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核磁共振石油工业应用原理

合集下载

概述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的应用

概述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的应用

概述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的应用我国的地势和地形结构复杂多样的特点,增加了石油钻井的难度。

保证石油测井的质量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核磁共振的技术为我国石油测井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贡献。

比如利用核磁共振提供的地层信息,比其他测井的方式的信息更为丰富和全面。

尤其是在较为复杂的岩性上,核磁共振技术发挥了其有效的作用,同时核磁共振也是现今较为有效合理的提供地层渗透率的测井方法。

能有效地反映石油的粘稠度和毛管压力曲线等信息。

一、核磁共振概述核磁共振是原子核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发生分裂,然后通过共振吸收一定频率辐射的物理过程。

原子核不同,自旋的情况不同。

在原子核自旋的过程中会在磁场的周围受到力矩的作用,并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但是当磁力改变时,会产生磁共振。

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理论与实际相偏离的问题。

因此,在实际的运用中要不断地提高核磁共振的应用效果。

加强对石油测井的应用,发挥核磁共振技术的最大效果。

二、核磁共振在是由测井中的应用(一)石油测井流体识别开发石油前要对石油进行测井,而测井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石油的相关数据和资料,以便更好地保障石油开发的安全。

但在石油测井的过程中,石油井眼直径大小与测井流体的体积呈正相关。

也就是说,石油井的直径越小,测井流体的体积越小。

利用核磁共振可以减少流体体积大小对石油测井的影响,提高石油测井流体的识别功能,并有效地保证石油测井数据的准确度。

在石油测井应用核磁共振的过程中,早期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石油测井的资料进行收集是采用差谱法。

差谱法是在两个不同的时间段里的回波中得到的孔谱。

差谱=等待时间长的π谱-等待时间短的π谱。

在一般的情况下,气在差谱的中段,轻质油在差谱的后段,无油便无差谱。

差谱法在核磁共振中对石油测井的应用可以检测地层中有无轻径的存在。

(二)石油测井深度石油测井的过程中会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测井深度的误差,影响石油测井资料的准确度。

而在实际的测井过程中造成测井深度误差的原因包括测井的速度、测井仪器的选用以及测井过程中各种相关因素。

第二章 核磁共振石油工业应用原理

第二章  核磁共振石油工业应用原理

第二章核磁共振石油应用原理核磁共振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不同于分子化学应用中的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它不去细分谱峰(化学位移),而是充分利用核磁共振的另一大特征—弛豫来探测和分析油、水在岩石或地层中的存在状态和性质。

因此本文首先阐述自旋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行为。

在简述核磁共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弛豫及其与岩石物性的关系,不涉及严格的量子力学推导。

2.1 核磁共振现象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质子带电,中子不带电,质子与中子统称核子。

原子核的基本特性表现在所带的电荷与具有的质量上。

原子核的电荷决定于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而核的质量则决定于核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根据原子核的电荷与质量这两个特性,可解释原子核与周围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如裂变、聚变等,但不能解释一些弱相互作用,如核磁共振等。

要解释核磁共振现象,就要了解原子核的另一个由内秉角动量产生的特性:自旋。

原子核按有无自旋可分为:有自旋的原子核与无自旋的原子核。

研究表明:所有含奇数个核子以及含偶数个核子但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都具有“自旋”。

如1H、19F、31P、23Na、13C等为有自旋的原子核。

这样的核,自身不停地旋转,在外加磁场中,犹如一个旋转的陀螺。

有自旋的原子核才是核磁共振研究的对象,核磁共振石油工业应用中最常用的是氢核1H。

2.1.1 核磁矩原子核对外的效应可看作是一个具有一定质量与体积、均匀带电的球体。

原子核的自旋等效于该球体的旋转。

自旋的原子核引起绕核心沿旋转方向环行的电流,从而产生磁矩,称为核磁矩μm ,又称磁偶极子。

在外磁场中μm会受到力矩T的作用。

2.1.2 自旋角动量(动量矩)根据力学的定义,某矢量相对于某个点或某个轴的作用称为矩,它等于矢量作用点到某点或某轴的矢量半径r与作用矢量的矢量积,原子核具有质量m,自旋时具有速度ν,故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P=r⨯mν,这里r为质量m相对于原子核旋转轴的距离。

由于核磁矩μm与自旋角动量P均由自旋引起,其间必有联系。

核磁共振岩石物理研究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岩石物理研究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谢谢观看
核磁共振原理
核磁共振原理
核磁共振是原子核在磁场中发生能级分裂的现象。当外加磁场作用在原子核 上时,原子核自旋磁矩将发生进动。当射频辐射能量与原子核自旋磁矩相互作用 时,原子核自旋磁矩将吸收辐射能量并发生跃迁,从而在原子核自旋磁矩的能级 间产生共振跃迁。通过测量共振信号的幅度和频率,可以获取有关岩石和岩石孔 隙结构的物理信息。
应用前景
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核磁共振技术在岩石物理与孔隙结构表征中具有更高 的精度和无损性。在工程实践中,核磁共振技术可用于油气田开发、水利工程、 地热能开发等领域。例如,在油气田开发中,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精确测定油 气储层的岩石物理性质和孔隙结构参数,为优化油气开采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介绍了核磁共振技术在岩石物理与孔隙结构表征中的应用。通过深 入探讨核磁共振技术在岩石物理实验和孔隙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展示了该技术的 优势和前景。核磁共振技术以其高精度、无损性等特点,为岩石物理与孔隙结构 表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将 进一步扩展,为工程实践提供更多帮助。
核磁共振岩石物理研究
核磁共振岩石物理研究
核磁共振岩石物理研究是一种基于原子核自旋磁矩的地球物理方法。在外部 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自旋轴会发生进动,进动的频率与磁场强度成正比。当外 部磁场发生改变时,原子核自旋轴的进动频率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核磁共振现 象。通过测量原子核自旋轴进动频率的差异,可以推断出岩石物理性质的变化, 进而研究油气藏的分布和运移特征。
核磁共振岩石物理研究及其 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01 引言
目录
02
核磁共振岩石物理研 究
03 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04 结论

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分析

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分析

0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使得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的迅速,而与此相关的就是对能源的需求也在逐渐的上升,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石油行业得到极为迅速的发展。

石油测井作为石油开采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项目,其开采的质量对后期的石油开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而随着科技的逐步发达,为了使得石油测井项目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更加先进的技术也逐步的应用在该领域中,核磁共振就是其中的一项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使得石油测井中的底层的信息能够得到更加直观的显示,石油测井效率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因此本文主要讲核磁共振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

1 核磁共振简述核磁共振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

核磁共振主要是由原子核自旋运动所引起的。

不同的原子核,自旋运动的情况也会不同,原子核在自旋运动中,自旋量子数大于零的时候,就会产生NMR 信号,在磁场周围,核磁矩受到力矩的作用,像在磁场周围有规律的进行运动,当磁场守卫磁力发生变化时,核磁矩就会发生共振吸收现象,产生磁共振。

为了在本文更加清晰的对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分析,首先需要对核磁共振的概念进行一定的简述。

核磁共振就其实际的过程可以划分为物理过程,其主要原理就是原子核在受到外界的磁场的情况下发生一定的分裂,并且在外界的共振情况下吸收一定的能量的过程。

而由于不同的原子周围的环境有所不同,因此使得其自旋情况也有一定的差别。

原子核在自旋的同时,还受到外界的磁场的作用,并且围绕磁场的中心形成一定的力矩,因而产生较为有规律的运动。

当外界的磁场在人为的控制情况下发生一定的改变时,就会使得原子核与磁场发生一定的共振。

从石油测井方面考虑,当前对其应用十分的广泛。

然而根据相关的理论分析可知,实际的应用于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所以为了使得贺词共振在后期的使用的过程中更加顺利,就应该从其应用方面进行分析。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在石油的查看以及开采程序中,核磁共振措施获得了普遍的运用。

这种措施包含以下几个部分:随钻、录井、测井、辨别流体模块样式的底层检查等核磁共振措施。

在石油的开采程序中施展着日益关键的用途。

文章主要从核磁共振措施的理论解析着手,对核磁共振录井措施在存储物性评估地层等部分使用的方案开展解析,关键对储存物性评估开展具体讲述,进一步解释了核磁共振录井措施对石油项目部分有着日益关键的位置以及用途。

标签:核磁共振技术;石油工程;录井;储层物性评价引言伴随着石油业的前进,油田查看开采的范畴持续扩张,录井业也随之有了新的前进机会。

在承袭以及开展以往录井优点措施的过程中,人类凭借措施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改革,持续拓展录井业新的服务范畴,开采出新的利益成长点。

当前,录井工艺以开展成以往石油业以及信息措施相综合的集化学、电子资料、电、声、磁、机器为整体的全面措施,牵扯到石油地况、钻井项目、地球化学以及物理、传感措施、信息处置以及运送等很多科目、很多范畴的现代化专业措施,其特征是信息化以及智能化。

身为一项新的科技,在上世纪末核磁共振就已经被普遍的运用到石油地况以及石油项目的探索部分。

它对信号的测验有着显著的优点,就是能够不会因固体骨架等遇到干扰,拥有安稳性质同时信息丰厚。

并且,可以有选择的对物体开展检测,能够检测的更准确,在检测的程序中可以更清楚的辨析出油、气、水等在核磁共振部分存在显著的不一样,防止在以往方式中的不足。

以往的行为是经过对外形模子的使用开展的,会遭到岩性、井眼以及地层水矿化的作用。

尤其辨别情况以及储存位置的评估都在使用核磁共振之后获得了处理。

全部这些措施的运用,能够更加精准的评估地层油气构造,计算的储存量更加科学,对产层的构造估算更加精准,推动了油气田的开采量。

1 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人类在不一样的范畴中都运用了核磁共振措施,在石油项目部分的运用和别的部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在石油项目部分,这项措施充分使用核磁对油水开展检测以及解析,最后解析出油水在地层以及岩石中是什么样的形式以及状况留存的。

工业核磁共振分析系统在石化行业的应用

工业核磁共振分析系统在石化行业的应用
产 生 的 自 由感 应 衰 减 信 号 经 由双 工 机 后 进 入 数
物 理特性等分析结果 。
艺参数在线检测 ,分析速度快 ,分析结 果及时 反馈 到 DCS系 统,为炼 油、石化 行业提 供实 时在线分析和质量卡边控制 ,为原油蒸馏 、催 化重整、乙烯裂解装置 、成 品油调和优化提供 快速、准确的成分和指标分析结果。
P I D恒温控 制,由缠绕磁体 一周的加热带进 行 持续加热 。匀场 系统包括无源匀场系统和有源 匀场系统 。无源匀场系 统采用机械垫整螺丝微 调,有源匀场系统采用 电磁线 圈补偿磁场 。
4 工 业核磁 共振 分析 系统 在催 化重整 汽 油工艺中的应用
催化重整汽油工艺流程是把低辛烷值 f 3 5 ) 的重石脑油 ( C 6 + ) 转化成 高辛烷值产 品。提 出 利用 工业 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对产 品辛烷值 ,芳
现 对 未 知样 品 的 定 性 和 定 量 分 析 。 工 业 核 磁 共
振技术在催化 重整 工艺流 程中的应用,只是石
化行业应用 的一个典 型案例 ,该技 术可以推广
到原油蒸馏 、催化裂化 、烃类裂解 等工艺过程
中 。如 图 2所 示 。
5 结 论
图2 :工业核磁 共振建模 与预报 系统流程图
标准化学计量 学软件 。样品 集建立包括两 部分,一是核 磁共振谱 图数据 文件 ,二是
石 化行 业 是我 国 国民经 济 的重要 支柱 产 业 ,快速 、稳 定、可靠 的自动控制是 石化行业 工艺流程追求 的 目标,而要实现控制必须 实现
工艺理化标准参 数值 。样品
图1 :工业核磁 共振 分析 系统原理图
2 工业核磁共振分析系统组成
工业 核磁 共振 分 析系 统主 要 由样 品处理 成 。其 中,永磁体 系统包括:永磁体主体系统 , 磁体温控 系统、磁体匀场系统三大部分 。 样 品 处理 系统 将来 自工 艺 管道 的样 品流 进行 温度 、压力 、流速调整 ,并且将从仪器测 试完毕 的样 品通 过该系统返回到工艺管道 。 永 磁体 系 统采 用钕 铁硼 材 料,永 磁体 系

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勘探与开采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勘探与开采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勘探与开采中的应用石油作为人类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石油勘探和开采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石油勘探和开采中的前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核磁共振(NMR)技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可以对样品中的原子结构和分子运动状态进行非常精确的测量和分析。

在石油勘探中,NMR技术主要用于测量油藏中原油和水的含量、分布和流动情况等。

NMR技术应用于石油勘探和开采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精度高NMR技术能够根据物质分子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信号,因此可以对物质分子结构和分布进行非常细致的分析。

在石油勘探中,NMR技术可以对油藏中的原油和水进行快速、精确的检测和分析,能够准确地确定原油和水的含量、流动状态等信息。

此外,NMR技术还可以对油藏中的含油岩心进行分析,为油藏开发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数据量大NMR技术获取数据的速度相对比较快,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

这也使得NMR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更加实用,可以实时地获得油藏中的信息,帮助石油工程师更好地决策和规划油田开发。

(三)适应性强除了在地下油藏勘探中的应用,NMR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油井生产过程中,利用NMR技术监测油井的产量和生产状态,动态调整生产方案,提高生产效益。

总的来说,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勘探与开采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石油勘探的效率和准确度,从而推动石油勘探和开采技术的发展。

尽管核磁共振技术在应用成本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其高精度、大数据量、适应性强的特点,使得其在石油勘探与开采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极大的发展潜力。

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PPT文档演模板
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固体核磁
• 四极相互作用. 自旋量子数大于1/2核均存在四 极相互作用,溶液中分子的快速翻转运动平均 掉了四极相互作用,观察不到峰的四极裂分。 其固体谱由于四极偶合作用而使谱线大大加宽 。
PPT文档演模板
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固体核磁
• 除此之外还有自旋-自旋偶合作用、核的自旋-自 旋弛豫时间过短会引起谱线加宽。但是影响较 小
PPT文档演模板
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
2.石油加工催化剂中的应用
催化剂表面酸性位的研究 催化剂表面酸性是多相催化领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固体酸
表面的B酸位信息可以直接通过1H MAS NMR实验获得。
PPT文档演模板
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
固体酸
质子种类
PPT文档演模板
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固体核磁
• 化学位移各向异性. 当分子对于外磁场有不同取 向时,核外的磁屏蔽及核的共振频率出现差异 ,产生化学位移各向异性。在溶液中,分子的 各向同性快速运动将化学位移各向异性平均为 单一值。而固体谱中化学位移的各向异性使谱 线加宽,对于球对称、轴对称和低对称性的分 子,其固体NMR谱线呈现不同的宽线峰形。
核磁共振技术简介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 取代基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
取代基的电负性,直接影响与它相连的碳原子上质子 的化学位移,并且通过诱导方式传递给邻近碳上的质子。 这主要是电负性较高的基团或原子,使质子周围的电子 云密度降低(去屏蔽),导致该质子的共振信号向低场
移动( 值增大)。取代基的电负性愈大,质子的 值

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中的实践

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中的实践

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中的实践作者:王昕睿张俊清龚继民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9年第06期摘要:在我国工业发展中,石油作为不可缺少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虽然在地下层分布广泛,但是,经过不断开采,地球表层的石油逐渐减少,传统的探测技术无法满足人们对石油的开采需求。

核磁共振作为一种新的探测技术,在石油测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核磁共振;石油测井;应用我国地理位置较为复杂,地形结构多种多样,为石油钻进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在石油开采至一定深度,必须展开测井工作,才能得到更多石油地质信息与工程技术资料,为后续石油开采提供信息支撑。

近几年,随着我国石油行業的迅猛发展,国家对石油开采的重视度不断提升,为保障石油测井的顺利进行,先进技术被逐渐应用至该领域,核磁共振作为一项先进技术,在石油测井中发挥重要作用,石油测井的效率显著提高。

1 核磁共振的简单概述核磁共振,主要是指在外磁场影响下,磁矩不是零的原子核产生了塞曼分裂,经过共振吸收一定频率辐射,是一种物理过程。

原子核在不同条件下,自旋情况不同,因为,原子核在自旋阶段,遭受到磁场力矩的影响,会产生规律性的运动,当磁力变化,就会产生磁共振。

2 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在石油测井中,核磁共振应用广泛,然而,实际应用却常出现理实不符现象。

对此,为提高核磁共振的实际效果,下文对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展开探讨,以期提高石油测井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2.1 核磁共振科学识别石油测井流体在石油开发前,石油测井作业的开展作用为:为石油工程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保障石油开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在石油测井阶段,井眼直径与测井流体体积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石油井眼越小,测井流体体积相应减小。

对此,合理应用核磁共振,能够有效控制石油流体体积,降低其对石油测井的影响,提高石油测井流体的识别能力,提高石油测井数据的准确性。

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在石化领域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在石化领域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在石化领域中的应用王京;黄蔚霞;王永峰;刘冬云【摘要】运用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解决了许多难以使用其他仪器方法测定的石化产品或催化材料的结构及组成分析问题.分析实验表明,核磁共振技术在石化工业发展中已经成为强有力的研究分析工具.【期刊名称】《波谱学杂志》【年(卷),期】2004(021)004【总页数】8页(P527-534)【关键词】核磁共振;石油产品;组成;结构;分子筛;催化剂;表征【作者】王京;黄蔚霞;王永峰;刘冬云【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82.53核磁共振(NMR)分析技术在石化领域中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与传统的其他仪器分析方法——色谱、质谱、光谱、极谱(UV、 VIS、 ICP、 AA)等相比, 虽然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尚具有某些明显的弱点, 如灵敏度低、样品用量较大、定量重复性差、仪器成本高等; 但由于它独特的检测方式, 能非常直观地反映分子结构信息, 不受样品极性和挥发性的影响, 各谱峰面积可基本接近结构单元的摩尔比等, 因而在石化产品及炼油催化材料分析研究中有着与其他分析技术形成互补, 为炼化工艺的改进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的作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于2001年引进了新核磁共振仪. 三年来实验工作主要在Varian公司INOVA300和INOVA500仪器上完成. INOVA300仪器主要测定固体样品, 配置两个Pencil型固体探头(6.0 mm及7.5 mm), INOVA500仪器可以进行液体样品的常规、变温、微量、反式、三通道实验.1 石油及其产物的表征多年来, 核磁共振技术成为石油馏分, 尤其是重质馏分的重要表征手段之一. 它主要可以直接给出油品的芳氢fa(H)、芳碳fa(C)含量(ASTM D5292-99), 结合元素分析结果还可以给出重馏分油的平均结构参数, 如链烷碳数CP、环烷碳数CN、芳香碳数CA、环烷环数RN、芳香环数RA, 缩合指数C.I., 等等. 以上主要利用的核磁共振13C谱、 1H谱技术, 现已渐成为油品的常规分析项目. 为了在使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以上参数的同时, 能够更快速简捷地获取油品的其它理化参数, 赵丽娜等人发明了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重质油相对密度和软化点的方法[1,2]. 该方法是将具有代表性的重质油样品组成校正集, 对它们的核磁共振碳谱图采用了二阶微分加平滑的过程处理, 与相应的软化点或相对密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校正模型, 最终由碳谱图计算未知油样的软化点或相对密度.核磁共振技术在润滑油基础油(base oils)的结构表征中能给出基础油的精细结构以及一些重要的定量结果. 基础油的13C谱见图1. 印度石油有限公司(Indian Oil Corporation Limited)的Kapur、 Sarpal等人采用NMR技术对基础油进行了定量测定[3~5]. 他们的方法给出了基础油的正构烷碳含量NP、异构烷碳含量IP、支化指数BS(Branching Sites)和烷基平均碳数C*等参数. 这些参数丰富了对基础油结构组成的认识, 对于指导加氢异构化制备高档基础油工艺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Adhvaryu等研究了定量NMR谱与基础油性能的关系, 并且总结出13C谱积分数据与 API重度、苯胺点、倾点(PP)、粘度等性能之间的关系式[6]. 其中, 倾点与积分的关系可以表示为:PP(℃)(1)可以看出, 倾点主要与代表正构烷基长度的ICH2积分值及代表环(芳香环或环烷环)上取代度的ICH2α积分值有关. 该式的相关性(R2)为0.84, PP预测值的误差为2.2 ℃.图1 基础油的13C NMR定量谱与DEPT谱[7]Fig.1 13C NMR and DEPT spectra of base oil[7]对大庆减二线基础油, 我们采用了13C谱11段积分法. 选出相关性较强的7段积分进行线性回归, 可以得出较好的PP预测值. 在总共24个样品中有两个样品的预测与实际差值大于3 ℃, 最大的差值仅为3.85 ℃. 线性方程如下:PP=-2.06I4+4.58I5-6.35I6+157I8+0.68I9-6.72I10+2.60I11-42.22(2)式中, I表示各段积分值, 其下标代表第几段积分. 在11段中共选取了7段, 其余4段由于规律性不强, 没有纳入回归数据样本. 这7段积分的范围分别为: I4(35.1~31.2)、 I5(31.2~28.3)、 I6(28.3~26.2)、 I8(23.8~21.3)、 I9(21.3~16.0)、I10(16.0~13.3)、 I11(13.3~7.0). 各个油样的13C谱积分数据表面, 除I5是随倾点降低而减小外, 其余积分值皆随倾点降低而增大. 这与链烷烃的物化性质是相符的.I5是长直链烷烃的主峰, 该值越大, 表明烷烃的正构性越强, 因此倾点越高. 其它积分段不同程度地与异构性相关, 因此这些值越高, 表明油品的异构化程度越大, 倾点越低.2 油品添加剂的分析油品添加剂种类繁多, 绝大多数都可以采用核磁共振分析技术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 有些特殊的添加剂, 只能采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结构或组成. 中低分子量聚异丁烯是清净分散剂中的重要组分. 其分子中残余双键位置、类型、比例等都对聚异丁烯的化学性能起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图2是一种含双键种类较多的聚异丁烯的碳谱. 近年来, 聚异丁烯开发的热点逐渐转向所谓的高活性聚异丁烯(α-型聚异丁烯含量>8 5 %)[8]. 核磁共振便成为测定这类样品的必不可少的分析手段.图2 聚异丁烯双键的13C NMR谱与DEPT谱Fig.2 13C NMR and DEPT spectra of double bond region of polyisobutylene我们在用碳谱获取聚异丁烯双键类型和组成的同时, 还开发了测定其平均分子量的方法, 其值由(3)式给出:(3)式中,表示聚异丁烯的数均分子量, I饱和表示烷碳区积分面积, I双键表示双键区积分面积, 56为异丁烯(C4H8)的分子量, 乘号之后项表示异丁烯的平均单元数(聚合度).3 聚烯烃产物的分析采用升温NMR技术分析研究各种各样的聚烯烃产物的链结构, 也是核磁共振的一个强项.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 ASTM D5017-96)、乙丙共聚物、等规聚丙烯(i-PP)、间规聚丙烯(s-PP)等都需要依靠定量碳谱来测定第二单体的插入度或均聚物的立构规正度. 目前仪器的变温实验技术发展很成熟: 升、降温速度快, 恒温效果好, 高温、室温实验可以自动切换, 程控顺序进行. 图3给出了四种聚烯烃产品(乙烯辛烯共聚物-PEO、无规乙烯丙烯共聚物-PEP、等规聚丙烯-i-PP、间规聚丙烯-s-PP)的13C NMR谱图.图3 4种聚烯烃的13C NMR谱条件: 120 ℃, ODCB-d4溶样, 反门去偶, 脉冲延迟10 sF ig.3 13C NMR spectra of four kinds of polyolefinConditions: 120 ℃, ODCB-d4 solvent, over gated decoupling, pulse delay 10 seconds4 固体催化材料的表征近20多年来, 用核磁共振技术表征固体催化剂成为核磁共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9]. 炼化行业中用到的固体催化剂主要为硅铝型分子筛, 如Y型、 ZSM-5型、 L型、β-型等等. 这些分子筛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它们的骨架Si/Al比. (4)式是经典的核磁共振法求算骨架Si/Al比Klinowski公式:(4)(4)式中I表示各峰的积分面积, 其下标表示各不同化学环境的硅核, 即通过氧桥连接n个铝原子(n=0~4) 的硅核. 一般认为用(4)式计算Si/Al比不适合于高硅和有多个T位的分子筛体系[9]. 但也有文献报道, 用NMR硅谱法测定ZSM-5型分子筛至骨架Si/Al比高达150的[10]. 亦有人采用推广的Klinowski公式求算具有两种结晶学不等价T位沸石的骨架Si/Al比[11]:(5)我们认为, 只要精细地进行硅谱测定和模拟分峰处理, 获取准确的Si(nAl, n≥1)谱峰积分, 用(4)式求算高硅(Si/Al达100)分子筛的硅铝比也是可行的. 事实上, 用NMR 硅谱法测定分子筛的骨架硅铝比是一种既直观又便捷的分析手段. 随着固体核磁共振仪器的日益普及, 该方法将在石化行业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分子筛中铝的存在形态也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因为催化剂的活性往往与铝的形态有关. 近年来, 所谓“不可观测铝"成为一个研究热点[12, 13]. 邓风等认为, 在脱水情况下, 丝光沸石的“不可观测铝"既可来自骨架铝, 也可来自非骨架铝[12]. 刘兴玉等通过29Si及27Al MAS NMR实验认为, 焙烧后的HL沸石骨架脱铝明显, 形成的非骨架铝以可观测的六配位铝物种及不可测的无定形铝物种两种形式存在[13]. 他们的研究结论符合以下公式计算结果:(6)式中, I′AlO和I′AlT 分别表示焙烧后沸石的六配位铝及四配位铝积分面积, R和R′cal分别表示焙烧前沸石骨架硅铝比及焙烧后骨架计算硅铝比. 当无“不可观测铝"时, R′cal即等于实测的硅铝比R′exp. 而实验结果往往是R′exp>R′cal, 也即真正的非骨架铝多于测定的六配位铝(I′AlNF>I′AlO ), 两者的差值预示着“不可观测铝"的存在.固体核磁共振在催化材料研究方面的应用相当广泛, 如采用探针技术表征催化剂的微孔结构, 采用固体1H NMR技术研究催化剂表面酸性, 采用多核多脉冲技术研究非硅铝分子筛(磷铝、钛硅、硅磷铝等等)骨架结构等等[14]. 近年来, 国内全固体核磁共振仪得到了很大发展. 它的特点是配置比较齐全; 具有高稳定性转子, 高功率射频/去偶单元, 三通道发射检测系统, 低γ核附件. 因此, 可以预见在几年内我国的催化材料研究与开发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5 石油化工产品的结构组成分析石油化工产品种类繁多、功能各异, 不同产品具有适合其检测的不同分析方法. 在这一领域, 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大有可为. 磷酸酯、亚磷酸酯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工产品. 一种(亚)磷酸酯产品, 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组分, 通过控制其相关组分数及比例, 可以调变产物的使用性能[15]. 这类样品一般是多元酯-(亚)磷酸-醇-水的酸性平衡体系. 由多种核磁共振技术结合, 可以给出样品的结构及组成信息, 如图4所示. 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 如此高极性、多组分混杂的样品, 很难采用其他分析手段得到全面的测定结果.图4 磷酸酯的NMR谱图条件: 室温, 混合溶剂, 反门去偶, 脉冲延迟5 sFig.4 NMR spectra of phosphatesConditions: room temperature, polysolvent, over gated decoupling, pulse delay 5 seconds表1磷酸酯的NMR分析结果(摩尔比)Table 1 The results of NMR analysis of phosphates (mol ratio)磷酸单甲酯磷酸双甲酯磷酸叁甲酯正磷酸甲醇水1.000.20微量0.390.073.44水溶性有机物(有机膦酸、聚羧酸、季铵盐、季鏻盐等等)是一大类具有分散、阻垢、缓蚀、杀菌性能的化工产品, 同时也是最方便用核磁共振检测、监控的化合物. 2-膦酰基丁烷-1, 2, 4-三羧酸(PBTC)是一种阻垢性能良好的有机膦酸. 我们对它的分析表明, 其结构中存在两个含不等价质子(H5, H5′, H6, H6′)的亚甲基, 见图5. 全分析还得到了许多核磁共振信息[16]. 聚环氧琥珀酸(PESA)是一种“绿色"化工产品. 我们用NMR碳谱监控它的合成过程, 十分直观地掌握到原料、主产物、中间产物及副产物的变化情况, 见图6. 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有力依据.图5 PBTC的gCOSY谱图6 聚环氧琥珀酸(PESA)的13C NMR谱图Fig.5 gCOSY spectrum of PBTC 条件: 室温, 重水, 反门去偶, 脉冲延迟5s Fig.6 13C NMR spectra of the polyepoxysuccinic acid Conditions: room temperature, D2O, over gated decoupling, pulse delay 5 seconds6 结束语在炼化工艺过程中, 往往产生一些分子量偏高(M>300)、具有复杂同分异构体的中间产物或产品. 许多这类产物的结构及组成信息只有通过核磁共振分析方可得到. 炼化工艺的又一特点是大量采用多相催化体系, 而随着绿色化学、绿色工艺的推广, 这种低能耗少污染的催化体系逐渐向基础化工领域内延伸, 使得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催化材料的热潮方兴未艾. 在石化行业内, 核磁共振应用越来越普及. 有理由相信, NMR波谱技术必将为石化工业在21世纪中的飞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Zhao L, Wang J, Tian S. Process for measuring heavy oil softening point [P].CN:1448709, 2003.[2] Zhao L, Wang J, Tian S. Process for measuring heavy oil relative density [P].CN:1448710, 2003.[3] Kapur G S, Sastry M I S, Jaiswal A K, et al. Establishing structure-property correlations and classification of base oils using statistical techniques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J]. Anal Chim Acta, 2004, 506(1):57-69.[4] Sarpal A S, Kapur G S, Mukherjee S, et al. Characterization by 13C n.m.r. spectroscopy of base oils produced by different processes[J]. Fuel, 1997, 76(10): 931-937.[5] Sarpal A S, Kapur G S, Chopra A, et al. Hydrocarbon characterization of hydrocracked base stocks by one- and two-dimensional n.m.r. spectroscopy[J]. Fuel, 1996, 75(4): 483-490.[6] Adhvaryu A, Perez J M, Duda J L. Quantitative NMR Spectroscopy for the Prediction of Base Oil Properties[J]. Tribol T, 2000, 43(2): 245-250.[7] Wang J, He Y, Huang W. Studies on Structures of Isodewaxing Lube Base Oils by NMR[A]. Proceedings of the 4th Petroleum Refining Conference, China Petroleum Society(in Xiamen)[C],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01. 935-938.[8] Liu P, Wang L, Shao Q, et al. Effect of Different Catalyst Systems on End-group Structures of Polyisobutenes[J]. Acta Petrolei Sinica(Petroleum Processing Section), 2001, 17(2): 72-78.[9] Han X, Zhang W, Bao X. Research Methods of Solid Catalysts, Chapter 7 In Situ MAS NMR Methods(I)[J].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2000, 29(11): 884-890, 852; (II)[J].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2000, 29(12): 955-963.[10] Liu W, Xu Y, Li L, et al. Study Mo/HZSM-5 Catalysts by NMR[J].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 1997, 13(8): 693-699.[11] Chen T, Wang K, Luo W, et al. Aluminum Partition on Crystallographically Unequivalent Tetrahedral Sites in Zeolite Offretite Studied by 29Si MAS NMR[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996, 9(1): 49-53.[12] Deng F, Yue Y, Ye Z. 1H/27Al TRAPDOR NMR Studies on Invisible Aluminum Species in Dealuminated Mordenite[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B), 1998, 28(3): 252-257.[13] Liu Xin-yu(刘兴玉), Ding Shu-fang(丁淑芳), Pan Hui-fang(潘惠芳), et al. Structure Changes of HL Zeolite after Calcination(焙烧对HL沸石结构的影响)[J]. Chinese J MagnReson(波谱学杂志), 2004, 21(2): 237-241.[14] MacKenzie K J D, Smith M E. Multinuclear Solid-State NMR of Inorganic Materials[M].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Ltd, 2002. 111-197.[15] Huang W, Wang J, Wang 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Analysis of Phosphites by NMR Spectroscopy[A].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Na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Conference(in Dalian)[C]. Wuhan: Committee of the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Chinese Physical Society, 2002. 128-129.[16] Wang J, He Y, Huang W, et al. NMR Analysis of Industrial PBTC Product[J]. 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2000, 19(6): 38-41.。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原理及应用分析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原理及应用分析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原理及应用分析发布时间:2021-10-14T03:00:31.448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6期作者:闫栋栋[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到石油测井种,而核磁共振作为一种新兴手段,在石油测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闫栋栋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河北省承德市 067060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到石油测井种,而核磁共振作为一种新兴手段,在石油测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核磁共振原理为落脚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探讨核磁共振技术如何合理地应用在石油测井中。

关键词: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石油测井引言: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相较于传统测井技术,不仅能够提供渗透率参数,还可以提供油气水饱和度、原油的黏度等。

本文首先概述核磁共振测井的发展现状,再简要介绍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测量原理,最后进行核磁共振测井的应用分析。

一、核磁共振测井发展概况核磁共振测井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是当代测井技术的重大突破之一。

现如今,我国陆地上石油勘探难度与日俱增。

尤其是中国地势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后,地势情况愈加复杂,这也对勘探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

就目前来看,我国东部地区仍存在许多未探明可采资源量,这些资源多分布在斜坡带、潜山、重力流砂体、滩海以及古生界等有潜力的新领域,已经为勘探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而西部地区未探明油气资源高达55%,虽然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埋藏深、环境恶劣,勘探难度无疑是难上加难。

常规的测井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也难以适应我国对油气使用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勘探技术,加速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应用刻不容缓。

而核磁共振测井作为一种新兴方法,它的出现有效地攻克了这一难题,这也将成为未来油气勘探中重要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较于传统测井方法的分辨率较低、直观性较差、解释油气层出现多解性,核磁共振测井最明显优势在于深探测、高分辨率和高精度。

二、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原理核磁共振测井的基本原理为“井内磁体——井外磁场测量”,这与传统测井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石油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

石油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

石油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1.1 什么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好嘞,同学们,咱们今天要聊一聊一个挺牛X的科技,那就是石油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听起来酷炫的名字,是吧?其实这个技术就是用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油藏结构的一种方法。

它利用了核磁共振的原理,通过分析地下油藏中的岩石和油的特性,给油田开发工作提供宝贵的信息。

1.2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

这个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石油开发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哦。

我们都知道,石油嘛,是埋在地底下的,没法眼见为凭。

但是有了这项技术,我们就可以通过地质勘探、岩心采样等手段获取地下油藏的一些信息,然后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样本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到更多有关油藏类型、含油层分布和物性特征的信息。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和开发油藏了!2.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解析2.1 核磁共振是什么?嘿,听说核磁共振的原理有点高深,但是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你们解释的!大家想象一下,你们的手机里有一颗磁铁,对吧?那么,如果你把这颗磁铁放进一片整整齐齐排列的石头里,石头会有啥反应呢?2.2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如何运作?好嘞,我继续给你们唠嗑!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嘛,说简单点就是将样本放进一个大磁场里,然后用一种特殊的脉冲将样本中的原子弄得乱七八糟,这时原子就像一群小孩子一样玩疯了,它们开始乱转跳。

可是,没关系,我们有办法搞定它们!我们再用一些电脉冲来控制这些乱跳的原子,让它们重新排队。

期间,这些原子会发出信号,我们就可以通过检测这些信号,分析样本中的成分和结构了。

简直就像是在有趣的科学实验中搞破坏一样!3.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前景3.1 石油勘探和开发嗨呀,同学们,这个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真是不得了!它给石油勘探和开发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通过这项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油藏的性质和分布情况,进而准确定位开发工作,提高开采效率,节约成本。

这是多么具有前景的应用啊!3.2 其他领域的应用当然,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不仅仅在石油开发中有用,它还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材料科学等领域。

低场核磁共振在石油能源领域的应用

低场核磁共振在石油能源领域的应用

– 从1946年NMR的収现到1981年获叏全身人体图像再到1992年MRI 测井的商业应用,NMR已经在各个领域収挥了重要的作用。
• 2、核磁共振的原理
– 基本原理:简单地说,就是原子核与磁场之间収生了能量交互。 能级跃迁、激収与辐射,主要以H原子作为共振主体(H原子的响应灵敏
度>>其他原子)
– 成像原理:可以概括为,空间梯度场作用下引起具有空间函数的 信号,再扫描合成这些信号即得图像。信号来源:H核密度、弛豫时间T2和T1
– 采用地震波,牙轮钻头技术
1-2亿吨
– 生油理论、注水、喷射钻井等技术 10-20亿吨
– 计算机模拟、三维侦测、核磁共振技术等 30亿吨
为了达到无损、快速、准确等探测目的,核磁共振技 术在石油探测领域越来越起到丼足轻重的作用。
低场核磁共振在石油开采领域的収展
• 1961年,Brown对原油的核磁共振弛豫特征进行了研究。 • 1966年,Seevers观测到核磁共振驰豫时间与岩石渗透率具 有相关性。 • 1968~1969年,Timur提出自由流体指数概念以及用核磁共 振技术测量砂岩孔隙度、渗透率和自由流体指数等参数的 方法。 • 1979年,Brownstein提出了岩石多孔介质的核磁共振驰豫 理论。在石油工业方面。 • 1990年,美国NUMAR公司的MRIL-B型核磁共振成像测井仪 器投入商业服务,该仪器首次采用岩石核磁共振多指数反 演算法,获得了反映岩石核磁共振多驰豫特性的T2弛豫谱 。
低场核磁共振在石油开采领域的技术特点和优势
• 技术特点:
– 快速测量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可劢流体等岩石物性参数。 – 从全直径岩心到钻井岩屑均可测试,适合多种岩性。 – 应用范围广、效果好

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分析

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分析

310正因为我国的地势和地形结构非常复杂多样,所以石油钻井的难度也会不断地增加。

专业人员只有采用合适的科学技术才能够保证石油测井的质量。

常见的核磁共振技术会给我国石油测井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常规的核磁共振方法要比其他方式显得更加丰富和全面。

目前的核磁共振方法也能够在短时间内测试地层的渗透率,并有效地反映出石油内部的粘稠度和压力曲线。

1 核磁共振概述常规的核磁共振方法指的是在外部磁场的作用下进行分裂,再运用专业的技术来吸收辐射的物理过程。

如果内部原子核的内容有所不同,自旋的状况也会有所不同。

多数原子核在自我旋转的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磁场的影响,并在之后有效地进行运动[1]。

但是如果内部磁力已经发生了改变,自然就会产生核磁共振。

目前的核磁共振技术在测井的过程中已被广泛应用。

但是内部的一些理论和实际内容相互偏离。

因此,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专业人员只有有效地运用相关的方法才能够提升运用核磁共振的效果。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全面测试石油内井才能够让技术发挥更大的效果。

从发展的过程看,磁场会受到核磁力矩的影响。

周边的磁场周围会存在一定规则性的运动。

如果磁场守力磁力会发生改变,核磁力矩也会存在共振吸收的情况。

从实际发展过程中,核磁共振技术确实能够在石油测井应用的过程中被广泛运用,并发挥重大的作用。

2 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策略2.1 科学地识别石油测井内部的流体专业人员一定要采用合适的手段来进行测井实验,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常规测井的工作是为了让更多开采的人员可以了解地下石油开采的情况,并为后期的开采提供一定的指导。

之后也就能够让开采的过程变得非常安全。

在实际进行石油测井的过程中,石油内部的井眼直径和流体的体积有着一定的关系。

如果石油井眼直径越大,其流体的体积也就越大。

如果此时能够在测试的过程中全面地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自然就能够在第一时间降低实际的影响。

如果地上的控制人员能够识别上升的功能,更能使得测井的数据变得更加精准。

探究石油测井中核磁共振的应用

探究石油测井中核磁共振的应用

探究石油测井中核磁共振的应用摘要:核磁共振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化的技术,在诸多领域被广泛的应用,其中也包括石油测井领域,其能将地层中液体的特性很好的表征出来,并可以有效的获取地层孔隙度、渗透率等相关参数的信息。

本文首先对核磁共振的特点及发展概况进行了概述,然后对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最后对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力求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关键词:核磁共振;石油测井;应用分析引言: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地质结构较为复杂,这就给石油钻井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石油在开采到一定深度后,即需要进行测井工作,这样可以获取更多的石油地质信息和工程技术资料,可以保证后续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

石油测井需要在石油开采之前完成,要想有效的提升石油测井的质量,则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

一、核磁共振的特点在众多的测井方式中,核磁共振测井是唯一一种可以进行储层自由流体孔隙度测量的方式,其测定寄过不受泥浆、泥饼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并且在测定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保持储层的动态平衡和孔隙结构。

同时能够实现对孔径分布、渗透率等多个参数的测定,测定结果简单直观,因其各方面的优势,在石油测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概况核磁共振现象在1945年被美国的两位科学家首先发现,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核磁共振波谱学,该学科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医学、石油等多个领域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而在石油开采领域,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由Ressell Varian提出将核磁共振技术用于石油测井的想法,而Brown和Gamson于60年代开发出了第一代的试验仪器样机,但是因为地磁场很弱,该样机的工作频率较低,信噪比低,探测深度相对较浅,必须采取在泥浆中加入顺磁场物质的方式来对井眼信号进行清除,这样会增加进行钻井施工的复杂性,因此未得到推广和应用。

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有关人员提出内部建场、外部接受的方案。

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

226我国地大物博,地理位置较为复杂,加之地形结构的多种多样导致石油的钻进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石油开采在钻到一定的深度之后就一定要进行测井工作。

以获取更多的石油地质信息和工程技术资料,为之后的开采提供信息与技术保障。

石油测井实际上是石油开采之前必须要完全的工序,要想真正意义上的保障石油测井的治疗,就需要以强大的技术为支撑。

文章以核磁共振为出发点,对石油测井实施分析。

1 核磁共振的概念一个磁矩为非零的原子核,当外磁场对其作用时,会通过自己旋转发生塞曼分裂,产生共振来吸收其中频率一定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被之为核磁共振。

研究显示,核磁共振是由原子核不断的进行自旋运动而出现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不同原子核其自旋运动的状况也会又有所不同,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过程中,穷自旋的量子数如果大于零,就会存在NMR信号,这样就会在磁场的周边,核磁矩会受到力矩作用,这样就如同磁场周边会存在一定的规则性运动,当然在磁场守力磁力出现改变的情况下,核磁矩就会出现共振吸收情况。

2 核磁共振在石油测井中的应用2.1 在测井流体识别上的应用实际上石油测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后续的石油开发提供资源或者相关数据,最大限度的保障石油开发能够安全进行。

石油测井过程中,井眼直径不同和测井的流体体积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井眼直径较大,则相应的围绕测井仪器所出现的流体体积也会更大。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流体对测井带来的直接影响,通过核磁共振,不但能够对测井流体实施识别,另外还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测井信息的准确性。

2.2 在测井深度上的应用在石油井眼信息的获取过程中,一般会受到多种情况的影响从而导致测井的深度跟实际存在一些差值,这个会对后面石油的开采应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研究显示,对石油井眼深度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测井过程、测井速度以及测井仪器因为质量以及操作方式的不同会对测井深度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测井的误差,保障数据以及信息的有效性,核磁共振通过核磁矩,会对自选运动中发生的能力实施吸收处理,在原子核低能量转向高能量的过程中,磁场周边平衡状态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核磁共振波谱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原理及应用
详细描述
高磁场和超导技术能够提供更强的磁场,使得原子核的自旋磁矩更大,从而提高了核磁 共振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这使得科学家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和解析分子结构,对化学、生
物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
总结词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在多个频率和多个自旋方向上 进行测量,提供了分子内部结构的更多信息,有助于 深入理解分子结构和化学键。
详细描述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可以检测石油中不同组分的含量和分布情况,了解油藏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为 石油开采和加工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同时,核磁共振波谱还可以用于油品的质量控制和产品优化。
04
核磁共振波谱的实验技术
样品准备和测量条件
01
02
03
样品纯度
为获得准确的NMR谱图, 样品需要具有较高的纯度 。
THANKS
感谢观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核磁共振波谱 技术将进一步发展,提高检测灵敏度 、分辨率和成像速度,为更广泛的应 用领域提供支持。
核磁共振波谱将与化学、生物学、医 学、物理学等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 拓展其在生物医学成像、化学反应监 测等领域的应用。
多维多参数核磁共振技术
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多维多参数核磁 共振技术的应用,以获取更全面的分 子结构和动态信息,推动物质科学研 究的深入发展。
详细描述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在不同的频率和不同的自旋方 向上测量信号,从而获得分子内部结构的更多信息。 这种技术可以揭示化学键的类型、强度和动态性质, 有助于深入理解分子的结构和化学行为。
动态核极化技术
要点一
总结词
动态核极化技术利用激光和微波等手段增强核自旋的极化 程度,从而提高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分辨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核磁共振石油应用原理核磁共振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不同于分子化学应用中的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它不去细分谱峰(化学位移),而是充分利用核磁共振的另一大特征—弛豫来探测和分析油、水在岩石或地层中的存在状态和性质。

因此本文首先阐述自旋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行为。

在简述核磁共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弛豫及其与岩石物性的关系,不涉及严格的量子力学推导。

2.1 核磁共振现象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质子带电,中子不带电,质子与中子统称核子。

原子核的基本特性表现在所带的电荷与具有的质量上。

原子核的电荷决定于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而核的质量则决定于核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根据原子核的电荷与质量这两个特性,可解释原子核与周围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如裂变、聚变等,但不能解释一些弱相互作用,如核磁共振等。

要解释核磁共振现象,就要了解原子核的另一个由内秉角动量产生的特性:自旋。

原子核按有无自旋可分为:有自旋的原子核与无自旋的原子核。

研究表明:所有含奇数个核子以及含偶数个核子但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都具有“自旋”。

如1H、19F、31P、23Na、13C等为有自旋的原子核。

这样的核,自身不停地旋转,在外加磁场中,犹如一个旋转的陀螺。

有自旋的原子核才是核磁共振研究的对象,核磁共振石油工业应用中最常用的是氢核1H。

2.1.1 核磁矩原子核对外的效应可看作是一个具有一定质量与体积、均匀带电的球体。

原子核的自旋等效于该球体的旋转。

自旋的原子核引起绕核心沿旋转方向环行的电流,从而产生磁矩,称为核磁矩μm ,又称磁偶极子。

在外磁场中μm会受到力矩T的作用。

2.1.2 自旋角动量(动量矩)根据力学的定义,某矢量相对于某个点或某个轴的作用称为矩,它等于矢量作用点到某点或某轴的矢量半径r与作用矢量的矢量积,原子核具有质量m,自旋时具有速度ν,故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P=r⨯mν,这里r为质量m相对于原子核旋转轴的距离。

由于核磁矩μm与自旋角动量P均由自旋引起,其间必有联系。

可以证明,这两个矢量是共线的,且成比例,即μm=γP。

式中γ为比例系数,称为旋磁比(Gyromagneticratio)。

不同的元素,相应有不同的旋磁比,对1H 而言,这个值为42.58MHz/特斯拉。

2.1.3 拉莫(Larmor)进动在动量矩作用下,磁场对核磁矩的作用力不是使核磁矩朝磁场方向运动,而是使核磁矩绕外磁场的方向转动,这种运动称为进动。

这一现象,恰如陀螺在重力场中的表现。

在重力场中,转动着的陀螺,有两个矩的作用:一个是重力mg 产生的力矩,它力图使陀螺躺下不动;另一个是由陀螺绕其轴心自转时产生的动量矩P (如图2.1),动量矩阻止陀螺躺下而使整个陀螺绕垂直于地面的轴转动,描绘出一个圆锥型轨迹。

可以证明磁矩的进动频率为B 0γ=ω或B 21f 0γπ=。

图2.1 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进动(类似于陀螺在重力场中的进动)2.1.4 宏观磁化矢量上面讨论的是单个原子核的磁矩以及它在外磁场中的行为。

但是,在实际核磁共振石油应用中,原子核(1H )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处于含有大量原子核的群体之中,它们对外表现的是综合效应,因此研究原子核群体的宏观特征更有实用意义。

同时,描述这些宏观特征,在一定精度以内,可以不管核子的量子力学特性,从而可借用经典力学原理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核磁共振过程(如弛豫过程等)。

在外加磁场中,整个自旋系统被磁化,宏观上产生一个净磁化矢量和。

单位体积内核磁矩的矢量和叫做宏观磁化矢量,用M 表示,有i M μ∑= (2-1)这个非零宏观磁化矢量与外加磁场0B 平行。

用量子力学的观点来说,M 来自于平行磁矩的布居多于反平行磁矩。

高能级与低能级上粒子布居数服从玻尔兹曼分布,利用高温近似,通过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的方法,可以推导出在0B 磁场中,宏观磁化强度的大小为KT3B )1I (I h N M 022+γ= (2-2) 式中,K 为玻尔兹曼常数;T 为绝对温度;N 为单位体积中的核自旋数。

M 及其变化过程是核磁共振的直接观测对象,在选定原子核的情况下,其数值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自旋数N 、外加磁场强度0B 以及温度T 。

2.1.5 核磁共振现象2.1.5.1 经典力学观点为了使核磁矩在磁场中的势能发生变化,或者说要使图2.2中μ与B 0的夹角θ发生变化,必须吸收能量,这可通过在与静磁场B 0方向相垂直的平面(x-y 平面)上加一个射频场来实现,射频场在时间上是交变的磁场t cos B 2B ~11ω=,因为:t cos B 2)t sin i t (cos B )t sin i t (cos B B B B ~111111ω=ω-ω+ω+ω=+=-+ (2-3)交变磁场1B ~可分解为两个相反方向转动的旋转磁场t i 11e B B ω+=和t i 11e B ω--B =,其中:-1B 同μ在磁场B 0中的进动方向一致,而+1B 则与这一方向相反。

为便于分析,引入旋转坐标系x '-y '-z ',它以角速度ω0相对于x-y-z 沿μ的进动方向转动(图2.2a)。

在旋转坐标系中,μ不绕z '转动,-1B 也相对静止。

正像在静磁场B 0作用下,μ在x-y-z 坐标系中绕B 进动一样,在x '-y '-z '坐标系中μ绕-1B 进动,进动角频率为11B γ=ω。

其结果是使μ与B 之间的夹角θ发生变化(图2.2b),同时μ的势能也发生变化。

θ增加,势能增加,这个能量增量由外加交变磁场1B ~(射频场)提供,交变电磁场既可以连续地施加,也可以以短脉冲形式施加。

图2.2 利用旋转坐标系分析-1B 对μ的作用(a)旋转坐标系;(b)μ在旋转坐标系中绕-1B (同x '方向)作进动现代核磁共振技术都采用脉冲方法。

当θ减小时,势能减小,将能量交给外加交变磁场,这种能量交换只有在交变磁场的角频率满足00ω=B γ=ω时才发生,此时μ与-1B 绕z 轴同步旋转。

这一现象就是核磁共振,式00B γ=ω就是共振条件,共振频率为γB 0。

2.1.5.2 量子力学观点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核磁矩在磁场中只能取某些固定的方向,而不能取其它方向。

例如对氢核1H ,自旋量子数I=1/2,核磁矩只能有两个取向,即μ只能在两个可能的进动圆锥上进动(图2.3)。

当μ在上面的进动圆锥上进动时(与B 0平行),相当于磁量子数m=1/2,处于低能态;当μ在下面的进动圆锥上进动时(反平行于B 0),相当于m=-1/2,处于高能态。

外加磁场使核自旋的能级发生分裂。

相邻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0m 1m hB E E E γ=-=∆- (2-4)式中,h 为普朗克常数。

在x 轴方向上加一个交变磁场,如果其频率满足条件ω=γB 0,那么,处在上进动圆锥上的核磁矩将吸收交变磁场能量而跃迁到下进动圆锥上来,即从低能态跃迁至高能态,反之若核磁矩从下面的圆锥跃迁至上面的圆锥,就会释放出能量。

这样,用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两种观点均可圆满地解释核磁共振现象,所得共振条件也是相同的。

图2.3 核磁矩I=1/2的两个可能的进动圆锥2.1.6 核磁共振的经典矢量模型描述2.1.6.1 Bloch 方程处于外加磁场中的自旋系统,其行为可用以Bloch 方程为基础的矢量模型来描述。

设0B 为Z 方向,在X 方向加射频场t cos B 2)t (B 11ω=,那么,总的外加磁场为:)B 0t cos B 2()B ,B ,B ()t (B 01Z Y X ,, ω== (2-5)在实验室坐标系下,写出Bloch 方程为2X 1Z 0Y X T M )t sin B M B M (dt dM -ω+γ= 2y 0X 1Z Y T M )B M t cos B M (dt dM --ωγ= (2-6) 10z 1y 1x z T )M M ()t cos B M t sin B M (dt dM --ω-ωγ= 在实验室坐标系下的Bloch 方程中,由于含有sin ωt 和cos ωt 这样的高频振荡项,所以求解十分麻烦。

在旋转坐标系下考虑问题,自旋系统的描述就会大大简化。

以实验室坐标系为基准,以频率ω绕实验室坐标系的Z 轴旋转,在这样建立的旋转坐标系('x ,'y ,'z )中,磁化矢量)M ,v ,u ('M z =所遵循的Bloch 方程可以写成:20T u )(v dt du -ω-ω= 2Z 10T v M B )(u dt dv -γ+ω-ω-= (2-7) 10Z 1Z T )M M (v B dt dM --γ-=2.1.6.2脉冲作用射频脉冲作用期间,若作用时间很短,就可以忽略弛豫时间的影响。

当0ω=ω时,可以写出旋转坐标系中的Bloch 方程为0dtdu = Z 1M B dtdv γ= (2-8) v B dtdM 1Z γ-=结合初始条件0Z M )0(M =,0)0(v =,求解得到θγsin )sin(010M t B M v p ==θ=γ=cos M )t B cos(M M 0p 10Z (2-9)式中:p t 为脉冲作用的时间,也称脉冲宽度;p 1p 1t t B ω=γ=θ,叫做脉冲扳倒角。

可以看出,脉冲作用实际上是使磁化矢量在旋转坐标系v-Z 平面上的章动。

扳倒角与施加给自旋系统的能量成正比,取决于射频场的磁感应强度1B和持续时间pt。

90°脉冲是指把磁化矢量扳转90°的射频脉冲,180°脉冲则引起磁化矢量M的反转。

2.2 NMR信号的检测当外施交变磁场经过时间t后,磁化矢量M处于θ=ω1t,此时在x-y平面上有分量Mxy =Msinθ。

Mxy的形成可看作是由原先相位均匀分布的核磁矩向某一方向集中而使矢量加强的结果(图2.4b)。

Mxy 在固定坐标系中,以ω的角速度绕z轴在x-y平面内旋转。

若在该平面内置一检测线圈,则Mxy 将以每秒ω/2π的频率切割线圈,从而感生电动势,这就是检测到的NMR信号。

另一方面,磁化矢量M在z方向的分量Mz =Mcosθ,随着θ的增大而减小,如果1B~作用的时间正好使2π=θ,则Mz =0,Mxy=M达到最大,NMR信号最强。

脉冲结束后,核磁矩摆脱了射频场的影响,而只受到主磁场B的作用,进行“自由进动”,所有核磁矩力图恢复到原来的热平衡状态,这一从“不平衡”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过程,称为弛豫过程。

这一过程中将发生两种弛豫:一种称为纵向弛豫,是针对Mz而言的,由于自由进动时,核磁矩力图顺B取向,愈来愈多的核磁矩克服热干扰而跃迁到上进动圆锥绕B0进动,其结果必然使M的纵向分量Mz增加,最后达到平衡时的值M z =M;另一种称为横向弛豫,是针对Mxy而言的,在射频脉冲过后,弛豫启动之初,Mxy≠0,这是因为诸核磁矩μ在进动圆锥上的相位几乎一致(图2.4c),核磁矩绕B进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