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夫卡作品中的动物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论卡夫卡作品中的动物形象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分院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提交日期年月日答辩日期年月日

年月日

论卡夫卡作品中的动物形象

摘要:动物形象是卡夫卡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通过选取动物作为切入点,描写处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生活状况,从而表达出他对人的存在的一种独特的感受。卡夫卡之所以把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或是重要角色,定位于动物或类似动物的形象,其原因在于他对生活有非凡的体验,而这种体验使他对人的生活产生一种非人化的认知和感悟。

关键词:卡夫卡;动物形象;内涵;成因

引言:动物形象并不是从卡夫卡的作品中材料开始出现的,事实上,在西方文学史中,动物形象早在希腊神话故事中就应经存在了。而在不同时期,动物形象所代表的主要寓意也是不尽相同的,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动物形象更加成为成为人们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工具。在卡夫卡生活的年代,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这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思想犀利的文学家著书立说,批判他们认为荒诞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其中的人际关系,他们通过在文学作品中对动物形象的描述和借喻,反映出人内心的孤独绝望,以及造成这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一、关于动物意象

(一)动物意象的概念

“动物意象”即指以动物为载体的审美意象。“动物意象”中的“动物”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理解的“动物”有区别,它不但包括统意义上的动物,也包括一些杂交物种和怪物等。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动物意象的种类更是多种多样,如《变形记》中的甲虫(现实存在),《乡村婚礼的筹备》中的甲虫(想象存在),

《一只杂交动物》中的羊猫狗杂交(杂交物种),《家父的忧虑》中的俄德拉代克(怪物)等等。

(二)动物意象在卡夫卡作品中的地位

使用动物意象是“反常化”的一种常用的实现手段。卡夫卡的动物世界将我们原本熟悉的世界变得陌生起来,这种创造性的变形,使对象有了陌生的新面貌,增加了形象感受的难度,拉长了形象审美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卡夫卡所做的,无非是把人们丛“当事者”推到“旁观者”地位,为此他常常借助于动物题材以增加他的推力。

卡夫卡作品中的动物意象承载了他对人类社会和自我内心的认知,是他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化。他的选择对象常常是相对于人类处于弱势地位的“动物”,通常是与人类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因为在他眼中世界的代名词是“荒谬”,孤独、恐惧、挫折感和负罪感几乎囊括了他生存于世的感受。卡夫卡塑造的“动物”们不仅承担了一个清醒的旁观者的职责,也蕴含了作者自身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和存在于世的特殊方式。

二、动物形象的内涵分类

出生于1883年的卡夫卡历经了世纪末的混乱和世界大战的冲击,社会与时代无以避免地在他身上打下了烙印。奥匈帝国的专制主义统治与欧洲现代潮流的悖逆,犹太民族的无家可归与受歧视、受压抑的处境,父亲的家长制权威在他心灵上投下的一生的阴影,社会上法制形式的完整性与法的实质的不存在……这一切导致他对这个世界产生陌生感和异己感。现代哲学家对现代社会从理论上概括出来的“异化”概念,他却用生命作了体验和证实。卡夫卡曾经写道,“孩子要成为大人,应该尽早地摆脱动物性”,对他来说,动物性就是家庭的环境,人在这种环境里担负不了责任,不能获得人类特有的主动性,也无法对最终目的提出疑问。

(一)重压下的逃避

卡夫卡逃离世界的心理,产生于内外交困之下,因为他出生成长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使他从一开始就不得不面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重重困境。世界像一个巨大的樊笼,“一个笼子在寻找鸟”,这是卡夫卡对世界与自身关系的最典型概

括。“逃避与自我保护”的心理贯穿于卡夫卡创作的始终,在不同的阶段表现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动物意象较多地承担了这种心理的表露功能,其中,把人异化为动物就是其具体表现方法之一。就代表的明显程度来说,再他的作品中“逃避”的最明显的代表要数“甲虫”意象了,这种昆虫虽然体型微小,但是其整个身躯硕大笨重,还为坚甲和硬片包裹着,甲壳看似坚硬,是一种自我保护,但是从他支撑身体的许多条细腿,和内里柔软的肚腹都揭示了这层防护的外强中干。从甲虫的外形可以得知,这是主人公格里高尔为缓解外部的重压和不好的境遇而采取的自我保护形态。这层看似坚硬实则脆弱的外壳,虽然不能永远保护他,但至少可以使他身上的背负的压力暂时得到缓解。

1、在幻想中逃避

事实上,《变形记》并不是“甲虫”形象在卡夫卡作品中的头一次出现,早在《乡村婚礼筹备》(1907年)中,就出现过“甲虫”的意象。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主人公拉班在赶往乡下去筹办自己的婚礼的途中,遭遇了一场风雨,卡夫卡把雨中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和街景的描写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主人公郁闷烦躁的心情。琐碎平庸乏味的日常生活,使班拉感觉不到生活的新鲜刺激,甚至对于新娘子,拉班毫无即将与她结成夫妇应有的兴奋,反而首先想到的也是“真能惹得她大怒就好了”。他不想与妻子解除婚约,但是他却对自己的妻子没有任何美好的印象,在他的脑海中,他既不觉得自己的妻子美丽,也不觉得她值得信任,只是机械地认为是命运让自己跟这样一个令他毫无好感的女子成婚。婚姻在他眼里一点也不纯洁和神圣,而是平庸得就像执行一个既定程序、履行一项日常义务样,无关甘愿不甘愿,只是一种不知为何的责任。在这种境遇下,拉班只能想象自己“躺在床上的形态像一只大甲虫,一只屎壳郎或一只金龟子”,摆出蜷缩成一团、自我防御的姿态。在这篇文章中,“甲虫”不是现实存在的,它只是主人公拉班的想象,因此并不明显地显示其“虫性”的特征。

2、现实中的噩梦

“甲虫”意象在《变形记》中被应用得更加具体而深入了,通过格雷戈尔的悲剧,卡夫卡揭示了人类在重压之下试图逃避却又无路可逃的境遇。作为《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雷戈尔的父亲,他在知道自己的儿子变形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地认定,儿子的房间必是凌乱不堪的,并且对儿子说,前来调查情况的代理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