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发展的展望以及对经济法总论一课的体会与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法发展的展望以及对经济法总论一课的体会与建议
[摘要]经济法是一种社会本位法,相对于民法、商法、行政法,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本文以经济法学的独特法律观入手,从应然角度揭示经济法的价值观。
具体分析经济法的价值体系,为立体地了解经济法的独特价值提供借鉴。
通过对现今中国存在的经济法研究和法律建设进行综述和评价,来进一步展望我国经济法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法;发展前景;经济法总论
一、经济法的具体价值
1.实质正义
民法对于所有的人“一视同仁”,宣扬这就是普世的平等和正义。
但是,作为顺应时代潮流出现的更新的法律,经济法它敏锐地认识到,对于实际上地位、能力、财产、地域均有差别的个人来说,对他们在法律规定上的“一视同仁”,是有难度的。
从某种意议上讲,针对不同的人采取其需要的差别待遇,对一些群体“特殊保护”,对另一些群体规定“特殊要求”,这样更能体现公正和正义。
2.经济民主
所谓经济自由就是市场主体做法律所允许的事情的权利。
包括三个层面,即参与竞争的自由、契约自由和经营自由。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自由,但是过度的经济自由又带来了诸如发展停滞、降低效率、两极分化等弊端,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手段,既能享受经济自由的果实,由不被其中过多的“蛀虫”问题所困扰。
经济法对于经济的整体调节、联动程式和刚性规制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我们称之为在经济法背景下的“经济民主”。
3.经济安全发展
经济法在肯定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前提下,排除危及市场发展的诸如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并进入到市场调节无法进入的诸如公共产品供给的领域,以一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以具体人群具体对待的方法,全面呵护经济的整体运行,为经济的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二、展望经济法的发展前景
经济法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对于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天然的依附性,在一项新的经济政策出台后,相应的经济法律、法规的出台就将提上日程,这样,经济法规就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因此,国家的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都是大量的、频繁的。
这是经济法超前性低、与国家政治经济目标关系紧密的必然结果。
我国经济法的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此如一些法律的操作性不够、统领性经济法的缺乏、经济法系统性和协调性的不足等。
为此,笔者提出了如下的发展建议:
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有很多新的领域需要开拓,例如《宏观调控基本法》、《社会保障法》、《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法》、《工资法》和《循环经济法》,也有相当多的老法亟待更新,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以及《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另外,探索经济软性法律的研究、关注经济主体的社会责任、进行法律的系统化工程以及加强和改进经济执法也是未来经济法发展中必须进行的事项。
相信,在国家的关注下,经济法学者的努力耕耘下,经济法必将有一个蓬勃发展的未来。
三、经济法总论研究与反思
中国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的产生是中国法治和法学研究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经济法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功能日益彰显,经济法学在经济法研究中日臻成熟的20多年里,以经济法一般问题为对象的经济法总论研究也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本人以总论中调整对象的理论地位及其演进为例,回顾总论研究进路中的成果与经验教训,并力图揭示对未来总论研究包括调整对象研究的某些启迪。
(一)研究调整对象乃经济法总论之基础
经济法研究在中国兴起之初,调整对象问题几乎成为总论研究主题的全部。
经过了中国经济法学的三个时期(本人认为中国经济法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从1979年到1984年的兴起时期、1985年到1991年的初步发展时期和1991年到2001年的走向成熟时期。
)的更替和发展,调整对象始终是总论研究的主题之一,并总是成为引领各个时期总论甚至整个经济法学理论研究的前奏。
从我国经济法学发展阶段的界分看,各个时期的交替都是以调整对象研究的整体性革新为标志的。
看起来暗合于经济体制变革的经济法学发展时期的三分法,也是以调整对象研究发生整体性革新为标志的。
每一次经济体制的整体性改革,都会带来经济法调整对象研究的新高潮,并形成调整对象理论的整体性革新。
从1979年以后,1979年、1984年及1991年,分别是变革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三个时期的区分点。
根源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回应着现实经济问题的中国经济法学研究,在每一次经济体制大变革提出之后,都要对新经济体制下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进行新的定位,并且这些新定位都带来了总论其他理论以及总论整体的发展。
经济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和总论作为这门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成为论者的共识。
因此,探讨调整对象理论在总论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离不开对整个经济法学学科形成基础的一般探讨。
新学科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对原认识对象的认识的丰富并产生分化,另一方面源于新的且有必要新立一门学科的认识对象的产生。
从认识的丰富和分化来看,法学从作为一门学科到法学分化为多门传统法学学科,是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结果。
从新的认识对象产生来看,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事物总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当新的事物产生,人类相关研究不断丰富并达到足以新立一门学科时,新学科的产生便不可避免。
经济法学的产生当属于后一类型。
高度共识的研究结论表明,经济法现象并不是与法同时产生的。
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传统的法现象不足以有效容纳社会关系时才产生的一个新兴法律部门。
对这一新的法现象研究获得的认识达到足够丰富的时候,经济法学即告产生。
而经济法学科的产生,则全在于对经济法的研究专门化,以实现深入、全面揭示经济法之不同于其他法现象的特殊性的目的。
因此,经济法本身及其社会意义之于其他法现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法学研究的价值。
然而,何为经济法的特殊性,亦可谓见仁见智,言人人殊。
认为最能集中揭示经济法特质的是经济法调整对象,应是争议最小的论断。
多年来法学界形成了这样的基本假设或模式:法以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法的分门别类即建基于法所调
整的社会关系的具体类别;根据社会关系的不同类别,法分成不同的部门,形成不同的部门法;以某一部门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便成为法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因此,揭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即揭示了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殊性,依此逻辑,经济法学科之存在价值,即在于经济法现象的独特性;全部经济法现象的独特性,全在于或者首先在于其调整对象的独特性。
这也就必然奠定了调整对象在经济法学特别是总论研究的基础性地位。
当然,不必讳言,在深受中国特殊的学术体制左右的特殊学术氛围中,许多经济法学者不得不在接受上述近乎定律的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探索经济法现象的特殊性,才可能在“既定平台”的有限空间中为经济法学独树一帜。
这也是不断加固了调整对象在经济法学总论研究中核心地位的重要客观原因。
而事实上,法学界对调整对象的顽强探索,确实为中国经济法学的地位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二)调整对象问题作为总论研究的基础原因和其他总论研究前瞻
20多年的总论研究,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这是关于经济法总论研究进路反思所需要探讨的。
经济法兴起之初的几次研讨会,调整对象问题成为其研讨的全部主题,有以下几大原因:一是经济法现象在当时仍属于新兴的法现象,人们察觉其产生不过几十年时间,经济法理论积累和法学界对经济法的共识都极为有限。
二是经济法现象本是现代市场经济时代为解决经济社会纷繁复杂问题而产生的,并不特别直观和感性,它与传统法部门并非于完全相像的层面、维度、方式存在。
用传统理论和方法认识经济法现象难免会感到“剪不断,理还乱”。
三是经济法现象在中国1979年开始大量出现以后直到1995年,由于不具备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与现实经济问题“密切联系”的经济法研究一时难以从现实中获得充分的经验素材,即便形成了某些理论成果也难以获得经济现实的实证。
四是由于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这个基本假设,连同所根基的哲学基础,在中国具有特别地位。
而且,在中国法学还没有多方位学习借鉴国外法学学术时,全盘吸收苏联法学理论以应付20世纪70年代末期法学复兴的一时之需不可避免。
其中,包括经济法学研究在内也吸收了其法学的基本假设、研究进路,同时也承继了苏联法学界延绵50多年的民法、经济法部门法地位之争。
而将诸多原因集于一身在其他部门法中也都不曾有过。
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调整对象,仅仅只是经济法许许多多特质性问题中的一个,尽管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个。
需要从一般层面揭示经济法之特质的总论问题还有很多。
例如:
一是经济法上的法律关系研究。
法律关系研究,是揭示在法律规范之下主体间关系基本内容的探索,是贯穿法学理论特别是部门法理论的一根红线,是解剖法律情景下社会关系的实验分析,是揭示不同部门法特质的重要方面,是实现总论体系化的又一关节点。
法律关系研究如此重要,但极其遗憾的是,经济法上的法律关系研究尚处于混沌初开的状态。
在1992年以前的经济法理论框架之下,形成了若干关于经济法主体的研究,其中不乏颇具阶段性价值的成果。
但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渐形成,经济法的核心和边缘在逐步廓清之后,经济法上的法律关系
又成为空白状态。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有研究者注意到经济法上法律关系几近空白状态之严重性,于是法律关系研究之一的主体研究又被个别地提出来,并鲜有进展。
然而,这还只是开始,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如经济法上的权利、经济法上的义务,甚至经济法上的客体,都仍处于空白地带。
二是经济法上的责任问题研究。
没有了法律责任,部门法理论就难以获得现实社会生活的支撑力。
以前经济法学有关论著所讲的经济责任,事实上是传统法学所归结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外在承担方式之一,早已不应当将其与经济法责任等同起来。
时至今天,仍然有不少论著甚至教科书将二者等同,这表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然十分模糊。
至于经济法责任主体的确立、经济法责任成立要件、经济法责任归责原则、经济法责任的实现机制等更深一层的问题,就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是经济法实施机制研究。
这与法律责任有关,但又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2000年,法院系统以推动司法改革为题变更经济审判庭名称,有学者在进行相关探讨过程中提出经济法可诉性相对较弱,经济法实施领域和途径与传统部门法有所不同等诸多有价值的观点。
但不可否认,没有一套与经济法相应的,归咎经济法责任、实现经济法上的权利的诉讼程序制度,是导致审判机关改弦易辙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践部门的做法之正误自有历史评说,理论工作者多年来对如此重大的领域关注不够,对这方面的理论贡献不足不能不说是失误。
即便是关于在行政领域的经济法实施机制研究,除了主要为立法完善服务所进行法社会学研究外,专门性的实施机制研究也显得苍白无力。
四是总论分论的体系化研究。
应当说,近几年在总论分论的整体性上迈出了较大的步伐。
但是,现状还不容乐观。
总论分论“两张皮”、“小总论”过于薄弱现象远未克服,总论内部体系化也还有漫长的道路。
固然,诸多空白点的填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关注总论分论体系化,并进行专门研究,这又是一个薄弱地带。
一门体系化不够的学科,是很难屹立于学科之林的。
五是学科方法论研究。
这并非空白地带,而是相对不足。
在1986年前后和1995年后,关于学科方法论研究曾几度提升,并且亦有不少成果,但离持续的、突破性、体系化的方法论研究还有较大的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问题已经引起论者的注意,一些学者进行了新角度的尝试,有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新进展。
五是经济全球化的法律规则与国内经济法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研究。
例如,WTO规则之所以被人们理解为规范成员方政府的法律规则,从本质上说,无非是因为各成员方政府行使管理对外经济贸易的职能必须接受并主动发挥WTO这一国际经济交往规则的协调。
国内经济法不仅是规范本国经济运行主体的法律,也是规范一国政府管理经济行为,防止国家经济管理职能滥用的法律。
两者的天然联系显而易见,但两者链接的理论基础、基本方式和手段,以及两者相互影响的规律,则是又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经济法学总论课题。
[参考文献]
[1]吴平魁.《论经济法价值的三重超越》.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3).
[2]程信和.《中国经济法发展30年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漆多俊.《经济法论丛》,第3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
[4]张守文.《略论经济法上的调制行为》,北京大学学报,2000(5)。
[5]王艳林.《中国经济法学:面向2l世纪的回顾与前瞻》,法学评论,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