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改革探微
【摘要】从2008年秋季起,河南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是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一次全面改革。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材改革
本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知识创新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新教材、教参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全新的思路,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这套必修教材所编选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教学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体现出与以往教材不同的特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幸投身到这一轮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去。从事新课程教学,是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的过程,也是对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进行分析、鉴别、择取和扬弃的过程。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在这里,结合自我的教学体会,谈谈阅读新教材、教参的一些粗浅的感受。
新课程教学用书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体现在对文本更趋人性化的
解读,贴近了当代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具备了鲜明的时代性,做到了与时俱进。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六课《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一篇讲述爱情的传统经典篇章。以往在分析篇中人物形象时,容易给其定性,在他们身上贴上或善或恶的标签,刻上或高尚或卑劣的烙印。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这样做呢?在本课的解析中,我看到了一种完善的做法。教学用书在概括焦仲卿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首先肯定了他忠于爱情、敢于为爱情献身的性格。对于他迫于母亲的压力将兰芝送回娘家的行为,认为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因为按照当时的风俗,他只能这样做。今天的读者不能责怪他软弱,给出了“不能据此认为他性格软弱,优柔寡断”的结论。我想,这才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对人物行为做出的最好的解读,也是对人物公正的评析。又如对”兰芝离开焦家时为什么精心打扮一番”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对于这种指向人物内心世界的思考,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从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出发,根据自我积累的生活体验,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可以说,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的主题,永远是对人的思想、性格、理想的终极关照。而作为读者,能够从中学习、领悟,开启心智,那将是我们在阅读中最大的收获。而正是对这样问题的探究,学生在思考与辨析中,认识得到了加深,思想渐趋成熟。
新课程教师教学用书,注意倾听各种声音,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
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钻研教科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课文出自中外散文名篇,它们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第一课是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荷塘月色》。在写景文中,它是教材的必选。历来无论是文坛或者是学界,对它的评价至高。而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保留着吟诵文中名句、品味优美语言的学习场景,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它奉为“经典”。它是那么完美吗?至少我们在心底从未这样怀疑过。当我读到第一课教参后所附的余光中先生的文章《论朱自清的散文》时,内心不禁为之触动,及至读罢全文,思潮激荡,久久不能平静。一直以来,教参所附的评析文章,对选文赞赏、推崇者居多,争议、批评者罕有。久而久之,作为从教者,往往也形成了定式思维,对待选入教材的文章的认识,在思想观点上依赖性很强。体现在从事具体的教学实践时,完全依据教参所述,而缺乏必要的自我的声音,缺乏对文本的个体认读,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环节也必然会有所缺失。而这不正是当前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吗?
余光中先生的文章,在肯定朱自清先生文学成就的前提下,对其散文创作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虽然有的观点还待于后学者去
品评、去争议,但我们不能不佩服他挑战经典的胆量和勇气。他的做法也给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新课程教学参考书能选编这类文章,给从教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想舞台,也体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开放思维,笔者认为这是可喜的变化。
新课标的理念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深入文本阅读。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不断思考,总结领悟,最终达到开启心智的目的。在这一点上,新课标教材可以说完美地贯彻了这种理念。表现在恰切地设置了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而这些习题引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鸿门宴》一课,课后第四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因为刚刚学过了这篇文章,学生还沉浸在《鸿门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这个问题摆在面前时,他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这其中,有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也有对某种认识的趋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学生思想得到了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又如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三课《边城》,这一单元教材安排的是小说单元。针对课后第三题:课外阅读《边城》全文,写一篇读书报告。除了文本所设置的几个问题外,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
供学生采用。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假如你是傩送,你会回来吗?这些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他们课外组成了兴趣小组,对《边城》乃至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展开了广泛的阅读,掀起了名著阅读的高潮。这类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从课内到课外,由思考而反观文本,从而很好地促进了语文的学习。
以上所谈及的只是笔者在从事教学实践时,对新课程教材的一些体会和认识,管中窥豹,还显粗浅。总体而言,新课程教学用书能从师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现状,勇于做出调整和改变,做到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是值得每一个教育人欣赏与赞许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①。朋友们,你还在为课改实践中犹疑重重而裹足不前吗?面对这样美好的教育蓝图,立足如此广阔的教育平台,我们应该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在课改的大潮中,努力进取,扬帆远航,抵达成功的彼岸。
注释:①此句见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