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演化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华北克拉通演化史

1.太古代的构造及其演化

(1)最早的陆核 35亿年左右的构造-热事件形成了一小块最早的陆壳,不过他的轮廓和构造面貌都尚难确定

(2)陆核阶段(迁西期) 35-30亿年其间,是我国境内几个陆核的形成阶段。古岛链式的陆核在华北地台北缘呈东西向分布。这些陆核主要由麻砾岩相、角闪岩相得神变质岩和混合花岗岩组成。当时地壳厚度较薄,热动力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混合岩化作用及深变质岩中的小型塑性揉皱构造比较发育。这些早期陆核的构造往往被后期构造运动所改造而变的复杂化了。

(3)萌地台形成阶段(阜平期) 30-25亿年的晚太古代后期,是陆核向萌地台演化的阶段,在此阶段大地构造的差异性明显起来,首先表现在岩相分异上。大约发生在25亿年的构造热事件,即阜平运动,对华北地台的基底的演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内蒙地区形成了一个近东西向的褶皱带,其中复背斜及复向斜构造发育。阜平运动导致地壳垂向增厚,同时在横向上是一些孤立的陆核增大并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华北萌地台。这时,在地台的周围,区域构造走向基本上与边界线走向一致,在地台的内部存在着一近似于S行的构造,从而奠定了华北地台基底构造的轮廓。

2.早元古代的构造及演化

早元古代又可分为五台期(25-22)和吕梁期(22-18.5)两个阶段。

(1)雏地槽-雏地台阶段(五台期) 早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北缘的辽-冀-蒙雏地槽,为近东西向的活动带,他是在太古代构造演化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五台运动造成了雏地槽的褶皱,稳定地块进一步扩大。五台运动之后华北进入了走元古代晚期的发展阶段,虽然在五台使得华北地台活动带的范围的缩小,但是早元古代晚期的大地构造格局,基本上继承了走元古代早期的特点。

(2)原地槽-原地台阶段(吕梁期) 五台运动之后,地台中部冀-晋-陕原地槽的构造更趋复杂。早远古代末期的吕梁运动(中条运动)使得原地槽褶皱形成了褶皱带。华北地台经吕梁运动以后,原地槽收缩形成了一些山间盆地,堆积了磨拉石建造的同造山沉积,形成了统一的华北原地台,结束了湖北地台基底的构造演化及形成阶段。

3.中远古-三叠纪地台稳定发展阶段 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台基底后,进入了盖层发展阶段,从中远古代到三叠纪,地台以整体升降云顶为主。中晚元古代时地台内部的隆起凹陷差异表现的明显。稍晚,在地台局部地区还出现过一些构造运动。中晚奥陶世地台的整体升起与中石炭世地台沉降式一次最具地台特征的构造运动,他几乎是整个地台确实了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的大套沉积,其间普遍形成平行不整合接触。自二叠纪开始地台整体上升转为陆相沉积,同时地台的东西差异明显了,表现出地台有活动性加强的趋势。

4 晚三叠世-新生代地台活化阶段 在时间上可以进一步分为印支构造期、燕山构造期和喜马拉雅构造期。

(1)印支期 西部表现为升降运动,造成了三叠系与侏罗系的平行不整合接触。一般表现为东强西弱,周围强内部弱。地台南北两侧的印支期变动可能与相邻地槽褶皱带活动有关,而地台东部的印支期则反映了滨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

(2)燕山期 西部出现大型的凹陷盆地,即鄂尔多斯盆地,盆地内的侏罗白垩纪于下覆地层平行埠整合。东部的侏罗白垩盆地规模小,属于中小型盆地,他们往往发育在不同的基础上,其沉积层与下覆的岩系呈角度不整合,盆地发育受断裂控制,属于新生代的断陷盆地。 华北地台岩浆活动十分广泛而强烈,主要是中酸性的喷发和侵入。同时燕山运动表现强烈,形成了地台盖层的不同类型的构造,地台盖层的走向在地台的四周基本上与地台的边界一致,内部与燕山地区的北东向,到太行山逐渐转为近南北向,到中条地区有转为北东向,成

S行弯曲,加之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北东向及北西四组断裂的切割,构成了华北地台区域构造格架的基本特点。

(3)喜马拉雅期 西部上隆,东部下陷,晚三叠纪发展起来的大型凹陷盆地基本消失,周围地区出现了第三纪的断陷盆地或地堑。稍晚,从第三纪开始,在隆起区的东部和南部,发育了一系列斜列式的地堑盆地,从滹沱河、汾河延续到渭河,即著名的汾渭地堑。构造旋回以区域性的断陷作用或张扭性构造为特征,岩浆活动一基性幔源岩浆喷出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