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时空 2010年2月

CAREER HORIZON

管理研究

・8・

收稿日期:2010-01-03

作者简介:刘晓园,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目前,我国有近1/3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经济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面临着一系列复杂问题和多种障碍,文章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探讨相关的对策和启示。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

资源型城市是城市职能分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广义上是指依靠开发自然资源为主要职能建立起来的城市,狭义上是指依托矿产资源开发成立的城市。据统计,我国现有以煤炭、有色金属、森工、石油等为主的资源型城市118个,其中阜新、石嘴山、大兴安岭、黄石等42个城市面临资源枯竭问题,已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现有的8000多座矿山中,400多座资源枯竭,2/3已进入“中老年期”,正在加速枯竭进程。资源枯竭、经济衰退、环境恶化、低收入和高失业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制约因素,威胁着其生存和发展。解决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特点

1.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兴衰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全国现有资源型城市(镇)426座,其中地级市78座,占全国地级市236座的33.05%,地级区盟8座;县级市98座,占全国县级市427座的22.95%;市属县级区26座,县城180座,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682个的10.7%,建制镇36座。按工业类型划分,依次为煤炭149座,有色金属81座,建材及非金属54座,黑色金属38座,黄金37座,化工28座,油气25座,综合型(2种以上)资源城市14座。资源型城市不但制约着矿业的兴衰,而且它在城市中占有较高比重,是我国城市的重要类型,对全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阶段划分,可以分为老年期资

源型城市(约54座,占资源型城市总数的12.68%),中年期资源型城市(约290座,占资源型城市总数的68.07%)和幼年期资源型城市(约82座,占资源型城市总数的19.25%)。老年期资源城市矿产资源濒临枯竭,经济衰退,结构调整转产就业压力加大,环境问题突出,困难较多,亟待给予政策扶植或经济救助。不可否认,资源枯竭型城市为建立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创下了辉煌业绩。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多数资源性城市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每况愈下的被动状态,诸多社会矛盾相继而来,严重制约了这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经济必然随着资源的耗竭而衰退

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可再生资源,如水力资源、森林资源、太阳能、风能资源等;二是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可燃矿物资源,以及黑色、有色、非金属矿等非可燃矿物资源。而我国绝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型城市。从资源本身来看,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耗竭性,决定了矿业经济必然随着资源的耗竭而衰退。所有矿业城市都有资源枯竭的问题,矿业城市年龄越大,资源枯竭问题越突出。这是矿业城市最大的特点,完全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

3.从体制上看,我国的矿业城市基本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中国1952~1990年间进行的是一种以矿产资源开发为导向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在国家这种工业投资政策方针指导下,带动了资源勘探开发统一大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分析

刘晓园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第6卷・第2期职业时空

CAREER HORIZON

管理研究

・9・

会战,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和资本,迅速注入矿区,从而获取大量的能源、矿产品的输出,形成以开发区域优势矿产资源为背景的格局,建立起如鞍钢、大庆、六盘水、平顶山、铜陵等大型资源型城市基地,以及10,879座国有大中型矿山和227,854个乡镇、集体矿山企业。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把资源开发的投资重点放在中西部,而把加工工业发展的重点摆在东部沿海地区,矿山只是作为国家投资、为国家或区外输出资源的场所,粗放型开采,求产量不注重综合利用,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初级矿产品被全部或部分指令性低价调出,大多数矿业城市初加工或深加工产业得不到更大发展,形成采掘型矿业城市。

二、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1.低层次的城市化水平

矿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从业人员的地域性集中,导致各种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性推进。在矿城建设初期的从业劳动人口构成中,除了属于城市人口的矿业技术工人、转业军人外,大量的半城市化的“亦工亦农”人口比例较大,包括大量民工、当地农牧民和部分职工家属。城市基本人口虽较大,城市化水平较高,但“高农村人口”的构成又暴露出了低层次的城市化水平。

2.畸形的高工业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丧失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原因。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不是从传统农耕业或采掘业向制造业、社会服务业转化,即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化,而是以工矿业为主导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大,在向高级化产业结构推进中,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相对较为落后,表现出“高工业化”的假象。受资源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资源型城市在其发展中根本没有考虑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没有考虑到矿业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的不同之处。

3.复杂的地矿关系

国有大中型资源型企业是资源型城市的主体,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但从生产和服务职能上看,企业与政府具有明显差别。过去矿业企业办社会非常严重,也很普遍。“机关求大,职能求全,级别求高,队伍求多”的“全能式”企业体制,难免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和政府职能不畅等弊端。由于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矿山企业,到矿山开采后期,矛盾更加尖锐,财政收入锐减,经济大幅度下滑。伴随资源的枯竭,围绕企业改制后的下岗职工安置、企业办社会的包袱等问题,企业与城市政府的矛盾就更为突出。

4.城市发展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容量有限的两难境地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非再生的能源与矿产资源,不论后备资源勘探进展多大和开发时间多久,资源持续性利用最终是有限的。而粗放型采掘、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则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一般比非矿业城市的平均水平要低。生态环境保护是政府应该抓的事情,但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政府财力不足,往往难以承担昂贵的环境治理费用。而以营利为目标的矿山企业自身是没有动力从事生态环境治理的,因而造成我国矿业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局面。

5.城市布局不合理

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矿业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困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这一点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表现的尤其明显。长期以来,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矿山企业或其相关的产业。由于政府财力远远不如矿山企业,普遍形成了“企业大、政府小”的状况,因此,难以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矿山企业并不擅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却又喜欢自己另搞一套城市基础设施,往往造成城市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不配套,使城市建设零乱且不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状况,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效益、环境质量和城市发展。

6.社会负担极其沉重

我国矿山企业办社会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矿业城市此类支出占到了矿山企业总支出的15%~20%,甚至更多。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企业办城市的现象。矿山企业办社会不仅仅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拖累甚至拖垮企业,更不正常地衍生了两个履行城市管理职能的主体——以市政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圈和以矿务局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圈,城、矿关系始终不能理顺,二者甚至矛盾重重,对城市和企业的发展均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再加上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矿山企业有中央、省属与地方之分,受制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导致矿产资源配置出现畸形,城市功能发育严重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