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林蛙卵呈团状,外无卵袋.
•蝌蚪体背扁平,头端略尖圆;体背黑色,腹部灰白 色;后肢芽显时体全长40mm。
幼蛙
成年林蛙
一、林蛙的品种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三)生活习性 1两栖性:东北林蛙是两栖动物,营水陆两栖生活。夏季栖息于 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冬季到山下河流中冬眠。 2野生性:蛙类胆小、怕人。警惕性高,稍受惊扰就很快跳离。 3冬眠性:蛙类在长期的进化中,在低温、饵料缺乏、昼短夜长 的不良环境条件下有一种越冬休眠的独特适应方式。中国 林蛙在0-l℃的水温环境中,聚集在河水深处的大石块下越 冬。 4群居住:蛙类都有群居习性,常常几只或十几只共栖一起。一 旦适应,便不轻易迁移。即使迁移也是群体迁移。 5捕食性:蝌蚪生长期以浮游生物为主,成体以鲜活的动物性饵 料为主。并且捕食方式相似,一般都昼伏夜出,蹲伏在安 全僻静处静候食物。当发现食物后,以猛扑或跳跃的方式 捕食。饥饿时,也吃混杂在活饵料中的死物,若在食物缺 乏、饥饿难忍时也可能互相残杀。
四、饲养管理
(一)繁殖期的饲养管理 1.产卵 • 笼式产卵法 • 圈式产卵法 2.孵化 • 自然孵化法 • 产卵选择性 • 水温对受精卵的孵化起着重要作用 • 塑料大棚孵化法
(二)蝌蚪期的饲养管理
1.放养方法和密度 • 放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没有专用孵化池的 情况下,直接将卵团放到蝌蚪培育池,使蛙卵的孵 化和蝌蚪生长在同一池内完成。另一种是有专用孵 化池,卵团在孵化池发育到一定阶段,再移入蝌蚪 培育池饲养。每池中的蝌蚪应选发育阶段相同的, 便于饲养管理。 • 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1000-2000只蝌蚪,也可采用 先密养后分散法,后期使密度趋于每平方米1 000只 左右。
2、野外采集法 正确识别林蛙、青蛙、蟾蜍的卵是野外采集的关 键。林蛙产卵时间在清明前后,20d以上即4月下 旬至5月上旬青蛙才开始产卵。林蛙卵刚产出为黑 色圆形、孵出的蝌蚪也是黑色。青蛙的卵为黄色 圆形。卵团外表有一层黄色胶膜、孵出的蝌蚪较 林蛙大。
二、繁殖技术
(一)生殖系统的解剖和生殖生理
• 林蛙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 幼体在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变态。生殖系统由生殖 腺和生殖管道两部分组成。 • 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泄殖腔和 泄殖腔孔等组成。 • 雄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泄殖腔和泄殖腔 孔等组成。 • 哈士蟆成熟期,从卵开始历时24个月,即到两周 岁时性腺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繁殖。
(四)蝌蚪和变态
• 蛙卵发育15天左右变成蝌蚪,蝌蚪生长40余天变 态为幼蛙。体长增长到第15天基本达到最大长度。 体重增长到30d达到最大,到第35天后,体重急剧 下降,进入变态期。尾长到35d达最大长度,平均 32mm,从第40天开始迅速缩短,进入变态期。 • 蝌蚪生长到25-30d,开始出现后肢;第39-42天出 现前肢,此后3d左右变态成幼蛙。 • 在变态期,蝌蚪的生态行为也发生变化。 ①停止摄食。 ②运动方式由鱼型运动过渡到蛙式运动。 ③生活方式由水栖、水陆两栖到陆栖。
林蛙抱对
三、繁殖技术
(三)产卵和生殖休眠
• 主要选择水层浅、水面小的静水区作为产卵场。水深一般 在1m以下,多为20-30cm ;水面一般为几十平方米,小者 不足1平方米 。产卵场离越冬河流较近,多属泥质水底, 有石块、植物干残杂物等。产卵区一般位于产卵场的边缘 浅水处,水深5-10cm,一般不超过25cm。 • 雌蛙一年只产卵一次,卵团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4-5cm每 团卵1200-1800粒。 • 哈士蟆产卵日期从4月中旬可一直持续至5月上旬。产卵时 间多在晚上,大批产卵在零点到8:00时(配对后3-5h),产 卵高峰在5:00-8:00时。 • 产卵后很快离开产卵场地,潜入河流或农田、林缘等潮湿 而较疏松的土壤里,进行生殖后的休眠。整个休眠时间约 为l5d,温度升到10℃以上,即陆续解除休眠。
3、全人工养殖模式
(2)网箱养殖模式 • 即将蝌蚪和幼成蛙都放于塑料网或纱窗布做成的 网箱内饲养。 (3)网棚养殖模式 • 网棚养殖模式即利用网棚来饲养林蛙。棚架用细 木杆、柱、竹片条或8号铁线搭成。棚上用75% -80%的遮阳网数幅连结覆盖,四周围墙用尼龙窗 纱围护,窗纱上边与遮阳网连结,下边埋入土中。
东北林蛙的养殖
一、林蛙的品种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地位 • 东北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又叫哈士 蟆,在动物分类上属两栖纲(Amphibia)、 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 属(Rana)。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 吉林、辽宁、河北和内蒙古等省。在国外, 与我国接壤的朝鲜、俄罗斯等国也有分布。
2、半人工养殖模式
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就是根据林蛙的生物学特性,在人 工设定的条件下,模拟林下生态环境条件,从林蛙抱对产 卵、孵化、蝌蚪饲养、蝌蚪变态、幼蛙、成蛙的饲养及越 冬等完全在人工条件下进行。 (1)开放式围栏全人工养殖模式 • 该模式就是将幼成蛙放于由围栏围成的蛙圈中饲养。根据 围栏材料的不同,该模式又可分为庭院养殖、水泥池圈养、 塑料布圈养、石棉瓦围栏圈养。其主要建筑设施有繁殖场、 养殖场,亦称养殖圈,冬眠场所和饲料车间。繁殖场是专 工林蛙抱对产卵、卵的孵化、蝌蚪饲养、蝌蚪变态的场所。 养蛙圈是饲养幼蛙、成蛙的场所。另外,在蛙圈内还铺设 喷管设施,蛙圈四周还有红砖铺成的投食台,种植各种植 物等。
3.饵料与投饵方法
• 蝌蚪的饲料可分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两类。饲养时以 植物性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 • 蝌蚪在发育的不同时期,对饲料的要求也不同,在配制时 要有所区别。蝌蚪孵出一周内主要靠卵胶膜提供营养,在 第5天起可开始饲喂。
4.灌水技术
• 整个蝌蚪期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水,蝌蚪培育池灌水时,流 速要慢,保持池水平静,符合蝌蚪对静水生活的要求。灌 水时要保证水质清洁,不能混有大量泥沙。
4 变态池 变态池必须建在变态场内。变态场所要分散 地选在河流沿岸、树林边或地势低洼地带,且水源 方便,与养殖区的树林之间无大面积的农田和荒地。 变态池规格4m×3m,底部坡降5%-8%,可形 成30%的深水区及70%的浅水区。深度各为30- 40cm和1-5cm。变态池周围要有一定面积的草 地。 5 越冬池 在沟口地带修越冬池,便于拦蓄河水、总面 积按越冬密度成蛙60只/m2、幼蛙400只/m2计 算。一般单池规格600-1300m2,深度2-3m, 保证冰下不冻水层在1m以上。池底铺5cm厚的枯 枝树叶或柴草、碎砖头、瓦片等杂物、便于林蛙隐 蔽冬眠。如果沟岔较长、可在水流转弯处或深汀等 处适当地段再修几个越冬池、一遍林蛙就近下山回 河越冬。
2.水温和水质 • 蝌蚪能耐低温,但不耐高温。 • 一般水温保持在20℃左右,不可超过25℃。 水质的好坏,水中溶氧量的高低,都直接 影响蝌蚪的成活率。防止水质变坏的措施 是适时更换新水;及时将蝌蚪粪便和剩余 的饵料捞出;蝌蚪的放养密度不宜过大。 水中的溶氧量应保持在5mg/L,pH值在 6.6-7.2之间。
二、林蛙的养殖模式
( 一)、养殖模式:林蛙养殖有自然散养模式、半人 工养殖模式、全人工养殖模式。 1、自然散养模式 • 选择环境适宜,有野生林蛙生长的山沟,施行封 山,减少人为影响,使林蛙完全在自然状态下达到 种群恢复,也就是林蛙的产卵、孵化、变态均在自 然状态下进行。
(1) 野外封山养殖模式 • 即利用现成的自然条件,在养殖过程中,中国林蛙的繁殖、蝌蚪 的生长发育及变态等完全在人工控制、人工饲养管理的条件下进 行;幼蛙、成蛙阶段则利用天然山林资源,在山林中养殖林蛙, 不进行人工投喂食物,但幼蛙、成蛙在山林中的生活阶段也要加 强管理,消灭敌害,做好冬眠期管理。 (2)生态围栏养殖模式 • 围栏养殖就是把孵化池、越冬池、山场林地全部用塑料布封闭起 来,用自然孵化,人工管理喂饲的方法,补充黄粉虫喂蛙,林蛙 的回收率能达到12%以上。 • 半人工养殖比自然散养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幼蛙、成蛙还是在山 林中生活,林蛙依靠天然活性动物饵料生活,食物左右林蛙的数 量,加之野外天敌对林蛙的食害,林蛙的回收率还是很低,围栏 半人工养殖林蛙的回收率也只有5%—15%;如果不设围栏,林 蛙的回收率更低,一般不超过5%。
(三)变态期蝌蚪的饲养管理
• 变态期蝌蚪要及时移入变态池,以利变态后的幼 蛙直接进入森林。 • 蝌蚪进入变态期,从背面看,体前部形成侧面突 起(即前肢肘节向外突支出形成的突起)时为适宜 的疏散时间。 • 疏散前先将池水放出,剩余少量水便于捞取。将 变态蝌蚪用圆形纱网从蝌蚪培育池捞入已装有水 5-7kg的桶中,可装蝌蚪5kg,应在1h内运到变态 池,否则会大批死亡。变态池要保证有足够的水 量,大约每平方米可放养500只蝌蚪。要继续投喂 食饵,因有些蝌蚪仍要摄取食物;同时要防止蝌 蚪流失,注意防治天敌和自然灾害。
• (4)日光温室全人工养殖模式 • 日光温室全人工养殖就是利用日光温室、塑料大 棚养殖中国林蛙。该模式的养殖场和养蛙场都设 在日光温室中,为了有效利用温室空间,繁殖场 中的抱对产卵池、孵化池、蝌蚪饲养池、变态池 可以共用,修2—3个多功能水池,规格为宽 1.5—2米,深40—50厘米,长度视温室大小而 定。东西走向。水池设1个台阶,台阶距地面20 厘米。
(三)、蛙卵收集 1、利用种蛙产卵 (1) 种蛙选择标准 选择种蛙的时间以秋季为最好、 其次是春季。为使林蛙品质纯正、种蛙应符合下 列标准: 1、体形肥大、无病伤、跳跃灵活,2龄以上; 2、背部色泽为黑色带有褐斑,且体背肩部有一明显 的“A”形黑色条纹; 3、3龄、4龄的种蛙体重分别在40、55g以上。 (2)产卵 水温达到6-8℃时(约在清明前后), 将选好的种蛙以4对/ m2的密度放入产卵池中, 让其自然抱对、交配与产卵、雌、雄蛙的比例为 2:3,并进行人工管护。为使蛙卵同步产出, 种蛙应分批、分期投放。
一、林蛙的品种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二)品种特征 • 体长6-7cm,最长9cm,经2一5年生长发育,雌蛙体重 可达26-27g背部呈散在红色、黄色斑点的土灰色。鼓 膜处有1深色三角斑,腹面为散有红斑的乳白色,背 侧褶长在鼓膜的上方斜向外侧,随时可折向中线。雄 蛙咽下侧有1对内声囊,四肢有清晰的条纹。第一指 上灰色指垫特别发达。趾间有线。
(二)、养殖场基本建设 • 1 产卵池 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建产卵池。按种蛙投 放密度5对/m2。池梗高60-80cm。水深30- 40cm。周围用塑料布拦起来,以防止种蛙外逃。 • 2 孵化池 选择风向阳、不漏水、地势平坦的地段修 孵化池。单池规格以4×6m为宜。进、排水口设在 同一方向并安装铁丝网。按孵吃的蝌蚪密度5000只 /m2计算面积。 • 3 蝌蚪饲养池 单池规格以4×5 m为宜,水深30- 40cm。池梗规格同孵化池。设对角线式进、出水口。 池底中间修一个“锅底坑”,深40-50cm,作为安 全坑。饲养池总面积按蝌蚪放养密度1500只/m2计 算。
(四)幼蛙的夏季放养
• 幼蛙和成蛙的生长发育主要在夏季进行。放养场 必需适合哈士蟆越冬和夏季生活,离越冬场不能 超过1-2km,与越冬场之间不能有较大的隔离带 (大面积农田、沙滩等)。 • 哈士蟆的夏季生活主要受森林、地形及气候等条 件影响。放养场地形以小山沟为好,沟坡上森林 茂密,沟下有山间溪流。蝌蚪变态池就修在放养 场内,便于幼蛙直接进入森林。秋季,哈士蟆可 自动返回放养场附近的越冬场内冬眠,春季繁殖 后再次重返森林。 • 正确地选择放养场可有效地控制哈土蟆在一定范 围内活动,并到预定河流过冬,便于捕捉和管理。源自 二、繁殖技术(二)出河和配对
• 哈士蟆出河的适宜温度是气温5℃以上,水温3℃ 以上;时间一般从16:00时开始至次日凌晨2:00 时结束,高峰在20:00-22:00时,24:00时后出 河数量急剧减少。 • 配对时一般是一雄一雌,也有一雌多雄(两、三个 雄蛙拥抱一个雌蛙),个别的雄蛙还和雄蛙抱在一 起。 • 抱对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5-8h,个别长达一天 或数天,配对多在浅水处,伏于水中草杆、倒树 枝上,头露出水面;也有进入深水区沉入水底, 但常浮出水面换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