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醇的发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PDMS(tetraethyl orthosilicate)/PVDF为基质的 膜组件与丁醇间歇发酵耦合,与间歇发酵相比,耦合 分离反应体系的总溶剂产率从O.199 r1 h.1提高到 0.44 g lJ h.1,在分离发酵耦合期间(53—65 h), 葡萄糖的利用率由0.49 g l。1 h.1提高到0.75 g 14 h-1,葡萄糖消耗速率提高了45.9%。
为了解决以上所涉及的问题,现代工艺提出渗透汽化-
发酵耦合工艺的研究。所用到的构造分离一发酵耦合 生物反应器的膜有: HTPB-PU:疏水性端羟基聚丁二聚氨酯 PDMS/PVDF复合膜:中空纤维复合膜。
将PDMS(tetraethyl orthosilicate)/PVDF膜组
件分别与丙酮.丁醇间歇发酵和流加发酵耦合, 通过考察膜分离消除丙酮.丁醇发酵产物抑制作 用、膜分离对于丙酮丁醇发酵的糖利用率、溶剂 产率和溶剂产量等方面的影响。最终得到以下结 论:建立了渗透汽化.间歇发酵分离耦合反应体 系,
发酵丁醇的分离
发酵丁醇的分离
由上面实验得出结论
在丁醇发酵萃取工艺中可选择油醇和C-20萜烯醇, 其综合性能最强。
且重复性能高,发酵产量较传统工艺高出两倍。
丙酮-丁醇发酵耦合技术的比较
吸附法成本较高、操作复杂、选择性差且易受发
酵液污染,能耗较高,选择性较差。而渗透汽化选 择性能好、易操作、能耗低,但其可选择的膜种 类较少,通量低,相比于气提和液液萃取易受发 酵液颗粒的污染和堵塞。
产溶剂期
产溶剂期
丙酮丁醇梭菌生长处于稳定期,发酵液的还原倾 向增强,乙酸、丁酸等被还原成丙酮、丁醇等新的产 物,PH上升,进入产溶剂期。 主产物:丙酮、丁醇
产酸期代谢
乙酰-CoA在硫激酶,3-羟基丁酰-CoA脱氢酶、巴豆酶
和丁酰-CoA脱氢酶4种酶的催化下生成丁酰-CoA,然后 经磷酸丁酰转移酶(PTB)催化丁酰-CoA生成丁酰磷酸盐, 最后丁酰磷酸盐经丁酸激酶去磷酸化,生成丁酸。五 碳糖也可以被丙酮丁醇梭菌利用,通过磷酸戊糖途径 (HMP),转化为6-磷酸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进入EMP 途径。
发酵液中产物的分离提取方 法
沉淀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等电点沉淀法、盐析法、
聚电解质沉淀法、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等。
吸附法:物理吸附,化学吸附。
膜分离法:膜分离技术主要可以分为反渗透法
(RO)、超滤法(UF)、微滤法(MF)、渗透汽化 法(PV)、纳米滤法(NF)、渗析(DL)和电渗析 法(ED)等。
发酵丁醇存在问题
生物发酵的抑制作用,与乙醇相比,丁醇的
产率要低得多,这意味着需用较大量的蒸发、加热、 冷却等设施,能源和投资费用。以及在丁酸生物发 酵过程中常产生对原料预处理后产生许多对丁醇发 酵微生物有毒性作用抑制物的问题。
问题的解决
采用活性炭吸附、碱石灰调节、离子交换树 脂吸附、负压蒸发等手段,实现抑制物的分离。 往往将几种脱除方法联合使用,缺点是增加了生 物丁醇的生产成本。
丁醇发酵经历二个阶段:
产酸和产醇阶段。在产酸阶段,细胞处于指数 生长期,产生大量的乙酸和丁酸,导致pH下降。当 pH<5,丁酸浓度大于2g/l,,激发梭菌从产酸过程 转入产醇过程。此时,细胞处于稳定期,将乙酸和 丁酸转化为丁醇和乙醇。
发酵时采用两段法发酵工艺通过投加丁酸和葡萄糖为
碳源,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发酵丁酸产生丁醇。这样 不仅减少了其它副产物的产生如乙醇、丙酮等,又提 高了底物的利用率,也为丁醇回收的后续处理提供方 便。
产溶剂期代谢
在乙酸的转化过程中,乙酸首先转变为乙酰-CoA,接
着2分子的乙酰-CoA在乙酰乙酰-CoA的催化下,合成乙 酰乙酰-CoA,最后乙酰乙酰-CoA在乙酰乙酰脱羧酶的 作用下水解为乙酰乙酸。丁醇的合成则是丁酸在乙酰 乙酰-CoA转化成丁酰-CoA,接着在丁酰-CoA作用下转 化成丁醛,最后在丁醇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丁醇。
发酵丁醇的意义
意义:
丁醇的碳和氢含量更高,因此它的脂 溶性较好,可以更好的混合于汽油以及碳 氢化合物。同时,丁醇具有很高的能量密 度。由于蒸汽压力低,腐蚀性小,能够在 炼油厂进行混合,并通管道输送,因此, 丁醇作为生物燃料使非常的便利。
此外,丁醇的挥发性与汽油和乙醇相比 很低,安全性较高。研究表明,在内燃机中 燃烧时,丁醇只产生Leabharlann Baidu氧化碳和水,因而丁 醇作为燃料使用更加清洁环保。
此方法目前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有许多问 题仍然有待于解决,其中问题最为突出的部分是 膜通透性的限制,其成本,分离效能的高效性等 方面。
此外还有一些高效的分离方法如排斥萃取分 离正丁醇-丙酮-水体系,NaAc 、MgC12、Na2CO3等 盐类可在常温下打破正丁醇一丙酮一水体系的液一 液平衡,明显改 变其互溶度.复合萃取剂可大幅 度地增大正丁醇和丙酮在两相的分配系数和选择性 系数,可达到分离提浓各组分的目的。
利用菌种筛选的方法,培育高效的抑制物耐性菌 株。诱变育种是以人工诱变基因突变为基础的,是有 效的菌种改良方法。国内对丙酮丁醇梭菌的菌株改良, 主要还是用传统的诱变方法。目前,丙酮−丁醇发酵主 要的菌种选育手段是诱变育种。目前菌种的筛选主要 集中在耐丁醇梭菌的选育上。
谢谢
丁醇发酵
菌种:丙酮丁醇梭菌
条件:厌氧条件
原料:淀粉或糖
产物:正丁醇
丙醇丁醇梭菌
基本特点: 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胞呈梭状、细胞大小
(0.6~0.9)μm×(2.4~4.7) μm,常含细菌淀粉 粒,以周生鞭毛运动。 表面菌落圆形、突起,直径3~5mm,边缘不规则, 色灰白,半透明,表面有光泽。
严格厌氧,能分解蛋白质和糖类;生物素和对氨基
苯甲酸做生长因子。
产生大量的丙酮、丁醇和乙醇等溶剂,是重
要的工业发酵菌种。 广泛分布于土壤和谷物等种子表面。
代谢机理
产酸期
发酵起始阶段,PH6.0~7.0,合成代谢分解代谢 的进行产生大量丁酸和乙酸,伴随PH降低到5.0产生气 体二氧化碳,氢气。发酵液酸度急剧上升。 主产物:乙酸、丁酸。
萃取法:溶剂萃取,双水相萃取
发酵丁醇的分离
利用棕榈油甲酯作为原位萃取剂能提高丁醇的
生产强度。利用生物柴油的多样性使得开展以各 种不同的生物柴油为萃取剂的丙酮丁醇发酵成为 可能,此法也可提高丁醇的发酵强度。是目前较 为常用的效率较高毒副作用较小的方法。
发酵丁醇的分离
发酵萃取技术
日本学者田谷正仁提出了发酵萃取技术,这是 一个将发酵与分离相结合的新工艺,其优势是解除了 丁醇对微生物的毒性,及时将产出的微生物从发酵液 中分离出去,同时使发酵过程由间歇操作改为连续操 作,提高产率。同时萃取想可经过精馏或反萃取使溶 剂再生而循环使用,降低了工业化的成本。
发酵丁醇的新发现
异丁醇
异丁醇在我国是少有的几类稀缺产 品之一,其用途十分广泛。异丁醇是合成 增塑剂、防老剂、人工麝香、果子精油和 药物的重要原料,也是生产涂料、清漆的 重要配料,随着下游市场的不断拓展,市 场用途日益广泛。
目前,我国丁醇主要用于生产增塑剂邻苯二 甲酸二异丁酯,占总消费量的 50% ~ 60% ,其他则 用于生产异丁酯,并可以替代正丁醇用于家具、 汽车喷漆以及塑料涂膜等领域。其性能更加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