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服装发展史
近代服饰的变迁
![近代服饰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963c50af121dd36a32d82f9.png)
服饰,作为一种礼仪标志,不仅是一 种语言,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记载着 社会与生活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 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近代人们 的服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朝统治者在汉族传统封建服饰的基础上纳入满族服装款式, 形成清代的服饰制度。样式华美雍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进入民国,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 服饰为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饰从长袍马褂向西装和中山装逐步演变;女子服饰将宽 袍大袖的传统旗袍进行改进,更加称身合体,现代改良旗袍成为当 时最时髦的女装。
1.男子服饰的变化:西装、中山装
西装
通商以后,人们看到 了来华西人所穿的西式服 装。男式西服是短衣长裤 ,颈系领带,短小紧窄, 贴身灵活,便于活动,不 像中国长袍马褂,宽襟博 袖,注重舒适。
想一想:民国时期的旗袍与晚清时期相比, 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分析变化原因。
西方宽思袍想大的袖影响 审美观念的改变 女性称地身位合的体提高
身着旗袍的晚清满族妇女
穿改进旗貌最直观 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 说,也是一部生动的文 明发展史。
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 毛泽东与蒋介石都着中山装。
2.女子服饰的变化:传统旗袍——改良旗袍
传统旗袍
旗袍是清朝满族女子 的服饰,其特点是服体宽 大、平直,下长至足,穿 着不随体。衣上绣满花纹 ,领、袖、裙都滚有宽阔 的花边。
传统旗袍
改良旗袍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20 世 纪 30 年 代 末出现了“改良旗 袍”。旗袍的裁法 和结构更加西化, 除了领、袖更加合 身以外,“美人肩 ”的使用(较软的垫 肩)表明女性开始抛 弃以削肩为特征的 旧审美。
孙中山改进西装样式,设计了一种新式服装——中山装。 这种服装融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欢迎。
服装行业的发展历史
![服装行业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8f06db6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f.png)
服装行业的发展历史断代史的角度来看,服装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服饰(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500年)在这个阶段,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主要是为了保暖和保护身体。
最早的服装材料主要是来自于自然界的植物纤维和动物毛皮,如麻布、棉花和羊毛等。
古代埃及、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是这一时期服装发展较为突出的地区。
古代埃及的法老和贵族身穿丝绸和细致的花纹制作的服装,而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则以丝绸和棉麻为材料制作的服装为主要特点。
第二阶段:中世纪服饰(公元500年-1500年)在中世纪,服装制作逐渐成为一种手工业。
人们开始使用更多种类的织物材料,并运用绣花、染色等工艺技术。
此时期的服装以飘逸的长袍、长袍和服装配饰上的金属和宝石饰品为特点。
欧洲的贵族和教士穿着精美且昂贵的服装来显示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垂直的线条和夸张的轮廓成为这一时期服装的主要特点。
第三阶段:近代服饰(公元1500年-1900年)随着工业化的兴起,服装制造业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衣服的制作规模得到扩大,外贸交流也出现增长。
这一时期,各地区的服饰风格开始出现差异。
在欧洲,随着封建主义的瓦解,工业革命的展开,新兴的中产阶级对服装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大规模制衣厂开始涌现,使得服装制造业变得更加规模化和商业化。
服装样式也开始变得日趋多样,时尚潮流开始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阶段:现代服饰(20世纪)进入20世纪,服装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工业化、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服装行业的变革。
大规模生产和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使得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各种新型纤维材料的发展改变了服装的性能和风格。
并且,消费者对时尚潮流和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服装定制和品牌的兴起。
快时尚产业有迅速崛起,并以其快速的反应能力和低廉的价格吸引着大量年轻消费者。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媒体成为服装消费者获取信息、交流和购买的主要渠道。
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开始流行。
中国近现代史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史服装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e1919cfd9ec3d5bbfd0a74ca.png)
男童装:
新中国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在具体形制上尽量避免欧美军服 的影响,侧重于苏联军服风格,军官戴大壳帽,士兵戴船形帽,军服领 式。武装带系扎等明显接近苏联军服款式。海军则是标准的国际型,因 为水兵服特别好看,于是童装中曾长时间模仿,并泛称位“海军服”。 其它陆、空军服基本上百姓不穿。三步曲
鸦片战争后旗袍
清早期旗袍
2019/12/22
民国后旗袍
旗袍走向世界
2019/12/22
第53届世界小姐大赛决赛
经 济 现 象 ?
2019/12/22
中山装的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 进行服制改革,把中山装 定为男子礼服之一,再加 上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 穿着,举国崇尚,蔚为风 尚。
服饰文化渗透在人们的 生活之中。一定时代的 服饰文化显示着一定时代物质生产和科学技 术的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社 会意识形态乃至整个社会风貌。真所谓“管 中窥豹”,从一个特定时代的服饰发展状况, 就能够看出这一时代的文明程度。
寻求人类服饰艺术发展既保持民族特色又相互影 响与相互融合的演变规律,由此更加有效地 推动人类文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关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青松岭
2019/12/22
青松岭讲述北方某山区青松岭生产大队,年轻姑娘 “秀梅”和几个年轻人热心学习赶车但遭遇重重困难, 并在大生产当中维护群众利益,反对投机倒把的故事。
但同时,这部电影也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偏见,比如 2019/12/22 犯罪分子是属于逃亡的富农分子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布料的 花色品种增多,“的确良”的缺点 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透气 性差、化纤品对人皮肤有刺激性等。 特别是随着现在一些彩棉布料、纳 米布料的出现,“的确良”更是渐 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b43c22b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4.png)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从中国传统的服装到现代中国的时装,中国服装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
古代的历史中。
中国服装的发展更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它反映了中
国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
中国古代服装发展
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中国的服装被称为
“衣服”。
古代时期的服装主要分为上衣、庄服和婚礼服装三大类,并以
宫廷服饰、军队服饰、民间服饰为主要表现形式。
这些服装大多以素色为主,并以大量的绣花、蕾丝和刺绣为装饰。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金
银绣花服饰,通常用于官员、地方政府或家庭的场合。
宋元明清时期,服饰系统开始建立,服饰材料、面料以及服装制作技
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服饰风格逐渐成型。
不同的服装风格用来表现各
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宋代服装以素色和纯色为主,用金银丝绣花来装饰,
尤以宋太祖朱元璋被称为“太正”服装风格最为突出。
明朝服装以朱砂红、金色和青色为主,尤以“丹青纱”服装风格最为突出,在服装制作方面做
出了许多创新。
清朝服装以蓝色为主,绣花、蕾丝和细编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尤以“蓝马绒”服装风格最为突出。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文化的入侵。
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b8db23cf111f18583d05a3a.png)
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 色
•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 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 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 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中共干部通常穿中山装,夫人还是旗袍。 • 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 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 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 遍选择。
中国人对着装的追求已经转向个性化、多元化!
衣是人的生活必需,是艺术要求、美学追
索,是人的文明史,是人类史中的大篇章。 从中国百年的服装变迁看来,我们的祖国 经历了太多,我们的文明变化了太多。 从清初长衫马褂到如今的斓衣翩翩,中国的社 会性质、政治格局、经济状况、审美观念、生 活习惯改变了太多:
社会性质 政治格局 经济状况 审美观念 生活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 专制主义中央集 白银流失,举借 宽袍长袖以盖体 等级森严 社会 权封建王朝 外债,由列强控 制经济命脉 独立的社会主义 工人阶级领导的 经济逐渐恢复和 大方适体显美丽 民主平等 国家 以工农联盟为基 发展成为世界第 础的社会主义国 二大经济体 家
“毛式中山装”
新时代的“毛氏中山装”
60年代
(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
:
• 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 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 • 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 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 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读书组“绝不停蹄”!
完
政治领域的大变革渐渐蔓延到服装领域,中国 民众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85833ccc281e53a5802ffde.png)
衫:衫较襦长,多指丝帛单衣,质地轻软,与可夹可絮的襦、袄等上衣有所区别, 也是女子常服之一。。
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制裙面料一般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却有多少 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外直披 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诗:“惯束 罗裙半露胸”等诗、画即似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为大胆的一种, 足以想见唐时思想开放的时代背景。除此之外,武则天时还有将裙四角缀十二铃 的,行之随步叮当作响。 裙色可以尽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似以石榴 红裙流行时间最长。唐中宗时安乐公主的百鸟裙,更是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
辽代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 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 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 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 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 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 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 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 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双 袖呈胡状 。 (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
裳相连。
战国早期铜人,身穿圆摆 缺襟上衣,多褶裙
春秋战国时期的素纱锦衣
四、秦汉服饰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 ,但是
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 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 皂。
半臂与披帛:这是襦裙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臂似今短袖衫。披帛,当从狭而 长的帔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一种飘带了。这种 古代仕女的典型饰物,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至隋唐盛行当无置疑,在留存至 今的壁画与卷轴画中多处可见。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55c8d903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e.png)
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史(1912年以来)近代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
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
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
”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
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
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
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
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
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
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
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
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
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
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
中国近代服饰
![中国近代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7f6dccfd9e3143323968932d.png)
20世纪20年代梳妆女子
穿短袄套裙的妇女(传世图照)
民国男性服饰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 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 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 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 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 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 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 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 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 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 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 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个 人的政治宣言,独立各省很 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 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 “剪辫子”立刻成为“革新” 的标志。一时间,剪辫子成 了一股浪潮,这从当时坊间 流传一句笑谈可以窥得一二 一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 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 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 书。”中国人留辫子的历史 折腾了三百多年,到此终于 落下了帷幕。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 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 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 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 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 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 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 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 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 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 国的理念。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 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 延续。
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变化
![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b103ef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1.png)
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变化近代中国女性服饰的变化一、湘绣服湘绣服,传统湖南省的家饰服饰,并受到大部分华语文化圈的欢迎,因其既美丽又有纹理而被很多其他文化圈的女性推崇和把玩。
湘绣服的制作,多由绣师母子俩一同协作完成,缝制的布料多为当地的锦绣或丝绸,缝纫手法既美观又考究,而且显示出丰富的民族风情。
湘绣服的色彩有着一些特殊的历史意涵,体现着当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钟爱。
二、长衫加蓬裙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近代女性服饰发生了变化。
在19世纪,普遍会见西方式的礼服,这种服装由里衬加上外套长袍,外边加上裙子,被称为“长衫加蓬裙”。
它以民族服饰元素搭配,大衣长袍花痴藤,又为西方服饰修饰,上衣布料用印花,边缘使用米簇,大衣口袋加上格纹及褶边,堆叠状的蓬裙自然扩展。
三、锦服20世纪初,中国古典服饰发生巨大转变,从就湘绣服及长衫加蓬裙发展到锦服。
锦服﹝Chi-koi绣锦﹞通常是一件口袋装饰的无领宽松服装,多以竹编、丝绸及其它装饰品为装饰,穿着锦服的女性看起来也更时尚灵动。
20世纪50至60年代,锦服受到传统服装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新潮元素份量,模仿出蓬裙大衣领子,宽松装饰,以灵动细节设计,展现女性优雅和力量,受到更多人的推崇。
四、长袍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式服装出现了一些改良的类型,如长袍,它紧贴身着,宽松的下摆搭配金属丝绸,或湖流纹,纽扣等装饰品,同时,穿着长袍能使你的气质更加显著,把传统服饰也融入于当代时尚中,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总结从湘绣服,到长衫加蓬裙,再到锦服,以及长袍,中国近代女性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且,每一种服饰都有其文化传统的内涵,代表着细致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服饰,不但包含文化传统,又带来时尚潮流,使传统服饰更新,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和喜爱,使得中国传统服饰王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30页PPT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30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7e40975a0066f5335b812108.png)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
程,单调的款式已不能满足人 们对着装的要求,八九十年代 喇叭裤、健美裤、蝙蝠衫、连 衣裙掀起一阵热浪。休闲装、 时尚服饰、牛仔服饰在市场上 大量涌现
90年代
现代服饰
款式新颖,样式独特,服饰 具有个性化、自然化和环保 化。此外,唐装、宋装、清 装等古韵犹在。
现代流行服装
以文治国
义
礼
下面为女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袄下裙
辛亥革命以后,女装 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 最为流行,上衣有衫、 袄、背心、,样式有 对襟、琵琶襟、一字 襟、大襟、直襟、斜 襟等变化,领、袖、 襟、摆多镶滚花边或 刺绣纹样,衣摆有方 有圆、宽瘦长短的变 化也较多。
近
完代
袄
美 搭 配
袄 裙 与 中
山
装
旗袍流行
在不同时期有不 同的变化:袖子 从宽到窄,从长 到短;下摆从长 到短,再由短到 长,完全随着时 代的变迁而变迁。
穿军装个个
年 爱戴军帽,
代 是当时最为 的 时髦的衣服。
那个时候,
流 全国的人都
行 为拥有一身 绿军装而自
—
绿
豪。那时候 最流行的穿
军 法是要在军
装 装口袋上别 个五角星。
绿军装
80
年
代碎
的花 时衣 尚服
20世纪70、80年代前
的中国男式服装,更为千篇 一律。当时城市中的男装仅 有毛式制服、中山装、茄克 衫等几种,裤子大概只有一 种又肥又大的直筒裤了。
了解了近代的服饰,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现代的服饰
旗 ; 袍
50
列宁装
年 本是男装 上衣,
代
却在当时的中国演 变出女装,并成为
中山装的形成与发展
![中山装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73275a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8.png)
中山装的形成与发展中山装是中国近代服装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革命历史密切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探讨中山装的形成与发展,并阐述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切都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改变。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民众自发发起的全面革命运动,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革命领袖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在倡导革命的同时,也给自己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军装,即后来被称为中山装的服装。
中山装的设计理念非常简洁明快,突显了民主平等的精神。
它采用挺括的西式剪裁,却去掉了过多的装饰和浅颜色的面料,取而代之的是素色、饱满且耐看的深色面料,这样就使得中山装看起来更加庄重耐久。
孙中山希望通过中山装的形象来表达他对国家的理念和期望,即民主、科学、富强。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山装正式成为国家的官方制服。
这一举措也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因为它不仅意味着中国国家制度的根本改变,也标志着一种全新的国家文化形象的孕育。
中山装作为国家的官方服装,开始在各个社会阶层中流行起来。
无论是政府官员、学生、商人还是农民,中山装都逐渐成为了他们的首选服装。
它的简洁、实用、耐穿的特性,使得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受欢迎。
中山装还成为了中国社会普遍的穿着习惯,人们常常在各种正式场合穿着中山装,以显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尊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山装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山装被批判为“资产阶级的象征”,但它的实用性和简约风格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被广泛采用。
特别是在开放之后,人们对时尚和个人表达的追求逐渐增强,中山装得到了新的发展与创新。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款式、颜色的中山装,它们充满了创意和个性,成为了时尚界的新宠儿。
总的来说,中山装作为中国近代服装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革命历史密切相关。
它以其简洁、实用的特性和代表民主、科学、富强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
近代中国社会服装变迁作文
![近代中国社会服装变迁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61fe8f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b.png)
近代中国社会服装变迁作文咱今儿个就来唠唠近代中国社会的服装变迁,那可真是一部超有趣的时尚进化史呢!在近代以前啊,中国大地上最常见的就是长袍马褂。
你瞅那长袍,长长的衣摆一甩,马褂往身上一罩,就透着一股传统的韵味。
这长袍马褂可是当时社会的“主流穿搭”,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的文人雅士,都对它青睐有加。
男人们穿着长袍马褂走在街上,那模样就像是从古老画卷里走出来的一样。
不过呢,这长袍马褂也有它的麻烦之处。
比如说长袍,长长的衣服有时候不小心就容易踩到,一不留神就摔个大马趴,那可就尴尬喽。
可是啊,随着近代国门被打开,西方的文化就像潮水一般涌了进来,服装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洋装开始在中国的沿海城市流行起来。
那些年轻的小伙子们,穿上笔挺的西装,系上精致的领带,一下子就有了一种不一样的帅气。
西装就像是一股新鲜血液注入到中国的时尚圈。
那时候穿西装的人,感觉就像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弄潮儿,和那些穿着长袍马褂的人站在一起,对比可强烈了。
而且西装特别适合一些商务场合或者社交舞会,方便活动又显得很精神。
再看看女人们的服装,那变化也是相当大的。
以前的传统女性服饰,像旗袍的前身那种宽松的衣服,虽然有着东方的含蓄美,但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也开始有了新的模样。
旗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紧身的、能够展现女性身材曲线的服饰。
这旗袍啊,真的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它那高叉的设计,既能露出女性修长的美腿,又不会显得过于暴露,恰到好处地展现出女性的性感与优雅。
而且旗袍的面料也是多种多样,有华丽的丝绸,上面绣着精美的花纹,穿上旗袍的女子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娇艳动人。
到了民国时期,服装的风格就更加多元了。
学生装开始流行起来,男生穿着那种简洁的中山装样式的学生装,充满了青春活力。
女生的学生装则是那种蓝色的布衫搭配黑色的裙子,看起来特别的清纯。
这学生装可不仅仅是一种衣服,它还代表着一种新的思想,一种追求进步、追求平等的精神。
那时候的青年学生穿着学生装,走上街头,为国家的命运呐喊,那场面可真是热血沸腾。
中山装的介绍范文
![中山装的介绍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f9c807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a.png)
中山装的介绍范文中山装,又称为中国民国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种传统服装。
它以中山先生(孙中山)为名,是他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提倡倡导的一种民族民主服装,代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现代化的程度。
中山装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广泛的普及程度,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将从中山装的起源、特点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中山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2年,当时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为了凝聚国家民族的精神,他提倡将西式的外衣与中国传统的中山甲胄相结合,以此建立一种独特的内外统一的民族服饰。
据悉,中山装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追求实用与舒适并兼顾庄重与典雅。
它主要由中山装衣服和长裤组成,材质以棉布为主,款式简洁大方,通常有四个口袋,分别为两个大的扣袋和两个小的装饰性口袋。
此外,中山装的领口袖口和侧面都采用双口双扣设计,整体外观简约大方,彰显了一种现代化的格调。
中山装有四个基本特点。
首先,中山装的设计风格独特简洁,凸显了中国传统服装设计的优点。
其次,中山装的面料选用棉布,轻便透气,耐穿耐磨,非常适合在炎热的夏季穿着。
再次,中山装的剪裁合身,穿着舒适度极高。
它的设计注重了人体工学和身体比例,能够将衣物与人体的结构紧密结合,增加健康舒适的感觉。
最后,中山装受到了西方服饰的影响,尤其是西装的剪裁和细节处理。
因此,中山装在时尚感和挺括度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山装迅速在中国社会中普及开来,成为了当时男女青少年和士人学生的主要装束。
这主要得益于中山装在传统服装与现代时尚之间的平衡。
在1930年代,汉族男子每人至少要有一套中山装,而长衫正式被逐渐取而代之。
此外,中山装还被广泛地用于军队、学生组织及各个教职工、工人和市民社会团体的工作制服中。
无疑,中山装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标志性服饰,在表达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性和自主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到了中国的解放后,中山装进一步向全民化发展。
新中国的革命热潮以及中山装的代表性地位,使得中山装成为了新政权下的全民装束。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b16c625b7360b4c2f3f6418.png)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而服装作为一种礼仪标志,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
服装,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忠实映像,它有时会成为守旧传统的堡垒,有时会成为革命势力的旗帜,抑或两者交锋的导火线。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很容易发现,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类服装的衍化。
反过来,服装的变化又会加速人们变革社会形态的决心。
人们常这样形容中国近现代的服装,说是宛如一个服装博览会,前清的、民国的、西洋的、东洋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代表着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服装尽在这百年之中。
近代以来,一些有志于改革的人从这种传统理念出发来提倡变革。
如康有为为了给他的变法寻找社会基础,不止一次地上书,提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足见服装对造就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影响之深。
在物资匮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穿新衣对普通人来说一直都是一种奢侈。
举国陷入了买布凭证的年代,要积攒够做一件新衣裳所需的布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那时候,计划生育还未普及——一个家庭少则一、两个孩子,多则达到六、七个孩子。
因此,为做一件新衣裳,父母亲们都会在心里及早提前算计一番,并对子女进行一次排队。
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一件新衣裳,今年老大穿了,明年老二穿,后年老三穿……在父母的心里,孩子大了,心眼也开了,知道“臭美”了,就要穿得尽量体面些,小屁孩就不一样了,懵懵懂懂,只要能吃饱穿暖,就会忘乎所以,衣裳新与旧就显得微不足道,根本顾不上样式过时不过时,大小合身不合身。
于是,在一个家里,老大孩子总是责任和干活最多,但也往往是穿新衣裳机会最多的一个。
然而,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以至于打补丁在农村一些妇女中也成了一门很吃香的手艺。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8e8c4f25ef7ba0d4a733b9d.png)
列宁装
布拉吉 ----苏式服装为什么流行 ?
建国初期,中国人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处处以苏联为仿效 对象,连老百姓的曰常生活也处处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女性服装除了美观功能之外,还表达这种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倾向,具
原
始
现
代
60~70年代:特征— 蓝、灰、绿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60代中期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 恶化,女性不再穿“列宁服”。 而绿军装是这一时期的时装。
旗袍展示了东方女人的柔美
旗袍闻名世界被称作 Chinese dress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50年代: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苏式服装流行---列宁装 布拉吉
五十年代: “列宁装”
五十年代: “布拉吉”连衣裙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至今
特征: 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服饰、五彩缤纷 城市的服装与世界接轨 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转向美观大方
/在家兼职 /网上兼职赚钱日结 /网络兼职正规网站 /jianzhizhuanqian.html 兼职赚钱 /diqingjianzhi.html迪庆兼职_迪庆兼职网 /nujiangjianzhi.html怒江兼职_怒江兼职网 /dehongjianzhi.html德宏兼职_德宏兼职网 /dalijianzhi.html大理兼职_大理兼职网 /xishuangbannajianzhi.html 西双版纳兼职_西双版纳兼职网 /wenshanjianzhi.html文山兼职_文山兼职网 /honghejianzhi.html 红河兼职_红河兼职网 /chuxiongjianzhi.html楚雄
论中国近代服装发展史
![论中国近代服装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ff2e8372168884868762d646.png)
论中国近代服装发展史【摘要】服饰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丰富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近代服装发展中山装旗袍服饰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丰富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内涵。
辛亥革命后,原有的服装形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旧的观念仍有很大的市场,孙中山先生倡导民众扫除弊端,移风易俗,并身体力行,为中国服装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装”,对后世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衣服本身。
这一时期的男子服装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的”博览会”式的局面,为男装的进一步变革铺平了道路。
先五四运动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服装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如果让洋人说他了解的中国服装,绝大部分人恐怕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中山装。
很久以来,中山装作为中国的国服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山装和中国人之间仿佛有了一种血缘的联系。
中山装,方方正正的造型,四个大贴袋。
作为中国现代服装的代表,它在许多细节上都体现了现代文明的痕迹。
比如在它的左胸袋盖上,就留着一个专门用于插钢笔的笔洞,中国特色和世界文明结合得天衣无缝。
50年代1949年前后,中国的男人有三种装束。
一是长袍马褂式的中装,但这作为封建遗老遗少的特征,迅速退出了时尚舞台。
而西装,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也被普遍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虽未销声匿迹,却也渐渐被人们疏远。
男人的时尚舞台上,中山装一枝独秀。
60年代初这是一个中山装真正普及的年代,只要是男人,就穿中山装,上班当工作服穿,下班挤公共汽车穿,出席会议穿,出席婚礼穿,甚至新郎官结婚仪式上也穿。
中山装取代了工作服、便服、礼服,在男人领域一枝独秀。
百货店的男装柜上只有多种颜色的中山装。
这时的中山装款式上出现了两种,一种是单止口切线,那是传统式;还有一种是双止口切线,那叫青年式,虽然是五十步与百步,却也反映出了人们爱美求变的心态。
中国服装90年发展史
![中国服装90年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e7faededb8f67c1cfad6b812.png)
中国服装产业90年发展史那时的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虽然不像如今的五彩斑斓,繁杂多样,但是仍然是服装史上不可以抹去的。
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兴起,中国自制的缝纫机生产成功,百年老店的经营理念等等都为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21-1949 中国纺织服装业在乱世里生存上个世纪的前半段,是个风云幻变的年代。
“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上去的时装,也同样地千变万化。
”张爱玲如是说。
那时的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虽然不像如今的五彩斑斓,繁杂多样,但是仍然是服装史上不可以抹去的。
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兴起,中国自制的缝纫机生产成功,百年老店的经营理念等等都为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跌跌撞撞的近代纺织工业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侵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出现的。
一方面,近代纺织品市场的发展,为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西方近代纺织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一些买办、地主商人和手工工场主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从而促成了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兴起,荣氏家族企业,就是一个典型。
近代纺织企业采用大机器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引起了生产变革和社会变革。
不论是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还是商办企业都是以商品生产,追求利润为目的,因此都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近代纺织业引进西方纺织技术,开拓纺织生产的过程,也是一次训练和培养纺织工人和技术力量的过程。
这期间,中国纺织业有了新的发展。
但整体发展是不平衡的:第一,四分之三以上分布在上海、天津、青岛等少数沿海大城市,而四川、贵州、云南等13个省份的生产能力都很小。
第二,外资比例大,原材料控制在外国人手中,机器设备都依赖外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纺织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遭受巨大破坏。
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政府接管了日本在华的69个纺织厂,组成了名为国营实为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企业“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简称“中纺公司”),总部设在上海,下设天津、沈阳、青岛三个分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羞耻学说有关羞耻学说的论述,在西方通常会以《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来解释服装的起源。
《圣经》中讲述: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原本是裸露的,但是偷吃伊甸园的禁果后,方知羞耻,便拿无花果树叶遮体,也因此产生了服装。
"羞涩"在心理上的动机始于自我和他人的相互依存性,是在一切合乎"礼"的行为条件下所形成的自我心理。
产生羞涩感不仅仅是以"讨厌"来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也同时会对"衣冠不整"产生排斥,并且这种态度还会阻碍我们对于某种衣服上的炫示或者随个人所好穿着某种形式的服装。
不过,以羞耻学说作为人类服装的起源学说这一观点,却也常常遭到批判,因为一些原始部落中,脱去衣服才是尊严和礼教的表征。
二、保护学说"生理的保护"通过服装御寒、防止外物的侵害;"心理的保护"作为"驱邪护符"的作用帮护人们排除种种心理的矛盾和障碍。
将服装的保护性能作为服装的起源一时间尚有争议。
因为气候适应说强调服装的诞生是基于人类生理的需要。
随着人类的进化,身上得体毛逐渐退化,气候的冷暖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理需求,因此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学会以兽皮蔽体,以抵御风寒。
即使在现在,许多居住在寒冷地区的原始人仍然选择简易的"服装"蔽体防寒。
保护学说的另一含义是指"作为防止昆虫或外界的伤害"。
这种理论认为,原始人用衣服或兽皮做成的条带围在腰部,走路时条带的飘动将驱赶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
到现阶段为止服装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防寒而成为人类的保护,它随时代的变迁,保护的意义逐渐多元化。
例如,武士的盔甲,足球运动员的护膝、防护面罩,消防队员特制的服装等。
这些服装的保护功能逐渐完善,减少了危险和伤害。
三:装饰学说(一)作为阶级符号的象征:我国自古以来崇尚服装制度,有上冠的雅誉,并借服装的型制、色彩、服章等以区别阶级、维系伦常。
服装在不同时期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象征身份和地位。
(二)借此显示优越感:装饰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穿着者的力量、勇气和技能。
原始人用兽皮等饰体象征自己的英武;原始部落的人用野兽的牙齿、骨骼和刀痕等,向人们显示他在狩猎中的业绩;军人会将勋章挂在制服上,亦是向人们展示他的功绩。
(三)借此吸引异性:不论古今中外,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为了吸引异性的主意,在服装服饰上的煞费苦心。
(四)作为吓唬敌人求得战胜的目的:从人类原始社会活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装饰具有恐吓敌人、求得胜站的目的。
所以许多原始部落会借由在身上涂抹,或戴上特制的恐怖面具以达到威吓敌人的目的。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封建制度衰落。
从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清代服装制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装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异族服装。
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以满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这是清王朝统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强制人们改冠易服的结果,致使中国古代服装在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异。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
十二章”即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水藻、火、粉米、黼、黻。
因相传“日、月、星辰”能“普照天下”;“山”取其仁,可仰也;“龙”取其能变化,能兴云作雨;“华虫”取其“文采昭著”;“宗彝”为宗庙尊者,表示“不忘祖先”;“藻”是有花纹的水草,取其“有文”;“火”取其“炎上”能取暖;“粉米”取其“养人”;“黼”用黑白二色成斧形,象征“权威”;“黻”用青黑二色绣成弓相背的形状,象征“见善背恶”。
故用“十二章”来装饰天子之礼服吉服以象征天子“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临之内”。
清代服装尽管在外观形式上拼弃了许多传统的基本形制,但它内在的东西却没有改变,其精神实质与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它既体现了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又保留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等级制内容。
清代服装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其进程随着封建末代王朝的覆灭而告终止。
中国古代服装虽然结束了它的历程,然而它所显示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其本身。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逐渐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也因之日益深化,衣冠服饰也随之而了生了变化。
辛亥革命后,原有的服装形制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旧的观念仍有很大的市场,孙中山先生倡导民众扫除弊端,移风易俗,并身体力行,为中国服装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装",对后世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衣服本身。
这一时期的男子服装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的"博览会"式的局面,为男装的进一步变革铺平了道路。
中式长衫上插一管自来水笔,下着西式裤子。
其样式外观轮廓周正、结构合理、线条分明、功能性强,具有严肃、庄重、朴实的美感,既合乎国民的传统审美习惯,也恰当地结合了国际现代服装的审美形式与工艺。
千整造型上沐现了广大民众对民主、平等_革新 ,进步等社会理想心说诚服的赞赏和接受。
五四运动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服装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在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下,逐步改变了中国女性千百年来固有的服饰形象。
广大妇女从缠足等陋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大胆尝试用服装充分展示自然人体美。
上袄下裙成为主流,衣服更加称身适体,上衣腰身收得较窄小,大襟右枉,袖长不过肘,袖口呈喇叭状,又称“倒大袖”。
腰臀呈曲线,一卜摆有弧形、圆角、直角等,张爱玲称:“时装上也显现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
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
短袄腰部极为紧小。
……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
三绺梳头,两截穿衣: 旧时指妇女的打扮,亦借指妇女。
“三绺头”是一种"前发高束,形似凤凰头"的发型,先把头发的中间部分梳理上去,只留下两边各垂下一缕头发,用手按住,只把发角用手绕一绕再用发针固定在耳后,再梳根独辫用黑毛线捆牢。
“两截衣”是指旧时女人的衣服分上下两件,不象男人只是一件长袍。
20世纪30年代始,旗袍已成为中国都市女性的重要服装。
名媛明星、女学生、工厂女工悉数接受,仅面料、做工和搭配略见差异,形成具有海派文化特点的民国典型服饰形象,造就了中国现代服装史上的一页辉煌。
旗袍于20世纪20年代出现。
1929年旗袍底摆上升,至膝盖以下处。
1930年的旗袍长及膝盖,腰身收小,下摆收拢。
1931年短旗袍兴盛,整体造型紧窄合体,腰部有较明显的曲线。
1932年后,旗袍下摆复长,及脚踩或排下部,穿高跟鞋方可行走。
袍身加长对旗袍的现代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修长旗袍使下摆开祝成为必要,开权旗袍也成了现代改良旗袍的重要标志。
1933年始,旗袍从低权或无权变成高权。
当红明星常穿高视旗袍出人交际场,权高过膝甚至及臀,因了明星效应,遂成流行。
1932年后,旗袍也曾流行花边装饰,凡衣缘处必镶之,使旗袍更显妩媚。
到1935年后,名交际花陈玉梅、陈绮霞提倡低权,故旗袍开视趋小,依旧长度及地,完全盖住双脚,时人椰榆为“扫地旗袍”。
长旗袍毕竟不实用,随抗战爆发,复回利于行走之长度。
作家曹聚仁说:“一部旗袍史,离不开长了短,短了长,长了又短,这张伸缩表也和交易所的统计图相去不远。
”服装流行的循环式周期性变化规律是指一种流行的服装款式被逐渐淘汰后,经过一段时间又会苗复出现大体相似的款式。
所谓“长久必短,宽久必窄‘,说的就是这个规律。
但这种流行的方式是在原有的特征下不断地深化和加强.使流行的变化渐进地发展。
这种循环再现无论是在服装造型焦点上、色彩运用技巧上,还是服装材料使用上,与以前相比都有明显的质的飞跃。
它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运用更多现时的人文、科技的结果,必然易被社会所接纳。
列宁装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并成为革命“时装”。
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
腰中束一根布带。
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
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还包括中山装和旗袍。
列宁装的普及率最高,年龄适应性最广。
这一男性政治领袖的着装,携带着革命的政治意识,悄悄接近并包裹了女性的身体。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列宁装在广大的解放区的女同志中间就十分流行。
耐人寻味的是,在苏联国内并没有“列宁装”一说,也是在中国与革命领袖的名字联系起来之后,成为与中山装齐名的“革命时装”。
布拉吉在俄语中布拉吉就是连衣裙的意思,但是由于俄罗斯的连衣裙有其特有的特色,所以中国就直接将这种俄罗斯风格的连衣裙叫做布拉吉。
过于花哨、过于暴露、过于昂贵的服饰,在50年代没有受到明确的禁止,但在社会风气上受到人们自然的轻视,因为那意味着腐朽、轻佻,意味着剥削、反动,意味着资产阶级,意味着美帝国主义。
崇尚刚健清新之美,是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开国之初的共同点。
初期过去之后,有的走向多元繁复,有的走向衰朽淫靡,有的走向极端专制。
50年代以后的中国女装,则走向了一种特殊的美学状态。
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西装被说成是资产阶级的,布拉吉被说成是修正主义的,旗袍被说成是封建余孽,花哨的服装被斥为“奇装异服”。
色彩单调,不分男女,不分职业的军装盛行。
文革”开始时,红卫兵以绿军装为时尚。
身着军装,头戴军帽,臂戴红袖章,腰扎皮带,肩挎“为人民服务”的军用书包,胸配毛主席像章,这是当时最为时髦的装扮。
解放军是最受尊敬的人,军装也成为人们最向往的装束。
受军队服装的影响,青年学生穿起了灰色四兜棉布中山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也都穿起灰色的中山装。
此后,又出现了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等其他的款式,与中山装相比,仅领、兜有点变化,形成了中山装系列。
简单来说,解放鞋很轻便,穿起来可以健步如飞的运动,适合志愿军的军事作战特点是,这也并不是说解放鞋就没有缺点。
所有军鞋还有几个重要的要求,就是必须保护士兵的脚部,让其双脚不要受伤,染病和过于劳累。
但是解放鞋显然不具备!为什么呢?因为解放鞋是胶底的,它的软底,不透气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弱点。
不耐穿,很容易磨损文革时期,由于解放军大量进入地方事物,军政干部充斥着地方机关。
一身绿色军装,漂亮的军帽,崭新的武装带和解放鞋都是身份的象征,也成为一种人人向往的时髦装束。
如果谁能穿上一双军用解放鞋走在大街上,就像现在穿一双最流行的耐克球鞋一样,会引起很多人羡慕的眼光。
解放鞋将永远成为解放军历史上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神话传奇。
20世纪70、80年代前的中国,人们的服装样式极为单调,尤其是男式服装,更为千篇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