的必 要条件。而人体按正常比例散热,则是人体 热舒适的充分条件。
所谓按正常比例散热,指的是对流换热约占总 散热量的25-30 ,辐射散热约为45-50 ,呼 吸和无感觉蒸发散热约占 25-30 ,处于舒适状 况的热平衡,可称之为“正常热平衡”。
影响人体热舒பைடு நூலகம்的因素:
2.热环境的综合评价
(1)单一指标 (2)有效温度(ET) (3)预测热感指数(PMV)
(1)单一指标
室内空气温度 目前我国许多规范都是以室内空气温度 为控制指标,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是不 完善。
(2)有效温度(ET)
1919开始研究,1967前的ASHRAE手册采 用。空调建筑中常用此评价指标。 有效温度ET定义:“这是一个将干球温 度、 湿度、空气流速对人体温暖感或冷感的影响 综合成一个单一数值的任意指标。它在数值 上等于产生相同感觉的静止饱和空气的温 度。”
人体皮肤的温度
并非均匀一致 卫生学研究中:体表上不同部位几个点皮 肤温度的平均值,每个测定值是按其所代表 的人体表面积的比例加权计算而得的。
人 体 皮 肤 温 度
皮肤温度 45 ° 以上 C 43~ 41 ° C 41~39 ° C 39~37 ° C 37~35 ° C 34~33 ° C 33~32 ° C 32~30 ° C 31~29 ° C 25 ° (局部) C 20 ° C(手) 15 ° C(手) 5 ° C(手)

城市供热行业智慧供热解决方案

城市供热行业智慧供热解决方案

城市供热行业智慧供热解决方案第1章智慧供热概述 (4)1.1 供热行业发展现状 (4)1.2 智慧供热的定义与意义 (4)1.3 智慧供热的关键技术 (4)第2章供热系统监测与数据采集 (5)2.1 供热系统监测技术 (5)2.1.1 热网监测技术 (5)2.1.2 节点监测技术 (5)2.1.3 远程监测技术 (5)2.2 数据采集与传输 (5)2.2.1 数据采集方法 (5)2.2.2 数据传输技术 (5)2.2.3 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5)2.3 传感器及设备选型 (6)2.3.1 传感器选型 (6)2.3.2 传输设备选型 (6)2.3.3 监控软件选型 (6)第3章供热负荷预测与优化 (6)3.1 供热负荷预测方法 (6)3.1.1 时间序列分析法 (6)3.1.2 机器学习方法 (6)3.1.3 深度学习方法 (6)3.1.4 混合方法 (6)3.2 供热负荷优化策略 (7)3.2.1 分时分区控制策略 (7)3.2.2 变频调节策略 (7)3.2.3 预热调节策略 (7)3.2.4 智能优化算法 (7)3.3 负荷预测与优化算法 (7)3.3.1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负荷预测与优化算法 (7)3.3.2 基于机器学习的负荷预测与优化算法 (7)3.3.3 基于深度学习的负荷预测与优化算法 (7)3.3.4 基于混合方法的负荷预测与优化算法 (7)第4章供热管网调控技术 (8)4.1 供热管网调控策略 (8)4.1.1 分区调控策略 (8)4.1.2 优化调控参数 (8)4.2 变频调速技术 (8)4.2.1 变频调速原理 (8)4.2.2 变频调速设备的选型与配置 (8)4.3 智能阀门控制技术 (8)4.3.2 智能阀门控制策略 (9)4.3.3 智能阀门控制系统构建 (9)第5章能源管理与优化 (9)5.1 能源消耗监测与分析 (9)5.1.1 监测系统构建 (9)5.1.2 数据分析 (9)5.2 能源优化策略 (9)5.2.1 智能调控策略 (9)5.2.2 需求响应策略 (9)5.2.3 能源替代策略 (9)5.3 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10)5.3.1 高效节能设备 (10)5.3.2 智能化控制系统 (10)5.3.3 能源回收与利用 (10)5.3.4 碳排放监测与控制 (10)第6章供热设备维护与管理 (10)6.1 设备状态监测 (10)6.1.1 监测系统概述 (10)6.1.2 传感器布置与选型 (10)6.1.3 数据采集与传输 (10)6.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10)6.2 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 (10)6.2.1 故障诊断方法 (11)6.2.2 故障预测技术 (11)6.2.3 故障诊断与预测系统构建 (11)6.3 设备维护策略 (11)6.3.1 预防性维护 (11)6.3.2 事后维护 (11)6.3.3 维护策略优化 (11)6.3.4 智能决策支持 (11)第7章智能调度与优化 (11)7.1 智能调度策略 (11)7.1.1 热需求预测 (11)7.1.2 调度模型建立 (11)7.1.3 热源智能调度 (12)7.1.4 热网智能调控 (12)7.2 供热系统优化运行 (12)7.2.1 参数优化 (12)7.2.2 能耗分析 (12)7.2.3 设备优化 (12)7.3 调度中心建设与管理 (12)7.3.1 调度中心硬件设施 (12)7.3.2 调度中心软件系统 (12)7.3.4 规章制度与安全运维 (12)第8章供热信息化平台建设 (12)8.1 信息化平台架构设计 (12)8.1.1 架构概述 (12)8.1.2 数据采集层 (13)8.1.3 数据传输层 (13)8.1.4 数据处理与分析层 (13)8.1.5 应用服务层 (13)8.1.6 用户界面层 (13)8.2 数据存储与管理 (13)8.2.1 数据存储 (13)8.2.2 数据管理 (13)8.3 供热信息分析与可视化 (13)8.3.1 供热信息分析 (13)8.3.2 供热信息可视化 (14)8.3.3 报警与通知 (14)第9章互联网供热服务 (14)9.1 供热服务新模式 (14)9.1.1 在线供热服务 (14)9.1.2 智能化供热调控 (14)9.1.3 供热费用线上支付 (14)9.2 用户互动平台建设 (14)9.2.1 用户信息管理 (14)9.2.2 用户反馈与投诉处理 (15)9.2.3 用户参与决策 (15)9.3 供热业务拓展与优化 (15)9.3.1 供热设备升级改造 (15)9.3.2 供热市场拓展 (15)9.3.3 供热服务多元化 (15)9.3.4 供热信息化建设 (15)第10章智慧供热项目实施与评估 (15)10.1 项目实施步骤与策略 (15)10.1.1 项目筹备阶段 (15)10.1.2 项目实施阶段 (16)10.1.3 项目验收与交付阶段 (16)10.2 项目风险与收益分析 (16)10.2.1 项目风险分析 (16)10.2.2 项目收益分析 (16)10.3 智慧供热项目评估与改进建议 (16)10.3.1 项目评估 (16)10.3.2 改进建议 (16)第1章智慧供热概述1.1 供热行业发展现状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供热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石家庄市供热用热条例(2020修正)

石家庄市供热用热条例(2020修正)

石家庄市供热用热条例(2020修正)【发布部门】石家庄市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11.28【实施日期】2020.11.2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石家庄市供热用热条例(2012年6月28日石家庄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2013年5月30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2020年11月20日石家庄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正 2020年11月27日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改善民生和发展供热事业,加强城市供热用热管理,规范供热用热行为,保障供热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供热用热规划、建设、生产、经营活动和用热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供热用热的监督管理工作,具体实施由市供热用热管理机构负责。

市内区供热用热管理机构负责本辖区监督管理日常工作,并接受市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县(市)、矿区人民政府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供热用热管理工作,并接受市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发展和改革、财政、物价、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城市管理、住房、园林、环境保护、质监、民政、水务、工信及电力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供热用热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发展供热事业应当遵循统一规划、政府主导、以集中供热为主、多元化供热为辅、属地管理、节能环保、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市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对供热工程使用的产品和技术定期公布其推广、限制、淘汰目录。

第六条市政府应当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加强热源、热网建设,并制定鼓励和支持利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新工艺供热的具体政策,积极加以推广,逐步淘汰能耗高和污染重的供热方式。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七条市内区和正定县、鹿泉市、藁城市、栾城县供热用热规划由市供热用热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等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市人民政府批准。

建筑物理(热)-1 建筑热工基础知识

建筑物理(热)-1 建筑热工基础知识
与温度梯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矢量,称为温度降度,记作
grad t
1. 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 1.2 围护结构传热基础知识 1.2.1 导热
四、热流密度 ▇ 热流密度就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传递的热量;
dQ q dF
Q qdF
F
大平板:
Q qF
1. 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 1.2 围护结构传热基础知识 1.2.1 导热
W (m C)
Thermal conductivity
1. 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 1.2 围护结构传热基础知识 1.2.1 导热
六、导热系数 Thermal conductivity
定义:
q t n
W/(m· ℃)
1)导热系数的物理意义: 在稳定条件下,当温度梯度 为1℃/m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导热量。 2)导热系数越大,表明材料的导热能力越强。 3)物质的导热系数,均由实验确定。
COLD (not much vibration)
Heat travels along the rod
▲物质的固有属性 :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发生; ▲导热的特点 :a 必须有温差;b 物体直接接触;c 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 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传递热量;d 在引力场下单纯的导热只发生在密实 固体中。但建筑材料总是有孔隙的,会产生其它方式的传热,但比例甚微, 故在热工计算中,认为在固体建筑材料中发生的是导热过程(有空气间层的 例外)。
► 建筑材料和隔热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数值范围:0.025 – 3.0 W/(m· K) 。 ►保温材料(绝热材料):导热系数小于0.25 W/(m· K) ►多孔材料的导热系数与其湿度相关
例如:苯板0.04 岩棉0.0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1.1.2 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1.1.2.1 室外气候因素 (2)空气温度
主要指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 空气与地表面以导热、对流和长波辐射形式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或
冷却以对流为主。对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 空气温度是如何产生变化的?
白天地表温度升高与空气温度升高,谁是诱因? 夜间地表温度降低与空气温度降低,谁是诱因? 白天和夜间的空气垂直分布应该是怎么样的?
空气温度
日较差: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 值之差。
年较差:一年内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月 平均气温差。
年平均温度:向高纬度地区每移动 200~300 km 降低1℃。
年较差与纬度的关系
太阳辐射和日气温变化
17
空气温度的日变化
武汉九月初一天的气象数据 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下午2~3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 4~5时
如果考虑地热的影响,深度 每增加1米,地层平均温度一 般就会增加1/30 ℃左右。但 与当地地质条件有关。
未考虑地热影响的
28
1.1.2 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1.1.2.1 室外气候因素 (3)空气湿度
来源
• 水蒸汽分压力
水体蒸发
– 冬季较低,夏季较高
植物蒸发
– 湿热地区:15~20 mbar
32 30 28 26 24 22 20 18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间 (小时 ) 18
温度 (℃ )
空气温度的年变化
武汉某年的气象数据
一年中最热月一般在7、8月份,最冷月一般在1、2月份。
40 30 20 10 0 -10
0 730 1460 2190 2920 3650 4380 5110 5840 6570 7300 8030 8760
时间(小时)
19
温度(℃)
逆温层
原因 地面有冷源
1. 夜间长波辐射 2. 附近有较低温 的海风吹来
正常的温度梯度:地表热,高空冷
20
空气温度的局部效应
受地面反射率、夜间辐射、气流、遮阳等影响,离建筑物越远, 温度越低
21
空气温度的局部效应
霜洞效应:洼地冷空气聚集造成气温低于地面上的空气温度
影响因素
– 寒冷和沙漠地区: 2 mbar
地面性质
22
有效天空温度
大气层吸收10%以上的太阳辐射和来自地面的反 射辐射,并向地面进行长波辐射(5~8m及 13m以上)
地表有效辐射:地面与大气层之间的辐射换热 QR
QR=Qg-Qsky =σ ( Tg4 -地表T的sk黑y4度)
波尔兹曼常数
地表温度
有效天空温度
23
有效天空温度
日照百分率
Tsky [0.9Td 4 (0.32 0.026 ed )(0.30 0.70S)T04 ]1/4
地表温度
水蒸汽分压力
空气温度
参考文献:刘森元,黄远峰:天空有效温度的探讨,
《太阳能学报》,Vol.4, No.1, pp.63-68, 1983
24
地层温度
表面温度的变化取决于 太阳辐射和对天空的长 波辐射,可看作是周期 性的温度波动
地层表面的月平均温度 波动幅度基本等于室外 月平均气温波动的幅度: 北京全年最大月平均温 差30.8 ℃,北京地层表 面温度全年的波幅为 15.4℃
1.1.1 人与室内热环境
1.1.1.1 人体的热平衡
1.1.1 人与室内热环境
1.1.1.2 人的热平衡的影响因素
1.1.1 人与室内热环境
1.1.1.3 热环境的综合评价(选讲)
1.1.2 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1.1.2.1 室外气候因素 (1)太阳辐射
紫外线 可见光
近红外线
恒温层温度
26
地层温度
未考虑地热的影响,可以采用付立叶导热微分方程来求地层在
周期温度作用下的温度场。假定地壳是一个半无限大的物体,
有:
a
2
y 2
边界条件为过余温度 (0, ) Ac℃os 2
Z
A是地层表面温度的波幅(℃),Z是波动周期(小时)。
27
地层温度
深度达到某一个部位,最热 月时此处的温度反而低于该 点的全年平均温度,而在最 冷月时,该点的温度要高于 全年平均温度。
所谓太阳总辐射照度一般仅包括前两部分
9
太 阳 辐 射 能 的 去 向
10Biblioteka 50%到达地面11
太阳辐射能与太阳高度角
I0
12
大气层质量 m
大气大层质量=1
为什么太阳高度角接 近0º和90º时垂直面的日 射量都小?
地球表面处法向太阳 直射辐射照度: IN = I0P m
m = L’/L = 1/sin
短波 受到天空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尘埃、微小水珠等质点的散射, 使得天空呈现蓝色 紫外线被大气中的臭氧所吸收
长波 被CO2和水蒸气等温室气体所吸收
剩下的 可见光+近红外线
8
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量
由三部分组成 直射辐射:为可见光和近红外线 散射辐射:被大气中的水蒸汽和云层散射,为可见光和近红外线 长大波气辐长射波。辐在射日:间大比气例(很水小蒸,汽可和以CO忽2)略吸。收后再向地面辐射,为
大大气层质量=2
=30
13
太阳日总辐射照度与朝向
地点:北纬40°
14
关于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与太阳通过的路径长度密切相关,从而影响日射强 度。太阳高度角低则日射强度小
冬季太阳高度角低,夏季太阳高度角高 清晨和傍晚太阳高度角低,中午太阳高度角高 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低,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高
温度波在向地层深处传 递时,有衰减和延迟; 1.5m后日变化被滤掉; 一定深度后便成为恒温 层,温度比全年气温平 均温度高1~2℃。
25
地层温度
地名
哈尔滨 北京 上海 广州
土壤表面年平均 地面温度波幅
温度td(℃)
Ad(℃)
4.6
22.7
13.1
15.4
17.0
11.9
24.6
7.3
室外空气年平均 温度(℃) 3.6 11.4 15.7 21.8
长波 红外线
6
太阳总辐射能量比例
太阳常数1353W/m2:大气层外的辐射强度
进入大气层后被反射和吸收,光谱成分有所改变,辐射强度有所 改变。太阳高度角是重要影响因素。
近红外线 45.2%
长波红外线 2.2%
紫外线 7.0%
可见光 45.6%
7
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超短波 X射线和其它一些超短波射线在通过电离层时,被O2、 N2及 其它大气成分强烈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