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出舞台剧的话,那么课前的精心预设就是剧本的创作,没有好剧本,演员难以演得精彩。教学过程就好比是导演和演员的创作,课堂上的生成就像导演和演员的灵感,灵感来了就得好好地抓住,否则会稍纵即逝。因此,教师要及时地抓住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调整预设好的教学环节,这样就可以使预设得到升华,使课堂更加精彩。预设和生成看似是一对矛盾,其实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怎样使两者达到辩证的统一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感悟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案,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了解以下问题: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学生可能会提出

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

设时教师必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工夫,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在设计“认识时分”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时,第一个环节教师准

备了两种预案。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三个问题: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每个大格有多少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二年

级的学生大多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果他们能够很顺利地回答这些问题,就不必在数格子上浪费时间,可以直接进入时分的教学。如果学生对这三个问题很陌生,就可以通过课件帮助他们数清楚格子,并且教会数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有学生回答每个大格里有五个小格时,有学生说:“我还没有数呢,真是每个都是五小格吗?”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采用了第二个方案,四人小组分工每人数三大格,然后交流确认每个大格里都有五小格。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了疑问,就可以顺利地数一圈有多少小格了。由于课前预设到位,面对学生的质疑,就可以从容应对。

二、预设不可能预知课堂中学生所有的动态生成。

1.教师预设中的生成。有些生成是教师预料之中的,预设时要留给学生生成的时间。这种生成常常出现在反馈纠错时,比如“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教师在预设时设计了这样的题目:13÷3=□……□。提问:“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做的:13÷3=3……4,对吗?”抛出问题后,把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到底是对还是错,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这样就进一步强调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的自主生成。这是动态生成的主阵地。学生的言论常常是凌乱分散、词不达意的,教师首先要机智地把这些小的话题进行

概括整合,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清楚,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有一次听同事上算24点的数学活动课,有一个环节,老师出2、4、6这三张牌,请学生在自己的牌中任意抽出一张,用这四张牌算出24点。在反馈时,前三个学生出的牌不一样,但是每个人出的牌都能和2、4、6算出24。这时一个学生发言说1到9的所有的牌都可以和2、4、6算出24,一下子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兴趣,原来算24点这么神奇啊。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当老师要求学生任意抽四张牌算一算时,全班学生劲头十足。这个学生的精彩发现让整个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这恐怕是老师也没有想到的。

当然,学生的自动生成也不可能都是这么精彩的,也有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教师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

三、创造生成条件,灵活调整预设。

如前所说,再细致的预设也不能预知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因此预设时要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空间,也就是给学生的精彩生成创造条件。

如:“哥哥有图书13本,弟弟有7本。哥哥借给弟弟几本,两人图书同样多?”学生列式:13-7=6(本),6÷2=3(本),可见学生已经理解了题意,找到了方法。此时教师没有往下进行,而是问学生:你们有不同的方法吗?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反馈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先求出平均每人有图书多少本,

再求哥哥借给弟弟几本,两人图书同样多,列式为:13+7=20(本),20÷2=10(本),10-7=3(本)。”受他启发,又有学生列出13-10=3(本)。是啊,学生的智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所能预设到的。预设目标就这样在课堂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

当我们的预设在课堂实施中遇到学生生成性问题的阻挠时,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成做文章,比如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智慧地将错误化为资源。

比如“认识分数”这一课,小结时,一个学生说:“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分成2份,每份是1/2。”教师不露声色地对其他学生说:“他的说法对吗?”这时有一个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随便一撕,变成一大一小,然后拿着其中的一份问:“这叫1/2吗?”很快有学生小声议论起来。教师随即追问:“应该怎样说?”这个同学回答:“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2。”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出学生的讨论,强化分数的含义。

当预设的教学流程被打断时,教师可以凭借教学机智对教学进度与方法等做适时的调整。

如“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师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7,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课刚开始,许多学生都说自己会背,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这个结果出乎教师的意料,于是干脆抛弃原来的设计,从学生的这

个实际情况出发,说:“你们真棒,连乘法口诀都会背,还有谁不会背的?”果然,几只小手怯怯地举了起来,教师就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教会他们。”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还有的用成语和故事教着……这样学生由“学数学”变为“教数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